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一)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4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3分析与解释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2.5结论与拓展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2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3.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对于人体运动,学生每天都正在进行,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也能在生活和体育课上零散地知道一些运动保健的知识。然而,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能运动、究竟是什么在运动,为什么要注意运动时的保健,对于运动时出现的小问题更不知是怎么回事。本单元在此方面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明确了运动时的保健要求,对学生的茁壮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在内容的设计上,从学生能感触到的现象入手,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读一读、比一比、议一议来发现运动的秘密,懂得运动保健的原理和做法。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因此,本单元可以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认识运动的实体;第二个层面为了解运动的保障。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呈逐渐解析的结构,依次引导学生探究解析运动的机理。它包括骨骼、关节、肌肉三课。这三课的关系是:由于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除了具有支持、保护的功能外,在运动方面,它还作为运动的实体成为肌肉的附着物和关节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居于三课的首位,为接下来两课的展开奠定基础。关节是骨骼上的部位,具有特殊的构造,它除了具有减震的作用外,还与肌肉一道成为骨骼能够运动起来的必要条件,没有骨骼,它就不复存在;没有肌肉,它就没有运动的可能。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居于骨骼和肌肉两课中间的位置。肌肉附着在骨骼上以及关节的周围,它的收缩和舒张迫使骨运动及关节活动。它虽然不是运动实体,但没有它提供的力,可运动的骨骼以及关节将散失运动的可能。所以,教材把居于支持地位的它安排在运动实体的最后进行介绍。从分析中可见,这三课既密不可分,又应有教学的先后顺序。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1课,骨骼。从感觉骨头开始认识骨骼。学生将通过触摸、拼图、观察,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其功能,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第2课,关节。体会并了解关节。该课涉及到骨连接中的活动连接问题,学生将通过体验、分析和阅读,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第3课,肌肉。体会肌肉如何牵引骨运动。该课涉及骨骼肌的作用问题,学生将通过阅读、触摸、实验和建模,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并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特殊的肌肉。

第二层面的内容围绕以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为基础,并做延伸,从骨骼和肌肉容易在运动中受伤的角度出发,将其运动保护单列出来,成为第一层面的支持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前一个层面的学习对儿童来讲便没有现实意义。该层面独立成为本单元的第四课:骨骼、肌肉的保健。该课引导学生通过研讨和阅读,强调体育运动和合理营养可增进骨骼和肌肉的功能以及如何避免运动受伤,教会学生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 养 蚕

单元概要分析

去年春天,孩子们种植了一种植物,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已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了长期种植与观察活动的辛苦与快乐。今年的养蚕活动一定会使他们更加兴奋,更加投入。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

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2.2收集证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L 2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遵循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养蚕的过程),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交流,展开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要把蚕养好,在养蚕中锻炼成长,在养蚕中了解生命,增长学生见闻和相关知识,发挥饲养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并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即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本课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本课还鼓励孩子们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蚕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没有茧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等。

第三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养蚕业,指导学生抽丝,即第三课“我们来抽丝”。它是养蚕活动的高潮。学生们将亲自缫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了解到我国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第四方面,交流养蚕中的发现,即第四课“养蚕经验交流会”。它是养蚕活动的总结课。学生们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概括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并尝试和蝴蝶的一生进行比较,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二)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三册。全册教材包括了“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 调查与预测” 5个单元,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

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八、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三)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骨骼》

1、骨骼

大同小学 林秀梅

教学资源开发:

“骨骼”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骨作用、骨保健等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骨骼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本课的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展开。具体地说,这节课是通过三个逐渐递进的探究行为,指导学生粗浅认识、了解骨骼。这三个探究行为便是:摸、拼、看。 “摸”即摸皮肤下的骨头,感受骨在身体中的位置;“拼”即把骨骼分解图合并成一幅完整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全貌和个数,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看”即通过观察动物的骨,使学生更加了解人的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1.人体骨骼图、硬纸板,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

3.骨骼模型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2.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通过建筑工人造房子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从而引入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那就是人的骨骼。以这样的情境揭示课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

且能使学生联想到骨骼的作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探究:人体骨骼的结构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评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说出骨头数,还应该说出骨头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不能称一块骨头为骨骼,突出骨骼是一个完整骨架的概念。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0.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评析】通过学生分解骨骼图,再还原骨骼图,力图通过一分一合,使学生内化骨骼的概念。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观看他人拼的骨骼图,以便进行比较和相互印证。 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二、观察骨骼的特点

1、 用放大镜观察动物腿骨; 2、用锤子轻轻敲打动物腿骨的表面; 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交流。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人的骨和动物的骨有哪些相同之处?

