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新案例

| 电子商务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电子商务设计师】

篇一 农民创新案例
农村电商成功案例 吸引人但想赚钱也不容易

  “电子商务”这个曾经既陌生又遥远的词汇,现在对于我国不少农民来说已变得再熟悉不过。从农村淘宝网店到“淘宝村”再到“淘宝县”的批量涌现,单纯农产品网上销售到各种新型的产业带在县城的逐步形成,县域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正迸发出活力。让“不离土、不离网”成为不少当代农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根据阿里研究院和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6)》,全国淘宝村达到1311个,淘宝镇达到135个,至少创造84万个就业岗位。淘宝村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显著,孵化数十万个草根创业者,创造规模化就业机会,一大批网商通过电商创业,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中新社记者 张建成 摄

  从2014年底到2015年底,中国农村的网民为1.95亿人,增加了9.5%;农村网购额达3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农产品网销额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农村电商网点25万个。

  据2016年初商务部网站消息,近两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4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800亿元。带动一大批电商企业加快布局农村市场,目前已覆盖1000多个县近25万个村点。

  农村电商成功案例

  张京京:农村“电商青年”返乡开淘宝店

  半年前,石家庄市城郎村“85后”女孩张京京一度成为村里人议论的话题,当时她突然辞去城里月薪近万元的“白领”工作,回到农村开起了“小店”。“那时候包括父母在内都不理解,背后议论的人特别多,不过现在我成了让父母骄傲的人。”如今,张京京通过农村电商创业半年后,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张京京以前在一家国内知名企业做华北地区人事培训,月薪最多时达到1.5万元人民币(下同),但是在省会城市工作三年多,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当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网购的她看到家乡正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时候,她辞去工作回农村老家创业。

  对此,父母极力反对,同村的人也在议论“为什么要放弃光鲜的工作而回农村开个‘小卖部’”。春耕时节,村民的首位必需品就是化肥。张京京和其他33位“合伙人”一起抓住机会。2016年4月23日一天,34个合伙人通过网络订购出去化肥800吨,成交额203万元。“帮村民买到了质优价廉的肥料,村民见了我父母都表示感谢,父母开始理解我。”张京京笑着说,张京京在外地上学工作近二十年,之前村里很多人都不认识。如今,村里的老人甚至新嫁过来的媳妇都认识她,自己跟父母的话题多了,交流比以前多了。

  “合伙人”刘培培的实体店里摆放着一些电商平台的货品,供村民直接选购。“开始只摆一些快消品,就算卖不出去也能自己消化掉,如今随着村民购物观念转变,从网上买冰箱、电视等大家电的数量明显上升。”现如今,刘培培的店里甚至有了“城里人”喜欢的跑步机、独轮车等健身器材。“看着乡亲们从装扮和思想意识上都跟上潮流,我打心里高兴,农村人也在进步。”随着刘培培销售量逐渐增加,她聘请了同村一名青年帮忙打理小店。

  廖奶奶:江西八旬老太试水农村电商

  作者 苏路程 龙景君

  新春伊始,江西省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八旬老太廖秀英就开始忙着腌制咸鸭蛋,裹上黄泥、盐等用料,放到水缸里。等上40天,咸鸭蛋就能搭上邮政电子商务的快车,成为餐桌上的“香饽饽”。

  所谓邮政电子商务快车,是廖秀英2015年开始运营的“廖奶奶咸鸭蛋”网店。

  春节期间,从农历大年初十到现在,“廖奶奶咸鸭蛋”网店每天都能卖掉将近200枚鸭蛋。

  对于这个数字,初次试水农村电商的廖秀英既欣喜又震惊,“我16岁开始腌制、售卖咸鸭蛋,那时还要步行到三公里外的集镇上卖咸鸭。没想到,现在网络就能将我的咸鸭蛋销售到全国各地。”

  现年86岁的廖秀英祖籍广东,日本侵华时期,她被参加革命的父母送到江西瑞金避难。父母为国捐躯后,她便扎根于这片红色的土地。

  廖秀英所在的村落山清水秀,土鸭自然放养,鸭蛋营养价值高。早些年,廖秀英家里条件差,她便常常用当地的方法腌制咸鸭蛋,一部分鸭蛋用于改善家里的伙食,另一部分鸭蛋用来售卖换取些许生活费。

  “在农村,鸡蛋、鸭蛋虽然很常见,但都是奢侈品。除非家里来了客人,农村人才舍得买舍得吃。”廖秀英称,因为交通不便“走不出去”,咸鸭蛋的价格一直很低。

  几十年来,廖秀英练就了腌制咸鸭蛋的好手艺。

  2015年,随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春风吹入瑞金,当地掀起电商产业进农村的热潮。

