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

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

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

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二)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教案(最新)

南充育红学校 八年级物理 物

教 案(八年级上册)

育红学校---冯兆金 年9月 2012

目录

科学之旅 ...................................................................................... 4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6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6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 9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 13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 16

第二章 声现象 .............................................................................. 18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9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 28

第三节 声的利用 ............................................................................ 34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37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41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44

第一节 温度 ................................................................................ 44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 49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 54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 60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63

第四章 光现象 .............................................................................. 65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 65

第二节 光的反射 ............................................................................ 70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 77

第四节 光的折射 ............................................................................ 84

第五节 光的色散 ............................................................................ 89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96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103

第一节 透镜 .............................................................................. 103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 108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112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 118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 123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127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129

第一节 质 量 ............................................................................ 129

第三节 密度 ............................................................................... 132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 134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 136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 ..................................................................... 138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三)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力的三要素 2、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题. 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

1、理解力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3、会画力的示意图 器材:弹簧、磁铁、小铁球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一)什么是力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思考: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符号是 。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 , ,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加油站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四、拓展提升: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6、画出一辆马车收到的力的示意图。马车收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为500N,同时收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为500N.

7、一个物体收到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为300N。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记:

第二节 弹 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2.过程与方法【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钩码、头发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生比赛:用力拉橡皮筋,将橡皮弹出去。看谁弹得远。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一)、形变、弹力

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

你的感受

物体的 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物体发生 所产生的力叫弹力。

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复原状的(变成),这种形变属于塑性形变。 注意: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就是弹力。 (二)、探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架高塑料尺,将不同的重物摆放在塑料尺上,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 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工具是 ,在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主要构件名称、测量范围、分度值。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 、 、 、 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 ,分度值是 。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5N的大小。

4、用小纸条拉弹簧测力计,一直到小纸条拉断为止,注意拉断瞬间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四、拓展提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非弹性力

B.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属于弹力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形变就越小 D.弹簧测力计利用了物体的形变与力的关系 2.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正确是( )

A.弹簧测力计根据弹簧受到外力越大,物体形变越大原理制成的 B.弹簧测力计一般都有量程,没有分度值

C.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一定要竖直放置,不能倾斜

D.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定要注意观察标尺的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3.某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情况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用前应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 B.使用前应先调零

C.只要力的大小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这些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来测量这个力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记录数据的同时要记录力的单位

4.小华在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时,归纳一些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所测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的最大值 B.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放置,进行物体受力的测量 C.并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 D.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位置

5. 小明对弹力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弹力仅仅是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力吸引力

B.在弹性限度以内,弹簧的长度越长,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C.锻炼身体用的弹簧拉力器挂满弹簧后,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小

D.在运动场上撑杆跳高运动员用的撑杆,利用了撑杆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形变

6.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就开始测量,则所测得的力的大小将比实际的力 ( )

A.相同 B. 偏小 C.偏大 D.无法确定

7.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任意大小的力 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不是均匀的

C.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 D.弹簧测力计只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

课后记:

第三节 重 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四)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m; 1dm= 0.1m=10 m; 1cm= 0.01m=10 m; 1mm= 0.001m=10 m 1μm= 0.000001m=10 m; 1nm= 0.000000001m=10 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

-3

-6

-9

3

-1

-2

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四、板书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去操场上活动。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机械运动

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播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功,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前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师可以找一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学、物体做参照物来描述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 建立速度的概念

2、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

八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五)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2.力。

三、德育目标: 1.2.配合。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三、进行新课

[师]

] 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想想做做]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

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2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成的。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1

2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

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

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

教学过程

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

1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