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阅读理解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一
《第七周阅读练习 石壕吏 (附答案)》

第七周阅读练习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字迹_______

一、基础部分

1、 默写。

⑴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⑶周公恐惧流言日,_________________。 ⑷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 ⑸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⑺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⑻时挑野菜和根煮,_______________。

2、 解释加点词语。

凭轩涕泗流 ( ) 赠君一法决狐疑( ) ...

卖炭得钱何所营 ( ) 市南门外泥中歇( ) ..

二、课内文言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 .

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

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作者是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被称为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字。逾( )已( )唯( )从( )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

我们在《石壕吏》中学习了通过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内心感受的方法,可以在《新婚别》的阅读中尝试运用。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 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往,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划线处运用了比喻,请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以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新娘子悲诉丈夫应征从军的惨痛事。请你在文中 划分层次,依次说出新娘子内心的感受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现代文

牵牛

在我还住在三合院的童年,后院的围篱几乎被牵牛花包覆,牵牛花的藤蔓总是把竹篱织成一道花墙,在春天时,好像在竹篱上点燃的焰火,爆开!竹篱外的坡地,牵牛花的焰火,爆得更灿烂。

那被一般人认为卑贱,毫不起眼的牵牛花,其实有着极美丽的颜色,有白、粉红、浅紫与宝蓝;也有着极动人的姿态,花藤婉转、优雅、修长。可惜的是,它不能久放,只要被采下。来,刹时便枯萎了。

我时常想,如果要票选一种可以代表台湾的花,我会投票给牵牛花,因为从北到南,自西至东,牵牛花的藤蔓像丝线一样,紧紧包覆这个美丽之岛。牵牛花的美丽则使辛苦劳作的人,在看见时得到安慰。

牵牛花的名字也宜于联想,是引导牵牛的农夫迎向美丽的希望吧!

牵牛花又叫“朝颜”,因为它清晨盛开的缘故,这名字,使我想起“透早就出门,天尾渐渐光”的台湾农村父老的背影。

“朝颜”便是早上的脸,你看,台湾大地早上的脸是多么美,朝颜上还留着昨夜晶莹的露珠哩!

1、圈划文中描写牵牛花的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牵牛花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认为牵牛花是可以代表台湾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牵牛花的另一个名字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凡的牵牛花也是美好的。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请写出事物名称与蕴含的美好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略。 2、靠着楼窗 判定 经营 集市

二、1、杜甫;诗圣;诗史。 2、翻过;停;只有;跟从。 3、略。

4、对暴吏的做法不满,忧虑国事,也同情百姓的矛盾心态。

三、1、第一处比喻写出新娘对嫁给即将当兵的丈夫的怨恨,第二处比喻写出新娘决定与丈夫共患难的决心。2、第一层从开头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第二层“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她关心丈夫的死活,要和他并肩作战。其余为第三层,写新娘鼓励丈夫,要满怀希望地去杀敌,也表达自己的忠贞。

四、1、“后院的围篱几乎被牵牛花包覆……爆得更灿烂。”比喻,写出牵牛花生机勃勃的特点。或“有着极美丽的颜色……花藤婉转、优雅、修长。”排比,写出牵牛花的美。 2、牵牛花虽平凡但富有生机,也很美丽能代表台湾的民众,所以作者说它“从北到南,自西至东,牵牛花的藤蔓像丝线一样,紧紧包覆这个美丽之岛”,是可以代表台湾的花。 3、“朝颜”是早上的脸,代表台湾如同清晨的脸充满希望,表达作者对台湾的热爱。 4、入:百合,圣洁的象征。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二
《《杜甫诗三首》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 簪( ) 逾墙( ) 戍守( ) 老妪( ) 幽咽( )

2.杜甫,字子美,“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 )

⑵造化钟神秀(钟: )

⑶荡胸生曾云(荡胸: )

⑷会当凌绝顶(会当: )

⑸家书抵万金(抵: )

⑹浑欲不胜簪(浑: )

⑺老翁逾墙走(逾: )

⑻吏呼一何怒(一何: )

⑼有孙母未去(去: )

⑽犹得备晨炊(犹得: )

4.填写:

⑴《望岳》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泰山极顶的决心和坚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⑵《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⑶《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6.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8.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9.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⑵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 )

二男新战死(新: )

死者长已矣(已: )

室中更无人(更: )

11、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2、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 。

13、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 。

14、“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1)城: (2)搔:

(3)浑: (4)烽火:

16.在诗中空缺处填入原诗句。

17.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18.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

19.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20.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21.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本诗押韵的字是,韵脚是

23、这是一首送别诗,交代送别地点的句子是;虚写景物的诗句是

2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什么?

