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一)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上)教案集

第一章 星空巡礼

第一节 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及讨论,能说出星星的运动特点;

2)学会辨别恒星和行星;

3)学会借助星图辨认出有名的星座和亮星;

4)了解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天认星,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情趣和探究意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星空的变化特点;借助星图辨认著名的星座和亮星

教学难点:星空的变化规律与空间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雨后的彩虹,外星人,飞蝶,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漫步者,每当我们想起这些词,不禁会注意起我们头顶无边无际的天空。在美丽的夜晚,群星璀璨,更是令人浮想联翩,虽然太空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也很少在意它,可是它又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

远古时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需要辨认方向;农业民族按时令播种需要确定季节,这需要研究太空。现在我们的全球通手机,天气预报,地球资源的匮乏等等因素,更加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对于我们来说,探索太空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观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

(二)、星空的变化

教师展示一幅星空图片。(利用“星光后院”软件展示)

设疑一:我们晚上观测到的星空是静止不变的呢?还是不断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对星空一般了解很少,也没有长时间仔细观察,学生的回答为猜测性的。)

师:要正确的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亲身去长时间的观察。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星空图片。

师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刚才的回答要改变吗?为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

师:其实,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证明,我们晚上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 教师利用“星光后院”软件演示,星空随时间变化的现象。

设疑二:星空又是怎样运动的呢,有什么规律吗?

其实,我们观测到星空在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活动一:在地球仪上中国位置帖一白纸,标上东南西北,中间画一卡通人代表自己。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把教室想象成宇宙,周围的同学和顶上的电灯、电风扇等想象成星星。自己想象成是站在纸上的卡通人,以卡通人的视野观察周围的星星。

学生想象观测,并进行讨论后回答。

师:观测后我们会发现,星空是自东向西地旋转着,西边的星辰渐渐没入地平线下,而东边的地平线上不断地升起新的星星。(教师配合“星光后院”软件演示,并演示人在面向东南西北不同方位时星空的运动情况)

我们观测到的星空,在春夏秋冬有着明显的区别,人们通常按春夏秋冬四季把星空分为四季星空。

(三)、恒星和行星

美丽的星空,无数的星星闪烁不停,就像许多神秘的眼睛,尽管星空在不断地变换着它的图样,但星空中绝大多数星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似乎总是保持不变,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通过观察夜空,发现天空中的星星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位置相对固定的,把它们叫做“恒星”。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另一类是不停地在改变位置的,把它们叫做“行星”,行星就像行动迟缓的老人,在夜空中闲庭信步。如我们熟悉的“金星、木星、水星、土星”。其实,所谓的恒星,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由于它们离地球太遥远,如果不借助特殊天文仪器,人们很难发现它们在星空中位置的变化。

教师展示十万年前,现在,十万年后的北斗七星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后回答:恒星是否也在运动。

另外,恒星和行星,除了在位置变化上的区别外,恒星都是气体球,没有固态的表面,气体依靠自身的引力,聚集成球体。恒星是本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而行星不会,如“火星,木星”等。我们用肉眼能观测到的星星全天大约有6000多颗,除了太阳系内的五大行星和流星、彗星之外,都是恒星。除了太阳以外,离开我们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相比,距离也要远27万倍,因为离开我们非常非常遥远,所以看上去才只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至于行星,它们和恒星大不相同,绝大多数都不能自己发光。它们大都由固体的砂土、岩石构成。除了恒星和行星,还有没有其它星星呢?有的,那就是卫星,“卫”有护卫、守卫的意思,所以,卫星总是绕着行星转。每个行星和它的卫星就组成了天空中的一个家庭,行星是父亲,卫星便是它的儿女。比如,地球就只有月亮这么一个“独生女”,而木星,却有二十多个“儿女”,组成一个大家庭哩!

问:你能说出一些著名的恒星和行星的名字吗?

学生思考与讨论后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

(四)、星图和星座

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识它们,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首先要了解星星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朋友一样,你应该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观测,根据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绘制了许多星图。发给大家的四幅图,就是分别按我国北京地区的春夏秋冬星空绘制的四季星图。

另外,古人为了方便认星,就把位置比较靠近的星星划分成一群,并在每一群星中用想象的线条把较亮的星联结起来,形成各种图案,这些星群我们就把它们称为“星座”。人们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星座和神话故事挂上钩,因此最古老的星座名称通常源自古老的神话传说,现在世界通用的星座体系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28年最终确定的,它是以传统的星座为基础,将整个天空统一划分为88个区域,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它们都有确定的边界,内部有许多星星,正如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有确定的国界,国家中有许多城市和村镇一般。

活动二:仔细观察秋季星图,并根据名称想象一下。

(结合课本要求学生自学32页“活动与讨论”、33页“阅读-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活动-寻找北极星”部分内容。)

学生可适当讨论。

找一找:你能在秋季星图上找到著名的大熊座(北斗七星),天鹅座,天琴座(织女星),天鹰座(牛郎星),小熊座(北极星)吗?找到后用笔把它们画出来。

(五)、天文台和天文望远镜

如果想看到更多的星星,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太空,那么我们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仪器。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也是探索星空的好工具。天文学家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除了把望远镜越造越大外,还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既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又可以接收星星发出的电波,通过电波了解星星的秘密。更为神奇的是,人们还想到把望远镜放到太空飞船上,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教师边图片展示:传统光学望远镜、射电天文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

天文台,是天文学家工作的地方,我国著名的有五大天文台,它们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

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思考:为什么天文台的观察室大多数为圆顶结构?

