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林养蜂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竹笋林养蜂
王德斌:竹笋生意变着花样加工竹笋好赚钱年售2亿

  筒筒笋喜欢高温高湿低日照的环境,主要生长地是贵州省赤水市和云南的这片原始森林。因为稀少,挖笋的难度又大,村民在土地庙里供奉的都是筒筒笋。

  王德斌:你看这边,土地庙里面供的都是竹笋,他的收入的话,三分之二就来源于这种笋。

  王德斌:就这么大,很小的,筒筒笋。

  记者何宁宁:这个笋就集中地就在这个地方。

  王德斌:对,集中地就在这个地方。就在这一片,这几个乡镇。

  筒筒笋难找又好吃,在赤水,上百年来,火烤后的筒筒笋和豆花,腊肉一起被称为赤水三宝,火烤后的筒筒笋和腊肉煲的汤,更被称为赤水一绝。如此好吃还有名的筒筒笋,可在外地市场上却沦落到了卖不动的境地,王德斌又是如何把筒筒笋推向外地市场,一年净赚300万元。

【竹笋林养蜂】

  筒筒笋有名又好吃,却很难远销外地,直到2006年王德斌建厂加工时,也没有一家企业开发,就连小作坊也很少生产。

  赤水市林业局局长袁克强:筒筒笋在我们赤水应该是比较多,但是都没有做起来。以前就是我们赤水、到遵义、到贵阳那里去送亲戚送朋友。但是我们没有到外地去销售,没有这个网络。

  筒筒笋没有外销的路子,王德斌却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经过潜心调查,他找到了筒筒笋滞销的原因。他相信自己的产品一旦生产出来,肯定会卖疯。

  王德斌:在赤水的土特产当中都是这样送,没有加工过的。但是你闻,这烟熏味多重,别人拿过去的话,不知道怎么加工,加工出来的话,本来赤水的产品是最好的,但是大家还说这个产品不好吃,所以说我就正因为这样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商机。

  2014年3月30日,王德斌准备从农户手中收购这些刚从山上挖下来的新鲜筒筒笋,市场上只能卖两元钱一斤的筒筒笋,而王德斌这次却开出了25倍的高价,一斤50元钱。但是,他的挑选十分苛刻,不仅用尺子将筒筒笋挑选分类,还要将个头大的筒筒笋煮熟杀青后再用火烤,这烧火的过程更是十分的讲究。

  王德斌:必须要用这种方法,必须要用柴火把这个火燃大,去烤,不是烟熏,是用烤干。

  记者何宁宁:烟熏和用火烤,它是有很大区别,你能分出来是吗?

  王德斌:区别很大,笋条的话,烤干以后它是金黄色的。如果是烟熏的话,它是褐色的,它颜色是有区别的,如果是煤火烤的话,它就是纯的那种淡黄,颜色它不一样,口感就明显的不一样了,我们做的产品就是要一道工序,就是要用火烤的那种工序。

  火烤筒筒笋要想成为赤水一绝,在煲汤前就要去掉烟熏味,这需要经过连续三天的浸泡,中间还要换两三次水,很多人由于不懂或嫌麻烦,总感觉带回家煲的汤烟熏味太重,没有在赤水吃得好。而王德斌要做的,就是替顾客省去这些中间环节,做成这种开袋即食的筒筒笋产品。

  王德斌:现在的这种产品,又没有烟熏味,中间老的部分也是切除了的,他拿回去的话,直接淋一下水就可以煲汤,做菜,就一个袋,开袋就可以吃。餐厅、超市都有我们的产品,特别是餐厅,量走的最好。

  武汉经销商龚文斌:它的烟熏已经去掉之后,它的清香味,笋的柔香就出来了,放在口里很细,不是像粗纤维的那种。

  2007年初,王德斌把加工过的筒筒笋推向市场,销售异常火爆。一年时间,王德斌就收回了建厂多花去的300万元成本,常胜将军再次扬名赤水。2008年,很多商家跟风做起筒筒笋生意,王德斌没了竞争优势,很快他又出新招,正是这个举动,让常胜将军初次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

  王德斌:那种痛苦我可以这样说,用一句话来形容吧,就是对面有一背篼钱,我都不想去背了,痛苦到这种样子。

  让王德彬痛苦的就是这漫山遍野的楠竹笋,他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而3年后,王德彬又是如何用楠竹笋,让销售额增长10倍?

