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咕咚来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咕咚来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第一单元教学主要是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家乡的美,而本单元的参考提示中则强调以识字、写字为主,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本课识字方法的学习和渗透,将为下一识字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
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教给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利用字理识字,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会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趣。教学“热”
“闹”时,我采用儿歌方式帮学生识字。这样,会让学生很快记住,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另外,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在语境中识字。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寻找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四)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五)技术准备:电子白板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8个生字,其中2个生字会写,认读4个字,认识“四点底”。能用“热闹”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会写“热闹”两个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王国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2、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己看音节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不认识的字多读两遍。
2、谁认识这些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3、你能叫出下面词语朋友的名字吗?
木瓜:谁知道木瓜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木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它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木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入药。
水花:你见过水花吗?在哪儿见到的?(石头扔进水里;手拍打水面„„) 咕咚:当石头扔进水里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水花,还能听见声音呢。出示词。
逃跑:这个词表示的是一种动作,谁愿意给大家做一做?
跑的时候要用到脚,所以跑这个词就是足字旁。
跟着:像这样的词还有“跟着”,跟着别人走也要用到脚,所以它也是足字旁。
齐读:吓坏、正巧、熟了、大伙儿(提示儿化音)、哈哈笑
热闹:提示“闹”在这里应该读轻声。
过渡:课文里怎么热闹了?出示句子读: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
是啊,那么多的动物都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
你在哪见到过热闹的场面?(集市、车站、商场„„)你能用热闹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识字,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细读课文,读思感悟:
1、朗读、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事件起因)。
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从课文中找答案,并说一说。
⑵指导读好重点句。
① “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你从哪感受到种子吓坏了?(板书:拔腿就跑)
生读(读出害怕的感受)
师生合作读句子(师读叙述语,生读句子的话)
②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板书:也跟着跑)
读:猴子“也跟着跑,边跑边叫”。
③兔子和猴子的叫声被小动物们听到了,他们都害怕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生答,答不出,出示句子,读后找答案)
“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看课件和朗读,让学生感悟动物们当时害怕的样子】
2、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事件经过)。
⑴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谁来了?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它也跟着跑了吗?那它是怎么做的?(据生板书:拦住)
⑵分角色朗读(戴头饰)。
指导读好“你们看见了吗?”“我是在湖边听见的。”等句子
3、朗读、理解、背诵第四自然段
⑴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板书:听见)就造成了这热闹的场面。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头脑冷静下来了,它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⑵小动物们看见的咕咚到底是什么?(板书:看见)它们看清楚以后,有什么反应?(板书:笑了)
⑶小动物们在笑什么?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
⑷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看着提示或通过想像试着背背这个自然段吗? (课件出示):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四)学习生字:
过渡:由于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这个“咕咚”可让森林王国热闹极了。
1、出示词“热闹”,读词,“热闹”的“热”是这课的一个生字。
2、认识新偏旁:四点底。会读会写(提示:第一个点是左点,稍大,中间两个右点都比较小,最后一个右点较大)。
3、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呢?(一手拿药丸,放在火上烤)
4、组词:热闹、火热、炎热、热情、热烈、热水、热心„„5、指导书写:
整体观察,上大下小。
生描红,边描边想想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横折弯钩和“飞”字中的横折弯钩一样,要写得斜一些。)
师范写,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让他们在学习字理的过程中,由衷地佩服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森林王国,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以后做事要向大象学习,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回去以后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板书设计:
6、咕咚来了
兔子 拔腿就跑
猴子 也跟着跑
动物们 全跟着跑
大象 拦住
听见 看见 笑了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提出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
语文第三册《咕咚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1个生字(热),认识“四点底”。
能力: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说一句话。3、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难点:
1、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别人说的话也要动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别人说的是对还是错。
查阅资料: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板书设计:
6、咕咚来了
小兔图小猴图 —— 逃跑
动物们
大象图—— 拦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2’)
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在这座美丽的森林王国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
2、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2’)
1、自己看音节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你能叫出下面词语朋友的名字吗?
木瓜:谁知道木瓜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木瓜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它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木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入药。
水花:你见过水花吗?在哪儿见到的?(石头扔进水里;手拍打水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三小李春萍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京版课改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6课《咕咚来了》第2课时教学设计(红色字为PPT打出内容,蓝色或黑色字为我的过渡语背诵部分)
《咕咚来了》说课设计
第一课时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点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点击)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咕咚来了》一课编排在第3册第2单元,这一单元包含有《小熊开店》、《迎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课文和练一练2和口语交际等内容。教学这一单元,应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以朗读练习为主线,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培养创新精神,渗透做人的道理。
《咕咚来了》是一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偏听偏信,要尊重、了解事实的道理 。《课标》指出,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的情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那么,《咕咚来了》这一有趣的童话,具体承载着怎样的教学任务呢?——毋庸置疑地,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浅显易懂,了解内容不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然而,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的策略,提高实效性。
教学方式与手段:
依据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支撑,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第2 课时教学设计,立足于:
了解课文内容应以朗读为主,采取以归类识字、随文识字相结合的识字策略。学生朗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指导讲故事时,要抓住重点,展开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基于对学段目标的思考、对教学背景的分析,在第一课时初步朗读课文,完成归类识字(吓、跑、逃、跟、说、哈)、第4段背诵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特制定 (点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巩固生字词的学习,用“热闹”写话。
2.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知道不能偏听偏信。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点击)
1. 精彩展示入情境:
童话故事
1.复习导入 ,
1. 整体感知,说故事;
2.
