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瑞鳖养殖技术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鳖,又称山瑞,属爬行纲鳖科动物,分布于我国的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其中以广西西部地区数量较多。野生山瑞鳖因分布不广,生长缓慢,繁殖力弱,致使产量有限,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加之产区无计划滥捕,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开展山瑞鳖养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山瑞鳖的经济价值
   
  山瑞鳖是名贵的水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滋阴凉血之功效,主治骨蒸劳热、久疟、久痢、崩漏带下等症。山瑞甲也可人药,功效同普通鳖甲,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此外山瑞鳖卵白含鸡型溶菌酶,对溶壁细球菌细胞壁有强烈溶解作用。因此,山瑞鳖身价特高,其价格是普通鳖的1—2倍。另外山瑞鳖肉细嫩,滋味鲜美,素为我国南方及港澳高级餐馆酒家筵席佳肴。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山瑞鳖形似鳖但比鳖大,且较肥厚,大者背甲长达32厘米,宽23厘米。体背深绿色,有黑斑。背甲前缘有一排粗大的疣粒。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团瘰疣。腹面白色,满布黑斑。四肢扁平,指、趾有发达的蹼,内侧三指、趾具爪。雄体尾狭而长,雌体尾宽而短。一般个体可达10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图23)。
   
  (二)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山瑞鳖白天多栖息在山涧、水沟、河道、浅滩、池塘草丛的沙泥中;在人工养殖情况下,白天它也喜欢钻人泥沙,所以人们也叫它沙鳖。山瑞鳖是变温动物,当温度下降到12℃时,便蜇伏在沙泥或石头底下进入冬眠状态。当翌春温度回升到18—20℃时,便苏醒过来开始觅食。山瑞鳖,的最适温度是25—32℃。在最适温度期间,山瑞鳖摄食最旺盛。水温高于37—38℃就有热死的危险。
   
  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它吃小鱼、小虾、昆虫、蠕虫等;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它善食福寿螺肉、田螺肉、蜗牛肉、蚌肉、鱼肉、动物下脚料及蚯蚓、蝇蛆等。山瑞鳖一般都在晚上大量摄食,投喂量一般是它体重的5%一8%。
   
  山瑞鳖性成熟年龄在3年以上,体重一般为1.5公斤。山瑞鳖属卵生动物,在广西、广东等省每年5—10月是山瑞鳖的产卵季节,产卵旺盛期在6—7月[来源:
   
  每年每只雌山瑞鳖产卵l一2次,个别的产3次,每次产卵5一15枚,大的个体每次可产卵20多枚。山瑞鳖卵白色,呈圆形,直径15—20毫米,重10—13克,受精后的卵在动物极有一个白色亮区,直径为4—7毫米,如果卵产出3—5天后没有白色亮区出现,说明卵没有受精。
   
  三、山瑞鳖的养殖技术
   
  (一)养殖池的建造
   
  山瑞鳖养殖池可根据养殖形式的不同需要而设置,常分室外精养池、室外混养池和室内养殖池三种类型。
   
  室外精养池是单养山瑞鳖而不混养鱼虾类的池,可以是土池,也可用水泥砌筑。面积一般在十几平方米至半亩,深度0.5—1.0米。
   
  室外混养池即山瑞鳖和鱼混养的池,可利用一般的养鱼池,大小不限。
   
  室内养殖池也叫家庭养殖池,池的大小由1—2平方米至几十平方米不等,池深0.5—1.0米。池的一端要比另一端低15—20厘米,面积约占全池面积的1/3—1/2,池底铺上10厘米厚的沙层,池水最深处为15—20厘米,池内壁最好贴瓷砖。池顶边沿向池中央伸出10—15厘米的檐,以防山瑞鳖爬出逃跑。
   
  山瑞鳖喜欢安静、清洁,无论室内、室外池都要建在环境比较安静、水源方便、无洪涝灾害的地方,以便及时冲洗养殖池,更换新水,养殖池一定要设置山瑞鳖上岸休息的地方,并做好防逃围墙。
   
  (二)人工繁殖
   
  1.亲山瑞鳖的选择
   
  亲山瑞鳖可以从外贸收购部门或市场上采购获得,有条件的可自己捕捉,选购时,选择体格健壮,无病无伤,一触及其头,四肢能迅速缩人甲内,并且腹甲无红、白斑,颈不粗大,四肢不断缺的个体,重量在1.5—2公斤,雌雄比例以1:l或2:1为好。
   