第二节 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银河系的构成、大小与形状;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

了解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在宇宙中的地位;认识宇宙的无限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勇于探索宇宙的兴趣,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对迷信,培养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银河系的组成、大小及形状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视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有条件,查找有关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资料。若没有条件,教师可准备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选取。制作必要的课件。

(二)新课设计

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暑假里你们看到过星星吗?那看到过一条淡淡的光带吗?它是从东北向南横贯天空的。

学生回答。

教师:这条淡淡的光带,看过去象天空中银色的河,其实就是我们常听说的银河。(可看课件上或书本中图1.2.1美丽的银河)那谁知道有关银河的故事和传说?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 学生回答。

2、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形状内容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补充来完成。如下:

教师:同学们《科学》书上为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河系的组成和形状,结合有关银河系这份资料,你们要掌握书上能理解的内容(强调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免学生误要把资料中的内容也记住),有不能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学完后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要掌握,自学完后要检查,看哪一组既快又好,咱们来比赛一下。

约不到十分钟,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3、银河系的大小

有关光年,天文单位,秒差距等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为主。

教师:你们知道30万千米,到底有多长吗?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七圈半约等于

30万千米。你相信吗,光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转动七圈半。即光每秒可以走30万千米。我们要描述银河系的大小要建立一个比千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光年,1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走的距离,我们一起来算一下

学生计算:1小时=?秒, 一天=?秒, 1年=?秒(若一年等于366天)

1光年=?千米。

教师:科学家们也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的平均值作为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

(A.U.),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

问:1天文单位和1光年哪个表示的长度更长呢?学生一起回答。

又问:那天文单位和光年哪个单位更大呢?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用千米和米来提示)。

学生计算:1光年=?天文单位。

教师: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估测出银河系直径大约有8万光年,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真是无法想象它到底有多大啊。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请找出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从正面和侧面图中找出。

银河系非常非常大,有几千亿颗星星组成,它的质量也大得惊人,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可以用一粒芝麻和地球之间关系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得印象)

人类出现几百万年,即使在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生命出现才35亿年,而银河系的的年龄已达100亿年了,在这么多年时间里银河系的天体在一刻不停地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动着(展示动画银河系运动),而太阳带着她的家族也围绕着银河系中心高速运转着,

每秒钟可达250千米,但要旋转一周也得花两亿五千万年。

银河系给我们的感觉是大得不得了,那我们说的宇宙是不是指的就是银河系呢?那宇宙除了银河系还有什么呢?它到底有多大呢?

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如时间有多的,可按协作小组学习河外星系,请小组成员来描述浩瀚的宇宙,若时间不多教师可以介绍一下银河系只是宇宙中的普通一员,象银河系一样的星系知道的还有约十亿个(用图片展示一下各种形状的河外星系)。最后让同学们畅想一下宇宙,可以提一些疑问、设想、向往等。

课结束前评价一下各组的表现,增强组内疑聚力,为以后开展组内协作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节 最近的恒星——太阳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和表面活动。

2.了解太阳与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3.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重点:太阳的大小、温度、能量、表面活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先请同学么欣赏几幅自然美景。

问:在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因为有太阳)

太阳为什么能使白天变亮?(因为太阳能发光)

为什么白天比黑夜热?(因为太阳能发热)

太阳为什么是恒星?请说出证据。(因为太阳能发光和发热)

那么多的恒星都能发光、发热,为什么我们只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引入: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

新课教学: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那么它有多大,离我们多远呢?请快速阅读课本中的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

大: 质量: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5千克重的铅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体积: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如果太阳是一只足球,那么地球只是一粒芝麻。

远:日地之间的平均距离有1.496×108千米。

如果一个人以每秒10米的速度从地球跑向太阳,那么需要多少年?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太阳的确是又大又远。那么太阳为什么会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呢?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知识及自己的了解探究一下。

太阳不断地向外发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能。每秒的太阳发出的总能量高达

3.86×1026焦耳。这些能量相当于把全世界的海水升温120℃以上。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这么多的能量和这么高的温度,为什么我们感到还是很温暖。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很远,所以对人类来说,这些能量已经足够了。(可结合后裔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来讲。)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通过各种手段拍摄到的太阳的图案。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太阳表面的活动。

请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内容几小资料了解一下几点:

1.太阳表面是很不稳定的气体,太阳表面大气层处在激烈的活动中,日珥和黑子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

2.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一些小黑点,被称为太阳黑子。出现太阳黑子的时候,太阳活动就激烈。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为11年。

3.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太阳黑子观测记录,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与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气象、水文等现象又密切的关系。如会对气球周围环境、磁场、气候和通讯等产生干扰,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从上述可见太阳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要是失去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其中可以渗透一些关于太阳能的知识。如: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

太阳是不是宇宙的中心呢?

简单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要求课后同学们通过调查和收集有关哥白尼和日心说的资料。使学生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革就是一个真理和谬误斗争的过程,努力学习哥白尼崇尚科学、破除迷信、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精神。

课堂小结:(请学生进行小结)

练习:1.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倍,它的表面温度是 ℃。

2.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

3.请你说出太阳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几个例子。

第四节 行星与卫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总体构成。

2、了解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概况和运动特征。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二)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

科学第二册教案集

第一章 水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1.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2.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 教学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学式

教学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

学生回答

包括: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

提问2: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讨论

总结: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 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 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忆: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答:不能。因为,面积和体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地球上的还说数量呢?

因此,经过科学家的计算: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这不仅是因为海洋有辽阔的面积,而且有相当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00多米。海洋还是生命的源泉。 但是,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我们可以回家品尝一下水中加盐的味道。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盐类物质35g,含盐量平均为3.5%,但是真正的海水除了咸(含有食盐外)还带有苦涩(含有其他的有苦味的氯化镁、氯化钾等),喝大量海水会危及生命。因此,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而海洋生物可以在海水中生存,比如鱼是因为鱼鳃中海洋一种泌氯细胞能把盐分排出体外,海洋植物细胞也有排出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吃鱼、虾、海带、紫菜时并不感到咸味。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从海水中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淡水呢?

答:蒸馏法提取淡水。可以在家中操作:100ml水和3.5g食盐

如今,在淡水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究用经济的办法使海水淡化。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布置学生活动:看P3 资源丰富的海洋及模拟海水淡化

二、陆地水

除了96.5%的海洋水以外,大约有3.5%的水存在于陆地上,其中约有1%是咸水,咸水主要在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中国的青海湖,欧亚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的宝贵的淡水!

