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一)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二单元第六课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育才二中 林 琳

一、教学目标:

2011年历史新课标要求:了解洋务派为“自强”和“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

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根据课标,制定以下三

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通过阅读知道洋务

运动的时间和领导人物;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小组合作归纳资料使其了解洋务运

动的主要内容;通过老师引导材料分析、师生对话使其掌握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

用和局限性。

2.能力目标——学生练习通过阅读、分类、理解进行材料分析的能力,养成论从

史出的思维习惯;尝试评价洋务运动,学习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体会洋务派在那个时代开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

勇气,又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以史为鉴,生发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位置:本课教材是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单元主题是“近代

化的探索”。本单元的内容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

10年代期间的四个主要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这四个事件是中国近代化的四个阶梯,而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课际联系:课文内容衔接第五课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学生在历史时

间顺序上易产生混淆,认为洋务运动发生在此战之后。在开始第二单元的时候,

老师要强调事件的时间顺序,用时间轴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并理清事件之间

的因果联系。下一课时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结束时隔不长,但两者之间并没

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老师需要告知学生的是不同近代化探索事件的原因相异,但

作用具有相似性。

课文分为两节:“‘自强’与‘求富’”和“洋务运动的评价”,分别对应课标

的两个要求,即内容与作用、局限性。课文正文部分介绍了洋务运动的背景、概

况、主要措施、结局和影响;小字部分和图片补充了洋务运动所举办的近代企业

的利与弊;最后的史料是李鸿章的自我评价,并附有思考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基本能了解洋务运动的始末,但对于措施的分类的内在关联以及近代化等历史概

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引导并讲解。初中历史第一次把评价单独列出

一节,并强调了评价的两面性,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学习历史一年多了,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知道事件、

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关键信息的提炼,也能区分不同事件的异同点。同时,初二

学生学习热情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学习,思维活跃。

但是,这届初二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面对的大型考试都是选择题,对历史

知识的归类整理和材料的解读能力较弱,在进行课文知识归纳和事件之间关联分

析的能力方面是难点,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和解释。评价一节中“洋务运动开启近

代化”和的理论性强,“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只有一个材料支撑,学生的认知水

平存还不足以理解较深的历史概念,分析复杂历史事件,因此教学中要引领学生

体验历史;通过精选材料,巧设问题,合作探究;逐层提高学生理解历史、分析

历史的能力。

我所教的两个班历史学习情况两极分化较严重。感兴趣并掌握一定学习方

法的学生能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互动;学习倦怠的学生容

易分散注意力,不积极参与课堂思考与探究。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

方式督促后者参与学习过程,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整理笔记、表达想法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通过课阅读文和材料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通

过师生对话和小组合作讨论帮助理解。

2.难点是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简单解释近代化,强调洋务运动是当时中国

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开端,这既是屈辱岁月的无奈之举,也是古老中国主动开

始走进世界的第一步。

五、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材料分析、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等

六、教学环节:

1.导入——小组复习提问:5分钟

学生分组就座,六人一组,民主选举历史学习组长一名。

组长组织组员选答进行上节课的知识提问,组员可以选择答题题号,组长提

问,组员回答,全组评价。

附:问题及答案列表

1.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和八个国家的名称。

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列举八国联军在北京的侵略行为。

4.《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5.《辛丑条约》的影响。

6.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设计目的:小组合作提问复习取代教师个别提问可以增加提问的普及面,使

所有学生参与复习,并增加趣味性,巩固已学知识,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教学:35分钟

(1)洋务运动的背景:

环节设计:学生根据时间轴回忆所学历史事件,并阅读课文第一段,划出洋

务运动的背景。教师强调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之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战后的内外交困是洋务运动的背景。同事,埋下伏笔:

甲午中日战争和洋务运动有何联系?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

设计目的:强化学生的时间记忆,并明确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和因果

联系。给学生实例启发他们利用时间轴等工具来整理历史知识点。

(2)洋务运动的目的:

环节设计: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是清朝开明官员的主张”,手段是

“师夷长技”这两个关键信息,理解其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时关注关键词,抓住重要信息的方法。

(3)洋务运动成果介绍会:

环节设计:各小组将组员课前所查资料进行提炼归纳,小组代表简介。老

师板书学生介绍的关键信息:各项措施的名称和人名。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4)洋务运动内容(措施):

环节设计: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学生汇报的洋务运动的内容,

在书上划出关键信息;第二步教师提供空白表格,学生整理洋务运动成果的四大

类别;第三步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四类内容之间的联系;第四

步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蓝色框内小字介绍,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找出洋务企业的问

题,组长记录。

表1: 洋务运动的内容

材料1:第一,需要近代化的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

立。第二,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材去驾驶,所以设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

学。第三,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化的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