25、“天涯若比邻”中“比邻”的意思是

26、对本诗首联赏析有误的是(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像,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第三部分

27.在下列诗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花、鸟名称。

⑴接天 无穷碧 ⑵映日 别样红

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⑷驿路 处处开

⑸几处 争暖树 ⑹谁家 啄春泥

⑺西塞山前 飞 ⑻ 依旧笑春风

28.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 )

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

29.请举出三名唐代著名诗人并各写一篇作品。

30.杜甫被誉为“诗圣”,请写出下列作者的雅号:

李白 李贺 王维

第一至三部分答案

1.略 2.唐、《新安吏》《潼关吏》 3.⑴山色不尽⑵聚集⑶心胸摇荡⑷终要,终当⑸值⑹简直⑺越过⑻多么⑼离开⑽还能够 4.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反映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意近即可) 6.A 7.B

8.C 9.⑴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⑵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 10.倍,则;完结;再

11、A 12、三男邺城戍 13、二男新战死 14、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 15.(1)长安城(2)抓(3)简直(4)战争 16.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 17.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

18.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2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2.津、人、邻、巾;in

2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4、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时刻关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 25、邻居 26、D 27.⑴莲叶⑵荷花⑶菊花⑷梨花⑸早莺⑹新燕⑺白鹭⑻桃花 28.C 29.略 30.诗仙、诗鬼、诗佛

第四部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 、 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 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三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显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字__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烈士”在这里是指什么人?

3.开头四句连用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

4.这首诗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诗人体现在全诗中的进步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_诗(体裁),以____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__,事件是______。

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组词

(1)妪________ 讴________ 呕________

(2)孤________ 狐________ 弧________

(3)炊________ 吹________ 欢________

(4)暮________ 幕________ 慕________

5.解释句中的词语。

(1)老翁逾墙走逾

(2)三男邺城戍戍

(3)老妪力虽衰妪

(4)急应河阳役应

(5)夜久语声绝绝

(6)如闻泣幽咽幽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孟德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3.说明生命终会消亡这一自然规律。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人命不全由上天决定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1)老妪讴歌呕吐(2)孤独狐狸弧形(3)炊具吹牛欢呼(4)暮色幕布仰慕 5.(1)越过(2)防守3》年老的女人(4)应征(5)停(6)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四
《石壕吏补充阅读》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翻译

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请问一下啊,你们 这些官兵们,这个小小的城巿已经没有壮丁可供征戍了耶!官差们回 答我,征兵的府帖是昨天晚上才发下来的,要我们征召十六岁的小丁 入伍。我说,十六岁的小朋友个子那么矮小,怎么有能力防守王沁郑?哎!肥肥壮壮的男孩,有母亲相送,而枯瘦的男孩就只能孤孤单单地 无人告别。 天已经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小朋友 们啊!擦擦你们的眼泪,不要把眼睛哭坏了呀!要是把身体给哭坏了, 你们就只剩一身白骨,谁给你们收尸啊!这个世界终究是无情的啊! 朝廷的军队在相州打仗时,大家都急切地盼望安史之乱能就此平定, 谁晓得,皇帝那么胡涂,贼人那么狡猾,使得整个军队都溃散了。

不过没关系,国家现在正有充足的粮食,在旧京勤练士兵,戍守的时 候须挖掘壕沟,而用不到水,平常闲来无事就牧牧马,差役是很轻的 啦!更何况有王师的照料,待遇是很优裕的喔。所以,送行的人也别 哭得那么伤心,仆射们一个个都像兄长那样亲切,你们可以放心地让 小朋友们当兵去啦!

1.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 ,是通过 表现的。

2.“中南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3.“况乃王师顺”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1. 诗中写人民遭受兵役之苦的诗句是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是通过”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吏的答话表现的

2.自然引出后面对服役者那番劝慰的话

3.这里明确表示出诗人支持平叛的态度,诗人关切人民的命运,更关心国家的命运,反映了诗人虽充满深切同情,却又勉强中男放心入伍的矛盾心理。

4、两诗均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翻译◆

兵哥们好辛苦地在潼关的道路上跑来跑去,忙着修筑城池。潼关的 城池好坚固喔,大的比铁板还要硬,小的也有万丈那么高喔!请问一 下潼关的兵伯伯阿,你们修筑城池是为了防备皮皮的胡人吗?兵伯伯 邀请我下马参观他们的城池,指着每一座山,为我一一的介绍。他说, 潼关的地势很高喔,高到可以和天上的白云相连了,也很险要喔,连 小鸟都不能飞过去喔!如果坏坏的胡人打来了,我们只要在这里守着, 就不怕西都会有危险了。而且潼关险要的地方,只能容纳一个人一辆 车通过,他们的长戟根本不能挥动,我们只要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他们 的千万大军了。

我说,哎呀!还是要小心啊!哥舒翰曾经在这里中了敌人的计,百万 大军都被水淹死了,你们不要嫌我太唠叼,一定要记取哥舒翰的教训, 可别重蹈覆辙了喔!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五
《《石壕吏》练习题》

阅读《石壕吏》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注音

逾( )戍( )妪( )衰( )咽( )炊( ) 二 、形声字分类

①壕 ②啼 ③致 ④逾 ⑤裙 ⑥暮 ⑦晨 ⑧邺

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 )内声外形( ) 左形右声( )左声右形( ) 三 、解词

暮投.石壕村( ) 老翁逾.墙走( ) 吏呼一何..怒( ) 三男邺城戍.( ) 二男新.战死( ) 死者长已.矣( ) 听妇前.致词( ) 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 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

四 、翻译句子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回答问题

1、本诗的前四句所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有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诗中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深了,作者听到的哭声是________发出的.