那么,是不是这些都能被人所利用?数量多吗?

看图1.1.3 地球上淡水的比例

了解各种淡水所占的比例。计算可利用的淡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

计算: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全部水资源的多少? 十万分之七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

三、大气水

大气中的水相对于海洋水和陆地水来说,数量不多,进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037%,而且多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那么,大气中是否有水?

P5活动:解释

再举一些现象说明大气中存在着水?

答:云、雾、霜、露、烧开水时水汽消失在空气中、晾衣服、夏天冷杯子外的水珠、冬天教室玻璃内部的水珠、干燥剂、潮湿季节的地面和墙壁上的水珠等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实大气中存在水汽?

四、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陆生生物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因此水是生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生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要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农业生产上,水是觉得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体含有水。我们可以体验到:水果、菜、甘蔗等,那么种子呢?

演示:种子里含有水分吗?

过程:

结论:种子里含有水分。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但不同的植物或者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中的含水量也不一样。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高;生命力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动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如,根尖、嫩梢、幼苗含60%~90%,树干为40%~50%,风干 种子为10%~40%

人体中有没有水?怎么证明?

排尿、出汗等

人体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但分布不均。P7

人对水的需要比食品更重要。绝食1~2周但绝水则仅能存活几天。据研究,人体失水20%~22%就无法生存。因此,水是人体最丰富、最重要的物质。

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水在不断被消耗,因此,需要不断补充水。

活动:P8

作业:

第二节 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2.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3.会描述冰融化过程中的特点。学会描绘冰的融化曲线,会从冰的融化曲线确定冰的熔点。

4.学习装置器材,正确食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会根据实验数据描绘水的沸腾曲线。会从水的沸腾曲线确定水的沸点。

5.知道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变化名称及各种状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6.会描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重点: 水的密度为1.0×10 kg/m 物质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物质三态变化 3个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关于“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活动。

1)安排学生实验,做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复习上册中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和操作要点。

2)向学生介绍量筒的作用、量程、分度值和读数方法。

3)实验中水的体积可由大到小量取。测质量用的烧杯每次都应擦干。

结论: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之比是一个确定的量。

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叫做水的密度。

一、水的密度

1. 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g/cm3,这表明4℃时,体积为1的纯水的质量是1g。 4℃时水的密度最大

2.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得出:1g/cm3=1.0×103 kg/m3

练习:1.说出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的含义

2.从一桶水中取出一杯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还是一杯水的密度大?

二、水的三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新课引入: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演示实验:观察冰的熔化过程

1)在演示实验完成后,学生记了数据,可启发学生分析数据:在冰块熔化前温度是不是连33

续上升的?在熔化开始后,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继续上升?在什么情况下温度又会继续上升?在学生经过这样的分析思考基础上,在指导学生描绘熔化曲线。

2)学生在数学里还没学过直角坐标系,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横轴表示加热时间,纵轴表示温度。

3)确定每个数据点之后,用光滑的曲线画出熔化曲线。多数数据点应落在着条曲线上或分布在曲线两侧很近的地方,有个别数据点可能偏离曲线很远,画曲线时可以不管它,因为这一数据的出现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如读数错误,仪器失灵等)所造成的,并不能反映要研究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把这一数据舍去是合理的。

思考与讨论:P12

结论:冰在熔化之前温度逐渐上升,到0℃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在0℃,直到全部熔化成0℃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

4)冰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1)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

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是固态,温度升高)

(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开始熔化?(答:B点)

(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

时间是否对冰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的状态是固态

和液态共存。冰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此时仍在继续对冰

加热,即冰仍在吸热)【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冰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冰的状态是液态,冰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冰的温度升高)

5)归纳总结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固态→液态 熔化时吸热

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液态→固态 凝固时放热

此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凝固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物质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冰水混合物中有冰又有水,冰和水的物态变化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冰尚未熔化完毕,冰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另一种可能是尚未凝固完毕,温度也应保持在凝固点不变。所以冰水混合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为0℃。

(2)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并回答)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3.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3. 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沸腾:同时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学生活动:P13

结论:水在蒸发时要吸热

思考与讨论:

实验:关于“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需要学生自己使用酒精灯,教师应告诉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点。包括酒精容量、点燃熄灭、外焰加热。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可演示:小木条横放在火焰中,几秒钟后,观察烧焦部位。

2)为节省时间,要准备预热过的水给学生做实验,70℃—80℃的水。要求组内两个同学互相配合,一名注意观察钟表报时,另一名学生观察并记录该时刻温度计读数,过一段时间后互相调换分工。

3)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沸腾前后的气泡有什么不同?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沸腾时移开酒精灯沸腾现象是否继续发生?这时水温是多少?

思考与讨论:P14

蒸发和沸腾

同: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现象的两种方式

异: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任何温度均可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腾在特定温度下持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学生活动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液化过程放热,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就是液化

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升华过程吸热。如:冬天结冰衣服变干;樟脑丸消失;碘升华等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凝华过程放热。如:冬天北方树枝出现雾凇,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5. 三态变化小结

三、地球上水的循环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三)
华师大科学九年级(上)教案集

第一章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醋酸、碳酸是生活中常见的酸,氢氧化钙、氨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碱;对酸和碱有初步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醋酸、碳酸、柠檬酸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酸;氢氧化钙、氨水是常见的碱;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找出生活中的酸与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活动1:到超市中找出含酸或碱的物品(学生自已完成)。

操作:上课前一天,由老师给学生布置好任务,到一家超市,观察各种物品,仔细阅读物品标签上的说明,尽可能多的找出含有酸或碱的物品,并记录其所含酸或碱的名称。

二.新课教学

师:酸和碱是两类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本节课我们来认识生活的酸与碱。大家课前已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酸和碱,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活动2:比赛说出日常生活中的酸的名称。

要求:把全班按座位位置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说出的酸的名称多。按组次进行,每组每次只能说出一种含酸的物品,并指出酸的名称,但不能与别组说过的重复。老师记录。(记录表格如下,PPT)

