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倒刺鲃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及人工繁殖技术 视频附解说词

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视频解说词

中华倒刺鲃,属鲤科中的鲃亚科,四须鲃属中的倒刺鲃亚属。民间俗称:青波鱼。它的背鳍起点前,有一根埋藏于皮下的平卧而尖端向前的倒刺。这也是倒刺鲃鱼种的主要特征;而中华倒刺鲃,是唯一分布生长在我国长江及其附属水系中的倒刺鲃鱼种,所以叫“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的体态特征是:体长而侧扁,体侧泛银色光泽;体背部为青黑色,腹部为灰白色;鳞片圆而大,体侧鳞片有明显的黑色边缘;侧线完全,侧线的前部稍弯,向后走向于尾柄中轴的下方,但又终止于尾鳍基的中点;从鳃孔上角至胸鳍基部有一狭斜的黑色条纹。
 
各鳍为灰黑色;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背鳍最后一根硬棘成为强壮的硬刺,背鳍、腹鳍及臀鳍的后半部的鳍条间膜为黑色;尾鳍为深叉形。
 
头为锥形,小而略尖;嘴圆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和下吻各有触须1对,下吻须稍长,上颌须稍短。中华倒刺鲃的上市规格为500克左右,最大的个体可达到20千克,是我国江河中,体型较大的优质经济鱼种。中华倒刺鲃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具有个体大,抗病力强,生长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肉嫩肥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优良的养殖推广新品种,但因为它的野性较强,而且,同批次的雌雄鱼,性成熟不一致,因此繁殖比较困难,苗种供不应求。本片,就向大家介绍中华倒刺鲃的人工繁殖技术。
 
一、   亲鱼强化培育
 
亲鱼的培育,是一个创造条件,使中华倒刺鲃亲鱼的性腺,向成熟方面转化的过程。由于中华倒刺鲃野性较强,所以亲鱼至少要在内塘培育一年以上,才能达到较好的催产效果。
 
(一)      亲鱼培育池塘
 
中华倒刺鲃为底层广温性鱼类,性情急噪,游动速度快,不耐低氧,野生时生活在深水急流中;因此,选择亲鱼培育的池塘,要以临近水源,排灌方便,环境安静,池底平坦,含淤泥较少的长方形池塘为好。池塘面积一般为2~3亩,水深1.5米。有流水交换的池塘最好;流水交换不便的池塘,必须配备冲水和增氧机。
 
亲鱼放养前,要对亲鱼培育池塘进行清整工作。清除池塘的黑色淤泥,每亩池塘,用80千克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彻底消毒池塘并清除野杂鱼等。
 
消毒后晒池15天左右,然后放水1.5米深,肥塘培养浮游生物。肥塘后的池水水色,保持淡绿色或黄绿色即可。
 
(二)      雌雄亲鱼的准备
 
亲鱼的来源可向有亲鱼的单位购买。但要选购3龄以上的雄鱼和4龄以上的雌鱼,才能达到性成熟。亲鱼要身体健壮,体表光泽度好,无病无伤,规格均匀,雌雄亲鱼的体重,均在1千克以上。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应跨地区选择雌雄亲鱼。
 
1、   雌雄亲鱼鉴别
 
中华倒刺鲃在幼鱼阶段,一般不易区分雌雄。 成鱼后,尤其在生殖季节的亲鱼,可根据鱼体外形、性别特征和生殖器官等进行鉴别。
 
雄鱼
 
雄鱼体形较瘦长,体背颜色为较深的青灰色,在臀鳍和头部的上颌前缘及鳃盖两侧,肉眼可见“珠星”;腹部不膨大,生殖突略凸起,长约0.5cm。
雌鱼
 
雌鱼体型较肥胖,体背颜色为较浅的青黄色,臀鳍和头部的上颌前缘及鳃盖两侧,没有“珠星”;腹部膨大、松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突凸起,呈圆柱状,长约1.5cm.。
 
(三)      放养密度和雌雄比例
 
每亩放养1.5~2千克体重的亲鱼60~80尾,放养重量约为150千克左右,另搭养10~20尾大规格的鲢鳙鱼种,以调节水质。雌雄亲鱼的放养比例为1:1~1:2。
 
(四)      培育方法
 
中华倒刺鲃的生存水温为1~36℃,摄食水温为6~32℃,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0~30℃。“精料和青料结合投喂,定期冲水”是培育中华倒刺鲃亲鱼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人工培育时,选用鲤鱼的配合颗粒饲料做精饲料;选用青叶蔬菜、宿根黑麦草等做青饲料。亲鱼池应保持水质清新;池水的溶氧量,保持在每升4毫克以上;pH值控制在7~8.5。
 
1、夏季培育
 
夏天水温在20℃以上时,亲鱼摄食旺盛,每天投喂精饲料约为亲鱼总体重的2%左右,投喂的时间一般为每天的早晨和傍晚。还要投喂青饲料,投喂数量以食足不过剩为原则。并定期清除沉底的腐草。
 