  借助邮政部门的扶持,廖秀英搭上了电子商务快车。当年5月,她的“廖奶奶咸鸭蛋”登陆“村邮乐购·农村e邮”电商平台,销售鸭蛋、自制豆酱、脐橙、茶油等特色农产品。  

  这些数据,进一步印证了电子商务对廖秀英的咸鸭蛋进城的推动作用。从网店运营至今,廖秀英销售出20000余枚咸鸭蛋。这个数字是她往年一整年销售额的数倍。

  农村电商助力村民创业就业

  今年26岁的李敏,7岁时曾因一场车祸丧失左臂,2012年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却因为身体残疾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回到宿迁沭阳老家的李敏发现,周围不少亲朋好友都在开网店,于是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县政府开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做起了网店生意。  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村民李敏说:“对自己刚开始的要求,就是自己养活自己,不向父母要钱就行了。”  一边开网店,一边学习花木种植技术,从开始每天一两单的接单量,到现在每个月四五万元的销售额,李敏不但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目标,今年还被评为2016年沭阳县十大优秀淘宝人。黑龙江农村电商生意越来越火

  2012年五常市农民陈洪刚在淘宝网上开设“陈大力稻花香米店”,经销自产纯正的五常大米,质量可靠,诚信经营,销售形势逐年看好,产品销售已遍及全国。去年,网店销售大米、杂粮80万余斤,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仅“双11”一天销售额就达16万元。

  黑龙江农村电商

  甘南县中兴乡农民李文华2014年返乡创业,创办甘南县十屯家禽养殖合作社,推出李家甸牌笨鸡蛋。建立了李家甸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淘宝网,将绿色鸡蛋销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电商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净利润25万余元。     

  宁安市石板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淘宝网店铺“小杨家的大米”和微信平台、微博账号“宁安市石板水稻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销售“石板源”牌大米,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品牌通过电商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品牌成长。电子商务逐渐成为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黑龙江省一大批“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优秀品牌借助网络提高了知名度,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快速树立了品牌形象。

  提醒:并不全部都是好消息

  农村电商“冷思考”

  在2015年的“双11”网购节,农产品进城成了重头戏之一。据统计,首次加入“双11”的农村淘宝表现抢眼:零点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超过千万元。

  如今,看起来很“土”的农业也已站在了“互联网+”风口之上,带着一股泥土的清香“钻入”互联网四通八达的脉络里。但看似欣欣向荣的“盛世”下,仍有崎岖沟壑“埋伏”在农村电商发展的道路中,策略营销、品牌推广等痛点正成为“绊脚石”。

  被农村电商吸引,今年春节过后,王元杰便萌发了“掘金”互联网的念头。“我家做的衢州年糕是祖传配方,口感好,打的是‘天然’的老字号招牌。”对自家年糕颇有信心的王元杰,首次便制作了100斤年糕放在网上售卖。

  “刚开始效果不错,年糕卖掉了一半,于是我又叫家里人赶制了300斤年糕,想趁热打铁,但卖了50斤以后就再也卖不动了。”王元杰无奈地表示,如今家里满是“无处安放”的滞销年糕,自己已是谈“糕”色变。

  王元杰认为,此次失败主要是由于缺乏设计、品牌推广。“电商进入成熟期后,比拼的就是品牌和流量。但如今网店推广需要刷单、刷信誉,而部分网上推广的价格高得有些离谱,动辄每月要花上几万元。”王元杰坦言。

  王元杰的境遇并不是个例。时至今日,“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的农民们惊觉,发展农村电商并非将农产品搬到网上去卖那么简单。农村电商虽然吸引人,但也并非可以随处“捡黄金”。

  “以为开了淘宝店就来了订单,但淘宝上搜一搜,发现一个月也没有几笔单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村民王军表示,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犹如守株待兔,很难逮住走过路过的消费者,不懂“吆喝”使成交概率很低。

  “明明在‘农家乐’的餐桌上,竹笋等土味还大获好评,但一放到网上,没有P图技术和产品包装的‘原味’土特产,也就没有了人气。”王军表示,在互联网的大浪淘沙中,没有品牌和包装,买家很难自己“找进门”。

  诚然,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甚至只用一部手机,也许就能轻松跨入电商大门。但若要化解农村电商的经营“痛点”,让土货出村“闯世界”,往往需要具备更强的口碑效应。

  “农村电商门槛低,快速发展必然加剧市场竞争,品牌意识必然随之渐渐形成,并被不断重视和强化,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熊德平分析认为,互联网纵然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让小镇农产品也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但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撑,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且下单,几无可能。

篇二 农民创新案例
创意农业成败示例

  每只卖到100元的方形西瓜,好看、好玩的创意农产品礼篮1000元,667平方米生产温室油桃产值6万元,而种植香水百合鲜花效益则达10万元,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60万元的天价……创意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各地都出现了一批成功的实案:

  “酒瓶梨”就是装在酒瓶里的梨。它是浙江慈溪市农民周群锋发明的。透明的瓶子是用食品级聚丙烯材料制作成的,梨树花期结束10天后,将这种瓶子套在梨上。梨成熟后采摘,往瓶内灌装高粱酒,浸泡90天就生产出“酒瓶梨”。前年,周群锋带动周边梨农一起种植的“酒瓶梨”,收获了2.8万个。如今,“酒瓶梨”在市场上卖出了每个50元的“天价”,而且极为抢手。

