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茭白种植技术

  茭白(Zizania aquatica)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别名:水笋、茭白笋、脚白笋、菰、菰菜、篙芭,江淮地区称茭(高)瓜,南方地区有叫高笋,中国植物志上称水生菰。原产于中国,亚细亚热带及亚热带栽培普遍。栽培种类有白壳种、青壳种、赤壳种。形态特征为:多年生挺水型水生草本植物。具根状茎,地上茎可产生2~3次分蘖。形成蘖枝丛,秆直立,粗壮,基部有不定根,主茎和分蘖枝进入生殖生长后,基部如有茭白黑粉菌寄生,则不能正常生长,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肉质茎。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30~100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芒状渐尖,基部微收或渐窄,一般上面和边缘粗糙,下面光滑,中脉在背面凸起。叶鞘长而肥厚,互相抱合形成“假茎”。花果期秋冬,圆锥形大花序,长30~60厘米,多分枝,上升或展开,颖果圆柱形。短缩茎由茎基之叶鞘包被,茎上生出的芽发育后,因有菰黑穗菌寄生,而产生肥大的菌瘿,就是我们所食用的茭白笋,本篇文章介绍茭白种植技术。

  (一)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茭白食用部分的肉质茎洁白柔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据测定,每100克鲜嫩茭白含蛋白质1.5克,脂肪0.1克,糖4克,粗纤维1.1克,钙4毫克,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等物质。但茭白含有较多的草酸,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茭白味甘、性微寒,具有祛热、生津、止渴、利尿、除湿、通利的功效。主治暑湿腹痛、中焦痼热、烦渴、二便不利以及酒毒、乳少等症。

  茭白非常适宜于高血压、黄胆肝炎患者、产后乳汁缺少的妇女、饮酒过量、酒精中毒的患者。但患有心脏病、阳痿、遗精、脾虚、胃寒、肾病、腹泻、尿路结石或尿中草酸盐类结晶较多者不宜多食。

  (二)茭白的食用方法

  茭白适用于炒、烧等烹调方法,或做配料和馅心,如“酱烧茭笋”“、茭笋肉片”“、蟹肉茭白烧卖”等。以春、夏季的质量最佳,营养比较丰富。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茭白菜的具体做法。

  1.凉拌茭白

  将茭白去皮洗净,切成丝,用开水焯后,沥干水分。大葱切成寸长的丝,姜切成丝,一起装入碗中,放入少许胡椒粉。将香油烧热淋于葱丝上,稍凉后与茭白拌在一起,调入盐、味精拌匀即可。

  2.咖喱茭白

  将茭白去壳去老皮,洗净后切成5厘米长、筷子粗的条。锅洗净置中火上,入色拉油烧至四成热时,倒入茭白条烧至断生,捞出沥油待用。原锅留油适量,放入咖喱油炒一下,再放入茭白条,炒至杏黄色时,加入鸡清汤、精盐、白糖,用小火烧至卤汁将尽时,加味精,淋麻油,翻炒起锅装碟即成。

  3.酱淋茭白

  将茭白洗净,放入锅中蒸熟,取出后放凉。将芝麻酱、酱油、麻油、白糖和醋一起调匀。将放凉的茭白切成块状,放入盘内,淋上酱料,食用时拌匀即可。

  4.焖茭白

  将茭白切成长4.5厘米、宽0.5厘米的长条块。将炒锅放旺火上,加入植物油,待烧至六成热,下入茭白炸约1分钟,捞出沥去油。再将炒锅放火上,投入茭白,加入酱油、精盐、白糖、味精、少许水,再烧一二分钟,淋上香油即可出锅。

  5.糟溜茭白

  茭白剥壳去根洗净,斜刀切成0.5厘米厚的片,每片的两面分别交叉批上0.2厘米深的刀纹。锅内加油,在中火上烧至四成熟,调至小火,把茭白片放入油内煎透(不要煎糊)。把油滗出,再加入糟卤、精盐,用旺火烧3分钟,接着放入姜丝、味精,起锅装盆即成。

  6.麻辣茭白

  将茭白去壳洗净后,切成7厘米长、0.7厘米宽的小长条,再用开水将茭白条煮熟后捞出,沥干水分,加辣油、细盐、味精、白糖、花椒粉、麻油、鲜酱油一起拌匀装盆即成。特点麻辣鲜爽。

  7.茭白五丝

  茭白、胡萝卜、青椒、肉丝、榨菜(按需要用料)。洗干净后,全部切丝。油至五成热,先入肉丝、茭白、胡萝卜,炒至七成熟,再入青椒,榨菜,炒一分钟,放盐、糖、味精,再翻炒半分钟,即可装盘。

  8.葱油茭白

  茭白、葱。茭白切连刀块,葱切成小段。先将茭白入油锅炒熟,装盘。葱段入锅(葱量多些),放糖、味精、盐,翻炒后,浇在盘中的茭白上即可。

  注意,茭白因草酸含量较高,不宜与豆腐同食,否则易形成结石。

  (三)茭白生物学特性

  1.温度

  茭白喜温、不耐寒冷和高温干旱。在5℃以上开始萌芽,适宜温度为10℃~20℃,分蘖期适宜温度为20℃~30℃。孕茭期适宜温度为15℃~25℃,低于10℃或超过30℃就不能孕茭,15℃以下分蘖停止,地上部生长也逐步停滞,5℃以下时地上部枯死,进入休眠阶段。

  2.水分

  茭白是水生作物,一般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但茭白又是出水作物,所以水层又不能太深。水位要根据茭白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调节。水对茭白的生长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保证它生长需要;二是通过水的管理技术可以提高茭肉品质。

  3.光照

  茭白要求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因茭白植株高大,田间容易郁蔽,所以茭白要进行合理的密植,光照条件好,生长后期要勤除黄叶、老叶,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分蘖产生。

  4.土壤

  茭白对土质要求不高,但不宜连作。以耕作层深、富含有机质的黏土和黏壤土最好。茭白植株高大,生长期长,需肥量大,需要肥沃的土壤,多施基肥,分次追肥。要求有充足的氮肥和适当的磷、钾肥。