每间隔3~5天,要抽本塘的池水冲水一次,时间约4小时,促进水体流动,满足亲鱼性腺成熟的条件。
 
每间隔15天左右,换新鲜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池塘水深的20~30cm;换水后,每亩池塘,用1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一次,既可调节水质,又可起到消毒防病、防寄生虫的作用。
 
2、秋季培育
 
秋季,随着水温降低,亲鱼摄食强度逐渐下降,当水温降到15℃以下后,全部投喂精饲料。每天的投饲量为亲鱼总体重的1.2~1.5%左右。每间隔7~10天,要冲水一次,时间约2小时。每间隔30天左右,换新鲜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水深的10~20cm。
 
3、冬季培育
 
冬天只要水温在6℃以上,亲鱼尚能少量摄食,就要投喂适量的精饲料,以便亲鱼顺利越冬。投饲时间为上午9~10点,下午2~3点。
 
4、春季培育
 
第二年开春后,将池塘的“老水”换去一半左右,并加注新水,使水深维持在1米左右,以改善水质,提高水温,有利亲鱼摄食。
 
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日投喂占鱼总体重的1~1.5%的精料;3月份,当水温达到15℃以上时,应尽量提早投喂青饲料;这个期间,日投喂精料量为亲鱼总体重的2%左右,并逐渐加大青饲料的投喂量; 每间隔5天,要冲水一次,时间约2小时。每间隔20天左右,换新鲜水一次,换水量约为水深的10~20cm;换水后,每亩池塘,用1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调节水质,并预防病虫滋生。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投喂的饲料应以青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避免鱼体内积累过多的脂肪,影响性腺发育和产卵。
 
这时,日投喂精料量为亲鱼总体重的1~2%左右。并要加大青饲料的投喂量,投喂数量以食足不过剩为原则。每间隔2天,要冲水一次,时间约4小时。当水温达到25℃以上时,每天都要冲水一次,时间约4小时。
 
二、   繁殖前的准备
 
中华倒刺鲃的繁殖季节,在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为4月下旬至7月中旬,适宜繁殖水温 20~28℃。
 
(一)准备孵化房
 
产卵孵化房,一般都采用简易的棚房,主要功能是防止强烈的阳光照射,影响受精卵发育,同时,还有利于怕光的鱼苗栖息、摄食。
 
孵化房外,至少要有一个滤水池塘,用来沉淀和净化水质。还要准备水井等冷水源,用来调节水温。
 
(二)孵化池的准备
 
中华倒刺鲃的产卵孵化池,多采用池底平滑的流水水泥池。水泥池的推荐尺寸为:长3.8米,宽1.8米,高0.6米,水深0.5米。
 
流水水泥池的前方要有进水管道及进水开关和滤网,也可加装集中供气的充气管道和开关。水池后方装有排水口和流水口。排水口和流水口外,要有排水沟通往产卵孵化房外。使用前,将水池清洗干净并用3%的高锰酸钾水消毒。
 
(三)准备孵化箱
 
中华倒刺鲃的鱼卵是沉性卵,因此,一般都采用孵化箱孵化和暂养鱼苗。孵化箱用3cm×3cm的木条做框架,用20目的网片做面,一般长80厘米,宽50厘米,高20厘米。使用前,要把孵化箱清洗干净,并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
 
(四)准备催产药物
 
中华倒刺鲃催产常用的药物是:干燥的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 A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 欧 酮(DOM)和生理盐水等。
 
三、   繁殖方法
 
为了达到规模化的繁殖量,四川眉山市的养殖技术人员,在多年的中华倒刺鲃繁殖的生产实践中,主要采用:人工催产+ 人工采卵授精 +人工孵化的方法,来大批量繁殖鱼苗。排卵受精率可达到95%以上,孵化率可高达85%以上。
 
(一)人工催产
 
4月下旬,水温达到22℃以后,把亲鱼打捞出塘,挑选出性腺成熟良好的亲鱼,其要求是:产卵的雌性亲鱼,应选择,卵巢轮廓明显,有流动感,腹部较软,生殖孔肿胀微红的个体;排精的雄性亲鱼,应选择,用手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精液入水即散的个体。把选择好的雌雄亲鱼,按2雄10雌的比例,放入有50cm水深的流水水泥池中暂养,盖上罩网,以防亲鱼跳出池外。注射催产药物要分2次进行。
 
第1次,按每千克体重,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20微克,生理盐水0.5毫升的比例,配制催产药物,现配现用。捞出雌鱼称重,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的量,注射催产药物;在亲鱼的胸鳍基部的软组织部位,注射催产药物,进针深度1cm 左右。捞出雄鱼称重,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25毫升的量,注射催产药物;注射后,放入暂养池中暂养。间隔8小时,注射第2次。
 