  2.雌雄山瑞鳖的区分
   
  成熟后的雌雄山瑞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区分开来。雌山瑞鳖尾短不露出裙边,后脚间距宽,躯体较厚;而雄山瑞鳖尾长,尾端露出裙边,后脚间距窄,躯体较薄。
   
  3.亲山瑞鳖的培育
   
  采购回的亲山瑞鳖应该放到亲山瑞鳖池加强培育。亲山瑞鳖池以设在室外为好,面积0.2一l亩,并附带一块相当宽大的陆地,陆地上放些潮湿的细沙土,并且经常淋水,沙土面积根据雌山瑞鳖数量而定,一般每2只雌山瑞鳖配一萨方米沙土,亲山瑞鳖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放养一只,雌雄比1:1或2:1。
   
  培育亲山瑞鳖可多投喂高蛋白、低脂肪的动物性饵料,如蚌肉、螺肉、蚯蚓、昆虫等,每日投喂量为山瑞鳖体重的5%一10%,并视其吃食情况随时增减,每日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清除,不要投喂腐烂发臭的饵料。在培育亲山瑞鳖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工作。由于给山瑞鳖投喂的是动物性饵料,水容易变臭,应及时更换新水,小水体养殖最好每隔1—2天冲换1次新水。
   
  山瑞鳖容易逃跑,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牢固,此外还要作好防偷防敌害工作。到产卵季节时,要清扫产卵场,翻松沙土,喷淋适量水,给亲山瑞鳖创造良好的产卵环境。

[1] [2] 下一页

篇二 山瑞鳖养殖技术
中华鳖养殖技术

  中华鳖为爬行纲鳖科动物,又名甲鱼、团鱼、王八等,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栖息于江河、湖泊、沟塘中。多年来由于自然生态的变化和一些人为因素,其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而人类对其食用和药用需求量却与日俱增,因此,目前国内外均在研究其人工繁殖技术。 本期文章介绍的是中华鳖养殖技术。
  
  一、中华鳖的经济价值
  
  中华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肉、血、卵、胆、脂、甲都能人药。其背甲称鳖甲,是常用名贵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功效,主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的内动、经闭、症瘕等症。其肉具有滋阴凉血的功效。
  
  中华鳖还是一种名贵水产品,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每百克鳖肉含蛋白质16.5克,还含钙、磷、铁、维生素B2、维生素A等。
  
  二、中华鳖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鳖体型椭圆而扁,体表覆盖有柔软的革质皮肤,背腹有甲。背甲长达24厘米,卵圆形扁平,中央线有凹沟,两侧稍隆起,周缘有柔软的肉质带称裙边。腹甲比背甲小,各骨板之间有间隙。背甲和腹甲之间有韧带相连,颈长且能伸缩,头部吻尖细长而尖,外鼻孔开口于吻端,出水呼吸方便,眼小,视觉敏锐,口宽,上下颚有角质突起,行使牙齿功能,可以咬碎坚硬的螺类。四肢短,趾间有蹼,有三个锐利如钩的脚爪。鳖背部通常灰色,颜色随环境而变化,起保护作用。腹部乳白色(图22)。
  
  (二)生活习性
  
  鳖是两栖爬行动物,但主要生活在水中,喜欢栖息在底土为泥质的河流、湖泊、池塘中,因为是用肺呼吸,时而潜入水中或伏于水底泥沙中,时而浮到水面,伸出吻尖呼吸空气,一般3—5分钟呼吸一次,水温越高,呼吸越频繁。
  
  鳖性喜温暖,风雨天居于水中;温暖无风的晴天,爬上岸边沙滩晒太阳,环境宁静无危险感觉,长时间在岸上不离去。但发现人影、声响、水浪即迅速爬入水中,晚上也经常上岸活动,夏天喜欢居于阴凉处或沙质的水底。每年11月至第2年2月人土冬眠,不吃不动。
  
  鳖为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适于生长的温度为20—33C,最适温度为25—30℃,在此温度下鳖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2012;以下则食欲下降,15C停止摄食,活动呆滞,10—12℃时即逐渐进入冬眠状态,超过33℃时鳖的摄食能力也减弱。
  
  (三)繁殖
  
  4龄鳖即可达到性成熟。在每年4月下旬后,当水温达到20℃以上开始发情交配。鳖的交配在水中进行,交配后两星期产卵,产卵盛期在芒种至大暑期间,产卵大多数在清晨或夜间,尤其在雨后的傍晚沙面潮湿时,种鳖即由水中上陆,寻找适宜的产卵场地。
  