  在宁波市出现了“阳台农业”,农民把经过培育的盆栽蔬菜送进市民的阳台、客厅,其价格是原来的十几倍。在宁波市宁海县城郊,农民把自家的菜园分成小块,租给城市居民耕种,收入远远超过过去。

  在山东莱西市,农民用玉米皮资源设计制作的草鞋成了时尚,他们用自纺的棉线做成鞋帮面,把草编工艺和中国结工艺巧妙结合,使草鞋以每双20美元的价格出口,实现了致富的梦想。在四川双流县,草莓经过“情人节”的创意包装,9颗草莓卖到了99元。

  然而,并非所有的“好创意”都能带来财富,使你致富之路变得方便快捷。

  有位朋友开了一家饭店,生意还算红火,可没过多久,生意却一落千丈。究其原因是经营创意出了偏差。原来,朋友看到一种“无菜单点菜”的创意经营方式,即不提供菜单,完全让顾客凭自己的口感随便点菜名,然后由厨师来做。朋友觉得“无菜单点菜”确实是好个创意,一旦采用必出奇制胜!于是他撤了菜单。开始实施这种无菜单点菜。正当他满怀憧憬的时候,问题来了,主要是许多顾客说出的菜名,厨师们根本没听说过,也就无法达到顾客的要求。朋友认为这是厨师见识少的缘故。于是,他高薪请来一位见识广、厨艺高的厨师,但同样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在没有菜单的情况下,有许多顾客无法说清楚自己究竟想吃什么。例如:“那个像南瓜但又不是南瓜做的菜,我忘记叫什么菜了”,“我想吃那种有点甜又有点酸的肉,油炸的、红色的……”每次点菜服务员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得喊厨师来听。这样一来,配菜、烧菜就跟不上了,致使后厨乱了套。

  如今,一些网站甚至报刊介绍企业经营诀窍和盈利模式的信息、故事很多,其中不乏想像和杜撰的成分,且往往冠之“新思维”、“新点子”,皆以“创意”自居。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应得出教训,即无论是饭店经营者还是其他企业经营者,对于这样的“创意”都应善于甄别,不能一说到创意、创新,就跟风,结果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湖南临湘市花桥路7号414301 鲁庸兴)

篇三 农民创新案例
新农村案例分析

(1)日本爱知县足助乡——利用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旅游(策略)

爱知县足助乡距离丰田市20公里,名古屋1小时车程。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村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工人,村庄出现了人走楼空的现象。

为振兴足助乡的复兴,村民开展了“地域文化的创造”、“地域产业的振兴”、“建造乡镇型的观光”等各种活动来振兴家乡的复兴。

1)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观光

利用地域特色,挖掘地域资源,发挥文化传统特色。成立观光协会,整理山、林、溪、桥等景观资源,建设观光亭、休息平台、路灯、座椅等公共设施,完善停车场、建设演出舞台,木质小木屋等。设立山村特色饮食店。

2) 修复自然农田景观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许多小块田整合为大田地,整修道路实现机械化作业,形成单纯自然的现代化农村生产景观。

3) 保存乡镇传统老街

成立“足助街道保护协会”,提出科学可行的开发办法。如,沿街的老建筑立面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古老形态,内部功能及结构可以自由改造。建筑色彩和材料的运用要具有当地特色。

4) 传承山野文化

创立民艺博物馆,开设扎染工艺、草木染工艺、织布工艺、木屐工艺等表演制作内容,并结合商品现场销售。

5) 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蔬菜花圃园;建设“百年草”老人福利院;邀请各个国家的民间特色表演。【农民创新案例】

(2)日本北海道富良野——转变种植结构,拓展农企合作模式(产业)

1) 转变种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1974年富良野农协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已不是种植大米的时代了”。村民由原来的单种水稻转型扩充为种植花卉以及蔬果类,洋葱、土豆、胡萝卜、包菜、土豆、香草等。由于迎合了市场的需求,销路迅速打开,收益上升显著,到1998年农协的蔬菜销售额已达到190亿。

2) 公司+农户模式

成立了葡萄果树研究所和葡萄酒厂、葡萄果汁加工厂,一可以延长果品供应期,二可解决滞销水果的保藏问题。1982年他们的葡萄酒产品参加了“国际第20届食品审查会”,获得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的金奖。

除此之外,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企业对口挂钩的案例也很多。种植中草药与日本大正制药公司联手;亚麻与制麻公司的制线工场联手,蔬菜与出口贸易公司。形成了企业保农业,农业供企业的发展模式。【农民创新案例】

(3)韩国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以“奇”为突破口,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定位)

周末农场型: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 “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昧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的吸引了大量客源。

可借鉴之处: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三千个犬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再者,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篇四 农民创新案例
1204生鲜电商创新案例:farmigo

生鲜电商创新案例:farmigo

2013.12.04分享

作者:钟文彬 微信公号:品牌农业 微博:钟文彬与品牌农业

堂主点评:

Farmigo的这几个创新点可圈可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困扰生鲜电商的问题:

