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一)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开放与交流教案 人教版

第四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开放与交流

一、课程标准

1.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2.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二、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影片欣赏”“小组合作”“鉴古评今”等活动形式,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字和图片,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描述和体验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领悟相关的历史观点和价值情感,能从具体史实和案例中提炼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色,通过对开放与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表现。

教学难点:元朝时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出示马可·波罗像,猜猜他是谁?(学生答),你能说说他的情况吗?(学生答)

现在,让我们与马可·波罗一起远行吧!

<马可·波罗中国游>

出示丝绸之路图,请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路线。提示:路线应为“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到达哪里。”(学生讲述路线) 师:这就是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出示视频与问题,问:马可·波罗到达大都后看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元帝国是怎样一个王朝?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视频,等一下交流彼此的收获。

提示: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果前面的同学所回答的与你相同,且你有新的补充,请你以下面的方式来回答:“我同意以上同学的说法,此外,我还认为„„„” (生:元朝是个开放与交流、繁荣的朝代)

不久马可·波罗以其精明能干、年轻有为备受元世祖器重。于是他多次奉元世祖之命出使各地,并在扬州做官3年。 后来马可·波罗又游历到东南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在那里他看到了遍地的刺桐树和刺桐花,于是就问这是哪儿?(泉州)马可·波罗在泉州一住就是好几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通过一组图片来揭开谜底吧!出示泉州的图片进行简介。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P119-121与这组图片资料展开同桌合作学习,从而解决心中的困惑!(资料与问题见合作单)提示:同桌合作完成问题,然后推荐一人汇报交流。(生:„„„„) 师:泉州是元代社会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一个缩影。

一晃17年过去了,落叶归根,马可·波罗就要回家了。

〈马可·波罗回乡记〉

问:在泉州的他会选择哪一路径回家呢?(海路)出示陶瓷之路图,请学生结合地图,说一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的路线。(学生讲述路线)问:这条海路叫什么?又名什么?(海上丝绸之路,又名陶瓷之路)问:为什么他选择走“陶瓷之路”?(学生讲述理由: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泉州临海,季风的影响,陶瓷易碎,海运成本低„„)

问:猜猜看,马可·波罗带回家的会是什么物品?(书籍、火药、指南针、造船技术、丝绸、瓷器、茶叶„„)以相关图片来印证学生的猜想。

问:猜猜看商船送马可·波罗回家后带什么物品回国?(生:铜器、玻璃器、阿拉伯文化等)亦以相关图片来印证学生的猜想。问:从来回的物品中可以反映出什么?(交流是双向的,陶瓷之路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沟通中西方之间友谊的桥梁,从此在西方,中国陶瓷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而外国人也开始把我们中国叫做China)。

〈游后感〉 从刚才跟随马可·波罗游历中我们感受到:元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朝代,通过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元朝与世界加强了交流,而这种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繁荣,反过来,这样的繁荣又影响到元朝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边述边出示板书) (板书)

问:元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难题(资料见合作单并结合课文内容)

提示:首先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然后组内交流,归纳意见;最后推荐代表,汇报成果。 (生:„„)师总结,出示答案。(元帝国的统治区域空前广大,扫除了诸多割据政权,交通的发达和畅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保障,创造了便利;朝廷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来华经商,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 元朝的空前开放与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中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 问:元朝的开放与交流对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借鉴意义?(互相讨论一二分钟) 生:„„ 师:巩固统一,发展经济,完善各项制度,引进人才与资金,发展交通,兼容并蓄,善用人才,民族平等,求同存异,共同繁荣,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创业„„ (结束语)同学们,历史已成为昨天,但因为有了昨天,我们才迎来了朝气蓬勃的今天。今天的我们,只有沿着祖先的足迹,积极进取,才能去创造新的历史。走过辉煌的昨天,走过崭新的今天,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坚定地走向灿烂的明天。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二)
八年级上 第四单元第三课第六课时

第六课时 社会生活与文化

班级: 小组: 姓名 ( )学 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如宋词、元曲。

3.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难点: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助学资料】历史与社会书P86-88; 图册P43。

