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一:华师大版本七年级历史教案上

第 1课:中国远古人类

主备人:王坪乡中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分析北京人体质特征,明确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使学生理解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可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他们对祖国有悠久的自豪感。

原始先民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进程中,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北京人

【学习难点】: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中

3、北京人特征。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描述北京人生活状况。(生活的时代、生活方式、使用工具)

2、 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三、拓展延伸:教材第6页 的思考与讨论。

五、巩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当堂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主备人:王坪乡中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南北方原始聚落的不同风格。

2.理解目标: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的不同成因以及对后世影响。

3.情感目标:通过古代农耕文明的学习,增强对祖国历史的亲近感,初步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难点:初步认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猜谜语导入新课:

①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打一植物)

②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打一植物)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点击鼠标,展现课题)课题:第二课 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课本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 (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

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植粟、黍等,学会了饲养黄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半坡人种植粟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比较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农业。读《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象图》,提问:原始人在做什么?

答;点穴下种,种植庄稼。现代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答;现代农业,机械化进行

生产。

读图河南新郑出土的石磨盘和石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能说一下这个工具的用途吗?答:为粟去皮即碾小米。想一想,现在这样的工具是什么样子的?答:用机器磨。

二、南方的农耕文化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一自然段。(约2分钟)

提问:(1)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河姆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学会了使用什么?)回答:半坡人学会了种植庄稼,学会了种水稻等,学会了饲养水牛、猪、狗等,学会了制作陶器,学会了使用磨制的石器。

(2)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河姆渡人种植水稻这种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半坡和河姆渡的先民们使用的工具比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更加精致,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磨制出来,我们把这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成为新石器时代。

师讲:同学们,原始农耕文明出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开始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并逐步形成原始聚落。

三、原始聚落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本目第二自然段(约2分钟),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

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领域和长江领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半坡的穴居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建筑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1)思考题: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你觉得人类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2)组织讨论:8个小组分头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思考题:学完本课后,你对本课(《原始的农耕文化》)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一两句话谈一下。

布置作业;比较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形成的原因。

第 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及华夏族、华夏文化等基础知识

2、读诗词及远古传说等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懂得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的某些情况但又与史实有所区别。

3、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各具风采,最终构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是由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

【学习重点】:

远古先民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学习难点】:

神化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部落与部落联盟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思考回答

1、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 我们为什么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人文初祖”?

3、 黄帝部落生活的地域。

4、 看教材15页的插图,说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5、看教材15页的地图,山西有哪个部落首领?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课本13-----14页图片说明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 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3、、我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哪一原始人类?

②写出几个你所知道的我国远古人类代表。

③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项世界性的贡献是什么??

【 教学反思】 :

单元总结课: 一课时 主备人: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提纲

【知识梳理】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二:七年级上册数学华师大教案

第1章 走进数学世界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在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联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较充分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习本节内容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人文精神、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价值观等都应该在其他各章的学习中得到贯彻.

教材分析

本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科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本节的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各个方面,为以后的学习作了有益的铺垫.

教法分析

1.如何体会成长中的数学?以回忆为主,梳理自己在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谈个人学习数学的经历和体会,如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数学教师,举出自己遇到的一道难题,并说明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之间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回到身边的数学.

2.怎样才能学会数学?首先借助教材中数学家华罗庚的阅读材料,从他们身上学到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其次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生活中的数学”采取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学会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激发兴趣,逐渐增强信心.此外,课后还要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关于数学的感人故事,以此催人奋进.

学法分析

本节的内容,如果单纯从知识的角度看,似乎并无新的内容,它主要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学生正式学习初中数学的课程之前,进行的一些相应的“准备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学习本节时要多考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在解答一些实际问题时,要多考虑问题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充分联系实际.

重点:发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难点: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1 数学伴我们成长

1.2 人类离不开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初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数学在我们身边的图片和人类离不开数学的实例的相关图片,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体会从古至今数学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数学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离不开数学.

难点: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教师诵读文字部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让我们走进数学世界,去领略一下数学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数学伴我们成长

出生—学前—小学,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数学并不断学习它,相信吗?大家不妨举出一些我们身边用到数学的例子,看谁说的例子多.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与同伴合作.

在学生回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数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2.人类离不开数学

教师展示蜂房图、食糖销售统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图片,用录音解说(解说语参见课本,从第2页下面至第3页文字部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三、合作探究:数学应用举例

一个数减去4,再除以2,然后加上3,再乘以2,最后得8,问这个数是多少?

(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合作小组进行交流、互补)

可用算术法或代数法解,答案是6.

