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文化品格

| 校园招聘 |

【www.guakaob.com--校园招聘】

菊文化品格篇一
《中国菊文化》

中国菊花文化 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己有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菊、赏菊、品菊、咏菊、画菊的传统中,培养了人们雅洁高尚的情操、品德素养和民族节气。菊花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传统菊花文化。

从文化的一般意义上来看菊花文化的定义,即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中人类以菊花为对象进行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包括栽培技术,社会习俗,艺术作品和菊花象征意义以及道德、人文内涵。广义的菊花文化即人类实践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菊花物质形态财富和精神形态的财富,狭义的菊花文化则仅指与菊花相关的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形态部分。

中国传统菊花发展简史

(1)起始阶段

著名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咏菊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邑露掇其英”,可见当时菊花既是作为食用,又供观赏。此家菊出现后,其引种栽培得到了推广。

到了唐代,菊花的栽培已是很普遍了,菊花不仅仅为贵族大夫所欣赏,民间百姓也广为种植。这是由于菊花兼备实用(食用、饮用以及药用)与观赏价值。可以说,菊花在其文化历程的一开始,就是为中国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的花卉。

(2)发展阶段

菊花至宋代在品种、栽培与专著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宋徽宗时,彭城的刘蒙《菊谱》问世,该书是我国菊花专著之始,也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部菊花专著。宋代菊花渐由露地的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

(3)成熟阶段

明代菊花的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明代起,艺菊赏菊活动迅速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重阳佳节时人们都要在庭园、街道摆放菊花,布置成花山花城,用小菊结扎成的宝塔、门楼等扎景随处可见。

菊花与重阳习俗

重阳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历史现象, 反映着人民的物质生活、行为、和文化中具有传承性的习俗惯例和意识形态。菊花以其独特的实用性与观赏性,顺其自然的融入到重阳习俗之中,并且逐渐成为重阳习俗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实体与精神寄托。

重阳之名来源于《易经》,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意思是,屈原在重阳这天登高而与上天相通。而重阳之日在楚国,是楚人为力求登天举行拜谒先祖的传统活动的时间。

但重阳正式成为民俗节日,应是在汉代,人们将每年的重阳视为逃避灾难的日子,并将饮菊酒作为逢凶化吉的一种途径。 重阳菊花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即饮菊酒、食菊糕、簪菊花、赏菊花。

菊花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丰富的物态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创造了特有的精神世界,把观念与价值、理想与信仰、宗教与艺术等浓缩到菊

花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中。菊花的诗歌、绘画、小说、戏曲,以及民俗活动等各种艺术文化形式承载着人们对菊花的认识与情感,和赋予菊花的审美与道德标准,并且通过多元的象征体系,将菊花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菊花象征意义

对于菊花文化象征意义的发生,有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得不提,首先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其政治抒情长诗《离骚》中,运用比兴寄托手法,以“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自己品格的芬芳高洁,借菊花来比喻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于是菊花一开始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便具有了人格的象征意义。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将菊花作为观赏植物栽植于庭院,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深远意蕴. 菊花的开于暮秋,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节气与诗人的境遇及品行重合到了一起.诗人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与时人同流合污的品质和超然独立的节操.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与描写,使得菊的文化意象得以固定, 此后文人常将陶渊明与菊花并提,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象征。

菊花在中国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历代咏菊诗篇中,菊花大都被定位为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君子品格象征。陆游有诗云:“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宋代诗人梅尧臣在《残菊》诗中咏道:“深丛隐孤芳,扰得奉清筋”。苏轼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明代诗人高启有《晚香轩》诗曰:“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万卉已凋时”。此类以歌颂菊花来表达自己人格追求的诗歌不胜枚举。

中国传统文人亦隐亦仕,喜好追求一种山水隐逸的情怀。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摆脱污浊的政治环境,弃甲归田的隐逸形象。“不因彭泽休官去,未必黄花得须香”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称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三径就荒而犹存”的这种与世无争、隐逸退让的精神象征,亦成为诗人们所向往的精神生活与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与思乡也是密切相联的。唐代岑参作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人因遇安史之乱而有家难归,借菊花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也是相同的感慨。明人唐寅的《菊花》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不仅包含着无尽的乡愁,更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

菊花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质的菊花传到了日本、韩国和西方国家,在世界园艺师的培育下,菊花的品种和形态又有了变化和发展,而菊花文化自身也渐渐脱掉了原有的外壳,变成了世界性的花卉。菊花在传入日本、韩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风俗文化的背景下,被赋于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不仅包含着有关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美学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还放映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柏原.谈花说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鲍健强"东西方科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比较.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3)