  选定后不断警戒四周,用后脚在沙地上挖穴。穴的口径约15—20厘米,底径约5—6厘米,深10一15厘米,呈漏斗状,穴掘成后,即将生殖孔伸入其中产卵。产卵后用脚覆沙,并以腹甲压平沙面,然后返回水中。经过2—3星期再交配产卵,每年产卵6—7次,每次产卵10—30个。一只雌鳖鱼每年产卵数量随年龄体重和饵料丰欠而不同,4—5龄雌鳖1年产50—100个。
  
  卵为圆形,卵壳淡黄色,卵直径1.5—2.1厘米,重2.3—6.0克。卵的孵化期一般有50—60天,夏季如温度达3013以上,孵化期只有40—50天。孵化后的稚鳖,经2—3天由孔穴中爬出地面,立即进入水中。
  
  三、中华鳖养殖技术
  
  (一)中华鳖养殖场的建设
  
  养殖场的定点选择,首先应考虑饵料的来源。一般选择在城郊,以肉类加工厂附近为宜,可利用禽兽屠宰的下脚料作为鳖的饲料。在其他地区只要能解决饵料来源的可靠途径,也可以建场。养鳖场的环境必须阳光充足、避风、温暖、环境安静、有清洁的水源,保水性良好的粘土或粘壤性土地区。养鳖用的水源,最好是没有污染的水,用含浮游生物多的河、湖、池水效果好,泉水因温度低,不宜用来养鳖。
  
  由于鳖在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应按规格分池饲养。各种养殖池的建造要求和方法如下:
  
  1.亲鳖池
  
  亲鳖池供亲鳖养殖和产卵,宜建在僻静处。以2—3平方米放养一只种鳖,每池以400—800平方米为宜。过小,亲鳖活动范围不够,水温水质易变化;过大则管理不便。池深1.5米左右,水深0.8—1.2米,池底可利用自然土层,如土质粘性过重可适当掺人沙子。池底中央要有25厘米深的软泥层,供亲鳖栖息和越冬。池堤坡度30度,便于鳖爬上堤岸休息和产卵。
  
  亲鳖池的特点是在堤坡上修建产卵场。产卵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沙坪、在池塘的东南部堤岸上,用沙质土铺设,厚度30厘米,面积按产卵雌鳖的数量设计,每只雌鳖占有0.1平方米为宜。产卵场排水性能要求非常强,雨天不积水。在附近种植落叶树木或高秆作物为亲鳖提供荫蔽凉爽的休息和产卵环境。另一种是产卵房,面积4平方米左右,高约1.5米。
  
  产卵房堤外一侧开一小门,供人进入房内收卵,靠池塘水面的一侧留一洞口,在洞口与水面之间搭一跳板,和水面呈30度角,产卵的雌鳖会从跳板爬人产卵房产卵。产卵房占地面积小,卵安全性高,且易采集,并在池序设浮竹木板解决鳖的休息场地。
  
  2.稚鳖池·
  
  当年孵出1龄鳖至越冬之前,称稚鳖。因稚鳖比较娇嫩,其生活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稚鳖池的一部分最好建在室内,使之具有良好的保温、防暑、通风条件;另一部分建在室外背风向阳处。在室内的稚鳖池全部要求水泥砖结构,面积5—10平方米,以水泥、木板架设休息台或建斜坡休息场、休息台、场的面积为全池的1/5,略高于水面即可。室外稚鳖池面积40—50平方米为宜,可以是土池。稚鳖池深50厘米,池底铺沙10厘米左右,水深30厘米。稚鳖池也可由一组小池构成。
  
  3.幼鳖池
  
  稚鳖越冬后,进入第2龄,称之幼鳖。幼鳖池全部建在室外,既可用水泥砖结构,也可用土池,面积为30—100平方米,深度为60—80厘米,池底铺15厘米左右厚细砂,水深40厘米左右。池周围的斜坡上或池中设休息场,面积为池面积的1/10。
  
  4.成鳖池
  
  成鳖是3龄鳖和商品鳖的总称。成鳖池的建造,除不需建立产卵场外,其他均与亲鳖池相同。普通鱼池改建为鳖池,增修休息场所和防逃设施即可。成鳖池最好以泥土为底质,池中有20—30厘米深的软泥,便于鳖潜伏于泥中休息越冬。
  