1)食物社区形态的消费者团体。其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抱团,既可以形成议价能力,也可以定点自取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

2)立足于本地化服务。本地产,本地销,既符合健康的理念,也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3)社区领头人模式。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有他们在可以有效地解决信任问题,而不需要农场主在这个问题上费太大精力;

4)灵活性。Farmigo模式,比大流通更符合健康理念,比csa则更灵活,让消费者既能销售健康食品,又不至于被牵扯到太多的麻烦中,这是它的魅力所在。

如有IT能人想做类似这样的平台出现,品牌农业愿助一臂之力

案例如下:

Farmigo。名字起得特别好,farm,i,go,简单易记。

国内许多媒体对它进行过报道,Farmigo被很多媒体誉为“创新在线农产品销售平台”。其创新在哪?

关键就是在于模式以及物流仓储环节的巧妙设计。

模式:两手抓,一手农场,一手消费者,对接直销

对于农民而言,Farmigo则是一个在线平台、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农民通过它可以管理自己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配送。

对于消费者而言,Farmigo是一个在线的市集,消费者通过它可以直接地从农民的手中购买优质新鲜农产品。

在两手抓的过程中,Farmigo的创新在于食物社区,即将消费者以“食物社区”为单位和当地小农场连接起来。一登录Farmigo网站,第一个菜单目录就是建立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食物社区。Farmigo鼓励你在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的地方都可以建立食品社区。换言之,“食物社区”需要是在临近的地点居住或工作的。食物社区可以是一所学校、一座办公楼、一片住宅区里的一部分人。 作为社区一份子,你可以建立事业,作为一个“领头人”去和Farmigo网站联系,告诉他们自己希望成立新的食物社区的意愿。分享你的所爱,帮助更多朋友和邻居吃到本地化美食。

你需要邀请至少20个朋友或者邻居加入食品社区,食品社区人数没有上线。要求你每两周要发布一次食品需求征集信息,这样你可以用业余时间赚点外快,社区销售的10%会作为你的奖励,此外还有食物的折扣,每周花费几个小时即可建立你的食品社区。

Farmigo网站会更深入去了解你的社区,并为社区量身定做一个网页,在此网页上会有当地已经加入Farmigo的农户的信息,以供这个食物社区的人今后在线下单。随后,Farmigo将会帮助这个食物社区的领头人展开宣传活动、招募成员。这样,来自同一地点的很多人就可以同时足不出户地享用当地新鲜的蔬果、蛋类、肉类、奶酪,甚至葡萄酒和咖啡等等。

目前Farmigo上已经有3,515 的食品社区,平均每周有4家农场加入其中。而Farmigo这种模式带来的价值是承诺新鲜的食材价格会比超市平均便宜20%-30%,并保证会在48小时内送达指定地点。这个对于买菜相对比较难的美国人还是有诱惑力的。

仓储物流:团购上量,每周一次,各取所需

通过食品社区,Farmigo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掌控订单,然后再向农场发出订货需求。这实际上是一种小单元团购模式。

同一个食物社区中的成员每周都可以各自在其社区专属的Farmigo网页上“点菜”,当地农场则会每周将来自同一个食物社区的单个的订单汇总,每周都要给每个食物社区定点配送一次,随后由消费者自己取回各自订购的食物。

这种方式就解决了食品电商最大的问题,物流成本和仓储费用的问题。每周配送一次和每天配送多次的成本显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食品社区模式,任何一个零售的用户订单都必须及时响应,并且配送的话,物流和仓储成本可能会吃掉企业的现金流和利润。

通过食品社区,相当于采集订单,一周配送一次,各自取回所需,顾客乐意,农场满意。此外,为了社区能够获得更多优惠,食物社区成员还会变成销售人员,帮网站做推广和传播。

在我们的生活中,中国社区的老大妈们怎么买菜,某菜场市场或超市的大白菜便宜,大家互相告知,一起结伴去买。相信对于买菜难的美国人更是如此。

正是基于模式的创新和难题的突破, Farmigo自身并不销售农产品,仅起到一个平台中介的作用。对于农户而言,Farmigo 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对于消费者而言,Farmigo是除了在美国农夫市集、CSA农场配送以外吃到新鲜的本地食物的新方法。

通过这种平台,借由食物社区的创新,Farmigo构建一个社区导向的食物体系,将同一个地理区域的消费者和农夫能够连接起来,而每个人都能够购买到新鲜、当地、实惠、健康和可持续的食物,其不仅通过创新模式上带来了价值,配送物流成本上做到最大化的节约,这就巧妙地提升了吸引力,突破了难点。

Farmigo:把小农引进家

农产品流通领域中有一直存在一个矛盾:小个体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通常只能在其产地附近有限的区域内凭借品质销售,一旦与大规模产业农业所生产的产品进行竞争,就会遭遇失败。

大规模产业农业的产品虽然由于规模化生产而品质一般,但营运者有能力运用更多营销和流通方面的资源,所以能将其农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价格分销到更广大的市场中。