  赤水被称为中国竹子之乡,千瀑之市,桫椤王国,醉美丹霞,而正是因为赤水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初王德斌才宁愿多花300万元也要来赤水建厂。

  王德斌:贵州就是一个原生态的大省,赤水是中国竹子之乡,品牌在没有形成产业的时候,大家对天然的竹笋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品牌,所以说我要把这个自然的品牌用好。如果说我建在四川,从短期来讲我就省掉了三百万,但是我这些品牌的话,从长期来讲,花五百万也买不回来。

  赤水有110多种竹子,王德斌一心想把它们开发做大,2008年初,王德斌发现,国内还没有人把竹笋做成小包装的休闲食品。为了避免再像筒筒笋那样争夺货源,2008年,王德斌决定先从赤水当地产量最大的这种楠竹笋开始做起。

  王德斌:这种笋就是我们当地的楠竹笋,就是这两天长出的。

  楠竹笋每年4月上市,出笋时间只有不到20天,如果采收不及时,不几天就会长成竹子。即使采收过来的楠竹笋,如果当天没有加工完,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王德斌:你看现在的话,这部分是可以吃的,然后的话,你放到晚上的话,就有这么大一部分就不能吃了,它的纤维就氧化变老了,所以说它必须要当天加工完,那利润就在这块上了。

  加工楠竹笋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在路边的小作坊,男女老少齐上阵,这加工的第一步就是要去笋壳。

  王德斌:你会不会剥?

  记者何宁宁:不会剥。

  王德斌:来,我演示一下,剥一个给你看。你去试了。切一个试试,来。

  记者何宁宁:你给我拿个小的,这么大。

  王德斌:大一点的。

  记者何宁宁:是这样吗?

【竹笋林养蜂】

  王德斌:对。

  记者何宁宁:切不动,太硬了,我要切到底吗?

  王德斌:对。

  记者何宁宁:这上面还要吗?

  王德斌:要。

  记者何宁宁:这上面还要吗?

  王德斌:要。

  记者何宁宁:上面这个还要啊。

【竹笋林养蜂】

  王德斌:不要把这个笋尖剥坏,你要保护好这个笋尖。

  记者何宁宁:在我这儿就剥坏了。

  王德斌:对。剥掉的话,这个就不完整了,不好看。

  从笋的底部,一刀下去,才能把笋壳完整剥下,记者剥壳还只是没剥好,可2010年之前,这剥下来的笋壳,却难住了所有做楠竹笋加工的企业。

【竹笋林养蜂】

  王德斌:这个剥下来的笋皮的话,差不多是这个笋肉的一半。这个笋壳每天堆积如山,又发臭,然后拉到垃圾场处理的话,每吨四五十块钱,这个成本很高的,

  员工陈小兰:热天就长很多虫,如果不及时清理掉的话,一个晚上就很多很多小虫,食品厂有这个蚊虫就不行。

  王德斌的工厂每天要加工10多万斤的楠竹笋,王德斌请教了很多专家,也没找到笋壳再加工利用的办法,这让王德斌愁得白天黑夜的睡不着觉。

  王德斌:那段时间,以前我不抽烟的,不喝酒,就是做这个红赤水,就觉得很多烦心事会出来,我就一抽烟一天要抽两三包,有些时候连肺都抽出问题了还要抽。

  笋壳的难题一度让王德斌想放弃楠竹笋,然而,如果放弃,为了腌制楠竹笋,一口造价就要20万的这些盐池就会白费,不仅如此,自己的脸面更是无处搁放。

  王德斌:如果说当时我放弃了的话,大伙儿以前跟我说的你搞这个行业就要倒闭了,我就没有这个面子去见大家,觉得以前我发展起来的成功的那面,我觉得都是变成空虚了,变成我的运气了。

  2010年的一天,王德斌去农户家里吃饭,他发现农户腌的白菜,用盐直接干拌,储存半年后仍然新鲜可口,这让他想到了一个腌制楠竹笋的办法,不再像以前用盐水浸泡,而是把当天煮熟杀青后切片的楠竹笋,直接用盐干拌腌制。

  王德斌:我看农户的话,那种腌制方法,那个头比较小,我回来以后就把它切片,切片以后再腌,就直接放在塑料袋里面,保存起来以后非常好。

  2010年底,王德斌将粗加工前移,农户在竹林附近就可以剥壳,切片,用盐干拌,然后装到塑料袋里面,剥下的笋壳直接还林做了有机肥,竹子长的比以前更壮了,而王德斌只需收购加工好的笋片就行,这样一来催生了很多这样的小作坊。招工难的问题也解决了。

  记者:小朋友,你几岁?