(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有人去甬江大桥下搞赌博游戏,几个围观者跃跃欲试.主持人给大家看,公

文包里有5个乒乓球,其中两个球上写有大红“福”字,他吆喝着人们去摸“福”,如是一下子同时摸中这两只就能获奖.旁边贴有“海报”,上面写着:有奖摸球,摸一次2元,若同时摸中两个“福”字,奖金10元.摸中一个或都摸不中不得奖.

同学们,你认为这场游戏公平吗?遇到这种场合,你会怎样处理?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应用)

通过分析,发现摸球者获奖的可能性仅有10%,赢率微乎其微,接着老师拿出教具,请几位同学试验手气,果然均难以一下子摸到“双福”.所以在这一场不公平的游戏中,摸彩者摸到的不是福气,而是晦气.赌博有害,我们不仅不要参与,而且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揭穿它骗人的本质.

关于课本第3页的“密铺问题”.思考:①哪些基本图形可以密铺?②为什么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得出较完整的答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和总结各种能铺满地面的地砖的形状及其特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实例.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可让学生的参与度高一些,多提问几个学生)

五、课后作业

记录表中,星期五的气温是多少度?

【解析】由平均数=总数÷个数,在平均气温已知的情况下,可求出这一周的气温总和,从而求出未知的气温.

【答案】24³7-(22+22+24+25+23+26)=26(℃).

答:星期五的气温是26℃.

2.你够精明吗?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候需要你做出明智的选择.你能用数学知识来帮助你吗?比如某个同学要到商店里买一个茶壶和五个茶杯.现在有两个商店标价都是茶壶20元一个,茶杯4元一个.甲商店打出“8折优惠”,乙商店则打出“买一赠一”,即买一个茶壶送一个茶杯.聪明的你会选择哪一家呢( )

A.甲 B.乙

C.甲、乙都一样 D.无法判断

【解析】我们先算到甲商店应付的钱:(20+4³5)³80%=40³0.8=32(元);再算出到乙商店应付的

钱:20+4³4=20+16=36(元),答案很明显,到甲商店买合算.

【答案】A

【板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数学应用举例

例1、例2、例3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1.3 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几位数学家的故事,拓宽自身的见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华罗庚的故事,思考怎样学好数学.

2.通过台阶上铺地毯问题的探索,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一组数学格言,体验数学之美,从而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陶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通过演讲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讲数学家及身边人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来体现“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一主题.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数学哺育着我们成长,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同时它又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出示:1+2+3+4+„+97+98+99+100=?(给定1分钟,看谁算出来)

此题思考策略: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统计算对的人数,予以表扬.

二、数学家成功的经历与启示

1.数学家成功的经历

(1)介绍高斯的故事

这正是德国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过的一道题.1787年,年仅10岁的小高斯在课堂上首先用这种简洁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后来他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王子”的美称.小高斯10岁解决的数学题我们十二三岁也能很快算出,这说明数学并不神秘,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高斯工作勤奋,精益求精,他的研究遍及数学的各个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后人这么评价高斯:“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

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同学们知道其他著名数学家的名字吗?你知道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等数学家是怎样学好数学、走向成功的吗?让学生起来进行介绍,充分进行交流补充.

(2)自学成长的华罗庚

(3)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

2.从数学家的成功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有兴趣;(2)有刻苦钻研的精神;(3)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4)善于独立思考„„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三、数学应用举例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年轻时候做过这样一道题:“甲和乙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

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几小时两人相遇?如果甲带了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问这只狗共奔跑了多少千米路?”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展示成果;最后教师点拨给出答案.

教材第6页中间的图形题(铺地毯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让学生回答,老师可板书,最后做总结性点拨、指导.

教材第6页“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可小组交流,老师点拨指导.

四、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图①、②、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

(2)你能否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得出图④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数一下,验证你找出的规律.

(3)说出图⑤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4)请用式子表示你找出的一般规律.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学好数学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

如图,把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AC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做几个小长方形,若AB=2,BC=4,则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是多少?

【解析】把对角线AC分成几段,以每一段为对角线的几个小长方形的长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长AD+BC;宽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宽AB+CD,所以可求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等于长方形ABCD的周长.

【答案】所有小长方形的周长之和为4³2+2³2=12.