7、反映战争使人民生活贫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表现差役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是一首_________诗,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__,字_______,本诗选自________

、本诗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六
《七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同步练习题》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朝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等,皆为古今传诵。

注释译文:

岳:此指东岳泰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

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

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

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

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不仅表现了诗人要

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

答:

参考答案

9.①4分;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1分),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②2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答案不求同一,意思对即可。)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参考答案

7.①不尽②终要,终当

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湖北省襄樊市)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10-11题。(4分)

10.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

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2分)

11.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

参考答案

10.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2分)

11.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

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

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

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5.“阴阳”分别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那阳光就像被

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6.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意愿,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l7~18题。(5分)

(海南省) 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豪情?(3分)

答:

参考答案

17。神气秀丽(2分,只答“神奇”或“秀丽”亦给满分。学生若用其他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即可)

18.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情。(3分,意思相同或相近均给满分)

(江苏省宿迁市)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

参考答案

7、(1)满头白发,愁苦不堪。(2分,每点1分。)(2)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2分)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2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

(山东滨州市)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

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

(2分)

参考答案

7.体现了诗人担忧国家前途的思想感情。

8.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_。(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 ,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 。(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

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6.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__________怎样的特点? “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_________ 的景色。

9、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经常出现的考点: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内涵却能相通,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丰富。

练习: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_____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___的强烈思念。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5、《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石壕吏阅读理解篇七
《石壕吏》

《石壕吏》

万革荣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导读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三县,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政府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分析《石壕吏》中的主要人物吏、妇、作者,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把理解诗句含义、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学难点,以“导入新课——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小结全文——了解杜甫” 为教学过程,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人物、主题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 、理解诗句含义,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3 、分析文中人物,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分析文中人物,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句含义,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全文

1 、听读课文 ,读准字音

2 、自由诵读 ,读出停顿

3 、疏通文意 ,读懂内容

4 、再读全文 ,读出情感

三、整体感知

1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诗中 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深入研读

(一)看官吏之举:

(二)听老妇之诉:

(三)体诗人之情:

五、小结全文

六、了解杜甫

七、作业: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描写。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毒

妇——苦

我——忧

《石壕吏》教学实录

上课师生问好

师:首先请大家看屏幕,了解“安史之乱”。谁了解这段历史?

生:这是唐朝的历史。

师:看来同学们不太了解,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个学生读一下资料。

生:(学生读“安史之乱”资料)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 758 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 [b ì ] 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 , 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軍,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 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师:诗人杜甫用沉重的笔触记录了这段沉重的历史,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看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注意标注拼音。

生:学生听录音标注拼音。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

生:(学生读诗)

师:读的不错,字音准确,下面咱们再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停顿。

生:(学生听读,标注重度、停顿)

师:这首诗读的语速怎样?我们看五言诗在第几个字后停顿?

生:语速较慢,在二三字之间停顿。

师:好,请大家根据提示朗读全诗,注意停顿。

生:(学生读诗)

师:不仅读出了停顿,而且读出了感情。那咱们给他以掌声。

生:(学生鼓掌)

师:那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咱们大致疏通一下文意,老师提示一下重点字词。看“三男邺城戍”怎样翻译?

生:三个儿子防守邺城。

师:那原文中“戍”的宾语“邺城”提到了前面,这是一种文言现象: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正常的顺序翻译。“存者且偷生”中“且”是“尚且”的意思,“室中更无人”中“更”是“再”的意思。好,下面小组之间合作翻译全文。

生:(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师:谁有疑问

生:“啼”

师:啼哭的意思

生:死者长已矣

师:死了的人生命已经永远完结了

生:二男是第二个儿子还是两个儿子

师:两个儿子。好,还有没有疑问,下面大家看看译文。

生:(学生读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师:好,了解了全诗的内容我们再齐读全诗,体会一下诗的思想情感。

生:(学生齐读全诗)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生:差吏抓人没找着男的把老妇抓走

师:好,很简练也很准确,齐读概括。

生:(学生齐读)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

师:那文中涉及了哪些人?

生:吏、妇、老翁、孙、孙母、诗人

师:那主要人物是谁呢?

生:吏、妇、诗人

师:那我们分析一下这些主要人物都有哪些举动。首先我们来看“吏”的举动,请用原文回答。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

师:齐读这两句,并分析这两句能体现出官吏的举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

生:从“怒”体会出粗鲁。

生:“捉人”体现出霸道。

师:什么时候捉人?

生:夜里。

师:体会出官吏的什么?

生:狡猾。

师:好,我们总结一下用哪些词来形容一下官吏?

生:狡猾、凶狠、

师:我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官吏——毒,那在这样的官吏统治下,这的老百姓的生活怎样呢?我们来听听老妇的诉说。能不能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一家人的状况?

生:无。

师:能概括全吗?

生:苦。

师: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老妇一家的“苦”?

生: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生: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哪些词能具体体现“苦”呢?

生:“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都被征兵,“新”说明两个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19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