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技术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稻鱼共生技术
稻鱼共生效益高 稻与鱼的共同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稻鱼共生效益高 2017010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介绍了稻鱼共生效益高,稻与鱼的共同养殖技术。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自古就有稻田养鱼的生产习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由于产量低,一般用来自给自足,很少形成商品。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行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使得当地村民经济条件明显改善。敬请收看稻鱼共生效益高,稻与鱼的共同养殖技术(《农广天地》 20170104 稻鱼共生效益高)

      

  

  

  

   

  《新品良法—稻鱼共生效益高》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自古就有稻田养鱼的生产习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由于产量低,一般用来自给自足,很少形成商品。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行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使得当地乡民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通过在稻田进行开沟建凼对传统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了升级,开沟建凼对鱼来说,稻田的空间丰富了,浅水区利于鱼苗的生长,而到了高温季节,深水区则为鱼儿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此外,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在鱼苗的投放尾数和大小上也有所提升,因为鱼在稻田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所以,此种模式下投放的是大规格鱼苗,而且投放数量也大大增加。本片在最后,针对鲜鱼集中上市量过大而销售不出去的问题,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利用传统火炕鱼加工方式进行销售渠道再次拓展的案例。 

  播出时间:2017年1月4日19:00-19:30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出

 

篇二 稻鱼共生技术
[科技苑]青田龙现村稻鱼共生的科技秘密(下)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城东南部方山乡境内,距中国石雕城——山口约7公里,背靠奇云山与瑞安市芳庄乡、瓯海泽雅乡交界,是青田侨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该地曾有真龙出现,示有吉兆,故名“龙现”。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田鱼村”称号, 2005该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6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从杭州长途驱车赶赴青田,参加首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之一——“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挂牌仪式。青田龙现村,这个偏僻的浙南小山村,因其独特而和谐的农耕文化,引起世界的关注——

  小田鱼“惊动”联合国

  6月11日晚,在浙南小城青田县的一个小广场上,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重要农业遗产系统中心的莫纳(Mona)博士,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场民间艺术表演——一群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孩子举着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青田鱼灯穿梭、跳跃。鱼灯舞姿态简朴、优美,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

  莫纳先生边看边兴奋地拍着手。他也许不知道,正是青田1200多年悠久的田鱼养殖历史,才孕育出了灿烂的田鱼文化。当晚晚会的主角自然不是莫纳先生,但他却担负着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由他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向青田县政府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牌匾。该项目的发起者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联合国全球环球基金。

  作为全球首批、亚洲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青田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让不少专程赶往这个偏僻小山村的专家们心怀不解。就是在青田本地,不少人在喜悦的同时,也认为这“天降之喜”来得有点突然。其实,青田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更多文章到创业第一步网

  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

篇三 稻鱼共生技术
山区单季稻田稻鱼共生技术

山区单季稻田稻鱼共生技术

摘要 对青田县农民当前应用的稻鱼共生系统环境维护、水稻施肥、水稻病虫害防治、水稻栽培、传统的鱼种消毒和防病、投放养殖品种和密度等配套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同类地区稻田养鱼参考。

关键词 稻鱼共生;生态技术;山区

【稻鱼共生技术】

1稻田选择

养鱼稻田要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壤土或黏土稻田。

2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2.1品种选择

【稻鱼共生技术】

选择茎秆粗壮坚硬、株型紧凑、耐肥抗倒伏、适合养鱼田种植的优培九、Ⅱ优6216、中浙优1号等杂交稻品种。

2.2秧田选择

【稻鱼共生技术】

选择土质肥沃、杂草较少、无病源、水源充足、清洁且排灌方便的田块。

2.3播种期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2.4播种量

篇四 稻鱼共生技术
选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技术】【稻鱼共生技术】

篇五 稻鱼共生技术
“高效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养殖技术-论文

【稻鱼共生技术】

篇六 稻鱼共生技术
浙江运用稻鱼共生技术增效益

篇七 稻鱼共生技术
青田稻鱼共生模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