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 介绍信 |

【www.guakaob.com--介绍信】

篇一:《《西游记》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西游记》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1 谁吃过唐僧肉

西游记里想吃唐僧肉的太多,但最终谁也没捞到。唐僧肉终究变成了镜花水月,成为妖界的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美食传说。

但若说无人吃过,却也未必。

殷温娇跟随陈光蕊去江州,中途光蕊为贼人刘洪所杀。殷温娇当时已有了身孕,只得忍辱负重,跟着刘洪。她生下小玄奘后,生怕被刘洪所害,忍痛连孩子同血书抛入江中。

抛江之时,有一个细节。她扔之前“但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又将此子左脚上一个小指,用口咬下,以为记验”——看清楚,不是留一道疤痕,而是生生咬下来一个小脚趾头。殷小姐也是没办法,别的记号都可能消失,唯有这个肯定改不了,便于日后相认。 可怜小玄奘出生才三天,就被母亲生生咬下一截脚趾头,从此唐僧只剩九趾,肢体不全。西行路上,想吃唐僧的妖魔无数,想不到唯一尝过唐僧肉的,却只有他的亲老娘。

但真正细思恐极的,不是这个细节,而是结局。

后来唐僧长大,与母亲相认,仇人刘洪得以伏法,父亲陈光蕊也复活归阳,本来该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可最后交代个人结局时,唐僧继续修行,陈光蕊得了唐王重用,而殷温娇呢——“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按时人观念,她虽非自愿,但也被刘洪霸占了十多年,已不清白,唯有以死洗刷。作者写到这里,满满都是赞叹口吻,似乎对殷小姐深明荣辱的全节之举十分欣赏。 “毕竟从容”四字,实在是看得人心中一阵发寒。

顺便说一句,《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段故事,明代《西游记》诸版本里没有,到清代才被夹入第八第九回之间。

2 玉帝的身世

之前网上有人推算过。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算下来活了 2.268 亿年。而恐龙恰好出现于约 2.25 亿

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所以玉皇大帝的原形很可能是一头恐龙,而且可能是黑瑞龙。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黑瑞龙是三叠纪后期出现的初龙,算是早期食肉恐龙的一种,有着尖锐的牙齿和爪、强而有力的前肢等,是陆地上最强大的掠食者,制霸地球长达一亿五千万年以上,是侏罗纪恐龙的共同祖先,同时也是当时最聪明的动物。玉皇大帝自幼懂得修持,也只能可能是黑瑞龙开了灵智。

如来的话也颇值得玩味:“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 猴子成精,初世为人, 这指的自然是猿猴到人的进化过程。如来如此说,意思是玉皇大帝的亲族恐龙已然灭绝,你们哺乳动物篡夺了世间的权柄,如今难道还要得寸进尺,威胁恐龙在天庭的霸权吗?大圣如此回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明说篡位,内里正是象征着人在进化过程中取代恐龙霸主。 玉皇大帝一想到世间已遍布哺乳动物,罪魁祸首就是猴子一族,莫非如今连天庭也要经历一次进化不成?老恐龙自然吓得筋骨酥软,请来佛祖助阵。 3 五百年?

刘伯钦说五指山是王莽篡汉时从天而降,至今已有五百年。

但王莽篡汉和五百年这两个数字对不上号。

贞观十三年,是公元 639 年。500 年前,那应该是公元 139 年,也就是东汉永和四年,汉顺帝在位。而王莽篡汉是在公元 9 年,前后差着 130 年,估计是口耳相传记错了。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永和四年五指山落地,那么他大闹天宫被如来降伏,应该是永和三年的事。

查《后汉书天文志》:

(永 和)三年二月辛巳,太白昼见,戊子,在荧惑西南,光芒相犯。辛丑,有流星大如斗,从西北东行,长八九尺,色赤黄,有声隆隆如雷。三月壬子,太白昼见。六月 丙午, 太白昼见。八月乙卯,太白昼见。闰月甲寅,辰星入舆鬼。己酉,荧惑入太微。乙卯,太白昼见。太白者,将军之官,又为西州。昼见,阴盛,与君争明。荧惑与太 白相犯,为兵丧。流星为使,声隆隆,怒之象也。

“荧惑西南,光芒相犯”,这是踢翻老君的炼丹炉;“流星大如斗,从西北东行,长八九尺, 色赤黄,有声隆隆如雷”,这是大圣盛怒之下一路乱打,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 “荧惑与太白相犯,为兵丧。流星为使,声隆隆,怒之象也” 这是大圣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三十六员雷部神将围着大圣,却不能近身。

后汉书总结这段天象说:“辰星入舆鬼,为大臣有死者。荧惑入太微,乱臣在廷中。”妥妥的大闹天宫。可见孙大圣在天庭这一通大闹,不光惊动了神仙,连凡人们都留下了一段华丽的天文记录。