及铁路的建筑。第四,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以中古的生产来负担

近代的中防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李鸿章要办招商局来经营沿江沿海的运输,创

立制布厂来挽回权利,开煤矿金矿来增加收入。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整理课文知识的习惯,并通过史料尝试发现历史事件

之间的内在联系;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课文的内容;

头脑风暴有助于学生更多地思考,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洋务运动的结局

环节设计:阅读漫画,联系所学的“甲午中日战争”来理解洋务运动的结局;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结合已学知识,串联历史事件的能力,并体会洋务运动

发生于统治阶级内部,毁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的必然性。

(6)洋务运动的评价:

环节设计:教师直到学生学生阅读课本最后一段,找出反映洋务运动积极性

的关键词:“近代企业的生产经验、技术力量、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教

师小结“近代化”——近代化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民族解放、社会发展的过

程。

教师给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材料2:洋务派眼中的洋务运动: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

有其表……

——李鸿章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二)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

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

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

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

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

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

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

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

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

与探索。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

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

旧没有改变。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

前途何在?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

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于是,

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

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出对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

1.《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影像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

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教师点拨: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与民主共和观念是势不两立的。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当时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回答:结合教材53页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再让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

原因。

(2)概况

要求学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

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学生回答:学生依据教材54页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

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点拨: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

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作铺垫。

2.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1)前期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教师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

倡什么吗?

学生回答:学生结合教材54页的注释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

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

与愚昧。这也是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此外,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

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

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

来。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教材P55之资料卡片)

材料一:“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

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

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教师设问:这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学生联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

代表的儒学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材料二: 上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

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

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学生活动:同学们开始情不自禁地朗读这两段材料。

教师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

方面有哪些区别?

学生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

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二者的区别,很容易

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师生合作探究: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2.后期内容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和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材料并思考。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

极力宣传十月革命。1918年,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的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教师设问:我们应如何去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

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

“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

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学生活动:学生开始认真地读材料并联系教材思考问题。

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先相互讨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图表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归纳小结,情感提升

课堂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巩固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意义)。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

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四)学以致用,巩固创新

1.教材后的测评题和材料题。

2.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非常丰富,有人说,这又是一

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垃圾。你对此有何看法?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小结

(一)考虑到学生知识储备、理论修养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问题情景和反馈练习中设置了

不同的思维含量,引导鼓励学生整体进步,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激励功能,促使学

生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构建及反馈课题的设置,试图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

历史课题研究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衔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更新,培养

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三)
简略版优质课教案(鸦片战争)-不错,作参考

必修一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解读】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分析】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知识能力 1、了解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理解掌握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2、了解战前中英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1、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培养历史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战争的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梦图片)

师:最近社会上正在讨论中国梦,你们听说过吗?知道习近平所说的最伟大的中国梦是什么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什么叫复兴?又为何从近代开始?因为在历史上,中国曾经非常兴盛、强大!但是,到了近代,173年前的一场战争,却使当时的清王朝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这场战争便是——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由中国梦导入,贴近时政,贴近现实,调动兴趣,引发思考。

展示课题并解读课标

【讲授新课】

一、第一篇章:天朝上国美梦碎——看过程

播放两次鸦片战争视频。 1、角度一——战地快讯

假设我们都是亲历战争的记者,现在就请两位记者朋友给我们报道一下战况。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两次鸦片战争进程,学生初中已经学得很详细,所以此处放在一起,落实基

础知识即可。用战地记者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过渡)刚才我们只是粗略的了解了战况,现在来细看一下战争。 2、角度二——文物流失 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做了什么?(展示幻灯片圆明园及兽首图片) 生:火烧圆明园。

师:火烧圆明园,使原本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只剩下残垣断壁,“万园之园”不复存在!除了烧,他们还抢!许多珍贵文物被抢走,他们中的多数现在依然流失海外。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侵略者的罪行,我们的屈辱,历史的责任

(过渡)与强盗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们。(展示幻灯片民族英雄图片) 3、角度三——民族精神

展示材料:关天培、陈化成、三元里人民图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师:这体现了他们具有怎样的民族精神? 学生:(爱国,勇敢,不畏生死,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设计意图”:用图片直观性和名言的感染力,同时进行情感教育,让其体会民族精神

(过渡)今天,在我们缅怀先烈的同时,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

二、第二篇章 沉醉迷梦不知醒 ——析原因

(一)发生原因:

1、角度一:一种植物和一种偶然(借口:虎门销烟)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师:在两国的正常贸易当中,中国输出什么?英国输入什么?英国处于什么地位? (生:中国——茶叶、生丝等农产品,英国输入中国的是棉纺织品。劣势,逆差。)

