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

| 计算机能力 |

【www.guakaob.com--计算机能力】

篇一 保护性耕作
冀南山区苹果园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近年来,冀南太行山区红富士苹果发展迅猛,在武安、涉县、永年、曲周等地一些重点村,苹果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但长期以来,由于果园采用传统的清耕制土壤管理模式,导致果园土壤性状退化,果实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为此我们课题组在进行“冀南优质中晚熟苹果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在冀南山区武安、涉县一些苹果园进行了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制定出了适合冀南太行山区苹果园提质增效、优化果园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现总结如下。

  1 果园生草技术

  1.1生草种类与播种时期

  苹果园的草种选择应遵循耐寒、耐旱、耐阴、耐践踏及须根性、生态兼容性等原则。适宜苹果园种植的草种主要有豆科和禾本科两大类。在冀南太行山区目前主要推广三叶草、紫花苜蓿、草木犀、黑麦草等草种。其中以白三叶草最为优良,为苹果园生草的主导草种。春夏秋季均可播种,多年生草种一般在秋季播种小麦时播种最好。白三叶草最佳播种时间为春、秋两季。春播可在4月初至5月中旬,秋播以8月中旬至9月中旬最为适宜。

  1.2播种方法

  播种前,先将果园内的杂草清除,深翻地面20cm,墒情不足时,翻地前要灌水补墒,翻后要用耧耙整平地面。采用带状生草方式,即果树行间有生草带,如3m×5m定植的果园,5m的行间有2~2.5m的生草带,播种4~6行。播种宜浅不宜深,以0.5~1.5cm为宜。白三叶草每667m2果园播种量为500~650g。

  1.3生草管理

  种草当年的管理是种草成功的关键。春季播种的,如遇到天气干旱,要适量补水或少量覆草,确保出苗整齐,防止伏旱造成死苗;秋季播种的,冬季可覆盖农家肥或黄土,利于幼苗安全越冬。在幼苗期,要勤除杂草,成苗后,需要补充少量磷钾肥,促进草体健壮生长。后期与刈割覆盖相结合。生草第2年后,当草长至20~30cm时,应及时进行刈割,刈割留茬5~10cm。将割下的草覆于果园内,这样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生草4~6年后,在秋季结合施基肥,及时翻压,使土地休闲1~2年后,再重新生草。

  2 免耕栽植

  免耕栽植要求一定要规范化栽植,最关键的是按一定株行距,开挖定植沟或定植穴(定植沟宽应在80~100cm,定填穴直径应在80cm以上),深度至少应达60cm以上。回填时表土填心,心土覆外,以优化深层土壤结构。有条件的在回填时填入切碎的作物秸秆、麦糠或杂草等,采用一层作物秸秆一层土的方法填埋,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栽植最好在秋季丰水期进行,栽后要埋土越冬。翌春土壤解冻后除去防寒土,树盘或树行覆土、覆草或覆膜,留1m宽的果树带。行间可间作低秆、生长期短、矮冠、与苹果没有共同病虫害的豆类、花生及蔬菜,以提高果园早期土壤的利用效率和前期收入。

  3 扩穴深翻

  扩穴深翻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深翻就是利用机械,加深耕层,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其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原来坚硬的犁底层,增强降水人渗速度和数量,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由于翻耕后裸露的土壤使水分蒸发的损失。扩穴深翻的关键是保护根系,在幼树期(栽后1~5年内)根系较小,应逐年进行扩穴深翻,争取用4~5年的时间将全园深翻1遍,以创造疏松的土壤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形成强大的根群,提高树体的吸收能力,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扩穴深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每年在树冠外围进行,尽量少伤根系,同时注意将土壤翻透,不留夹层。②深翻应结合秋施基肥进行,以减少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③深翻的同时进行局部土壤改良,尽可能用表土填埋,心土摊平以加速熟化。④深翻后填埋时,要在沟内填埋杂草、作物秸秆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⑤每年扩穴深翻部分要及时覆盖,留作营养带,不再间作。除营养带外可间作,在间作物收获后,用微型旋耕机对种植过问作物的土壤旋耕,以疏松土壤保墒灭草。

  4 果园覆盖技术

  4.1秸秆覆盖

  4.1.1覆盖时期及覆盖物种类

  秸秆覆盖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以秋季为好,此时覆盖物来源广泛。可用玉米、小麦、高梁、大豆、稻草等作物的秸秆和杂草等进行覆盖。覆盖应连年进行。