  鳖善攀援,喜逃跑,养鳖池必须有良好的防逃措施。一般修造30厘米高的防逃墙,稚鳖和幼鳖的防逃墙可以矮一些。顶部如果建有出檐,效果更好,出檐宽度以向池内伸出10—15厘米为宜。进水口和出水口也应安装防逃装置。入水口下面的池壁要垂高于水面30厘米,入水槽伸人池内20厘米;出水口要加防逃筒或鱼网。
  
  整个养殖场可按以下标准建设:面积25000平方米,长185米,宽140米左右。稚鳖池20个,面积500—600平方米;幼鳖池10个,面积1400平方米[来源:
  
  (二)中华鳖人人工育苗技术
  
  1.亲鳖的选择
  
  鳖生长到500克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但个体较小,怀卵量少,产卵少,大小不整齐,稚鳖体质差,成活率低,不能作苗种。因此,至少应选择6龄以上、个体肥大、健壮、体重在1000克以上的成鳖。鳖的寿命长,可达50年以上,因此亲鳖的使用年限很少。亲鳖不可使用叉来的或钓来的。
  
  挑选时应鉴别雌雄,以便在放养时掌握比例。雌鳖尾巴短,不突出甲外,后肢间距稍宽,体较厚;雄鳖尾巴长,突出于甲外,后肢间距稍窄,体较薄。
  
  2.亲鳖的饲养
  
  鳖产卵季节在5—8月份,可在3月初将亲鳖池排干水,用生石灰彻底杀灭野杂鱼及病菌。待药性消失后,将亲鳖按雌雄3:1的比例放人。放养密度依亲鳖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2平方米1只,个体小适当多放。
  
  开春后水温上升到15℃以上开始投饵,应投喂含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动物内脏、鱼虾、螺蛳、蚌肉等,并可配合卷心菜、瓜皮、南瓜、甘薯等香甜食料。春秋凉爽季节,每天投喂1次,夏季高温,每天早晨、傍晚各投喂1次,每天投饵料量为亲鳖总体重的5%一10%。一般人秋之后,亲鳖停止产卵,但由于生殖季节营养大量消耗,必须给予补充,同时性腺继续发育,因此,必须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增加体内营养积累,有利于翌年提前产卵。亲鳖池水质应保持清新,浮游植物丰富,使鳖在池中感到安全;水质如发生腐臭现象,应及时换水。
  
  3.采卵
  
  水温上升到20℃左右时,鳖开始交配,交配后半个月开始产卵。雌鳖产卵多在晚上10点至次日凌晨4点。在整个产卵季节,每天早晨仔细检查产卵场的情况,按脚印和刚翻动过的沙土痕迹,确定产卵穴的位置,并作上标记,但不要急于搬动;因胚胎还未固定,过早震动会影响胚胎发育。待产出后8—30小时,胚胎已完全固定,白色的动物极和黄色的植物极明显出现时,方可采卵。
  
  采卵前做一长宽各45厘米、深8厘米、四周底部均有滤水孔的木箱。在采卵时,先在收卵箱中铺2厘米厚的细沙,将鳖卵从穴中挖出,检查卵是否受精,已受精的卵壳顶有一白点,白点周围清晰圆滑,卵色鲜亮呈粉红色。未受精的卵无白点,或有大块不规则的白色斑块,剔除坏卵,将有白点和气室的动物极朝上,整齐排列在卵箱中,移人孵化场孵化。每次采卵后,应整理好卵场,便于鳖再次产卵。
  
  4.孵化
  
  人工孵化可缩短孵化时间,便于管理,防止敌害,提高孵化成活率。人工孵化主要有室外和室内两种方法。
  
  (1)室外孵化法
  
  需在地势高、排水好的位置建孵化场,面积大小根据生产量而定,一般以4平方米为宜,长宽之比2:1,周围砌上高约1.2米的矮围墙,墙脚四周设排水孔和通气孔。
  
  孵化场的地面从上至下呈5—10度倾斜,底部铺10厘米厚碎石或粗沙,上铺5厘米厚的细沙作孵床,最低处理一个小缸或水盆,内盛少量清水。孵化场的顶部架设钢筋或竹木,可在上面盖塑料薄膜、帆布、席子等。孵化时,受精卵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整齐,卵与卵之间距离为1厘米左右,排时动物极朝上。排满后上覆2厘米的沙,标记好时间。受精卵多时,也可放2—3层。
  