3.毕兆东,孙淑萍,张广田.蔬菜花卉的营养与药用.北方园艺,2003(5)

4.陈宏.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替菊”说起.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陈晶友.以菊入画与文人的审美情趣.教育探索,2006(3)

6.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陈俊愉.中国菊花过去和今后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园林,2005

8.陈力君.滑行于本我和非我间——《菊与刀》与文化类型阐释.零陵学院学报,2003

9.陈其和.水墨画/四君子0探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菊文化品格篇二
《中国菊文化》

菊文化品格篇三
《中国的菊文化》

中国的菊文化

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菊文化是中国人在采菊、育菊、赏菊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菊花在我国自有文献记载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菊花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的“河图洛书”文化。据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女儿之山,其草多菊。”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事物,主要是商代之前中原中东部“河洛”、“大荒”之中的人文历史。

菊在古文献里也作“鞠”,就是“鞠躬”的“鞠”。 清代《康熙字典》解释:菊古作“、鞠”。宋代陆佃训诂书《埤雅》记载︰“菊本作,从鞠。鞠,穷也。”九月之际,各种花卉已开穷尽,菊花是最后之花,故称“穷”

古代“鞠”包含着多重含义:一是具有“菊”的含义。据汉代戴德《大戴礼记》记载“鞠者何也,星名也。又与菊通”。二是具有古代一种足球活动的含义。据西汉刘向《别录》记载:“蹙鞠,黄帝作,盖因娱戏以练武士。”说明足球起源于上古的黄帝时期,时称“蹙鞠”,并一直传承和盛行于北宋开封,改称“蹴鞠”。菊花身姿为低头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来,花朵十分紧凑,因此叫菊花。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赏菊历史悠久。

1、中国种菊、赏菊文化

(1)种菊

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的菊花大多为黄色,所以它又得名为黄花、金花、金蕊等等。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它野生的菊花分布的比较广,而人工栽培的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

战国:《礼记·月令》当中“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礼记·月令》

《山海经·西山经》也记载:“(密)山 ,其上多丹木,员(圆)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中黄华“赤实”的个性,具有“忠诚”的人文含义。

汉代,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来栽培;

魏晋时期菊花已大量种植,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为观赏花卉。

唐代菊花已培育出黄、紫、白三色,并传播到国外。

宋代是菊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刘蒙泉曾经撰写过《菊谱》,这也是养菊的一种专著了。收入菊花品种是163个,是咱们中国首部菊花专著。

到明代王象晋曾经写过《群芳谱》,他收录了菊花品种是二百七十多个。

(2)赏菊

菊花被命名为花之君子。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歌颂菊花的诗词。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意思是秋菊与木兰一样都是高洁的花草,吃了令人长寿,能够助人做成大事、树

立美名。

事实上,汉代之后关于菊花的诵咏之词就开始大量出现。

从晋代以后,菊花逐渐从食用过渡为观赏,早期野菊花很小,后来经人工培育菊花,经人工选择把这大菊留下,最后菊花就是越变越大。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菊花得到 “东篱菊”之雅号。

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曾经说过:“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有了白菊)

宋人曾经编过《菊谱》有五六部,列举的品种达一百六十多种。菊花栽培也由过去的露天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当中曾经提到,苏州有一花匠,能使一棵菊株上面开出数十朵花。当时,还有用小菊结扎成宝塔、门楼等形状的一种扎景的这种习俗。自宫廷一直到民间,每年都有“赛菊会”、“菊花会”等活动,请人来观赏。

明清时代,菊花栽培技术就逐渐提高了,品种日益繁盛,出现了数百个艳传一时的名贵品种,并命名为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等等

清人刘灏曾经写过叫《广群芳谱》,他就记载“九华菊,此品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态异常,为白色之冠。”——清·刘灏《广群芳谱》

菊花它现在已经有几千个品种。成为古今中外花卉的一种奇观。

2、菊花的养生文化

古代赏菊是从菊花的实用性开始的。据古籍记载,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菊花可以食用,中国人过去讲究药食同源,菊花长期以来并不是作为一种食品而主要的是一种药品,是一种药膳。

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楚·屈原《离骚》 “英”是花瓣。 《神农本草经》有“菊服之轻身耐老”之语, “服之”属于喝,就是泡水,或者煮水。然后可以按现在的话说呢,就是能够延年益寿了。