活动时,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以鼓励,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习兴趣。对于每组回答的结果,老师可与学生一起当即进行交流与讨论,老师并对该酸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拓展知识。教学前教学应准备好相应的实物,比如雪碧、食醋、柠檬、盐酸、硫酸、硝酸等,在讲述到相应内容时进行展示,以给学生深刻印象。 组1:在很多饮料中含有碳酸,我们称之为碳酸饮料,夏天是很好的解渴的饮料。 师:说得很好。(让学生讨论对碳酸的认识后,教师再简介)碳酸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而生成的酸。它的酸性很弱,温度稍高一些便会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喝的汽水就是一种

碳酸饮料。制造汽水时就需在加压的条件下,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当人喝汽水时,气压减小,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并从口腔排出,带走热量,因此人感到凉爽。碳酸饮料常饮用易腐蚀损坏牙齿,儿童大量饮用碳酸饮料易发生蛀牙、骨折。地面上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当地面上的水渗入地下时,碳酸也被带到地下,并与地下岩石中的难溶性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导致地下水含钙离子较高,形成“硬水”,给人们利用地下水带来麻烦。(PPT)

组2:在食醋中含有醋酸。能给我们菜带来可口的酸味,增进我们的食欲。

师:对。(让学生再讨论对醋酸的认识后,教师简介)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醋酸是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熔点16.6℃、沸点117.87℃、密度为1.0492g/cm3。纯醋酸在16.6℃以下能结合成冰状固体,又称冰醋酸。醋酸易溶于水及许多有机溶剂。醋酸有腐蚀性,它的水溶液有弱酸性,能跟许多活泼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等反应生成醋酸盐。在食用醋中含有3~6%的醋酸。醋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喷漆溶剂、香料、染料、医药等。(PPT)

组3:在柠檬、橙、菠萝等水果里含有柠檬酸,这种酸味我们在口中很容易感觉到。 师:说得很好。(让学生讨论对柠檬酸的认识后,教师再简介)无水柠檬酸,又名枸椽酸,是一种酸性较强的有机酸,分子式为C6H8O7,学名为2-羟基1,2,3-三羧酸,在潮湿空气中易潮解,干燥空气中易风化,比重1.665g/cm3,熔点15°C。主要用于食品、饮料行业,并在医药、化工、洗涤等行业有广泛用途,在食品领域主要用作酸味剂和调味剂。一水柠檬酸分子式为C6H8O7·H20,为无色半透明结晶、白色颗粒或白色结晶性粉末。(PPT)

组4:在有些食品中添加有防腐剂,苯甲酸是一种常有的防腐剂。

师:很对,苯甲酸也是一种酸,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主要用来防止由微生物的活动而引起的食品变质。根据卫生部调查统计,认为食品中危害最大的是微生物污染和营养不均衡,其危害要比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大10万倍,所以食品防腐剂是许多食品不可缺少的合法添加剂,是食品卫生安全的卫士。当然对于苯甲酸的使用应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以防对人体带来危害。(PPT)

组1:有盐酸。

师:对。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一种重要的酸,我们马上就要详细学习。(PPT) 组2:有硫酸。

师:对。硫酸也是一种重要的酸,我们马上也要进行详细学习。(PPT)

组3:还有硝酸。

师:不错,硝酸也是一种重要的酸,与盐酸、硫酸一起称为中学阶段的三大强酸。硝酸为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强氧化性。我们在高中时会对它加以细致地学习。(PPT)

„„

学生还可能提到苹果酸、硬脂酸、软脂酸、亚硫酸、硼酸等。这要求教师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灵活而正确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师:酸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有机酸与无机酸两大类。醋酸、柠檬酸、苯甲酸等属于有机酸,碳酸、盐酸、硫酸、硝酸等属于无机酸。早期时,化学家们认为酸都有酸味,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化学家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酸都具有酸味。

教师对学生分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每对一个加1分,每说错一个扣1分,表扬获得冠亚军的组。

活动3: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碱的名称。

师:同学们踊跃地交流了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酸。下面我们来共同交流讨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碱。

要求:活动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对于每位学生回答的结果,老师可与其他学生一起当即进行交流与讨论,并进行该碱相关知识的拓展。教学前老师应准备好常见碱的实物,教学时给学生展示,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生1:在造房子时,常用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一种碱。

师:对,在造房子时,我们在旁边挖的一个池子里常浸泡着白色的氢氧化钙。(让学生讨论对氢氧化钙的认识后,教师再简介)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它的碱性或腐蚀性都比氢氧化钠弱,可以说是一种中强性碱,这些性质决定了氢氧化钙有广泛的应用。农业上用它降低土壤酸性,改良土壤结构。农药波尔多液是用石灰乳和硫酸铜水溶液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因1885年首先用于法国波尔多城而得名,这种用于果树和蔬菜的天蓝色粘稠的悬浊液农药,是通过其中的铜元素来消灭病虫害的,其中不仅利用了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的性质,也利用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的特点使药液成粘稠性,有利于药液在植物枝叶上附着。在树干上涂石灰水可防治病虫害。(PPT)

生2:有氢氧化钠。

师:你的知识面很广。虽然在日常生中直接使用氢氧化钠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但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碱。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其水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可以作干燥剂。氢氧化钠的碱性很强,腐蚀性强,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PPT)

生3:氨水也是一种碱,可用作肥料。

师:很好。氨水(NH3·H2O)是可溶性弱碱,有碱的通性,氨水为无色液体肥料。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易液化,化学式为NH3,大量用于制尿素、铵态氮肥以及硝酸。(PPT)

„„

学生还可能提到其它碱类物质,教师应利用自身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灵活而正确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整理所总结出的生活中常见的酸与碱,加深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四.课堂练习

1.醋酸有酸味,苹果酸有酸味。“所有的酸都具有酸味”,这句话说法对吗?

