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公开课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课1、3、4则的含义,学习和掌握以下重点的实虚词:而、饭、水、曲、处、恶、去、造次、颠沛等的意义和用法;

2.明确孔子所说的“义”的内涵,理解他所讲的“义”与“富贵” 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课前自主学习,疏通句义,积累文言常用字词及文言句式;

2.合作探究,深入拓展,解读孔子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以致用,认识现代社会诸多弊端的原因所在;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掌握以下重点的实虚词:而、饭、水、曲、处、恶、去、造次、颠沛等的意义和用法;

2.有关孔子“义利观”的理解及拓展深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启发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教学目标

仁义和富贵的关系:“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外在行为。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三、问题导学

【原文】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指升官发财 (2)而:如果 (3)虽:即使 (4)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思考第一则: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关键在于行为是否合乎道义。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是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取财之上的。

【原文】3 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疏食饮水,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动作涉及的对象(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

思考第三则:在如此贫寒生活中,孔子乐的是什么?

明确:在富贵、财利面前执著于道义,这是孔子张扬的一个主要观念。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可乐的并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践履道义。

【原文】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思考第四则: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该怎么选择?

明确:富是财产多,贵是地位高,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人格高尚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贫是财物缺少,贱是地位低下,这些都是人们厌恶的东西;可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人格高尚的人宁可不去摆脱它。孔子的意思是,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履仁德。

四、能力导练

1.课堂巩固

2.事例分析

▲为富不仁的事例 如: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

▲为贵不仁的事例 如:1、深圳市人民政府原市长许宗衡受贿案。

2、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令计划受贿案。

五、拓展提升

课后习题二、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提示:此题为开放式讨论,同学们可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

★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陈光标: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止到2012年7月17日,他的捐款总额已超过了20亿,帮助特困户逾70万。

★邵逸夫: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六、课堂总结

这堂课主要是谈仁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荣华富贵;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三、四则。

2.思考“义与勇”“义与君子”之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高考新国学

2010-10-27 085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来源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

2、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顾“仁”。

前面几节课我们讲了孔子的“仁”。“仁”是什么意思?我们简单地说,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心的爱人。“仁”离我们很远吗?其实也不远,你只要想

“仁”,就有“仁”,你不想“仁”,就没有“仁”。 “仁”是你内心一种真诚的信念,你只要信就有,你不信就没有。这就像佛教禅宗,讲到佛,你心中有佛就有佛,你心中没佛就没佛,有没有佛全看你内心。那么“仁”里头包含着几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人和意识,如果具备了这四种意识,实际上就具备了“仁”。按照老师的理解,“仁”是孔子看来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的最高准则,就像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原则一样。“道”的内涵非常博大,以至于“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仁”的内涵也非常广泛,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数次问到什么叫做“仁”,什么样的人才算“仁人”,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在孔子以“仁人”来评价人的眼光也相当挑剔。比如管仲,这个人物在《论语》中被议论的挺多的。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在孔子的心目中,管仲就是一个能施行仁政的政治家。孔子的弟子们对于管仲颇有看法,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家臣召忽因此自杀以殉,公子纠的另一个家臣管仲却没有跟着去死。”子路接着又说“管仲该不算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诸候共商会盟,并不依仗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了!”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他的主人公子纠,他不但不为公子纠去死,反而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老百姓到如今还享受着他的好处。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难道要他像普通男女一样守着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中而没有人知道吗?”

孔子认为管仲体现了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管仲不为一人而殉死,愿为天下苍生而苟活。管仲身为公子纠的家臣,不论按理还是按礼,他都应该殉主,这是常人的公断。而圣人自有圣人的仁断,孔子认为管仲不愿殉主,是不为失小节而羞,不为失小信而辱,事实上管仲也正是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其二,管仲有功于天下,春秋时期,周室王权衰落,诸侯争霸,百姓生存于战争的水火之中,生灵涂炭,生命朝不保夕,而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为齐桓公而谋而划,齐桓公因此得以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不战而使天下和平,多少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多少士兵得以保全生命。其三,管仲有功于齐国,据史书记载,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使齐国粮仓充盈,让百姓衣食饱暖,明礼义廉耻,顺民意,得民心,他给予了百姓无穷的好处,百姓拥护他。可以说管仲有恩于天下百姓,有德于天下百姓,有功于天下百姓,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谋发展。其四,管仲有功于齐国国君,据《史记》记载,管仲掌理政事,善于祸为福,败为胜,协助桓公北征南战,讨伐楚国,让燕国实行召公善政,坚主遵守鲁国土地的盟约,取信于鲁,令天下诸侯归附于齐。管仲为齐国谋和平,为天下谋和平。