【板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数学家成功的经历与启示

三、数学应用举例

例1、例2、例3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概括整合】

一、知识梳理

与数学交朋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要点

通过科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高斯的故事,教育学生要认真观察、刻苦钻研、善于发现问题,要学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备课资料】

苏步青:1902~2003,浙江义乌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积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

第2章 有理数

2.1 有理数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列举出周围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但不必用形式的定义来表述什么叫做负数.引进负数后,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要求学生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学习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正负数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在学习负数之前,学生已在小学学习了非负有理数,了解了非负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及其运算,为学习负数有理数奠定了基础,负数概念是通过具体实例建立的,需要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理数的分类,需要学生根据有理数的特征及其系统分类,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2.重点与难点:本节的重点是非负数的概念及运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本节的难点是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法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学过的数学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比如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收入300元和支出280元,增加12%和减少10%等,怎样用数学符号来分别表示它们?如果用小学学过的数,显然是不够了,因此负数的概念由此引入而建立,由此突破重点.对于难点的突破,要把课本上的实例通过语言或画图进行直观形象地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找出具有相反意义这一特征,最后抽象出用“+”“-”号分别表示它们,从而突破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学法分析

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非常多,学生列举实例的前提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点,对有理数的分类,同样要引导学生先去观察、概括、对比、交流、讨论,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由于这节课是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并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在实际背景中理解正、负数的意义,还有让学生自己总结已经学过的数,尝试进行分析,通过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得到有理数的分类,所以独立思考,自主互助学习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2.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三:第21课《诸子百家》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21课《诸子百家》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

〖内容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知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②了解孟子、老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

2.能力培养

①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②联系“孔子一生努力”的有关材料,理解“终身学习”这一话题。

③针对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以屈”的警句,联系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提倡这种浩然之气,组织讨论。

④比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

⑤收集与“诸子百家”有磁的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或成语知识竞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②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儒家学说,经过历代统治者的改造和运用,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③认识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他的许多名言警句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④认识道家老子的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朴素辩证法观念。

⑤认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了解其在历史 上曾适应当时统一国家建立集权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是本课的重点,应突出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子则应着重了解其警句名言在后世仍具有启迪作用。

2.难点 “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不易对初一学生讲清,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讲“人”再涉及其思想,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或适当补充一些材料,使“诸子百家”显得有血有肉,从而让学生产生较深的印象。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教学,“儒家”为一课时,“道家”、“法家”为一课时。

1.儒家

①孔子

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孔子像,结合小字的有关内容,介绍孔子的外表和简单生平,指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从“大思想家”的角度,突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这是儒家学派的基本主张。讲清“仁”是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可,“礼”是本周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提倡“仁”必须遵守“礼”。

从“大教育家”的角度,着重向学生介绍其传诵久远的格言,还可不敢当今教学结合。 从整理和保存文化典籍的角度,介绍《诗》、《书》、《春秋》和《论语》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终身学习”的道理。

②孟子

讲明孟子是旧中国时期的儒家代表,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合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

引用课文中有关孟子的警句名言,运用“孟母教子”的故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对“浩然之气”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为人之道的教育。

2.道家

①老子

根据课文中的老子像,向学生介绍老子的简单生平,指出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还被后来的道教徒神化,尊崇为道教教主。并向学生讲明“道家”是学派,“道教”是宗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突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中对立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精华所在,使学生了解老子是一位对事物有深刻观察力的智者。结合“塞翁失马”的成语典故,使学生了解祸兮、福兮含义。 介绍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并说明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联系这一思想主张在西汉初

期的实行,使学生真正理解“无为而治”这一主张。

②庄子

适当介绍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说明庄子在历史上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

①韩非子

回忆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引出韩非在其中的作用。介绍韩子简单生平,突出其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并指出韩非子“崇尚今世”、“崇尚法治”的思想在当时是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作用;说明秦统一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但也应点出韩非子的极端“君主中央集权”理论排斥其他各家,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而不得民心,秦朝短短15年的历史是最好的明证。

②适当介绍墨子与墨家,其“兼受”、“非攻”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③适当介绍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可通过“孙武练女兵”的故事,使学生了解孙武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可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中,使学生理解孙武军事思想的地位。 小结:总之,今天通过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学习,知道儒家、法家和道家是春秋旧中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派别,从中我们了解了儒、法、道、墨、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进一步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青铜铸造的有关知识,我们要了解掌握什么是青铜器?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目前所见最早的青铜器是什么?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什么叫饕餮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将学习

第21课 诸子百家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学派 成就

孔子 春秋后期 儒家 提倡“仁”,广收门徒、发展教育,整理文化

孟子 战国 儒家 “仁政”,“民贵君轻”,人要有骨气

老子 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 道家 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无为而治

韩非子 战国末期 法家 今胜于昔,“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说明:学生述点情况较好,都能讲出点什么来,也许是因为我给大家留的时间比较多。另外,他们在语文课中学习过《论语》中的一部分内容,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布点小结