汉朝的时候,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河南南阳郦县甘谷村,谷中水甜美,山上多菊花。一股山泉从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菊花清香。村上有三十多户人家,皆饮用此山泉,多有享寿一百三十岁者,最低者亦有七八十岁。”这种记载是否可信,值得推敲,但也反映了人们对菊养生的认同。

汉武帝时期,每到重阳节,皇宫当中都饮菊花酒(在菊花初放时连叶采下,和粟米捣在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时才打开来喝)。叫“云令长寿”(能够令人长寿)。就是说菊花酒有益寿延年的作用。

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有对大臣钟繇谈论菊花的记载,说是秋天里只有菊花长得茂盛,说明它汲取了天地真气,能够使人延年益寿。曹丕还专门派人送给钟繇一束

菊花。信中还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其中“享宴高会”就是在农历“重阳”节气这一天,为祈求健康长寿而设置的喜庆宴会,这说明汉魏时期已有了在重阳节举行饮宴的习俗。

菊花入酒在晋代已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西晋文学家、河南中牟人潘安在《秋菊赋》中记载:“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有人认为“此草”、“流英”是指生长茂盛和败落后的“菊花”,而“清醴”则是指“清水”或“清酒”。

东晋陶渊明经常采菊入酒。他在《饮酒》写道:“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说,喝菊花酒能祛除各种烦恼,忘记各种忧愁。因此,喝酒、读书成为陶渊明躬耕隐居生活的两大嗜好。因为贫穷,陶渊明有时无钱去买酒喝,只好光吃菊花解馋。他在《九日闲居》的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其中“九华”为重九时节盛开的菊花;“醪”是“酒”。

重阳节与菊花的联系非常紧密。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古人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菊花的消灾意义产生于东汉。

据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记载,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他在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找到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拜师学艺,终于学出了一身降服瘟魔的本领。当九月初九临近,瘟魔又要出来作恶时,恒景手持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使用师傅秘密传授的避邪用法,终于把家乡的瘟魔杀死。从此,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成是“驱灾避祸”的活动。

据医书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于疏风散热、平肝明目、解毒散肿、降低血压。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边详细记载菊花的药用性.他认为菊,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它有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病痛,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等等一系列的功效。

菊花因有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因而得名“寿客”、“传延年”。

所以一直到现在,菊花茶仍然是咱们中国老少皆宜的一种补品。菊花茶就是菊花,一种小菊。

3、花中君子,人格隐士:菊花的意象文化

菊花的象征含义涉及四个方面:(1)不畏风霜,坚贞不屈。(2)早生晚开,枯而不落,崇尚晚节。(3)不与春花争艳,淡泊清雅。(4)甘于奉献,不求索取。

古人把菊花誉为“花中君子”,象征着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叫“凌霜留晚节”。

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菊花,把它作为诗赋吟咏、丹青描绘的对象。

唐代诗人岑参遭遇了安史之乱,于颠沛流离之中曾经写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过去的不少诗人往往用拟人的方法来吟菊,就赋予了菊花安于贫穷、不慕荣华、独具风骨的这种君子品性。“菊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来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

宋朝时的大儒周敦颐《爱莲说》, “菊,花之隐逸者也。”他对菊花赞誉是“超然与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

宋代女词人朱淑贞曾经咏过菊花说:“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宋〃朱淑贞《菊花》

苏东坡在《冬景》诗中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陆游在《晚菊》诗中也写道:“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诗人喜欢菊花,既赞菊花的品格,也隐喻自己的志向。因此,说菊花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应不为谬言。

菊花的“归隐”不是弱者的逃避而是志士的坚强,它不怕冷,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格。

陶渊明他曾在《和郭主簿》曾经说呢:“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赋予菊花人格的意义。 “对待权贵宁折不弯,对待人生艰难直面不屈”的松菊精神。尽管他热切希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但他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宁可辞官归田,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辞去彭泽县令官职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场面。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极力提倡陶渊明这种“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菊花人格化也因此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白居易赞颂菊花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

宋遗民郑思肖曾经赋诗咏菊以明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菊花它是寒秋兀立,突兀的在那屹立着,然后寂寞无依,给人以落寞之感。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菊花仪态万方,气宇轩昂,在悠悠千余年间,赢得了历代画家的青睐。菊花入画,大概始于五代时期。当时徐熙、黄筌皆曾画菊。宋人画菊的作品传世者不太多。到了元代画家苏明远、柯九思也曾经画过菊画。因为桂花,也在秋季开放,所以古人有的时候,像这个,经常把这个菊花和桂花,然后相伴入画者,以示德之不孤。

