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第七单元第二课《传媒的行程》教学设计
平湖市城关中学 姚纯娇 姜立红 2013.5.14
一、【课标解读】:
课标:1-3-5归纳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感受现代传媒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解读:文化传播的手段包括口述、邮件、书刊、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日常交往、商贸旅游、人口迁徙、文化教育等。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既展示了时代的风貌,也传递着社会进步的足音。特别是现代传媒,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影响当代社会面貌的基本力量之一。本课就是从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文化传播的手段两个方面,展示文化传播的变迁及其影响。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主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出文化传播的方式,认识文化传播的意义,以及了解文化传播的大致发展脉络。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则围绕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手段来展开,通过活动,让学生归纳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影响。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
2.归纳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日常生活的已有经验,小组合作探讨,比较不同媒体的优点和不足,描述传媒发展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传媒,理性对待大众传媒。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现代传媒的特点和影响;
难点:不同传媒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策略】:【《传媒的行程》的教学案例】
1.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呈现丰富的学习情境。
3.从生活实际出发,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设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是通过什么媒介(途径)获知这一消息的?
教学方式: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预设:电视、互联网,报纸……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一:文化传播的含义和方式
设问:除此之外,还能通过哪些媒介或途径获得消息?
教学方式: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教学预设:广播……【《传媒的行程》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文化传播的方式。
片段小结:广播、书刊、邮件、口述等,教师再进一步概括文化传播的含义和主要方式。
3.教学环节二:传媒的发展历程
出示传媒发展历程图
设问:图7-7、7-8、7-9分别属于哪个传播阶段?
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2)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如何看图读图,概括性地回答展示的主要问题。
4.教学环节三: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
过渡:莫言获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的结果。莫言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进行文化传播的。评委会认为:莫言的作品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在《檀香刑》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设问:书籍的出版发行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那么,文化传播有哪些基本途径呢? 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2)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教材图片归纳。
教学预设:教育、商业活动……
片段小结: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有:商贸活动、人类的迁徙活动、学校教育等
5.教学环节四:从“铅与火”到“光与电”
过渡: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我们一般称之为大众传媒。而莫言
的书,从封页来看版面生动图文精美,反映了在印刷技术上有什么进步?
设问1:说说我国印刷技术上的进步?
片段小结:阅读卡: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传统的报纸图书都是用铅字印刷。当时先用火熔化金属铅,尔后再铸成铅字。因此离不开“铅”与“火”。排字架组织复杂,占地大,拣字也极费时间;污染环境,有碍排字工人身体健康。王选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计算机室里(用电)通过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版面。关键是发明了新颖的字形信息压缩和快速复原技术。这项成果,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6.教学环节五: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
过渡:那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有怎样的特点呢?
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看图,并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
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
教学预设:兼容并蓄……
片段小结: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从中能获取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兼容并蓄)。互联网独特的优势:虚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平台(虚拟化)。手机和互联网结合成移动互联网(移动性)。【《传媒的行程》的教学案例】
7.教学环节六:不同传媒的优点和不足
过渡和设问:互联网的优势我们有目共睹,现代有人认为,互联网能取代其它所有媒体,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出理由。
教学方式: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
片段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总结不同传媒的优缺点,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传媒都有自己的受众,都发挥这重要作用。
8.教学环节七:传媒的作用
出示图片材料,设问:这些反映了传媒的什么作用?
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教学预设:改变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等。
片段小结: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生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9.课堂小结:传媒的历程,就是生活的历史。
10.作业布置: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传媒的行程
文化传播的 含义
方式(互联网、电视、广播、书籍„„)
基本途径(商贸活动、人类迁徙、学校教育„„)
传媒发展的历程——生活的历史
上一篇:高中物理选修3-1书本答案
下一篇:童年的影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