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一)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课 题:维护社会公平 课 型:授新课

学 科:思想品德 任课班级:八年级 6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识社会公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公平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生活中要以公平为基础进行良好的合作,充分认识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提高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的践行以公平互惠为原则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和难点:

1、教学重点: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自觉树立平等互惠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社会另一面》。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想?引出9.1《维护社会公平》

一、理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

1、阅读教材103页,回答相关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公平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公平观曾提出过各种公平观,例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均贫富,等贵贱;人生而平等;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等。问题:你能从中寻找到有关公平观念发展的轨迹吗?

学生:从经济上平均的要求,到政治上平等的要求,再到意识形态上平等的要求。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崇尚效率,但同时要求从法律规章制度上保障公平。【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教师: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收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2、展示图片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图片对比

得出:公平总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

3、案例分析:

①曾凡在某公司找到一份打字员的工作,她按公司的要求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月,满怀喜悦地去领工资,但老板以她曾迟到为由,扣了她20%的工资。曾凡觉得很不公平,因为自己从未迟到过。

问题1: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

问题2:她可以通过那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不能任其发生,否则,会损害自己的权益。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合理的境界迈进一步。

学生答:如果曾凡接受了这种不公平,那么她将会损失钱财,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教师:那么她可以通过那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学生1:去法院告他

学生2: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面对不公平的对待,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 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法律)

②阅读教材中的三组图画及其文字说明,并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1)他们的想法有什么道理?

(2)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

(3)他们该如何面对?

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许我们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心理)

③当有人恃强凌弱时,——————

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

当有人排斥异己、处事不公时, ————

见到不公平的现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道德)

教师总结:(1)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2)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

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3)我们要敢干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

4、欣赏视频《三个和尚跳水的故事》,欣赏动画,感悟道理

教师播放视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师小结:不公平的感觉会影响社会合作。请你想个办法,使三个和尚有水喝? 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并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各种办法中都努力凸显公平,调动了三个和尚的积极性,创造性。故事与思考,让我明白: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体现公平。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这样,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社会才能和谐地运转。引出三个和尚要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故事欣赏

一个面包师一直从他隔壁的一个农民那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磅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点。于是他开始定期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分量都不足。他特别生气,便向执法机关提起诉讼,事情闹到了法官那里。

“你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有啊,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农民回答道。“有很准的砝码吗?”“没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码。”“没有砝码,那你怎么称黄油呢?”“这好办。”农民回答: “你瞧 ,就在面包师从我这儿买黄油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买他的面包。我总是要同样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费用。

(1)故事中谁具有公平意识,谁不具有公平意识?

(2)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都进行了积极思考,社会需要合作,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2、思考问题

历史课上,老师要大家分成小组,排演历史剧。个人所得的分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小周是小组的导演,他对组内几名同学进行了分工。小亮被分配扮演一个配角,排演了几次,觉得很不满意,他要求换个角色,小周不同意,于是小亮退出了。小张本来负责服装,他自告奋勇扮演这个配角。小王负责配乐,但他经常说自己有事请假,他的工作只好由别人顶替。很出很顺利,得到好成绩。其中,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都替他高兴;小王的分数也不低,他心里很高兴,但后来这样的活动大家很少找他,小亮认为自己曾参加排练,去找老师要分数,但老师没给。

问题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 问题2: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

问题3:为什么老师没给小亮分数?

学生1: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他具有合作意识

学生2:大家不愿意找小王,是因为在这次活动中小王缺乏团队意识,经常请假,导致大家不敢信任他

学生3:老师没给小亮分数是因为他中途退出了演历史剧,而且缺乏合作意识,这是老师对他的惩罚。„„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教师总结: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只享受利益二不去付出,否则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当我们付出的时候也在收获别人的付出。公平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的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课堂小结: 9、2维护社会公平

一、 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1、公平是相对的

2、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平:

(1)、应该增强权利意识,用合法手段去寻求帮助,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平和心态。

(3)、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1、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2、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 练习:

1、完成练习册里面这一节课的内容

2、预习第十课的内容“我们维护正义”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二)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式方法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式方法

摘要

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永恒的向往。2012年"两会"民生受关注,公平正义成最大期许,这就表明实现公平正义的命题再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对西方公平正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丰富。【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本文从理论以及现实两方面阐述了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解,并总结出在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时政府和大众的所应发挥的作用,以媒体的监督作用举例。

关键词: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制度分析;社会监督

1 前言

1.1 提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政府主导和非均衡的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剧增,与此同时,却以另一种更快的速度造成社会的怨愤概括地看,造成社会怨愤的基本问题在于社会财富(利益) 分配的不公正,以至于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 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正折射的则是不同族群、不同个体人事实上享有的包括财产权、收益权、知情权、话语权等权利的不平等, 而这种不公正不平等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规则的失范,即规则的不公平。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宏伟目标,报告全文10余处提到了公共服务,有7处提到了公平正义,如此重视和强调公共服务 公平正义,在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报告中尚属首次这既是对最近十年来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也昭示了党今后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对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必须加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2 本文的篇章结构

