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一)
第一课开启雕塑的大门

高一美术雕塑模块教案 王艳丽

第一课 开启雕塑的大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雕塑工具,掌握雕塑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完成一件泥塑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雕塑的表现语言和要素,在创作泥塑作

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泥塑乐趣,激发创造美的欲望,感

知优秀雕塑作品的创作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雕塑工具,掌握雕塑的概念和基本形式,完成一件小

型泥塑作品。

难点:运用雕塑的表现语言和要素,在创作泥塑作品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钟)

游戏猜一猜:多媒体展示思想者图片的局部,逐渐放大。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谁的作品?

——体验泥塑

生:《思想者》·罗丹的雕塑。

二、讲授新课: (6分钟 ) 师问:你知道什么是雕塑吗?

“雕塑”一词正是“雕刻”与“塑造”两种艺术手法和方式结合而成

的称谓。是一个由外及里的“雕刻”过程,即不断雕凿、刻削的“减

法”过程。“塑”是从无到有,经不断堆、捏、添加来塑造形象,是

一个“加法”过程。雕塑艺术又称“空间艺术”。

师问:雕塑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雕塑的基本形式有圆雕、浮雕、镂空雕。

圆雕——独立的、可四面多角度观赏的雕塑。

浮雕——依附于平面之上的有凹凸起伏形象的雕塑。

镂空雕——具有前后通透空间效果的雕塑。

师问:雕塑的要素是什么呢?

构成要素:雕塑一般分为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主题与内涵——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反映的内容是主题思想的体

现,通过造型语言表现出深刻的精神内涵。

空间与造型——雕塑又称空间艺术,以实体的造型占据三维空间,是

雕塑的主要特征。

材质与制作——物质材料是雕塑存在的前提,造型与材质互为一体。

材质不同、制作方法不同,雕塑的造型和审美效果亦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

师问:雕塑的表现语言有哪些呢?

形体——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形体是表现、传达一定审美理念以及情感等诸多信息,达到感染人、教育人、激发人,实现美化心灵、升华精神最首要的手段和要素。

空间——雕塑艺术又称空间艺术,是以物质材料构成的实体占有空间的造型艺术。雕塑空间又分为:雕塑形体本身实际占有的空间,一般称为“实空间”,在雕塑实体空间之外所互为关联的或产生一定空间作用和效果的空间,又称为“虚空间”或“负空间”。立体的雕塑造型,不仅可以观赏、触摸,也可以直接进入其中去真切感受雕塑的美感,体验雕塑空间所呈现的丰富变化。古往今来,雕塑家们孜孜不倦地倾心于对雕塑空间的探索,使雕塑的空间不断呈现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充满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体量——立体造型的雕塑必然具有长、宽、高的体积,而体积的大小、粗细,又给人或轻或重的视知觉的不同感受,通常又称为“量感”。体量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对雕塑的审美与视觉感受,体量中亦凝聚着不同雕塑家的艺术个性。如现代雕塑家马约尔创作的女人体,饱满充盈,富有一种圆浑而凝重的美感。而贾科梅蒂的人体雕塑因极其纤细和瘦长,而独具特色,风格独树。

师问:大家想动手制作一件雕塑作品吗?今天我们就体验雕塑,用你

喜欢的雕塑表现语言完成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吧!

三、合作学习: (20分钟) 活动一:学生分组体验,小组合作。

1、请每组共同完成三件泥塑作品,教师强调用雕塑语言表达等。

2、主题明确,注意造型的独特创意和装饰。

3、鼓励学生发挥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大胆、创新、灵活地利用工具,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

三、展示点评: (15分钟)

1.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用语言解说自己的创意。

2.鼓励学生在体验泥塑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

四、教师总结: (2分钟)

希望这节体验课能为同学们开启雕塑的大门,学会用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小组合作,用心完成一件泥塑作品,掌握雕塑的基本形式(圆雕、浮雕、镂空雕)和表现语言(形体、空间、体量)。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二)
八年级美术上册 第一课《走近中国古代雕塑》教案 赣美版

走近中国古代雕塑 欣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代雕塑一般的表现形式。 ②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历程。 ③让学生能对其代表作品欣赏,了解其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增长学生的阅历,沉淀专业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的发展历程及表现现形式。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雕塑的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

二.新知呈现:

1、中国古代雕塑的种类:

分别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雕塑作品来自哪里,以及它们不同的风格。

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文化长河里的闪亮明珠。中国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上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宗教雕塑。

除了陵墓雕塑,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宗教雕塑,最著名的是什么?分析这些雕塑的特点及其年代。

3、民俗雕塑。

民间有很多雕塑,像西汉的彩绘陶乐舞杂技俑,说唱俑等,它们的做工精细,表现方法多样。

4、陵墓雕塑:

1,中国最著名的陵墓是( )?

2,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兵马俑的雕塑,请同学们告诉我看到这些雕塑,

你的感受是什么?

3,从将军俑和射俑的神情中,你看出了什么?