本课的内容难度比较大,这里涉及到许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很难掌握。但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学一点点常识性的东西。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课我们将利用三课时来完成。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什么叫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强调:“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下面要学习的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我们要注意他们生活的历史时期是春秋不是战国。

“由分立趋向统一”:引导学生回忆旧课,涉及西周分封诸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内容。 学派: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教九流”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三教九流”呢?(没有学生知道,也有部分同学知道一点)

关于“三教九流”有各种说法,我们现存介绍一个最常见的说法:“三教”即儒、释、道(释为佛教,这在前面的内容里简单介绍过)。“九流”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九家学术流派。“九流”中司马迁选取影响比较大的六个称为“六家”。他们是:儒、

墨、道、法、阴阳、名。这里我们将着重学习前四个:儒、墨、道、法。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子”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知道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过)

百家泛指各学派。

“诸子”、“百家”都是泛指。

第二课时

①儒家

儒原来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长期从事儒这个行业,因此他所创立的学派称为儒家。

⑴孔子,名丘,字仲尼。相传孔子“圩顶”,圩音乌,意思是中低而四傍高。大家看一下课文中“孔子像”,是不是有点“圩”。当然,还有人说孔子的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也有人说是因为孔子的母亲在尼丘山下生了他,故名丘。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他也被尊奉为“大成至先师”,“文宣王”。现在你如果到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死后的孔子很是风光。但孔子在世时,却很不得志,虽然他出身贵族家庭,但在他3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在鲁国不得志的情况下,周游列国,想找到个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最终是两手空空。有件事比较有意思:有一次,孔子在郑国与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到处都找不到,只好问人。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东门外有个人“累累如丧家之犬”,弟子们一看果然是孔子,有个弟子就告诉孔子这件事,孔子也不乏幽默地说:“然哉!然哉!”孔子转运是在他死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过什么?(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要成就:政治上、教育上、文化上。(指导学生看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仁”是做人的道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高的道德要求。“礼”是行为规范,要体现西周社会等级秩序。

教育上,孔子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诵的格言。你们学过《论语》十则,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说一说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学生背诵)

文化方面:(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相关知识,强调《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写的有关孔子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四: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 第21课 诸子百家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五: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上)教案集

第一章 星空巡礼

第一节 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及讨论,能说出星星的运动特点;

2)学会辨别恒星和行星;

3)学会借助星图辨认出有名的星座和亮星;

4)了解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天认星,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情趣和探究意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星空的变化特点;借助星图辨认著名的星座和亮星

教学难点:星空的变化规律与空间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雨后的彩虹,外星人,飞蝶,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漫步者,每当我们想起这些词,不禁会注意起我们头顶无边无际的天空。在美丽的夜晚,群星璀璨,更是令人浮想联翩,虽然太空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很少在意它,可是它又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

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需要辨认方向;农业民族按时令播种需要确定季节,这需要研究太空。现在我们的全球通手机,天气预报,地球资源的匮乏等等因素,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对于我们来说,探索太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

(二)、星空的变化

教师展示一幅星空图片。(利用“星光后院”软件展示)

设疑一:我们晚上观测到的星空是静止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对星空一般了解很少,也没有长时间仔细观察,学生的回答为猜测性的。)

师:要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亲身去长时间的观察。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星空图片。

师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刚才的回答要改变吗?为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

师:其实,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证明,我们晚上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 教师利用“星光后院”软件演示,星空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设疑二:星空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有什么规律吗?

其实,我们观测到星空在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活动一:在地球仪上中国位置帖一白纸,标上东南西北,中间画一卡通人代表自己。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把教室想象成宇宙,周围的同学和顶上的电灯、电风扇等想象成星星。自己想象成是站在纸上的卡通人,以卡通人的视野观察周围的星星。

学生想象观测,并进行讨论后回答。

师:观测后我们会发现,星空是自东向西地旋转着,西边的星辰渐渐没入地平线下,而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地升起新的星星。(教师配合“星光后院”软件演示,并演示人在面向东南西北不同方位时星空的运动情况)

我们观测到的星空,在春夏秋冬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通常按春夏秋冬四季把星空分为四季星空。

(三)、恒星和行星

美丽的星空,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就像许多神秘的眼睛,尽管星空在不断地变换着它的图样,但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总是保持不变,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观察夜空,发现天空中的星星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置相对固定的,把它们叫做“恒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另一类是不停地在改变位置的,把它们叫做“行星”,行星就像行动迟缓的老人,在夜空中闲庭信步。如我们熟悉的“金星、木星、水星、土星”。其实,所谓的恒星,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由于它们离地球太遥远,如果不借助特殊天文仪器,人们很难发现它们在星空中位置的变化。