而辛巳的天文异象刚刚结束,马上在同一月的乙亥又出事了:金城郡(今永靖)和陇西郡(今临洮)发生了大地震。临夏,恰好就在永靖和临洮之间——不用问,这自然是五行山一屁股砸下来所引发的动静。

篇二:《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神话小说是以虚象幻境作为表现形式的,是社会生活的曲折的反映,也是人们精神的悠远的寄托。显然,它与历史故事之于历史演义、传奇故事之于英雄小说相比,是远距离的,是间接的。因此,作为长篇巨制的神话小说产生在同样是长篇巨制的历史演义、英雄小说以后,是符合发展的逻辑的,也是有他独特的社会、文化、以及小说自身发展的背景的。

《西游记》大致成书于明代后期的嘉靖晚期,那是一个朝纲混乱、天子失政的时代。整个社会,奢靡淫轶之风大盛,宗教迷信横行。朝野叙床笫之乐,求不死之方。说神弄鬼,演奇记逸。人们对现实生活愈觉迷茫,于是在神幻宗教中寄托虚幻,寻求解脱,这应当是神怪故事盛行的直接土壤。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特别是左派王学的兴起,“率性而行,纯顺自然”,他们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然发展。一种冲决束缚的风尚舒活人心。这应当是《西游记》产生的文化背景。而我国的神鬼故事又源远流长,它滥觞于上古神话,远祧于六朝志怪、唐代传奇,承继了宋元话本的“灵怪”、“妖术”、“神仙”故事,吸取了佛经传说、道家仙话、民间传说,这应当是它自己的轨迹。在此基础之上,终于催生了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 《西游记》题材的来源、演化及其作者

《西游记》的题材,也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依据的。那就是俗名陈祎法号玄奘的唐代高僧向天竺国取经的故事。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涉戈壁险滩、攀崇山峻岭,冒着极为险恶的自然环境,途径百余国,历时十七载,从天竺国取回梵语经文的故事。这一事件的本身,充满传奇色彩。为日后的演绎为神话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这一历史原型事件,经历了八百多年以后,才最后成了《西游记》,这中间是一步一步的渐进演化的。

第一部记录玄奘取经的书是《大唐西蜮记》,那是玄奘奉诏口述,由他的门徒辨机辑录的。该书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几个国家以及根据传闻而整理二十几个的国家,此书虽然用宗教的心理去记述传说故事以及奇异的自然现象,从本质说,当属地理书籍的范畴。接着是玄奘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就属于人物传记了,但由于弘扬佛法与赞颂师傅的需要,每用夸张神化的笔调穿插一些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经在社会上流传,宗教的神秘性使其越传越神。以致在在唐代末年的笔记《独异志》、《大唐新语》中就已经记载了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在南宋则刊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书影)此书虽然只有一万六千余字,却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作为神话故事的框架已经形成,其中已经有了个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角色,这显然是孙悟空形象的前身。诗话中还有沙和尚的雏形人物深沙神。而到了元曲时期,在杨讷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猴行者已经姓孙;深沙神已经更名为沙和尚,成了唐僧的徒弟;还增加了黑猪精猪八戒。这说明

了取经故事的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已经定型。明初《永乐大典》所引“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第九回)故事;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引“车迟国斗圣”(内容相当于第四十五回)故事均提到出自《西游记评话》,这也应当是《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正是在前人辗转流传,不断增益的基础上,终于集大成而为如今见到的《西游记》。

今据嘉靖、万历人周弘祖《古今书刻》的著录,《西游记》曾有“鲁府”、“登州府”刻本,可惜均已亡佚。这就提示《西游记》成书不迟于嘉靖年间。今见最早的刻本为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学术界一般认定为万历二十年(1592)所刻。《西游记》也有繁本与简本的问题,明时有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69则,十余万字;杨致和《西游记传》4卷41则,比朱鼎臣本略少。这两个本子对于百回本说,孰先孰后,学术界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期版本中都没有唐僧出身的“江流僧”的故事,至清初汪象旭、黄周星的评刻本《西游证道书》,乃云据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改写而成,作为第九回插入,而将原第九、第十、第十一三回改成第十第十一两回。

《西游记》的最后集大成者为谁,至今仍无定见。明刊百回本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刻本《西游证道书》始提出为元时道士丘处机。今知丘处机为元初全真道首领,道号长春真人,其弟子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今收于《道藏》,与唐僧取经的《西游记》是两回事。清时学者吴玉搢在乾隆十年(1746)纂修《山阳县志》时,发现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卷十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至此,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此说遂得到当时、稍后的淮安学者的响应。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从《西游记》使用淮安方言、吴承恩又作《二郎搜山图歌》、《禹鼎志》等志怪性质的作品印证,此说遂为多数人接受。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人。他的曾祖、祖父在浙江余姚、仁和(杭州)做过学官,父亲是小商人。吴承恩虽少有文名,但中了秀才以后,却屡试不第。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嘉靖二十九年(1550),吴承恩曾入京候选,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后又曾补荆王府纪善,亦不知是否赴任。晚年曾经到过金陵(南京)、杭州。晚景凄凉,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下面主要介绍《西游记》的情节线索、人物形象与内容题旨。