FARMIGO是美国的一家创新在线农产品销售平台,通过与25个州的超过300个农场合作,在纽约和洛杉矶两地推出农产品农场直送家庭的模式,并以平均每天新增4个农场的速度发展。

FARMIGO承诺新鲜的食材价格会比超市平均便宜20%-30%,并保证会在48小时内送达指定地点。通过网页,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享用新鲜蔬果、肉类、鸡蛋、乳制品,以至咖啡和葡萄酒等。 小农户可以在FARMIGO上面发布自己的农产品,消费者则可以加入“食物社区”直接购买食材。这些“食物社区”需由牵头用家和FARMIGO联系,告诉他们希望成立新食物社区的意愿。接着,FARMIGO会量身定制网页,上面列出当地已经加入的农户信息,以供在线下单。随后,FARMIGO会为新的食物社区及牵头用家展开宣传活动、招募成员。

FARMIGO的定位其实与消费者合作社类似,同一食物社区的人都是在临近的地点居住或工作的。加入一个食物社区后,你就每周都可以吃到来自自己住所100英里范围以内的、48小时内收获的新鲜食物。

FARMIGO的系统非常容易使用,成员每周在其社区专属的网页上下单,确定配送地点、需要的农产品,在线支付所需金额,就可以等待农民送货上门。而当地农场则会每周将来自同一个食物社区的订单汇总,统一配送。农民则可以浏览交易的细节,如账单追踪,配送明细等。如有问题出现,还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和消费者沟通。

FARMIGO的盈利模式主要为收取每宗交易金额的2%作为服务费。与其合作的小农户,每卖出1美元商品,就可以赚取80美分。根据订单来采收和配送农产品,减少了耗费,也减少了零售点及中间商收取的费用。每周配送一次的模式,由外包第三方派送公司负责物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流环节带来的麻烦及短板,组成一个灵活高效的系统。

工业化的食物系统今时今日已不能支持本地农户。很多时候,食物运输需要穿越整个国家,FARMIGO则把社区和本地小农户连接起来,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农产品价格波动,保证农户的正常收益,也由于产业链整合以及线上交易的成本优势,能够显著降低商品的零售单价,进而改善消费方的福利。在纽约,有些公司更会直接通过与FARMIGO合作给公司员工提供福利。

这种商业模式主要关注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产销两端。农产品市场本身的垂直化链条在网络化的今天已经断裂,产出端(小农户)与消费端市场都变成碎片化市场。而FARMIGO就是碎片聚合商,网站自身并不销售农产品,仅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但是通过建筑农产品交易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满足客户需求、平衡供应链上各方的利益以及把握协作精神,把碎片化的供应及碎片化的需求整合,成为可持续性的交易模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FARMIGO是一个在线的市集,消费者通过它可以直接地从农民的手中购买优质新鲜农产品;对于农民而言,FARMIGO则是一个在线平台、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农民通过它可以管理自己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配送

(转载自三农直通车,作者未查到,请见谅)

作者:钟文彬 微信公号:品牌农业 微博:钟文彬与品牌农业 闯字品牌顾问机构(杭州闯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篇五 农民创新案例
土地流转创新模式案例评析

篇六 农民创新案例
江苏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材料

江苏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材料

创建学习型家庭 培育知识型农民

一一记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村民读书活动

申报单位: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

活动范围:全村186户农户

案例综述:

蒋巷村围绕村党委提出的“加快发展蒋巷经济,致力提高村民素质”这一工作目标,以满足全村村民、家庭求知、求美、求乐需求为立足点,把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头戏”来唱,在全村掀起轰轰烈烈的家庭读书学习的热潮。

从2000年至今,村民读书活动已成为蒋巷村民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提供致富信息、交流生活经营经验的重要抓手,合理配臵学习时间,做到基本理论深学、科学知识精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文明知识多学,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读书活动也成为了蒋巷村培训新型农民的主要抓手之一。

一、深入调研,抓准活动切入点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六大代表、村党委常德盛书记曾说过:“思想是灵魂,学习是根本。村党委十分重视,把提高村民整体素质确定为加快发展蒋巷的重点工作来抓。村党委围绕这一工作重点,开展深入调研,摸清群众思想脉搏。为了探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村党委组织人员深入到全村家庭之中,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心声。村党委专门召开“如何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座谈会、研讨会,研究确定活动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把它作为开发智慧、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阵地,作为激发学习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的终身学校。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调研,蒋巷村党委确定以开展村民读书活动的形式作为培训新型农民的切入点。

二、广泛发动,掀起活动新高潮

蒋巷村于1997年成立了村读书协会,号召村民以读书活动为手段,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到了2000年,村党委全面发动全村186户家庭参与读书学习活动,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张,而且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夯实了基础。蒋巷村通过召开动员会,利用村有线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读书活动的意义、目的、要求,并将计划、要求、标准印发给每家每户,让他们对照要求和标准自觉参与读书学习。在读书活动中,绝大部份家庭还自购书橱,同时村里对一些经济条件相对差的家庭赠送了书橱。村图书馆、阅览室每天开放,专人负责,提供村民免费借览,深受大家欢迎,有些村民还采用互借的方法或自发集中在一起进行学习,全村186户家庭都准备了读书心得记录本。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精心组织,开展活动求实效