  4.1.2覆盖方法在留足种草行间(宽度1~1.5m)情况下,其余地面用作物秸秆、青草等覆盖。通常距树干30cm以内不覆盖,以防病、虫、鼠为害及冬季根颈受冻。覆盖厚度保持在20cm左右,每株果树树盘覆盖70~100kg秸秆,树行及行间每667m。需覆盖作物秸秆1250~1500kg,如用杂草则需4000kg左右。为了防风、防火,覆盖后应压土。

  4.2地膜覆盖

  4.2.1覆膜时期及地膜的选择覆膜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春季土壤解冻前,在进行顶凌追肥后覆膜。秋季覆膜一般在9月下旬施完基肥后,趁浇水或雨后覆膜。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的地膜材料,如在幼树定植后,为了增加早春地温和防止水分蒸发,宜选用白色地膜;为了保湿和防草可以选用黑色地膜;为了增加果实着色均匀,可以铺银色反光膜。

  4.2.2覆膜技术要点覆膜前,应先把树冠下枝叶、杂草、碎石清理干净,土块耙碎耙细,做成平整的里高外低的垄形,覆膜时使膜紧贴地面,膜四周用土封严,以防风吹。覆膜宽度以树冠投影为宜,注意在果树树干周围空开一定的距离,防止膜下热气灼伤树干。覆膜后一般不再耕锄和大量灌水。地膜每年覆盖1次,残留旧膜应及时清理出果园。在行间地膜边缘,开挖宽、深约30cm的沟,并在沟里覆草,以收集雨水并保存起来。

篇二 保护性耕作
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农广天地]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小麦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的方法,用作物秸秆和田间残茬覆盖地表,以达到保水、保土、保肥、降本增产的目的。本节目为大家介绍小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一、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秸秆与地表处理技术。 

  北方小麦三夏处理小麦秸秆:主要是将秸秆和杂草切碎到20厘米左右并撒匀,以保持良好的地面覆盖,和减少对播种作业的影响。当小麦联合收割机携带秸秆切碎抛撒器时,可以不进行秸秆处理;否则应进行秸秆切碎、撒匀作业。北方小麦三秋处理玉米秸秆主要是将秸秆切碎到10厘米左右并撒匀,当使用玉米联合收割机作业时,秸秆已经切碎撒开,可以不进行秸秆处理,否则要用秸秆还田机进行秸秆切碎、撒匀作业。本地区产量高、秸秆量大,若秸秆有其它用途,可以运走一部分,只要保证全程有秸秆覆盖,播种后秸秆覆盖率不低于30%即可。表土处理的任务是平整地面、除灭杂草等,以提高播种质量。地表平整主要靠平时管理、保护,必要时才进行表土处理,使用机具为圆盘耙、弹齿耙、浅松机等。 

  二、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北方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关键,必需用合适的免耕播种机来完成。除满足正常的种肥数量,种子株距、行距要求外,播种机要有良好的通过性、可靠性、避免被秸秆杂草堵塞、影响播种质量和生产率;小麦播深3~4厘米、玉米5~7厘米,肥料要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之间保持3~5厘米左右的距离; 

  播种后覆土镇压良好。播种时动土量要小,采用旋耕播种时,旋耕动土面积应不大于总面积的30%;播种后覆土、镇压良好。尽量采用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条龙作业。选用农业部推荐的免耕播种机。 

  三、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杂草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杂草与病虫害防治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又一项关键技术。杂草防治措施主要是播种后喷除草剂,玉米生长季节进行人工和机械锄草,小麦生长季节及时喷除草剂。推荐喷除草剂,机械锄草、人工锄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病虫害主要靠农药拌种预防,发现病虫害后及时喷化学药剂或其它方法杀除。作物轮作是防治杂草与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北方小麦杂草综合防治技术

  1、机械锄草 

  目前还没有专用的中耕除草机械,根据保护性耕作作业后地表必须要有一定的秸秆残茬覆盖量的要求,我县采用机械浅松与拖拉机配套旋耕机,进行了小面积试验性机械浅松、浅旋除草。 

  2、化学锄草:除草剂使用技术 

  1)除草效率高。如采用人工背负式压缩喷雾器,每人每天可防除草3~5亩,如果采用机械车载式喷雾器,效率更高,每天除草数十至数百亩,是人工除草的10~20倍。 

  2)除草效果好。施药适时,方法恰当,1次施药即可解决草害,不需再用人工除草。 

  3)能克服人工和机械因雨不能除草的弊端。 

  4)有利用保护性耕作地块地表覆盖。化学除草不仅不破地表秸秆残茬覆盖,而且杀死的杂草植株还能够增加地表覆盖量。 

  3、人工锄草 

  人工除草是一处传统的除草方法。采用人工除草,方法比较落后,工作效率较低,费时费事费工。 

  在今年杂草偏重发生的情况下,用1个劳力除1亩地杂草,一般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加之雨天耽误,这样就势必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实施保护性耕作完全采用人工除草是行不通、不现实的。最多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四、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 