《西游记》的叙事构架,以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作参照,是一条线索、三个板块。一条线索即是孙悟空的行动轨迹,贯穿全书百回。从第一回花果山仙石产石猴,即孙悟空出世;到第一百回保佑唐僧取经归来,再复回西天,封为“斗战胜佛”。

叙事的第一板块是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拜师学道,回到花果山,剿灭欺凌花果山猴群的混世魔王,自称美猴王。为借兵器,大闹龙宫,讨来如意金箍棒。梦游幽冥界,大闹地府,销毁阎王的生死簿。太白金星启奏玉皇大帝,降一道招安圣旨,被骗上天廷,当上了“无品秩”、“未入流”、的“弼马温”的小官。当他知道“弼马温”只是养马的差役,一闹天宫,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遣哪吒父子降服孙悟空,未能取胜。太白金星设计了“有官无禄”的骗局,再把他骗上天庭当一个空头的“齐天大圣”。然而在王母娘娘邀请各路神仙的“蟠桃胜会”

上,压根儿想不到请他这只“妖猴”,他在桃园吃完仙桃,又去瑶池吃完“玉液琼浆”、“老君仙丹”,乃二闹天宫,再返花果山。与天兵天将展开大战,最后遭太上老君暗算,被二郎真君擒获,太上老君押他在八卦炉烧炼。四十九天以后,踢翻八卦炉,三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

叙事的第二板块是第八回到到十三回,叙述如来佛造出三藏真经普度东土众生,乃遣观世音菩萨去东土寻觅取经之人。其中穿插唐太宗魂游地府,还阳延寿,感戴于善恶因果,接受地府崔判官“千万作一场‘水陆大会’”之托,超度无主孤魂。众大臣推举玄奘为“水陆大会”的坛主,遂被观音觅取,授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的重任。

叙事的第三板块是第十四回到第一百回,叙述玄奘西行取经途中,先在五行山下救出悟空,并收为徒弟;依次再收下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一路历尽艰险,擒妖捉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的外在形式是神话与宗教,由于神话形式的特殊性及宗教的隐秘性,人们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以及题旨的归纳是多元的,认识是渐进完善的。在“五四”之前,也即西方新的文化思潮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常从宗教、我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认识这部小说。明人陈元之的《西游记•序》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人们早期认识的代表:“其叙以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外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他是这样认识唐僧师徒五人(含白龙马)以及取经路上的妖魔的本质,这在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所以,鲁迅对明清之际学者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归纳为“或云劝学,或云谈阐,或云悟道”,(《中国小说史略》)胡适与鲁迅最先从文学的娱乐功能认识这部小说。胡适是说《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西游记考证》)鲁迅也认为“此书实出于游戏”。上一世纪中叶起,人们常常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理念解读文学作品,以为孙悟空的“三闹”,即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表明了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否定和反抗,从而曲折地反映了农民起义;而又有人觉得孙悟空皈依佛教有似《水浒传》的宋江接受招安,这样就使前后主题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提出了前后主题的转化说,即前7回的“反抗说”与后80回的取经中的克服困难说。此外,还有人民斗争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诛奸尚贤说等等。现在为一般人接受的是“人生哲理说”。主此说者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孙悟空人生成长,人生斗争历程的英雄传奇,是一部色彩瑰丽奇幻、内容生动深刻的小说。”(孟繁仁《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游记>》)

正确认识《西游记》的主题还得认识孙悟空的形象的本质,而认识孙悟空形象的本质还得了解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孙悟空的形象本质是由他的人生轨迹确定了的。那就是出世、学道、自封美猴王、龙宫借宝、地府销籍、上天接受弼马温、识破欺骗而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再回天宫接受“齐天大圣”虚职、搞乱蟠桃胜会再反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以上为前七回中事)认罪皈依佛教、拜唐僧为师、取经路上降魔伏怪、取经成功封为斗战胜佛。从这一串行为轨迹中,可以清楚看出,即令是在前七回中,也无法印证“反抗说”或“农民起义说”,因为在前七回中,就两度接受招安而任官职!因此,作者在塑造孙悟空时是自觉不自觉地演绎人生的。作为长期在民间、在底层老百姓中累积形成的小说,必然打上底层百姓的人生理念的烙印。成功,是生活着的人们,是人世间的人们最基本的愿望。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商贾士人,乃至僧尼道士(僧道是另一种成功观,诸如寄希望于来世,受封尊号如孙悟空受封斗战胜佛),概莫例外。在小说《西游记》中,这底层百姓的人生观,就是屡屡受压受挫下的强烈的成功愿望的曲折

