借物抒情的列子

| 网络工程师 |

【www.guakaob.com--网络工程师】

借物抒情的案例
借物抒情的列子 第一篇

《借景抒情》

导学目的:

1、通过“名篇放送”,引导学生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引发学生模仿借鉴的兴趣。

2、借助网格网络社交平台,通过拍摄、分享、点评等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学会抓住特点、选取视角定格形象转化为细腻可感的文学描述。

3、通过学习并运用借物抒情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特点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更丰富 、更细腻地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类比、象征、比喻、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写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取景状物

第二课时:展开想象,寻找情思

第三课时:能力转化,写作实践

第四课时:随机指导,点拨方法

导练流程:

课前预热:(写作活动、情境设置)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你不公仅能学到知识,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还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师:问题情境:1、回忆你观察大自然的经历,你一直没有忘记的是哪些景物 ?

为什么?2、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时,你产生过哪些联想和想象?有

什么感悟?

3、 从单元《雪》、《雷电颂》《日、月》、《海燕》、《浪之歌》等

作品,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这句话的意思?

一、选取特定事物,寄托情思。

1、搜集素材:

(1)选定一个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指导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并进行点评。

(2)要求学生的节日期间将各种节日感言、图片、视频、阅读链接等及时分享到同一社交平台(校园网、博客、微博、微信等)

(3)访谈亲人的节日感受或记忆,搜集写作素材。

2、筛选聚焦:(1)教师简要介绍节日的民俗传统、历史变迁、地方特色、时代风尚。引导学生寻找跨时间、跨地域的相似点,如某种仪式、食物、摆件等,谈谈感受。

(2)引导学生从两三代人对同一节日的回忆中,选取对某一事物的共同记忆,讲讲与这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从社交平台选择部分图片,重新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物和(如节日、摆件、花木、美食、建筑等)谈感想。 体会作者的寄托的情思

学生分组:1、分成节日、玩意(摆件)、图腾、旗帜、图标等组写出自己喜欢的

“饰物”、“摆件”、“图标”、

2、形象,特征、寓情、象征、比喻等等

思考:在影视作品1、什么形象、姿态?

2、想到什么?有什么征兆?

3观象修德,使人想到什么样的思情或征兆?给我们以休憩

样的人生启迪?

呈现课题:《借物抒情》

出示目标:写作发展点:1、抓住事物特点,状物的方法?

2、与心情相契合,寻找心灵的感应点

3、抒情的方式

写作导引:

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景状物:

(一)材料借鉴:1、《咏柳》、《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观沧海》、《黄河颂》、《安塞腰鼓》、《望岳》《雪》

(二)写法导航:1、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2、整体、枝条、花叶

二、与心情相契合,寻找心灵的感应点

(一)一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1、名作放送:例文借鉴:《紫藤萝瀑布》 张晓风的《愁乡石》、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阎连科的《寂梅》„„

生:阅读后,复制一处精彩语段,配以点评,上传分享教育平台。

2、取景拍摄:切入点:A、心仪的风景照片;B、校园的风景照片

C、我的饰物或摆件 D、我心爱的小玩意

生:浏览其他人的评论

3、小组交流:要求:A、各自取景拍摄的动机和心情。

B、说说与图片内容相关的故事

C、谈谈自己的欣赏的角度

D、谈谈从他人的评论中受到的启发

大班交流

师:以一张风景照为例点拨:A、观察“物”的特点 B、引导联想想象。

(二)生:出题:一组:我的情; 生:(要求):寻找表达这种感情的事物。

【借物抒情的列子】

二组:我的爱物。 生:(要求):观察→特征→引情

写法点拨:紧扣特征,用心灵寻找感情的引发占,睹物思情、寄情于物、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比喻、象征等手法

注意:在写作中,无论运用充分任何技巧,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无论是睹物生情,还是移情于物,“物“与”情“之间应当自然契合,情感自然生发,切忌无中生有、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一、在你周围选取一片风景,回想一下:当你的心情愉快的时候(例

如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时),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的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发挥想象,分别加加以描写。各150字左右。