2.谈谈酸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3.谈谈碱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五.家庭作业

1.上网查找醋酸、碳酸、盐酸、硫酸、硝酸五种酸的性质写出两百字以上的介绍性短文。

2.上网查找氨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碱的性质写出一百字以上的介绍性短文。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进行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pH试纸可以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目标:会进行测试溶液的酸碱性的简单操作。

3.情感目标: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练习测试溶液酸碱性的正确操作;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判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本课时知识框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找出了生活中的很多酸和碱。在你们的桌上都有一瓶未知的A溶液(展示),(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够辨别A溶液的酸碱性呢?(注:A溶液为无色的稀硫酸)。

生:(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后回答)可通过观察颜色来辨别(生1);可通过闻气味来辨别(生2);可通过尝味道来辨别(生3);可通过测试试剂来辨别(生4);可使用测试仪器来辨别(生5)„„

师:很多酸与碱的水溶液均是无色的,因此通过观察颜色无法辨别的;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酸性溶液一般具有酸味,碱溶于水后,生成的碱性溶液摸上去通常有滑腻性,早期的化学家曾用品尝和触摸的方法辨别酸和碱,有些酸与碱有强烈的腐蚀性,这样做很不安全,有些酸没有酸味的,因此辨别结果也不一定准确。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测试方法。

二.新课教学——测试溶液酸碱性

1.用酸碱指示剂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师:某些物质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时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鉴别酸与碱,我们可用这样的的物质制成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由一种或多种染料制成,在不同酸碱性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常用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教师演示: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约5ml的无色食醋、澄清石灰水、蒸馏水(起对照作用),然后向三只试管中各滴3滴紫色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生:(观察后归纳出结论)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在中性的水中仍为紫色。因此可根据紫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来辨别酸和碱。

教师演示:取三只试管同样分别加入约5ml的无色食醋、澄清石灰水、蒸馏水(起对照作用),然后向三只试管中各滴3滴无色酚酞试液,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生:(观察后归纳出结论)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仍为无色),在中性的水中不变色,但遇碱变成红色。因此可根据无色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来辨别溶液是否呈碱性。

PPT:展示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两种指示剂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结果。 活动1: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测试未知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A、B、C三瓶无色未知溶液(注:A、B均为稀硫酸,A的浓度大于B;C为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滴管、点滴板。

操作:在点滴板中选取2排3列共6个孔穴,在3列孔穴中分别滴入A、B、C三种溶液(每孔穴中滴入3滴),然后向第一排3个孔穴中各滴入1滴石蕊试液,向第二排3个孔穴中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记录结果如下)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四)
七上华师大科学总结

走进科学

0-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0-2、什么是科学探究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1、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一、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二、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 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三、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 分接触。(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

(不能拿开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拄上表面相平.

(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 (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 或 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35℃— 42℃ ,最小刻度 :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四、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常用的还有分、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1天=24小时,1小时=60分=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一、质量

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自然界由物质组成,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实验室里常用 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 托盘天平.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5、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

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3)称量: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4) 读数: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5)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注意:(1)不可以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2)液体质量的测量:先称出空烧杯质量,再把液体加入烧杯,称出总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空烧杯质量就是液体质量。 二、能量:一切物体都有能量

能量的形式: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形变的物体有形变的能(也称作势能)、发声的物体具有声能、发光的物体具有光能、食物、燃料里都有化学能,一切物体都有热能。除此而外,还有电能等很多能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1)植物光合作用: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水电站: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摩擦生热: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声能

三、信息:信息传播的形式: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 信息的载体:书籍、报刊、广告、计算机等

信息传播的工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

第1章 地球上的生物

1-1地球上的生物

1、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我们把它们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或 陆地能为陆生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但是陆地上的水分不充分,环境条件复杂,陆生生物的 形态和生活习性 多种多样。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 、 和 3、陆生植物一般有些什么结构:。 4、根的功能: 。 5、茎的作用 。

茎的形态: 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 各种形态的茎都是对陆地生存 空间 的适应。

请说说下列植物各属于哪种茎: 草莓: 匍匐茎 牵牛花: 缠绕茎 爬山虎:攀援茎 6、叶的功能: 。

仙人掌有叶吗?它用什么结构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的这种结构适应怎样的生活环境? 有,但退化成了叶刺。用多汁的茎进行光合作用。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

7、许多植物的花 。这些花称为。小麦的花不鲜艳,花粉很小、很轻,依靠 风力 传播,这种花称为风媒花。像小麦这种花的特征是植物对 风力 传播花粉的适应。

虫媒花通常花冠大而鲜艳,有花蜜或有芳香,花柱膨大有黏液。 风媒花通常花粉小、数量多,柱头分叉成羽毛状。

8、色彩鲜艳的果实能利用

9、陆生高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要有发达的附肢 ,主动 ,并 达的附肢和有防止 水分散失 的身体表面是它们对 的适应。

10、鸟类虽然可以在空中飞行,但仍然要在陆地上 ,它们是一类适应 的特化陆动物。 11、生活在北方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皮肤上会长出致密的毛,毛的 的气候,而在夏季到来之前,皮肤则脱去部分 绒毛,以适应 炎热的气候。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四肢底部有 厚皮 ,适于 沙地行走,驼峰内有 脂肪,能分解产生 水和能量,它有三个胃,第一个胃能 贮水,因此它善耐 饥渴,适应 沙漠环境,号称 沙漠之舟。

12、生物之间还有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他们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的变化来逃避敌人的攻击。 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同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十分相似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这种现象称为: 态 如竹节虫象树枝。

动物为适应栖息地的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以免受到敌害的攻击,这在生物学上叫作 保护色 ,如蚱蜢在青草中是绿色,在桔草中为灰褐色。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在身体上形成的鲜艳的色彩或斑纹,它可使敌害容易识别而不致受到攻击,这在生物学上