  (四)茭白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

  可选用夏茭晚熟、夏茭产量高的双季茭白,如杭州的梭子茭、上海青练茭,也可选用上市期早、产量高且质优的单季茭,如福建安溪早茭白等。

  2.育苗

  一般粗放栽培不进行育苗,直接将老茭墩进行分墩栽植。10~11月割去地上部枯叶,保留苔管地面上部1~2个节间,挖起1/2的茭墩,用刀切成有1~3根苔管的育苗小墩,栽于育苗田里。

  育苗田选择排灌方便、土地平整、向阳通风,土层深厚的水田,排水、晾干、翻犁,施足基肥,整成150厘米宽的畦,将育苗小墩按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定植于畦上,以种墩根系入泥为度。育苗期间水深2~3厘米,在冬季和早春低温时水灌深一些,保温防冻,用塑料薄膜覆盖可安全越冬。长出幼苗后要追薄肥2~3次,翌年早春茭白苗高30厘米左右时,将育苗小墩挖出,用刀纵劈,分成定植用小墩,每个小墩均应带有老苔管,并具3~5个分蘖苗。

  3.整地施肥

  茭白前茬作物出茬后,应立即进行土地深翻,深约20厘米,深翻晒后,冬季冻垡,使土壤熟化疏松。每亩可施腐熟有机肥料如猪粪、鸡粪、鸭粪等1500~2000千克或人粪尿2500千克以上,施肥后再翻耕一次,耙泥肥捣匀拌和,然后可灌水耥平。在整地的同时,要在茭田四周巩固田埂,防止漏水。栽前每亩用N、P、K三元复合肥50千克或茭白专用肥或配方肥60~80千克,充分犁耙均匀、拉平,待插茭白苗。

  4.分株移栽

  茭白种植时间为3月中下旬气候回暖时,挖出秧苗小墩,用利刀劈开分株。按每株3~5条健全的分蘖苗,每个分蘖苗有3~4张叶片的要求进行分切,分切时不能损伤分蘖芽和新根。定植时应随起苗、随分株、随定植。采取大小行距栽培,小行距60~70厘米,大行距80~90厘米,株距50~60厘米,栽植的深度一般以老根埋入土中10厘米,老苔管齐地面为宜。过深不利于分蘖,过浅着土不牢,易被风吹动,使秧苗浮起,不利成活。

  现在一般栽一次收获2~3年,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每年重新移栽。

  5.茭白田间种植管理

  (1)灌水移栽成活后保持3~5厘米的浅水,促进分蘖。分蘖前期加水至水深6~7厘米,后期至孕茭期加深水层到15~20厘米,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孕茭,夏季高温采取日灌夜排,降温防病,促进肉质茎生长。孕茭期间保持水位20厘米左右,不让茭白见光,保持茭肉色白细嫩。秋茭收后3~7厘米水深,温度高水位深,温度低水位浅,地上部分枯死后休眠期保持1厘米的浅水。

  (2)追肥茭白是喜肥作物,春季移栽7~10天后,追施提苗肥,每亩地追施尿素10千克或碳铵15千克。在分蘖前期,双季茭白在移栽后20~25天追施分蘖肥,亩施尿素20~25千克或碳铵50千克,以促进分蘖和生长。大部分分蘖茭白进入孕茭期,追施1次孕茭肥,每亩施45%三元复合肥20~25千克,尿素10千克,氯化钾7.5千克或茭白专用肥或配方肥30~40千克。

  老茭田追肥要早,一般分腊肥、返青肥和孕茭肥。腊肥于1月中下旬追施,亩施腐熟有机肥如猪粪、鸡粪、鸭粪等1500~1000千克或人粪尿2000千克。返青肥在2月中下旬追施,亩施三元复合肥15~20千克,尿素5~6千克,氯化钾3~4千克或茭白专用肥或配方肥25~30千克。北方地区一般在3月中下旬施返青肥。

  (3)中耕除草中耕即耘田,施肥后进行,在茭白株行间用铁齿耙或脚搅动,一般2~3次。第一次在栽植后5~7天,植株返青时进行。第二次在第一次耘田后7~8天,最后在植株封行前进行第3次。封行后因进田不便,一般不再耘田。耘田时遇有杂草,要用手拔除,踩入泥中作肥料。也可用化学除草剂除草,于栽植后5~7天和15~17天使用两次。每亩用25%除草醚0.5千克,拌入细沙或化肥后撒入田间。或用60%丁草胺乳油,每亩用75~100毫升对水喷雾,对茭白生长无影响。

  (4)剥枯叶、拉黄叶剥枯叶、拉黄叶是清除枯老的叶片。孕茭期植株茂盛,正值高温季节,茭田通风透光不良,往往影响茭白的形成。7月下旬~8月上旬,应将植株外围的枯黄老叶剥去拉下,拉剥下的老叶踏入田中,可作为肥料。剥黄叶的次数,一般进行2~3次,每隔10天一次,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害虫的滋生。

  (5)割枯叶残株秋茭收完后,南方于12月份或2月上旬,北方地区可适当提前或延后,田中的残株老叶要用刀齐泥割去(

  6.采收

  当肉质茭明显膨大,叶鞘抱合处分开,包茭的3片叶叶枕基部相齐,3片叶长齐,心叶短缩,叶鞘交接处明显束成腰状,叶鞘一侧略有裂口,微露茭肉,露出部分不超过1~1.5厘米。但夏茭因采收期温度较高,成熟快,容易发青变老,所以不能出现裂口,只要见叶鞘中部茭肉膨大而出现皱痕时,就要及时采收。

  采收时要先将茭白与茎基部分开,齐苔管拧断。不要损伤邻近分蘖。双季茭6月上旬~8月下旬夏茭上市,9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茭上市,单季茭8月上旬~9月下旬上市。

