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现代诗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意境美现代诗篇一
《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宁波鄞州高级中学 刘少龙

[本文已经发表]

透过意象感受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的钥匙。特别是对意象的解读是感受意境和理解整首诗情感的基础。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主要事例,谈谈解读意象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品味意象的文化底蕴

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往往具有典型性,其形象特征已经在读者心中牢牢扎根。 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以落叶纷纷和滚滚长江的意象写韶光易逝,人生飘零又壮志未酬的人生感慨。其实这种情感的体悟,就是植根于“落叶”“流水”这些意象的文化底蕴。

屈原的《九歌》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这些窸窣飘零泛着微黄的落叶的形象,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作客他乡的天涯游子,四处漂泊,饱受羁旅行役一直苦。因此“木叶”正是寄托了屈原的这些哀思。后人运用“落叶”这一意象多是表达类似的情感。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句子。流水东去,一如时间的流逝,一去而不复返,昔日无限繁华,如今已随流水而去;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又如离人的愁绪,绵延不绝。写水这一意象多为感慨韶光易逝,抒发内心愁苦。

因此,鉴赏诗词的意象,首先应该揣摩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带有的文化积淀。例如李白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杨柳”写依依惜别的离愁;李白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都以“长亭”写离别愁。这些就是意象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

二、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

诗人运用意象并不是一成不变,人云亦云,而是往往有所创新,在品味文化底蕴之外还需要揣摩意象具体的形象特征。

杜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写夔州峡口浪大风急,长天无极,高猿长啸,哀转不绝。第二句则是写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飞鸟低飞盘旋无枝可依。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老病孤愁的愁绪。

揣摩此句意象的形象特征会发现,风是“急”风,作者登临高处,更能感受这“急风”的迅猛和凉意,这绝非是春风习习,温暖和煦。天际高远,茫茫无边,似乎是写人生前路迷茫,行踪难定。高猿长啸,则是哀转不绝。沙洲小渚,表现出的是“清”“白”的冷色调。鸟儿天空回转,无枝可依,这并非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明快活泼,而是一种迷茫和沉重。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才得以深刻体味作者那融于景物之中的情感。

为防止误读,揣摩意象的形象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极为重要,它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个性。李白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煜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们都将“水”作为寄托愁思的载体,而在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却写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水声悦耳,花色浓艳,这俨然是一幅桃花带露,泉水淙淙的山林春景图。因此,解读意象切不可仅凭经验来判断。

三、感受意象营造的意境 意象的选取在作者看来必定是有所选择,其标准从结果看,就是能共同营造出符合作者心境的意境。揣摩意象就需要结合意境来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知道,《登高》开头四句通过几个典型意象的勾勒,营造出一种萧飒荒凉,空旷凄清的意境,进而烘托作者那中飘零之感、身世之恨,情与景完美交融。

再如姜夔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满眼“荠麦”写出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城如今是一片荒凉,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意境,作者的萧条荒凉,物是人非,繁华已随时光逝去的历史感慨就融于其中了。

总之,我们鉴赏诗词,对于意象只有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方可窥得作品真“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内容提要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

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关键词 黄昏情结 伤时感物 意象群 生命意识

“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

“昏”字在甲骨文中作 ,是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周易》中的《屯卦》就有:“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的记载,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手段与大盗抢劫财物相差无几,这便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掠夺婚”。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可见黄昏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心理。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正应了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自然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人们一天的生活与太 阳的运行规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黄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对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古人认为情绪最难把握、难于平静的莫过于黄昏时分。清人方 玉润《诗经原始》卷五曾指出:“夫风雨晦暝,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③就人体的生物机能来说,外界物候时间引起的阴暗、湿度等温度变化,的确可以敏感地影响到人的情绪,古代中医圣典《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所归纳:“平 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④而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地、人、物无不染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于是不 免触景生情,心生感慨。农耕社会中,黄昏是人们劳作一天之后荷锄而归,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是,当辛勤劳作的人

们“日入”而不得“息”时,就只能望黄昏 天地而兴叹,对亲人欢聚标志的黄昏夕阳万物产生诸般的情感牵绊。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情与景的完美统一,作为自然景观的“黄昏日落”也得以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诗人的慨叹正是在面对“黄昏日落”时的各种景物时有感而发的,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文学理论作品先后阐述了客观事物对作者感情的诱发作用: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些古代文论都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说明诗人有时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写出好诗。特别是日暮黄昏,夕阳西下,残阳晚照下的小桥流水、落花衰草、残垣断壁、归雁鸣蝉的凄清孤冷极易使人生发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思。在数目繁多的描写对象中,黄昏可谓是诗人的至爱,黄昏时的各种景物更是诗人的重点描写对象。在诗人笔下,那些普通、客观存在的景物因为黄昏的到来就变得生动起来,它们经常跟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联系在一起,诗人快乐时,那些花花草草就是美丽的、欢愉的;可是当诗人悲伤时,悦耳的音乐也会是一种哀乐。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诗人宣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又是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1、即景咏怀

