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一)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方程式汇总

1、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2H2O = 4NaOH + O2↑

4、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5、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6、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2FeCl3

7、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CuCl2

8、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2NaCl

9、 氯气与氢气反应:H2 + Cl

2 2HCl *10、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

O HCl + HClO

11、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2HCl + O2↑ *12、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13、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14、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失效: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 2HClO

2HCl + O2↑

*15、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6、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17、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18、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

Na2CO3+ H2O + CO2↑

19、.炽热的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O2

+C 2CO(典型的吸热的化合反应)

20、木炭还原氧化铜

: 2CuO + C 2Cu + CO2↑

21、

CuO + CO Cu + CO2↑(用于除去CO2气体中的CO) △、溶洞的形成: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

2CaCO3↓+CO2↑+H2O

2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2NO

2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

2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

1

25、合成氨:N2+3H

22NH3

26、氨气易溶于水:NH3+H2ONH3·H2O *27、氨气与酸反应:NH3+HCl=NH4Cl

28、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29、氯化铵受热分解:NH4

Cl NH3↑ + HCl↑

30、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NH3↑ + H2O↑ + CO2↑ *31、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NH3↑ + NaNO3 + H2O

32、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 ↑ *33、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 *34、稀硝酸与铜反应:3 Cu + 8HNO3(稀) =3Cu(NO3)2 + 4H2O + 2NO↑

35、浓硝酸与木炭反应:C + 4HNO3(浓【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

) CO2 ↑+ 4NO2↑ + 2H2O

36、硫与金属铁反应:

Fe + S FeS

37、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2SO3

38、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H2SO3

39、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

40、亚硫酸氧化成硫酸:2H2SO3+O2=2H2SO4

41、SO2 + CaO = CaSO3

*42SO2 + 2NaOH = Na2SO3 + H2O

*43、SO2 + Ca(OH)2 = CaSO3↓ + H2O

*44、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

45、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 + 2H2S =3S↓+2H2O *46、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

47、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48、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氢氧化钠:2NaCl+2H2

O 2NaOH+H2↑+Cl2↑

49、 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CO2

2MgO+C

50、硅与氧气的反应:Si+O

2 SiO2

51、硅与F2的反应:Si + 2F2 = SiF4

52、硅与2NaOH 的反应:Si + 2NaOH + H2O = Na2SiO3 +2H2↑

2

53、粗硅的制取:SiO2 + 2C【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

Si + 2CO

54、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2Cl

2 SiCl4 + 2H2

SiCl4 Si(纯)+ 4HCl

55、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56、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57、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CaSiO3 *58、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H2O *59、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 *60、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61、铝热反应:2Al+Fe2O3

Al2O3+2Fe

*6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6H2O = 2Na[Al(OH)4]+ 3H2↑ *63、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6HCl = 2AlCl3 + 3H2O *64、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3H2O = 2Na[Al(OH)4] *65、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66、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H)4] *67、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4)2SO4

四羟基合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Al(OH)4] + CO2 =2Al(OH)3↓+ Na2CO3+ H2O (二氧化碳若过量则生成NaHCO3)

68、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

3 Al2O3 + 3H2O (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铁加热分解类似) *69、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70、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71、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3H2O *72、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73、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

74、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2H2O + O2 = 4Fe(OH)3

75、铜生锈:2Cu+O2+H2O+ CO2 =Cu2(OH)2CO3(根据反应条件和铜锈的名称“碱式碳酸铜”去记忆方程式)

76、铜与氧气的反应:2Cu+O

2

77、铜与硫的反应:

2Cu+S

3 2CuO 2Cu2S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二)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节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走进化学科学》教案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问题和思考] 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师生交流与讨论] 1、有人进入溶洞搞破坏?2、溶洞里有鬼怪出没?3、溶洞里有使溶洞变化的物质?„„

[实验探究] 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在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

结论: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溶洞形状的变化就是由于溶洞中含有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情景二:探空气球和飞艇

[问题与思考] 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气球中装的是什么?

[师生交流与思考] 1、气球中装了气体,气体密度比空气小。2、节日的气球就是用氢气来充气的,飞得很高。3、氢气从那里可以得到,工厂还是实验室?氢气还有其它用途吗?„„

[电脑展示] 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点燃氢气;工业电解水制取氢气;氢氧焰焊接金属;工业上利用氢气制取盐酸等。

情景三:1、行走中的列车、轮船;2、日常使用的铁锅、铁丁以及其它铁制用品;3、桥梁和机械设备等。(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师生交流与思考] 1、它们都是什么物质做成的?这些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2、它们从那里来,如何得到它们?

