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9.1 认识浮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⑵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2.教学重点:浮力概念贯穿全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是本章各个探究实验的基础,
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研究浮力的产生原因,需要借助抽象的物理模型——立方体,还要综合
应用压力、液体压强等知识,因而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探究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涉及的因素较多,从猜想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开放性都比较强,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演示一组有趣的实验,并请学生观察思考:
①黄色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逐渐上浮(乒乓球内可注入适量的水,这样上浮缓
慢,便于观察)。
②做游戏: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把一个乒乓球放进去,要求不能把量筒倒过来,问:谁有办法把乒乓球取出?请一个学生演示:量筒加水后乒乓球上浮。再共同回忆“灌水取球”的故事,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把学生引到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 ③边学边实验: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的水中,将木块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一
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最终的情况。尝试回答: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2)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浮力
提出问题: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石块、金属块等在水中下沉的物
体受不受水的浮力呢?
演示实验:
(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用手轻轻地竖直向上托金属块,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思考:为什么
产生这种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可得出如下结论: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块浸没到水中后,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说明:浸入水中的金属块受到水向上的托力,即受到
水的浮力作用。换用酒精等其他液体做实验,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关于浮力的方向,可以演示下面的实验帮助学生领会: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图9-1
没,观察红毛线被在竖直方向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被在竖直方向拉直。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至此,学生确信:只要浸在液体中,物体就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浮力,引导学生总
结出浮力的定义,同时提醒他们注意: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例如氢气球、热气球等。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实验能否测出金属块受浮力的大小呢?
交流与总结: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G(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之差,即:F浮=G-F。像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称重法”。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取一只透明的塑料矿泉水瓶,其瓶口直径稍小于乒乓球的直径,
去掉瓶底,将瓶口向下,把乒乓球放入塑料瓶内,使其正好盖住瓶口(若用小气
球代替乒乓球,实验更容易成功)。
请学生猜测:如果往瓶内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
建立教材图9-5中的抽象物理模型——立方体,启发发学生用液体压强与深
度的关系、二力平衡等知识分析:立方体左右两个侧面、前后两个侧面在水中的
深度相同,因而受到水的压强相等,受到水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
图9-2 衡;而立方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由于在水中的深度不同,受到水的压强大小不同,
因而压力也不相等,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F下大于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F上。
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即F浮=F下-F上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9-3
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 C )
A.F1 B.F2 C.F3 D.F4
图9-3 2.在一个密闭的真空玻璃罩里挂着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下挂一个体
积较大的物体,物体静止。若将玻璃罩的开关打开,让空气进入,则此时( C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增大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减小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3. 一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铜块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
于( D )
A.铜块的体积 B.铜块受到的重力
C.铜块受到的浮力 D.铜块受到的重力与浮力之差 图9-4【浮力课时教案】
4. 如图9-4所示,小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为10.0N。把
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5N,此时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
5.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 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选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
浮力【浮力课时教案】
1
2
3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第二课时)
上节课学生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包括浮力的定义、方向,浮力的测量方法,浮力的产生原因,本节课重在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因此,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并完成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控制变量法 四、教具学具
烧杯、水、酒精、浓盐水、细线、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上标有等距离的格)、空饮料罐、水桶 五、教学过程【浮力课时教案】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写好试验报告,包括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结论等环节。
家庭作业:《学习之友》相关部分。
后记与反思:
《浮力》教案
辛庄初中 张长庚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概念及其方向;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浮力,并能进行简单改进简化浮力测量;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
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
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
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
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法】:启发提问、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体验浮力,死海不死,鸭子和轮船浮在河面上,氢气球、飞艇漂在空中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然后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新课。
二、 体验浮力教学
1. 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形成浮力概念
首先课件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教师选择代表性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物理角度分析浮在水面物体受到浮力的情况。接着提出问题1: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学生通过简单器材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指出,不仅仅是液体,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托力)
三、 浮力的产生原因分析(求浮力第一法)
1. 演示对比实验,提出问题
在计算的基础上,演示小实验,乒乓球在水底不浮上来?!学生有了充分的质疑后, 1
上一篇:九年级思品第一课课件鲁教版
下一篇:明清帝国的兴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