本文分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党提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公平正义失和的现象,并且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从社会主义制度层面对公平正义进行了论证;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政府和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探索中所起到的作用;第五部分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2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失和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中存在的有失公平正义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30多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明显提高,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一些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不公平的真正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资本家利用经济实力去剥削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这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公平正义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经历着巨大的改革和转型,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明显滞后,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公平正义的现象。

经济领域的不公平正义现象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由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农村的高些,他们的技术和知识使得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村的,这就决定了城镇收入高于农村的,这样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差距在1985年为1.86倍,到了2011年城乡差距为3. 44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年扩大。

据统计,目前中国内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这四个城市。还有不同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行业收入差距的拉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一部分人生活的贫困,一部分人生活富裕,而其富人的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增值速度一直上升,相反,穷人收入来源受限制,成下降的趋势。形成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引起了富者把钱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和穷人不敢超支的现象。这样的贫富悬殊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其他方面,同样存在着公平正义失和的现象。政治领域的不公平正义现象表现为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人民政治选择权、参与权、表达权);法律制度的缺失;司法体制的不完善。文化领域不公平正义主要表现为人们不能平等地享有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在我国,文化领域里最大的不公平是教育的不公正。在就业问题方面,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学历、年龄、户籍、性别、身高容貌歧视甚至结婚生育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2.2 产生公平正义失和的原因

选择追赶型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阶段初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重大价值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个重大的价值选择不仅关系着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一定的发展阶段, 更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失衡是现阶段中国制度规则失范的主要表现之一,造成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失和。

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张力关系或结构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进程政府和市场作为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互为补充: 一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效率低下公共政策失误缺乏激励寻租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适度干预可以弥补市场不足拯救市场失灵,消除市场资源配置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市场垄断价格扭曲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

发挥政府与市场互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政府与市场相对独立而平等的存在,然而,当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显失衡。

3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制度解析

3.1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著作研究公平正义问题,但是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非正义现象的批判,他在许多著作中都表达了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因而也可以说公平正义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从抽象的视角阐释公平正义理念不同,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指导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认为公平正义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不仅是对前人思想成果的批判和继承,同时也是在对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还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生产方式出发来批判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批判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所谓永恒的公平正义理念。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标榜的公平正义进行批判和揭露的基础上,指出了无产阶级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的现实途径,即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剥削,使人从物的力量的统治和异化的社会关系中摆脱出来,走向为人的生产和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共产主义。

3.2 制度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

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创造了根本条件。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制度还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

与自然等其他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不同,制度规则体系是国家社会运转和社会成员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制度规则的失范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失和的影响范围广改革难度大,甚至会造成社会正义观的扭曲,危害性极强。

社会公平正义失和源于制度规则失范,那么这一困境的破解首先的基本路径在于制度创新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对失范的制度规则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重回规范之路,才可使制度规则向着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演进。

政府是承载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载体之一,享有公共权力的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要及重要主体因此,可以说,制度创新是具有法定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基于一定的公共价值观,为实现一定的公共目标而做出的不同以往的不同于其他主体的新的以至原创性的制度规则,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发展战略等中国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关键节点在于对一系列失衡关系的调整和协调,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政府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等,从而扭转社会公平正义失和的状态。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三)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如何提高生活水平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如何提高生活水平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从经济生活角度)

1根本上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5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6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居民购买力。

维护社会公平 (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的经济意义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和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一个便民利民的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其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政府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切实倾听民意,反映民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3)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应该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4)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论证我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如果社会公平得不到维护,收入差距不缩小,势必会影响我国的消费增长和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收入分配格局的调节,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调整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四)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人文学院 财英1301班 肖亮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公平正义,现在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了。但到底什么是公平正义,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就拿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问题来说,人们对收入差距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人的能力有强有弱,承担的风险有大有小,付出的努力有多有少,收入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也是公正的;也有人说,有差距是正常的,但要看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人说,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难说公正了。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公平正义呢?

所谓公平正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一般来说,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会产生公平正义的问题。但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眼光来分析。

首先,公平正义是历史的。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平正义的标尺。今天我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就曾以“公正”的面貌出现过;今天我们认为“公平”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就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不公平”。马克思曾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关于永恒公平的观点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把公平正义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来讨论。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其次,公平正义又是具体的。公平正义在不同领域,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经济领域讲公平正义,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在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保障包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求,因而不能把经济领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公平原则简单拿过来。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平正义置于具体的领域,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人群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能不加分析、不加区别地简单套用。