2.合作学习,知理论人;
3.学法迁移,运用操练;
4. 拓展延伸,创编激趣。
在低段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书写、识记、理解、积累、运用等融会贯通的。
教学过程:
精彩展示:讲故事:井底之蛙
一、整体感知,读故事;
1.自由朗读。说说你读到?
预设:课文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要派兵攻打楚国,决心很大,不许有人劝阻,否则处死。吴王侍从中一个年轻人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委婉地表达了对吴王的规劝。吴王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决定。
师:提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叙述的事件以及表达的顺序。以文本与现代文相通的结构顺序为切入点,其中,少孺子进谏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既是借事喻理的核心内容,又是展现人物形象的重点描述。]
二、合作学习,知理论人;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五个环节,逐步构建:点击
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说说少孺子讲的那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击:展开 五个环节,逐步构建:点击具体步骤时,出示关键词即可。以下为五步解读,边说边点击,红色字为点击后出示的关键词:)
(一)认真读书、思考批注。
(二)熟读成诵、反馈质疑。【小班咕咚来了教案,,二年级】
为学生提供图片序列,给学生一个支架,请同学给图片配上文字(PPT)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学生在充分自学的
基础上,组内交流、发挥优势、互相借鉴、引发学生提出深刻的思考] 预设质疑:螳螂捕蝉与吴王伐荆有什么关系呢?
(三)建立关联、突破难点:
预设:引导学生介绍历史背景,也可以补充春【小班咕咚来了教案,,二年级】
秋战国形势图(插入图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课外资料的引入因需
而用,因惑而取,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把读懂文
本语言内容,与理解深刻的道理结合起来。即在
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瞻前
顾后,通盘谋划。]
(四)回归整体 梳理学法
带着自己的感受回读全文,想想:你收获了哪些?
预设:从学到的课文内容,文章的结构,学习过程、方法等方面
来谈
例如:读懂要说明什么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评价少孺子;
师提升:借事喻理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关联
读通语句——读懂文意——明白道理
构建学法
运用操练
三、学法迁移,运用操练
阅读《追女失妻》(配译文) ,比较两篇文言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文中的道理得以深入理解,并潜移默化地运用了借事喻理类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找寻规律。]
四、 拓展延伸,创编激趣
读读这样的开头,你能试着续写下去么?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五、 推荐阅读:
更多的故事:还在刘向《说苑》当中。
板书设计:
起因 伐荆
经过 巧谏 (忠诚 智慧)
结果 罢兵
学习效果评价: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
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特做如下设计:
(一)评价方式: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总评
(二)评价量规:
教学设计特色:
(1)确立了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教师勇退善进,在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构建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渗透借事喻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扎实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训练”,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鼓励学生用课堂上探究的学习方法,解决生活中阅读借事喻理文言文时遇到的问题,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内涵。
咕咚来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和认读字,会写 "热",认识掌握"四点底"这个偏旁。
2.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及课文的内容,知道听别人说话要动脑筋想一想,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3.能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认读字的字音及"热"的书写指导。
2.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读出语气。
教学难点:
1.写好"热"字。
2.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听别人说话要动脑筋想一想。
压缩包内容: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咕咚来了 5.doc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热"、"闹"两个字,认识"四点底"。
2.能力培养: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词连读。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热闹 水花 正巧 逃命 木瓜 熟了
吓坏 大伙儿 哈哈笑 跟着跑 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热”、“闹”两个字,认识“四点底”。
2.能力培养: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词连读。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热闹 水花 正巧 逃命 木瓜 熟了
吓坏 大伙儿 哈哈笑 跟着跑 说
二、 学习生字
1.记忆字形。
(课件出示)热闹
认识新偏旁——四点底。(师范写四点底)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说,提升方法。
2.组词。
3.书写。
指导:热,上面部分要紧凑。横折弯钩弯得不要太大。
4.用“热闹”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请你边读边想像,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热闹的场面。(板书:热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热闹的情景?你能用上“热闹”说一句话吗?
引导把话说具体。
三、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朗读、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事件起因)。
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
指名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读好重点句。
“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猴子“也跟着跑,边跑边叫”。
“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二)朗读、理解第三自然段(事件经过)。
1.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谁走来了呢?
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2.分角色朗读(戴头饰)。
指导读好“你们看见了吗?”“我是在湖边听见的。”等句子。
(三)朗读、理解、背诵第四自然段(事件结果)。
1.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板书:听见)就造成了这热闹的场面。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头脑冷静下来了,它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
2.小动物们看见的咕咚到底是什么?(板书:看见)它们看清楚以后,有什么反应?(板书:笑了)
3.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试着背背这个自然段吗?
(课件出示):
大家( ),正巧一个木瓜( ),咕咚一声,( )。 大伙儿( ),( ), 都( )! 指导背诵。
4.小动物们在笑什么?
指名说,理解不能偏听偏信。
(四)朗读全文。
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
四、布置作业
1.用“热闹”写一句话。
2.把第四自然段背熟。
3.给家长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6 咕咚来了
热 听见 热闹
看见 笑了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