提示:1、不要单纯写景,要注意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在景物 描写中

融入自己的感情。

2、注意景物的色调与情感要契合。一般来说,明朗的景物,适合抒

发欢快,喜悦或闲适自然的情感;色调暗淡的景物,适合抒发忧郁、

失意、痛苦等情感。

三、抒情方式: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可以意在笔先,寓情于物,就是在动笔之前,先想好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然后寻找适合寄托情感的“物” 当然,也可以触目所及之时,突然产生某种联想和想象,油然生发感情,由物及意,睹物生情。

例文借鉴:“明月”引思:

思乡的游子低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惜别的友人 吟唱:

(一)情感的抒发,除了直接吐露外

(二)间接的方式:可以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也非唯心 通过描绘 事物来抒发情感。即“借物抒情”

本单元的课文多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不妨回顾一下,再找两个例子,填在下图中:借物抒情,可心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生动,还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细腻的感情。

生:(自由举例):

借物抒情要注意:1、选取的“物”和要抒发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2、要适当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具体描写事物,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感情。

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写“物”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借物抒情,切忌让事物的描写游离于抒情之外,要始终交立足放在

抒情上。【借物抒情的列子】

(三)、千姿百态的树,摇曳动人的情。

1、自主推荐:阅读写树的名篇佳作:

画出精彩的描写段落或抒情文字,稍做点评。

2、选读点评:

文段一:分析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说说作者因何而动情。

文段二:由树及人,作者产生哪些联想,如何过渡、抒情。

3、精品放送

播放吟咏大树的古典诗词、现代歌曲,拓展学生选材视野

4、触发联想

放映各种树的图片(或学生拍摄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交流彼此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写法指津:学会运用借物抒情这种手法,可以促使同学们更精细地观察生活,更用心地感受世界,更深入体验和思考生活,锻炼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在平凡无奇、稍纵即逝的日常生活中捕捉生活的情趣,发现生命的真谛。 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一、城市里,乡野间,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

撑起繁密的枝叶,如一把巨伞,荫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提示:1、仰望大树,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不妨发挥想象,细细体会,然后确定你想抒发的情感。

2、情感确定了,就要围绕这一情感选择描写事物的点。抒发沉醉之感,则可以多写写那浓得化不开的绿荫;抒发敬畏之情,就可以多写写大树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

3、注意描写的视角是“仰望”

二、每逢佳节来临,人们总是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而那时,你一定也沉浸在欢乐之中吧。请以《节日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选择一个具体、明确的节日来写,不要泛泛地写。

2、可以通过一些场面,抓住人们的表情、话语以及周围的装饰等,

写出欢乐祥和的气氛。【借物抒情的列子】

3、注意写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欢快心情,不妨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通过 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来表现。

【当堂训练】 师:巡回点拨

交流分享

师生:讨论:一、病理剖析

二、评优点赞:

三、优化提升建议:

【升格文章】

【优化提升】

【写作感悟】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借物抒情的列子 第二篇

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摘要:从认识上、教学中、练习时三个方面,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课文这一“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作用的现状。提出了充分发挥课文在作文教学中充当“例子”作用的方法。主要从重视“例子”,学好“例子”,用好“例子”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借物抒情的列子】

关键词:课文;写作教学;范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临事而迷”,不能充分地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课文‘例子’作用被忽视的情况屡见不鲜。

1.重视“例子”

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方法,从精心选材到语言锤炼等方面,应该说都有许多可供学生习作时学习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部作文宝典,是中学生作文的宝库。老师应该紧紧抓住写作的重点,强化这些方面的教学。例如《同志的信任》一文中,突出的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因此,应该抓住本文的这个“范例”,让学生明确何为正、侧面描写,为何正、侧面描写,如何正、侧面描写。又如《春》一文中,重点是景物描写,因此,不仅要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更要突出指导学生怎样以本文为“范例”进行景物描写,并把它做为重点来解决。这样,才不致于让学生感到更多的只是怎样怎样“美”,而应引导他们更多地重视为何这样“美”,如何才能这样“美”。上课之前,应

明确通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哪一项作文知识;上课时,应把该项知识做为一个重点去解决;上完后,应围绕该知识让学生去练习、掌握、积累,把这当做重点去突破。

2.学好“例子”

应该说,对于初中生,尤其是起始年段的学生,对写作,大部分的还是习惯于“模仿”。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作文定格上的训练,先让他们“照着葫芦画瓢”。《大纲》提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可见,课文是最好的“葫芦”,是学生“画瓢”的最好模型,也应该是教师教“画瓢”的最好范例。

那么怎样学好课文这个“例子”呢?