4.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剖开的猪筒骨或其他动物的骨头,指导学生认识骨头的内部构造。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学生上网查找自学:了解剖开的骨的内部构造以及人骨构造和特点的有关资料或者说明。

【评析】本环节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整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三、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运动,让学生发现其中那些骨参加了活动。从而总结出骨骼具有运动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一些具体的运动会涉及到许多骨,教师应在学生忽视时给与提醒。

谈话:人能站得住、坐得稳,靠什么?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颅腔、胸腔图)讲述:头骨里装有人体什么器官?胸骨和肋骨、脊柱围成一个笼子,你知道里面装有什么?

3.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4.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5.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观察: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

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

讲解:少年儿童的骨比较软,正确的读写姿势能使脊柱健康发育,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使脊柱变形,形成驼背或S形脊柱,并且脊柱一旦变形,不但很难看,而且会影响人的活动,影响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体与书桌距离一拳,握笔手指距笔尖一寸。

讨论: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评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只是让学生知道骨和骨骼的作用就可以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让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

四、拓展: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3.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小结:鼻尖中含有软骨。

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那些动物的骨头?

生:有鸡的骨头。

生:我带来的是猪的腿骨。

师:你们想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

生:通过放大镜来观察。

师:你们发现动物骨的表面有什么特点?

生:骨头的表面很光滑。

生:动物的骨头很硬。

生:猪的腿骨中间细,两头粗。

生:骨和骨之间有个小骨头连接。

师:那么骨头里面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用小锤把它敲开,看一看里面的样子。 生:骨头内有一些小的管子。

生:骨头内有白色的液体。

生:骨头内的软软的东西是骨髓。

师:同学们说的对,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所以骨头是有生命的。

【评析】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教学反思:

一.从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入手,去认识了解骨骼

本课的教学设计先从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开始,从学生曾经感觉到的骨的经验入手,引导学生透过皮肤以及肌肉触摸身体上的骨并且通过拼图和观察,来感受骨骼的存在,帮助学生形成骨骼的概念,认识骨骼的作用。在宏观上认识骨骼。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骨骼。从问题——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在把全身骨头分为四部分的基础上,指导学习摸各部分的骨头并完成记录;再结合X光下的手骨的观看,说明什么是骨骼,骨骼由多少骨构成;最后要求学生把骨头的图形拼成完整的骨骼,使得学生能充分认识骨骼。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动物骨(如猪等),借助认识其他动物骨获得的经验,说明人骨的构造及其与其他动物骨的相同点。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活动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借助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感受人体的奥妙。同时也对骨骼有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三.将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利用上网查询有关骨骼的结构与特点,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有机的结合,通过学校的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习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和分析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学生不仅了解了书上骨髓等问题,也可以更多的获得有关信息,比如骨密质、骨松质、骨膜等。

《骨骼》一课是中年级教材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课,主要是由于骨骼在身体的内部,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前关于骨骼的感性认识很少,要在一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全身骨骼及其作用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难度大是显而易见的。所设计的这课教学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也是围绕着解决这个问题而展开的。

2、关 节

红岩小学 任秀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在上一课研究骨骼的基础上,重在研究关节的作用,它以指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为枢纽,通过找关节、绑关节、找同类型关节、踮脚尖后脚跟下落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懂得关节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作用。

预期学习结果:

能够通过活动身体找出一些主要关节的位置。

知道什么是关节以及关节的作用。

认识关节类型中的铰链关节、旋转关节和球状关节以及它们的活动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难点:认识一些关节的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笔、木棍、夹板、胶带或绳子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上节课通过研究,知道了人体所以的骨头共同构成了整个人体的支架,也就是骨骼,有没有想过这副骨骼是不是完全合拢的呢?人怎样才能运动的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与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揭示课题:关节)

(二) 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 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四)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 ,总课时23课时。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和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1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2、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3、指导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 4、使学生认识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了解常见的力。

5、能区别调查与观察、实验的不同,并根据具体情境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能够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骨骼与肌肉、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 难点:物体的运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 单元分析【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学生需要,家长关注。本单元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的要求,从锻炼身体、茁壮成长的角度出发,围绕骨运动,就人体运动系统的骨骼、关节、肌肉这三个主要构成方面,强调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来进行构建的。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由于本单元涉及的骨骼、关节、肌肉学生不能直接接触,所以,教材设计了诸多触摸、模拟的活动,使得整个单元内容在学生的探究中逐渐展开。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

3

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分析与解释

(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4、结论与拓展

(1) 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2)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3)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骼和肌肉的作甩。

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先研究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接着探讨运动的主要表现:关节活动,再引导感觉运动的主要动力物质:肌肉,最后研讨运动的保障:保健。这四者的相互关系是,肌肉收缩导致骨运动,关节为骨运动提供了可能,保健是运动的保障。

单元课时分配

4

第 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5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五)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科学四年级下册《摆》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核心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科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摆。

2.引导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摆。

学生的学习目标:

1.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的关系。

3.能够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达到指定的摆动次数。

4.能够找出生活中的摆。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作一个简易的摆,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并记录数据。

任务二:针对假设影响摆快慢的三个因素选择其一,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任务三: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摆动10次。

第二部分 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会有时间安排,比如到了上课的时间大家就会自觉地坐在教室里,那么大家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计时的工具有哪些呢?