第2次,按每千克体重,取鲤鱼脑垂体1.5~2毫克,促黄体素释放激素10微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00~600国际单位,地 欧 酮3~5毫克,生理盐水0.5毫升的比例,配制催产药物。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0.5毫升;雄鱼每千克体重注射0.25毫升;将注射完催产剂之后的雄、雌亲鱼,放入暂养池中,加大冲水和充氧来刺激亲鱼。
 
(二)人工采卵授精
 
注射完催产剂之后,在22~28℃的水温中,大约经过12~16小时,催产药物起效,雌、雄亲鱼在水中跳跃,就可以进行人工采卵授精了。
 
1、人工采卵授精前的准备
 
由于中华倒刺鲃最适宜的授精水温为24℃左右,因此要在人工采卵授精前,准备一盆24℃左右的水,作为受精卵冲洗液,如遇天热水温高,可用井水或冰块降温。
 
用准备好的受精卵冲洗液,与生理盐水混合,配制成含盐量为0.15~0.2%的精子稀释液,约12.5毫升5%的生理盐水,配250毫升水。配制好后,放入盆中保温待用。
 
注意:精子稀释液的温度,一定要与受精卵冲洗液的温度一致,以免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把清洗消毒后的孵化池,放水约0.5米深,控制水温与亲鱼暂养池的水温基本一致。
 
2、采卵授精
 
轻轻地捞起雌鱼,用干爽的毛巾或布搽拭干净鱼体并包裹;轻轻抓牢雌鱼的头部和尾部,将生殖器对准搽拭干净水份的接卵盆。
 
然后用手,轻轻地由上而下地反复挤压雌鱼腹部,并轻轻地拍打雌鱼腹部,把雌鱼腹中的卵粒从上腹部往生殖孔慢慢挤出来,流入接卵盆中。
 
中华倒刺鲃的卵粒直径约1.1~1.3毫米,略具粘性,吸水较慢,吸水后卵粒直径约1.8~2毫米。
 
当挤出约6~8万枚左右的卵粒后,再捞出雄鱼,以同样的手法,挤出约1毫升左右的雄鱼精液,到接卵盆中,马上摇动接卵盆,让精液与卵粒充分混合;为了保险起见,再另捞出一条雄鱼,再挤出约1毫升左右的雄鱼精液到接卵盆中,并马上摇动接卵盆。
 
然后,马上取精子稀释液,倒入接卵盆中,边倒边摇动接卵盆,使所有的卵粒,都能充分受精。加入精子稀释液并摇动约30秒钟后,尽快地加入受精卵冲洗液到接卵盆中,并用羽毛搅动,让所有的卵粒能尽快散开。
 
倒掉一部分水,再加入受精卵冲洗液;如此反复多次,尽快地冲洗掉多余的精液,同时,尽快地使所有的卵粒都散开。待所有的卵粒都散开,并且接卵盆中基本没有了泡沫后,逐渐添加孵化池的水,反复多次,使受精卵的水温,逐渐与孵化池的水温一致。
 
当受精卵的水温与孵化池的水温一致后,就可把受精卵倒入孵化箱中进行孵化了。受精卵倒入孵化箱后,要在水中轻轻地摇动孵化箱,使受精卵在箱中均匀的分布。一个孵化箱,大约能孵化30000~40000枚卵粒。
 
(三)产后亲鱼的护理
  
从池塘中捕捉亲鱼到催产产卵完毕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尽量避免亲鱼受伤。尽量缩短亲鱼离开水体的时间。采卵挤精后的亲鱼,要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亲鱼身体和生殖器,防止亲鱼感染,再放回暂养池中,保持流水并加大充氧量,让它们安静休息2~4小时。然后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20分钟,再放回水质清新的池塘中饲养。
 
中华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性鱼类,第1次产卵高峰为4月下旬~5月中旬,第2次产卵高峰为7月上旬;在人工采卵的情况下,一般每月可采卵繁殖一次,整个繁殖期可采卵繁殖2~3次。因此,要加大饲料投喂量,并精心喂养,使它们迅速恢复体质。
 
(四)人工孵化。
 
孵化中用水必须水质新鲜、无杂质及有机物,水体pH值控制为7~8.5,溶氧量在每升6毫克以上,水温控制在23~28℃,不能超过28℃。水温高时,可添加井水降温。把孵化箱搁在流水孵化池中进行流水孵化,保持微流水。孵化箱的前方和孵化箱中,都要放置充气头,放置在孵化箱中的充气头,距卵粒约1~2厘米;如果孵化密度较高,在充气时,应增加适量的纯氧。
 
在开始孵化后的1小时内,要用羽毛翻动孵化箱中的卵粒,避免卵粒粘连。在孵化10小时后,要尽量剔除孵化箱中、白色的未受精卵,以免污染水质。在开始孵化后的40小时内,每隔10小时,把卵粒从孵化箱中吸入40目的滤网中,放入3%的食盐水中,浸泡30秒钟,防止在孵化过程中产生水霉病,造成鱼卵死亡。每天都要清理进水口滤网的杂质,保持微流水清新流畅。
 