2.1 以课文为例,临其形

2.1.1 仿谋篇布局。苏轼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学写作文,也应该先学习别人的布局谋篇,学画“胸中之竹”。教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怎样精心安排结构,学习典范的开头、结尾,学习过渡照应之法,先写后写之序,详写略写之功。先让学生在脑子里装上一些模式,有样可学,有规可循,遇到一些题目就可以依样画葫芦。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功到自然成。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可以该文为例学习倒叙的写法。像《看戏》一文可学详略得当的处理„„诸如此类的模仿学习,就可不断丰富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至于《松鼠》一文抓特点,按顺序的说明文写法,则是学生学写各类动物说明文的有力参照;《谈骨气》则是学生学写“论点型”议论

文,学习例证法的范例。

2.1.2 模遣词造句。教学生习作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重视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提高。因此,除了教会学生观察、积累之外,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尤为关键。不少学生,他们也观察、积累,但一到运用时,脑子里茫茫然,表达上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汇贫乏、句子干巴。而课文中,娴熟生动的语言比比皆是。不必说记叙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作者从形、色、声、味趣等几个方面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也不必说议论文《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最后一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思想内涵之丰富、气势之强大、顺序之合理;更不必说古诗文里凝练的词语、琅琅上口的文句。单是那些散见于各篇课文中貌似平实、蕴含深义的语句更是寻常可见。所有这些都是学生资以借鉴的典范。

2.2 以课文为例,摹其神

2.2.1 习审题拟题。课文的题目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文章的内容,起着统摄、定向的作用。教学时,很有必要将题目与文章内容,与谋篇布局紧密相联,理清理透。使学生明了它们之前的关系,有所悟。然后,在此基础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作文命好题或在习作中审好题。例如学完《荔枝蜜》后,让学生去拟出借物喻人的题目,学生很快拟出《石赞》、《小草歌》、《蜡烛颂》。又如逢上《一张珍贵的照片》这个题目,让学生仿效《一件珍贵的衬衫》去审题,差不多就可以无师自通了。

2.2.2 学选材立意。著名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采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搜集到的素材有厚厚的两大本,可是他最后只从中选定了三个材料,编写了三个小故事,用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高尚情怀。这个事例,对学生的选材立意的学习,无疑是有极好的借鉴作用。《七根火柴》一文中“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对学生来说更是值得好好学习。议论文在选材立意上也有可学之处。说明文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在选材立意上更显“例子”作用。

2.3 以课文为例子,法其体。许多优秀的作家在长期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选入中学课本的课文中不乏其例。让学生在“临”、“摹”基础上去“法”名家之“体”,兼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文章之格,进而达到“人各有体”。例如借杨朔散文之“体”,让学生从中效法学习写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借莫泊桑小说之“体”,让学生效仿其“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文中”的构思,都是大有可为之处的。其他作家的优美文章在”体”方面的可学之点,也是学生模仿的载体。

3.用好例子

“作文之源在生活,作文之流在阅读。”说明课文应在写作训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每篇课文,在写作方面,都有可资学生学习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小方面。现行的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写作的要点,每篇课文都有写作训练的重点或相应的练习题目。因此完全可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模仿该课文的长处,有点放矢的加以练习,确实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比如学完《我的老师》,

布置学生仿写一篇,学生并不会感到有多大难处。例如《鞋》一文,可让学生以此为材料,练习改侧面描写为正面描写。《一件珍贵的衬衫》则让学生模仿那倒叙的写法。学了说明文《松鼠》就可以叫学生写一篇牛、羊之类的说明文;学了议论文《谈骨气》,在写一篇《谈„„》时,尽可以模仿它,即使是文言文也可以拿来训练写作,或扩写或改写就是一法。《狼》一文中“杀狼”一段扩写出来就是一篇文章,更不用说全文了。