的潜意识的反映。甚至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儒家的积极入世观的世俗化、底层化。在底层百姓的意识里,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学会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一种成功,在他自留地(领地)上树起“美猴王”的大旗是一种成功,把龙王、阎王打得伏贴求饶看成成功,把围剿他的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是一种成功,把阻碍他取经的妖魔鬼怪全部降服是一种成功;显然,老百姓把孙悟空受封弼马温、齐天大圣也看作成功,甚至把与最后荣膺“斗战胜佛”等量齐观。底层百姓是不可能看出自树“美猴王”大旗与上天接受弼马温、齐天大圣在逻辑意义上的背谬的。即使一会儿在高喊“皇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一会儿又高高兴兴地上天作皇帝的臣下弼马温、齐天大圣,在孙悟空身上,仍然是和谐的统一。在《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是颇能反映底层百姓的逻辑认识的。在《西游记》孙悟空盗人参果一事,是孙悟空要盗,唐僧不许;而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则倒过来,是孙悟空不盗,是唐僧使之去盗!这就本质地反映了百姓的义利观与士人的义利观的区别!因此,孙悟空的形象主要地是底层百姓的义利观,这里主要是逐渐累积起来的对成功的渴望。至于孙悟空的个性特征,他的大智大勇、无私无畏,他的坚忍不拔、争强好胜,他的蔑视礼法、桀骜不驯,他的机敏乖巧、乐观诙谐,都打上孙悟空特有的印记。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既是夸大了的遥远的神猴,又是人们仰慕乃至企及的英雄。作为英雄的孙悟空,也有凡人的缺点,他容易冲动,他爱捉弄人,他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循“好男不与女斗”,他有时也使气任性,而惟其如此,神猴就更加人化,也更真实,更得到人们的喜爱。也许,这正是神话最成功的地方。

孙悟空两个师兄弟的形象是作为映照互足而存在的。猪八戒的形貌与姓,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将他置于孙悟空对比而予嘲讽的地位,猴子的机灵好动恰与猪的笨拙懒惰成为鲜明的对照。可以说作者将底层百姓形象的负面成份都赋予了他,那就是懒、馋、贪。猪八戒的懒,懒在不愿意打头阵探路,他总要把大师兄推在前面;他常常把师父师兄交待的巡山开路的任务丢在脑后而在草丛树荫下睡起觉来;他甚至在悟空沙僧与妖魔奋力厮杀的时候也躲懒。整个小说中,除了化斋以外,他几乎没有做过一件主动的事。猪八戒的馋,连师父唐僧都说他“一生图口肥”,只知“口福之乐为上乘”,在陈家庄吃饭,一碗一口,连叫“添饭添饭”,“宅僧不饱,不如活埋”。在五庄观吃人参果,囫囵吞下,不及辨味。他有时唯一主动承担的化斋,正是想在吃方面占点便宜。甚至在悟空明明指出食物是妖魔骗人的诱饵,他还想“吃毒止馋”!他的贪,一是贪小便宜,他在犀牛洞搜来宝物,“每样各笼些须在袖”,竟然在取经路上攒下了四分六钱银子藏在左耳眼里!二是贪色,在第二十三回,他自认“和尚是色中饿鬼”;在盘丝洞,因好色而被蜘蛛精用丝罩住,差一点送命;在女儿国,他见女王袅娜,早“好一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了去也”;甚至在第九十五回,已经快到西天了,见了嫦娥,还扯住了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去也。”猪八戒的这些本性,决定了有时还要在师父面前对敢于不留情面地揭露他的孙悟空进一下谗言;还体现在目光短浅,遇到挫折,就要散伙,回到高老庄去。但是,他在师父的教育下,在师兄弟的帮助下,还是能坚持取经的目标;在关键时刻,也能奋力帮助悟空的,诸如遇到悟空不擅长的水战,粗笨的脏活,他还是能奋力向前的。所以,人们是嘲笑八戒,却不厌恶八戒。 沙和尚这样的人物,与两位师兄相比,更富有人味,更接近常人。他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他能以大局为重,任劳任怨。他从不显山露水,甘心琐细烦杂。他是马夫、伙夫、挑夫,他负责守卫师父安全,照看马匹行囊。大师兄与二师兄的磨擦是取经初期经常发生的事,沙僧则调和与缓冲。对八戒,他劝的是“少是非,多干事”;对悟空,他说是“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第二,他有多少能耐,出多少力量。他从不临阵脱逃,即使自知不敌,也

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黑水河一役,鼍龙精把唐僧与八戒抓去,悟空见“水色不正”,恐沙僧不能去。沙僧却“脱了褊衫,扎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他心地实在纯良,也富侠义心肠。也是一个叫人忘不了的有个性与魅力的形象。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相比之下,唐僧显得比较平板,有的地方甚至不近情理,但是他那认准了目标,百折不回、九死未悔的精神还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