[电脑展示]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单质铁,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尾气点燃处理;钢铁厂炼铁的图片和动画模拟。

[结论] 通过化学手段可以制取一些重要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

[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与化学化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1、黏结剂可以让不同物体黏结在一起。2、摩丝、发胶、啫哩水等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3、修正液对人体有害。4、房屋装修后产生有害气体。5、汽车尾气产生空气污染等等。

[交流与谈论]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的介绍,你对化学科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

结论: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脑展示] 丰收的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漂亮的衣服、各类化妆品、电脑光碟、手提电脑、飞机等等。

[阅读与讲述]课本第2-3页内容

[板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情景四: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史上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门捷列夫)

[电脑提示] 化学的发展简史。见附录一《化学发展简史》。强调以下: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交流与谈论] 1、二十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

2、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3—4页内容: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成就)

[板书]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五:由硅原子排列的两个汉字----中国,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神州五号返回舱。

[师生交流与思考] 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了?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5—6页

[结论及板书]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

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思考]化学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你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电脑展示] 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的一些产品和职业,如:新型药物、导电塑料、新型建筑材料、药物研制人员、化学科研人员、化学教师、化工厂工人、质检人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医生等。

[师生交流与思考]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分钟演讲)

情景六:高中校园图片,教室、实验室、高一化学有关内容图片、高二化学有关图片、高三化学有关图片

[师生交流与思考] 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

[电脑展示和讲述] 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

《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板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情景七:一位思考中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在日常的化学学习中应当如何探究化学问题?

[分组实验探究] 在所给的下列试剂瓶中,盛有少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溶液或固体物质,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如何检验?请给鉴别出来的物质分别帖上标签。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如下(均未标明):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碳酸钠溶液、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化学必修1

一、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Na

1.钠与空气反应

①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②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2.钠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反应物系数为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Na2O2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反应物系数为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反应物系数为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HCO3和Na2CO3

1.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CO3+ HCl = NaCl+NaHCO3 (先无明显现象) NaHCO3+ HCl = NaCl+H2O+CO2↑(后产生大量气体 较快)

在盐酸中加入碳酸钠溶液:Na2CO3+ 2HCl = 2NaCl+H2O+CO2↑(产生大量气体 较慢) 2.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4.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二、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氯气Cl2 1.与金属单质

点燃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2FeCl3 (剧烈燃烧 红棕色烟)

第 1 页 共 7 页

点燃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Cu+Cl2=====CuCl2(剧烈燃烧 棕黄色烟) 2.与非金属单质

点燃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 (苍白色火焰 产生白雾) 3.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O+HCl 4.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氯气的尾气处理) 5.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2和Ca(ClO)2叫漂白粉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三、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理量-物质的量 单位-摩尔(mol) ①n= N/NA

N代表微粒个数 NA阿伏加德罗常数 NA≈6.02×10 mol 2.物质的摩尔质量M

②n= m/M

M代表物质质量 M为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单位g•mol 3.气体的摩尔体积Vm

③n=V/Vm

V为气体体积,单位是升(L) Vm是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为22.4 L Vm温度、压强一定时为定值,Vm单位为L•mol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④n=cV

C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 L

四、 胶体:

-1

-1

-1

23

-1

V为溶液体积,单位是升(L)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3. 胶体提纯:渗析

五、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第 2 页 共 7 页

第 3 页 共 7 页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Fe(OH)3。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2.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 Fe(OH)2+O2+2H2O=4 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八、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放电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氨的工业制法:N2+3H23.氨的实验室制法:

2NH3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氨气

1.氨极易溶于水---氨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 (氨气极易溶于水1:700)

+

-

2.氨显碱性---氨气与浓盐酸反应: NH3+HCl= NH4Cl (现象:产生白烟) 催化剂

3.氨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铵盐

1.铵盐的不稳定性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 2.铵根阳离子(NH4)的检验:

+

第 4 页 共 7 页

NH4

+OH =====

NH3↑+ H2O (加入强碱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无色气体,气体是NH3)

+

-

硝酸

受热或见光

1.浓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4NO2↑+O2↑+2H2O (浓硝酸因溶有NO2而显黄色) 2.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①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能使铁、铝发生钝化。

