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 能力训练 |

【www.guakaob.com--能力训练】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含答案)
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第一篇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

【 记 叙 类 之 一 】

(一)生 命 的 补 丁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黑白)

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2、比较第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

题2分,计4分)

(1)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写的是

,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写的是

(2)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

3、品读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

(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一句话来概括。

(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

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

答: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

(二)优 美 的 琴 声

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

1

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

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

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

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于作润)

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3分)

(1)问题: (2)解答: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6分)

(1)璐丝:通过写璐丝

,表现了她

的性格。

(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 ,表现了他

的性格。

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3分)

答:

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

(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 答:

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

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3分) (三)隔 壁 的 字 条

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

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

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

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

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

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

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

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

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

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

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

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

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

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

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

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

洗白不洗。”

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

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接下来的几天,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删节 作者:因恩)

□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

答:

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

性格的人。(3分)

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 答:

□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

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

答:

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

答:

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

(四)大 地 的 耳 朵

(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

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

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作者:佚名)

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1)

,(2)

。(2分)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1)

,(2)

。(2分)

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

答:

4、冬菇如此美味,但在第11段中作者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这是为什么?(3分)

答:

5、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3分)

6、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4分)

答:(1)比喻句:

(2)妙处:

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

B、第10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

C、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

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五)礼 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

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

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美]杰瑞·沃曼)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的故事。(2分)

3

2、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6分)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

4分)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4分)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2分)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二)

(一)一诺千金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

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

(选自《读者》2005年第17期,有改动 作者:吟秋)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4分。)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

2、本文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3、本文许多地方都十分催人泪下,你读到第 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

而感动的。(3分)【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里最为合适?为什么?(4分)

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

答:应归位于第 段与第 段之间,因为

5、如果“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如果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3分)

答:

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3分) 答:

(二)一个老人的问题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迈进门来。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看上去,他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面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伙计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伙计闹懵了,忙说:“没有啊!”

“那么,请给我拿一杯酒来,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慢慢饮完酒。随后,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酒店。伙计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伙计几乎忘记了那位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伙计不安地答道:“没有!”

“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4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一天夜里—— “有人问起我吗?”

几年过去了,伙计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

“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 伙计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

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伙计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子跌在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

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伙计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穆·阿里)1、通读全文,比较老人三次到酒店来的经过,你认为他是一位

的老人。(2分)

2、揣摩老人请求伙计拿酒来时的神态,请将a.“受了伤似的喃喃”、b.“凄惨”、c.“伤感”这三个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处,依次应为 、

。(只填序号,3分)

3、揣摩文章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你认为“伙计”是“老人”的儿子吗?为什么?(3分)

答:

(2)“伙计”为什么要哭着说这么一句话?(2分) 答:

4、本文很注重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列举1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1)细节:

(2)分析:

5、请你分别对文中的老人和伙计说一句你最想说的心里话。(4分)

(1)对老人:

(2)对伙计:

6、假如你是“老人”的儿子或女儿,你打算怎样来对待“老人”?(3分)

答:

(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做医生的邻居跟我讲了个事儿:他的一个病人,挺年轻的姑娘,患了干燥综合症。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病,就是身体分泌的那些汗液、胃液和唾液都越来越少,导致人消化困难,必须借助专门的导管将类似胃酸的物质输入体内,才能稍稍缓解;更残忍的,这种病人不能见阳光。阳光就像一台榨汁机,会很快耗完病人的体液,就像在榨取一个鲜嫩的苹果,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现在的医术还无法彻底治疗这种病症,在谨慎地反复会诊之后,他们诊断,这个姑娘最多还能再活10个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姑娘的病房,窗帘是日夜拉上的,只有镍灯发出淡淡的冷光。只有月光很暗淡的夜晚,病人才可以在护士的陪同下到院子里散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医生说,他从没见过那么苍白的脸,却也从没见过那样明亮的眼神。每次他进去的时候,都看见那个姑娘在专心致志地涂指甲油,鲜艳通红的那种,和她的苍白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个多月后,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外有个患干燥症的病人,生活在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里,活了3年之久,希望这则消息可以使这个姑娘宽慰一些,我打印下来,去找那个医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医生听清来意,摇摇头,说没有用了,她已经去了。看着我惊讶的样子,医生叹口气:“她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我们通知了她的父母,但谁也劝不住。后来听说她根本没爬上去,只是在天山脚下的草原骑马,病情当场发作,救治无效,就没了。挺可惜的,才22岁,听说恋爱都没谈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身患绝症的年轻女孩,让自己的生命提前在明媚的阳光下凋谢,该有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医生又说,她和你一样,喜欢读书写东西,在整理病人遗物的时候,整理出来一大堆各种颜色的指甲油,每种颜色外面都贴了张小纸条,是她自己给那些指甲油起的名字。其中,淡蓝色的,叫做“豆蔻”;银色的,叫做“妖精”;而大红的那支,她起了一个很古典的名字,叫做“与子偕老”。听得我心酸。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她鲜红的指甲油,也许一直是她心底下鲜红的太阳。可是,她不能舍弃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检测生命硬度和质量的阳光,

还有尘世每日升起的太阳。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我们健康人每天都能看到、触摸到阳光,就像看到、触摸到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了疏忽,而非珍视。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作者:邢汶)

1、下面三项中,你认为哪一项最适合做文章的标题?为什么?(4分) A、《生命啊,生命》 B、《阳光啊,阳光》 C、《阳光与生命》 答:选 项。因为

2、作者善于运用一些修饰语来传情达意。例如:(1)用“ ”来修饰姑娘的脸,说明

;(2)用“ ”来修饰阳光,借此来比喻

等等。(6分)

3、文中多次提到姑娘用的指甲油,由指甲油我们可以联想到姑娘

的精神面貌。(2分)

4、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画线句中,你认为“生命的硬度”是指 ,“生命的质量”是指

。(2分)

5、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中说姑娘“突然坚持去天山旅行”,你是否赞成她的这一行动?为什么?(3分)

答:

、空气、水

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健康的人常常会熟视无睹地“疏忽”它们的存在。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它们?为什么?(3分)

答:

(四)飘向天堂的琴声

去年暑假,我应邀去一所老年大学代授琴课,一个星期后,一位瘦削、白皙,长着两道剑眉的七十岁左右的长者要插班学二胡。他斜挎着琴盒站在教室门口,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但他执意说想学琴,能跟上。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5

那个空位曾是一位六十多岁女学员的座位,一个月前她因为晚期肝癌去世了。老人的头发雪白,还鬈鬈的,像电影演员秦怡。她学了两年二胡,拉得已经很专业了。据说她喜欢二胡已经到了一天不拉心里不安,一晚不拉无法安枕的地步,老伴戏称她是“琴痴”。

说也奇怪,自从这位“插班生”来了以后,我常常在他身上看到“琴痴”的影子。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从执琴到运弓,不懂就问。除此之

外,他还央求我每周给他多加一小时的“小课”。“我交补课费。”他一再央求。在这儿学琴的老人大多很执著,有时像个孩子。

就这样,每周两次四个小时的大课后,别的学员放学回家,他留下来继续学。半年后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拉《雪绒花》了,而且我发现每次他都要在我离开教室后很认真、很投入地从头至尾拉一遍《雪绒花》。他拉的节奏流畅,音色优美,但不知为什么,节奏总是比平时处理得慢半拍,绵长而低沉,像是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倾诉,深深浅浅地低回在我的心头。

有一次,我从办公室出来想回家,教室里又响起《雪绒花》缓缓的琴声。我翘首从门上的玻璃往里看,发现老先生端坐着,面朝外,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琴声从他的弦上汩汩地流出。飘向窗外,而窗外已是暮色渐浓,几片云悄悄地隐去,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忽然,琴声戛然止住了,我看见老先生抱住琴杆,双肩抖动,既而,我听到嘤嘤的啜泣。

