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一: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

《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王轶娜 秦皇岛市第十七中学

使用教材: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适用手段:多媒体教学 授课年级:八年级 课 型:音乐欣赏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曲)

2.器乐:认识小提琴 3.表演:教师演奏.

4.活动:学生诗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配乐。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了解作曲家巴赫,充分感受这首

咏叹调的抒情性。

2.通过直观教学,认识小提琴。 3.学画旋律线。

4.通过师生演奏促进对作品理解 ,使学生对乐器小提琴感兴趣。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 第二乐

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 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 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 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 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 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 “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 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 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乐曲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特别少,器乐曲欣赏很难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欣赏音乐 认识乐器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教学理解音乐。 教学准备: 小提琴、多媒体、教材音乐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鉴赏与感受”,我们初中音乐课教学通过广泛的欣赏各种音乐形式的音乐艺术,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水平。八年级的学生正是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或古典音乐都会有自己的认识。

对于古典音乐这部分,在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中接触的很少,我们教材的第四单元,是《西乐经典》,赏析的都是古典音乐中较有代表性的乐曲。

《G弦的咏叹调》是音乐家巴赫的代表作品,我在讲这节课前做了大量的设计和准备,反复研究乐曲挖掘这首曲子中的音乐基础知识。为了在课上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上现场用小提琴演奏这首乐曲,并且也是只用了一根弦来完成全曲。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使学生被这首乐曲所震撼,并认识了西洋乐器小提琴。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真的是在教师给的惊喜意外又多的意外,因为《再别康桥》这首诗很著名,同学们都会背上几句,我又找到中国最著名的朗诵给大家欣赏,又是一个震撼,再来让学生配《G弦的咏叹调》来朗诵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这节课,我仔细认真的研究想了很多办法手段,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听了5遍音乐,制造了3个惊喜,最终让学生掌握了该乐曲的作者、音乐的基本要素、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情绪。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G弦上的咏叹调》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G弦上的咏叹调》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古典音乐的简单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聆听并熟悉这些作品的主题旋律以及风格特征作品。

教学难点:

合理分配欣赏曲调的欣赏时间,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领略不同乐派,不同作曲家创作的不同风格。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这些乐器吗?

教师播放录音,带上设计好的乐器音色音响片段,逐一提问。

(1)《G弦上的咏叹调》播放录音,熟悉作品,简介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始末。

(巴赫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欧洲“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代表作品有声乐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管弦乐《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2)讲解咏叹调的含义。

(咏叹调即抒情调。这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它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会咏叹调。咏叹调有许多通用的类型,是为发挥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对比而设计的)。

(3)再次聆听音乐,请学生用语言描绘出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听音乐后的感受。

三、结束下课。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三: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谱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四:《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G弦上的咏叹调》也是巴洛克音乐最经典的代表作。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和严肃的德国人一样,其作品风格也是庄重深沉,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怀旧色彩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意境和氛围。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颇具咏叹调富于歌唱性、长于抒发感情的特色。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让人联想到起伏的海浪,在风吹拂下的林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人感到安宁和舒适。

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好像罪孽深重的人正在祈求上帝的宽恕,而上帝也用悲悯的姿态使人得到内心的救赎。难怪有人评价巴赫:他的信仰和他的作品一样,虔诚、崇高、纯洁、神圣,他的品德和他的信仰与作品一样,善良、崇高。

歌德曾这样评价此曲:“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对我来说,G弦是有独特意义的,它支撑着我走过了生命的黑暗期。我曾在失眠的夜晚听着它安详的曲调入梦,也曾戴着耳机在它的陪伴下在操场上跑过一圈又一圈。G弦是救赎,是希望,是信仰,是上天的馈赠。

以上,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理解,或许有浅薄之处,但足以用来总结这一学期的音乐学习。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五:G弦上的咏叹调——我的粗略赏析

G弦上的咏叹调——我的粗略赏析

摘要:德国诗人歌德说道:“《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流动。我好想爱你更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器官,而且我不需要他们,因为我的内心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关键字:G弦上的咏叹调、小提琴、巴赫、古典音乐。

正文:

这首曲子对与我来说,其实第一次老师在放这首曲子的时候真的没什么很大的印象,就是觉得满低调的,后来在课下自己听的时候,才慢慢的品出一些味道。

现在听到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于原始风格的,由小提琴演奏,古钢琴陪衬,这两种乐器是当时器乐的主流,现在听来这样的搭配仍然流淌着一种别样的怀旧感觉。背景古钢琴有节奏的敲击仿佛时间的脚步,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回忆的河流。整个音乐旋律悠扬流畅,在听到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下面我将利用我学习钢琴的一些知识,对本曲做一些粗大笨拙的鉴赏,如有不对还望老师海涵:

总体来讲:此曲的结构为发展性的单二部。音乐开始速度级缓。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象在轻声咏唱。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最后音乐在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

例如乐曲的第二乐段主题采用了第一乐段主题的材料,加以变化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调式、调性变化,B段的第一乐句同时出现第一小节及第二小节的两次八度大跳,音乐更加深沉、更具紧张度。曲调达到一定的高涨点后,音乐仍回到沉思的遐想之中。B段的第二个小片断其中有一些精妙的离调处理,使音乐更具有既单纯统一,又丰富变化的新颖色彩。高潮出现在倒数第4小节,并离调到F调,音乐自然、优美,旋律颇具内涵。

倒数第三小节回到C大调,结尾用了宁静的弱收束,无限延长的处理,使听众的心灵仿佛由震撼至宁静,仍沉醉在深沉、优美的乐曲声中,回味无穷。这是一支要屏住呼吸来演奏或聆听的提琴曲。此曲强、弱变化特别多,渐强、渐弱的演奏表情也要求特别高,音乐力度起伏很大。

当然,要欣赏名曲得先从作曲家本身作为出发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此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是十八世纪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巴赫(Bach.J.S,1685—1750)创作。《G弦上的咏叹调》原是巴赫作曲的《D大调第三管弦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名为《咏叹调》,全曲流畅而优美,有诗一般的意境。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100多年后,著名小提琴家海密沉醉于乐曲所表达的童年般清纯、芳香、温婉柔和及其浓烈的人情味中,遂把这部合奏曲改编为弓弦乐器小提琴来演奏,并匠心独运,只用小提琴最低音的G弦来表现原曲更深层次的咏叹,同样忠实地体现了原曲内在的感情和丰富色彩。这是海密的一个出色而成功的移植。

《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洛克音乐最经典的代表作。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有人这样评价他的《G弦上的咏叹调》:人与音乐沟通的最佳途径。

或许伟人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并不是他本身有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恃才傲物,而是因为他们勇于,敢于去发现创造生命的奇迹,并且将他们流注于世界,为人让作品出名,而伟人的作品给他们增加辉。我想这就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及巴赫本人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50部必知的音乐经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 《不可不知的古典音乐》——Herb Corsten著——华夏出版社

3. 《音乐的历史》——约翰拜利著——希望出版社

4. 《G弦上的深沉咏叹》——魏景舒、魏羽著——音乐教育与创作

5. “幸福与心态有关”的博客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六:音乐课教案

《妈妈我爱你》教案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

2. 学科:音乐

3. 课时:一课时

4. 课前准备:与个别同学聊天,问一下最近的流行,了解同学当中平时谁最喜

欢唱歌,会不会乐器等等。多准备几首歌备用。

【教学课题】:

《妈妈我爱你》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张涵韵的《妈妈我爱你》这首歌,激发同学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让孩子们在音乐的带领下,回忆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并辅以母亲节的相关知识,让孩子们领会到母爱的伟大,并希望孩子学完后可以唱给妈妈听。

【教学方法】:

欣赏歌曲《妈妈我爱你》,跟学生一起学唱,邀请个别同学上台唱,介绍母亲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束康乃馨。

【教学过程】:

一、 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的自我介绍,问一下有没有同学平时歌唱的很好

的,让一个同学上来唱一下他最喜欢的歌。(10min)

二、 导入课题

A、 在PPT上放一大束康乃馨,问同学们问题(5min)

1、

2、 知不知道康乃馨的寓意是什么? 母亲节是哪一天?

B、 播放音乐,张涵韵的《妈妈我爱你》MV(5min)

三、 一起学唱歌(10min)

四、 邀请之前会唱的或是已经学会的同学上台表演(5min),并将康乃馨送给

这位同学。

五、 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并且提醒孩子们别忘了回家跟妈妈说我爱你,并且

记得在母亲节那一天给妈妈送一束代表爱的康乃馨,或是自己手绘卡片送给妈妈。(5min)

【备注】:

具体歌曲可等了解同学们的喜好后再做决定。

备用歌曲有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等。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孩子比较成熟比较潮,对要学的歌曲不感冒不配合。

解决措施: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喜好,以及多准备几首备用歌曲。

《音乐知多少》教案

【教案背景】:

1、

2、

3、

4、 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学科:音乐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与个别同学聊天,了解一下同学的大概对音乐知识的知悉情况。