称作 警戒色,如蜜蜂的黑黄色彩。

13、在陆地上,还有一些动物生活在地下,如鼠,身体呈 ,常在地下打洞。鼠夜间活动,白天藏于 穴中,对农业和人类危害大。

14、水环境比陆地环境 稳定 得多,水中溶解有各种氧气、氮气、磷、钾等无机物和糖类等有机物,温度 变化比较小。水生生物的结构比陆生生物 简单 。 15、水生低等植物

如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绿色藻类,它们的特点是没有根茎叶。 水生高等植物

如浮萍、荷花、芦苇是常见的水生高等植物,它们的特点是 有根茎叶,但叶的部分浮在或伸出水面 。 16、浮萍:它是一种浮水 小草本植物, 倒卵 形或 长椭圆形,上面都是绿色,有的仅生一条根,没有明显的 茎叶 之分。

荷花:它的 茎 生长在池塘、湖泊的泥中, 茎 分节。荷花没有发达的主根,只是从茎节上长出一些 不定根 。它的叶通过 叶柄 伸出水面, 叶柄 和茎中都有 孔道,通过它,荷花的水下部分可从水上的大气中获得 氧气 。 黑藻:全部都 沉浸于水中,但开花时 雄花伸出水面 伸出水面,黑藻并不是藻类,而是 高等植物 。 17、水生动物:鱼类、哺乳类、两栖类 鱼类:身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

特殊的鱼类: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上方,适应:海底的环境

哺乳类:体形似鱼,前肢鳍状、后肢消失,具有似鱼的“背鳍”和叉状“尾鳍”,体毛退化。鼻孔位于头顶,边缘有瓣膜,需在水面呼吸,。

常见的哺乳类动物:鲸、海豚、白鳍豚、江豚

两栖类:幼体似鱼,用鳃呼吸;成体有后肢,用肺、皮肤呼吸 常见的两栖类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18、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的 形态 和 生活习性 都适应它们的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体现出生物体 形态 和 环境 的统一。

19、生物能进行感觉、运动、摄取食物、吸收氧气、排出废物、生长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非生物不能自主地进行上述生命活动。

第2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一、动物的主要类群

1、是生物界中的最大类群,150多万种动物占据生物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在庞大繁杂的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来适应外界环境,争得在大自然中的生存地位。

2、生物学家根据动物体内,将动物分为两个主要类群。脊椎动物又分为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又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3、脊椎动物中五大类群动物之间的比较:

4、无脊椎动物中除了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界种类的五分之四以上,比较常见的有甲壳类、蛛形类、多足类和昆虫类。昆虫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超过其他所有动物的总和,几乎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有它的分布。 二、植物的主要类群

1、已被人类认识的植物约有35万种,根据它们繁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和。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孢子植物有藻类、苔藓、蕨类等类群。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被子植物的胚珠有,种子有果实包被,而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种子都是裸露的。但它们都是种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3、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不同点: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五)
华师大科学九年级(上)教案集

第一章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醋酸、碳酸是生活中常见的酸,氢氧化钙、氨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碱;对酸和碱有初步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醋酸、碳酸、柠檬酸等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酸;氢氧化钙、氨水是常见的碱;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找出生活中的酸与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活动1:到超市中找出含酸或碱的物品(学生自已完成)。

操作:上课前一天,由老师给学生布置好任务,到一家超市,观察各种物品,仔细阅读物品标签上的说明,尽可能多的找出含有酸或碱的物品,并记录其所含酸或碱的名称。

二.新课教学

师:酸和碱是两类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本节课我们来认识生活的酸与碱。大家课前已找出了一些生活中的酸和碱,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活动2:比赛说出日常生活中的酸的名称。

要求:把全班按座位位置分成四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谁说出的酸的名称多。按组次进行,每组每

PPT)

养学习兴趣。对于每组回答的结果,老师可与学生一起当即进行交流与讨论,老师并对该酸相关知识进行介绍,拓展知识。教学前教学应准备好相应的实物,比如雪碧、食醋、柠檬、盐酸、硫酸、硝酸等,在讲述到相应内容时进行展示,以给学生深刻印象。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组1:在很多饮料中含有碳酸,我们称之为碳酸饮料,夏天是很好的解渴的饮料。

师:说得很好。(让学生讨论对碳酸的认识后,教师再简介)碳酸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而生成的酸。它的酸性很弱,温度稍高一些便会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喝的汽水就是一种碳酸饮料。制造汽水时就需在加压的条件下,把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当人喝汽水时,气压减小,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并从口腔排出,带走热量,因此人感到凉爽。碳酸饮料常饮用易腐蚀损坏牙齿,儿童大量饮用碳酸饮料易发生蛀牙、骨折。地面上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当地面上的水渗入地下时,碳酸也被带到地下,并与地下岩石中的难溶性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导致地下水含钙离子较高,形成“硬水”,给人们利用地下水带来麻烦。(PPT) 组2:在食醋中含有醋酸。能给我们菜带来可口的酸味,增进我们的食欲。【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师:对。(让学生再讨论对醋酸的认识后,教师简介)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醋酸是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熔点16.6℃、沸点117.87℃、密度为1.0492g/cm3。纯醋酸在16.6℃以下能结合成冰状固体,又称冰醋酸。醋酸易溶于水及许多有机溶剂。醋酸有腐蚀性,它的水溶液有弱酸性,能跟许多活泼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等反应生成醋酸盐。在食用醋中含有3~6%的醋酸。醋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用于生产醋酸纤维、喷漆溶剂、香料、染料、医药等。(PPT)

组3:在柠檬、橙、菠萝等水果里含有柠檬酸,这种酸味我们在口中很容易感觉到。

师:说得很好。(让学生讨论对柠檬酸的认识后,教师再简介)无水柠檬酸,又名枸椽酸,是一种酸性较强的有机酸,分子式为C6H8O7,学名为2-羟基1,2,3-三羧酸,在潮湿空气中易潮解,干燥空气中易风化,比重1.665g/cm3,熔点15°C。主要用于食品、饮料行业,并在医药、化工、洗涤等行业有广泛用途,在食品领域主要用作酸味剂和调味剂。一水柠檬酸分子式为C6H8O7·H20,为无色半透明结晶、白色颗粒或白色结晶性粉末。(PPT)