我推门进去,老先生端坐未动。当我低声询问他时,他突然抱住我,一阵大哭,他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我太想老伴了!我天天练琴拉琴,就是想让她听见,让她高兴,让她知道我想她„„她去了天国„„”后来我知道,他的老伴就是那位头发雪白还鬈鬈的“琴痴”。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舒 琴)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 答:

2、文中多处暗示..“老先生”对老伴“琴痴”的思念之情。请找出几处来(不少于2处),将原话写在下面。(4分)

(1) (2)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飘向天堂的琴声”这个标题的含义。(3分) 答:

4、如果你是文中的“琴痴”,你在天国听到了“老先生”的琴声,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6分)

答:(1)想的:

(2)说的: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含答案)
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第二篇

《读者》杂志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五)

【议 论 类 之 二】

编者:湖北省汉川市教研室 熊圣平

邮编:431600 电话:07128273800 E-mail:xsp168@265.com xsp008@tom.com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说明:全卷满分为100分,测试时间为150分钟。请直接将答案填写在试卷中相应的位置。

(一)与你无关吗

1社会上曾流行一句话:○“与你无关!”这是我不喜欢的一句话,是一句粗鲁、冷漠的话。 2也许有些夸大,但我还是要说,世上所有的人可能都与你有关。我还在念小学时,听○

到一则难忘的故事:一位富家小姐在车内吃香蕉,发现香蕉腐烂不能吃,便随手扔到车窗外面。某穷人家的孩子经过那里,拾起那香蕉来吃,结果这孩子吃坏了肚子,发烧了。当天晚上,富家小姐父亲的工厂发生火灾,物品全部被烧毁。因为当夜值班的警卫临时离开,他离开是因为他的孩子吃了捡的香蕉发烧了。

3这则故事使当时的我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密切,这当然是为少男少女写的故事,因果关系明显。A、但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不都是如此紧密吗?

4媒体经常报道车祸发生的消息。车祸的原因很多,与妻子吵架,在气头上开快车,待○

紧急刹车时,幼童已成了轮下的牺牲者……孩子与生身父母关系密切,但与夺取其性命的陌生人又何尝不是密切到可怕的程度?想到这些,我们就不能认为自己与这人不相干、与那人没有关系了吧?

5那年应邀到台湾演讲、○旅行三周。中途,我的父亲突然发病,我不得不取消台湾之行。在取消台湾之行后没几天,有人来找我倾吐心事。我极为同情地倾听对方的叙述,尽我所能地予以开导、规劝、安慰。对方情绪终于渐渐稳定下来,最后他说:“假使今天没有和你倾谈,我本来已经打算带着孩子,开车从悬崖上冲向山谷……”我不由得不寒而栗。假使我的....

父亲身体健康,这时候我正在台湾,这人或许已带着两个孩子开车冲向山谷了。此人和我的父亲没有什么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父亲发病救了他一家三口的性命。 6这件事再度使我感受人与人的关系是何等紧密。我们绝不能断言“我是独自活下来○

的”,“我绝不会麻烦别人”,“我不需要人们的帮忙”……不论对任何人,我们都该保持谦和诚恳的态度。完全陌生的人也可能突然变成关系密切的人,更何况亲人、师友,关系更加深刻、复杂,不是我们所能预知的。B、个人虽微小,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选自《读者》2005年第18期,作者:[日]三浦绫子)

5段中加点的成语。1、解释第○(2分)

不寒而栗:

2、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4分)

(1)粗鲁( )(2)冷漠( )(3)密切( )(4)微小( )

3、文中第○2、○5段分别讲述了两件事,其作用是

。(3分)

4、“与你无关吗?”这句话可以用作者的观点:“ ”来回答。(2分)

5、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你是否有同感?请你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6分)

(1)对A句:

(2)对B句:

6、读了本文后,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才好?写出你的建议(不少于3个方面)。(3分)

答:(1)

(2)

(3)

(二)狮子育儿法

1去一位韩国朋友家做客,谈笑间,朋友向我说起韩国国内正在流行的“狮子育儿法”○:狮子是“森林之王”,尽管如此,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它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被公狮推下石崖,再让小狮子自己寻找出路,自己想办法爬上来。而公狮和母狮只是站在一旁,保持一种相对安全的距离,只要幼狮没有生命危险,决不伸出援助之手。

2我故意取笑朋友说,你们韩国人学狮子,都把孩子从楼梯上故意推下来,然后再让他○

自己爬起来,摔伤了也不管,也不许哭?朋友说,是否摔伤了,他起来后一走路你就看出来了。他摔痛了也不哭,不是你不让他哭,是因为他知道哭了也没用,没人能帮他,他需要自己来解决问题。韩国小学的大门口,没有中国学校那么多的接送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路途远的有校车接送;路途近的,教他遵守交通规则,自己走回家去。在游乐场,即使是空中缆车这种大型的、危险刺激的项目,也要让他自己去玩、去感受,决不容许大人陪伴。如果你觉得孩子还小,还难以独自面对这种惊险和刺激,那就等他长大一些,再让他去冒险。

3朋友的话,让我想起在国内的儿童医院,一个宝宝病了,即使是流鼻涕咳两声的普通○

感冒,也时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深更半夜地忙前忙后,这个削苹果,那个买饮料,这个抱一抱,那个摸摸后脑勺,一遍一遍地问烧不烧,渴不渴,六个大人都有活干,都关心备至,都忙活不开。结果是大人越关注,孩子就越感到病痛的厉害,就越发哭闹,本来就不宽敞的病房就越加热闹、越加拥挤。有的医院只好贴出告示:家长陪护只限两

人!

4我还亲眼看到一个高中学生,○在餐桌上把一个鸡蛋递给他母亲,母亲把鸡蛋剥好了皮放回到他碗里,而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之中完成的!经了解,这个学生竟然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我们的家庭,还有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5狮子是群居的动物,每只幼狮都受到族群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无忧无虑的○

幼狮整天玩耍、打闹,正是这种玩耍、打闹,还有争斗,锻炼了它们坚强的体魄、灵活发达的四肢,同时也学会了群体间的相互忍耐、谦让,相互间的欣赏和帮助。韩国人崇尚“狮子育儿法”,是认为孩子也像幼狮一样,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之下生存,他们必然要走进社会,走向竞争,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有的问题是家长也未曾碰到和解决过的。正如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障碍。”障碍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先决条件,面对障碍,我们不能回避,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抱着孩子代替他跨越障碍。

6韩国人认为:养育孩子其实并不复杂,非常简单,就像大狮子养育小狮子一样。要相○

信孩子的成长欲望、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孩子所面对的一切,即使面临生命的危险。

7请把紧攥孩子的手松开,再松开,让孩子自己去走。摇摇晃晃走在今天,结结实实走○

向未来。要清醒地知道,松手并不容易。而此时此地松手,又会在彼时彼地无意识地把孩子的手拉得更紧。

8“狮子育儿法”体现在事事处处、点点滴滴之中,也体现在观念的改变、生活习惯的○

改变之中。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天的改变开始吧!

(选自《读者》2005年第15期,有改动。作者荒岛)

1、通读全文,作者所说的“狮子育儿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孩子 的方法。(3分)

2、第○4段列举高中生的例子,其作用是

。(3分)

5段引用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这是 的论证3、第○

方法,其作用是

。(4分)

4、你怎么看待第○3段中所谈到的现象?为什么这么看待?(4分)

答:

5、你认为“我们有家庭,还有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了?”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6、自然界还有其它一些动物(如鹰、狼„„)也有类似教育、训练幼仔的传闻,你知道吗?请写在下面。(4分)