一说起黄昏,就会让人想起落日。夕阳可以说是黄昏的一个标志性景物,正是有了夕阳朦胧光线的笼罩,黄昏时大地上的自然万物才会激起诗人不同凡响的情感波动。面对迷茫的黄昏晚景,诗人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他们有时通过对夕阳晚景的吟咏,表达出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经,愉悦偃东扉。„„”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陶渊明《拟古》

“微风清幽幌,余日照清林” ——谢庄《北宅秘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描写的是湖中美丽的晚景;陶渊明的《拟古》呈现出的是日暮时天地之间苍茫迷蒙的意象;谢庄的《北宅秘园》表现的则是斜辉下绚丽多姿的色彩。而王维的诗句又与众不同地写出: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直立而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诗人只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巧妙地勾勒出一个充满光辉的雄浑美。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这几位诗人表现落日晚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着重刻画了黄昏时的夕阳美景,表达出舒心愉悦的心境。而他们这种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这类由衷赞叹夕阳美景的诗作还有很多: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2、寂寞孤独 诗人一方面为黄昏的夕阳美景陶醉不已,另一方面目送夕阳,有感于寂寞黄昏天地万物的凄清冷淡,诗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而记下了古代文人亘古不变的心声,《离骚》中的“时暧暧其将罢兮,结悠兰而延伫”,就写出了诗人天门求索受阻时的孤独感慨。

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诗人的孤独感与他们在政治上的不得意是分不开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作家的人生目标,儒家“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他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付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虚度光阴,抱负成空。于是落拓失意的游子便借由吟诗作对抒发怀才不遇的人生感伤,而静谧的黄昏景物就是他们寂寞孤独的最佳写照: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木,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曹植《赠白马王彪》

悲凉的秋风、寒蝉的鸣叫、萧条的原野、西下的夕阳„„这一系列秋天日暮的自然意象使诗人不由得想起刚刚死去的兄弟,生离死别的哀痛加深了,再加上归鸟、孤兽的视觉意象就将诗人自身政治迫害下交游无助孤立无援的困窘处境剖白。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善于体现万物之“生姿”,他的《晚出西射堂》将暮蔼笼罩下的环境景物描写得朦胧幽雅,在幽雅中透露出内心的郁闷: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连障叠巘巗,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诗人出城望山,本是想借傍晚散步以消遣内心的郁闷,山是望到了,但是诗人看到的山却是日落后余晖之中的山,那一层暮气,把山点缀得朦胧而富于诗意:青翠的树木因为雾气更深沉了,枫叶的颜色更鲜艳了,夕阳余光中的雾气更加阴冷了„„在朦胧之间,诗人看到暮鸟双双结伴而归,故巢旧林,诗人不觉倍感自身孤凄无伴,无一人可诉衷曲。与谢灵运同年代的陶渊明,同样也有由日暮归鸟引起内心感伤的体验,在他的《饮酒》组诗中就留下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佳句。宋时以婉约清丽风格著称的秦观也写过一首《踏莎行》,借由日暮黄昏时一些令人悲切的景物抒发谪居中的寂寞情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些才子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之后,竟对日暮飞禽走兽如期归巢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确切地说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他们也希望可以“归巢”,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所作为,可是现实却教他们蹉跎岁月,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

意境美现代诗篇二
《现代诗歌意境美鉴赏技巧》

现代诗歌意境美鉴赏技巧

诗歌意境美是鉴赏的重难点。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形成诗歌鉴赏意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特总结了以下几种鉴赏技巧。

技巧一:物象、色彩、感情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特点是用形象来揭示抽象,诗歌创作也不例外,从物象入手感受图画美是进入意境的一条捷径。

如《沁园春.长沙》就可这样进入:

物象 色彩 景象特点 感情

(万)山 红(遍)

(层)林 (尽)染 高兴

(漫)江 碧透欣欣向荣 愉快

(百)舸 争流生机勃勃 赞美

鹰 去

鱼 翔

其中“景象特点”把几个物象及色彩组织起来以后的感受,“感情”要依据“色彩”的明暗(若色彩为“红”“绿”“蓝”则为明,“黑、灰、黄”则为暗)积极、消极(积极为向上、乐观,消极为颓废,压抑)来决定其是乐景还是哀景,进而确定感情是愉快还是悲哀。这样顺藤摸瓜,必能揣摩出诗意。