  小朋友:六岁。

  王德斌:小孩也可以做,这些劳动力都可以利用起来的。

【竹笋林养蜂】

  笋农佘思晴:自己在家里做可以照管家庭,家里孩子也可以帮忙,老人也可以帮忙。

  不仅加工难的问题解决,农户的利润也有了提高。

  赤水市两河口乡兴竹村村民黎灯尧:卖鲜笋就是一块钱一斤,现在加工这个就一块五一斤,这个(采购)量他们要增加到五倍。

【竹笋林养蜂】

  2010年,竹笋的小包装休闲食品一上市就一炮走红,这让王德斌三年内的销售额扩大了10倍。

  2013年,王德斌又将金针菇,蕨菜,杏鲍菇等做成了休闲食品统一价格销售,并将赤水的腊肉,兔肉,虫茶等特产纳入销售体系。今年下半年,王德斌新建的肉类休闲食品车间也马上投产。如今,加上医药,饲料的项目,王德斌的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2亿多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上一页  [1] [2] 

篇二 竹笋林养蜂
王治铭:林上养蜂,林下养鸡打造特色农场

  青年创新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共青团重庆市委事业部、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会、YBC重庆办,联合重庆电视台《团旗飘飘》栏目组、重庆青年报社推出青年创业系列报道,让创业者们道出各自创业路上的成败得失,与读者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林上养蜂,林下养鸡

  4月4日,重庆青年报记者走进在重庆区县农村创业的青年王治铭的农场,蜜蜂“嗡嗡”满天飞、鸡“咯咯”满地跑、青枇杷则默默挂在树枝上,加上小狗“汪汪”的叫声,场面甚是热闹。他在种枇杷树之初,便开始散养鸡,随后养蜜蜂。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断尝试,初步形成了以养鸡、种枇杷为主,养蜜蜂为辅的循环式农场经营模式。 

     共青团重庆市委副书记廖传锦(中)视察王治铭的农场

  王治铭告诉重庆青年报记者,蜜蜂通常围着枇杷树满天飞,会在枇杷开花时期采蜜,有利于花的传粉。这样不仅能得到天然蜂蜜,还能不用农药便结出更多的枇杷;而鸡在枇杷树下活动自如,除了能够锻炼鸡肉的结实程度外,还有利于形成好看的外形;同时在树下给鸡喂食,鸡不仅能将鸡饲料消灭,还能将地上的杂草啄干净,不必用除草剂清除杂草。同时,王治铭提醒道,枇杷树下的空地上几乎没有杂草,就是这群鸡的功劳了。 

   而王治铭特别介绍了一种来自西藏的鸡品种,那是他从西藏彝族地区发现的,这种鸡在重庆甚至在全国都还比较少,相关科学数据证实这类西藏的鸡对人的心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疗养作用,市场价格比普通鸡高很多,一斤价格在100多块钱。他现在已经成功将它试养殖成功了,接下来计划大量养殖,打造他农场特有的鸡品牌“。

   另外,王治铭也介绍了农场里的特色枇杷树,枇杷果实是白色的,味道清甜,目前农场里只试着种了一棵,他也计划着这两年把这种枇杷树大范围种植,让这种枇杷作为农场的品牌之一发展起来。

  2013年下旬至今,初步打开的市场让王治铭对于农场未来的经营方向找到一些思路,他开始尝试养殖有特色的农产品,比如引入西藏鸡、白色枇杷树进行小范围培养。按照王治铭的计划,他希望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农场,因此农场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而西藏鸡和白色枇杷则是他未来几年大力发展的品牌农产品。 

  既有遗传基因也有技术   

  “尽管每天还是要起早贪黑的忙,但是看着树上的蜜蜂和奔跑的鸡群,我浑身都是劲,就算遇到有再多的困难和辛酸,也会坚持下去。我对农业有一份特别的情感,既然选择了农业,也就是要耐得住寂寞” 王治铭告诉记者。

  王治铭,这位29岁的小伙子,曾以全校高考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四川农业大学,一度是王家父母在村里引以为豪的骄傲和期望。带着这份父母的期望,王志铭从上大学到工作都让父母觉得安心。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学校保送读研的机会,回到重庆工作。  

   2011年,经过4年的打拼和积累,在主城王治铭有着稳定的工作,娶了江北姑娘为妻,过着属于他自己的平常日子。但在他看来,这样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骨子里就是农民,大学学的也是动物科学技术,也算科班出生的,为什么不回到农村去打拼一番呢。一番犹豫后,王把心里的想法告诉妻子,没想到并未遭到妻子反对。于是,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笃定回去当农民,创造属于自己的农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