教师展示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北斗七星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恒星是否也在运动。

另外,恒星和行星,除了在位置变化上的区别外,恒星都是气体球,没有固态的表面,气体依靠自身的引力,聚集成球体。恒星是本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而行星不会,如“火星,木星”等。我们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多颗,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都是恒星。除了太阳以外,离开我们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相比,距离也要远27万倍,因为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所以看上去才只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至于行星,它们和恒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己发光。它们大都由固体的砂土、岩石构成。除了恒星和行星,还有没有其它星星呢?有的,那就是卫星,“卫”有护卫、守卫的意思,所以,卫星总是绕着行星转。每个行星和它的卫星就组成了天空中的一个家庭,行星是父亲,卫星便是它的儿女。比如,地球就只有月亮这么一个“独生女”,而木星,却有二十多个“儿女”,组成一个大家庭哩!

问: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恒星和行星的名字吗?

学生思考与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

(四)、星图和星座

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识它们,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首先要了解星星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你应该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根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绘制了许多星图。发给大家的四幅图,就是分别按我国北京地区的春夏秋冬星空绘制的四季星图。

另外,古人为了方便认星,就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一群,并在每一群星中用想象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联结起来,形成各种图案,这些星群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星座”。人们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星座和神话故事挂上钩,因此最古老的星座名称通常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现在世界通用的星座体系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最终确定的,它是以传统的星座为基础,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它们都有确定的边界,内部有许多星星,正如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确定的国界,国家中有许多城市和村镇一般。

活动二:仔细观察秋季星图,并根据名称想象一下。

(结合课本要求学生自学32页“活动与讨论”、33页“阅读-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活动-寻找北极星”部分内容。)

学生可适当讨论。

找一找:你能在秋季星图上找到著名的大熊座(北斗七星),天鹅座,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小熊座(北极星)吗?找到后用笔把它们画出来。

(五)、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

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星星,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太空,那么我们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也是探索星空的好工具。天文学家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除了把望远镜越造越大外,还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既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又可以接收星星发出的电波,通过电波了解星星的秘密。更为神奇的是,人们还想到把望远镜放到太空飞船上,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教师边图片展示:传统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

天文台,是天文学家工作的地方,我国著名的有五大天文台,它们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

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思考:为什么天文台的观察室大多数为圆顶结构?

第二节 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

了解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宇宙的无限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勇于探索宇宙的兴趣,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培养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银河系的组成、大小及形状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条件,查找有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资料。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准备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选取。制作必要的课件

(二)新课设计

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那看到过一条淡淡的光带吗?它是从东北向南横贯天空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这条淡淡的光带,看过去象天空中银色的河,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银河。(可看课件上或书本中图1.2.1美丽的银河)那谁知道有关银河的故事和传说?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

2、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形状内容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补充来完成。如下:

教师:同学们《科学》书上为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和形状,结合有关银河系这份资料,你们要掌握书上能理解的内容(强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免学生误要把资料中的内容也记住),有不能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学完后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自学完后要检查,看哪一组既快又好,咱们来比赛一下。

约不到十分钟,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银河系的大小

有关光年,天文单位,秒差距等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

教师:你们知道30万千米,到底有多长吗?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七圈半约等于

30万千米。你相信吗,光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转动七圈半。即光每秒可以走30万千米。我们要描述银河系的大小要建立一个比千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光年,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的距离,我们一起来算一下

学生计算:1小时=?秒, 一天=?秒, 1年=?秒(若一年等于366天)

1光年=?千米。

教师:科学家们也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的平均值作为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

(A.U.),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

问:1天文单位和1光年哪个表示的长度更长呢?学生一起回答。

又问:那天文单位和光年哪个单位更大呢?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用千米和米来提示)。

学生计算:1光年=?天文单位。

教师: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估测出银河系直径大约有8万光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真是无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啊。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请找出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从正面和侧面图中找出。

银河系非常非常大,有几千亿颗星星组成,它的质量也大得惊人,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可以用一粒芝麻和地球之间关系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得印象)

人类出现几百万年,即使在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出现才35亿年,而银河系的的年龄已达100亿年了,在这么多年时间里银河系的天体在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着(展示动画银河系运动),而太阳带着她的家族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运转着,

每秒钟可达250千米,但要旋转一周也得花两亿五千万年。

银河系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得不得了,那我们说的宇宙是不是指的就是银河系呢?那宇宙除了银河系还有什么呢?它到底有多大呢?