技巧二:作者.背景.象征

现代诗歌中象征手法使用频率极高,只有从作者和背景入手,才能准确把握象征义,领会深刻美。

《死水》的作者是闻一多,就要调动大脑中积累的有关闻一多的知识,就要查阅闻一多的有关资料。我们学过《最后一次讲演》知道闻一多是一位嫉恶如仇的民主战士,他临危不惧,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还知道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九七年香港回归时流行歌曲《七子之歌》的歌词就是闻一多创作的。调动了以上知识点,我们就会猜想《死水》可能与国家有关。然后我们再查背景,知道这一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由此就可以大胆推断,作者绝不会对某一臭水沟感兴趣,肯定有其象征意义,到底象征什么呢?应该是“黑暗的旧中国”。

掌握了这一分析方法,在诗歌欣赏活动中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结合背景与作者身份就会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就会想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会想到“勇敢,拼搏,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这样就会使诗歌意境扩大,领会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

技巧三:习惯.暗示.诗眼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文人有自己的表达习惯,从古自今一脉相承。在学习中一定要不断积累、熟悉文人的表达习惯,就能快速进入诗歌意境。

《再别康桥》选取了“金柳”,《错误》中选取了“柳絮”,这些意象都与表达习惯有关。因为“柳”与“留”为谐音,常常借“柳”来表达留别之意,惜别之情。如古诗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霖霖”,“杨柳岸,晓风残日”“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与留恋,惜别之情有关。文人常用“夕阳”表达凄凉,落寞之情,“落叶”表达悲伤之情,“鹧鸪”表达思念之情等,要经常积累,形成联系。

若某一情思无表达习惯,诗人就会给某意象赋予一定的意思,用暗示的方法使读者领会。

如《赞美》一诗中,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广袤无垠的景象,下边紧跟一句是“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土地上”,这就暗示这辽阔土地是指中华民族的生存区域。诗中的“我”到底是谁呢?很难把握,不过联系“为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等诗句,就会感觉到“我”既与这个民族一起经受苦难,又像太阳一样一直看着这个民族在痛苦中挣扎、觉醒、奋起。抓住这些特征推想“我”应该“是土地中的一员,又是土地变化的见证人”才合乎诗意。

诗人对思想感情的暗示,还常常表现在“诗眼”中,若能把住诗眼,就会揣摩出诗人的思想脉搏。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诗眼呢?

1、反复出现的句子常为诗眼。如《赞美》中的“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

2、全诗最后一节中常包含诗眼。如《死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错误》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表达了我的无奈带给女子的短暂惊喜与无尽的失望。都给人留下了诸多回味的余地。

记住以上鉴赏技巧,反复训练强化,必能转化为能力,诗歌鉴赏就会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境美现代诗篇三
《诗歌意境美》

诗歌意境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事物。这些事物虽然不能够比拟,但是确实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或者感触。于是,在中国诗歌里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具体名状的美,叫做意境美。

这种美或是由某一处的风景触发,或是由内心的一些情绪酝酿。意境美不仅带给了我们感官上的享受,还给中国古诗歌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唐代诗人李商隐作为一位擅长营造意境的诗人,有很多的代表作,比如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见面的机会很难,分别的时候也是难舍难分。况且是在这东风即将离开的暮春时节,百花凋零,更加的让人黯然神伤。

诗歌一开头,就为读者讲述了两个相隔异地的情侣,彼此想要见到对方,却受到了各种限制,使相见的机会非常难得。而每逢分别的时候,更加的难舍难分。因为一旦分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还能够再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触景伤情”或者“睹物思人”的情况,诗歌的主人公在这样一个即将和自己的爱人分别的时候,看到窗外暮春的景色,更加的情绪低落。春天的东风已经渐渐的远去,百花都凋零了,和主人公忧伤的心情相互呼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的时候丝才能够吐尽,蜡烛要燃烧到变成灰的时候蜡油才能够滴干。

虽然现在这句诗经常用来形容老师的敬业,但是原诗里却是用来描写爱情的。“丝”同“思”同音,寓意着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就像是春蚕吐丝一样,直到死的那一天。而这种思念缠绵而绝望,即使是像蚕一样死去,吐丝到最后一秒。即使是像蜡烛一样燃烧成灰,主人公依然选择义无反顾的思念着自己的爱人。这份感情执着而热烈。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女子早起照镜子的时候会担心自己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逝。男子在晚上吟诗的时候,必然会感觉到月光的寒冷。