每篇课文或学选择材料、或学谋篇布局、或学单项描写、或学拟提纲、或续写、或改写„„,只要老师精心准备、积极探索,总会找到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两点。布置作业应几乎都有作文的内容,经常练笔,学生是会从中获得乐趣的。要经常练,那就要及时改、及时讲评。老师大可抓住训练要点进行批改,如果不计其余,那么是不会感到量大的。而隔天或当场的讲评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力因素。讲评完后,针对训练要点对不符合要求的同学要强调进行修改,也可以让同学互相修改。老师布置作文有根据,学生学写作文有“范例”,师生何“厌”之有。

写作与实践沟通案例:感悟自1
借物抒情的列子 第三篇

写作与实践沟通案例:感悟自然

周矶办事处周矶中学 任桂华

课题背景:

学生怕作文但又不得不写作文。内容涉及老师的,大多是带病上课、灯下工作;涉及同学的都会有借物风波;涉及父辈的,都会笼上“淡淡的哀伤”„„这就是作文可悲的现状,虚情假意,千篇一律,完全脱离了学生生活实践,文章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也没能透射出时代气息。《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写作教学与生活实践沟通起来。

课题实验设想:

以教材为实验平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实施课题。即教材是生活例子,学生生活实践是迁移与拓展,前者也是后者的触发点。如七年级上册内容侧重人与自然。特别是《生命 生命》、《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这些文章都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是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最好范文。前两篇感情凝重,引导学生从自然中体味人生,珍爱生命。后两篇感情愉悦,引导学生从感悟自然美中,淘冶情操。那么我就开展“我与自然”的实践活动。

课题目标:

知识目标:【借物抒情的列子】

1、 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既能写出“物”的特征,又能表达与这个特征

有关的“志”,使所写景物的意义有所升华。

2、 学习有序地多角度观察景物。

3、 学习细腻描摹景物的写作手法。

4、 学习提炼精辟、蕴含深义的句子。

能力目标:

1、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悟生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目标:

1、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从中感悟真、善、美。

2、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分组活动,如果方便的话可将实物带来。

第一组:完成《紫藤萝瀑布》研讨与练习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草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并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

第二组:选择一种植物,查找资料,了解其生长习性、成长历史。

第三组:在某种心境下观察某物,并试着寄情与物,物我交融,写成日记。

第四组:搜集与《紫藤萝瀑布》类似的文章,并领会所寄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自然万物一旦与我们的生活经历,与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相联系,赋予它人的情感、愿望,它就有了神采,有了灵魂,它的美就不在限于色彩、形状,更在于它的内在神韵。平时,只因我们人、物两类相隔,才有了漠然的感觉。今天,让我们忘却人与物的界限,来进行一次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沟

通。

二、学生交流

各小组先交流5分钟,再由小组长确定发言内容与发言顺序。避免发言内容重复。 (5分钟后,老师请各小组发言,讲述准备活动完成情况。)

1、 第一小组发言: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草以某种象征意义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教师板书:莲 洁身自好

梅、菊 高洁 孤傲

松 正直 坚贞

小草 顽强 乐观

吟咏花木的诗句有:《咏梅》《赋得古原草送别》《青松》《蜂》《早梅》《咏柳》

等。

老师小结:这些诗在描写中都赋予了物这些象征意义。

2、 第二小组发言:讲述某物的成长故事、生长习性。

生A:我讲述的是爬山虎的成长故事。一天,我哼着小曲为刚长成茎的爬山虎

插竹竿的时候,一不留神,手中的竹竿戳断了刚长出的嫩茎!我一下子呆了,心想:这下完了,爬山虎肯定要死了,都怪我,都怪我!当时真想大哭。爸爸却告诉我:“它会长出来的。”我以为这仅仅是爸爸对我的劝慰,我半信半疑。过一四五天,我放学回家,一眼看到一根新茎已从爬山虎的裂口中长出来了。我当时高兴的跳了起来。

生B:我家门前渔池旁有棵樟树,已有碗口粗。在我9岁那年的一个风雪之夜,

倒了。树身倒向渔池,树根拨起,只有少数还连着地面。一晃,两年过去了,渔池干了两回鱼,主人也没把它拖走。也许是它太重了。上星期天,我去看它,竟发现它还活着,并且靠近地面的主干又长出了白色的须根。树身照旧绿意盎然。我感叹不已。