师:为了扭转逆差,英国想到一个罪恶的办法——输入鸦片。鸦片的危害很大,正如马克思所说 “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过渡)现在也有很多毒品,吸毒害人害己,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点击下一张幻灯片) (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师: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远离毒品,而是大量的吸食鸦片,由于吸食的人太多而被称为“东亚病夫” !因为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实在太大,所以清政府终于熬不住了,决定要怎么办?——禁烟!于是有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但是,这一行为却激怒了英国人,他们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动态讲解,数字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毒品此处进行现实教育。

(过渡)有人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是这样吗?你觉得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英国有什么需求。 2、角度二——一种需求和一种必然 师:(展示材料)瓦特和蒸汽机

西方列强挑起武力争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扫除通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根据材料总结英国的需求。 (生:寻找商品销售市场)

师:战争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角度三—深层原因(文明对比)(学生讨论中英文明差别,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 展示中英对比图片:

学生讨论,然后概括中国和英国状况,教师评价、总结:清政府当时是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农业国家,是落后的农业文明。英国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代表了先进的工业文明。 教师解释:工业文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必然会和农业文明的中国产生冲突,当两种文明发生碰撞, 到一定程度,战争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 (过渡)战争的结局,清政府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呢? (二)失败原因: 1、角度一—具体原因

材料显示的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展示材料)材料一 清军的武器原始落后,还处在以刀矛弓箭为主的“冷兵器”时代。所有的抬枪、土炮和火药极为粗糙低劣,土炮制造工艺落后,保养和使用又漫不经心。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英国海军为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军舰较大,设炮较多。清朝水师舰船体积小,火炮数量少。

学生读材料,得出结论:清军武器落后,英军实力强大。

★“设计意图”:军事对比,既通俗易懂,又可引出文明对比,思考战争根源。

(过渡)在两个帝国的军事较量中,清政府失败了。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问题吗?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角度二——根本原因 师:(展示材料)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抵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过渡):失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

三、第三篇章:满目疮痍路何方——谈影响

1、角度一:危害——主权破坏 学生读教材中的《南京条约》。然后将屏幕上条约内容和破坏的主权连线。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评价。并展示《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相关内容。

(过渡)这是条约给我们造成的国家主权的破坏。那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什么深远影响? 角度一:危害——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以下内容用臣民甲的故事,小故事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通俗易懂,同时又

体现出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通过一个清朝臣民的经历,来探讨一下。(讲述商人臣民甲的故事)第二次鸦片战争几年后

的一天,商人臣民甲运了一批自己村织的土布到上海来卖,你觉得他能顺利卖完吗?(不能)为什么呢?我们随他一起做一个市场调查。(材料展示)

★“设计意图”:将数据做成图表,更直观。且体现史料多样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思维。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总结: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师:《南京条约》里哪几个条款,对列强输入商品有利? 学生回答: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教师解释:五口通商,大门打开,商品进入。协定关税使得关税率低,到《天津条约》时,直接定位5%。洋货运到中国市场上价格就低了,有利于商品输出。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清政府要给予英国贸易优惠,但英国不必给清政府,所以是不对等的,这当然有利于英国。 (过渡)回到臣民甲的故事。土布卖不出去,他打算改做出口生意。帮他出主意,该做什么出口买卖?市场调查资料。 中国出口产品表:

学生回答:农产品。 师引导:列强买农产品目的是? 学生:当作原料。

师:中国就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师:臣民甲正在做市场调查,忽然一官差给了他一个通知,他一看,是让他多缴税的,他大惊:为何又增税,我实在是没钱了。好了,我们据条款来解答他的疑问,为何要收税? (学生:因为赔款,增加财政收入)

师引导:增加税收对人民有何影响? (学生:增加负担)

臣民甲失魂落魄走在街上,误入租界,撞到一个外国人,发生了争执,被其一枪打死,结束了悲惨一生。这个外国人被巡捕送到领事馆,结果被无罪释放!这个片段里反应了列强获得的什么特权? (学生:领事裁判权和居住和租地特权)

师:很好。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无权过问!而租界是国中之国,同学们,你们会允许别人在你家院子里盖一所别墅,还不允许作为主人的你随便出入吗?但是,清政府做的出来。所以,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屈辱的地步了。

★“设计意图”:解释通俗,且易激发学生感情。

(过渡)鸦片战争的发生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南京条约的签订说明了弱国无外交!

2、角度二:反思

师:而要想不挨打,就得怎么做?落后就要怎么办? 生:思变!变强! 师:怎么变强呢?

展示材料:茅海建说: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 生总结:近代化

展示材料:林则徐、魏源和李鸿章等材料。 第一个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的是——林则徐。他的好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更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此,学习西方就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朝内部也出现了变局论,建立了很多新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开展了一场什么运动?