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在心爱的人面前,女子总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自己的爱人。所以,思念辗转在心间。每天早上起床照镜子的时候,女子都会看一下自己的容颜是否有变化,是否憔悴。这是她最担心,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思念是心里的一个结,任你想忘也忘不掉,于是那个痴情的男子就在夜里辗转难眠,借诗抒情。天下明月本是相同的,月光也是一样的明亮。但是到了相思的人这里,就变得分外的冷清。只因为能够给自己温暖的那个人不在身边。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对方的住处就

在离这里不远的蓬莱山,但是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能够有像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的为我探望我的恋人。

对于相爱的人来说,任何距离都是遥远的,何况诗歌的主人公与自己的爱人虽然相隔不远,但是无路可通,这种情况更加加剧了两个人对于彼此的思念。

青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信的信使,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想到了让王母的青鸟为自己和爱人传递消息,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对方的思念和渴望和对方的约会。

意境美现代诗篇四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形态

优美和崇高(壮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两个基本的形态。冲淡平和,清明秀丽,典雅含蓄体现为优美;雄浑劲健旷达,沉着高古悲慨体现为崇高壮美。具有优美形态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具有崇高壮美的诗歌侧重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对立中的突破统一,两者形态不同,殊路同归,追求终极的天人合一,自在人生的永恒境界美。

1、优美的诗歌意境

1)冲淡平和美

冲淡平和美,主要是指以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创作的田园诗,多采用自然朴实的语言,描写日常生活即景,表达一种淡泊功利,悠游不迫,满足自在的生活状态,营造一种和睦喜爱的处世情怀,传达一种宁静致远的和谐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王维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汤式的“近山近水人家,带烟带雨桑麻。当役当差县衙。一犁两耙,自耕自种生涯。”。

2)清明秀丽美

清明秀丽美,主要是指以南北朝大小谢(谢灵运,谢脁)、王维、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

3)典雅含蓄美

典雅含蓄美,多采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乐府《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一团银,夜久更澜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诗干。”,“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司空图“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等。

2、崇高壮阔美的诗歌意境

1)雄浑劲健旷达美

雄浑劲健旷达美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北朝《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蜀道难,难于山青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榖动秦地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等等。

2)沉着高古悲慨美

沉着高古悲慨美是一种沉郁顿挫,悲天怜人,感怀身世,道义深重的沉厚美,多采用写实手法,突出现实主义的特性。屈原“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庾信“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江间波浪兼天涌,塞山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共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等等。

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分类有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决定的。有些诗歌我们说它是清明秀丽也不为过,说是典雅含蓄也不错,它是美的结合体,欣赏爱好不同,就会推崇看重哪种美,对于诗歌意境美要系统全面看待,不能生搬硬套,割裂机械对待,这样才能揣摸到诗歌意境美的底蕴。

三、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生成因素

诗歌意境是指诗歌作者由客观世界的物象,通过主观刻画,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形象,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审美体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自在圆满,超越时空,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那么,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从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主体与客体等角度出发,来认识探讨诗歌意境美的生成因素。

(一)人文本体

人文本体,即以人为本,诗歌是人创造的,脱胎于人,反应的就是人的精神面貌和存在状况。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有致。辟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及常说的文如其人,都是指诗歌创作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的天才禀赋,兴趣爱好,身世际遇,理想抱负等都是不相同的,具有自然属性。不同的个性,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显示了诗歌意境美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对道义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人类最大的幸福满足和解脱。道指的是真理,是肯定赞扬真善美,揭露鞭挞假丑恶,追求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存在,是普天人类的共识,它形成了诗歌创作意境美的共性。个性与共性结合,生成一种诗意境界,即尼采“日神精神产生优美的诗,酒神精神产生崇高的诗。”,“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具体就是功德圆满,自由幸福,天人合一的人类生存境界。用贴切传神的语言,创作出逼真的形象,表现或追求诗意的生存境界,就生成了诗歌的意境美。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毛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魏晋南北朝的建安风骨,李白的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安史之乱,清朝的感伤与民族的衰落,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兴盛与小说戏剧创作的繁荣等等,说的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了诗歌的人文关照精神。

(三)学术风潮和社会风气

统治一代的学术思想和社会风气会对诗歌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如楚辞受纵横家的影响,辞赋兴盛受推孔尊儒的影响,玄言诗、游仙诗兴盛受晋代玄学风靡等。唐代以来,不论是“古文运动”的“文以载道”,“朱程理学”的“温柔敦厚”,还是严羽的“兴趣说”,李贽的“童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 ”,王世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等文艺理论,都各树旗帜,各俱特色,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文学创作矫枉过正,继往开来,推动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

