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

清河中心校数学课堂导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臵,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教材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教学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

略和步骤。

教材上的4个例题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教材中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顺序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

考,主动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应该说关于四则计算的顺序,总结起来就三句话: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的时候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的时候先算小括号内的。教学时结合问题的解决,运算顺序的理解比较顺利。而例题中的问题解决难度也不是很高,一般学生都能列式解决。即使如此,教学中出现着许多的精彩与意外,令人回味。

现象(1)

例题中的问题解决一般需要两步运算或三步运算,部分学生习惯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解决问

题,用综合算式或合并综合列式时有困难,从而影响了掌握运算顺序。

策略 解决问题时,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审题。

如:例3“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练习一第6题“滑雪比乘缆车多行多少米?”;第7题“从县城去省城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多少时间?”;第8题“哪一年植的树多?多

多少棵?”;第9题“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多少只?”„„

类似的以上的题,我都带着学生从问题入手,以 “一根扁担两边挑” 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题意,一步到位列出综合算式。课上聪明的学生接上一句“一根扁担两边挑,一边挑鸡,一边挑鸭”其他学生在这样诙谐的语句中不但解决了此题,更对运算顺序有着很深的印象。在思考题“3 3 3 3 =2”时,学生更是就着这句“一根扁担两边挑”

解决此题。 现象(2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连除综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连除和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连除综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连除和含有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会计算连除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牛奶问题

1.师生谈话,通过奶牛一天能产多少奶引出教材中的问题。

2.教师口头介绍教材中的信息:王爷爷家养了4头奶牛,这4头奶牛每星期产奶896千克。鼓励学生自己试算一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千克奶。

3.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策略的机会,肯定学生的不同做法,并要板书出教材中的两种方法。

4.尝试改写算式。

(1)提出试着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改写。

(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5.讨论计算顺序,师生完成脱式计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1头牛一天能产多少奶吗?

学生可能会说到不同的结果。

师:1头奶牛1天能产多少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好吗?老师告诉你们一条信息:王爷爷家养了4头牛,他虽然没有记下每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但是他记下了这4头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根据这个条件,你能计算出平均一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千克奶吗?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算的?

多数学生讲出课本上的红红和亮亮的算法,还可能有其他算法。如:

4头牛一星期(7天)产的奶相当于1头牛28天产的奶。

4×7=28(天)

896÷28=32(千克)

学生如果出现列综合算式的情况,教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用分两步计算解决了奶牛每天的产奶问题,不错。现在老师提一个要求:你能把自己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算式吗?大家试一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改写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根据学生改写的情况决定教师指导的侧重点。

师:说说你是怎样改写的?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

生1:896÷7÷4第一步算的是4头牛每天产的奶,第二步算的是一头牛每天产的奶。 生2:896÷4÷7第一步算的是一头奶牛每周产的奶,第二步算的是一头奶牛每天产的奶。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先说一说,像这样的连除式题该怎样计算?

生: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教师肯定,然后完成脱式计算。计算一步,说一说求出的是什么。

二、公文包问题

1.观察情境图,使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成综合算式,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对分步计算的给予肯定,对用综合算式计算的给予鼓励。

3.总结运算顺序。使学生了解,在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20页下面的文字和图中的对话,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让学生充分说。

师: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明确了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个公文包多少钱?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教师要注意巡视,对学生出现的解题策略做到心中有数。

师:谁想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方式:

●分步解答:

(1)780÷3=260(元)

260÷20=13(元)

(2)20×3=60(个)

780÷60=13(元)

(3)780÷20=39(元)

39÷3=13(元)

●综合算式:

(1)780÷3÷20

(2)780÷20÷3

(3)780÷(3×20)

(4)780÷(20×3)

如果只出现了第(3)种情况,可利用分步计算结果引起学生的思考,理解780÷(20×3)中的小括号的作用。如果出现了(3)(4)两种算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刚才的两个综合算式。

780÷3÷20

780÷(3×20)

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是什么?