生C:梅花落叶小乔木。花1至3朵簇生,有淡粉、红、白色,都很芳香。花

期冬末至初春。喜光,喜潮湿,耐贫瘠,稍耐 碱,但以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最好。

其它还介绍了莲、栀子花、菊花等。

3、第三组交流日记:

生D:中学跟小学大不一样,放假作业一大堆,星期六上午,做了两门课后,

累极了。一想到还有三门课作业,就心烦。我跑下楼,被桂花的香气吸引了,我站在桂花树前,贪婪地闻着,闭上眼,也仿佛沉浸在梦幻中,连香气也好像都是淡黄色的,我将一切考试、作业统统抛在脑后,这香气仿佛是一股清泉,在我的心田里缓缓流动,流走了学习上的烦恼,带给了我快乐。

其它略。

4、 思维提升

教师引导:在我们了解了花的象征意义、生长习性、生长经历后,再来欣赏

他,他就已经不在只是一种植物了。有了灵魂的依托,它的形、色、味、以及生长习性都更加富有了内含。它们的一生既是植物的一生,也是一种人生,会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就如茂盛的紫藤萝花带走作者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使作者从“生死的思虑”“手足”的悲伤中解脱出来,超越个人的痛苦,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么,你所观察的对象对你有那些人生的启示呢?请你用一句精炼的话概括。 学生用3分钟时间概括,然后全班交流。

生E:我看到桂花丑陋的树干竟然绽放出美丽,想到人美在心灵,我们不应以貌取人。

生G:我从爬山虎的经历中感悟到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应迎难而上。 生F:由栀子花普通,我想到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生J:由樟树的成长经历,我想到了适者生存,在新环境里要勇于探索,才能焕发出自身的价值。

生H: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那样,花生花没有一朵空花,开一朵,就结一个果,这启发我“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就要做到,不要说得漂亮,却不实践。

教师点评:(略)

5、 探讨写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紫藤萝瀑布》一课的写作方法,总结如下:

【借物抒情的列子】

(1) 从形、色、香、味、长势等角度仔细描摹。

(2) 从整体到局部展示其特征。

(3) 适当抒发人生感悟,点睛点旨。

(4) 展开联想与想像,可插入有关成长经历,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旨。

(5) 巧用拟人、比喻。

哪些特征应详写呢?以生H的启示为例,请同学们议论。

议论略。

教师小结:从形、色、味方面突出花生花的平凡。再写它的品德,主旨才突出。正如作者宗濮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美丽娇媚的特征。总的让人感到这一树花,是那么活泼、妩媚、充满了无限生机,再联系它遭遇的厄运,那种“生命之河永无止境”的感叹才会让我们产生共鸣。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准备口述一段给你人生启示的植物特征。

生(熊梦露):翠绿的星河把盘虬卧龙般的枝干遮了个严实,要从后面才看到。啊,丑陋的树干竟然绽放出美丽。只见胳膊般粗细的树干,弯弯曲曲的,四五根连在一起,主干部分不到半米便横生出许多个枝丫,实在不美。看看它背后的广玉兰居高临下的气势,再环顾四周笔直的杉树,它们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态,可是,没有桂花的香,我还注意不到它们呢。我深深叹服桂花树的朴质。它把褐色的树枝深深掩藏在了里面,把无数的美丽绽放在外,把浓烈的花香散发出来。

生(倪秀):花生花一般在七月里开放,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小小的嫩苞,清晨就开始孕育。中午,经太阳一晒,小嫩苞就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羞怯地点缀在绿叶丛中,不细看,还发现不了。过几天,我和奶奶一起去菜园,才发现,花已星星点点地开了很多。小小的黄花稠密地躺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犹如翠绿的大毯子上镶着颗颗金光闪闪的宝石,可爱极了,就想摘一朵玩玩。“不要摘!”奶奶制止了我,看我疑惑不解,就向我解释道:“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它没有一朵空花,开一朵,就结一个果,你摘掉一朵花,就少长一个花生。”奶奶的话让我惊奇,同时也引起我的深思,桃花、梨花,开起来大张旗鼓,但能结果的毕竟是少数。而它开了花必定会结果,就像人一样要“言必行,行必果”,多可爱的小黄花啊!