(四)诗歌体式

诗歌体式上的尽善尽美也是诗歌意境美的因素之一。诗歌体式从格律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唐朝以前,诗歌体式不受字数,声韵,对仗等的限制和束缚,称为古体诗。唐初,诗歌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限制,形成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从句数上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八句。绝句和律诗都要求音韵和谐,字句工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诗歌发展到近体诗已经是“指事造型,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诗品序》,具有了“体制,格力,音节。”的诗之三法,形成了一种完备的文学样式。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功德圆满的审美境界。

四、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如同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朵朵幸福的浪花,晶莹剔透,是人类光荣和梦想的见证,是追求真善美,摈弃假丑恶,认知认同,到达自由幸福境地的桥梁。现代社会,金钱充斥,物欲横流,信息爆炸,许多人匆忙迷失,找不到生活的落点和方向,如行尸走肉,痛不欲生。人们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赏析,能够找到自我,认同自我,解放自我,看到生的希望和光明,感受生的美好和自在。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对现代文艺创作和鉴赏有重要影响和启示,那就是,文艺创作追求遵循真善美的永恒道义,把握时代主旋律,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创作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反应大众心声和体验的文艺作品。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鉴赏推广适用于戏剧,电影等其他艺术,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著名导演李安,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等,在电影艺术创作里,处处闪耀着哲思和诗情画意,着力营造视听盛宴之外的悠然不尽意味。再如戏剧的唱腔音韵,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协调一致,中国古建筑飞檐斗拱、组群对称、虚实相间等,这些都是与诗歌意境美的追求相契合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为人们流传,珍视,保存,是优秀的文艺作品,

意境美现代诗篇五
《体会诗歌意境美》

意境美现代诗篇六
《怎样写好现代诗》

怎样写好现代诗

现代诗的格式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

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

规组合。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

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

现代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现代诗一

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潮的十大流派 

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 新浪漫主义 意象主义

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具体主义

诗歌的标准应该没有变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

意境美。

好的诗歌应该用语言吸引人,用节奏与音韵感染人用

意境去溶化人。但现在的好多所谓好诗歌是把完整的句子弄

残废把顺溜的句子变的拗口把明白的句子让人看不懂。

好诗应是:辞近旨远,真情实感,意境阔大,情景交融

,“明理为文秀气成采”。且诗歌诗歌,既要诗,还要歌,诗歌不仅要有韵律节奏,还要朗朗上口。整体来看诗要让

人在其中陶冶性情学到知识。文学尤其是诗绝对没有

自然成采可言一定要有人加工而成的。“云霞雕色有逾

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不是诗所应遵循的规律。

诗是一门藏的艺术。好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深最美最多最能点击人心灵冲击人视觉美感的与音乐有关的语句。

我们这个时代在共同期盼完美诗人的出现,她应该同时具备古典美感、现代哲思、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方才能盖过古今中外的经典而荣升为经典这是一个极限只有跨越才能被广泛地接受和承认。

诗歌创作自古以来离不开“写作手法”,尤其是现代诗歌,写作手法包括“意象”、“意境”、“表述”、“结构”、“修饰”等等,这方面古诗词也好,新诗也罢,除了格律部分有所区别,其它无一不是这样。.

以下是一种参考

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

2]物品XXX动作

3]在XXX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 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

的边缘”

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我一直在等待着她的到来

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对于现代诗的创作,首先必须了解一下现代诗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学习创作现代诗显得,异常重要,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所以,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内容上: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2、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和体会

3、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内容分行。

诗的格式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除了要按内容分行来写或按句分行来写之外,特别是在语言的组织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一是打破常规组合。

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能增强诗的生命力,大胆打破常规组合,即不按语法要求搭配,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太过滥。

修辞是诗歌的一种重要技巧。包括拟人、比喻、排比、设问、反复、顶针、对偶、夸张、象征等。可以说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独到之处。比的运用可以更生动、形象地表现诗歌内容。兴的运用可以让读者自开篇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更富于深情和韵味,而夸张、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可以给诗歌注入更新鲜的血液,使诗歌更富于想象力

和亲和力,而不会让人感觉意思朦胧暧昧、晦涩难懂,使读者真正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对于分行需满足的条件分以下几点:

1,表达效果已达到,或说已经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了 2,为了节奏的美感,这个诗人在写时应该都会有一种节奏,也就是上面说的感觉要换行了,也就换了

3,为了强调,一般如果某个意象特别重要,直系诗歌的主题,氛围的营造等,总之就是让读者特别注意的可独占一行。

意境美现代诗篇七
《诗歌意境美赏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384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