  孵化场温度应控制在26—36℃。温度较低时,可在场内安装一个或数个大功率的电灯泡,提高温度。如温度超过40C,应及时降温,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一82%,每隔2--3天洒一次水,保持砂床湿润,但切忌积水。雨天和高温炎热天气,可将棚架加盖遮荫。人孵后30天内,不要翻动,防止造成坏死,还要注意防鼠、蚊、蛇害。

[1] [2] 下一页

篇三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鳖养殖技术文档

山瑞鳖养殖技术规程

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野生山瑞鳖资源量逐年减少,为此,有必要对山瑞鳖进行驯养和繁殖。

1 材料与方法

1.1 驯养

1.1.1 驯养池塘

试验驯养池塘面积为2000~3333m2,水深1.5m,塘边浅水处种植水生植物,环境安静,池塘四周建有“T’型防逃围墙,池塘坐北朝南一侧建一20m2产卵沙场,沙场上搭建防雨遮荫石绵瓦棚,池塘中间东西走向相隔2m搭建一木质晒台和食台,水面种植凤眼莲等(总面积为水面的1/5)。

1.1.2 山瑞鳖来源

【山瑞鳖养殖技术】

从山区或市场上选购体重1~2kg、无伤无病、健壮无畸型、皮肤光亮、背甲后缘裙边较厚并较坚挺、行动敏捷的野生山瑞鳖。【山瑞鳖养殖技术】

1.1.3 饲料及驯食

精饲料采用市售全价配合鳖饲料,动物性饲料以新鲜的小鱼肉、螺肉和小虾为主,动物性饲料经过5%的食盐水浸泡15~20min消毒后并用清水洗净。驯食采用少量多点的方法,在食台上离水边5cm处投放动物性饲料进行诱食,于每天18:00投放1次,第2d上午把残余食物清除。到了第8d左右山瑞鳖开始陆续爬到食台上取食,第15d左右驯食过程基本结束,山瑞鳖已适应到食台上取食,此时,转入正常投喂,每天投喂量按鳖体重的3%~5%分早晚2次投喂,并逐渐以全价配合鳖饲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添加少量的青饲料。

1.1.4 日常管理与防病

按照“四定”原则饲养管理,多观察,认真作好各项有关记录。驯养塘定期加注新水,及时清除残食,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鳖病防治,每20d用常规消毒剂如二溴海因、络合碘或生石灰10~15kg/667m2化成石灰乳全池均匀泼洒消毒1次,同时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次,连喂3d。【山瑞鳖养殖技术】

1.2 繁殖与孵化

1.2.1 亲鳖培育

11月,从驯养塘选择体格健壮的山瑞鳖(♀∶♂=3∶1)作为人工繁殖的亲鳖移进亲鳖培育池进行培育。亲鳖培育池搭建有塑料膜保温棚。培育池面积260m2,砖砌结构,内批挡,池底放置20cm厚的黄泥,水深1m,设有食台和晒背台,池一端建一20m2的产卵沙场。用锅炉加温保持池水温在25℃左右,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适当辅喂全价配合鳖饲料和青饲料。加强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并每月施放光合细菌1次。

1.2.2 交配产卵

在人工控温条件下,山瑞亲鳖可在水温22℃~25℃时交配,交配15~20d后母鳖便开始产卵。产卵是在下半夜进行,母鳖爬上沙场,找好位置,挖窝产卵,产卵后爬沙掩盖。

1.2.3 人工孵化

孵化室10~15m2,四壁及顶面覆盖保温泡沫板,沿墙根筑一条小水沟并注入水及少许细沙;悬挂一盏消毒杀菌用的紫外线灯,用电炉提温,用恒温器控制电炉来控制室内温度。 亲鳖产卵3d后,把受精卵收集到孵化室,装箱孵化。方法为:先在50cm×40cm×15cm的木箱底面辅上3cm厚的孵化沙,然后按卵间距1cm、动物极(白点)向上排放好鳖受精卵,再覆盖孵化沙10cm,摆放在铁架上,人工控温进行孵化。孵化沙须经过筛选、去杂质、消毒和曝晒,调好沙湿度(湿度为4%~5%,即用手抓成团松手后散开为宜)。经过60d左右的孵化,稚鳖即可破壳而出。

孵化过程中,严格控制室温在30±2℃,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在80%~85%,保持孵化沙湿度。