学生点评(略)

6、让我们再来欣赏几篇同类文章,进一步丰富情感,明确写法。第四组交流搜集的文章。(配乐朗诵略)

三、写作: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物,题目自拟。

教学心得

1、实践活动并不单纯指学生的肢体上参与,它还包括心灵的体验。在生活实践中

来一次思想上的反思,更能促进学生认识到真、善、美,从而从幼稚走向成熟。随着认识的提高,文章才有内涵。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都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素材。而并不是以往所认识的学生生活经历少,是造成学生无话可写,不得得胡编乱造的原因。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他的写作自然少不了学生气、孩子气,而成人化的学生作品恰恰是不真实的。

2、实践活动不应脱离理论上的指导,也不能完全与课本隔离。课本也是生活实践,他是作者文字化了的生活实践。作文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将自己的生活实践文字化。

3、有意识地将写作与实践沟通,是写作的一种指导方式,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富有生活气息、才鲜活、亮丽。学生在实践中既能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又能将课本上学到的表达技巧运用到文章里。这样在提高表达技巧的同时,思想上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桂花星河

熊梦露

啊!一阵阵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一棵棵盛开的桂花树映入我的眼帘。只见它一树圆形的小叶。在高大的油绿的广玉兰的衬托下,变得辉煌起来。

看,那点点的淡黄色是什么?它掩映于绿叶中犹如湛蓝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走进一看,才知道那是十几朵桂花组成的一簇。那样子又好像一群蜜蜂栖息在树上。仔细看每一朵小黄花,都有四片花瓣,左右两根花蕊,中间的花心如沙粒般大小,颜色黄中带绿。微风拂过,它微微颤抖,每一朵小花都像是四位宫女在陪着公主翩翩起舞,显得那么可爱。

桂花引以为豪的就数它的香气了。走过这一条桂花夹道的路,我沉浸在梦幻中,连香气也好像都是淡黄色的,我将一切考试、作业统统抛在脑后,这香气仿佛是一股清泉,在我的心田里缓缓流动,流走了学习上的烦恼,带给了我快乐。

翠绿的星河把盘虬卧龙般的枝干遮了个严实,要从后面才看到。啊,丑陋的树干竟然绽放出美丽。只见胳膊般粗细的树干,弯弯曲曲的,四五根连在一起,主干部分不到半米便横生出许多个枝丫,实在不美。看看它背后的广玉兰居高临下的气势,再环顾四周笔直的杉树,它们显出不屑一顾的神态,可是,没有桂花的香,我还注意不到它们呢。我深深叹服桂花树的朴质。它把褐色的树枝深深掩藏在了里面,把无数的美丽绽放在外,把浓烈的花香散发出来。这香味该酝酿我多长时间啊。想到这些,我感到心里轻松起来,我现在不正在为将来美好的生活酝酿么?

借物抒情的诗
借物抒情的列子 第四篇

篇一:红叶流水
 

作者:萧沐雨
 

一片枫叶
何时能飘过万水千乡
抵达有情人的手中
载满幽怨的文字
墨汁还未褪尽
已在波澜中沉浮了
一生一世
 

那深沉的叹息
相思聚成弦
弹奏风也哀伤的句子
于是秋水也憔悴了
 

千年前的
那一片枫叶
如红色的幽灵
穿过世纪的空隙
飘进有心人的眼中
 

这一刻
湮没了的传奇
在指尖的晃动下
成了笔下常新的旋律
爱情永不死去
 


篇二:钉子
 

作者:林国鹏
 

一根钉子,改变不了好强心
除了验证地球的吸引力
还要揭露人的双面性
摔在地上,虚假的享受样
 

我只是一个目击者
无权过问它的生死
 

还要遵循人类的规则
拔起这根世人的眼中钉
让它不再是一个祸害
 


篇三:鸢尾花
 

作者:紫色的郁金香
 

随朦胧的月,栖息窗前
透过琉璃的光,撩起半月纱 
照亮满园秀色美丽 
 
夜色里梨花雨,翩翩飞舞 
沉醉缱绻的翠烟细风 
意乱情迷,叠加在一片皎洁中 
 
雨蝶轻轻地舒展 
慢慢沉浮,倒影里的叹息 
溅起一地的鸢尾花 
含在月光里煽动 
 
涟漪夜晚的悄悄话,钟情绿荫下 
随一片叶席卷,粘着花香如醉的岁月 
泥土中慢慢发芽 
 


篇四:偶然草
 

作者:鸿文
(一)