蒋巷村通过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立足“以人为本,以家庭为依托”,努力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通过引导广大村民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学法律,切实提高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参与主体上,以青年为主,全面推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真正做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家家是学习之所;在设施建设上,建办蒋巷文明村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成立“读书学习交流协会”,开通有线电视、更新有线广播、添臵摄像摄影机、电视机、VCD、文体活动器材等设备,自办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赠送“四报一刊”《苏州日报》、《常熟日报》、《姑苏晚报》、《苏州广播电视报》、《婚姻与家庭》,并由专职的邮递员每天送到村民家中。赠送书橱,村图书馆购进了千余册各类实用技术书籍,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创建标准。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激励先进,提高活动创建水平

村党委意识到,村民读书活动是一件新生事物,培植典型,抓好示范,宣传表彰,也是提高创建活动水平的关键措施。蒋巷村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和评比表彰先进两种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广大村民读书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热情。一是树立读书成才、读书致富的典型。村党委将一些学习较认真,并能做到学以致用,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的村民群众组织活动,进行经验交流,谈心得体会,然后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这些典型的先进事迹,在先进典型的带动影响下,都能积极投身到读书活动的行列;二是评比表彰

发挥示范辐射。为提高读书活动的成效,村里成立专职小组进行定期检查学习情况,对学习的记录、心得、体会、合理化建议等8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家庭成员的现实表现,进行考核评比,并进行总结表彰,全村186户2000年受表彰的家庭有111户,表彰率达65%,2001年受表彰的达147户,表彰率达80%。2002年和2003年的表彰率逐年递增。2004年度的获奖户除了实物奖励,还获赠了一份新华日报,2009年7月份,蒋巷村召开第十届村民读书活动表彰大会,共表彰学习型家庭165户,发放实物奖励共计10多万元。通过此举,达到了不断提高创建活动水平的目的。

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的开展,使村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伴随一生是创建活动给他们的启迪,极大地推动了全村村民好学上进的风气,增强了村民奉献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化了家庭美德建设,同时也带动了村里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村民的争创活动的开展。

【农民创新案例】

读书学习,弘扬新风,建设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了蒋巷村村家风、民风、村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每个家庭都积极参与,投入争创“三文明”的活动,在单位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劳动岗位,在家庭恪守美德,文明和谐,作为个人勤于学习,自强不息,充分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使蒋巷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广大村民全心全意围绕村党委提出的建设完善“四园一基地”(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蒋巷工业园,农民蔬菜园和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把精力投入到把蒋巷建设成为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居乐业、心情舒畅、人心向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

篇七 农民创新案例
借鉴:《典型合作社案例》

【农民创新案例】

借鉴:《典型合作社案例》

作者:马永红 文章来源:中国进步青年网 点击数:1935 更新时间:2009-6-9 8:43:29 【字体:小【农民创新案例】

大】

个案一:发展生产型合作社案例 2

姜庄合作社概况 2

姜庄合作社调查 5

个案二:联合购销型合作社 11

南塘兴农合作社概况 11

一群理想主义者失败的乌托邦试验 17

贺村合作社简介 25

贺村合作社简介 25

个案三:资金互助型合作社 30

梨树县榆树台百信农民合作社调查报告 30

个案四:消费积累结合医疗养老型合作社 52

吉林省梨树县胜利果乡农民合作社简介 52

个案一:发展生产型合作社案例

姜庄合作社概况

周锦宇

鱼台县谷亭镇姜庄村位于山东省南部,临近微山湖。该村有370多户村民,共约1900人。人均年收入为两千多元,耕地面积约为9分,主要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编织稻草帘子是该村传统的副业,主要的参与者是妇女。村民每人原有半亩微山湖苇地,所产的芦苇也可用于编织。上一届的村干部在未经村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把全部的苇地转让给外地人,引起村民的强烈不满,前任村支书因此被村民大会罢免。

一、合作社组建过程

在抗议村干部出售苇地的活动中,姜庄村村民马宜场是主要带头人之一。他于2004年4月到学院参加了418培训,回乡后开始向村民宣传合作社知识。5月1日到7日,大学生支农调研队一行19人在姜庄开展农民组织化培训等活动。在他们的推动下,姜庄文艺宣传队于5日正式成立。文艺队分为表演队、秧歌队和武术队三个分队,共有成员一百多人。它不仅丰富了村

民的业余生活,而且培养了他们组织合作的意识。

5月下旬,马宜场、周东安、马培土等六位村民一同参加了学院的522培训班。6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勇带领山东经济学院支农志愿者在姜庄举办了针对村民的梁漱溟新乡村建设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马宜场等人发起成立姜庄合作社。6月30日,合作社召开成立大会及社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马宜场当选为理事长,周东安和马培土为副理事长,朱守君等四人是理事。监事长是王洪亮,副监事长是邢瑞民,周德水等三人是监事。当时,合作社共吸收社员88户,绝大部分为姜庄村民。入社的会费是30元,每股股金为200元,部分社员认购了多股。合作社吸纳会费和股金共计22010元。