(三)活着真是难事

1我做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会交际,○能多认识上几个人就已经很不容易,却又常常把所认识的人看不清。

2我爷说,做人要善良,能宽容。我老记着这话,所以谁在诽谤我,我不回应,还想着○

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可以没有朋友却一定得找个敌人,魔是法之侣嘛。

3谁向我借钱,狮子大张口,明知道他借了就不会再还,便耍小聪明,不借他,偏送他○

三分之一或半数,过后又后悔了:我凭什么给他呀?便自己安慰自己,权当做好事了,做好事利于健康,要不,就是前世欠了人家的吧?谁在戏谑我,戏谑就戏谑吧,惹得大伙乐一乐也好。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啊,算我养活他人,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社会上有关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A、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受到伤害,这不关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

4我老婆骂我傻,说:○“怎么着,活到半百了,该你吃的时候,碗被别人先端了;该你睡的时候,枕头被别人抽走了?”但我死不承认我是傻子,因为我爱我的写作,生怕谁坏了我写作的环境,一心做自己的转化,B、想把虫子变成蝴蝶,想把种子变成树林。柳青当年为了成全他写作的环境,就曾说过他是C、挑着鸡蛋筐子过街,不怕他撞了别人,就怕别人撞了他。

5柳青怕别人撞了他,到底还是别人撞了他,虽还留下了《创业史》○,人却在悲苦中死了。古书上有一个故事,说一只兔子在前边跑,后面又有成百人追逐,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为百只,而是名分未定。想想我自己,也是在追兔之列,没有跑得最快,跑得最快了后边的人就会停止,还会给你鼓掌,既然仍在队列之中,那就必然地允许被拉被扯被伸出的脚勾绊。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

6一、有一位熟人,见我言必称老师,好话给我说过几箩筐,动不动还给我送吃货;在○

他挪了个地方后,突然开始攻击我。他是以“杀”我引人注意。或许他“杀”得太突然,虽一时博得“好汉”的名声,但不足几年,世人倒怀疑我在炒作,雇了他做托儿。可能是他也不适应了吧,据有人告诉我,他现在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7二、有一位熟人,形状宽厚,我们曾经很友好,他甚至把我的照片放大挂在他的房子○

里。当时社会上到处有我的盗版书、假字假画,我也就信任了他,托他办理书画用的纸张、笔墨和书画袋。但我没有想到他也做我的假字画。他做假字画容易骗人,也最伤我心。我现在只好不用专用纸了,也换了专用袋,在字画上按起指印了。

8三、有一位熟人,他贫困时我资助过他,他艰难时我力撑过他,处处为他执言仗义,○

但他稍一好过,则不容我之长。偏行事又面有君子态,能掩人耳目,让我有苦竟不能说。

9唉,我现在才明白,活着真是难事。怎么办呢?既不可能当个大官,又不可能遁入寺○

院,更非身有大翮,还要活着,还想做自己的事,我思前想后,自闭桃源称太古那是不行的,只要心境浩渺无涯,人境再逼仄,还得在人境里走,那就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怪了吧。

(选自《读者》2003年第18期,作者贾平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A、B、C三个画线句的言外之意。(每句2分,6分)

(1)A句:

(2)B句:

(3)C句:

2、作者所说的“活着真是难事”,他的“难”体现在 。(2分)

3、品读第○6至○8段中的三个例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作者贾平凹是怎样对待“熟人”的?而“熟人”又是怎样对待作者的?(4分) 答:

(2)由此可见,贾平凹是一个

的人。(2分)

4、你认为作者的做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为什么?(3分)

答:

5、本文许多语句都体现了贾平凹幽默诙谐的文风和豁达大度的人格。请你列举一例,并加以品析。(3分)

(1)例句:

(2)品析:

(四)简单的意义

1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现○

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不自由。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2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更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成了你惟一的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
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第三篇

【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精品美文阅读与欣赏能力训练专辑(一)

(一)生 命 的 补 丁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还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黑白)