一般在23~28℃的水温中,经过56~60小时左右,幼苗相继孵化出膜。同批受精卵出膜的时间,前后可相差4小时以上,孵化率一般可达85%以上。待孵化箱中的幼苗基本上都孵化出膜后,剔除孵化箱中的未孵化的死卵。
 
四、   鱼苗暂养
 
鱼苗暂养是把刚孵化出膜带卵黄囊的幼苗,培育成1~1.5cm的夏花鱼苗。一般都直接在孵化箱中进行暂养。刚出膜的幼苗,全长约6~8mm,鱼体透明,呈橘黄色,怕光集群,侧卧在水底面。此时的幼苗腹部有一个较大的球形卵黄囊,处于内源营养期,靠卵黄囊供给营养,不用人工喂食。
 
幼鱼出膜3~4天后,幼鱼的卵黄囊逐渐消失,颜色逐渐变黑,开始平游,处于混合营养期。此时,就必须投喂少量的蛋黄水等微型饵料。
 
出膜约7天后,鱼苗身体变黑,卵黄囊消失,处于外源营养期,这时要投喂足够数量的水蚤等浮游生物,让幼苗自由摄食。
整个暂养阶段的日常管理要做到:池水要保持大流量、小流速的水体交换量,保证水质清新;水温稳定在23~28℃左右。水体保持每升6毫克以上的充沛溶氧,避免鱼苗堆积缺氧而死亡;每天早上,用3%的食盐水,对水体进行流水消毒处理,避免水霉病等鱼病的发生。幼鱼出膜后10~12天,幼鱼的活动能力增强,幼苗生长到1~1.5厘米时,就可把幼苗吸出孵化箱,放入鱼塘中,培育大规格的鱼种。也可直接作为小规格的商品夏花鱼苗,销售给养殖户了。
 
中华倒刺鲃适合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进行池塘养殖,而且容易饲养,生长较快,夏花鱼种再经过120天左右的两级饲养,可长成10~15厘米规格的鱼种;再经过10~12个月的养殖, 2龄鱼的体长可达30~45厘米,体重达到500~750克,就可上市销售了;中华倒刺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养殖鱼种。

篇二 中华倒刺鲃
水蛭的养殖与加工技术 视频附解说词

水蛭的养殖与加工技术视频解说词:

水蛭俗称蚂蝗,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水蛭体内所含的“水蛭素”有活血、逐瘀、通经等多种功能。水蛭的生命力强,繁殖极快,繁殖率也高,食物遍地可寻。养殖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养殖水蛭投资小,效益高,是一项新兴的农村致富捷径。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水蛭这种名贵的动物中药材是如何进行养殖的。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水蛭略呈纺锤形,长一般60-130毫米,宽13-20毫米。水蛭的背面为暗绿色,有5条纵行的黑色间杂淡黄色的斑纹,腹面两侧以及中间共有9条断续的黑色纵纹,水蛭体环数为107。并且在前端有吸盘。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水蛭属冷血软体动物,在我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长适宜温度为10-40℃。
 
活动规律:水蛭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在北方,当温度低于3℃常躲在由枯草结成的河边泥团里,次年3-4月份温度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
 
食性:水蛭为肉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如螺蛳、河蚌等。人工养殖条件下则以各种动物内脏、淡水螺贝类、杂鱼类、等作饵料。
 
忍耐性:水蛭对冷热、干旱、饥饿有极强的忍耐能力,一个星期不喂食都不会死。
 
养殖场地的选择
 
水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适温性广,耐饥耐旱,可生活在各种水域中。一般性的湖泊、渔塘、涝洼地、稻田、河沟、房前屋后闲地,皆可因地制宜,建池养殖。为管理方便,池塘面积不易过大,水深一般1米左右,在池的对角处各设一进水口和排水口,池底投放部分石块,瓦片或树枝,供其栖息用。
 
养殖池的建造
 
水蛭池的建造要根据养殖户的投资大小来确定饲养池的模式,一般分为小型养殖池与大型养殖池两种


小型养殖池的建造
 
一般修建宽3米,深1米的池沟,长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用,每一池内设出、入水口。池中间必须有50—100厘米高的产卵平台,水位50—60厘米为宜。


大型养殖池的建造
 
大型养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情况而建成不同的规格的池子。为了防止夏季水温过高、光线太强,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树木遮阳。
 
繁殖
 
水蛭为雌雄同体,但异体交配,体内受精。水蛭多是在春、秋两季繁殖,当温度在15--20℃时进行交配。
 
种蛭的选择标准:
 
种蛭要求个体肥大,活泼好动、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的。以每条重12—20克的青年蛭为最好。我们可以将其投放到养殖池中来进行繁殖。大约每亩投放3000条既是。
 
交配:水蛭为卵生动物,交配和蚯蚓相似,交配时头端方向相反。生活史中有"性逆转"现象,存在着性别角色交换,一条水蛭既可做爸爸也可做妈妈,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小水蛭大约要16-25天孵出,孵出后即能独立生活。如果是初次养殖水蛭的,我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选择大小整齐、活跃有力,伸曲有度的幼蛭作苗种。
 