古人经常以松、竹、梅、兰、石为五清,把这五种东西画在一起,把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使二者相得益彰。明代画家有个叫陈淳的,曾经画过《菊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于菊画当中的珍品了。

近人吴昌硕也曾经画有《菊石图》。

4、菊花是皇、帝、王权的象征。

古代“黄华”、“黄鞠”之“黄”,是由太极五行“青、赤、白、黑、黄”之“黄”传承而来。太极五行之“黄”,与“中、土”同一方位,是“河图洛书”“中央宫”所在的方位。所以,菊花也称“黄华”、“黄花”、“黄菊”、“中央菊”。在此建都之帝也称“中央帝”、“黄帝”,所建之都也称“黄帝之宫(室)”,流经此地之河又称“黄河”,不过是以五行的方位取名而已。

由于“黄华”、“中央菊”与“中央帝”、“黄帝”发源地相同,而“中央帝”、“黄帝”又建都于开封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因此太极之地“昆仑”便成为“中央”、“黄帝”、“黄华”、“中央菊”的同义词。可见,菊花是太极“天道”的象征。

三国钟繇的儿子钟会曾写过《菊花赋》:认为“菊”是天地之气交感所生,它让人感觉到天道的存在,因此是天道的象征。

在华夏历史文明中,黄菊之“黄”,是皇、帝、王,即“中央”的本色和专属,自古就为皇家帝王所专用。因此,“中华”也可理解为“中央之国”的“黄华”。

我国古代崇尚黄色,黄色被看成是君权的象征。从唐、宋时期以后,黄色便成为皇帝专用的颜色。同时,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黄帝的“黄”色和炎帝的“赤(红)”色,都是上古“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主色调,表明中国人是炎黄二帝的后裔子孙。

可见,上古时期自然繁殖的黄华、菊花,被后人视为“中央帝”、“黄(皇)帝”君权的象征,也是华夏人文历史传承的结果。

到了唐代,帝王不仅开始为菊花写诗作词,还在皇家花园里种植菊花。唐高宗李治在《九月九日》的诗中写道:“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这表明唐代种植菊花早已传播到了陕西等西部地区。

菊文化品格篇四
《中华菊文化》

国学讲坛

中华菊文化

菊花,是咱们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每当深秋时节,万花纷谢,唯有菊花凌寒怒放,生机勃勃。菊文化是中国人在采菊、育菊、赏菊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值得一表。

菊 根植华夏

菊,在文献里也作“鞠”,就是“鞠躬”的“鞠”,这个身姿为低头鞠躬之状,故有此名。因为它开花于秋季,所以又被称为“秋菊”。

按照生物学分类,它属于菊科、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的菊花大多为黄色,所以又得名为黄花、金花、金蕊等。

菊花依花序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说依花序大小可分为大菊系、中菊系和小菊系。而大菊系又可分为圆盘型、荷花型、牡丹型、绣球型、纽丝型等;中菊系又可以分为梅花型、茉莉型、荔枝型等;小菊多为满天星。

按照花期菊花可分为早菊、秋菊、晚菊,早菊9月到10月份开,秋菊11月份开,晚菊12月份开,还有五月菊、七月菊等。菊花原产于我国,也就是说中国是菊花的原产地。

野生菊花分布的比较广,而人工栽培的菊花,已有不下3000年的历史。《礼记·月令》当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这样的记载,《礼记》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一本书。到了汉代,将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来栽培,魏晋时期已有大量的种植,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为观赏花卉。

观赏花卉的特点,一般就是要花大、颜色漂亮。经过一代代的人工选择,菊花一步步地向着大花的方向发展。

时至宋代,菊花发展到鼎盛期。宋代有个叫刘蒙泉的文人,曾经撰写过养菊专著《菊谱》,收入菊花品种163个,是咱们中国首部菊花专著。明代王象晋,写过《群芳谱》,书中收录了二百七十多个菊花品种。

世界上现在许多国家的菊花都源自中国。公元4世纪的时候,即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的菊花开始传入朝鲜,经过朝鲜半岛传入了日本,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日本,菊花的地位提升得很快,后来变成了日本的国花。日本实行双国花制,菊花是王室的花卉代表,代表的是国家,而民间选的是樱花。菊与刀,这是日本近代经常提的。菊花象征着和平,刀象征着武力,文武双全的意思。

中国虽然是菊花的故乡,但菊花在中国的地位远没有梅花和牡丹那么重要。现在梅花和牡丹在争国花,南方人支持梅花的人比较多,北方人支持牡丹的比较多,但菊花的支持率就比较低,可以说菊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越是故土的东西有时候往往越不被珍视,像现在有些传统的东西,在国外非常有影响,但是国内不认可,这个菊花,也是其中的一例了。