  北方小麦保护性耕作取消了翻耕,但机器作业及人畜仍不断压实土壤,因此,一定时期需要对土壤进行深松。一年两熟地区主要在夏季小麦收获后,进行深松作业,可以单独作业、也可以和播种或喷药作业结合进行,一般每2年左右松一次,深度30~40厘米。对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存在,应先进行一次40厘米左右的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保护性耕作一般采用离地间隙大、强度较好的柱铲式深松机。 

   

篇三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技术讲义

保护性耕作技术

主讲人:田金榜

一、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人们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模式。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为加速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利用大型机械大面积、多频次翻耕农田,加上气候持续干旱,土地沙化严重,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1931年从美国西部干旱地区刮起的黑风暴横扫美国大平原,厚达 5~30厘米的表土被吹走,30多万公顷农田被毁;1935年的第二次“黑风暴”横扫美国2/3国土,3亿多吨表土被卷进大西洋,毁掉耕地300万公顷,当年全美冬小麦减产510万吨,南部各州1/4多的人口迁移。两次“黑风暴”过后,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出现了问题,开始研究和应用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数十

è

年的长期努力,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地遏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受美国“黑风暴”的启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也开始研究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在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应用面积已占本国耕地面积的40%—

70%。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和试验示范少耕、免耕、深松、秸秆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但受技术、机具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发展较慢。进入21世纪,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我国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已达3000多万亩。我县是从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2002年开始我们农机部门先后在原一肯中乡河北村、五家村,原八肯中乡常吉号村、原二龙镇的齐营子村和忙农镇的新地村进行各种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试验。2004年我县列入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县。自2004年-2011年,全县12个乡镇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35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实施面积20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目前项目区拥有旋播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苗期深松追肥机、圆盘开沟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1581台。

二、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内容

1、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免耕或少耕方法,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也叫懒汉种田法,不要求精耕细作,把秸秆和茬头覆盖在地里,不翻地、不整

地、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举个例子:我们就有这样人家,不太过日子,懒的都不翻地,连地里柴禾叶都不往外捡,就种地了,别人家把地收拾的干净、耪好几遍地,他家最多耪一遍,而且这一遍都不好好耪,但是懒人有懒命,他家庄稼比别人精耕细作的长的还好,产量也比别人家的高。我们今天讲的保护性耕作其实就是要推广普及这种懒汉种田的方法。

保护性耕作为什么要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在我们传统的观点中,一直认为翻耕可以消灭杂草,可以消灭病虫害,可以疏松土壤,增加水分渗透。 事实上,翻耕虽然能够疏松土壤,但是并不能增加水分入渗,由于土壤经过翻耕、耙压后,在雨滴的作用下,细碎的土壤在表层形成了一层结壳,使得水分无法入渗而流失。另外,耕地表层10公分的土壤非常肥沃,最适合于作物生长,经过翻耕后,这些肥沃的土壤翻到土壤深层,耕作过程中还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所以翻耕反而不利于种子发芽生长。

保护性耕作不使用铧式犁翻耕,秸秆覆盖还田土壤表层不会形成结壳,降雨能够尽快入渗到土壤内,土壤处在相对自然状态,有利于培肥地力。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采取少耕或免耕技术。

保护性耕作不但不能用铧式犁翻耕,同时尽量不要进行旋耕和灭茬,因为旋耕、灭茬会破坏地表覆盖,使地表土壤细碎,容易被大风刮走,旋耕刀还会打死土壤中蚯蚓,不利于生物松土。

2、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1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四项,即○

2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3深松技术,4杂草、术,○○○

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

1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免耕就是不进行翻耕,少○

耕就是为保证播种和除草等作业顺利进行对表层土壤进行少量作业,包括深松(作物收获后立即进行,可以减少病虫害,也有较多机会接纳降水。)、浅旋、灭茬、浅耙(要在播种前进行)等。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是指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种子和肥料播施作业。免耕播种技术不用翻地、不用整地,简化了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

1破茬免降低作业成本。免耕或少耕播种常用机型有三种:○

耕播种机(如:巨昌产2BF-3/4型破茬免耕播种机:适应于留高茬地的破茬播种作业,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播种、施