知道至少一个会表演乐器的同学,让该同学准备在课堂上表演。

【教学课题】:

《音乐知识知多少》

【教学目标】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和你问我答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对古典音乐的感想,在经典音乐中培养同学们对音乐的热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音乐的熏陶。

【教学方法】:

播放经典音乐的部分片段,让同学们抢答出正确的曲名,答对的给一份小奖品鼓励,然后对该曲目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经典曲目《二泉映月》、《秋日私语》、《婚礼进行曲》。小礼品。

【教学过程】:

一、 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的自我介绍,让会乐器的同学上台表演。(10min)

二、 导入课题

播放ppt中关于古典音乐的介绍,进行简单的讲解。(10min)

三、 依次播放准备好的音乐曲目片段,在每个片段后鼓励同学们回答该曲目的

作者,国籍,创作背景等,回答不完整的再进行补充。(15min)

四、 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告诉同学们真正的音乐不仅仅是时下流行着的各种

流行歌曲,而是音乐大师们呕心沥血的创作,激发同学们对音乐的热爱。(5min)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播放的曲目有可能太难,学生们都不知道,导致课堂氛围冷场;或是太简单,学生们不屑于回答。

解决措施: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同时播放的曲目难易结合,确保有一部分曲目是大家都知道的,另外准备一些不太常见的曲目,可能猜不出来或只有极少数同学猜得出来的曲目。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

教案背景】:

1、

2、

3、

4、 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 学科:音乐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与同学们交流,问他们是否听过《G弦上的咏叹调 》这首曲

子。

【教学课题】:

《G弦上的咏叹调》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介绍该曲目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增加音乐涵养的同时,体会作曲家坚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方法】: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欣赏该曲在在电影《七宗罪》里的背景音乐,在电视剧《下一站,幸福》中的插曲。相关背景介绍,邀请同学讲一下他们所知道的音乐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准备曲目,准备《七宗罪》片段,《下一站,幸福》片段。

【教学过程】:

一、 简单的自我介绍,同学们的自我介绍,了解同学们对古典音乐的

。(10min)

二、 导入课题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七:小溪巴赫教案(公开课)

《小溪巴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2、学会从关键句入手分析文章的深刻含义。

3、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 “小溪”意象的内涵,即小溪和巴赫以及其音乐的联系。

难点:学习作者将“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相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5分钟) 我们每一位同学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不知有没有同学愿意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所喜爱的音乐或音乐家?(请几位学生谈谈他所喜爱的一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着重谈音乐带给他的感受,为什么喜欢2-3名同学)

感谢刚才的几位同学,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它将会引领我们去到的是另外一位音乐大师的殿堂,这位大师的名字叫巴赫。关于巴赫,有没有哪位同学对他有所了解能来为我们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的(1人)?

★教师补充关于巴赫的生平:

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省的爱森那赫市,生活在这个小城镇的人们非常热爱音乐,据说在它的古代城门上刻写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几个字。巴赫出身于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两百年来,巴赫家族先后出现了五十多位音乐家,以至于巴赫的姓氏在当地简直成了音乐家的同义语了。巴赫一生都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这些代表作品有《小步舞曲》《勃兰登堡协奏曲》《g弦上的咏叹调》等。

1750年,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但当时他的死没有引起显著的社会反响。巴赫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在他去世后才广为人知。 ★肖复兴,当代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课文选自《音乐笔记》一书,这本书收集了肖复兴十多年来所写的所有有关音乐的篇章。

(二)、分析课文(25分钟)

1、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来作为本文的标题?(默读3分钟,回答2分钟,5分) (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并说说文中的哪些句子启发了你从标题中读出了这么多的含义,学生读出句子,其他学生在书上划出。) 教师小结:(1)小溪是巴赫德文名的意思

(2)小溪一样的巴赫。巴赫像小溪,巴赫音乐像小溪 。 (提示学生注意第4节的一句关键句: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怎么理解?——小溪的精神和巴赫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其他关键句: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巴赫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2、通过这些关键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溪、巴赫以及他的音乐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按篇幅顺序分析)(20分钟)

(1)小溪与巴赫的音乐之间的联系:第7节(5分钟) 分析“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这”指的是什么?

教师小结:小溪的意义——弱小、涓涓细流永不停止、不起眼,却埋没不了、常绿常青,永葆活力。

分析“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巴赫的音乐又与小溪有哪些相似之处?