【基础部分】【要点部分】

一、社会生活

1.社会阶层:宋代统治阶层主要包括 、 、 ,相当一部分官僚来自参加科举考试的 ;宋代的 、 的身份比以往有所提高;宋代规定 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 。

2. 之际,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再受 分割和“ ”等时空限制,逢年过节吃

,燃放 ;使用 、 、 等家具。这些变化基本形成了 。

3.今天传统的节日如 、 、 、 等在宋元时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民间的 、 十分热闹。百姓借助 活动进行娱乐。欢庆歌舞有 、 、 等。

4.宋元时期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出现了作为文化娱乐场所的“ ”,反映了 的欣赏趣味。 艺人们用绳索、栅栏或布障围成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叫“ ”,装上遮阳的天棚,就成了“ ”。内中经常上演 、 、 、杂技、说唱、歌舞等节目,其中最吸引人的节目是 。

二、文化成就

1.宋代文化渗透着浓郁的 。文人多才多艺, ,注重 和 。

2.两宋时期杰出词人有 、 、 ,其中的: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

婉约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

3.宋元时期,文人开始关注 ,元代 长期中止,许多文人参与到 的创作中去。散曲是由 演变而来的流行歌曲,起源于 和少数民族音乐,其中 的散曲最为人熟知。

4.杂剧起源于 ,元杂剧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曲艺术,它融合 、 、 、 等多种艺术形式,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代表作家是 ,他的悲剧 最为著名。

【拓展巩固】

1.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

(1)社会各阶层地位的提高表现有哪些?(分别有士、农、工、商几类)

(2)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导学案 主备人: 景玉祥 使用时间:2016年 10月 日 审核人:

(3)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4)都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2宋元文化——宋词元曲

(1)宋代文人的特点

(2)宋诗特点

3、元曲

什么是元散曲?什么是元杂居?代表人物和作品分别是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三)
2013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6.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 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

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 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他还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只差50秒钟;造出“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编写数学著作《缀术》。 2.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3.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

4.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时代

一、隋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2)隋文帝的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开皇之治) (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影响:1.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2.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流经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的盛衰

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的表现: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完善管理制度【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

(1).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4.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5、开元盛世

(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 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 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

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6、唐朝的灭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唐的灭亡:907 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7、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 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1、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 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③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④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2、唐朝的对外关系

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⑵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带回佛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⑶鉴真东渡:

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 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雕版印刷术

⑴发明时间:雕版印刷术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7世纪)

⑵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⑶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2、火药的发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

⑴发明: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现的副产品。 ⑵成分:火药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构成

⑶应用:唐朝末年,应用于军事。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推动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器应用结构和战争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3、唐诗的繁荣

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春望》“ 诗史” 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现实主义 4、社会生活

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 ⑵具体表现

①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

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③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⑶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

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

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 “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时间:1069年

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5、措施

6、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7、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2.辽与北宋的关系:①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②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评价:

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②、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辽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1)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呈现“耕垦千余里”的兴旺现象

(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 (3)仿效中原王朝设立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学,建立孔庙。 (4)模仿汉字笔画,创造契丹文字; (5)制定成文法

5、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 饮食:乳酪传入中原

 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

 社会生活:幽燕地区的汉族与契丹人通婚,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6、.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向宋开战,通过议和的方式,宋与西夏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局面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1)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2)翻译、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经; (3)用汉字铸造钱币

(4)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1、金的崛起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取得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2、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

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抗金:组织“岳家军“抵抗金军,郾城大捷:1140年,大败金军兀术主力 5、宋金议和:1141年 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金的汉化改革

背景:金占据淮河以北地区,为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金统治者将女真人大规模的南迁到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定名中都。 措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社会生活:鼓励女真和汉族通婚,并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 ※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

女真服饰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女真乐器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女真的火炕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在当今仍然有影响。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蒙古国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贵族尊为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⑴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他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 ⑵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1279年,统一完成。

⑶元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疆域空前广阔。 3、忽必烈改革

政治上: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

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台湾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 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

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 交通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4、元朝的开放与交流表现

(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5、元朝民族的融合

⑴原因: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提供有利条件;②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⑵表现:①汉民外迁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③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汉族融合,均称“汉人”④回族的开始形成。

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从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

◎辽阔的疆域 ◎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 ◎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