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时间有多的,可按协作小组学习河外星系,请小组成员来描述浩瀚的宇宙,若时间不多教师可以介绍一下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象银河系一样的星系知道的还有约十亿个(用图片展示一下各种形状的河外星系)。最后让同学们畅想一下宇宙,可以提一些疑问、设想、向往等。

课结束前评价一下各组的表现,增强组内疑聚力,为以后开展组内协作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节 最近的恒星——太阳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和表面活动。

2.了解太阳与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3.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重点: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表面活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先请同学么欣赏几幅自然美景。

问: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因为有太阳)

太阳为什么能使白天变亮?(因为太阳能发光)

为什么白天比黑夜热?(因为太阳能发热)

太阳为什么是恒星?请说出证据。(因为太阳能发光和发热)

那么多的恒星都能发光、发热,为什么我们只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引入: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

新课教学: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那么它有多大,离我们多远呢?请快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

大: 质量: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5千克重的铅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体积: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足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远: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有1.496×108千米。

如果一个人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地球跑向太阳,那么需要多少年?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太阳的确是又大又远。那么太阳为什么会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知识及自己的了解探究一下。

太阳不断地向外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能。每秒的太阳发出的总能量高达

3.86×1026焦耳。这些能量相当于把全世界的海水升温120℃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这么多的能量和这么高的温度,为什么我们感到还是很温暖。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所以对人类来说,这些能量已经足够了。(可结合后裔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来讲。)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通过各种手段拍摄到的太阳的图案。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太阳表面的活动。

请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几小资料了解一下几点:

1.太阳表面是很不稳定的气体,太阳表面大气层处在激烈的活动中,日珥和黑子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

2.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一些小黑点,被称为太阳黑子。出现太阳黑子的时候,太阳活动就激烈。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为11年。

3.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太阳黑子观测记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与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气象、水文等现象又密切的关系。如会对气球周围环境、磁场、气候和通讯等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从上述可见太阳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要是失去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其中可以渗透一些关于太阳能的知识。如: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

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简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要求课后同学们通过调查和收集有关哥白尼和日心说的资料。使学生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就是一个真理和谬误斗争的过程,努力学习哥白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

课堂小结:(请学生进行小结)

练习:1.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倍,它的表面温度是 ℃。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

3.请你说出太阳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几个例子。

第四节 行星与卫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总体构成。

2、了解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概况和运动特征。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六: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有理数教案整章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教材的特点: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本章教材注意降低了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本章教材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引进了计算器来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把握。

3.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工具,尤其要使学生善于借助数轴学习、理解。

4.本章的导图是天气预报图,是引入负数的实际情景。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导图与导入语,使学生对相反意义的量,对负数有直观的认识。

三、课时安排:

本章的教学时间大约需要23课时,建议分配如下:

2.1 正数和负数---------------2课时 2.2 数轴-------------------------2课时 2.3 相反数------------------------1课时 2.4 绝对值----------------------1课时 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2.6 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 2.7 有理数的减法----------------1课时 2.8 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2课时 2.9 有理数的乘法----------------2课时 2.10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 2.11有理数的乘方----------------1课时 2.12科学记数法------------------1课时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课时 2.14近似数和有效数字----------1课时 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1课时 复习-----------------------------------2课时

四、教学建议

①整体把握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引入;

②整体把握基本运算能力的培养;

③处理好笔算与使用计算器的尺度,避免繁、难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ºC,10ºC,零下10ºC,零下30ºC。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②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习

课本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

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

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0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习:

①―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10m,那么―3m表示 ;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 米(即低于海平面11034米)。比海平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比海平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数都带有“+”号 B.不带“+”号的数都是负数

C.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数学测验班平均分80分,小华85分,高出平均分5分记作+5,小松78分,记作 。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2m表示 ,0表示 。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10±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10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 ,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教学后记:

本节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本节的重点是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入负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能正确识别负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特别强调“0”的特殊身份,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教学中应多结合实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21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会根据要求把给出的有理数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难点: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正常水位为0m,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m 记作 ,低于正常水位0.3m记作 。

②乒乓球比标准重量重0.039g记作 ,比标准重量轻0.019g记作 ,标准重量记作 。

2.一个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如果向东运动4m记作4m,向西运动8m记作 ;如果―7m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m,那么6m表明物体怎样运动?