岁月掠过脆弱书卷,把我载回
没有诗意,没有欢宴的庸常世界
周围充满浓重脚垢气味
我陷入了另一个自己的思考
悬着的回想,引首压脚
狼毫笔沾着海枯石烂的雪
用很小文字火柴,点亮生命头顶
寂静吼叫,我在赶写箴言隽语录
 

(二)

寒濑泻过,手心被冷意浸冰
笔成了毛锥,墨盒变成干绵
但仓颉灵感不灭,漂亮的中文不老
在生活冰面修炼,错把晨光当成月光
召回墨氛袅袅,浓化诗的香火气运
 

(三)

一个人的名字是禁忌喊叫的
幸好无人能记住我的名字
浅色小花缀满肩头
这样手中春天是否会褪色
挑灯夜战,满嘴燎泡
背灼足蒸没有任何水系润泽爆裂唇舌
风吹着无奈
不甘于死去绝望的静谧
与思想吵架,跟自己搏斗
我将在一个怎样世界签到册空白处
签上自己名字
 

(四)

掉落一朵光阴之菊,泡在墨水中
怀念容光焕发的日子
立志扶摇成鹏的白鸟飞越换日线
把心叫成碧野
雨淋湿一簇身影隐藏着天涯
焚稿的烟熏透墙壁厚沉的冷色
不碎的暗红纸灰保持形状,长于未燃尽的许诺
 


篇五:两只大筐
 

作者:蓬蒿老翁

黄色的灰尘 
将岁月深深地刻在秋天的记忆里 
像两个疲倦的老农 
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并肩靠着 
默默的打量着晾晒的稻子 
和几只跳来跳去的麻雀 
远处的夕阳没了精神 
软软的光线照射下 
一群小蚂蚁浩浩荡荡地开拔过来 
 
两只大筐和岁月一样老去 
如同年迈的父亲和母亲 
装载过很多东西红柑橘黄稻谷
故乡的花鼓父亲的老烟枪
还有童年的我和我的童年
那时的两只大筐
崭新的竹条结实的麻绳
一头装着童年的我一头装着秋天的收获
和父亲那不着边际的小调
一起在去往集镇的山路上飞扬
 

日子一页页翻过,岁月一年年交替
陈旧的两只大筐现在空空荡荡
缠绕的麻绳疲惫而浑身无力
曾经期盼收获的秋天早点到来
如今面对满地的金黄稻谷
和那挂满果树的红柑橘
困倦的两只大筐
在装载了一个又一个丰收的秋天后
终于平静下来
和故乡守着老屋的父亲母亲一样
不再欣喜
 


篇六:花心菜
 

作者:紫藤晴儿
 

走在春天里的女人手里没有镰刀。麦田是绿色的。泥土是黄色的。
还有一只蚯蚓是褐色的。借物抒情的诗
画面如此真实。风可以吹起画纸。一只飞行的
蝴蝶是春天的象征。而有谁会不热爱鲜活的生灵。很多时候
有人学会了反串。有人学会了敷衍。有人学会了沉默。借物抒情的诗。而我,
学会了伸展。从脚底流出来的热泪流进
了海底,流进沙漠。手指渗出的汗珠去抚摸蓝天,去慰藉
贫苦。是不是你会说我在歌颂自己,或许吧。如果我是虚伪的演说
那就来一场狂风吧!手心里的稿子哗哗作响。当你点上一只柴火
我想这个世界我可能望不到尽头了。而那棵雪地里的花心菜,是我始终没有
舍得收割的心病。或许会有成群的老鹰带一群小鸡越狱。而我退回春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678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