  茭白采收后,把叶片在齐茭白眼处削去,将茭白基部的苔管削去,只带2~3个30厘米紧身叶鞘,这种茭白产品称为“水壳”,又叫“毛茭”、“壳茭”。水壳因茭肉受外壳保护,容易保持茭肉的质量,一般可以保持肉质茎5~7天不变质,便于运输和短期贮藏。也有的将基部苔管削去,剥除叶鞘,只留茭肉,这种茭白产品称为“王子”,又叫“光茭”“、王茭”。这种茭白见光后,容易发青、发黄,只能就地现销。

  将采收待运的茭白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产品自然降温,减少、除去田间热,延长贮藏和货架期。

  (五)茭白的留种

  留种的具体要求是把茭形好,生长势相对稳定的植株和株丛(茭墩)留作种苗。留种一般在正常茭墩百分率高的大田中进行,在日常的田间管理过程中,若发现雄茭、灰茭墩,则及时将整个墩连同地下根系部分一同挖除。选留种通常结合采收进行,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生长势中等,结茭整齐,成熟期一致,结茭部位较低,结茭较多(每墩不少于4个),无病虫害的茭墩,插竹竿做好标记,作为种株备用。

  (六)茭白种植期间常见病虫害防治

  茭白常见的病虫害有锈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螟虫、长绿飞虱、叶蝉等。

  1.病害防治

  (1)锈病锈病为茭白的重要病害。发病时先在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然后发展到叶鞘上,严重时整叶枯黄干死。一般在7~8月高温干燥时发生。

  防治方法:①减少菌源。采茭后彻底清理病残体及田间杂草,减少田间菌源。②加强管理。合理进行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高温季节适当深灌水,降低水温和土温,控制发病。③发病初期适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5%粉锈宁(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喷雾,孕茭期用粉锈宁(三唑酮)对其有影响,应避免使用。

  (2)胡麻叶斑病夏秋季发病较重,病斑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开始是褐色小点,以后扩大成椭圆形芝麻状病斑,长期连作,田间缺钾缺锌,植株生长不良,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①减少菌源。结合冬前割茬,彻底清理病残老叶,集中粉碎沤肥,减少田间菌源。②加强水肥管理。冬施腊肥,春施返青肥。病害常发区注意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排水晒田,增加土壤透气性。③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5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15天防治1次,视病情防治2~4次。

  (3)纹枯病发病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椭圆形、灰绿色、水渍状的斑点,以后扩大成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蔓延至叶片、叶尖使整叶枯死。高温多雨,氮肥过多,积水烂田,下部小分蘖受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①加强水肥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根据茭株有效分蘖和正常孕茭需要,保持前期浅灌水,中期晒田,后期保持浅水湿润的水位管理,避免长期深灌。②通风透光。结合中耕管理,及时除去下部病叶黄叶,增加田间通透性。③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井冈霉素3000~4000倍液喷雾,重点防治叶鞘。

  2.虫害防治

  (1)螟虫有大螟和二化螟两种。幼虫蛀食茭苗钻入茭肉,形成抽心死苗和虫蛀茭。大螟2龄后蛀入茎秆或转株为害。二化螟初孵蚁螟集中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龄开始分散侵入茎秆,3龄转移为害。

  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除净茭白残株和田埂杂草,减少越冬虫量和产孵场所。②阻断繁殖链。拉清黄叶,消灭2代蛹。③药剂防治。可用15%锐劲特悬浮剂1000~1500液或25%杀虫双水剂300~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二化螟在蚁螟盛期,大螟在蚁螟盛孵期至2龄转移前施药。

  (2)长绿飞虱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使茭白叶片卷曲发黄,从叶尖向下逐渐枯焦,严重时全株枯黄,植株矮小。成虫有趋光性,迁飞力强,成虫和若虫有群集性,大多栖息在叶片中脉附近。

  防治方法:①清洁田园。消除杂草和残茬。②药剂防治。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菊酯2000倍液,或25%扑虱灵1500倍液喷雾。

  (3)叶蝉又称叶跳虫,成虫和若虫以口针插入叶片或叶鞘组织内吸取汁液,成虫早晚取食为害,若虫初孵时有群集性。

  防治方法:用1.8%爱福丁或10%大功臣3000液或25%扑虱灵1500倍夜喷雾即可。

篇二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茭白、泥鳅和猪立体养殖技术 [科技苑视频]


[科技苑]茭白、泥鳅和猪的黄金组合(20110705)本视频由CCTV7科技苑官网提供

  安徽省岳西县是全国最大的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虽然茭白销量不错,不过大量的茭白秸秆却不好处理,焚烧会污染环境。怎么才能把茭白秸秆利用起来呢?当地想了一个办法,办一个大型猪场,把秸秆变成猪饲料利用起来。没想到,这一个举措不仅让茭白秸秆得到了有效利用,猪粪变成沼肥之后还田,让茭白质量提高的同时,还给茭白找了个新搭档泥鳅。本期节目将向您介绍这一生态循环模式。

  安徽省岳西县的主簿镇,是全国有名的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那里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种茭白。不久前,主簿镇的茭白田里发生了一些改变,让茭白的每亩收益从3000元增长到了4200元,涨幅达到40%。其中最关键的一招就是,在茭白田里养泥鳅。

   泥鳅一斤卖价十几元,每亩增收大概600元钱左右,在茭白田里养泥鳅,不光白赚了养泥鳅的钱,而且泥鳅还为茭白帮了大忙,茭白也增产了,两下一合计,每亩茭白田能增收1000多元。

    茭白和泥鳅,听上去好像不怎么沾边,可把它俩撮合到一块儿,还真是天造地设的好搭档。首先它们都喜欢水,而且都喜欢的是肥水。茭白个头高、长得快,没有肥水养着就长不出白嫩身材和肌肤,而泥鳅爱吃的是微生物,只有肥水才能养出丰富的微生物,才能给泥鳅提供更多的美食。也就是说,虽然泥鳅和茭白都需要肥水,但不会争肥,它俩住一块田里,各取所需,既肥了茭白,又肥了泥鳅,两全齐美!

