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一
《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描述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诗句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赵瑕 《江楼感怀》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唐·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黛玉《葬花吟》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 《江楼有感》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腾王阁》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二
《唐诗》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小时候,我们都会用稚嫩的声音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登高远眺,我们又总会自然地想起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身处异地的我们,独自过节时,便会惆怅着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是什么提炼了我们生活中这些平常的感触呢?——是唐诗吧!

它总是离我们这么近,我们甚至忘了感叹它是跨越了一千年的时空巨变来到了今日与我们相见。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景象今天看来是否还如诗人营造的那般原汁原味已无法想见,但有种感觉是相通的,与岁月无关,与文化相系。

唐代的诗人多追求心胸的旷达,因此唐诗整体上给人留下豪情雄壮的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都大气而贯通,展现着大自然的清新与博大,不由使人想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这些意象像是诗人为激励生生不息的子孙后代振作生命的活气而表现。当我们孤独寂寞了,一想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便会马上释然并充满自信;如果为学习工作所迫无以喘息或遭小人陷害,若能高声吟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顿觉超脱而眼界开阔起来。

这么多的诗句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够久久传唱,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用字讲究锤炼,诗圣杜甫用字就是“坚而难移”,因此往往一个字就可以体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心的情感。而往往这些用的好字凑合在一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后人一直在反复琢磨为什么要用敲而不用推,其实诗人他写诗用到哪些字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

当然一首诗要写的好,与很多因素是分不开的。鲁迅说诗是民族的声音,写诗需要灵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一二境界是说写诗要下功夫,灵感便是第三境。郭沫若说诗是直觉、情调、想象、和适当的文字。感情是诗的生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象架起诗的翅膀,联想创

造诗的意境。构思是形成诗的骨架主要过程,二句三年得,一吟泪两行。意境是诗中的血脉,是作者个性、风格、才能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

唐朝在历史的车轮中离我们越来越远,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幸好唐诗保存了下来,它就像是退潮后海滩上的精致贝壳,经过大浪淘沙,它仍然熠熠生辉。如今唐诗离我们现代人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近,很多时候它也能够成为人心灵的慰藉,唐诗它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精髓,值得我们后人传唱和久久回味。

演讲稿:读唐诗的心得体会

独领骚坛气势宏, 群星璀璨傲苍穹。 谁人泼点江山墨? 一代风流赋未穷。 大家知道诗中讲的是什么吗?我想大家比我聪明多了,都想到了吧!对,没错,它讲的就是《唐诗》!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读《唐诗》的心得。 诗,那似青雾般漂缈,缭绕在我的身旁,朦胧中,我看到它背后的山青水秀。 诗,那似绿茶般的浓郁,穿透了我的身心,温暖中,我感到它心底的深情相思。 诗,那似龙腾般的气势,涌动着我的理想,飞腾中,我听到它内心的豪情壮志。 诗,真奇妙! 首先,我感谢唐诗,感谢她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走进《唐诗》,其实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王之涣,闲静淡雅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的李贺,等等等等。 《唐诗》描写了祖国山河之美,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叙说了悠闲的田园之乐,讲述着生活中的点滴哲理。上至朝政国事,帝王生活,下至民生疾苦,儿女私情,种种悲欢离合都描写得诗情画意,诗中浮画,画中露意,意中达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对深厚友谊的珍惜;对国家盛衰的感慨;对壮志将士的赞美,在《唐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独爱《唐诗》,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歌意境,独爱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谓城客栈;无论是“花论灯如昼”的元夜,还是“落叶满长安”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地今人难忘。 《唐诗》使我看到了诗的千变万化,知道了唐代诗歌众体兼备,五古,七古,律诗,绝句,风格异彩纷呈,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上独占鳌头,在世界诗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捧一本《唐诗》,在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心也随它飞跃在大川深谷之中。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神中停留;在霓裳羽衣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读《唐诗》,恰适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白,可以在霎那间抛开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寻找灵魂的乐土。 读《唐诗》,体会咀嚼书的味道,每一页都有春的繁华,秋的凄凉;每一页都有夏的燥热,冬的宁静。从《唐诗》中,我们可免汲取养分,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诵读《唐诗》,让我们熟悉和掌握了一种文学,在文学之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有句俗话说:“熟诗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可以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它是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渲泄。这就是诗歌的漫妙所在。 诗,真美妙! 大家感觉到了吗?诗也会呼吸,会流泪,会微笑,在爱与愁之间描绘出奇光异彩。 生活,原本就是一首长长的诗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三
《诗歌鉴赏之语言》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四
《论托马斯_哈代诗歌中的对话性叙事》