师徒四人的其他三人虽是孙悟空陪衬映照的人物,他们的塑造与通过悟空形象折射的底层百姓的成功意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一种补充,是一种强化。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丝毫不比历史演义、英雄传奇逊色。上文已经说及,孙悟空大闹三界折射着人们在人世间对朝廷官府的反抗。而我们稍作类比思考,很容易得出,玉帝的天廷即是人间皇帝的朝廷,各路神仙就是朝中百官。特别有意思的是,取经路上与唐僧孙悟空作对的妖怪竟然大多是与天上神仙有关的,有的甚至是沾亲带故的。波月洞的老鼠精是托塔天王李靖的干女儿,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司炉童子,太上老君的青牛精两度下界危害百姓,寿翁的鹿、嫦娥的兔也到人间作乱。特别深刻的是,如来造经普度东土众生,观音具体找人实施,竟然观音池塘里的金鱼到通天河为怪,如来的护法大鹏鸟也下界为害。这里不说讽刺的深刻,而是说这些是人间裙带关系、以及官员的下属爪牙仗势欺人、为害百姓的反映。至于师徒四人到了西天以后,由于没有给管经的菩萨阿傩、迦叶送礼,这两位菩萨竟以“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以索贿!由于未能满足私欲,竟给唐僧以无字的空本子!当孙悟空告到如来处,如来也竟然说:“„„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其虽有调侃成份,但又何尝不是官府索贿的翻版?《西游记》的认识意义就在于--神间也是人间!

《西游记》的叙事线索更加明晰,叙事结构更加程式化,表明了长篇小说叙事的内在规律在被作家(集大成的整理者)逐渐认识并自觉运用。小说是以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人生轨迹为线索而贯穿始终的,从而演绎孙悟空追求的一生、抗争的一生、成功的一生。由于是单线条的一个人的一生,所以线索就特别清晰。当然,这样的线索不是长篇小说的唯一的叙事线索,却是最简洁最易于掌握的一种线索。用这样的线索贯穿,就使得叙事更加紧凑完整。

叙事的程式化,是指把作品的第一主人公作的事串连起来;而有时甚或事件与事件之间有所类同与重复,前后稍加变易与强化。其前者,指在作品的前七回依次把出世、学道、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等串连起来,其中“三闹”与“两招安(弼马温与齐天大圣)”已有类同的意味。而后者,指孙悟空保着唐僧取经经历的八十一难,其中多有程式化的类同。其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是凑满“八十一”;而这种手法不以事件的内在的规律叙述,就易于伸长缩短地驾驭叙述。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质言之,是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事物的本身的规律应当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而这里,却是预先设定了形式,把内容充塞进去。这种方式自然是不无可取之处的,而遗憾的是,《西游记》的这一程式后来成了几类长篇小说,特别是英雄传奇与神魔小说的叙事的程式。就是一方的递次守关设阵,另一方的递次攻关破阵,而变易仅仅在于“宝贝”神通的不同,以及在“搬兵斗宝”中的请来者道术与“宝贝”相生相克的不同。上文曾经讲过,此种程式是评话的套路。但是作为长篇小说,却是端倪于《水浒传》而完成于《西游记》的。 奇幻与诙谐是《西游记》的风格特色。《西游记》中的典型环境是虚幻的,人物形象是奇诡的。小说突破天地时空,融合人神鬼物。人物能钻天入地、翻江倒海,可呼风唤雨、赴汤蹈火。或来去无踪,或死生有术;或祭宝斗法,或逞

篇三:《西游记》中的教育思想》

《西游记》中的教育思想

孙宏宇

内容提要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小说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关键词 西游记;教育思想;德育

??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神话、童话性质特点的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它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它是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 《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师徒合作、团结,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结束全书。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着师、徒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通过师之教育使徒弟终有所成。所以,它又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 一、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

??? 第二回,孙悟空师从须菩提祖师,与众徒弟一样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不觉六七年,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由此被祖师发现,之后孙悟空又打破盘中之迷,到三更时候前往学艺。祖师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迷也?”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悦。既识盘中暗迷,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你长生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 孙悟空学习腾云之法时,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

??? 须菩提祖师就是根据孙悟空的特点,将技艺传授于他,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 二、主动学习

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 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主动学习思想在第二回悟空学艺体现最好。

??? 孙悟空学艺,他的学习目的明确,就是要学习长生之术,在须菩提祖师询问其要学习的技艺时,他均表明:“可得长生否?”这说明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习目的,这也是他学习主动性的动力,待到学艺之时,他即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 学习变化之术时,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

上前来,传与你口诀。”遂附耳低言,不知说了些甚么妙法。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 学习腾云之法时,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启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罢,决不敢忘恩。”待传授之后,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

??? 孙悟空学艺,表现出其学习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学习的进取精神,他深得师父喜爱,使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业有成,师父教有所获,须菩提祖师不仅得了高徒,还创新性地研究出“筋斗云”,从而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

??? 三、理论联系实际

??? 孙悟空学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师徒相互配合的理想境界,在他学业有所成之后,即展开了运用所学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彩篇章。