日本把中国传过去的菊花升格为国花,在它一千多年栽培的过程中,日本人把菊花发展成为四季常开、品种繁多的一个花卉系列。17世纪末,荷兰人到中国来经商,把菊花带回了欧洲。18世纪中叶,法国商人又把中国搜集到的优良品种菊花带回了他们国内。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均,他将咱们中国和日本的优良菊种进行杂交,在英国广泛地传播,后来又从英国传到了美洲。从传播途径来看,菊花已经是遍地开花、遍布于全球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名花。

菊 养生佳品

咱们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食物谱系特别宽,说俗点,就是什么都吃,这吃的里面就包括菊花。我们中国人把菊花既当菜,也当饮品,还当药品。当菜,吃的是其嫩苗,叫菊花脑,菜场有卖,南京人尤其好这口,大小饭店必有一道菊花脑做的汤品。当饮品的取其花,著名的有杭白菊、淮菊、贡菊等,用开水冲泡,也可加入其它配料,如枸杞子、冰糖之类,菊花茶具有明目清火作用。现在的饭店、茶室都供应这个茶品,看着菊花在沸水中慢慢盛开、上下沉浮,别有一番情趣。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叫《离骚》,里面有句道: “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从中可知他晚上吃秋菊的花瓣,以显示他非常高洁,比吃一般的食物要显得有品。《神农本草经》里面有“菊服之轻身耐老”之语,就说经常喝这个,能够延年益寿。通过这些史料,可以证明咱们的先人确实曾经把菊花作为食用品,并且对菊花的药性功能有所了解。

到了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应劭的写了一本书叫《风俗通义》,书中记载,“河南南阳郦县甘谷村,谷中水甜美,山上多菊花。一股山泉从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菊花清香。村上有三十多户人家,皆饮用此山泉,多有享寿一百三十岁者,最低者亦有七八十岁。”虽然咱们中国人有善于夸大的习惯,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总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按现代的科学测算,人的自然寿命应有一百二十岁。如果没有什么疾病,也没有什么精神上的重大打击,一般人是可以活到百岁开外的,现在百岁老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足以证明人的自然寿命是能够达到这个数的。汉武帝时期,每到重阳节,皇宫当中都饮菊花酒,“云令长寿”,

就是说菊花酒有益寿延年的作用。

据医书记载,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多用于疏风散热,平肝明目、解毒散肿、降低血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边记载了好多非常有意义的古方,那些方子到现在在制药的过程当中还在应用。李时珍对于菊花的药用性作过非常详细的考察,他认为“菊,利五脉、调四肢、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 养目血、去翳膜、主肝气不足”等一系列的功效。现在应用很广、几乎家喻户晓的一味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其中就有菊花的成份。

菊 花中君子

菊花被命名为花之君子,从晋代以后,菊花逐渐从食用过渡为观赏,最早的时候菊花很小,因为大朵的更具有观赏价值,在培育菊花的过程当中,逐渐地人工选择把大的留下,最后有的菊花品种就越变越大,现在大菊花的花盘已经相当可观了,可以有一只饭盆那么大。

知识分子爱菊的过程当中,给菊花赋予了非常多的文化内涵,它的高洁、韵逸,它的色彩缤纷,形质兼美等。而且,它开放在深秋季节,等于是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它不怕冷,不像大多数花只属于春天,到了秋天根本就开不了,而且花期很短。

文人们是把菊花誉为“花中君子”的,因为它象征着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精神,“凌霜留晚节”,这是菊花最可贵的地方。晋代诗人陶渊明,他当过“陶令”,按现在话说也是个县级干部了,没干多长时间不干了。他是以爱菊而闻名天下的,他从菊花身上体会到了一种气节,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所以就毅然辞官不干了。回到家乡,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一种自得的田园生活。

像陶渊明这种人,古往今来是不多见的,他有官不做,

自己种地。就是因为他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诗句,菊花得到了“东篱菊”之雅号。

陶渊明时代,除了黄菊之外,也已经有白菊了。白菊,实际上是菊花的一种变种。据清朝一个叫刘灏的人写的《广群芳谱》记载:“九华菊,此品乃渊明所赏。今越俗多呼为大笑,瓣两层者曰九华,白瓣黄心,花头极大,有阔及二寸四五分者,其态异常,为白色之冠。”