张连桥: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对话性叙事179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对话性叙事

张连桥

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诗歌中大量运用对话形式进行诗行的组织和表达。诗人巧妙地安排叙述者和受述者进行对话,其诗歌的对话性叙事中受述者主要有四种:一是其叙述者与诗歌中人物的对话;二是其叙述者与诗歌中事物的对话;三是其叙述者与诗人自我的对话;四是其叙述者与潜在的读者对话。诗

通过不同叙事层面的交流,进而深化诗歌的主题。人在诗歌中插入不同的角色和声音,

关键词:对话性叙事叙述者受述者

作者简介:张连桥,铜仁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

Title:OntheDialogueNarrativeinThomasHardy’sPoetry

Abstract:ThomasHardyfrequentlyusestheformofdialoguenarrativefortheorganizationandexpressioninhispoems.Hehastacticallyarrangedthedialoguebetweenthenarratorandthenarratee.Therearefourtypesspoetry:thedialoguebetweenthenarratorandthecharacters;ofnarrateesinthedialoguenarrativeinHardy’

thedialoguebetweenthenarratorandtheobjects;thedialoguebetweenthenarratorandpoethimself;thedia-loguebetweenthenarratorandthepotentialreaders.Thepoetinserteddifferentrolesandvoicesintothepo-ems.Throughtheinteractionamongdifferentnarrativelevels,thethemesofpoemsaredeepened.Keywords:dialoguenarrative

narrator

narratee

Author:ZhangLianqiaoislecturerofTongrenCollegeofGuizhou(Tongren554300,China).HisresearchinterestisEuropeandAmericanliterature.Email:lianqiaozh@yahoo.com.cn

“在十九世纪哈代是著名的小说家,在二十

(聂珍钊8),世纪,哈代是著名的诗人”在哈代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的创作生涯中,一直没有中断过

诗歌创作,一生共创作了诗歌近千首。哈代诗歌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大量运用对话形式进行诗行的组织和表达。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一旦进入交际就存在着对话关系,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文学语言,当然也包括诗歌语言在内。“不仅仅是完整的话语之间,才可能产生对话关系;对话语中任何一部分有意义的片断,甚至任何一个单词,都可以对之采取对话的态度,只要不把它当成是语言里没有主体的单词,而是把它当成表现别人思想立场的符号,看成是代表别人话语的标志;换言之,只要我们能在其中听出他人的声

(巴赫金243)。哈代诗歌的对话总是和诗音来”

歌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人通过插入对话的角色和声音进入诗歌,同时使其作用于诗歌叙述的需要,让不同的角色参与诗歌叙事,从而深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换言之,哈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诗歌的叙事性表达,诗人在把语言进行选择和组合的过程中,总是设计一个叙述者和一个潜在的对话者,有时候是特定的对话者。诗人通过抒情主体与特定选择对象对话,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类诗歌有不少,如《碑上的》、《风的预兆》影子等等。首先我们来看看哈代

《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晚年所写的一首诗

让咱们像当初那样相遇

在这空荡荡的小巷;

我不会再像当年,当黄昏之际

180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才敢羞怯地走过这个地方。啊,我记忆多清晰!

这样,你就会再次瞧见这令人惋惜的地方,一条你不能再到的小巷。如今我要迎接你白杨般的身影,当你惊奇地四下张望;你会带着幽灵的惶恐说道:“我怎么还留在这条小巷?啊,我的记忆升起来了!

这是因为他那副欢愉的笑容,不像当年,现在他爱我,引我到了小”巷。

:“多么迷人的眼睛,于是我答道亲爱的人,把我带走吧,带到你们幽灵生活的地方,那儿远比这儿更强!”可是我知道

这是你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我得等待,等到扔掉躯壳,才能跟你前往。(蓝仁哲662-663)

个人发出来的。第二句是诗歌主体进一步表达内

心的内疚、自责和遗憾,同时表达出如今的想法“不会再像当年”。因为诗歌主体“记忆多么清

,晰”如果时间可以重来,那么一切都会改变。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你就能再次看见这曾经让人伤心、让人惋惜的地方,永远不能再回到当年的小巷。

诗歌第二节进入对话互动层面,由诗歌主体“我”与抒情对象开始时空之旅。从诗歌中可见,露伊莎已逝去多年,如今“我”只能迎接她“白杨

。露伊莎说道,般的身影”为何还留在这条小巷,“因为他那副欢愉的笑容∕不像当年,是现在他

。按常理,爱我,引我到了小巷”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诗人与曾经的情人在那不可能回到