1、如果将文题“生命的补丁”中的定语部分“生命的”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3分) 2、比较第①②段,用文中原文填空。(每小题2分,计4分) (1)第①段写的是 是 (2)第①②段所写的两件事之间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第②段写的

【童鞋会阅读精品美文】

5、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有许多感想。请你将你的感想用简洁的、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在下面。(3分)

(二)优 美 的 琴 声

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

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于作润)

”一句话来概括。

”一

3、品读第③段以及画线处,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6分) (1)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4位名人,他们的共同点可用文中的“

句话来概括。

(2)你对这4位名人中的哪一位最熟悉?请简要说说其事迹。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将他或她的事迹简要地写在下面。

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4、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4分) 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3分)

(1)问题: 那张字条让我胡思乱想了半天。他可真会说话,以为我是免费洗衣机啊,还成人之美。我也较起真儿来,在纸上画了一台洗衣机,旁注:“免费,不洗白不洗。”

第二天,我在门前看到一个袋子,里面装着两件格子衬衣,我发现衣服一点也不脏——他是怕拂了我的好意!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星期,一天早晨我起床后发现门上贴了两张字条,一张上面画着美丽的雪花,雪花的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女孩儿,另一张上面写了一句话:“小心路滑。”我一看就明白是下雪了,他要我走路小心。下楼一看,外面果然白茫茫的一片,一般暖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我迫切地想一睹他的庐山真面目。第二天,我在他的门上贴了一张画,上面画了一个腼腆的女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说:“隔壁的,我想见你。”

你猜怎么着,他的回复是一只龇牙咧嘴的恐龙,没有只言片语。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是一只恐龙,怕吓着我。于是我礼尚往来地画了一只吐着舌头扮着鬼脸的青蛙,言下之意是说我才不怕他呢。

接下来的几天,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删节 作者:因恩)

(2)解答: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6分) (1)璐丝:通过写璐丝

,表现了,表现了

(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

的性格。

他 的性格。

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3分)

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

(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

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3分) ......

(三)隔 壁 的 字 条

我在杨柳青租房打工。一天回家,看到门上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上月电费,一共15.5元,隔壁。”我这才知道隔壁原来住着人,并且我们合用一个电表,塞条子是为了要我出另一半的电费。我赶紧拿了8元钱准备送过去,可一看铁将军把门,只好把钱用方便面袋装好塞进了门缝。

第二天,我下班回来,刚打开门,就发现门缝里塞着那个方便面袋,里面装着2.5元钱和一张字条:“你刚来不满一个月,所以不应该收你全月的电费。”

看了那几个字,我的心里一暖。哟,这人还挺较真儿,给他(她)小便宜,他(她)都不要„„

此后,我一直留心隔壁的一举一动,可奇怪的是,从来没听到过他(她)屋里有什么响动,也从来没有见过他(她)的庐山真面目。

半个月后,我的煤快烧完了,连续几天到街上去等卖煤的,都没等到。附近的居民都说,一个月才来一次卖煤的。没法子,只好给隔壁的他(她)留了一张字条,问问哪儿有卖煤的。

第二天我下班后,看见门口放着一袋煤,上面还用细铁丝穿着一张明码标价的字条,写着:“83×0.19=15.77(注:实付15元)。”

这样心细的一个人,我想她一定是女的,可又一想,四十多公斤的一袋煤,一个女人根本没法弄回来。既然不是女的,那就一定是男的了!于是我就想:如此心细的男人可真少有„„

老样子,我把买煤的钱塞进了他的门缝,当然少不了好处费,不算多也不算少——5元。 谁知道,我的做法惹恼了他。隔天,我在门缝里看到了我那5元钱和一张怒气冲冲的字条:“小姐,你会不会算帐啊,有钱你救助失学儿童呀!!!”

