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一)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第一节教案

1页(总2页) 第九章第一节教案第

教学反思:

2页(总2页) 第九章第一节教案第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二)
2014年九年级粤教版化学下册及总复习教案

第七章 溶液 7.1 溶解与乳化 第一课时:溶解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4.体验溶液导电性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5.知道溶液的重要应用,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

1.溶解现象。 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溶液中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质量关系。

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溶解过程电热现象及溶液的导电性三个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玻璃棒、低压电源、导线、灯泡、电极; 硫酸铜、蔗糖、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食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溶液,前面几张学 习过程中学过一些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在大家印象中,是不是物质溶于水就能形成溶液?是不是任何物质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章“溶液”。

[观察活动]【实验7-1】可溶物质与不溶物质

[讲 解]在硫酸铜和蔗糖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了一样,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硫酸铜和蔗糖可以在水中“溶解”

称为“可溶物质”。细沙石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 [板 书]一.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均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稳定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即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溶质析出。

注:分散到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匀而稳定的状态后,仍处 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中。

[讲 述]溶液由溶质在溶剂里溶解而成。细沙石难溶于水,所以细沙石不是水的溶质,水也不是细沙石的溶剂,因而也不能形成溶液。 [讨论交流]1.蔗糖放入水中后,好像“消失”了,为什么? 2.在【实验7-1】中,溶质分别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阅 读]P.179 长话短说 [讲 述]列举几种常见的水溶液。 [阅 读]P.179 你知道吗 [课堂练习]P.180 检查站 [板 书]二.影响溶解的因素 [探究活动]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

问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假设 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实验与事实 【实验7-2】 【实验7-3】 【实验7-4】 (完成课本P.181~182表格)

结论(完成课本P.183表格)

[设 问]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得出上述结论吗? [讨论交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课堂练习]1.P.183 检查站

2.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1)5g水与5g酒精混合 (2)1g食盐和1g蔗糖投入98g水中

(3)一定量的锌与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度所得到的溶液 3.把1g食盐完全溶于9g水中,得到 g食盐水溶液。用四则运算符号及等号完成下列公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4.把9g食盐投入1g水中,必然会得到10g食盐水溶液吗? 5.将5mL酒精与5mL水互溶,得到10mL溶液吗?为什么? [小 结]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匀稳定的混合物,便可成为溶液。

5.溶解速度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 二: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1.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引 入]大家在学习燃料的燃烧时,知道了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那么,溶解过程有没有吸热现象会放热现象呢? [板 书]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活动]探究三种固体溶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完成教材空白) [板 书]四.溶液导电性的探究

[探究活动]【实验7-5】溶液的导电性(完成教材空白)

[小 结]1.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放热现象,使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时产生吸热现象,使温度降低。

2.如果溶液中有可移动的离子,该溶液便导电。如果溶液中没有可移动的离子,该溶液便不能导电。

[课堂练习]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第二课时: 乳 化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些乳化现象。 2.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一些乳化剂。 教学重点

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一些乳化剂。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溶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把10gCuSO4完全溶于90g水中,组成 g 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把几滴花生油放入10mL水中,充分振荡,能组成溶液吗?为什么? [观察活动]【实验7-12】观察实验,完成空白。 [板 书]一.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特征:不均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二.乳化剂和乳化作用

1.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如:洗涤剂、洗发精

2.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经乳化作用形成的乳浊液,液体稳定,不再分层,但不是溶液。 [补 充]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三)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教案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本章内容涉及的主题:

身边的化学物质: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的制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元素;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分解反应;催化剂。

化学与社会发展: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灭火、防火、防爆炸的方法和措施。 科 学 探 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简单方法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探究。 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

物质燃烧条件及探究活动

灭火原理和方法,防爆措施

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符号及意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难点 不同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原理的比较;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与联

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

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

灭火方法的确定

元素概念的建立

【复习的目的要求】

1.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理解)。知道氧气的主要用途,并能说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了解)。

2.能正确书写碳、铁、石蜡等物质跟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说出这些反应的实验现象,能说出这些反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

3.能用氧气的性质解释和说明某些现象(应用)。

4.知道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能根据氧化反应初步概念说出常见反应是否氧化反应(了解)。认识什么是化合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化合反应(理解)。

5.能说出催化剂的定义(了解),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理解)。

6.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

7.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8.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

9.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

10.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1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1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1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14.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

15.知道什么是爆炸(了解),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

16.知道爆炸的利与弊(了解)。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

17.知道元素概念的含义(了解),初步认识元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

18.记住几种常见元素在自然界里含量的排序(了解)。

19.记住并会书写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能说出元素符号的意义(了解)。

20.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能说出常见的具体元素属于哪类元素(了解)。

21.能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了解)。

22.能运用元素概念认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能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识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理解)。

【知识网络】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教学仪器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知识总结: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二氧化碳(CO)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2

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点燃四氧化三铁(FeO)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34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点燃二氧化碳(CO)+ 水(HO)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22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点燃 氧化镁(MgO)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

(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表面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加热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 氧化铜(CuO)

(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点燃 五氧化二磷(PO)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25

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

(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

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介绍:

(1)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吸使用空气就可以了。正常的人呼吸用纯氧气对人体有害,吸入纯氧气会损害肺的上皮层。吸入100%的扬弃,只需几天就会发生肺氧气中毒。一般医院中的氧气只是大于40%;

(2)用氦气代替氮气与氧气混合,可得到“人造空气”。人造空气用于代替空气供深海潜水员呼吸。因为用空气供潜水员呼吸时,在压强较大的深海里,会有较多的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里,当潜水员从深海上升,血液里的氮气将成为气泡释放出来,大量气泡会阻塞微血管,引起病变。

制取氧气

1.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 水 光照

叶绿素 葡萄糖 + 氧气

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氮气 液态空气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四)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教案

授课课题:2.1空气的成分

教学时间: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周

教学目的

1. 知道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 认识空气成分及其大致含量,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3. 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4. 认识空气污染物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教学重点【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

1. 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

2. 分辨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周围有什么吗?空气就存在于我们四周,无处不在。同学们看得到摸得到空气吗?空气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空气被污染了我们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将解答这些问题。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反映,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一种成分——氧气。那么,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多少呢?下面我们用

实验来测定。

1.实验装置及仪器

①燃烧匙 ②导管 ③止水夹 ④集气瓶 ⑤烧杯

药品:红磷(紫红色)

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左后右。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身,看烧杯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若有,则表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4.实验演示

(1)操作:用药匙取用足量红磷放在燃烧匙上,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迅速把燃烧匙放入集气瓶中,拧紧胶塞。等集气瓶内气温降到室温,松开止水夹。

(2)现象及解释: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注意白烟和白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

烧杯中水倒流入集气瓶中,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红磷在燃烧时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气体约占1/5。

(3)结论:证明瓶中的空气约有1/5体积的气体支持燃烧,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中其主要成分是氮气,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气体,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空气的组成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0.03%

注意:强调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实验原理)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7.实验成功的关键:①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②红磷的量要足够多 ③要待集气瓶内温度降到室温且瓶内水面不再往上升时,读取进入瓶内水的体积。

8.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1/5的原因:①装置漏气 ②红磷的量不足 ③未冷却至室温便打开止水夹 ④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

作业布置

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5次。

板书设计

2.1空气的成分(1)

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装置及仪器

药品:红磷(紫红色)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空气热胀冷缩法。

3.实验现象及结论

4.空气的组成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6.实验成功的关键

7.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1/5的原因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测定氧气的实验,还知道了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存在便是道理。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各种成分,它们有什么性质呢,它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揭晓答案。

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熔点低;密度:1.251g/L。

2.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常温下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变化,但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3.用途

制取氮肥充氮包装食品医疗手术(1)保护气 (2)冷冻剂 (3)化工原料合成染料 充氮灯泡超导试验制造炸药

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1.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等气体的总称。

2.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氦气——粉红色;氖气——红光;氩气——紫蓝色光;氙气——特强白光。

3.用途:霓虹灯、焊接保护气、激光技术、控空气球。

四、混合物与纯净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N2、02、CO2、P、P2O5、H2O等。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海水、河水、矿泉水等。

3.混合物中各物质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例如: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4.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

浮有冰的水,纯净水,水银,铁粉,石灰水,盐水,镁。

作业布置

P39 2.1习题 1、5、7

板书设计

2.1空气的成分(2)

物理性质

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性质 用途

稀有气体

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

用途

纯净物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比较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成分以及他们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同学们想想,如果空气中多出了其他物质,或者空气中的种成分含量增多或者减少,后果会怎样呢?

五、空气污染危害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空气也在跟着变化,不过这不是变好,而是变差。人类的活动往往造成空气污染。

1.污染源: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

2.污染物

①有害气体:SO2、NO2、CO、氟氯烃。 ②可吸入颗粒物 ③PM2.5

PM2.5: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

3.来源

①SO2:含硫燃料的燃烧(酸雨)。

②NO2:汽车尾气(酸雨)。

③CO: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中毒)。

④氟氯烃:空调、冰箱(破坏臭氧层)。

⑤可吸入颗粒物:汽车尾气、建筑、生活垃圾。

六、保护大气环境

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

2.空气质量检测标准的项目:可吸入颗粒物或总悬浮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臭氧。

3.空气质量级别:优(0~50)、良(51~100)、普通(101~200)、不佳(201~300)、差(301~400)。级别越高,空气质量也差。

4. 空气污染物的防治

①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②煤炭的综合利用;

③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新能源,如空气能、太阳能、风能、水力等; ④使用无铅汽油;

⑤植树造林。

5. 三大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6. 三大环境问题

①酸雨:SO2、NO2

②温室效应:CO2

③臭氧层:O3

作业布置

P39 2.1习题 2、3、4、6

板书设计

五、空气污染危害大

1.污染源

2.污染物

3.来源

六、保护大气环境

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

2.空气质量检测标准的项目

3.空气质量级别

4.空气污染物的防治

5.三大环境污染

6.三大环境问题

2.1空气的成分(3)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有机物的常识教案(五)
9.1有机物的常识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优秀作业。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2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