  在水的问题上,茭白和泥鳅连水的深浅要求都十分相近。茭白要的水位不高,泥鳅要的水位也不深,10厘米左右足够。另外,这一对好搭档还都怕热。就茭白来说可不是一般的怕热,热到一定程度,连孕茭这么重要的事儿也不干了。     所谓孕茭,就是长茭白的过程。人们平时吃到的茭白,并不是茭白苗结的果实,而是根茎膨大后产生的肉质茎。孕茭的位置也很特别,在茭白苗的根部上方30厘米处。这个部分在孕茭的时候需要浸泡在冷凉的水中,如果温度超过25度,茭白孕茭的部位就不会膨大,也就长不出茭白来。

  主簿这块地儿还真是茭白的风水宝地,因为茭白需要水,而且特别喜欢冰凉的山泉水。冷浸田是指长期浸泡在冷水里的田。在主簿镇,即使在炎热的夏天,由于水是流动的,田里的水温也超不过16度。主簿镇的水之所以会这么冷,是因为这里地处大别山区,平均海拔750米,属于比较典型的高寒山区。而这种水温条件,恰恰适合茭白怕热的习性。所以,茭白在这儿长得特别好,产量也高,上市的时候还能打价格时间差。

  主簿镇比起大山外的地方,差着节气,炎热的夏天茭白也能孕茭,因此,外面没有茭白卖的时候,主簿这边的茭白已经提前一个月开始上市。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自然能卖个好价钱。     泥鳅本是一种温水性动物,水温高于30度时就不生长了。所以,主簿的冷浸田,不但茭白喜欢,泥鳅也喜欢。两者性情脾气都相投,还真是好搭档。

篇三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双季茭白栽培技术

双季茭白栽培技术

摘要 从选地、种苗选用、整地施肥、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双季茭白栽培技术,以供农户参考。

关键词 茭白;双季;栽培技术

1 选地

双季茭白生长要选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常年有水保障、交通便利、排灌条件好的地块,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2 种苗选用

双季茭白采用无性繁殖,茭白种苗要选择当年株型整齐、孕茭率高、茭肉肥大、结茭部位低、没有雄茭和灰茭、分蘖节位低、成熟一致的茭墩留种[1]。每年要不断地严格筛选茭白种苗,以保持种性。

3 整地施肥

整地时要做到田平、肥足、烂泥,整地后灌水待种。茭白需肥量大,结合整地施用腐熟厩肥30.0~37.5 t/hm2、碳铵750 kg/hm2、磷肥75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

4 合理密植

栽种前一天挑选具有品种特性的植株种于田边,田块整好后立即移栽,行株距100 cm×40~50 cm,栽植1.95万墩/hm2。

5 田间管理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5.1 疏苗压土

清明前后,当苗高20~30 cm时开始疏苗,分次疏去过密处的苗及弱苗、病苗和长势过旺的苗。同时,在茭墩根际压泥壅根,使分蘖散开,每墩留20根左右疏密均匀的粗壮苗定株,结合疏苗清除杂草。

5.2 水分管理

分蘖前期保持3~5 cm浅水;分蘖后期加深至10~13 cm,抑制无效分蘖,促进孕茭;孕茭期灌水深15~20 cm,水深不能越过茭白眼,促进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质;孕茭后期水分应逐渐浅落到3~5 cm[2]。

5.3 除草培土

植株萌芽开始或植株移栽成活后至封行前做好杂草清除工作。当茭株开始孕茭,即植株茎部发扁、与水面交界处开始膨大时培土。培土要分次进行,每墩看到一株孕茭培一株,随着茭白地不断膨大伸长,要不断培土,做到边采收、边培土[3]。培土不能超过茭白眼的位置。培土的目的是阻隔阳光对茭白膨大部分的直射,提高茭肉的品质和产量。【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5.4 补缺、剥叶

移栽成活后要及时查看大田齐苗情况,对出现缺株的要及时补缺,保证足苗。双季茭白生长期间要适时剥除黄叶、老叶和病叶,以增加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

[4]。

5.5 去杂去劣

在孕茭期应及时拔除雄茭、灰茭,对雄茭、灰茭和结茭少的茭墩要做好标记,茭白采收后进行清理。同时,对植株性状优良的茭墩做好记号,以便留作种苗用。

5.6 施肥

基肥:12月底至次年1月下旬,春茭基施腐熟厩肥30 t/hm2、复合肥750

篇四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单季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单季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一、选择适宜田块和优良品种

1、选土层深厚和养分含量高、水利和光照条件好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5.5—6.5)的粘壤土或壤土田块,不宜连作。

2、选用抗病早熟、优质、高产良种如金茭2号等。

二、整地、施足基肥

亩施腐熟猪栏粪2000公斤—3000公斤,茭白专用肥30公斤或45%三元复合肥50公斤;或有机—无机复混肥100—150公斤,翻耕耙平。俗语说“浅水插秧、灌水还苗”,宜留3—4厘米水层插秧。

三、适时栽插,合理密植

早熟栽培应采用小拱棚育苗。以1比10秧田与大田比,施足基肥和焦泥灰,搭棚覆盖育壮苗35厘米左右,并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冷尾暖头移栽。

定植:宽窄行种植,行距60—90厘米,株距30—40厘米,亩栽2500墩左右。带有分蘖的大苗,每穴种1—2株;种植深度3—4厘米,以根系插入不浮起为宜。插好后灌水7—10厘米护苗。

四、水位控制

前期浅灌,随着茭白的长大而加深水层。即: 越冬前期间保持田土湿润,防止晒白田;

有效分蘖期保持3—10厘米的浅水位;

分蘖后期保持20厘米的深水位,抑制无效分蘖;

孕茭前期灌水是茭白产生爬管的原因之一,孕茭开始时以16—23厘米,采收1—2次后逐步加深至30厘米,使茭白沉在水下,有条件的采用日灌夜排;

