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一)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实验操作。 (2)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知道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五、实验准备

(1)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及酒精灯、双孔塞和分液漏斗、

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坩埚钳、棉花、火柴。 (2)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一空集气瓶。[问]哪一瓶是氧气? [复习提问] 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回答]

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选择氧化汞(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汞有毒)、

空气或者水(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回答]因为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

集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制取少量气体。

[教师]那么又将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下面请同学们做好自学指导和[活动准备],各小

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制取氧气的方案,看那组设计的又快又合理。讨论 后各小组①板书反应原理②展示连接好的发生装置并回答问题2和③收集装置并 回答问题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我们设计好了实验方案。哪位同学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做化学实验的乐趣? [学生]愿意。

[教师]各小组分好工,按方案规范操作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用一种方法收集三瓶氧气(其

中一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层细砂)并验证它的性质并思考[问题与交流]。

[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

使试管炸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当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

时,再把导管口深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6.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

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问题与交流]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握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如果某同学制得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

(一)实验记录

(实验完毕,选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的现象)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陈述]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继续陈述]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教师]接下来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 [可让学生板演]

[板演如下] 1.碳+氧气二氧 2.铁+氧气四氧

[过渡]接下来各小组思考并讨论[问题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1.在实验中你发现的问题和想法:

2.你能否用一些代用品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氧气发生装置(可参考教材第二单元课题3的习题4)?选用物品及药品? 画出你的设计图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二)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2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有:1、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2、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分解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

2、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认识。

3、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过程。 (2)、通过对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异同点的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大,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活动1:探究制取氧气的方法

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呢?

生:(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师:演示实验:[实验2-5]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生:(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师: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那么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师: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生: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

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板书反应原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师:对,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反应原理)

活动3: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生:进行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师:板书分解反应的概念

活动4: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

三、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四、作业布置: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三)
实验活动1__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1(1) 3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曹县一中 李灵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练习仪器装配、加热、检查装置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3)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二、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与性质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五、教具准备

(1)高锰酸钾、双氧水、氯酸钾、二氧化锰、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2)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及酒精灯、双孔塞和分液漏斗、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坩埚钳、棉花、火柴。 (3)矿泉水瓶、医院的盐水瓶的瓶塞和输液管、瓶口稍大一点如盛装辣椒的瓶子、用碎玻块一面去磨粗、金龙鱼油的瓶底。 (4)冷烟火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引入]展示一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和一空集气瓶。[问]哪一瓶是氧气? [复习提问]

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呢? [回答]

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的方法制取氧气。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而不选择氧化汞(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汞有毒)、空气或者水(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回答]因为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制取少量气体。

[教师]那么又将选择什么样的装置呢?下面请同学们做好[预习自我检测]和[活动准备],各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制取氧气的方案,看那组设计的又快又合理。讨论后各小组①板书反应原理②展示连接好的发生装置并回答问题2和③收集装置并回答问题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教师]我们设计好了方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知识都

是从实验中得到的,接下来我们愿意自己动手来体验做化学实验的乐趣吗? [学生]愿意。

[教师]各小组分好工,按方案规范操作亲自动手制取氧气,用一种方法收集三瓶氧气(其中一瓶底部留有少量水或铺层细砂)并验证它的性质。认真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与讨论]。 ...........

([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思考:为什么?)

8、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

一、实验记录:(组长分好工,各尽其职,注意合作)

(实验完毕,选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的现象)

[陈述]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行灰水变浑浊。

[回答]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继续陈述]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教师]接下来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 [可让学生板演]

[板演如下] 1.碳+氧气二氧 2.铁+氧气四氧

[过渡]接下来各小组思考并讨论[问题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与交流]

1、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如果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3、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时,为什么要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4、在实验中你发现的问题和想法:

5、你能否用一些代用品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氧气发生装置(可参考教材第二单元课题3的习题4)?

选用物品及药品: 画出你的设计图

[答案]

1、手握试管的目的是用体温使试管中的气体升温。因此,除了手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热毛巾捂住试管等方法。

2.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没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净便开始收集氧气;②排水集气时,集气瓶装水时没有完全装满还留有气泡;③收集完气体后,玻璃片与集气瓶口之间密封不好。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是为了使集气瓶中氧气都用于木炭的燃烧,以便有较长时间的观察,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很快地插至瓶的中下部,则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会把中部和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甚至很快就熄灭了。)如果开始便将红热的木炭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底部,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大量放热并产生二氧化碳,易集气瓶中的氧气逸出损失,会迅速使瓶中氧气的含量降低,影响实验现象。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大家现在就来总结,看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有哪些?

[学生总结] [总结结果如下]

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把药品加入试管中并固定好试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准备好,再进行加热;然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实验完毕后,先把导管移出水槽,最后再熄灭酒精灯。

[教师]这样的操作顺序很难掌握,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操作顺序编成顺口溜或者歌谣,帮助我们记忆?

[学生讨论]„„+

[板书]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讲解]实验室装配仪器的原则一般是: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所以先固定酒精灯和试管,然后放置水槽。物质加热一般是先均匀,后集中。“均匀”指先预热,“集中”指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气体收集有两种方法,不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易溶于水的采用排空气法。采用排空气法应根据密度来决定瓶口向上或向下。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氧气还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

仪器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

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 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八、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九、[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十、课后反思与评价 1、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

3、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 、制取氧气:

1、反应原理: 2、仪器装置: 3、操作步骤: 4、收集方法: 5、检验方法: 6、验满方法:

7、操作注意事项: 二、化学性质

1.炭+氧气二氧 2.铁+氧气四氧 三、仪器的装配原则: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四)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德兴花桥中学

陈建来

本实验是学生学完第一、二单元后的实验活动,在学习了氧气的制法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是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实验制取和氧气性质等实验的综合应用。本实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既是对前面的基本操作、氧气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小结性的实践活动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学情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对学生来讲是进入实验室的开始,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并对氧气性质验证的实验现象充满了好奇。

【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

本节实验课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复习提问→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教学方式。方法主线是“注重实验操

作”,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疑问,小组之间交流讨论、汇报结果,然后上升到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探讨解答。

2

3

4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氧化锰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水+氧气 5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五)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课题】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

(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思考)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

(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

(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

(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2、巩固氧气的性质 知3、道催化剂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 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

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

7、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