再次,公平正义还是相对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受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那种绝对完美的公正是从来没有的,只会存在于观念和幻想之中,公正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和差别。从横向来说,尽管我们的思想理论、政策法规明确了公平的具体含义、原则和评价尺度,但面对的现实世界却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同、社会条件不同、个人禀赋和家庭状况不同,所以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纯粹的起点平等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存在的,竞争的最后结果也就不可能完全公平,在实际中只能求得大致公平、相对公平。从纵向来说,公平的实现也不是瞬息之间一蹴而就的,是要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制约的,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如何,公平问题解决和实现的程度也就如何,这不取决于人们的意志和善良意愿。

总之,当我们用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眼光,来审视公平正义时,就不会被某些表象所迷惑,就不会“刻舟求剑”,把被历史抛弃的公平观念再拾起来;就不会“以矩画圆”,混用不同领域的公平标准;就不会“揠苗助长”,提出不切实际的公平要求。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 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那么,到底如何维护社会正义呢。

从经济生活角度上说,第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第二,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第三,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第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第六,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居民购买力。

从民主法治角度来说,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发扬民主,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主要通过政治民主机制来实现。要牢固确立公共权力为民所授、为民所有、为民所用、主权在民的理念,强调公民基本权利平等的社会价值观。要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公民在广泛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新的和谐关系。

二是健全法制,完善激励动力机制。激励动力机制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激励动力机制的主要法律形式就是《民法》〉,它保障民事主体的财产和人身权利,要求人们按照诚实信用、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等原则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使得社会全体成员能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并按照贡献大小公平地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维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三是依法行政,健全整合平衡机制。整合平衡机制主要通过政府管理机制来实现。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行政法》,因为《行政法》除了监督和制约行政权的作用之外,其最经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加强政府和其他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合法、合理地调节公民、法人和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利益矛盾。它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

四是依法保障,强化利益救济机制。利益救济机制主要通过司法保障机制来实现。当公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或破坏,公民的合法权益被组织或者他人侵害之时,利益救济机制就应该启动和运行,司法机关作为正义的保护神应该挺身而出,为

实现社会正义而奋斗。利益救济机制的法律形式除了各类实体法之外,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在内的各类诉讼法。因此,各类诉讼制度都要体现公正和效率原则,从而使失衡的社会关系迅速得以修复,使失和的人际关系重新达到和谐。在利益救济机制中,公民体会到的不仅是实体公正,而且享受到程序公正。

先进文化是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向导,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思想道德基础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舆论支持与精神支撑,它能引导社会成员明辨是非,抵制邪恶,弘扬正气,它有助于确立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主的道德评判体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从而维护公平,伸张正义,保证公正,促进社会成员平等友爱,和谐相处。

公平正义需要法治的保障,但仅有法律制度而无相匹配的法治文化,公平正义的实现仍然具有不确定因素,因为缺少植根于文化土壤中的既符合现代法律意识,又能够统摄法律的法治文化,公平正义的实现不能成为现实。法治文化是柔性的伦理存在形式,如果社会刚性的法律与其相契合的柔性法治文化同时生存,社会公众就能认同法律,忠诚法律,公平、正义的理念成为社会成员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支撑,公平正义就能在法律的保证下得以实现,而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先进文化的培育和引领。

同样,公平正义也需要道德文化的支持支撑,它体现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在通过法律制度获得公平正义的过程中,道德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因为道德功能的发挥,可以消弥社会危机,弘扬公平正义。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识真伪,这是道德文化对社会公众的基本要求。维护公平,缩小差别,伸张正义,挞伐邪恶,弘扬公正,抵制腐朽,推行平等,反对特殊,这是它的内在要求。先进的道德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习俗,成为公民的内心信仰,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保护神,而道德文化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孕育和引领。如果非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一经显露,就能得到社会舆论的普遍遣责,那么,公平正义的成长就有良好的环境和土壤,社会公平正义就能得到实现。因此,学习和弘扬先进文化,使社会公众具有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才可以得到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需要全社会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有赖于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素质的提高和法治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致力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素质,建立具有良好的社会运行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法治政府,从而在促进公平正义中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五)
《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维护社会公平》教学设计

北京十中 李宏卫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为首师大版9年级第四单元第13课《维护社会公平》,是在认识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2、教材地位

教材主要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在初步了解国情、国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公平的地位,社会公平的含义以及社会公平实现的条件。认同我国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正确看待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自觉养成公平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理想和目标。 3、学情分析

对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学生感受较深;对现实社会中的公平问题有所了解,但缺乏全面认识;对如何正确对待公平与不公平现象意识模糊,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社会生活中公平的重要性,认同我国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正确看待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培养公平的意识。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公平的地位及内容,明确社会公平实现的条件。 2、课标要求

对应的课标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承担社会责任”规定的目标之一是“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对应的内容标准是──“2.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社会公平的内容,社会公平的实现条件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对待不公平现象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 材料分析法

六、教学思路:调查活动—认识知识、提升理论—落实行动,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实

践,实现知行统一。

七、教学过程:

1

2

3

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2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