茭白采收后,回落到浅水层或湿润过冬。

五、追肥

连作田当苗高20厘米以上定苗和施追肥,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1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茭白专用肥40公斤。 孕茭始期亩施45%三元复合肥20—30公斤或人粪肥1000公斤加尿素8—10公斤,过磷酸钙和钾肥各20公斤或有机—无机复混肥(茭白专用肥)50公斤。

六、及时删苗和剥除黄叶

采用“删密留稀、删弱留强、删内留外”的原则,苗数每亩控制在2—2.5万个蘖,即每墩7—8个有效分蘖。 及时剥除黄叶深埋或田外烧焦泥灰或盖旱地作物。 连作茭,除及时删苗立苗外,还应及时将特别强壮和嫩绿的茭苗(雄茭)和灰茭连根清除。

篇五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茭白栽培技术

第一章 绿色食品茭白生产技术

茭白(Zizanica caduciflora Hard-Mazz.),又名茭笋、茭瓜、蒿芭等,英文名(Water bamboo)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栽培历史2000多年。茭白食用部分为变态的肉质嫩茎,是植株受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寄生后,茎尖受病菌分泌物吲哚乙酸刺激,畸型膨大而成。茭白肉质茎含水91~96%、蛋白质1.0~1.6%、脂肪0.3%、碳水化合物1.8~5.7%、粗纤维0.7~1.1%,以及Vc和矿物质等。特别是还含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几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风味鲜美,被喻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茭白在中国传统医学上认为“能去胸心浮热”“煮食止咳及小儿暑写泄(大人亦宜)”等作用。所以茭白也是一个有药用价值的食品。 茭白在中国的分布很广,主产区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长江流域以北只有山东、河北、河南及陕西诸省有少量栽培。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过程

(一)秋茭生长发育

1、幼苗期 栽培茭白以短缩茎和根状茎在土壤中过冬。从翌年春天开始萌芽,先长出叶鞘, 随后长出一片含叶鞘的不完全叶,再长出第一片真叶,并在茎节部长出不定根的一段时期为幼苗期。这一时期新根开始吸收营养,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田内茭墩10~100厘米距离内会出现许多分株,通常称“游茭”。“游茭”的发生比茭墩上的茭苗早7~10天。

2、分蘖期 茭白从定植经过10~15天后返青,即进入分蘖期,至孕茭结束为分蘖期。分蘖期的主要特点是发生分蘖,同时大部分叶片和根系也在此期发生和生长。

通常将主茎上的分蘖称为第一次分蘖,从第一次分蘖上发生的分蘖称为第二次分蘖,依此类推。每穴定植一株时会发生第三次分蘖,而定植 4~5株时很少发生第三次分蘖。6月中旬前出现的分蘖,孕茭率在90%以上,且孕时间较早, 单茭较重。7 月以后分蘖苗,孕茭率极低,且多在幼苗期就自然死亡,或由于生育期太短而未孕茭或孕茭但无商品价值。不同时期出现的分蘖是否能孕茭、孕茭大小与品种也存在较大的关系,如单季茭中的象牙茭,7月的分蘖多能孕茭成为有效分蘖。

3、孕茭期 茭白肉质茎的形成,是茭白在8月下旬或9月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长点由于受黑粉菌的剌激而膨大形成肉质变态茎。肉质茎形成的迟早,因品种而异。孕茭时,叶鞘抱合的假茎明显变扁、变粗;叶片的抽生一片比一片短。

(二)夏茭生长发育

夏茭只针对双季茭而言。留田越冬的老茭墩,翌年2月即开始抽生茭苗和游茭,游茭一般比茭苗早萌发5~7天,单生或丛生。

在夏茭田中,茭墩上的母株出苗多在20~30个以上,发生分蘖较少。而游茭在行间生长空间较大,其分蘖通常在一侧发生或在两侧各发生一个。夏茭的分蘖一般在植株生长到6~7叶时发生,因为生育期太短,不能孕夏茭,为无效分蘖。

夏茭孕茭期植株的外部特征与秋茭基本一致,即叶鞘变扁,出叶速率变慢,叶片一片比一片短。在夏茭田内,游茭孕茭一般比母墩上植株孕茭早5~7天,且肉质茎一般比母墩植株略大。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1、光照 对日照反应的不同决定了能否在春夏之交的5~6月份孕茭,也就是茭白的两大类型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的区别所在。双季茭白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不同日照条件下均可孕茭。单季茭白只能在短日照条件下孕茭,也就是只能在秋季才孕茭。因此单季茭向低纬度或低海拔地区引种时,一般表现为早熟。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引种时,多表现为迟熟。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2、温度 茭白在休眠期内能耐-5℃的低温,萌芽温度在5~7℃,分蘖适温在20~30℃,孕茭

适温18~25℃,低于10℃或高于30℃则均不能正常孕茭。昼夜温差大,利于肉质茎的营养积累。

对单季茭而言,其孕茭除需短日照外,温度决定不同品种的熟性。对双季茭而言,对日照不敏感,温度为其孕茭的决定因素,且不同品种孕茭适温不同,如苏州地区的多数品种孕茭适温为18~21℃,而无锡地区的品种孕茭适温为22~26℃。因此,双季茭白由高温地区向低温地区引种时,提早孕茭,如南种北引;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引种,也会提早孕茭。

双季茭白中的同一品种在夏、秋两季的孕茭期的温度是一致的,一般而言,双季茭白夏茭早熟,则秋茭迟熟,而秋茭早熟的,则夏茭迟熟。

茭白孕茭对温度的反应是相当稳定的,而与生育期的积温无关。不同大小的茭白植株,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都可孕茭。但植株孕茭后,要形成有一定大小具商品价值的肉质茎必须使植株达到一定大小。多数品种植株通常要达到10片叶以上,形成的肉质茎才会在50g以上。