组4:在有些食品中添加有防腐剂,苯甲酸是一种常有的防腐剂。

师:很对,苯甲酸也是一种酸,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主要用来防止由微生物的活动而引起的食品变质。根据卫生部调查统计,认为食品中危害最大的是微生物污染和营养不均衡,其危害要比滥用食品添

加剂的危害大10万倍,所以食品防腐剂是许多食品不可缺少的合法添加剂,是食品卫生安全的卫士。当然对于苯甲酸的使用应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以防对人体带来危害。(PPT)

组1:有盐酸。

师:对。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是一种重要的酸,我们马上就要详细学习。(PPT)

组2:有硫酸。

师:对。硫酸也是一种重要的酸,我们马上也要进行详细学习。(PPT)

组3:还有硝酸。

师:不错,硝酸也是一种重要的酸,与盐酸、硫酸一起称为中学阶段的三大强酸。硝酸为无色、易挥发、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强氧化性。我们在高中时会对它加以细致地学习。(PPT)

„„

学生还可能提到苹果酸、硬脂酸、软脂酸、亚硫酸、硼酸等。这要求教师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灵活而

正确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师:酸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有机酸与无机酸两大类。醋酸、柠檬酸、苯甲酸等属于有机酸,碳酸、盐酸、

硫酸、硝酸等属于无机酸。早期时,化学家们认为酸都有酸味,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化学家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酸都具有酸味。

教师对学生分组回答结果进行统计,每对一个加1分,每说错一个扣1分,表扬获得冠亚军的组。

活动3: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碱的名称。

师:同学们踊跃地交流了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酸。下面我们来共同交流讨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碱。

要求:活动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对于每位学生回答的结果,老师可与

其他学生一起当即进行交流与讨论,并进行该碱相关知识的拓展。教学前老师应准备好常见碱的实物,教学时给学生展示,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生1:在造房子时,常用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一种碱。

师:对,在造房子时,我们在旁边挖的一个池子里常浸泡着白色的氢氧化钙。(让学生讨论对氢氧化钙的

认识后,教师再简介)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它的碱性或腐蚀性都比氢氧化钠弱,可以说是一种中强性碱,这些性质决定了氢氧化钙有广泛的应用。农业上用它降低土壤酸性,改良土壤结构。农药波尔多液是用石灰乳和硫酸铜水溶液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因1885年首先用于法国波尔多城而得名,这种用于果树和蔬菜的天蓝色粘稠的悬浊液农药,是通过其中的铜元素来消灭病虫害的,其中不仅利用了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的性质,也利用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的特点使药液成粘稠性,有利于药液在植物枝叶上附着。在树干上涂石灰水可防治病虫害。(PPT)

生2:有氢氧化钠。

师:你的知识面很广。虽然在日常生中直接使用氢氧化钠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但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碱。

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其水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可以作干燥剂。氢氧化钠的碱性很强,腐蚀性强,俗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PPT)

生3:氨水也是一种碱,可用作肥料。

师:很好。氨水(NH3·H2O)是可溶性弱碱,有碱的通性,氨水为无色液体肥料。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

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易液化,化学式为NH3,大量用于制尿素、铵态氮

肥以及硝酸。(PPT)

„„

学生还可能提到其它碱类物质,教师应利用自身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灵活而正确地处理学生的回答。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整理所总结出的生活中常见的酸与碱,加深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四.课堂练习

1.醋酸有酸味,苹果酸有酸味。“所有的酸都具有酸味”,这句话说法对吗?

2.谈谈酸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3.谈谈碱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五.家庭作业

1.上网查找醋酸、碳酸、盐酸、硫酸、硝酸五种酸的性质写出两百字以上的介绍性短文。

2.上网查找氨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碱的性质写出一百字以上的介绍性短文。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进行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酸和碱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pH试纸可以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目标:会进行测试溶液的酸碱性的简单操作。

3.情感目标: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练习测试溶液酸碱性的正确操作;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判定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本课时知识框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找出了生活中的很多酸和碱。在你们的桌上都有一瓶未知的A溶液(展示),(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够辨别A溶液的酸碱性呢?(注:A溶液为无色的稀硫酸)。

生:(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后回答)可通过观察颜色来辨别(生1);可通过闻气味来辨别(生2);可通过尝

味道来辨别(生3);可通过测试试剂来辨别(生4);可使用测试仪器来辨别(生5)„„

师:很多酸与碱的水溶液均是无色的,因此通过观察颜色无法辨别的;酸溶于水后,生成的酸性溶液一般

具有酸味,碱溶于水后,生成的碱性溶液摸上去通常有滑腻性,早期的化学家曾用品尝和触摸的方法辨别酸和碱,有些酸与碱有强烈的腐蚀性,这样做很不安全,有些酸没有酸味的,因此辨别结果也不一定准确。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测试方法。

二.新课教学——测试溶液酸碱性

1.用酸碱指示剂测试溶液的酸碱性

师:某些物质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时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鉴别酸与碱,我们

可用这样的的物质制成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由一种或多种染料制成,在不同酸碱性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常用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教师演示: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约5ml的无色食醋、澄清石灰水、蒸馏水(起对照作用),然后向三只试

管中各滴3滴紫色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生:(观察后归纳出结论)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在中性的水中仍为紫色。因此可根据紫

色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来辨别酸和碱。

教师演示:取三只试管同样分别加入约5ml的无色食醋、澄清石灰水、蒸馏水(起对照作用),然后向三

只试管中各滴3滴无色酚酞试液,让学生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生:(观察后归纳出结论)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仍为无色),在中性的水中不变色,但遇碱变成红色。

因此可根据无色酚酞试液的颜色变化来辨别溶液是否呈碱性。

PPT:展示石蕊试液、酚酞试液两种指示剂在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结果。

活动1:用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测试未知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A、B、C三瓶无色未知溶液(注:A、B均为稀硫酸,A的浓度大于B;C为氢氧化钠溶液)、紫