《易经》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也就是说,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

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崇高的地位。怎样才能保住地位呢?要博爱,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才能守住地位。又怎能使人民聚集呢?要靠财富。因而,治理财富,端正言行,使人民分辨是非善恶,禁止人民为非作歹,就是道义。

世上大概没有完人吧,孔子对管仲也是褒中有贬。孔子说“管仲的气量很小啊!”有人就问“管仲生活俭朴吗?”孔子于是说“管仲有储放钱财的府库,他下属的官员都各司其职而不歉职,这哪里算得上俭朴呢?”有人又问“既然这样,那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的宫殿门前立有照壁,管仲府大门也立有萧墙。国君设宴招待贵宾,在堂上设有放置酒杯的土台,管仲待客也有这样的土台。倘若说管仲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看来,孔子对于管仲的越礼行为和腐化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孔子对于认定出了很多标准,但这些标准不是死的,“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等都是仁的一个方面,真正评判一个人时,孔子是从实际出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第一是,“仁”是一个崇高的道德标准,不好言说,但有种种表现可以遵循。第二,孔子的“仁”是权宜的,他不认死理,这是孔子的思想优势,而后世多把孔子的言论作为行为守则来遵循,这似乎就和孔子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这一点,我们说到“义”的时候还会说到。

二、“义”与“仁”。

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

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那么在孔子的眼中,义究竟还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需要把义和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来显示出义的含义。

1、 仁与义。

刚才我们讲过《易经》里那句话,这句话中,义和仁是什么关系呢?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前面管仲的例子我们看出,仁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有不同的标准。孔子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而仁要通过义来实现。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是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那么我这里大概来介绍两种情况

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

第一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我是教师,你是工人,他是军人,他是医生,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那么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什么啊,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但是你既然是医生,那你体现仁爱精神,就应该和你医生的身份,医生的职业相称。那你是医生,你不是交通警,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你也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在你的身份上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你就是不义了。

《左传》里头,那么说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工叔段,那么这里头讲到,工叔段,因为这个弟弟大概对哥哥不服,弟弟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相称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他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干嘛啊,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呢,你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义。但是工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工叔段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多行不义,不义是什么意思呢?他干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这就是不义。那么后来工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比如他私下私自把郑国的西部边界和北部边界,大概这个边防都划到自己的名下,由自己负责,同时还把一些地盘都划到自己这儿,变成自己个人的封邑,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势力。那么有一些大臣马上又来劝郑伯,劝郑庄公,说不能再让他这样干下去了,说一个国家不允许有两个君主,问郑伯你看怎么着,你要是让你的弟弟当君主的话,那我们赶紧去侍奉你的弟弟,既然他是君,我们去侍奉他,如果你不让你的弟弟,

不让工叔段当君主的话,那早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他的势力雄厚了,势力特别大了,坐大了以后来解决。那么郑庄公,郑伯当时说了什么呢?说不义,不暱,厚将崩(--《左传》)。不义,他不符合义,不暱,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广大的人民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那么到后来工叔段怎么样,野心日益膨胀,因为郑庄公大概对他一直没有阻止,他可能认为郑庄公软弱,所以他野心膨胀,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训练军队,积累武器,积累很多武器,最后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那么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暱”,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这个最高的美德,这个最抽象的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你来具体地去做,这样才可以。

这些例子说明,作为臣子,作为被领导者,义的表现就是服从和尽职,这就符合孔子所讲的义,下属做到这一点,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一生鞠躬尽瘁,辅佐自己的主公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对于刘备,诸葛亮尽到了义,那么反过来,像刘备这样的领导者,义在他们身上,应该怎样表现呢?