到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道:“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这是咏白菊的名句。到了宋朝的时候,菊花的品种就更多了。宋人曾经编过的《菊谱》就有五六部,列举的品种达一百六十多种,菊花栽培也由过去的露天自然栽植过渡到整形盆栽。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当中曾经提到,苏州有一花匠,他能使一棵菊株上面开出数十朵花,当时,还有用小菊结扎成宝塔、门楼等形状的。此外,自宫廷一直到民间,每年都有“赛菊会”、“菊花会”等活动,请人来观赏。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品种日益繁盛,出现了数百个艳传一时的名贵品种,并命名为:黄鹤楼、赛西施、帘卷西风等。帘卷西风的得名来自于宋朝女词人李清照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地发展,菊花也是日新月异,品种越来越多,因为培植出新品种就可以有商机,原来好多不行的就被淘汰了。菊花,它现在已经有几千个品种,成为古今中外花卉的一种奇观了。

菊花 文化意象

文人墨客都喜欢菊花,把它作为诗赋吟咏、丹青描绘的对象。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中国人以“九”为阳数之最,九月初九又是两阳相重,重阳节与菊花的联系非常紧密。

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性,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当时咱们就有饮菊花酒的习惯了,古人又称九月为“菊月”。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岑参遭遇了安史之乱,于颠沛流离之中曾经写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后来吟菊,还赋予了菊花安于贫穷、不慕荣华、独具风骨的君子品性。“菊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来象征人的品质的高洁。到了宋朝有个大儒叫周敦颐,他非常有名的一个作品叫《爱莲说》,里面有一句叫:“菊,花之隐逸者也。”

周敦颐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大儒,按现在的话说是顶尖级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影响也非常大,他的后裔现代名人也不少,包括鲁迅和周恩来,他对菊花曾经有过如此的赞誉。

菊花的淡泊,主要的是“超然与孤傲”,使它很自然的成为隐士身份人的象征。陶渊明归园田居后,种菊、采菊,以菊下酒,他有诗记载,叫“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

就着露水吃它的花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所以陶渊明被称为爱菊始祖,在文人记载里边最早,而且爱菊程度最深的就是他。

菊花它以纤瘦的身影和淡淡的幽香,滋养着具有自由意识的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有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是一种逍遥。逍遥,它来自庄子的《逍遥游》。这种逍遥,按现在批判的态度看,带有一种逃避的色彩。但是逃避也是出于一种无

奈,因为咱们中国历史上黑暗程度之深,黑暗程度之长,是举世无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跟咱们中国比的。在这种强权之下,知识分子只能是无奈地逃避,没有任何办法。他的这种自由,就是逃避世外的那种自由,不像西方后来衍生出的那个知识体系。他们那种自由是对自由拷问,那种无止境地追求,终于使人类认识层次提高了,一直到了科学这个层面。现在好多带有普世价值的理念,自由、平等、博爱、法制等,这些基本都是来源于西方文化,这也是咱们中国文化的一种缺陷,需要咱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包括下几代知识分子给予整合和补充,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现在咱们品读气节高尚的前辈们的作品,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往往看到菊花的身影、闻到菊花的清香。比如宋代女词人朱淑贞,她曾经咏过菊花,她说:“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宋·朱淑贞《菊花》

因为要想干成一种事业,往往需要一种运气,这种运气就是时代、机缘等一系列的因素。好多人没有机缘,即使有才华也干不成事业。就像菊花,生不逢时,一开花就赶上秋天,肃杀寒冷,不像春天开的那些花正逢其时。所以菊花就特别像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菊花还有归隐这种习性,菊花的“归隐”不是弱者的逃避,而是志士的坚强,它不怕冷,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格。陶渊明曾道: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他把菊花比喻为霜下的豪杰。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赞颂过菊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南宋遗民郑思肖,曾经赋诗咏菊以明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南宋移民到了元朝,是坚决不当官的,宁可老死乡野,就像菊花一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也不让北风所吹落。所谓的“北风”指当时元朝、元朝的统治者。他颂菊自喻,抒发的是血泪与生命的体验,每每读之,令人感佩。

菊花寒秋兀立,寂寞无依,给人以落寞之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词中提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据说她的丈夫赵明诚跟她斗诗,各写15首放在一起,让一个当时的名士品评,品评来品评去,最后人家看完以后跟赵明诚说,写得最好的一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结果赵明诚当时就服了,说夫人确实比我才高。菊花是过去好多文人吟咏的对象,以菊花反衬词人因相思而憔悴伤感之状,此词要算之最。赵明诚当时做官经常不回家,按现在的话说叫夜不归宿,所以李清照颇有感慨,然后就有了这首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终于成为“艳词绝响”,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多少词的水平能够超过这几句。