看得出来他是生我的气了,不然他的措辞不会如此严厉。想到我的做法伤害了他的好心,我很自责,愧疚地找了纸和笔,郑重地写上:“对不起!”顺便还画了一个流泪的小女孩。

我的字条换来的是10块阿尔卑斯奶糖和一张温情脉脉的字条:“乖,不哭,告诉你一个秘密,门口的编织袋里有劈柴。”

为了确定他的性别,更为了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我给他回了张字条:“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星期天我休息,你有衣服要洗吗?”

他的回复是:“谢谢,恕在下不能成人之美。”也许是怕拒绝会伤害我,他在字条的下端画了一枝小小的玫瑰,虽然画得不是很好,看起来像朵喇叭花,可我猜想他想表达的一定是玫瑰。

一、文本解读:请认真地阅读选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0分) ...............................

1、文中的“他”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在下面。(4分) 2、通过文中对“他”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 的人。(3分)

3、“他”的所作所为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方面?为什么?(3分)

二、故事设想:因原文篇幅太长,选录时删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你对故事进行一些猜想,回........................................答下列问题。(10分) ...........4、请你设想一下,“他”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迟迟不与“我”见面呢?(3分) 5、“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与“我”之间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故事结局又会是怎么样的?请你用简明的话概括你所设想的故事梗概。(4分)

6、按照你上述的设想,请你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以此来点明全文的主旨。(3分)

(四)大 地 的 耳 朵

(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性格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作者:佚名)

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1)

,(2) 。(2分)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1) ,(2) 。(2分) 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情节完整地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语言华丽而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

(五)礼 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

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

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美]杰瑞·沃曼)

4、冬菇如此美味,但在第11段中作者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这是为什么?(3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分) “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2分)

5、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 的思想感情。(3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分) 。(6分)

6、文中对冬菇的描摹有很多精彩的比喻。请你列举1例,并说说其妙处。(4分)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

答:(1)比喻句:

处的哪一处?为什么?(4分)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6分)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4分)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2)妙处:

7、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a、b两处都用到“刻意”一词:母亲“刻意”夹冬菇和“我”“刻意”夹冬菇,其动机完全是一样的。

B、第10段中画线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味道独特。

C、第11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2分)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六)一诺千金

①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②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

③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

④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⑤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⑥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⑦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

⑧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 (选自《读者》2005年第17期,有改动 作者:吟秋)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分,计4分。)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 2、本文第①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本文许多地方都十分催人泪下,你读到第

而感动的。(3分)

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

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3分)

(七)一个老人的问题

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迈进门来。伙计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看上去,他是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面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伙计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伙计闹懵了,忙说:“没有啊!”

“那么,请给我拿一杯酒来,先生!”

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慢慢饮完酒。随后,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酒店。伙计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伙计几乎忘记了那位可怜的老人。但一天夜里,当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门口。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

伙计不安地答道:“没有!”

“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

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一天夜里—— “有人问起我吗?”

几年过去了,伙计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

“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 伙计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

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伙计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手,他一下子跌在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伙计赶忙奔过来,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 (选自《读者》2005年第13期 作者:穆·阿里)

1、通读全文,比较老人三次到酒店来的经过,你认为他是一位 人。(2分)

2、揣摩老人请求伙计拿酒来时的神态,请将a.“受了伤似的喃喃”、b.“凄惨”、c.“伤感”这三个词语填入文中方框处,依次应为

。(只填序号,3分)

的老

3、揣摩文章末尾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根据全文内容和你的理解,你认为“伙计”是“老人”的儿子吗?为什么?(3分) (2)“伙计”为什么要哭着说这么一句话?(2分)

4、本文很注重通过细节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列举1例,并作简要分析。(3分) 答:(1)细节: (2)分析: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里最为合适?为什么?(4分)

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 答:应归位于第

段与第

段之间,因为

5、请你分别对文中的老人和伙计说一句你最想说的心里话。(4分) (1)对老人: (2)对伙计:

5、如果“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如果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3分)

6、假如你是“老人”的儿子或女儿,你打算怎样来对待“老人”?(3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72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