2圆盘开沟播种机(巨昌产2BFY-肥、覆土、镇压作业);○

33/4型圆盘开沟播种机、适合秸秆还田地免耕播种作业)、○

带状旋耕播种机(西安市旋播机厂生产的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带状旋耕、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带状旋耕播种机可实现15cm带状旋耕后,种床内无秸秆,避免种子播种在秸秆上或压不实的问题,出苗率高,生长条件好)。

2秸秆残茬覆盖技术: ○

chácánchá

秸秆残茬覆盖是指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

chá

率的目的。秸秆残茬覆盖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

秸秆残茬覆盖通常采用以下四种覆盖方式。

一是秸秆粉碎覆盖方式:即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秸秆后进行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二是秸秆直立覆盖方式:是指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三是留根茬覆盖方式: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厘米,我主要采用这种秸秆残茬覆盖方式;

四是粉碎浅旋覆盖方式:是指在风沙较大的地区,秸秆

篇四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篇五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篇六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呢?

保护性耕作与生态保护

先看看我国的耕地状况。我国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许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在旱地采用火烧秸杆,铧式犁翻耕土地,耕翻后耙压碎土,来保证播种质量,以及土地裸露休闲等传统耕作方式。

但是人们没有重视,干旱、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地表土流失和风蚀沙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吨的地表土被风刮走,既造成了农田的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形成。可见,除了大量开荒、草原退化以外,不恰当的土地耕作方式,也是沙尘暴猖撅的原因之一。

为了控制沙尘暴,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的保护性耕作法,使旱区农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法呢?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由于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表,秸秆覆盖量应超过30%。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 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 土壤深松技术 下面,让我们看看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秸秆残茬处理技术 农作物秸秆经机械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玉米收获机 粉碎秸秆处理 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

直立秸秆处理 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留根茬处理 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20-30cm。

秸秆覆盖有两个有利因素。一,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二,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我们知道,旱作农业没有灌溉,土壤水分基本来自天上降雨。雨水消耗分三部分。

一是径流消耗。径流消耗是指在降雨的时候,雨水还没有入渗到地里,就从地表流走了,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10%左右,坡地可以达到30%以上。

二是地表蒸发,也是无效的消耗。约占降雨的60~80%,是主要消耗。

第三才是供给作物生长的有效耗水。根据测定,有效耗水仅占降雨的10~20%。所以,要想增加有效水分,只能减少径流、减少蒸发。

传统耕作,地面没有秸秆保护,在雨水直接拍击下,表面很容易结壳,产生径流。

而保护性耕作强调秸秆覆盖效果,能减少水蚀,减少地表径流。

另一方面,因秸秆覆盖明显减轻了阳光直射地面,降低了风力直接吹拂地面,土壤里的水分蒸发因地表的秸秆覆盖,增加了阻隔层,降低了蒸发散失的速度,使蒸发减少。

其次,把大量秸秆还田,直接增加了土壤里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注意:秸秆残茬处理技术适合在年降雨量达到250~800mm的地区应用。

麦茬地播种玉米

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

是在保证种子能够发芽的前提下,不耕翻或者少耕翻土地,将种子和肥料播施到有秸秆覆盖的地里。主要方式有:

免耕播种 是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我们可以看到,免耕基本不扰动地表,保持了一个持久的作物残体覆盖层,使土壤免受太阳、雨水和风的破坏,保持了土壤的营养平衡。转而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来承担"耕作"任务,使土壤保持疏松和透气。

带状旋耕播种 是一种少耕方式,适合在少风多雨的季节和地区应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

注意:免耕播种技术适合在地表平整、覆盖物分布均匀的地块应用。使用时一定要避免深浅不一,缺苗断垄现象。

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技术

杂草和病虫害控制是保护性耕作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历来,我们都是用土地深翻根除、斩断和深埋杂草的方法,消灭杂草和病虫害。实施免耕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其实,耕作对除草有利也有弊,有时可能还促进了杂草的扩散。例如,农具可以将杂草的根或茎斩成断节,使每节都有可能长成新的植株。再例如,耕作可能将杂草的种子扩散到整个地块,加剧了多年生杂草的发生。

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呢?【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

种子处理

播种时,我们可以选用防病、抗病的种子。也可以采用药物拌种消毒的方法,防止病虫害发生。

喷洒化学药剂

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有效方法。通常在播种前,向前茬作物的根茬喷杀虫剂,可避免病虫害危害后茬作物。播种后的一周左右,喷洒除草剂,可全面封闭地表,有效防止杂草出苗。地表秸秆覆盖多的地块,喷药时应加大剂量。