教师小结:巴赫的音乐年代越久,魅力越强。巴赫的音乐一开始不为人注意,但后来其魅力却成为不朽。

提示思考:(第五节为什么要列举两个时间和两个人物?本节最末的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小结:是这两个人揭示出了巴赫的音乐价值。借代,巴赫的音乐只值36个先令,实际是指乐谱,说明当时巴赫作品被人们忽视、轻视的程度。这与小溪的“弱小”是一致的。 (判断第六节末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赏析其作用)

教师小结:作者将小溪(巴赫音乐)同出土文物作了对比,同陈年老酒作了类比,用比拟等形象化的手法写出巴赫音乐的不朽价值与旺盛的生命力。)

(2)小溪与巴赫之间的品格的联系(5分钟)

分析“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默读8、9、10)小溪的性格品格是什么?根据文章具体句子先小结出小溪的性格品格

教师小结:小溪——生命力旺盛;永不干涸;被人忽视,却不在意外界是否关注;拥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和旷日持久的美,能持久地感动人,能渗透进心灵和岁月。 小溪的性格和品格,也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的艰辛生活,看看他的性格、品格是否和小溪一样。 ppt补充材料——巴赫的艰辛生活:巴赫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但是九岁那年,他的父母不幸相继去世,于是小巴赫只能由他做管风琴师的哥哥抚养。在此期间,小巴赫为了看看他哥哥所收藏的当时最有名的德国音乐大师作品的手抄谱,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借着月光抄写这些乐谱。后来这件事被他哥哥发现了,他竟无情地把这些乐谱统统烧掉,然而小巴赫并没有放弃他的音乐梦想,他凭着顽强的性格、不屈不挠的精神,刻苦勤奋自学,在十五岁时只身离家,开始独立生活,其间辗转担任过各种音乐职务。 请学生根据材料说说巴赫具有怎样的性格和品格呢?

教师小结:生命力强、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沉静、坚韧、不张扬、不炫耀、默默无闻、执着追求。

巴赫的一生是平静的,没有显赫的地位,过着贫穷而落魄的生活。也许正是因为来自生活和灵魂的平静才使得巴赫的音乐在平静和谦和中蕴涵了惊人的力量。

(提示关键词:“树阴”、“杂草”、“乱石”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象征,象征什么?——小溪象征着巴赫的音乐、巴赫的品格,他在世的时候人们不懂的欣赏他的价值,他的价值被一些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审美观所遮蔽;大河又象征什么?——当时盛极一时却没能流芳百世的音乐。第9节为什么要提到“我们眼睛的问题”:说明人们当时的审美观有误,没能发现小溪(巴赫音乐)真正的价值以及巴赫的优秀品质和对艺术的伟大贡献。)

(3)分析“ 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小溪伟大在哪里?小溪的伟大即巴赫的伟大,巴赫伟大在哪里?(一名学生朗读14节,并小结小溪的伟大,一名学生朗读13节,小结巴赫的伟大)(5分钟)

教师小结:小溪的伟大——滋养后人;因信念而一如既往。 巴赫的伟大——影响了300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

3、深入探讨:肖复兴说,巴赫是小溪。贝多芬说,巴赫不是小

溪,是大海。这里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两位大师都不约而同地把巴赫和自然界中的“水”这一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巴赫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为什么后人在评价他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水”这一意象,巴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品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呢?请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小结:

不管是大海还是小溪。巴赫的精神正应验了2500年前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一句至理名言: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几于道”的“几”是“非常接近、达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而“几于道”又与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后呼应。整句话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滋养外物、曲折前行、谦卑平和)。同学们可以借这句话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标题“小溪巴赫”。

(三)、写作手法的掌握与应用(8分钟)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大致对巴赫及其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究竟巴赫的音乐世界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巴赫的音乐、随着肖复兴在课文结尾这两段美妙的语言文字,一起去感受一下巴赫的音乐之美。(请一名学生朗读,配乐《g弦上的咏叹调》)(4分钟)

欣赏完了巴赫的音乐,我相信同学们现在都对巴赫、对巴赫的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刚才本堂课一开始的时候,也有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他们所喜爱的音乐和音乐家。比较他们对于音乐和音乐家的介绍,以及课文所介绍的巴赫和他的音乐,你觉得哪一种介绍方式令你的印象更为深刻,更容易吸引你,让你对所介绍的音乐和音乐家难以忘怀?(4分钟) 教师小结:介绍、叙写既往18世纪的音乐家,如何避免读者的隔膜,需要借助一些手法。本文成功地设立了小溪这么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意象,在介绍巴赫与其音乐作品时,巧妙地利用了人们所积淀的人生阅历,使得生涩的音乐变得鲜活而又易于被人们认同,使得悠远、陌生的巴赫成为坦陈在读者面前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四)、仿写练习(7分钟)