生:计算连除算式,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在乘除混合运算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同桌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练一练第2题,先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对列综合算式的同学给予鼓励。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解答。

4.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后解答。交流算法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学生初次学习乘除混合,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算的正确与否。

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2题,弄明白题意后,再自己列算式解答。

师: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3题中两个问题,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再自己解答。 第4题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先求1盒绿豆糕多少克。

1千克=1000克

1000÷2÷20

=500÷20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5(克)

●先求两盒绿豆糕一共有多少块。

1000÷(2×20)

=1000÷40

=25(克)

板书设计:

1、王爷爷家养了4头奶牛,这4头奶牛每星期产奶896千克。鼓励学生自己试算一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千克奶。

(1)896/7/4 (2)896/4/7

=128/4

=32(千克) =224/7 =32(千克)

2、某公司买了3箱公文包,每箱20个,一共花了780元。

(1)780/3/20 (2)780/(3*20)

=260/20 =780/60

=13(元)

除法的性质:a/b/c=a/(b*c)

教学反思:

=13(元)

乘除混合运算(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2.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准备:一本稍厚点的儿童读物。

教学重难点:

1.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拿出一本儿童读物,让学生估计书的页数,然后提出看书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并出示情境图。

2.观察情境图,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本书,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估计。然后一起看最后一页。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特别喜欢看书,你知道吗?看书当中,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参与交流,并进行及时点拨。

生:有三个同学在图书馆看书。

师:对,他们在看同一本书。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三)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采用对比总结建立模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建构数学模型。【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体会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与价值,并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建构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买3支同样的钢笔12元钱,平均每支钢笔用多少钱?

2.一本笔记本2元钱,买5本笔记本要用多少钱?

复习了这些学过的知识就是为了把今天的新知识学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从直观到抽象,理解数量关系

1.理解求“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1)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同学们能看着这幅图再来说一说题目意思吗?

板书:3个——18元

8个——?元

(4)要求出8个碗多少钱该怎样想呢?

(5)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每一步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回顾反思:同学们看买8个碗48元,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正好是18元,说明同学们做对了。

小结:我们要想求出8个碗的价钱,根据题目中知道的数量必须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才能够求出8个碗的价钱。

2.理解求“份数”的数量关系

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读一读,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不同点,你能看着图再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

板书:3个——18元

?个——30元

(3)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想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4)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

(5)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回顾反思:30元可以买5个碗,30÷5=6(元),一个碗6元,那3个碗正好是18元,说明同学们做对了。

小结: 我们要想求出“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根据题目中知道的数量也必须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才能够求出30元可以买几个碗。

3.观察、比较、总结、归纳

比较这两道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相同点: 知道了3个碗是18元,马上就能想到1个碗是6元。

不同点: 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但不管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三)闯关练习

1.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问题:①看这道题,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②你怎样理解“照这种速度”,照哪种速度啊?

③请你试着解决这道题。

2.大扫除,3名同学擦12块玻璃。

(1)照这样计算,5个同学可以擦几块玻璃?

(2)教室共有28块玻璃,需要几个同学?

问题:①再看这道题,你们又能从中了解些什么呢?

②照哪样计算?

③请你快速解决这道题。

3. 8箱蜜蜂可以酿出48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4 箱蜜蜂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4. 豆腐坊用5千克黄豆做出20千克豆腐。照这样计算,用75千克黄豆可以做出多少千克豆腐?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几道题虽然情境不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说一说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个——18元 3个——18元

8个——?元 ?个——30元

六、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解决问题。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两个落脚点:一

是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整理数据;二是从生活中提炼建构归一问题模型。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我也为此感到欣喜,高效课堂实践让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了改进。现将本堂课中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立了归一问题的模型整个过程围绕购

物,第一环节,帮老师算一算。既检测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

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帮妈妈算一算。学生以往接触的是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的方法,现出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经历“先整理解答,再汇报交流” 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比较归纳,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和解法,完成归一问题的建模二、做到了“收”“放”自如 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把学生探究的各道题 收集在一起对比,整理出归一问

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引入略显单薄。帮老师算算这个引入阶段,在理解“30 元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 中的“这样”时有些拉杂,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再反问:你怎么知道 1 支钢笔还是 5 元钱呢?在交流中强调了对“这样”的理解,同时照顾了差生。这样节约的时间可以再多算几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老师告诉我一份的价钱,我都可以算,增强孩子自信心,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预设要求过高了,出现冷场的场面。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四)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镇沅直属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

教材分析:六年级教材中对于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从意义入手,围绕分数乘除法计算,相应地呈现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主要逻辑顺序是分数乘法计算后安排分数乘法应用题,解决单位“1”已知状态下总量与部分量的关系;分数除法后安排分数除法计算,解决单位“1”未知状态下总量与部分量的关系;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安排稍复杂分数应用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画图、比较、归纳等方法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解题方法。

3.沟通分数、比应用问题的联系,实现问题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比较应用题、算式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得出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沟通分数、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共性。 1

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知识梳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1.师出示线段图问:请同学们说说从线段图中你能联想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些含有分率的信息?