当作物的苗出齐后,再喷施一次除草剂,抑制杂草生长,可基本解决杂草问题。两次喷施除草剂,次数增加了,使用的剂量可以适当减少。

轮作

防治病虫害不能不提到轮作。我们知道,连作种植时,昆虫和病源会聚集在土壤中,危害下一茬作物。轮作则打破了许多病原菌的寄生周期,使新生昆虫更难找到它们偏好的食物,因而控制了昆虫和土壤传播的病害。另外,在一块地里轮流种植多种作物,增加了使用药剂的种类,有利于防止杂草和病虫的耐药性。例如,采用谷类、豆类、油料作物轮作,在免耕条件下,杂草和病虫害明显减少。注意:喷施除草剂和杀虫剂时,不能中途停车,避免药剂过量,导致药害。

土壤深松技术

【保护性耕作】

是使用深松机械,在不扰动耕作层土壤的情况下,疏松耕作层以下5-15cm的犁底隔离硬层,加厚了耕作层,使降水渗入的速度和数量大幅度增强,避免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减少了由于翻耕裸露造成的水份蒸发,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常用的深松机械有多种,我们可根据土壤、作物、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深松机。

V型深松器的特点是,可以将耕作层全面疏松,使耕作层有利于接纳雨水。下部深处有鼠道,洪涝时可成为排水的通道。V型深松器适合密植作物,例如小麦等。

单柱式深松器的特点是,只松动作物根部正下方的土层,属于间隔深松。单柱式深松器适合于宽行作物,例如玉米等。

翼铲式深松器比单柱式深松器松土面积大,比V型深松器节省动力,所以应用比较广泛。

土壤深松是一个选择性项目,可2~4年进行一次。由于深松的成本与耕地的成本相当,所以,从多年种植的角度看,成本还是降低了。

以上,我们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知识,可见保护性耕作是一个保护农田水土资源,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增产增收的综合技术体系。我们应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作物种类,选择性地、科学地应用这些技术,精确地进行生产投入和管理,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篇七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美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大量干旱半干旱草原被开垦

成农田,到 20 世纪美国西部发生了大规模“黑风暴”,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耕作。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给我们敲响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警钟。研究表明,北方沙尘主要来自沙化土地、裸露地和农田。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减少了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加上地表秸秆残茬,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控制水土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故其业已成为防沙减尘的重要技术之一。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国际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分类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根据保护性耕作的特点,由于它有利于保水保土、所以称为保护

性耕作。针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也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化学除草。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 3种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

(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2.保护性耕作产生的背景

保护性耕作是在人类和自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农作业成本上升。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革命性变化。

3.保护性耕作的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

及人们观念等限制,发展比较缓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

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1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主要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法。

第2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覆盖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第3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的改进、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展。据美国保护科技信息中心的最新资料,美国 2004 年实行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和少耕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 62.2%,而常规耕作面积为37.7%,传统耕作比例呈下降趋势,免耕比例逐年上升。

保护性耕作技术基本上适用于世界各个地区。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已经各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从当前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发展状况看,呈现以下变化趋势:

(1)由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结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开发深松、浅松、秸秆粉碎等农机具为重点,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展农机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

裸露农田覆盖技术、施肥技术、茬口与轮作、品种选择与组合等农艺

农机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2)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以生态脆弱区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生态脆弱区,初期主要是少耕以减少对土层的干扰。至今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通过对农田进行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裸露及土壤侵蚀,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层蓄水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3)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有机农业技术已形成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了对护性耕作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4)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可持续技术方向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由当初的少、免耕技术发展成为以保护农田水土、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土壤污染、抑制土壤盐渍化、受损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的保护性技术研究。

4.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和试验示范少免耕、深松、秸秆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性耕作研究与示范工作发展速度加快。在西北、华北、东北、南方稻麦两熟及双季稻区,开展了以免耕覆盖轻型栽培为主要形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工作。进入 21世纪,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02 年起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力度,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

设。

从近5年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情况看,尽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得到了项目区农民认同和当地政府重视。其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

(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同时,示范工程也积极探索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及服务方式,并初步形成了多种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我国保护性耕作处于起步阶段,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观念和认识上有待加强。保护性耕作是耕作技术的变革,带来农作物栽培制度、农田管理措施及传统农耕习惯与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化,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还有个逐步深化和接受的过程。(2)基层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总体偏弱。(3)技术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农机农艺结合需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与保护性耕作相关联的技术问题如杂草控制、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与有效利用等尚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实现整体推进。农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专用机具供应能力需加快提升。(4)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从发展趋势看,保护性耕作技术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农业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3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