1、请刚才一开始介绍音乐的同学思考下能不能寻找到这样一个意象来帮助介绍他们所喜欢的音乐或音乐家。(请3位同学谈谈)(2分钟)

2、布置作业,所有学生选择一个意象为切入口介绍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200字左右(当堂练习或回家作业)

附板书:

巴赫

勤奋

执著

默默无闻

影响后世

小溪 旺盛的生命力永不停留 易被忽视 旷日持久的美 巴赫的音乐 常青常绿 滋养后代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八:G弦上的咏叹调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九: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的作品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在此,就以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为例,浅谈我对巴赫以及这首名曲的赏析与体会。

《G弦上的咏叹调》是古典音乐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选自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旋律始终洋溢着忧伤的美丽。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

《G弦上的咏叹调》最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般的旋律与曲调。乐曲开头徐徐奏出的旋律极简单,跟随音乐呼之欲出的却是整个的宇宙。乐曲可分为两个段落。从第一段开始速度级缓,由充满感情色彩的四指长音带出,意境悠远抒情,旋律庄重悠长,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旋律起伏平缓,如行去流水一般,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和氛围,经反复后进入第二段。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的意境,但感情起伏较大,不断向上推,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高音旋律的小提琴在G弦上如歌的诉唱,旋律逐层上推至高音,乐曲进入高潮,像空气中不停流转的风,又像海上起伏的浪,但远比那美丽动人。这段旋律在古钢琴和弦乐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伤感的女高音,咏叹出一支缠绵悱恻的旋律。最初是隐忍的怨诉;中途,音乐愈益激动,跳跃的音调将蕴积在主人公心内的热情与追求倾诉出来;最后又归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

在祝福。美妙的音乐在祈祷般的气氛和激情而富于自信的情感之中圆满地结束。

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它那优美柔婉的旋律只从一根弦上流泻而出。而对于听者,置身于这样的乐曲中,仿佛一个罪孽深重却无法解脱的人跪在上帝面前祈求宽恕,而上帝则以悲悯的姿态迎接你,接受你的倾诉,你的忏悔,为你救赎,为你解脱;又仿佛是一个历经磨难,受尽坎坷的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愤恨不平、诅咒命运、心中充满黑暗。此时上帝再次来到你面前,为你抚平心灵的痛苦,精神的创伤,让你再次感受到光明,感受到美好。巴赫用他光明的音乐带给我们光明,抚平心灵的创伤。他的音乐具有一种动人的魅力,你忧伤时它可以陪你忧伤,也可以给你力量,让你重新站起来,许多时候语言的力量略显苍白无力,可是巴赫的音乐魅力却可以让你完全放心托付于它,这就是巴赫音乐独特的美。如果你在多年以后,重新谛听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你也许能够再次找回第一次聆听时的心灵撞击的感觉,重又看到沧桑繁复而又丰富多彩、让人含泪又含笑的人生,重新感受到失落已久的美好与光明。那是永久的关于生活的感觉与记忆。

《G弦上的咏叹调》让我彻底的折服了。那种轻柔之下带有的悠扬,细细的诉说,如少女般的轻柔,伴着叮叮的风铃声,带着无奈,舞曲的高潮,说着悲伤的故事却并不因此而陷入悲伤。突然想起了,这首曲子的制作故事。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此乐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上的咏叹调》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听着曲子,仿佛畅游在一个巴赫构筑的干净的提琴世界里,会幻想,当初别人让他出丑时,他面对这一切的神色,是那么安静,就像是到了自己的世界,聚光灯就像独照他的月亮,他在自己安心的地方,

静静说着自己的无奈与淡淡哀伤。只有一根弦的舞蹈,依旧是如此的轻快与陶醉,陶醉了巴赫自己、陶醉了观众,陶醉了那些准备伤害他的人,甚至陶醉了世世代代的人。

巴赫是欧洲的音乐之父,他用《G弦上的咏叹调》告诉了众人音乐之美,音乐之力量,与音乐之感染。巴赫的作品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作品内容深刻且具有哲理性,而他的哲理性把抒情写景都结合起来的,使人觉得更加亲切。

巴赫,他的信仰和他的作品一样,虔诚、崇高、纯洁、神圣,他的品德和他的信仰与作品一样,善良、崇高!而《G弦上的咏叹调》可以称得上是人与音乐沟通的最佳途径!

G弦上的咏叹调教案篇十: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第三单元《G弦上的咏叹调》PPT优质课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2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