(三)菰黑粉菌 附 录 A茭白黑粉菌的双核菌丝寄生在植株体内,菌丝体为许

多长筒状细胞联结而成的具有分枝的丝状体。距生长锥较近的

幼叶菌丝含量较多,而距生长锥较远的幼叶菌丝则较少。就一

片叶而言,叶基部菌丝含量较多,叶顶部菌丝分布较少,叶生

长到衰老期后菌丝不再存在。茭白分蘖腋芽发生位点的细胞质

浓厚,菌丝体分布较多,菌丝粗壮,且生长旺盛。入秋,一部

分菌丝在膨大的茎中形成冬孢子,待肉质茎腐烂,冬孢子散布

到寄主体外的田间;另一部分菌丝宿存在直立茎基部(苔管)

和根状茎中越冬。越冬菌丝在翌年随直立茎和根状茎的萌动生

长而繁殖,因此,新生的植株一开始就受到菌丝的侵染。

第二节 生产技术

一、茭白的间作与套种

(一)茭白与莲藕的轮作套种

秋栽茭白收秋茭夏茭莲藕 7月上中旬收获 翌年 茭白行间套作 8月收获【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在早熟莲藕(鄂莲一号、鄂莲三号、六月爆、花藕等)的周围进行茭白育苗,早藕于7月上中旬收获,收获后在田间种植茭白。第二年4月在夏茭田内套作莲藕,每行茭白套种一行莲藕,莲藕一般套种在茭白的窄行内。茭白在5月下旬收完后,将残株清理出田间,莲藕即可加速生长,莲藕在8月中下旬成熟后收藕,田间即可种植水芹。

(二)茭白与慈姑的套种

4月上中旬,用慈姑球茎上的顶芽栽插,密度3500~4000株,在距茭墩四周10厘米处栽插,每墩4株。待夏茭采收后,及时清理田间茭白残墩败叶,并平整土地,操作时要防止踩伤慈姑,且立即对慈姑追肥一次。夏茭田间套种慈姑,比茭白后茬慈姑增产70~76%。

二、春栽茭白的田间管理

单季茭白及双季茭白中的夏秋茭兼用型均宜春季四月初定植。

单季茭白可每年选种,每年重栽,也可以连续种植2~3年后重新种植;双季茭白到秋季选种,

翌年收获夏茭。

图2-4 双季茭白(夏秋兼用型)栽培过程示意图

作一年栽培 作三年栽培

图2-5

(一)寄秧及管理

茭白冬季寄秧是茭白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可在旱地或水田进行,寄秧田一般选择在第二年种植茭白的田块附近。用铁锹将茭白种墩从田间挖出约一半,注意双季茭白留下的种墩为马蹄形,以利来年夏茭苗的均匀生长。茭白种苗以短缩茎上的1~2节萌动茭苗为最好,壮而整齐,因此茭白寄秧的种墩地上部应齐泥割去。

1、水田寄秧 寄秧田必须耙平,保持水深1~3厘米,每667m施腐熟人粪尿500kg作基肥。把挖出的种墩按15×15厘米的株行距假植,栽培的深度与茭墩在秋茭田中的深度一致,茭墩顶部基本上与泥面相平。在冬季较寒冷的地区进行小棚覆盖,以防茭白冬芽冻伤,覆盖后的秧墩可提前萌动生长。待新苗长出后,在3月下旬定植之前,将寄秧田中过旺的茭苗拨除,可以减少灰、雄茭的发生率。

2、旱地寄秧 旱地寄秧的种苗比水田寄秧的种苗发根多,生长健壮。旱地寄秧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种墩按30×20厘米的距离放在平整的地上,每两行留一条宽80厘米的操作行,用细土填满种墩之间的空隙,浇足水后,再填土一次。最后在种墩覆盖厚1厘米的细土层并少量浇水。另一种方法是开沟寄秧,在地上每50厘米开深12厘米、宽16厘米的沟,平整沟底,将种墩按30厘米的距离排放沟中,覆土浇水使土壤沉实。在种墩顶部盖一层1厘米厚的细土,并浇水一次。

旱地寄秧,冬季每隔3~5天浇水一次,使种墩处于湿润状态。气温连续低于-5℃以下时,要用稻草或薄膜覆盖保温。春季气温5℃以上时,种墩开始萌动,在寄秧田周围筑好田埂,按水田寄秧的方法保持水层。

(二)分墩定植

1、整地施肥 选择土壤肥沃的田块,深耕耙平,每666.7m施厩肥或人粪尿3000~3500kg,均匀施入田中作基肥。田间水深保持在2~3厘米。

2、分墩定植 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茭苗高40厘米左右,气温上升至15℃时进行。从寄秧田中取出种墩,用刀劈成若干小墩,使每一小墩至少有一个老苔管,且应尽量避免伤害种苗。每小墩基本苗数视品种分蘖力而定。广益茭、刘潭茭等分蘖力强,宜留基本苗4~5个;象牙茭等分蘖弱,宜留基本苗7~8个。茭白应随挖随分随栽,定植的株行距视品种而定,可用50×100厘米,也可用45×90厘米,一般每666.7m1300~1500墩为宜。栽植的深度以茭白不漂浮水面为宜。

(三)春栽茭白当年的大田管理与选种

1、肥料 秋茭生育期长,需肥量大,应重施基肥、分蘖肥,巧施孕茭肥。基肥一般在定植以前即施用,用有机肥最好。当茭白定植10~15天后,即返青进入分蘖期。由于茭白6月下旬以前的分蘖才是有效分蘖,为促使有效分蘖早发多发,此时应追肥,可每667m施腐熟粪肥2000~2500kg或硫酸钾复合肥30~50kg。

另一次追肥在8月中下旬,若田间植株有20~30%的已扁杆孕茭,则可施用腐熟粪肥2500~3000kg或硫酸钾复合肥30~40kg,孕茭肥施用不要过量。

2、水深管理 分蘖期宜浅水,3~5厘米,利于提高土温,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和植株的生根。在6月下旬或7月初水深可加深到10~12厘米。但在武汉市郊的一些茭农,在这个时期进行晒田,2222

即将田间的水全部晒干,直到土壤出现裂缝,但土壤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实践证明,晒田不仅能控制无效分裂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秋季茭白上市期比不晒田的田块提早7~10天。