菊花仪态万方,气宇轩昂,在悠悠千余年间,赢得了历代画家的青睐。菊花入画,大概始于五代时期。当时徐熙、黄筌皆曾画菊。宋人画菊的作品传世者不太多。到了元代画家苏明远、柯九思也曾经画过菊画。因为桂花也在秋季开放,所以古人有的时候将菊花和桂花相伴入画,以示德之不孤。“德之不孤”这是孔子的话,叫“德不孤,必有邻”。明代画家吕纪,他曾经画过《桂菊山禽图》,便是实证。古人经常以松、竹、梅、兰、石为五清,把这五种东西画在一起,也经常把菊与石相配共同入画,使二者相得益彰。明代有个叫陈淳的画家,曾经画过《菊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属于菊画当中的珍品。近人吴昌硕,他是20年代死于上海的,曾经画有《菊石图》,很受世人的珍视。

过去有首诗叫“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从这一年花讯当中,咱们可以看到,梅花称首,菊花垫后。百花凋零以后,惟见菊花怒放。它经常能够让人心生敬意,因而称道不已。

一些有英雄气概的人物更喜欢咏菊,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陶渊明与菊

号称“菊之乡”的东至县东流镇,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了“陶公菊花节”,充分展示了古镇东流处处菊、菊花飘香醉游人的菊花风貌,大大弘扬了陶公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精美的文化大餐。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东晋时浔阳郡柴桑(今九江市九江县)人,他生活在充满战乱的年代,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2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与其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格和气节。一个偶然的机会促使他毅然作出了这一抉择。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乘着要去武昌妹妹家奔丧的机会,把大印挂在彭泽县衙的大堂之上,挂冠介绶,

辞官归田,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据嘉庆《东流县志》记载:东流,晋为彭泽属地,名为黄菊乡。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前没有到过东流,历史只是记载他在此前奉命去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时,曾船泊池州钱溪,遗下了一首《乙己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而这次在彭泽任职,因清查户口,处理几户财主家在七里湖垦荒雇请长工瞒报户口一事,才第一次到了东流。当他从彭泽乘船到达东流港,登上江岸,放眼望去,只见江边山坡上满目皆菊,黄澄澄、金灿灿的一片,陶渊明平生酷爱菊花,见了这片菊海,竟忘形地在菊丛中穿行,后来就有了名作《饮酒》之五诗,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此之后,陶渊明一有闲空就要到东流赏菊,并发动衙役砌石为墙,辟了一块菊圃,自己荷锄植菊,用瓦罐从江中汲水浇菊,常常与东流的名人雅士们在花圃内饮酒赋诗,乐不思返,所以史籍上就有了“日驻彭泽,夜宿东流”的说法。显然,这是一句夸张之词,身为县令,当以公务为重,不可能天天都到东流赏菊。辞官归隐后,陶渊明是否到过东流,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根据民间传说和史家推测,大约有四五次之多。有一则传说说,陶渊明归居田园的第二年,带着儿子陶俟乘船到东流游玩,经友人牵线搭桥,陶俟与当地一位名叫菊花的女子一见钟情,回到上京里后,陶渊明如期迎娶菊花为儿媳,从此陶渊明结亲东流,走动的机会就更加多起来。据传,陶渊明在菊圃旁还搭建有茅庐,还到南山打过柴。民间在居邑城南,效虞文靖之所为,作小斋二:东曰陶斋,西曰邵斋。经专家考证,陶渊明的《劝农》、《九日闲居》等诗作就作于此。陶渊明仙逝后,东流人仰慕其“不为五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按照食菊花乘云升天,得道成仙的说法,把陶公说成是菊花所化,称他为“菊仙”。在东流立县后,将县址所在地誉为“菊邑”,将那段“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的长江称之为“菊江”,并开始建祠祀之,陶公祠始建年代无考,复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言芳作有《陶靖节祠记》。而今遗存的这座祠,坐落在秀峰塔之后,祠很小,只有一处院落,三间平方,正厅立陶公塑像,顶挂“松菊犹存”匾,两旁是八幅耐久的烫字烫画,院内植有数株菊花,看上去质朴简约,体现了陶渊明一贯的思想风格。陶渊明因爱菊而结缘东流,那么,他的菊花情结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据《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的爱妻陈氏香销玉殒,魂归天国后,曾托梦于他,说自己是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尘缘已了,返回天界,夫君日后若是思念她,就去东园看看那一簇菊花。后来陶渊明果真看见东园青松西侧院墙角,长出一株菊花,花枝上缀着三四朵硕大的花朵、色彩金黄、鲜艳无比,宛如一位通体透亮、神采夺目的美人。陶渊明当即提笔写下了悼念亡妻的《闲情赋》,从此以后,他便迷上了菊花,在自己的东园辟了一块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陶渊明栽种的菊花品种各异,越种越多,而且一年四季盛开,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几乎浔阳一带无人不晓。但他园中的菊花,只供观赏,不准攀折,更不得赠送亲友,一些富贵人家重金求购,也被他拒绝,于是有人就戏称他为“菊痴”。《西京杂记》中有一个关于陶渊明饮菊花酒的故事,说是此公没到次年九月九日就提前启坛将未酿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连酒坛中的菊花也捞起来吃完了。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这天,坛中什么也没有,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菊花上遥想美酒,恰在这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由此可见陶公对菊花和菊花酒的偏好。陶公是位博学多才的田园诗人,他深知,幽幽菊香,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人们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赏菊赋诗,借菊抒情言志。陶渊明也和那些古人一样,他爱菊花清冰傲霜,风霜淬沥,坚守晚节,普济世人,自香自珍的君子风范和品格,所以,一生以菊为友,其乐陶陶。他赞美菊花,“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人因陶渊明偏爱菊花之故,乃尊他为九月菊花之神。唐宋以来,有许多达官贵人,诗词名家船行东流,登岸前往陶公祠拜谒先生时,留下了许多赞美陶公爱菊的诗。唐·元祯有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明代东流县令杨季芳赋诗曰:“陶公非是爱黄花,花与陶公本一家;懒向春风亮丽色,自甘秋露缀英华”。明·于谦《过菊江亭》云:“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在这里,诗人们将菊花的傲霜品格与陶渊明的崇高气节融为一体。陶即菊,菊即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陶文化理解为菊文化,我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按照我的理解,菊文化至少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休闲文化。菊花代表了快乐和悠闲,通过赏菊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二是节日民俗文化,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尝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每至重阳节,诗人墨客便会聚会尝菊品茗赋诗。三是饮食文化。菊花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据古书云:“秦汉咸阳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菊花交易市场。”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四是人文精神,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田园诗人,他作为东晋士人的后裔,既有魏晋名士的风骨,更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品格。陶渊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作、菊香,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从他留下的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已把心境和物境完全融为一体,那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却达到了,他甚至把儒、佛、道三家宗教哲学思想融合在