7月6日,姜庄合作社向当地政府部门申请注册登记,未获批准。之后,合作社决定以姜庄养殖协会的名义再次提出申请,于10月11日得到谷亭镇人民政府的批复。10月25日,在鱼台县民政局正式登记为社会团体法人,注册资金为两万元,业务范围是:(1)组织会员学习养殖防疫知识;(2)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3)组织帮助会员签订有关合同。

二、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姜庄合作社已开展的经营活动包括为社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猪、兔养殖,资金互助等,有不少值得其他合作社借鉴的经验。

2004年8月,姜庄合作社开始购进农药,向社员出售。由于价格较低,一些未入社的村民也前来购买。合作社理事以义务的形式联系采购农药。在经销方面,合作社则选出一人专门负责。每售出农药一袋/瓶,经营者可获得8分钱报酬。2004年度,合作社销售农药收入约为1600元,支付报酬554元。部分销售利润已按社员的购买额返还给社员。经计算,2004年的返还标准是社员每购买1元的农药,可获得0.04元的返利。

合作社采取另一种形式经营化肥和种子。以稻种为例,2005年初,合作社与鱼台县种子公司达成协议。种子公司将稻种运到姜庄村,以每斤2.9元的价格出售给社员及其他村民。据马宜场介绍,该稻种的市场零售价为3.5元。由于社员联合购买稻种,数量较大,所以种子公司愿意以低价出售。而且该公司每售出一斤种子,将支付合作社0.2元,作为返利。销售时,购种的社员直接付款给种子公司,而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则记录社员的购买数量,以便今后按交易额向社员返还利润。

在养殖方面,姜庄合作社分设养猪协会和养兔协会。29户社员入股养猪协会,每股股金为2000元,共计32股。2005年初,协会使用6.4万股金及1.6万借款在村外建养猪场,发展种猪及商品猪养殖。协会设管理小组并聘请饲养员,负责猪场的运营。饲养员领取工资,其他管理人员提供义务劳动,无报酬。年初天气寒冷时,会员还轮流值班,负责照看猪场内取暖用煤炉。猪场现饲养育肥猪约90头,但据估计利润率较低。协会因而计划引进种猪,建成种猪繁育基地,依靠出售仔猪盈利。协会还将把仔猪以优惠价格分给会员饲养,然后统一购买饲料、防疫及销售。

入股养兔协会的股金为每股500元。协会引进了獭兔养殖项目,现以会员在家分散养殖为主,集体兔场的规模较小。协会有颗粒饲料机,为会员统一调配饲料。为了防止养殖户在售兔时竞相压价,协会控制獭兔的销售。协会在当地电视台发布了售兔广告。当商贩前来收购獭兔,协会安排会员轮流售兔。协会规定了最低售价,并提取10%的售兔款作为协会的收入。会员不得私自出售兔子,否则按每只十元罚款。

社员在入社时已交纳200元股金和30元会费,但他们还需另交股金才能加入养猪和养兔协会。部分社员希望参与这两个项目,但是缺乏资金。因此,合作社设计了资金互助方案。合作社在成立时收取了两万多元的股金会费,它已把其中的一部分借给社员。社员借款时需另外两户社员担保,借期半年,月息1分。至今已有6户社员各借款2000元,用于入股养猪协会。

三、总结

首先,通过组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合作社为社员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农资的质量得到保证。这已成为学院扶持的合作社在现阶段主要的经营活动,但他们的经营模式有所不同。例如,翟城合作社在2004年时经营农药的方式是把134户社员分成12个小组,每小组派3个人轮流在销售点值班,负责销售工作。大部分的售药利润已按社员出工的数量分配给他们。今年,翟城合作社聘请一名经理,负责进货及销售。该经理将获得经营收入的60%。重庆綦江县的丰岩综合经济合作社则设立了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站,由专人负责经营,70%的收益作为经营者的报酬。相对而言,姜庄合作社的经营成本较低,而且它实行了按交易额向社员返还利润的制度。在5月初的合作社经验交流会上,学院可组织有关生产资料经营的专题讨论,让各地的合作社有相互学习的机会。

其次,大部分合作社有发展各种项目的计划,但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姜庄合作社也不例外。该合作社曾尝试向银行贷款及寻求地方财政的资金支持,但均未成功。按合作社章程,社员应交纳500元股金及50元会费。但限于社员的经济水平,实际上每户在入社时仅需交200元股金和30元会费。合作社的股金会费收入不能满足养殖项目发展的需要。它通过分设养猪和养兔协会,吸引部分有经济实力的社员增加股金投入,为发展项目筹集了资金。这两个养殖协会是合作社内部的组织,大多数会员直接参与项目的运作。假如合作社采取向少数社员借款的形式筹资,它将面临偿还债务的压力,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且大部分社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可能较低。