孕茭期加深水深至20厘米左右,降低田间温度。茭白采收期间,可适当降低水深。冬季休眠期,田间应始终保持有水,水深最好保持在5厘米左右。

追肥时要适当降低水深便于肥料被根吸收。若遇降雨,要注意排水,水位不能淹没茭白眼。

3、耥田打老叶 定植成活后,每10天左右耥田一次,拔除杂草,同时将枯黄茭叶从叶鞘基部拔除,踩入田中。拔除老叶不仅使田间通风,而且可降低第一代大螟、二化螟幼虫虫口密度。

4、除蘖去杂 茭白分蘖后期(7月上中旬),新出现的小分蘖基本是无效分蘖,宜及时拔除。雄茭在采收之前根据某些性状可识别,如雄茭在5~7月份可抽穗开花,或植株生长旺盛,叶色比正常茭绿,叶片比正常茭宽。灰茭在采收期方易识别。杂株包括雄茭、灰茭及变异茭,均应清除,并用正常茭墩进行补填。在5~7月份还会出现带娘茭,但其中有一种苔管极高(达100厘米左右),其上结的茭白小而易老,对这样的植株也应及时清除。

5、秋茭的采收 秋季从孕茭到采收需经15~20天。从单个植株上看,茭叶一片比一片短,假茎发扁,基部开始膨大。从整个田块看,茭叶开始变黄,而未孕茭的品种则保持绿色,差别十分明显。当茭白叶鞘基部开裂,露出白色茭肉时,表明茭白成熟,可以采收。秋茭采收宜2~3天一次。若采收不及时,则易发青变老,质量降低。

6、秋季选种 茭白虽然是无性繁殖作物,但由于茭白黑粉菌寄生后而形成肉质茎,茭白自身或黑粉菌任何一方发生变异都会引起茭白植物学性状的变异,与其它无性繁殖的作物相比其变异大得多。留种用种株须年年选种,方可保持茭白的种性和纯度。国内许多省区引种双季茭后而不能成功,主要是选种这一关键措施被忽略。

选种的标准是:①植株的长势长相及分蘖性与原品种一致,也就是与田间大多数植株一致。②茭墩内无一株灰茭或雄茭,若有,则该墩茭白不宜留种。③肉质茎的主要特征与原品种一致。④茭墩内多数分蘖生长整齐,孕茭期和采收期也比较集中。⑤苔管相对较低,因品种而定。在田间选种须随时作好标记或绘图记下各墩所在的株行位置,待秋茭采收完毕后移入留种田。

(四)春栽双季茭翌年的田间管理

双季茭春栽当年的秋茭收获后,种墩留在田内,直接成为翌年夏茭田的种苗。夏茭的产品由种墩上的茭苗和游茭形成,由于夏茭生育期短(70~90天),所以在管理方面更要严格。夏茭的管理宜早不宜迟,前期管理比后期更重要,因为要在茭白孕茭适温到来的时期植株要达到一定生育期(11~12片叶)才能孕好茭,否则高温到来后,将不再孕茭。若在后期施肥过量植株贪青生长,也不能孕茭。

1、夏茭田冬季管理 双季茭白秋茭采收后,在12月中下旬齐泥割去除残株,统一烧毁,有利于减少来年螟虫病菌的为害,第二年长出的茭苗也整齐粗壮。

2、肥水管理 冬季保持水深2~3厘米。在茭白萌芽的二月初可加深水深至7~10厘米,用以稳定水温,促使茭白提早生根发芽。3月初天气转暖,水深降至2~3厘米。一般在茭白萌发前半月(1月下旬)施腐熟粪肥一次,每667m3000~3500kg;在茭白植株长到20厘米左右的3月上旬再追施一次,每667m施腐熟人粪尿3000kg或硫酸钾复合肥30~35kg,其后再根据苗情看苗施肥。

3、疏苗 在自然情况下,茭墩上新生的茭苗多达50~60个,甚至多者达百余个。可在苗高达20厘米(3月上中旬)和35~40厘米(4月上旬)各进行一次疏苗,拔除弱苗和生长拥挤的苗,每墩茭苗保持在20~25根。对于缺苗的地方,可用其他过密的苗补栽。游茭过密的地方也应适当疏苗。 22

三、秋栽茭白的管理

双季茭中的夏茭型品种多采用秋栽,在国内以苏州地区采用该方法较多。

第一年

选种寄秧

篇六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总结了水生蔬菜茭白的栽培技术,包括田块与品种选择、肥水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茭白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采收期一般在初夏和早秋,正值蔬菜上市的淡季,对调节蔬菜市场供应有一定的作用。郎溪县种植茭白历史悠久,但以前多以零星粗放种植为主,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种植收入,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精细种植茭白,面积逐步扩大,目前种植面积约400 hm2。现将茭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田块选择

选用土层深厚、腐殖质多、较肥沃、灌溉方便的田块种植茭白。

2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优质、高产、分蘖力较强的品种,年年选育提纯复壮。

3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适宜栽植期在清明前后,如气温回升早,可提早3~5d,有利早发、早分蘖,加速分株生长。行株距为1.0m×0.9m。栽前要精细整田,施足基肥,选健苗栽植,每穴栽1根健苗,坚持浅栽,以根粘泥站牢不倒为准。栽插过深,影响分蘖,孕茭期推迟,上市推迟,影响产量,降低效益。

篇七 茭白种植技术视频
高山茭白高产栽培技术

高山茭白高产栽培技术

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 叶琪明

近几年各地高山茭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因夏季气候凉爽,十分适宜茭白生长发育,可比同纬度的平原茭白提早上市20~30天,既增加秋淡蔬菜品种,丰富居民菜篮子,又可达到质优价高。高山单季茭白平均亩产量在1500~2000公斤,推广种植高山单季茭白对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高山单季茭白无公害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茭田选择

应选择具有高山气候特点,海拔要求600―1100米以内的区域,光照好、土层深厚、水源好保水保肥力强的田块,以有凉水经过的水田或近水库可利用库区深层水灌溉的田块最好。