2.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摆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摆的快慢的知识。

3.预期效果

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那么学完本节课之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小的修理师。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制作一个简易的摆,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并记录数据。

1.任务呈现:

(1)教师出示简单易摆,大家观察这个摆,它分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教师加以修正后得出:摆由摆绳(摆长)、摆锤(摆重)两部分组成。

(2)教师演示摆的摆动,问:现在大家看到我手中的摆在不停的摆动,那么怎样数才能算它摆动一次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得出:摆锤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一次。同时强调什么是摆幅及在实验中为了减小误差摆角不能太大,且次数应大于三次才能使结果更准确。

刚才我们了解了摆的基本组成、怎样数摆摆动的次数及一些实验注意事项,那么接下来大家自主完成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出示任务一)。

2.自主学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实验。

(2)教师巡视课堂,具体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次巡视,要适当快一点,重点看学生接受任务是否正确,如有不当要及时矫正;

第二次巡视,要有所侧重,重点看哪些小组实验过程中的一些事项没有注意到,发现之后要及时给以帮助; 第三次巡视,要全面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3.展示交流:

(1)小组组长汇报实验结果。

(2)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后归纳: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不同。 任务二:针对假设影响摆快慢的三个因素选择其一,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1.任务呈现: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的次数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影响摆快慢的三种假设:与摆锤重量有关、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幅大小有关。

(3)现在大家来做一个小科学家,刚才老师提出了问题,大家做出了猜测,接下来就该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了,在做实验之前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怎样改变?不变的是什么?(强调对比实验、变量的唯一等)

B.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摆幅不能太大,同时强调实验报告的填写)

C.至少做多少次才能说明问题?(三次以上)

(4)教师引导学生认同实验变量,进一步明确控制实验变量的作用后最终达成共识形成实验方案。

现在大家完成今天的第二个任务。(出示任务二)

2.自主学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实验。

(2)教师巡视课堂,对实验过程当中的一些不正确操作进行指导,同时观察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变量改变是否正确及指导学生正确完成实验报告。

3.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后得出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且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学生交流实验的方法,教师再次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任务三:设计一个摆使其在15秒内分别摆动10次。

1.任务呈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那么大家想想如果现在想让你的摆摆得快一点或慢一点,你该怎么做?思考一分钟后完成任务三。(出示任务三)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3.展示交流:

(1)学生上讲台演示所做的摆。

(2)讲述制作摆的过程方法。

(3)刚才我们自已做了一个简单的摆,那么大家想想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摆呢?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有关生活中摆的课件

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摆动( )次。

(2)摆的快慢与( )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 ),摆动越( ),摆长越( ),摆动越( )。

(3)举出生活中的摆。

2.结果反馈

(1)指名说。(2)互相说。

3.反思总结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摆,掌握了影响摆摆得快慢的因素,最重要的我们学会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比实验,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唯一的变量。

板书设计

5 摆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 摆绳 摆线长短 对比实验

摆锤 摆重 变量(唯一)

摆幅(摆角)大小 不变量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且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5.摆

教学目标: 1.能够假设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3.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重难点: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材料。大家想知道吗?(举起线)这是什么? (举起勾码)这个又是什么呢?对,这个是勾码。我现在 大家认识吗?对,是线。 (示范装摆)把勾码挂 就要这两种材料组合起来,请大家看清楚老师是怎样做的, 在线下的扣上,举起摆,这就是我们这节要来研究的――摆。板书课题。 师:那摆是有几个部分组成的呢?(两个部分,画图说明。这根线叫摆线,勾码 在这里叫摆捶。) 师:我们还可以让摆动下来了,用手捏住摆锤,轻轻把摆线拉直,然后松手。看 摆自已动起来了。怎样才算是摆动一次呢?请大家看,演示摆动一次:摆从起点 出发再回到起点,这就是摆动了一次。大家明白了吗?那我们现在就来一起数一 数,好吗?摆动 3 次。现在摆动了几次?(3 次)很好,看来现在大家都明白了。 那这次摆了多少次呢?请大家看,摆动 2 次半。这次摆了多少次?2 次半,为什么 不是 3 次呢?(因为摆还在路上没有回到起点。)说的真好。不知道同学们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0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