饲养管理
 
放养前的准备
 
投放苗种之前,要先对池塘进行消毒,这时我们就可以用高锰酸钾1:200来进行喷施。或是84消毒液也可以来进行。在投放时我们要注意放养密度的控制。
 
放养密度
 
如果是小规模养殖水蛭,苗种放养密度可为: 1千克--3千克/平方米。如果是大规模养殖,其放养密度为30千克/亩--50千克/亩,约2400条--4000条,只要食物链搭配合理,每亩100千克也是可以放养的。
 
水蛭的生命力强,粗生易长,极易管理,我们在养殖中主要注意的是投喂饵料和调节水质。
 
投喂饵料
 
水蛭以肉食性为主,主要取食 螺类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天然饲养来源以螺蛳为主,辅以鱼虾类、昆虫的幼虫等。螺蛳可一次性投放,一亩25千克左右即可。让其自然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投放螺蛳不宜过多,以免与水蛭争夺空间。人工饲养主要是各种动物血,动物血可每周喂一次,投放量可根据养殖水蛭的多少而定,通常小规模养殖我们可以投放动物血1-2千克。血块不能直接投入水中,可放在泡沫板或木板上。水蛭嗅到腥味很快就会聚拢来,吸后自行散去,要及时清除剩血残渣,以免污染水质。
 
调节水质
 
水源是水蛭生存的主要条件,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水蛭对环境和水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人工养殖密度大,水质以保持清洁为好。如果是小型养殖池,可以10-15天换一次水。
 
水温控制
 
养殖池的水温最好在10-35℃,在10℃以下水蛭就会停止摄食,35℃以上会影响水蛭的生长。当7月--8月气温较高时,要在养殖池的旁边适当的种植一些树木来庇荫。
 
自然越冬
 
水蛭耐寒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当气温低于10℃便钻入潮湿疏松的泥土中,也有的在池底淤泥中越冬。水蛭一旦进入越冬状态,要禁止进入越冬区域搅动,防止破坏水蛭越冬环境。
 
天敌与疾病的防治
 
水蛭最易得细菌性传染病,这种病状主要表现是腹部硬生肿块,容易导致水蛭的死亡,所以一定要加强预防为主。我们可以在高温季节定期的往水里泼洒一些84消毒液,保持10天内不换水,以利于预防传染。水蛭的天敌为农药,还有鹅 、鸭、鲇鱼。所以养殖池最好分开。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切勿在水蛭的养殖池内洗衣服,因为洗衣粉也会伤害到水蛭。我们也要在夜间进行巡查,以保证水蛭的安全。
 
捕捞及加工
 
捕捞方法
 
水蛭的收获捕捞一般我们都采用动物血诱捕法,我们可以将刷子连成一串,并且浸上动物血,然后直接将其放入水中,这项工作最好是在黄昏时进行。诱捕一夜以后,次日清晨在取出刷子,抖下水蛭即可。但如果是小规模养殖,我们也可以先将池塘中的水放完,然后进行人工捕捉就可以了。
 
加工方法
 
水蛭的加工方法很多,但是一般多采用水烫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同时也能够保证水蛭的质量。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我们可先将捞出的水蛭集中放在水盆中,并且把水烧开沸腾为止,这时立即将水蛭倒入水中,开水淹没水蛭为宜,2分钟左右待水蛭死后,即可捞出,切记烫死即可,时间不宜过长。捞出以后可以将其晾晒,2-3天就可以晒干。这是就可以上市出售了。
 
水蛭作为一种名特优养殖品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易推广、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且一次引种,多年受益,适合城乡各种规模和方式进行养殖。极具养殖前景和发展空间。

篇三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_罗芬

《河北渔业》2009年第12期(总第192期)                   ★病害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09.12.012

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

罗 芬 李进寿

(宁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工程系,福建宁德352100)

摘 要 中华倒刺鲃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报道,对目前中华倒刺鲃的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系统地描述了这些疾病的发病症状、致病原等,同时为各种疾病的防治提供具体的技术和措施,以期为中华倒刺鲃养殖的病害防治提供借鉴,旨在提高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效益。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养殖 疾病 防治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俗称青波、乌鳞、青板,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干、支流水域中,是该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1]。富含油脂、矿物质、各种氨基酸与微量元素,肉嫩味鲜,深受消费者喜爱[2]。其为广温性底栖大型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已成熟,且饲料来源广,生长速度快,是近年长江流域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可常年养殖,已成为池塘、湖泊和水库集约化养殖的重要对象。中华倒刺鲃虽然抗病力较强,但是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加上管理和操作不当,病害相应增多,导致成活率降低,影响了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效益。因此,加强中华倒刺鲃的病害防治是确保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项关键措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报道,对目前中华倒刺鲃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为其病害防治提供借鉴,旨在提高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效益。