生: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师: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怎样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探索,创新,善于学习、敢于改变等。

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民族精神。鸦片战争之后几十年,中国各阶级的有识之士不断努力,探索,终于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立民主的道路。

【知识点小结】

【情感升华小结】展示中国成就图片

好,同学们,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之时,总是忘不了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与屈辱,就像是中华民族的一块伤疤,让人不忍去触碰。但是,也请不要忘记它给我们带来的一线希望,正是这一线希望,使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可能。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落后的清王朝,我们正昂首阔步地走在一条复兴之路上。最后,让我们以一首词结束我们的课。 (学生齐读)满江红·屈辱与复兴 (作者:丁晓霞 孟强)

铁甲钢舰,炮过处,不留人烟! 大清国,天朝迷梦,化为碎片! 百年屈辱自此始,民族危亡接踵至! 叹中华,恰似案上肉,任人割!

国可破,家可亡,民族魂,不可伤! 挺胸膛,赶走野狗豺狼!

英雄儿女骨铮铮,复兴大业日日盛! 齐奋进,定能实现了,中国梦!

【练习反馈】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四)
2013年高中历史优质课教学比赛

必修2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教学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 、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思考: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课本分析其解体过程。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产生了哪些影响?

1、原因

第一,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过程 (1)“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思维启迪:如何理解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双重性影响?[积极和消极影响]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洋务运动

思考: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破产和影响

1、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2、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张及目的

①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②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③主张及目的: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运动的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

4、 洋务运动的影响

①洋务运动结果及其标志、根本原因: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②洋务运动的影响: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概况(基本情况)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提供市场和劳动力)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提供技术和设备)

(2)概况(基本情况)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人物(投资者):

主要区域:

代表企业:

企业特点:中国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并受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作业布置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五)
公开课教案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初中历史公开课

说 课 设 计

一、依据《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目标:

1、熟记两次工业革命原因、标志、成就、影响相关等基础知识;学会比较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学会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明了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技巧。

3、能够联系古今中外科技的发展,阐述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一)、夯实基础知识:两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时间、主要标志、重要成果、及发明家 、特点、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形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采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二、复习重点、:1、夯实基础知识点,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影响,需要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教学导入:采纳了2010上海世博会,新中国科技成就展导入纵观世博会历史,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催生了1851年第一界伦敦世博会科技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而世博会将工业革命这些科技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的应用,成为此届世博会的主题。电灯、电话、发电机等发明,人类开始步入了“电气时代”。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进人类走向现代文明。

重点提示:

(一)工业革命1、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开始的时间、标志?完成的时间、标志?

2、工业革命兴起的国家、行业?后来扩展到哪些国家?

3、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有哪些?(时间、国家、人物、发明)

4、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开始的时间、结束时间、标志?主要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时间、国家、人物、发明)【洋务运动优质课教案】

3、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这是谁的名言? 此人的主要成就? 他被誉为什么? 为什么?

4、汽车、飞机发明的作用?

5、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1).珍妮机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次巨大飞跃。

(2).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在生产劳动中普遍以“热”力代替人的体力的革命性飞跃。它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3). 1825年,“旅行者号”蒸汽机车试行成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入“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

(4).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划分两个不同时代的革命:从经济角度看,它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从政治角度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即帝国主义时代)。从文化角度看,西方国家开始逐步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复习难点: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和对中国的影响:在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出现的进步潮流。(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2)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如:巴黎公社的成立。

1、经济上,科技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3、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对中国的影响:思考: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破坏性使命”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建设性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

政治: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输出资本,中国的自然经进一步瓦解. 传统教育思想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科举制度被废除.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⑵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将亚非拉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19世纪中期以来,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松弛,成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目标.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856年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第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第三、中国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

第四、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外侵略扩张过渡到以资本主义输出为主阶段。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

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第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都是抗争探索。

第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以上海世博会,科技成就展导入1851年第一界伦敦世博会科技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而世博会将工业革命这些科技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首次采用了人工照明,电的应用,成为此届世博会的主题。电灯、电话、发电机等发明,人类开始步入了“电气时代”。

纵观世博会历史,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催生了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从此,世博会就成为各国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成果的大展台。可以说,世博会的举办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进人类走向现代文明。

一、导入:同学们,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实质是什么?科技引领时代,科技改变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科技殿堂,重温历史上的次科技革命。请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齐读)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天时、地利、人和催发了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诞生。英国之所以能够承办第一届世博会,是因为当时的英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请你列举史实说明。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条件:1、政治:英国首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2、经济: ①对外进行殖民侵略、殖民掠夺,三角贸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拥有广阔殖民地,为英国提供巨大国外市场; ③ 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经济发达成为世界霸主。3、科技: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发明。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2.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

3.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4.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5.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一方面,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另一方面,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

6.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希望巩固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7.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8.负面影响: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犯罪问题,以及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分裂和混乱,物欲横流,金钱第一等等

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提示:(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其范围、规模更加广泛,速度更快。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德国)。 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