过去的小巷里相遇,叙述者通过对话打破了读者:“多么迷人的眼睛∕亲爱的人,的期待视野把我带走吧∕带到你们幽灵生活的地方∕那儿远比这

,儿更强”这是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对话,爱情穿越时空,尽管物是人非,感情却犹存。最后诗歌主体

表达了生死相随的誓愿,今生无缘,只盼来世。在这一对一答之间,诗歌所运用的对话性叙事表达就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一方面“我”在时空中与露伊莎在叙述者的想象建构中相遇,这种相遇本身就超越了时空、肉欲和世俗;在想象的小巷中相遇,小巷承担着叙事策略的隐喻功能,往事如烟,岁月不可轮回,唯有在心灵深处的小巷里相遇,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时空中相遇。这种感情使得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和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由叙述者所引导的露伊莎的出现,以及露伊莎的问“我”“我”和的回答以及的追问,包含着曾经两人所经历的美好回忆和对错过了的姻缘的遗憾。这种阴阳相隔的对话,现实与过去、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对话,在叙事上就达到了诗人表达自己深沉的追忆和缅怀之情的功效。

在这首诗里,叙事时间也是理解哈代诗歌对话性的又一个切入点。在诗歌中,从第一句诗就能看出诗歌的叙事时间是当下,是诗人写诗的现实时间,但是叙述者却穿越时空,把叙述时间拉回到过去,从而出现一个新的时序,就是过去多次在小巷相遇的先后时间。同时,叙述者在梳理过去的记忆时,开始虚构另一个不存在的时序:逝去的露伊莎回到人间,回到曾经相遇的小巷,与“我”,“我”再次相遇迎接着露伊莎风采依旧的身影,露伊莎幽灵般惊恐地张望,然后“我”和露伊莎展

哈代在这首诗里,巧妙地设置一问一答,引出

诗人内心的期盼。露伊莎是哈代年少时喜欢上的一个邻家姑娘,他俩经常在小巷相遇,但由于羞怯,彼此未曾说过一句话。后来露伊莎孑然一身,终生未嫁。这首诗是哈代去世前几年整理日记时在追忆中写成的,倾吐了诗人对年少羞怯未能向露伊莎表白爱恋心迹的遗憾和悔恨的情怀。

这首诗从叙事视角上来说,诗歌主体是站在一个超越时空的位置上,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和追忆。叙述者巧妙地安排了诗歌主体“我”和另一个叙事声音露伊莎之间的对话。诗人从“让咱们像当初那样相遇∕在这空荡荡的小巷”开始叙述,从写诗的时间跨越到几十年前,回到儿时常常相遇的小巷里。从第一句诗可见,诗人安排的叙述声音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在追忆,穿越时空回到现场;二是诗歌主体在与抒情对象进行对话。“让咱们像当初那样相遇”,表明从一开始诗歌主体就已经进入对话阶段。此时,抒情对象并没有入场,代表抒情对象的声音只是诗歌主体“我”一

张连桥: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对话性叙事181

开对话,而且这种叙述在时间上是指向假设性的

:“你会带着幽灵的惶恐说未来,由叙述者转述———于是“我答道”,道”叙述者对没有发生的事

:“我情进行预先叙述,并对未来做出想象和憧憬。这里,得等待,等到扔掉躯壳,才能跟你前往”

诗歌实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空上的转换。

我们知道,文体里面都有叙述者就是讲故事的人,而与叙述者进行对话的对象就是叙述接受者(TheNarratee),也被称为受述者,是作者虚构的叙事参与者。如上文里的露伊莎就是叙述者有意安排的叙事参与者,或者说是叙述者虚构的受述者。如何区别叙述者与受述者?显然前者介入文本的力量比较强大,是主导文本内部叙事的核心,而受述者则要通过叙述者所提供的信号来介入,这种信号有时候直白地表达,有时候是掩藏在

。“叙述接受者的信号是由叙述者发出叙事背后

的,叙述接受者的形象也主要是从叙事者的叙述(胡亚敏55)。受述者不仅仅是文本里中建构的”

的人物,有时候也是文本里的角色,由叙述者所引

导和安排的叙事角色,参与着文本的叙事过程;此外,受述者有时候是文本中的叙述者的自我,这个自我形象有时候难以被读者所察觉,自我有时候隐藏在叙事者的自言自语中,或者在叙述者的反思和评述过程中;最后一种受述者有时候就是潜在的读者,是叙述者先入为主地安排在文本的叙述里,比如在叙述的时候会出现“亲爱的读者朋”、“读者”、“您”友等称谓。根据哈代诗歌的对话性叙事的特点,可以分为四类受述者:一是其叙述者与诗歌中人物的对话。这一类对话,如前文所分析的《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我”莎》就是叙述者和露伊莎之间的对话,从而表达诗人对情人的追忆和缅怀之情。这类作品,在哈代诗歌中比较多,如《被毁的姑娘》第六节:“我多想也有漂亮的仪表,华丽的长袍,∕众多的”服饰,能过市炫耀!”∕“哦,亲爱的,∕她说,“不懂事的乡下姑娘,/千万不要这样想,你还没(朱炯强642)②。在这里,有被毁掉”哈代巧妙地