??? 第二回,孙悟空回至花果山,前往水脏洞,与魔王交手一节:那魔王被悟空掏短胁,撞丫裆,几下筋节,把他打重了,他闪过,拿起那板大的钢刀,望悟空劈头就砍,悟空急撤身,他砍了一个空,悟空见他凶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叫一声“变!”即变做三、二百个小猴,周围攒簇。„„最终被悟空夺得他的刀来,分开小猴,照顶门一下,砍为两段。

??? 第三回,孙悟空前往东海龙宫索要兵器: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水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猴王被带入“幽冥界”后,那猴王恼起性来,耳朵中掣出宝贝,幌一幌,碗来粗细,略举手,把两个勾死人打为肉酱,自解其索,丢开手,轮着棒,打入城中,然后勾了生死薄。玉帝闻知,最终决定着太白金星招安。美猴王听得招安之事大喜,道:“我这两日,正思量上天走走,却就有天使来请。”

??? 第四至第七回都是孙悟空运用所学本领大闹天宫的精彩部分,他在这一实际应用过程中,使自已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已对所学本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他更加机智灵活的运用所学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也为以后西天取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小说从开篇至孙悟空被压于五行山下,深刻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学业有成之后,是为了实践运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而使知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来看,孙悟空的确是一名难得的高材生。

??? 四、民主、平等、合作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 民主、平等、合作思想是小说表现出的重要思想,它不仅是在实际生活中,在教育教学中,在处理师徒关系中都是我们所倡导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小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 第二回中:须菩提祖师要传艺于孙悟空,即问悟空:“你今要从我学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然后祖师向他介绍“道”、“流”、“静”、“动”征询他的意欲。

??? 第二十三回中: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

??? 第二十七回中: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仔细仔细。”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待到悟空要打尸魔,唐僧只说是个好人,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割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么经去!”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那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因为送饭下田,路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由此积恨得唐僧将孙悟空逐回花果山。

??? 第三十八回中:将近有一更时分,行者心中有事,急睡不着,他一毂辘爬起来,来到唐僧床前,叫:“师父。”此时长老还未睡哩,他晓得行者会失惊打怪的,推睡不应,行者摸着他的光头,乱摇道:“师父怎睡着了?”唐僧怒道:“这个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甚么?”

??? 第四十八回中:行者在半空中看见,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

??? 第六十八回中:三藏勒马叫:“徒弟们,你看那是甚么去处?”行者道:“师父原来不识字,亏你怎么领唐王旨意离朝也!”三藏道:“我自幼为僧,千经万典皆通,怎么说我不识字?”行者道:“既识字,怎么那城头上杏黄旗,明书三个大字,就不认得,却问是甚去处,何也?”三藏喝道:“这泼猴胡说!那旗被风吹得乱摆,纵有字也看不明白!”行者道:“老孙偏怎看见?”„„

??? 第七十二回中:师徒们正在踏青玩景,忽见座庵林。三藏滚鞍下马,站立大道之旁,行者问道:“师父,这条路平坦无邪,因何不走?”三藏道:“不是关风,我看那里是个人家,竟欲自去化些斋吃。”„„

??? 第七十七回中:三藏战兢兢爬起来,扯着行者,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行者道:“若要好,大做小。”沙僧道:“怎么叫做‘大做小’?”行者道:“若要全命,师做徒,徒做师,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

??? 第九十八回中:行者方说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醒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 小说中表现出师父与徒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思想,徒弟可以教训师父,师父可以做徒子、徒孙,只要是为了共同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目的,师徒间的合作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这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也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 五、惩诫思想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一些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这时会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教育,有时效果很好,有时也没有什么效果,甚至产生相反的作用,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必须进行惩罚和训诫了,这就是要逼迫顽劣之徒改过自新。惩诫思想在小说有很好的体现。

??? 第七回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终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如来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

??? 第十四回中:悟空打死人以后,唐僧训教之,悟空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三藏道:“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行凶,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六人,如何理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行者道:“不瞒师父说,我老孙五百年前,据花果山称王为怪时节,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说这般到官,倒也得些状告是。”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还象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悟空就被他气跑了;等到悟空戴上嵌金花帽,三藏即默念那紧箍咒一遍,念了几次,被行者发觉后,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的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疼,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疼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的长老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师父!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

??? 第二十三回中:猪八戒凡心未灭,被绷挂于树上,高声叫道:“师父啊,绷杀我了!救我一救!下次再不敢了!”