答案:1.+0.2;–0.3;+0.039;–0.019;2.–8m;向东运动6m。

二、讲授新课:

1.数的扩充:

数1,2,3,4,…叫做正整数;―1,―2,―3,―4,…叫做负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数,,8,+5.6,…叫做正分数;―,―,―3.5,…叫做负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②“―2”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③自然数就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要求学生区分“正”与“整”;小数可化为分数。

3.有理数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有理数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先将有理数按“整”和“分”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正”、“负”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正整数整数0负整数有理数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 2314457967

②先将有理数按“正”和“负”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整”、“分”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正有理数正整数

正分数有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

负分数

注:①“0”也是自然数。②“0”的特殊性。

4.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set of number)。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整数集合;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分数集合;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有理数集合;所有正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

5.例题;

例1: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集的圈里:

―18,

227,3.1416,0,2001,,―0.142857,95℅. 35

正数集 负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正数集 负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例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括号内:

29,―5.5,2002,,―1,90%,3.14,0,―2,―0.01,―2,1

6

7136713(1)整数集合:{29,2002,―1,0,―2,1 …} (2)分数集合:{ ―5.5,,90%,3.14, ―2,―0.01,…}

(3)正数集合:{29,2002,,90%,3.14,1,…}

(4)负数集合:{―5.5,―1,―2,―0.01,―2,…}

(5)正整数集合:{29,2002,1,…}

(6)负整数集合:{―1,―2,…}

(7)正分数集合:{,90%,3.14,…}

(8)负分数集合:{―5.5,―2,―0.01,…}

(9)正有理数集合:{29,2002,,90%,3.14,1,…}

(10)负有理数集合:{―5.5,―1,―2,―0.01,―2,…}

注:要正确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首先要弄清分类的标准。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在数学里,“正”和“整”不能通用,是有区别的,“正”是相对于“负”来说的,“整”是相对于分数而言的。

6.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零是整数;②零是有理数;③零是自然数;④零是正数;⑤零是负数;⑥零是非负数。

A:①②③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 D:②③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理数中,零的意义表示没有 B: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组成全体有理数

C:0.5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而它不是有理数

D:零是最小的非负整数,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

(3)―100不是( )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4)判断:

136713671367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七:七年级历史上册《诸子百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八: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

科学第二册教案集

第一章 水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1.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2.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 教学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学式

教学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

学生回答

包括: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

提问2: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讨论

总结: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 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 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忆: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答:不能。因为,面积和体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地球上的还说数量呢?

因此,经过科学家的计算: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这不仅是因为海洋有辽阔的面积,而且有相当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00多米。海洋还是生命的源泉。 但是,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我们可以回家品尝一下水中加盐的味道。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盐类物质35g,含盐量平均为3.5%,但是真正的海水除了咸(含有食盐外)还带有苦涩(含有其他的有苦味的氯化镁、氯化钾等),喝大量海水会危及生命。因此,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而海洋生物可以在海水中生存,比如鱼是因为鱼鳃中海洋一种泌氯细胞能把盐分排出体外,海洋植物细胞也有排出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吃鱼、虾、海带、紫菜时并不感到咸味。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从海水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淡水呢?

答:蒸馏法提取淡水。可以在家中操作:100ml水和3.5g食盐

如今,在淡水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究用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布置学生活动:看P3 资源丰富的海洋及模拟海水淡化

二、陆地水

除了96.5%的海洋水以外,大约有3.5%的水存在于陆地上,其中约有1%是咸水,咸水主要在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中国的青海湖,欧亚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的宝贵的淡水!

那么,是不是这些都能被人所利用?数量多吗?

看图1.1.3 地球上淡水的比例

了解各种淡水所占的比例。计算可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

计算: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全部水资源的多少? 十万分之七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

三、大气水

大气中的水相对于海洋水和陆地水来说,数量不多,进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037%,而且多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那么,大气中是否有水?

P5活动:解释

再举一些现象说明大气中存在着水?

答:云、雾、霜、露、烧开水时水汽消失在空气中、晾衣服、夏天冷杯子外的水珠、冬天教室玻璃内部的水珠、干燥剂、潮湿季节的地面和墙壁上的水珠等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大气中存在水汽?

四、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陆生生物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因此水是生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生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要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农业生产上,水是觉得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体含有水。我们可以体验到:水果、菜、甘蔗等,那么种子呢?

演示:种子里含有水分吗?

过程:

结论:种子里含有水分。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但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的含水量也不一样。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高;生命力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动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如,根尖、嫩梢、幼苗含60%~90%,树干为40%~50%,风干 种子为10%~40%

人体中有没有水?怎么证明?