“我”安排和玛利亚之间的对话。全诗六节,第一节至第五节叙述玛利亚从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来到城里沦为妓女之后的变化:披金戴银、衣着华俏;谈吐有度、举止高雅;内心空虚、贪图享乐。但是这个曾经朴实的农村姑娘却警告“不懂事的乡

”:“千万不要这样想,。下姑娘你还没有被毁掉”诗歌在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对话,显得别具一格。二是其叙述者与诗歌中事物的对话。这类受述者往往只是诗歌中的事物,通过拟人化处理,从“我”而实现与受述者之间的对话。比如《风的预兆》第一节的对话部分:我徜徉在荒芜的田野;∕海鸥翱翔于白云之间,∕银色的光斑时隐时现,∕

,“我离开了爱人的像预兆,在发出警告。∕我说”臂膀,∕那是我最好的依傍。∕翻滚的风儿回答

(朱译说:∕“不,你正走向另一个她的怀抱”627)。这首诗一共四节,每一节都是叙述者对“我”独白,表达“我”的情思,紧接着是风儿的回

“我”答,从内容是否定的独白,形成强烈对照,从而表达着诗人内心对爱情的迷茫和困惑之情。

三是其叙述者与诗人自我的对话。哈代经常安排诗歌主体进行自问自答、自言自语。而叙述者则隐藏在字里行间,不作表达,任凭受述者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或者自我回忆。这个自我有时候

或者有着诗人的独特体验。如就是诗人自己,

《订婚的寡妇》:摆在墙边的拖鞋,∕映照得通红

似火;∕我停下脚步,心想:∕“这景象恰似心中(蓝译652)通过叙述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的欢乐!”话,以及自我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反思,表达自我内心对寡妇一直不变的爱。

四是其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哈代诗中,诗歌主体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并没有特别醒目的信号或提示。这种对话隐藏在诗里行间,但是这个读者又不是真正的读者,而是潜在的读者。有叙述者在诗歌的叙事过程中引导,从而实现叙述者和:啊,受述者之间的对话。如《美人》请别再赞颂我的美貌,∕以种种华丽的词藻,∕什么醉心销魂,倾国倾城,∕这些赞语只会使我烦恼!(蓝译661)叙述者提出“请别再赞颂我的美貌”,这种叙事口吻中就隐含着一个潜在的读者,无论这个读者是谁,真正的读者能从这首诗歌里感受到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的对话。

对话性叙事要解决的是叙述者和谁对话的问题,那么话语表达方式则是要明确通过什么人称和口吻进行对话。根据哈代诗歌,我们可将其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引语型,这种话语表达方式由叙述者引出双方的对话。直接引语分三种情况,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第三人称直接引语以及省略人

182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称的直接引语。如《献给小巷相遇的露伊莎》里的对话,同时包含着两种直接引语类型。在哈代诗歌中,有的诗只有第一人称直接引语,如《碑上

:我说:“我明知你在我身后,的影子》∕可您怎能又在旧径上走动?”∕悄无回音,唯有凄凉的落叶

声音;∕抑制着悲伤,∕不敢回头张望,∕怕见不到我想见的倩影(朱译621)。有的诗却只有第

《教堂传奇》:她又回过头去,三人称直接引语,如目光自负,∕只见那提琴手兴致勃勃,∕似乎从琴

弦上向她发出阵阵祈求:∕“愿你我间有一条路!”∕就这样,路从一颗心头通到另一颗心头(朱译637)。有的诗省略人称,:仿佛如《离别》“啊,不断地在问:∕好斗的条顿人、斯拉夫人、盖尔人,∕难道你们的愤怒纷争必须冲着生命?∕你们把生命当作玩物,几时才停?∕我们梦寐以求的仁道王政,∕几时才能在每个自豪的国土上几时才不屑为∕疆域施行?∕神圣的爱国热忱,

(蓝译643)二是间的奴仆,而绕五洲四海环行?”接引语型,这种话语表达方式由叙述者引出第三

人称的回答,如《沉思的少女》第一节:沉默的人儿啊,∕你为何常常悄悄离去?∕她回眸羞怯地说:∕因为受到惊扰(朱译619)。间接引语型有时候在哈代诗歌中也省略了人称,这种对话有时省略了提问者的问题,有时省略了回答者的问题,因而区分不出受述者的人称。