对于部分愿意加入协会,但缺乏资金的社员,他们可按照资金互助方案向合作社借款。如果学院有意再次向姜庄合作社提供资助,可要求合作社进一步完善该方案,建立一个固定的互助基金。学院可借给该社一定的资金,用于增加互助基金的股本,让更多的社员可以借款参与合作社的项目或者用于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姜庄合作社采取了设立协会的形式发展养殖项目,其结果是那些未入会的社员难于分享项目的收益。学院于2004年底向姜庄合作社提供了一万元的资助。该社已把其中的

8000元投入养猪协会,2000元投入养兔协会。我们在调查时未能了解到两个协会的利润分配方案是否体现了未入会的社员的利益。

最后,姜庄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障碍是村内的家族矛盾。姜庄村村民的家族观念严重。半数以上的村民姓田,他们与其他姓氏的家族的矛盾起源于有关芦苇地的纠纷。合作社的社员以马家、周家和朱家为主,田姓社员仅有4户。据马宜场反映,开展合作社的工作时曾遇到来自田家的阻力。在这次合作社探访中,我们未能深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在下一轮的调查中,我们应进一步了解纠纷的详情,并访问姜庄村东边田姓聚居区的村民,调查他们对合作社的看法。此外,苇地纠纷曾引发村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马宜场则是当时的维权带头人。然而,马宜场表示地方政府现在支持姜庄合作社的发展。对此,我们也应作进一步的调查。

【农民创新案例】

姜庄合作社调查

杨雅如

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委托,2005年7月29日至8月2日我对姜庄合作社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查目前合作社运行的基本情况;二是在此基础上考察学院以何种方式对该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调查方式主要是对合作社成员进行访谈,访谈的成员包括合作社理事长马宜场、副理事长周东安、马培士;理事卢光柱、李香梅;合作社副监事长邢瑞民、监事马培新;妇女协会会长徐树花、监事长马丽霞、监事徐爱荣;老年协会会长王全荣;合作社社员朱则林及其妻子、朱则玉、马培民、马宜芳、葛瑞丽等;农资服务部销售员。

一、姜庄合作社的基本结构

姜庄合作社于2004年6月30日筹备成立,2004年10月经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为社团法人,注册名称为鱼台县姜庄养殖协会。其实该养殖协会是一个融农资服务中心、养殖协会、妇女协会和老年协会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合作经济组织。该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有社员130户、人口600人、土地600余亩。其基本结构是:在合作社的统一领导下,设立农资服务中心和各种协会,力求以合作社为整体推动社区内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合作社下设三个协会:养殖协会、妇女协会和老年协会。养殖协会又下设养猪协会和养兔协会。妇女协会下设养鸭协会。如下图所示:

二、姜庄合作社目前开展的活动。

(一)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

1.设立农资服务中心以优惠价向社员提供生产资料,包括农药、种子和化肥等。种子化肥以原批发价售给社员,农药则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社员,以市场价提供给非社员,农资服务中心的售货员为合作社社员,其报酬按其销售农药销价与进价的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该售货员月收入大概为100元。这种分配方式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该售货员表示满意。卖农药的盈利按照合作社的章程60%按照交易额返还,20%为公积金、公益金,20%为股金分红。

2.设立各种养殖协会发展养殖业。养殖协会实行四统一:统一购买畜(禽)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和统一销售。养殖协会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在四统一的基础上采用集体养殖的方式,如养猪协会和养鸭协会;二是在四统一的基础上采用分散养殖和集体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分散养殖,如养兔协会。

(二)合作社的文化建设

没有文化的合作社是不能够长久的。与抓经济建设相比,姜庄合作社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但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局面出现:

1.合作社设立妇女协会和老年协会来丰富妇女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合作社的秧歌队和腰鼓队主要是妇女协会的成员。此外,妇女协会和老年协会在调解家庭矛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合作社社员初步分享到了合作社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正是这种利益使农民开始接受合作的理念。他们认识到团结起来的力量,主动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合作社的价值观诸如民主、团结、自助、诚实地劳动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员所接受。且看妇女协会的监事周爱荣发表在《新姜庄》上的一篇文章《姐妹们的心声》:

本着一心一意谋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宗旨,我自愿加入本协会。俗话说"千人成山",团结就是力量。协会的创办给我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我将牢牢把握这一新的机遇,挑战自我,不断创新,为协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如果在协会的发展中出现工作上的疏漏,我甘愿承受与之相应的责罚。在对待姐妹之间的关系上,严格做到避免冲突,追求圆满的结果,朝着互相团结的美好方向前进。

姐妹们,我们珍惜外界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发展各项事业,为姜庄村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做事,既憧憬着未来,又努力做好眼前的一切,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改变自我,做家乡主人;团结起来,建设新乡村"的口号不是喊来听的,而是需要我们去做的。

妇女能顶半边天,姐妹们,为了协会美好的未来和姜庄村美好的明天,奋斗吧!

通过几天的访谈,我从越来越多的社员身上感受到了合作社带给他们的喜悦、信心和力量,当然也感受到了合作社这个嫁接到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舶来品,在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和农村的各种习俗、习惯相碰撞产生的种种不适。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43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