②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浓硝14棕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稀硝38无 △

③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九、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氧化性:Cl2> S) 点燃

2. 硫在空气中燃烧:O2+S=====SO2 二氧化硫

1.酸性 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2.漂白性 使品红退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3.氧化性

催化剂

①.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②.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4.还原性

3.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硫酸

1.浓硫酸吸水性---浓硫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NH3)、硫化氢(H2S)等气体 2.浓硫酸脱水性---脱水炭化 3.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①.硫与浓硫酸反应:C+2H2SO4(浓)=====2SO2↑+CO2↑+2H2O △

②.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第 5 页 共 7 页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四)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一节

【课程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

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走进化学科学

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问题和思考] 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师生交流与讨论] 1、有人进入溶洞搞破坏?2、溶洞里有鬼怪出没?3、溶洞里有使溶洞变化的物质?„„

[实验探究] 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在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结论: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溶洞形状的变化就是由于溶洞中含有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情景二:探空气球和飞艇

[问题与思考] 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气球中装的是什么?

[师生交流与思考] 1、气球中装了气体,气体密度比空气小。2、节日的气球就是用氢气来充气的,飞得很高。3、氢气从那里可以得到,工厂还是实验室?氢气还有其它用途吗?„„

[电脑展示] 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点燃氢气;工业电解水制取氢气;氢氧焰焊接金属;工业上利用氢气制取盐酸等。

情景三:1、行走中的列车、轮船;2、日常使用的铁锅、铁丁以及其它铁制用品;3、桥梁

和机械设备等。(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师生交流与思考] 1、它们都是什么物质做成的?这些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2、它们从那里来,如何得到它们?

[电脑展示]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单质铁,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尾气点燃处理;钢铁厂炼铁的图片和动画模拟。

[结论] 通过化学手段可以制取一些重要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

[思考]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与化学化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1、黏结剂可以让不同物体黏结在一起。2、摩丝、发胶、啫哩水等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3、修正液对人体有害。4、房屋装修后产生有害气体。5、汽车尾气产生空气污染等等。

[交流与谈论]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的介绍,你对化学科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

结论: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脑展示] 丰收的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漂亮的衣服、各类化妆品、电脑光碟、手提电脑、飞机等等。

[阅读与讲述]课本第2-3页内容

[板书] 第一节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情景四: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史上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门捷列夫)

[电脑提示] 化学的发展简史。见附录一《化学发展简史》。强调以下:

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交流与谈论] 1、二十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

2、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3—4页内容: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成就)

[板书]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情景五:由硅原子排列的两个汉字----中国,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神州五号返回舱。

[师生交流与思考] 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了?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

[阅读与讲述] 课本第5—6页

[结论及板书] 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

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思考]化学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你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电脑展示] 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的一些产品和职业,如:新型药物、导电塑料、新型建筑材料、药物研制人员、化学科研人员、化学教师、化工厂工人、质检人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医生等。

[师生交流与思考]由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分钟演讲)

情景六:高中校园图片,教室、实验室、高一化学有关内容图片、高二化学有关图片、高三化学有关图片

[师生交流与思考] 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

[电脑展示和讲述] 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

《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

《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板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必修模块: 化学一 化学二

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技术》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实验化学》

情景七:一位思考中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在日常的化学学习中应当如何探究化学问题?

[分组实验探究] 在所给的下列试剂瓶中,盛有少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溶液或固体物质,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如何检验?请给鉴别出来的物质分别帖上标签。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如下(均未标明):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探究结果,以备评价。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视频(五)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 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六、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1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七、 氧化还原反应

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2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

5.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7.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十、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7.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一、 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2.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3.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4.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5.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 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② 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 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 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十二、 Cl-、Br-、I-离子鉴别:

1.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3

十三、 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⑨石膏:CaSO4•2H2O;⑩明矾:KAl(SO4)2•12H2O

十四、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十五、 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1.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5.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电子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2.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整数,不同于相对原子质量。

4

5. 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

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原子:Ne;分子:CH4、NH3、H2O、HF;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②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原子:Ar;分子:SiH4、PH3、H2S、HCl、F2、H2O2、N2H4、C2H6;阳离子:K+、Ca2+;

-----阴离子:P3、S2、HS、Cl、O22

二、核外电子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K→L→M→N→O→P→Q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三、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

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

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

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

④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

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则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形成的气态氧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减弱。

⑥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

2.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5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