??? 《西游记》中,唐僧前世是如来之二徒,名金蝉子,因不听说法,转生东土;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猪八戒在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下界投胎,身如畜类;沙僧在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于下界;白龙马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这些均表现出强烈的惩诫思想,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惩罚与训诫是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如同小说中描写的一样,如此不听训导的顽劣之徒,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逼其改过自新了。

??? 六、德育为主

???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思想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施加积极影响,使之转化成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 《西游记》第一至第七回是孙悟空学艺,然后大闹天宫。在悟空学业有成之时,却被须

体大思精的西游记人物

菩提祖师逐出师门,祖师只说:“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道:“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此处表明祖师已经觉察出对孙悟空忘记了进行思想教育,要想改变孙悟空的本性是非常难的事,这里暗示出德育的重要性。小说中德育这一重要环节是由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完成的。

??? 第二十七回中:唐僧恼恨孙悟空三次打死妖怪所变的人,经不住猪八戒在旁撺唆,最终认为悟空三次杀人,将其逐回花果山,离别之际,行者道:“常言道:‘事不过三’若不走,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拜别之时,唐僧转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虽然悟空被冤枉,但在以后的行途中,他自然小心做事了。

??? 第三十二回中:猪八戒前去巡山,行者在旁,忍不住嘻嘻冷笑,长老骂道:“你这个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么巡山,却又在这里笑他!”行者道:“不是笑他,我这笑中有味,你看猪八戒这一去,决不巡山,也不敢见妖怪,不知往那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长老道:“你怎么就晓得他?”行者道:“我估出他这等,不信,等我跟他去看看,听他一听,一则帮扶他降妖,二来看他可有个诚心拜佛。”长老道:“好!好!好!你却莫去捉弄他。”待猪八戒被识破之后,八戒道:“哥哥呀,只是这一遭儿,以后再不敢了。”自此之后,猪八戒这一恶习也着实改了。

??? 第五十回中:猪八戒拿了三件纳锦的背心,让师父穿一件。三藏道:“不可!不可!律云:‘公取窃取皆为盗。’倘或有人知觉,赶上我们,到了当官,断然是一个窃盗之罪。还不送进去与他搭在原处!我们在此避风坐一坐,等悟空来时走路。出家人不要这等贪小。”八戒道:“四顾无人,虽鸡犬亦不知之,但只我们知道,谁人告我?有何证见?就如拾到的一般,那里论什么公取窃取也!”三藏道:“你胡做啊!虽是人不知,天何盖焉!玄帝垂训云:‘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趁早送去还他,莫爱非礼之物。”

??? 第五十六回中:行者打死两个毛贼,唐僧见悟空仍不听劝戒,说出恶语,心惊道:“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待贼兵追至,行者道:“放心!放心!老孙了他去来!”三藏勒马道:“悟空,切莫伤人,只吓退他便罢。”待孙悟空杀了许多人,慌得唐僧跌下马来,口中念起紧箍儿咒来,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昏,在地下打滚,之后又被唐僧逐走。

??? 唐僧在取经路上,就是在坚持对徒弟们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每一次遇难,每一次教训,都是在劝教弟子做善事,做好人,做品德高尚的人。这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孙悟空被压于五行山五百年,其顽劣之性未变,这也足以说明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之难度了。

??? 七、循序渐进

???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育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关系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

??? 《西游记》中,传授知识技能的部分只有悟空学艺一节,所占篇幅不大,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思想,在前面已经论述,其中也体现了循序渐进思想。

篇四:《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1、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也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全书结束,讲述仙界一只由仙石生出的猴子拜倒菩提门下,命名孙悟空,苦练成一身法术,却因醉酒闯下大祸,被压于五行山下。西游记的主要内容。五百年后,观音向孙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须随唐三藏到西方取经,作其徒弟,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2、人物简介: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着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金蝉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金箍棒。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石猴——弼马温——齐天大圣)(72变)[金箍棒——斗战胜佛]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孙悟空常称他“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对师傅也是很忠诚。[天蓬元帅(戏嫦娥)——净坛使者](36变)[九齿钉钯]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和尚拜唐僧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一路上任劳任怨,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卷帘大将(蟠桃会上打碎琉璃盏)——塘虱精——金身罗汉](18变)[降妖宝杖]

白龙马:任劳任怨。[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贬蛇盘山)——八部天龙]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借机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十分生动。


西游记的主要内容(二)

东胜神州傲来国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产下一猴。石猴求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去可行十万八千里,自称“美猴王”。他盗得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玉帝欲遣兵捉拿,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上界,做弼马温。当猴王得知弼马温只是个管马的小官后,便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咤二将。孙悟空又被请上天管理蟠桃园。他偷吃了蟠桃,搅闹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又派天兵捉拿。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用暗器击中孙悟空,猴王被擒。经刀砍斧剁,火烧雷击,丹炉锻炼,孙悟空毫发无伤。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如来派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取经人,来西天取经,劝化众生。观音点化陈玄奘去西天求取真经。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唐三藏西行,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孙悟空被带上观世音的紧箍,唐僧一念紧箍咒,悟空就头疼难忍。师徒二人西行,在鹰愁涧收伏白龙,白龙化作唐僧的坐骑。在高老庄,收伏猪悟能八戒,猪八戒做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在流沙河,又收伏了沙悟净,沙和尚成了唐僧的第三个徒弟。师徒四人跋山涉水,西去求经。

观音菩萨欲试唐僧师徒道心,和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化成美女,招四人为婿,唐僧等三人不为所动,只有八戒迷恋女色,被菩萨吊在树上。在万寿山五庄观,孙悟空等偷吃人参果,推倒仙树。为了赔偿,孙悟空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了仙树。白骨精三次变化,欲取唐僧,都被悟空识破。唐僧不辨真伪,又听信八戒谗言,逐走悟空,