2 结果

2.1 驯养结果

驯养试验共收购野生山瑞鳖964只,其中雌鳖703只,雄鳖261只,雌雄比例为2.7∶1。经过2年多的驯养试验,验收存塘山瑞鳖为800只,成活率为83.0%。其中存塘雌鳖623只,成活率为88 6%;存塘雄鳖187只,成活率为71.6%。

2.2 产卵率

据观察发现,4月、5月(两广地区)为山瑞鳖的产卵高峰期,到6月底产卵基本结束。山瑞鳖每年只产卵1次。试验第1年,雌性亲鳖产卵218窝,入亲鳖培育池的雌鳖有309只,产卵率为70.6%。

2.3 受精率

据记录,山瑞鳖产卵数为5~20枚/窝,多数为10~18枚/窝,平均为15.6枚/窝。218窝共收取鳖卵3480枚,其中受精卵1378枚,受精率为39.6%。以每窝产卵计,最低受精率为22.3%,最高受精率为46.8%。

2.4 孵化率

进入孵化室孵化的1378枚受精卵,经过60d左右的孵化,孵出山瑞鳖苗1225只,孵化率为88.9%。其中2只畸型,占0.2%。

3 讨论

3.1 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总结出山瑞鳖的外部形态特征为:体形扁圆形,体后部裙边较宽大而肥厚,背甲前缘有一排明显的、规则排列的粒状疣粒,背甲上也有分散的明显的粒状疣粒,腹面为灰白色,有较多的黑色云斑点,颈基部两侧有一团疣状突起,皮肤较粗糙。

【山瑞鳖养殖技术】

3.2 生态特征

通过观察、调查和研究,认为山瑞鳖喜生活在溪涧中,特别喜欢生活在有细流、环境安静的山涧,以动物性食物如螺、蚌、鱼虾和昆虫等为主食,辅食植物性食物。适宜生长水温为20℃~32℃,最佳生长水温为25℃~32℃,水温在12℃以下时开始冬眠,冬眠期间只要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又出来活动和觅食。山瑞鳖性情温顺,生性胆小,行动缓慢,晒背、产卵都在离水源较近处。

3.3 驯养情况

从驯养结果看,雄鳖成活率较雌鳖低,分析认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雄鳖生性好斗受伤,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致死。

3.4 产卵情况

试验第1年,产卵率达到70.6%,可以说是比较正常。可能有部分雌鳖并没有达到成熟要求。

3.5 受精率

受精率偏低,可能与培育环境没有达到山瑞鳖生态环境要求,或者饲料的营养不符合亲鳖繁殖要求等原因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6 孵化率

参照中华鳖的孵化,在孵化用沙最大粒径为0.5mm、相对湿度为4%~5%,平均温度为30℃的情况下,经60d左右孵化即可孵出幼鳖,孵化率为88.9%。

篇四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养殖

篇五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鳖养殖技术之习性介绍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鳖养殖技术】

篇六 山瑞鳖养殖技术
山瑞养殖技术之山瑞基本介绍

山瑞养殖技术之山瑞基本介绍

资料来源:/retype/zoom/89636a5e3c1ec5da50e27074?pn=2&x=0&y=6&raww=16&rawh=15&o=png_6_0_0_326_465_18_18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15&md5sum=c4241e5c22759ad21d41960784e75a12&sign=61326833ca&zoom=&png=0-&jpg=0-0" target="_blank">

山瑞种119.jpg (78.42 KB)

2009-12-4 00:02

山瑞图片

篇七 山瑞鳖养殖技术
黄沙鳖山瑞鳖养殖技术特种养殖点金术

黄沙鳖山瑞鳖养殖技术特种养殖点金术 《黄沙鳖山瑞鳖养殖技术:特种养殖点金术》简介:

本书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编著。作者根据目前我国养殖的中华鳖品种个体小、性成熟过早、抗病力差、生长慢和产量低等种质退化的情况提出了对老鳖种的选育、复壮和提纯以及对新鳖种的发掘、推广和应用。作者特别推荐广西区系的优良鳖种黄沙鳖和山瑞鳖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全书内容包括黄沙鳖和山瑞鳖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全书内容包括黄沙鳖和山瑞鳖的生物学特性、营养和饲料、人工繁育和饲养技术、疾病防治、捕捞和运输及杂交技术应用等。书中的养殖技术和繁育方法详实、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强作为发展我国优良鳖种养殖的技术指南也可广大养鳖专业户及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阅读、参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5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