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滴管、点滴板。

操作:在点滴板中选取2排3列共6个孔穴,在3列孔穴中分别滴入A、B、C三种溶液(每孔穴中滴入【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案华师大】

3滴),然后向第一排3个孔穴中各滴入1滴石蕊试液,向第二排3个孔穴中各滴入1滴酚酞试液。观察并记

_性,C溶液呈

性。

PPT:展示活动1中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师:(设问)在生产、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比较物质的酸碱性强弱程度,比如食醋与可乐都呈酸性,谁的

酸性更强呢(PPT)?我们如何来辨别呢?常使用广泛pH试纸(PPT)。pH试纸也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不但能辨别溶液的酸碱性,而且能测出物质的酸碱性强弱程度(酸碱性强弱程度称为酸碱度)。广泛pH试纸在pH分加为1、3、5、7、9、11、13时显示的颜色恰好是彩虹的七色:赤、橙、黄、绿、青、蓝、紫(PPT)。

活动2:观察pH试纸变化后的颜色,判定溶液的酸碱性。

操作:以两人为一小组,为每小组提供一张标准比色卡。让学生观察图1.1.5,把每幅小图中的pH试纸

变化后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pH,判定溶液的酸碱性,比较它们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在图1.1.5中,_柠檬、食醋_的水溶液是呈酸

性的,_纯碱、肥皂、食品干燥剂_的水溶液是呈碱性的,_生理盐水_呈中性。(PPT)

教师演示:(正确使用pH试纸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方法)撕取一张pH试纸,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无色

食醋,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确定食醋呈酸性。运用同样的方法,用pH试纸测定澄清石灰水与蒸馏水的pH。(PPT)

活动3:练习使用pH试纸测试未知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A、B、C三瓶无色未知溶液(与活动1的药品一样)、pH试纸、标准比色卡、玻璃棒、表面皿。

操作:撕取一张pH试纸,用洁净玻璃棒蘸取A溶液滴在试纸上,再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

_酸_性,C溶液呈

性;A、B、C三瓶无色未知溶液中酸性最强的是

分析比较:(提问)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和广泛pH试纸三种常用酸碱指示剂在使用和功能上的区别?(学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定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我们还会用到更为精密的器材。常用的有:精密pH试纸、

酸度计(PPT,教师介绍)。

资料1:市售PH试纸分为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通常所用的是广泛试纸,此试纸测量范围是1—14,它

只能是大致测量水的酸碱性。要精确到十分位的话就要用精密试纸,精密试纸是按测量区间分的,有0.5—5.0,

0.1-1.2,0.8-2.4等。超过测量的范围,精密PH试纸就无效了。精密pH试纸的比色卡是每隔0.2一种颜色,这明显比广泛pH试纸更准确,我们称之为精密试纸。

资料2:酸度计也称为pH计,是一种常用的仪器设备,比精密pH试纸效果更好,现基本上都是数字式

的,很容易读出pH的大小。主要用来精密测量液体介质的酸碱度值,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科研、环保、教学等许多领域。主要有台式、便携式、笔式三大类别。

4.了解溶液酸碱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师:(提问)我们认识了较多的酸与碱,也学会了如何辨别溶液的酸碱性。了解与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对于

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阅读教材:让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上面小字部分。(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资料3:什么叫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通常的雨水因溶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略显酸性,无危害。当人

类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时,就易形成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称之为酸雨。酸雨对很多植物的生长不利,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也危害人们的健康。(PPT)

资料4:人体中几种重要体液的正常pH范围。⑴.人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性,而且变化极小。⑵.胃液

的pH在0.9-1.5之间,在这样有利于消化食物,但胃本身却能安然无恙。因为在胃粘膜表面有一层保护膜,用来保护胃。⑶.健康人的体液pH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体液pH超越正常范围,就会导致生理功能失调或发生疾病,甚至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PPT)

资料5:植物生长与土壤的酸碱性。大多数农作物适宜在接近中性(pH在6.5—7.5之间)的土壤中生长,

酸性太强(pH小于4)或碱性太强(pH大于8)的土壤都不适宜作物的生长。(PPT)

资料6:PH与智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水平有密切关系。在体液酸碱度

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者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则智商较高。科学家测试了数十名6至13岁的男孩,结果表明,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

三.课堂小结

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后,抽部分学生进行小结。提高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无色的甲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则甲溶液显_____性;无色

的乙溶液既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又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则乙溶液显_____性。

2.参照图示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进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厨房清洁剂比厕所清洁剂碱性强 B.肥皂水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白醋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D.橘子汁比西瓜汁的碱性强

3.下列溶液都显酸性的是 ( )

A.自来水和蒸馏水 B.食盐水和汽水

C.石灰水和肥皂水 D.胃酸和食醋

4.土壤的酸碱性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下面是几种作物生长对土壤pH要求的最佳范围:茶树5.0~5.5;

西瓜6~6.8;玉米6~7;甘草7.2~8。某地土壤显微酸性,则以上作物最不宜种植的是

( )

A.茶树 B.西瓜 C.玉米 D.甘草

5.用pH试纸测定食醋的酸碱度时,如果先将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把食醋滴到试纸上,测得的结果与

食醋实际的pH比较 ( )

A.偏低 B.偏高 C.相等 D.无法比较

6.我市有些滩涂地区的土壤被称为“盐碱地”,当地农民常用引进内河淡水浸泡再排水的方法改良土壤。

若以土壤pH为纵坐标,浸泡水次数(m)为横坐标,下列能正确表示土壤pH变化的图像是 ( )

五.家庭作业

1.(家庭小实验)自制酸碱指示剂:取卷心菜、紫萝卜、红萝卜或紫罗兰花的有色部分洗净捣碎后,用少

量的水或酒精浸泡,浸出液便可能是一种指示剂,取家庭中的酸性与碱性物质,通过实验观察指示剂变色情况,写出实验报告

2.完成《作业本》上相应作业。

第一章 第二节 重要的酸 (第1课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25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