篇五:《西游记的读书笔记》

我读了这本书后,感觉<西游记>的前七回是吴承恩老先生的一种心灵的释放,但他清楚,理想和现实是有差别的,如果想在这个现实中生存,就必须要遵守生活的规则。所以孙大圣就多了一个金箍来制约他的行为。这就等于人还是要从想象的空间回来面对现实,好比是庄子在抒发完与天齐与造物者为人的感慨后要去监河侯家借米做饭,好比“万寿无疆”的毛泽东终究没能逃脱自然法则,七六年的九月九日太阳陨落了,共和国举国哀悼。

而九九八十一个劫难,则是说生活的十难人生的不易。西游记的读书笔记

八十一难后,修成正果,也正是人生的结束。没有死亡怎么能算一个完整的人生呢?

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在取得真经后消失了,这应该是孔子说的: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规。那时已经不需要什么束缚什么约束了!!

人生的尽头,梦醒了。剩下的是对自己一生的回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猴子闹天宫的情性,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金箍。无论是谁。

我的金箍是我的女儿!!

还有<西游记>的绝笔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玉皇大帝任命孙大圣去看守蟠桃园。西游记的读书笔记。这真是莫大的讽刺,亏吴老先生能想出来,一个猴子让他干点什么不好,偏偏让他去守桃园,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陷害、教唆。此处应该算<西游记>最经典的部分。历代朝廷昏庸无能的表现在这得到了一个最终的归纳总结。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二)

<西游记>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名着,故事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形象人人皆知。

在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途中,遇到火焰山的阻挡,孙悟空战胜了牛魔王、铁扇公主,取得了芭蕉扇,才煽灭了火焰山的熊熊烈火,继续踏上征途。

在故事中,白骨精使用阴谋诡计,要吃唐僧肉。为了保护唐僧,徒儿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流血负伤倒也无妨,只要伤得其所。这些描写都是令人犹如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孙悟空身上有猴。得灵活好动和性情急躁的特点,又有神仙般的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猪八戒贪吃贪睡,但是有十分淳朴。作者把人身上的特点运用在了这些动物身上,有时还有一些戏剧色彩,让人神游其中。因此使这部巨着的内容变得不再枯燥无味。

通过阅读这部文学巨着,我发现这其中也蕴涵着很多的人生道理。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不断进行中遭遇挫折,有挫折时,就得搬掉绊脚石;一帆风顺时,当然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被绊倒,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挫折不是魔鬼,顺利并不是天使,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要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挫折其实就是一个人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绊脚石,致使愿望不能实现而出现的不快的情绪。挫折能够改变人的情绪,也能锻炼人的心理承受的能力,还能激发人的潜力。所以挫折不仅仅只是魔鬼,它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文学巨着,我受益匪浅,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充实了生活;而它其中蕴涵着的人生道理使我深有感触,懂得了许多,也使我对人生了解了更多。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三)

文/马艺铭

从小到大,我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读书了。最近,我刚啃完了一本厚厚的大部头——文言版<西游记>。()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孙悟空了。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灵魂人物,他正义、乐观、勇敢、取经一心一意,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也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他用他的金箍棒为唐僧开辟了一条又一条通往取经的道路,最终取得真经。生活中,我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及他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的意志。

其次是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他长着大嘴长耳,好吃懒做,十分可爱,他爱占小便宜,而且贪恋女色,一遇见困难就嚷嚷着不再取经了,偶尔他还会耍些小聪明,常常令人发笑。

再次就是唐僧和沙和尚了,唐僧总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没有主见,但是他取经的信念可谓是师徒四人中意志最坚定的一个了,虽然他自己没有什么功法,虽然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困难重重,可他只想着取经。沙和尚好像在整本书中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但是他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凭着一个降妖宝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的身上也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确定目标之后,还要付出努力,付出辛勤和汗水,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四)

少儿时,在大姨家随手拿起一本<西游记>看了起来,枯燥无味的文字让我本来就不会看书的我认为:<西游记>为不如电视上演的好看!

电视上的孙悟空打打妖怪时多勇敢,而书上只是说孙悟空打败了哪一个妖怪。

小时认为唐憎不通人情文文弱弱只会念咒,害得孙悟空头痛不已,而孙悟空却是一个不听师傅话的徒弟,猪八戒成天吃喝玩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像这师徒四人中除了武工之外就是沙和尚最好了。

现在又打开<西游记>觉得唐僧那不是不对孙悟空好,而是善良的他受不了孙悟空大杀开界,孙悟空也不是不听师傅的话,其实他也是为了师傅好,猪八戒不是只喜欢吃喝玩乐,其实他是踏实,看来看去,好像不变的还是沙和尚。

<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着之一,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表面的打打杀杀,而是一种真正产道理:哪一个人不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后才成为人上人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97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