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中可追问:① 你能看出甲数有几份? 乙数有几份?② 是把谁看作单位“1”? ③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谁是谁的几倍?④两数之间的比分别是几比几?(教师引导学生从倍数、分数、百分数、比几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整理出如下信息:乙数是甲数的4倍 ,乙数比甲数多3倍 ,总数是甲数的5倍 ,总数是乙数的5/4倍 ,甲数是乙数的 1/4,甲数比乙数少3/4 , 甲数占总数的1/5,乙数占总数,4/5,甲数是乙数的25%,甲数比乙数少75%,甲数占总数的20%,乙数占总数的80%,甲数:乙数=1:4 ,乙数:甲数=4 :1 ,甲数:总数=1:5 ,乙数:总数=4 :5 。

2.再让学生观察刚才出示的分数、百分数、比之间的联系

3.再出示下面的线段图,让学生编题目解答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小组交流结果:

交流要求:

2

(1)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编写的题目,并把你的做法和其他同学说一说。在相同的题目上做记号,并试着解答别人编写的不同题目;

(2)整理记录:整理记录好自己组的问题及答案。

4.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整理后提问:

(1)这些就是我们所学的几种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学了这么多的分数应用题,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说说看。

(2)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

分数应用题的最基本结构: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

〖设计意图〗在复习起始环节,教师提供条件信息,安排条件重组训练,通过编题后的自主分析,帮助学生主动对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进行梳理,并形成结构。

二、方法多样,体现解题策略的指导

问题:张大爷家养的鸭和鹅一共有700只,鸭和鹅只数的比是5﹕2 。张大爷家的鸭和鹅分别有多少只?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答。

2.提出要求。(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把自己想的过程写完整,并能将解题过程讲给不会做的同学听。)

3

3.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线段图、对应关系、解方程等方法进行解题)

〖设计意图〗对同一题目呈现不同的思考策略,实现策略的交流。

三、沟通分数应用题和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联系及思维方式

1.出示题目:光明小学五年级共有学生270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女生各有几人?

组织交流:这个问题你怎样思考?你能通过线段图来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吗?

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除了抓住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之间的分率关系,想一想,“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吗?

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只要能对关键句进行合理的变形,那么就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师小结: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关键句的意义,可以灵活地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时对分率进行变形,可以一题多解。比如说:可以从分率的角度、从比的角度、从方程的角度来分析,这样更有利于解题。

2.巩固练习

出示题目:小明的邮票张数是小红的4/5,小红比小明多10张,两人各有多少张?

4

师引导:结合今天我们复习的内容与方法,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吗?

〖设计意图〗开放问题的解决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的变化中体验分率、比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与比的应用题的思考路径是一致的,沟通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巩固练习的设计更让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两类数据的互化过程,进一步感受到分数、比转化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的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5

乘除混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五)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年级:四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人:张波 审核:张丽丽 周海蓉 时间:2015年3月9日

【学习内容】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基于标准】

1. 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

(2)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学生学会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试题。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基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3和例4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它以冰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含有两条信息: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游人270位,每30位派一名保洁员。所求的问题是: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上午派了几名保洁员,再求下午要派几名保洁员,最后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名,再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最后得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基于学情】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例3和例4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题意,来明白小括号的作用。教学时要使学生明确游人和保洁员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需要的保洁员越多。理解了这一点,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铺垫。同时也要对比两种

不同的解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级运算由高到低.

教学难点: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评价设计】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反应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

【评价方案】

1、通过观察、提问、分析、计算,检测目标1、2、的达成。

2、通过课堂练习,达成目标1、2。

【学习流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

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

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