2、施足基肥

结合翻耕,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或浓人粪尿2500公斤,如前作是水稻田,还要增加基肥的用量,并耙平,然后灌水2―3厘米,做到田平、泥烂、肥足。

3、品种选用

品种应选用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的良种,如美人茭、浙大茭白等优良品种。

4、种株选育

老种茭区每年应严格优选种株。要求选种的植株生长整齐、节紧缩、结茭多、孕茭率高、茭肉嫩而油光洁白,成熟期集中,茭白长足后,包裹的叶鞘一边稍有开裂,茭白眼呈乳白色,母株丛中没有雄灰茭。其做法是在茭白采收期间,剔除“雄茭”、“灰茭”、畸形茭的植株。选留结茭率高、结茭早、茭肉粗壮、外观整齐、肉质细嫩而肥大、抗病力强的单株做种株。选定种株做上标记,在茭白采收结束后的9月份剪杆扦插或分墩种植育苗,待第二年春移栽。茭白种株以地表向下

1―2节地下茎所萌发的芽为有效分蘖,所以应切除种株最上部和最下部各节,在9月上旬~10月下旬剪取中间一段20―25厘米进行扦插假植。假植的行距为50厘米,株距15厘米,每隔5―6行留出80厘米的走道,假植深度以齐茭墩泥为度,并保持1―2厘米的浅水层。为了促使假植苗早发根萌芽,防止受冻,秧田可采用地膜覆盖,能使茭白提早生长发育,从而提早成熟和提高产量。当假植苗成活后,每亩秧田可施入碳酸氢铵3~4公斤,促进幼苗生长。

5、适时定植

新植田块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当选种苗高20厘米时,及早进行移栽,每丛3―4苗,采用宽窄行栽植,宽行1.2米、窄行0.8米、丛距0.4米,亩栽1300~1500丛。老茭田在”谷雨”前后做好疏苗定苗,疏苗要掌握”去密留稀、去弱留壮、去内留外”的原则,一般每墩留苗5~6株,并补上去劣后的空墩处,确保全苗。

6、田间管理

6.1及时间苗。在苗高10~20厘米时,及时间去瘦弱苗、多余苗,留苗时注意一定的苗间距,删苗要“删密留稀,删弱留壮,删内留外”的原则,每穴保持3―6株。在茭白分蘖后期,株丛拥挤,应及时摘除植株基部的老叶、黄叶,以促进通风透光,促进孕茭,隔7―10天摘黄叶1次,共2―3次。将剥下的黄叶随时踏入田泥中,可作肥料。

6.2化学除草。待苗齐后,及时耘耥,除去杂草,同时把扦插老杆下泥。除草前排干水,亩用乙苄系列产品(18%田草星30克)或10%苄黄隆12―15克兑水40公斤喷雾,过一天覆水。

6.3水位管理。茭白水位管理以“浅一深一浅”为原则。定植后的生长前期(分蘖之前),保持3~5厘米的浅水位,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发根和分蘖。到分蘖后期,将水位加深到12~15厘米,以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进入孕茭期,及时利用高山冷水连续串灌,促进孕

茭,水位应加深到15~18厘米,但不能超过“茭白眼”的位置(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防止薹管伸长。孕茭后期,应降低水位至3―5厘米,以利采收。采收后茭田应保持浅水层或湿润状态过冬,不能干旱。

6.4科学用肥。茭白定植7―10天成活后,每亩施人粪尿500公斤或碳酸氢铵15~20公斤催苗,如茭白田基肥足够,可减少施肥量;在分蘖初期(与第1次肥隔10天左右),每亩施人粪尿1000公斤或碳酸氢铵20―30公斤,促进有效分蘖和植株的生长,如没有施提苗肥,应适当提前追施分蘖肥。在分蘖盛期,应视植株的长势情况进行追肥,一般每亩施碳酸氢铵10~15公斤,如植株生长强健可不施。开始孕茭时(当新茭有10%~20%的分蘖苗假茎已变扁),此时应重施催茭肥,促进肉质茎膨大,提高产量,一般每亩施腐熟人粪尿2500―3000公斤,或碳酸氢铵30~40公斤。催茭肥要适时施入,过早施,植株尚未孕茭,易引起徒长,从而推迟孕茭;过迟施,赶不上孕茭期对肥料的需要,则影响产量。

7、病虫防治

茭白主要病虫害主要:锈病、细菌性鞘腐病(大际乡发生较重)、茭瘟病、纹枯病、叶枯病、胡麻斑病、二化螟、长绿飞虱、蓟马。无公害生产茭白应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在“大暑”至“处署”期间,将茭株基部老、黄、病叶及无效分蘖及时剥去,改善株间透光条件,抑制病害发生。每50亩按装一盏诱虫灯,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和长绿飞虱为害。此外还应因病虫发生实际及时做好药剂防治。

7.1 螟虫(大螟、二化螟)。在幼虫即将化蛹时,排干田水,使幼虫化蛹部低,待化蛹高峰期,灌深水13~17厘米,保持3~5天,即可将蛹淹死。在二化螟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幼虫孵化期,可用20%三唑磷800-1000倍液,或5%氟虫腈1000倍液,或5%氟啶脲乳油2000倍液喷雾,7天后再喷一次。

7.2蚜虫、长绿飞虱、蓟马。以越冬代为重点,在虫盛孵期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8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吡虫啉粉剂1500倍液,重点防治在6月上中旬发生的第一代和7月上中旬发生的第二代。

7.3锈病。在锈病发生初期(约4月下旬至5月初),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天喷药一次,轮换用药2―3次。

7.4纹枯病。用5%井冈霉素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7.5茭瘟病。加强田间调查,发病初期用25%三环唑咪鲜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7.6细菌性鞘腐病。 用链土霉素(新植霉素)1000万单位4000倍液,或用20%叶枯唑可湿粉剂500倍液防治。

7.7 叶枯病、胡麻斑病。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8、适时采收

一般高山茭白在6月中下旬开始采收,以叶鞘内茭肉显著膨大,紧裹的叶鞘即将裂开或刚裂开为采收适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5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