成近圆形;鳃丝肿胀常粘连且粘液较多,末端腐烂附有污物,严重者缺损甚至露出软骨;胸、腹鳍基部及腹部充血,有蛀鳍现象。

预防方法:控制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补注新水;放养前生石灰消毒;3%~5%的食盐水浸泡鱼种10~15min;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

治疗方法:泼洒0.3~0.5mg/L二氧化氯或0.3mg/L溴氯海因,连用2~3d[3-4]。同时投喂药饵,每50kg饲料拌200g鱼餐宁投喂,连服5~7d[3];或每1kg鱼在饲料中添加50~80mg土霉素药饵,连喂4~6d1.2 肌肉溃烂病

[5]

多见于船体网箱养殖,由细菌引起,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水温18℃以上流行[7-8]。据王贞琼报道:重庆嘉陵江一带的船体网箱,该病总感染率达70%以上,累计死亡率50%以上[7]。病鱼反应迟钝,游动无力,离群上浮,摄食减少或不摄食;鳍基部充血溃疡,边缘腐烂并分叉;体色变黑,鳞片粗糙脱落,双目发白、模糊,表皮糜烂发白;严重者表皮脱落,肌肉溃烂甚至见到骨骼,致病鱼大量死亡。

预防方法:降低养殖密度,保证水源无污染,改善养殖环境,抑制病菌滋生可有效预防;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鱼种10~15min。

治疗方法:早期以“强氯精”拌饵投喂治疗,用

【中华倒刺鲃】

1 细菌性疾病

1.1 细菌性烂鳃病

由细菌引起,养殖环境水质差易患此病,流行

于5-6月和9-10月,主要危害鱼种和幼鱼[3-6]。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甚至不摄食;体色特别是头部发黑;鳃盖内表皮充血,中间被腐蚀

基金项目: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培养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罗芬(1963-),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水生生物学及病害防治的教学和研究。

《河北渔业》2009年第12期(总第192期)                   ★病害防治量为每1千克鱼体重0.3~0.6g,每日1~2次,连用5~7d,一般1~2个疗程可痊愈[6];严重者可内服盐酸环丙沙星,外用30mg/L溴氯海因和高锰酸钾(1∶1)合剂、30mg/L甲基蓝和食盐(1∶1)合剂、100mg/L甲醛和甲基蓝合剂(5∶1)、

[8]100mg/L甲醛和食盐合剂(1∶1)。

白点之间有充血斑点,粘液逐渐增多并连成一片;病鱼在水中拥挤成团或环游不息,急燥不安,最后失去游动及摄食能力,鱼体消瘦,成批死亡。预防方法:控制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改

善水质可有效预防;发过病的鱼池,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消毒,能杀灭嗜酸性卵甲藻,同时又能使池水呈碱性,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方法。【中华倒刺鲃】

防治方法:转移病鱼到pH值7.5~8的鱼池中,或定期泼洒20~30mg/L的生石灰,隔日再用一次,调节养殖环境pH值至8.0左右可达到治疗目的。切忌遍洒硫酸铜,否则造成病鱼大批死亡[9]。

[9]

1.3 细菌性肠炎病

为细菌性鱼病,高温天气易得,危害鱼种和成鱼。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直至停食;严重时腹部膨大常有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壁弹性差且充血发炎,肠腔有大量黄色积水,肠内无食物或仅在后段有少量食物。

预防方法:定期排污、补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泼洒生石灰水以抑制病菌滋生;降低养殖密度,投喂新鲜饲料,不投喂变质饲料;夏末秋初,每lkg鱼体重在饲料中添加0.2g大蒜素预防肠炎

[5]

病,每隔15d投喂1次。

治疗方法:外用1mg/L漂白粉泼洒;内服药物为每1kg鱼体重在饲料中添加50~80mg土霉素或100mg磺胺嘧啶拌饵投喂,连服5d[6]。

4 寄生性疾病

4.1 小瓜虫病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3],流行于3-6月和9-10月,对苗种危害较大。尤其是水泥池高密度饲养时易患此病,若未及时施治几天内迅速死亡。集群窜游于水面,肉眼可见1mm左右的白点状孢囊,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出血、坏死,鳞片脱落,表皮发黄;鳃呈暗红色,鳃小片糜烂状坏死;严重感染时,鳍、鳃、头部、口腔及躯干等处布满小白点,伴有大量粘液,似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终因食欲减退、运动失调及呼吸功能受阻死亡。预防方法:严格检疫苗种,发现小瓜虫寄生立即采取措施治疗,彻底消毒苗种培育池,尽量杜绝病原的存在;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0~15min。

治疗方法:隔日泼洒30mg/L福尔马林,连用3次,用后大量换水;连续3天泼洒4~5mg/L甲基蓝和15mg/L食盐;或60~80mg/L福尔马林浸泡病鱼10~20min,隔日再浸泡1次,转池饲养,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3]。4.2 斜管虫病