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③、元朝时期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

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经济方面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⑴农业,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苏湖地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棉花:北宋——两广、福建;南宋后期——长江流域

⑵手工业:

①纺织业:丝织业 蜀地“号为冠天下“朝廷专用【江浙】

棉纺织业【海南岛,东南沿海(松江)地区】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②制瓷业发达:南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宋代五大官窑:钧瓷【河南 禹州】 汝瓷【河南 宝丰】官瓷 【河南开封 】哥瓷 【浙江龙泉 】 定瓷 【河北曲阳 】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③造船业发达;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从事海外贸易。

⑶商业更加繁荣:①.城市格局的变化:宋代,商业区与居民区界限消除了 ②. 纸币、商标、广告等新事物的出现(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 广告、交子、商标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宋代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繁荣市场经济的特征

重要商业城市:大都会——东京(开封)临安(杭州)中等城市——苏州、泉州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社会阶层的变化、

①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

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宋代高级官僚绝大多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第四单元复习要点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

(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

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

邪王氏贡献最大。

2. 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

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

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

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 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

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

2.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

4.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5.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时代

一、隋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2)隋文帝的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开皇之治)

(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影响:1.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2.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的盛衰

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敢于直言进谏

(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完善管理制度

(1).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4.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为“贞观遗风”

5、开元盛世

(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 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 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 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6、唐朝的灭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唐的灭亡:907 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7、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

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1、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意义: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③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④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到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2、唐朝的对外关系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

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⑵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带回佛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⑶鉴真东渡:

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

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

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雕版印刷术

⑴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⑵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2、火药的发明

⑴应用: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

3、唐诗的繁荣

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浪漫主义”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 诗史”

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现实主义

4、社会生活

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

⑵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

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

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 “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州打退辽军。②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评价:

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②、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

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向宋开战,通过议和的方式,宋与西夏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局面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 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1、金的崛起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2、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

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抗金:组织“岳家军“抵抗金军,郾城大捷:1140年,大败金军兀术主力

5、宋金议和:1141年 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蒙古国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贵族尊为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⑴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他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

⑵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1279年,统一完成。

⑶元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疆域空前广阔。

3、忽必烈改革

政治上: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

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

交通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4、元朝的开放与交流表现

(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5、元朝民族的融合

(1)表现:①汉民外迁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③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汉族融合,均称“汉人” ④回族的开始形成。

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辽阔的疆域 ◎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 ◎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

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③、元朝时期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

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经济方面: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⑴农业,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地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棉花:北宋——两广、福建;南宋后期——长江流域

⑵手工业: ①纺织业:丝织业 蜀地“号为冠天下

棉纺织业【海南岛,东南沿海(松江)地区】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②制瓷业发达:南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宋代五大官窑: (钧瓷 汝瓷 官瓷 哥瓷 【浙江龙泉】 定瓷)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第6节《社会生活与文化》(五)
新人教版八年级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官渡之战: 曹操和袁绍, 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魏(曹丕)、蜀(刘备)、吴(孙权)

4. 三顾茅庐:诸葛亮、刘备,“隆中对”。

5. 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317年,司马睿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

献最大。

2. 淝水之战:(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

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

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目的: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 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

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

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南朝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50秒钟;造出“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

王羲之 “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艺术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云冈石窟和的龙门石窟

二、唐朝 李渊建立唐朝

1.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 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贞观之治” 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唐的兴衰

武则天:史称有“贞观遗风”

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唐玄宗 (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

开元盛世 陶瓷业发达:白瓷、越窑的青瓷、唐三彩。

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安史之乱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著名的大都市。扬州

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期间)

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和同为一家”)

唐朝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

的雕版印刷品

火药: 唐朝末年,应用于军事. 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推动了

文学:唐诗的繁荣——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1.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烂漫主义诗人 诗圣:杜甫“ 诗史” 、现实主义

①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

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社会生活③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唐朝的对外关系:a.玄奘西游《大唐西域记》b鉴真东渡 共同点: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陈桥兵变”封),国号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遭到强烈反对。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

政治上: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2、忽必烈(元世祖)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 推广棉花种植

交通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航线;建立了驿站系统

3. 元朝的开放与交流表现: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

《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

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