通过对哈代诗歌的对话模式和话语表达方式

可以得出这样的共识:对话性叙事是哈代的分析,

诗歌写作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哈代诗歌特征的

关键。诗人通过对话把叙述者和受述者引入诗里行间,让诗歌里的受述者参与叙事,同时通过对话让阅读者也参与叙事,完成诗歌的主题表达。从前文的分析和梳理中可以看出,哈代善于把叙事和抒情融合于诗里行间,无论是他的爱情诗、战争诗,还是自然诗、悼亡诗,都把两者运用得天衣无

。“哈代对英语缝,在抒情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诗歌作出了他天才般的贡献,他驾驭诗歌内容和

形式上,因其以超凡的特质结合起来而得以完

(Abercrombie171)。哈代之所以成为二十世善”

纪伟大的诗人,原因在于他“敏锐地观察社会现

,“把个客观地反映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问题”实,

人经历与人类经验,把过去、现在与未来很好地结

”,“以本国的文化传统为营养,合在一起以周围的生活描写为对象,以本土的视角观察世界、表现”,“真挚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生活坦诚地表达自(颜学军175)。己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对托马斯·哈代诗歌的研究,仍然有很多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和阐释。如哈代诗歌的隐喻研究、形式研究、哲学思想、生态批评、伦理维度等视角和领域,将是我国哈代诗歌研究与欧美哈代诗歌研究接轨的视点和不懈探索的方向。

【Notes】注解

《托马斯·哈代诗选》,①此类译文出自蓝仁哲译(成都:1987年)。以下仅注明蓝译和页码,四川文艺出版社,不再一一说明。

《哈代精选集》,②此类译文选自朱炯强编选(济南:山东1998年)。以下仅注明朱译和页码,文艺出版社,不再一一说明。

【WorksCited】引用作品

:《巴赫金全集》巴赫金第4集,钱中文主编。石家庄:河

1998年。北教育出版社,

:《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胡亚敏

LascellesAbercrombie.ThomasHardy:acriticalstudy.Lon-don:MartinSecker,1927.

:《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聂珍钊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究》

:《哈代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颜学军

年。

责任编辑:刘夙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五
《唐诗六首》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六
《1119诗歌语言》

物是人非的对白诗句篇七
《古诗鉴赏之语言》

考查题型

1、第一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2、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3、第三种模式:炼句型

第一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1)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是什么?

(2用诗中有关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在诗中何处体现。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一般有:

1、清新、自然(淡雅)

2、平淡、质朴(朴实无华)

3、华丽、绚烂(辞藻华美)

4、简洁、明快(言简意赅)

5 、委婉、含蓄

补充:

6 、明白晓畅(明快浅显)

7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直率

8、笔调婉约

9、简练生动

10、沉郁顿挫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质朴、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一)清新自然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风格,一般在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的写景诗中体现。如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的诗。

(二)平淡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恰当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华丽绚烂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各种修辞。如李白的诗。

(四)简洁明快

其特点是明白通畅,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

(五)委婉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李清照后期的词。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一)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先回答好还是不好,然后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比较鉴赏)

答题步骤:

①回答好还是不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字用的好。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化静为动(明技巧),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 (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

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字。“独”是“独立”,“一个人”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然不群的形象。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二)所炼的词一般有动词、形容词、数词、虚词

(其它如①叠词 ②拟声词③表颜色的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随”“抱”用的好。“鼓”是进军的信号,只有“随”合适;宵眠只有“抱玉鞍”才能显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写鸟,鸟去山空;“闲”写云,云去天阔。山鸟的喧闹消除后格外清静,云层消失后天空格外清幽,以动衬静,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已 《早梅》),此诗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诗人的意图,是要把祠的春景写美写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表明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心赏玩,突出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之叹。

第三种模式:炼句型

答题思路:

1、结合文意,简析句意

2、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3、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为喜幸之词,你同意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意.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只是靠着老朋友帮助才能维持生计,对世事也不再有何追求了。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初夏时,江流曲折,燕子、水鸥自由自在,渲染出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闲适地享受着妻子儿女的家室之乐。经历长期离乱后,重获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满足。但最后一联表面仍是喜幸之词,实则包藏了多少悲苦与无奈。眼前的闲适生活是建立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此刻寄人篱下,艰难辛酸溢于言表。读之不觉万分怅惘。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学案

考查题型

1、第一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2、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0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