病原为鲤斜管虫[4],当水温和其他条件合适时,可大量繁殖,特别在鱼苗、鱼种阶段须防此病。3-5月间最为流行,靠直接接触或孢囊传播。寄生部位组织被破坏且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离群独游,呼吸困难,食欲减退,身体瘦弱,严重时导致病

2 真菌性疾病

最常见的是水霉病,病原是水霉菌[3-6],20℃以下极易萌发。在运输、放养、捕捞时鱼苗受到机械损伤、冻伤或敌害生物侵袭,因体表受伤或寄生虫寄生后被水霉菌侵入而引发。早期症状不明显,严重时伤处可见“白棉毛”般菌丝,鱼体受刺激分泌大量粘液,运动失常,游动迟缓,浮于水面,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肌肉腐烂,最终消瘦致死。

预防方法:加强饲养管理,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捕捞、运输及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动作轻快,避免鱼体受伤可有效预防。

治疗方法:发病后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min;泼洒5mg/L食盐和5mg/L小苏打合剂或2mg/L甲基蓝和10mg/L食盐合剂或0.3mg/L水霉净

[3]

【中华倒刺鲃】

3 卵甲藻病

由藻类引起,病原为嗜酸性卵甲藻,水泥池养殖易患此病,尤其是放养过密、饲料缺乏及连续降雨易流行。尾鳍、背鳍及背部出现许多小白点,

[3]

鱼死亡。

预防方法:控制养殖密度,苗种入池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鱼种或亲鱼入池前,用8

mg/L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20~30min。

治疗方法:泼洒0.7mg/L硫酸铜溶液或0.7mg/L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4.3 车轮虫病

病原为小车轮虫和显著车轮虫,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流行于5~10月,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食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阴雨天气等因素易暴发此病,为中华倒刺鲃的主要病害之一[3-4]。病鱼无食欲,快速游动在水面;鳃丝淡红色,车轮虫寄生的鳃和皮肤部位产生大量粘液;严重感染的病鱼在池内狂游,造成鱼苗大批死亡。

预防方法:疏稀养殖密度,改善养殖环境,苗种入池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0~15min。

治疗方法:5mg/L鱼虫净或敌鱼虫热水浸泡1h后泼洒;泼洒0.7mg/L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4.4 指环虫病

病原为指环虫,主要寄生鳃部,4-10月流行,常与烂鳃病并发。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烂鳃病,注意区分,避免误诊造成更大损失[6]。病鱼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丝浮肿、粘液增多,呈暗灰色或淡红色,局部溃烂坏死,末端粘附污物;体色加深,离群缓慢独游,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身体瘦弱;大量寄生导致苗种大批死亡[3-4,6]。

预防方法:鱼苗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1mg/L的敌百虫溶液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种20~30min。

治疗方法:泼洒0.5mg/L的90%晶体敌百虫,隔日再用1次;隔日泼洒0.15mg/L强效灭虫灵,连用2次;泼洒0.15~0.2mg/L晶体敌百

[3]

虫与碳酸钠合剂(1∶0.6)。4.5 鱼鲺病

寄生于体表的鱼鲺肉眼可见,主要危害成鱼和亲鱼,夏季易发病

[4]

爬动,口刺和大颚及腹面的倒刺刺伤皮肤,致使寄主体表形成伤口,表皮细胞受刺激增殖,且刺伤处皮肤出现炎症和细菌继发感染;体色变黑,急躁不安,狂游或跳跃,鱼体消瘦,常并发其他疾病,引起

幼鱼死亡。

预防方法: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以杀灭病原生物;养殖期间定期排污,保持水质清新;1mg/L的敌百虫溶液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种20~30min。

治疗方法:0.5mg/L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一日1次,连用2d。

综上所述,养殖过程中,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均可引起中华倒刺鲃致病。应该根据中华倒刺鲃的生物学特性,保证养殖水体的高溶氧和高透明度,严格把好消毒关,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控制适当的放养密度,科学合理投饵,才能减少疾病,提高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效益。

1994:317-319

[2]邴旭文,蔡宝玉,王利平.中华倒刺鲃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

的评价[J].中国水产科学,2005,12(2):21-215【中华倒刺鲃】

[3]张从义,李圣华.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

2004(9):27-29

[4]丁磊,顾金寿.中华倒刺鲃的成鱼养殖[J].内陆水产,2006

(12):13

[5]李修峰,李蓓,张友谦,等.养殖中华倒刺鲃应注意的问题

[J].现代农业科技,2006(4):80-81

[6]张成文.中华倒刺鲃池塘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2008(5):

32-34

[7]王贞琼,冯兴无,江涛,等.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及其防治

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5,35(4):34-36

[8]余海英,冯兴无,郑永华,等.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组织病

理学及防治措施研究[J].重庆水产,2006(1):31-37[9]黄琪琰,唐士良,张剑英,等.鱼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中华倒刺鲃】

技术出版社,1987:82

[4]