一起,以至于后来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他,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陶渊明的出现,为后代士丈夫们构筑了一个精神巢穴,当他们仕途失意,精神萎靡或生活困顿时,陶渊明会使他们看到一种生的快乐和爱好,从而增添生活的勇气和心灵的安慰。所以我们在陶渊明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据笔者所知,现在全国举办菊花节的还有两处,一是开封,二是桐乡,而东流菊花节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有陶渊明、有陶公文化,通过办节,使咏菊这个在神州大地上津津乐道几千年的经典话题,灿烂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是值得我们今天大书特书的东流菊文化!

菊文化品格篇五
《菊花文化》

菊文化品格篇六
《学菊花品格 做菊花少年》

学菊花品格 做菊花少年

一、 时间:2012、11、16

二、 地点:四、三班教室

三、 班会主题:学菊花品格 做菊花少年

四、 背景:我校首届菊花节开幕,同学们画菊花、照菊花、赞菊花。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挺立,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小学生所需要的。

五、 目的:通过歌颂菊花品格,感悟菊花精神,争做菊花少年

六、 过程: 1、 导入:人们爱菊,以菊明志。历代文人墨客画菊、赞菊,写下

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晋代陶渊明写了许多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今天我们也来歌颂菊花,赞美菊花,争做菊花少年。

2、 学生了解菊花的时代背景(教师大屏幕出示)

3、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菊花的诗文。

4、 议一议:你所知道的具有菊花品格的人。

例如:张海迪、贝多芬、爱迪生……

5、 结合菊花的品格,谈论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经历。

6、 展示学生作品:砂纸画,赞菊日记

七、 小结:人们爱菊,不仅因为它高洁、韵逸,形质兼美,更由于

它开放在深秋季节,傲霜挺立,凌寒不凋,它的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坚定顽强的斗争精神,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品格。通过今天的班会课,希望同学们能像菊花一样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做一个菊花少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200565.html

    上一篇:用囫囵吞枣造句

    下一篇:漫游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