排尿、出汗等

人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但分布不均。P7

人对水的需要比食品更重要。绝食1~2周但绝水则仅能存活几天。据研究,人体失水20%~22%就无法生存。因此,水是人体最丰富、最重要的物质。

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水在不断被消耗,因此,需要不断补充水。

活动:P8

作业:

第二节 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2.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3.会描述冰融化过程中的特点。学会描绘冰的融化曲线,会从冰的融化曲线确定冰的熔点。

4.学习装置器材,正确食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会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水的沸腾曲线。会从水的沸腾曲线确定水的沸点。

5.知道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变化名称及各种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6.会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重点: 水的密度为1.0×10 kg/m 物质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物质三态变化 3个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关于“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做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复习上册中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和操作要点。

2)向学生介绍量筒的作用、量程、分度值和读数方法。

3)实验中水的体积可由大到小量取。测质量用的烧杯每次都应擦干。

结论: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之比是一个确定的量。

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叫做水的密度。

一、水的密度

1. 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g/cm3,这表明4℃时,体积为1的纯水的质量是1g。 4℃时水的密度最大

2.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得出:1g/cm3=1.0×103 kg/m3

练习:1.说出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的含义

2.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还是一杯水的密度大?

二、水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新课引入: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演示实验:观察冰的熔化过程

1)在演示实验完成后,学生记了数据,可启发学生分析数据:在冰块熔化前温度是不是连33

续上升的?在熔化开始后,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继续上升?在什么情况下温度又会继续上升?在学生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考基础上,在指导学生描绘熔化曲线。

2)学生在数学里还没学过直角坐标系,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横轴表示加热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3)确定每个数据点之后,用光滑的曲线画出熔化曲线。多数数据点应落在着条曲线上或分布在曲线两侧很近的地方,有个别数据点可能偏离曲线很远,画曲线时可以不管它,因为这一数据的出现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如读数错误,仪器失灵等)所造成的,并不能反映要研究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把这一数据舍去是合理的。

思考与讨论:P12

结论:冰在熔化之前温度逐渐上升,到0℃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在0℃,直到全部熔化成0℃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

4)冰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

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

时间是否对冰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是固态

和液态共存。冰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冰

加热,即冰仍在吸热)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冰的状态是液态,冰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冰的温度升高)

5)归纳总结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固态→液态 熔化时吸热

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液态→固态 凝固时放热

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凝固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物质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点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3. 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沸腾: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学生活动:P13

结论:水在蒸发时要吸热

思考与讨论:

实验:关于“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需要学生自己使用酒精灯,教师应告诉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点。包括酒精容量、点燃熄灭、外焰加热。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可演示: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中,几秒钟后,观察烧焦部位。

2)为节省时间,要准备预热过的水给学生做实验,70℃—80℃的水。要求组内两个同学互相配合,一名注意观察钟表报时,另一名学生观察并记录该时刻温度计读数,过一段时间后互相调换分工。

3)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沸腾前后的气泡有什么不同?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沸腾时移开酒精灯沸腾现象是否继续发生?这时水温是多少?

思考与讨论:P14

蒸发和沸腾

同: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

异: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任何温度均可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腾在特定温度下持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学生活动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液化过程放热,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就是液化

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过程吸热。如:冬天结冰衣服变干;樟脑丸消失;碘升华等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华过程放热。如:冬天北方树枝出现雾凇,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5. 三态变化小结

三、地球上水的循环

七年级华师大上册诸子百家教案篇九:诸子百家教案

商南县初级中学七年级 历史 学科教案 序号

课 题: 诸子百家

主备人: 章 越 二次齐备时间 三次备课人

一、学习目标:(组内齐备)

1、知道诸子百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能记住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

3、能说出孟子、老子、韩非、墨子、孙子等诸子的主要思想。

二、学习重点:(组内齐备)

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三、学习难点:(组内齐备)

百家争鸣中纷繁复杂的各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四、课时设计:(组内齐备)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学-----我能行

(学生的预习设计及预习展示、问题生成。其中预习检测:组内齐备) 完成下列表格:

(二)对学

(完成结对子同学的讨论及学习效果。学生完成,小组长检查。讨论内容:学生自学生成;教师预设)

谈谈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名言?

1、30多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余年。

2、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

3、他的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议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

4、孔子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

教育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群学(小组内、班内)(学生结合自学和对学情况,完成质疑,做好记录,进行展示。易错点、易混点教师预设完成)

讨论:历史上什么朝代曾经运用老子“无为而治”这一思想主张?(西汉,休养生息)

这一主张是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不是,适合饱经战乱后重新统一的国家的治理)

(四)教师点拨

(涉及的重、难点,备课组齐备。教师结合学情完成二次备课)

(五)当堂检测:(结合当堂内容,备课组齐备——见 “导学案”)

(六)课后反馈:教师阅评“学后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备课组齐备-----见学生自学表格)

教学反思(教师个人完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1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