考文献

[1]丁瑞华.四川鱼类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虫体透明,在鱼体上不断

Themaindiseasesof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inaquiculture

andtheirpreventionandtreatment

LuoFen LiJinshou

(BioengineeringDepartment,NingdeTeachersCollege,Fujian352100)

(下转第64页)

【中华倒刺鲃】

暴雪致河北省水产良种场甲鱼棚坍塌

  11月10-12日石家庄突降历史罕见特大暴雪,60多cm厚的积雪将河北省水产良种场2个甲鱼养殖大棚和高位水池大棚压塌,面积约2000m2,致使80%甲鱼(1500

多kg)被冻闷而死,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康辰香)

河北省水产站召开会议总结今年重点推广项目并安排明年工作

  2009年11月24-25日,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石家庄召开会议总结2009年全省重点推广项目工作并安排明年工作。各市、县及企业项目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包括对虾、海水工厂化和多类型盐碱水养殖等六个项目。与会市、县推广站站长及企业负责人各自汇报了2009年项目执行情况,省站王凤敏副站长总结了全省重点推广项目的总体完成情况,分析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明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部署。与会代表就项目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拟开展的试验示范进行了讨论交流,以期更好地提高项目实施力度和科技带动力。

结合对虾项目的实施,省站王泽璞高工讲授了生物絮团技术的应用,该项技术由中国水科院黄海所提供并在山东取得了初步成效,将对我省未来对虾集约化养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河北大学康现江教授作为我省对虾项目的顾问对对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点评,首先对我省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项目的深入实施提出了很好的指导

性建议。

最后,曹杰英站长做了总结发言,就明年推广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

1、推广项目首先要明确项目任务及目标。要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以解决产业需求为目标,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目的是打造产业体系,为渔民增收出力。

2、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项目实施一要加大前期设计力度;二要抓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三要聘请有关专家作指导,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四要与企业密切配合,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五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使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3、扎实做好明年项目。要在总结今年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一要牢牢把握服务生产一线这个主攻方向;二要努力学习和实践,提高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三要认真做好项目总结,提高分析、提炼能力。

(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推广科)

5.83万kg鲢鳙苗种放流潘家口、大黒汀水库

  2009年11月17日—21日,在河北省渔政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监督组现场监督指导下,唐山市畜牧水产局在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成功放流鲢鳙鱼苗种5.83万kg,其中省财政增殖放流项目任务2.5万kg,国家下达的增

殖放流任务3.33万公kg。至此,国家及省财政下达的2009年唐山市淡水鱼种增殖放流项目任务已圆满完成。

(河北省渔政处)

(上接第38页)

  Abstract 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intheYangtzeRiveranditstributariesisofgreateconom-icalvalue,andbecomesahigh-qualityfarmedfishinrecentyears.Basedonthepracticalexperiencesandthestudies,thisreportsummarizedthemaindiseasesofaquicultureof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andtheirpreventionsandtreatments,includingthebacteroidaldiseaseandtheverminosis,withaviewtoofferreferencestoanotherculturistsandenhancethebenefitofitsbreeding.

Keywords SpinibarbussinensisBleeker aquiculture diseases preventionandtreatment

(收稿日期:2009-10-28)

篇四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cn

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智慧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1期

摘要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为我国名贵经济鱼类,是长江流域近年开发的名优养殖种类之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苗种繁殖和培育、饲料营养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水温控制等方面对中华倒刺鲃的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养殖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1-07043-04 Research Advances of 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Aquaculture Technology

CHEN Zhihui, ZHOU Zhiming et al(Key Lab of Freshwater Fisheries Healthy Cultivation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Zhejiang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and Fisheries, Huzhou, Zhejiang 313001)

Abstract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is a kind of valuable commercial fish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famous species in Yangtze River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combined with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 advances of farming technique of S. sinensis were reviewed from aspects of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nutrition and feedi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other aspects, the farming prospects were forecasted. Key words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 Farming techniques; Research status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属淡水温水性鱼类,俗名青波、青板、乌鳞等,在鱼类学分类上隶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r.B.尼科里斯基[1]研究表明,在印度及其以东水域中,刺鲃属以及其他鲃属鱼类分布较广。印度和前苏联主要是将它作为重要的渔捞对象,泰国将刺鲃、鲤、骨唇鱼作为稻田养鱼的主要对象。无须鲃(Puntius sp.)和细鲃(Leptobarbus hoevennii)近年来也正成为柬埔寨王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我国,中华倒刺鲃鱼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流域中,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在自然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以高等植物碎片、着生藻类、水生昆虫等为主要食物,人工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具有肉嫩味美、营养丰富、长速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适于我国池塘、湖泊、水库和网箱流水集约化养殖,具有十分广阔发展前景。

段辛斌等[2]对长江三峡库区鱼类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华倒刺鲃天然渔获物的比例已大大减少,自然资源己呈衰退趋势,天然捕获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价格亦不断上升

篇五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

篇六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温泉水养殖试验

篇七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组织病理学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6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