那么义在君主那里头应该是如何表现呢?比如君主的身份,统治者的身份,义应该如何表现呢?比如说当时也发生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陈国有一个贵族叫夏征舒,他杀了自己的君主,那么杀了自己的君主,周天子命令诸侯发兵讨伐夏征舒,那么史书把周天子下令讨伐叛逆这种做法就叫做义,就是如果底下发生了叛乱,那么作为天子,你应该下令讨伐叛乱,你不下令讨伐叛乱,你就没有尽自己的职责,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你就是什么,就是不义,所以周天子下令讨伐叛乱,这是义。还有一件事情,当时楚国打宋国,那么宋国是弱国,是小国,打不过楚国,但是宋国还在反抗,还在守住它的城市,抵御楚国的进攻,但是它有点儿抵御不住了,所以当时向晋国求援,晋国是大国,那么晋国马上派了个使者,这个使者叫解扬,马上去宋国。告诉宋国的国君,说晋国答应出兵支援宋国,解救宋国,让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结果这个使者解扬就去送信,路上一下被郑国人给抓住了,那么郑国是楚国的盟国,郑国抓住解扬之后,把晋国的使者解扬交给楚国了。那么楚国的国君就跟解扬说,劝解扬,说你去到宋国反着说,反着说晋国国君的意思,别说晋国要支援宋国,就说晋国不愿意支援宋国,不愿意出兵,你反着说。解扬开始不干,后来楚国对他威胁、利诱、恐吓,那么最后解扬就答应了,然后楚国人把解扬放在楼车上,置于高处,让他向宋国喊话,结果解扬还是按照晋国原来的意思,向宋国人传达了这个意思,还是说晋国答应支援宋国,让宋国再抵抗一段时间,晋国的援军马上就到。楚王大怒,他就要杀了解扬,那么解扬也讲了自己的一番道理,解扬说君主能够下达正确的命令,这就是义,那么这是君主应该做的,那么作为我臣子,当然我应该执行君主的命令,这也是义,他下达正确的命令,他是义,我执行他的命令,我也是义。所以君主的身份干你君主该干的事情,那么臣子的身份,干你臣子该干的事情,你们双方君和臣,不管你什么身份的人,你都体现了仁的精神,那么你就是义。所以董仲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优秀教案

教 案

第 1 页 共 5 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

第 2 页 共 5 页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能勇敢的去做

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春秋无义战:泛指非正义战争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从一个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传奇。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胡雪岩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胡雪岩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馀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还向百姓舍药舍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胡庆余堂店内设立两块巨大的金匾,上写“真不二价”和“戒欺”。由于他们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信任,每到一地就会出现"归市如流"的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学习第二部分 “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重点讲这三则,其他的课件上也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

1、【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算完美的人,孔子说: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加上知礼懂乐的修养,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就不必这样了,见到利益时,考虑道义;见到危险时,奋不顾身;长期贫穷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完人了。”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没多人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文子:“他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公明贾答:“这话过分了。他该说时才说,人不厌其说;快乐时才笑,人不厌其笑;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社会影响。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不义而取往往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

第 3 页 共 5 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

第 4 页 共 5 页

第 5 页 共 5 页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四)
不义而富且贵 公开课配套PPT教案 实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修改稿)

孙丽芹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正确把握文章内容和观点,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重点词句在本文的使用,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体会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使人格得到完善。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在本文的使用,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⑵难点:把义和利、勇、君子进行联系,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进一步来阐释出“义”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二、文本学习

10章节可分为三大类(三个部分):1 3 4则——一是义与富贵。--2 5 6 7 9则——义与君子(人格)。-8 10则——是义与勇敢-。

(一)义与富贵

1、分析选文(1 3 4),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分析选文内容。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拓展延伸

小组合作: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想想生活中存在哪些与“义与利”有关的事例。 提示:食物安全、卫生医疗、饮食健康、、、、、、

(二)义与君子

1、分析选文(2 5 6 7 9),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分析选文内容。

小结:本部分谈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还指出君子要明白“义然后取”“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之与比”,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

2、合作探究

举例 (学生探究,老师补充说明)

补充:君子应该见利思义,以义为重,舍生取义,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如:公叔文子、诸葛亮、关云长、荆轲 诸葛亮等。

总结:君子与小人在穷困潦倒时的区别是: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以义为重,闻义能徙,义之与比,义以为上。

(三)义与勇

1、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2、合作探究,联系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例举有关义与勇事例。

指导方向: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 有勇而无义

总结: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义之与比”“义以为上”,符合于仁、礼的要求。“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义与勇的关系其实像马车与马车夫,马车可以跑得飞快,但没有车夫掌握方向就会迷路,义是勇的方向。

三、能力提升

孔子的义利观,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或者殉身求利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本文所学内容,体会孔子对于“义”的阐述,联系现实社会,谈谈自己对于“义”的理解。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节奏比较快,要求掌握的知识重难点不突出,文本处理粗糙,拓展部分处理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汲取本次失败的教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各位老师所提意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课件教案(五)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案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