三、巩固新知。

1、对比三个年代的雕塑特点。

2、了解雕塑使用的材料。雕塑,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鉴赏雕塑作品。(小小鉴定家)

同学们对雕塑有了这么多了解,现在我这有六个雕塑作品,想请同学们帮我做个鉴定,告诉我它们分别是哪个年代的雕塑。小组合作讨论,告诉我你的鉴定结果及分析。

四、欣赏雕塑作品。

课后反思

通过同学生的的共同探讨和研究,对中国古代雕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被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能力所折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三)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的作用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

(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贯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利用各种机会去看、去听、去触摸,了解文化现象。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我们经常听说某某是个“文化人”,某某有文化。究竟什么是“文化”?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提法,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我们所说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探究活动:有位学者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文化”更令人难以捉摸了。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表述它的意义,却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外,简直是无所不在。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往往也各不相同。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千姿百态。如东方与西方之间人们的文化生活就有各种各样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里,不同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也各具特色。如我国沿海的岭南文化与内地的关中文化、江汉平原的荆楚文化与高原雪域的藏族文化等等,相互之间就有明显不同。

教师设问:(1)“文化”,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文化究竟在哪里?

(2)文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自主预习、交流讨论。

探究提示:(1)①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2﹚区域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

【新课教学】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P4的图片,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文化形式是相对于文化内容而言的。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改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

举例:“花儿朵朵”、“快乐男声”、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音乐、社会主义荣辱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仰韶文化”、“玛雅文化”

学生活动:判断“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不对,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过渡:结合教材第5页的探究活动及问题请学生思考。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学生活动: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

举例:出生前的生育文化(中国的多子多孙到优生优育,西方的人本和生命尊重,不许堕胎)、出生时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三朝、满月、百露、抓周”、西方的洗礼等宗教特色)、成长中的文化(中国是严教、呵护,西方的自由成长)、婚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举例:从一个人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比如走读生,早晨在家有小区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对比。

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

(教师归纳)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同为年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

学生活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

举例: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二)文化是什么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教材P6—7页,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

1.文化的概念

内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外延: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解析:

(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举例: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

(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3)讲解文化的内涵,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是文化的主体;二是明确文化是人们精神领域中的一切活动及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课堂考察】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2.文化的特点

结合教材第6页第二个探究活动中的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从而得出结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的自然事物或现象如原始森林,不是文化。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树叶、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两个来源: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举例:文化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先天遗传的本能如婴儿的啼哭等,不是文化,后天学会的作为表达情感的哭或笑才成为文化。人创造了文化,但每一个人又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因而人又是文化的受体。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力量实质上也是精神力量。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如城市雕塑),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的精神方面的,涉及观念、知识、信仰、规范、价值等。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文化现象,实质上都是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现。

结合教材第7页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这里的“文化”是作为人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说是从人的文明程度来理解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该图中稚气未脱的学生要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有文化,是因为这位学生比男青年更有修养。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知识水平很高,但不讲礼貌、不尊重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低。

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我们往往把文化和文明等同起来,其实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

(三)文化的力量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结合教材第8页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的力量。教师最好课前要求学生结合探究问题收集相关材料。

(教师归纳)略。

2、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力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四)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主备:高二政治组 郑运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力量;

2)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如校园、社区、网络等,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增强文化竞争意识,树立反对文化版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探究法,采用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模块课题

高中政治的四个模块内容高一已学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本学期要学习必修三导入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二)介绍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

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属于精神范畴)。

文化的重要性

1.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对于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 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2.从个人角度看,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介绍文化生活的结构

文化生活四个单元,是按第一单元是什么、第二单元为什么、第三单元怎么看、第四单元怎么办这样的逻辑思维展开分析的。我们的教学就先从什么开始。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中国结”的图片,先让学生体味我国的传统文化,导入

第一课时 体味文化

一.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4—9,组内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每组派代表来展示本组学习的成果。

1.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2.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3.文化的形式有哪些?

4.文化有什么作用?

5.你喜欢哪些文艺节目?

6.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

7.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8.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9.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展示三组图片:

一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二组: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组:不同地方的吃、行文化

思考: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 含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谈一谈: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物质产品属于文化吗,为什么?

参考:(1)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属于文化。(2)而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产品,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所以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也是文化,如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都是文化景观。

展示古树土堡图片并思考:

上面古树土堡是文化吗?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点拨:古树土堡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古树土堡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练一练: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1)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2)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3)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4)大汶口文化遗址 (5)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6)克隆技术 (7)伦理道德观念

(8)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9)乡镇企业 (10) 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 (11) 苏州园林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参考:(3)(4)(5)(6)(7)(11)(12)

自然现象: (1) (2),经济现象: (8) (9),政治现象: (10) (13)

方法指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文化的含义进行理解:

第一、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原始森林);

第二,纯经济的东西不是(如交换、分配);

第三、纯政治的东西不是文化(如政党、选举)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思考:20世纪20年代,一对牧师夫妇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乡间山洞里,发现了两个野外生长的小女孩,她们的外表是人形,却具有狼的习性,不能直立行走,昼伏夜出,用舌头舔食食物,且咧嘴示警。狼孩有文化吗?为什么?

3.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获得的。

我们现在怎么知道古代的文化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看书,参观古建筑、参观历史文物来了解古代的文化情况。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精神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谈一谈:阅读教材P7的“公交车上的风波”图片,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结论:有些人很有文化但不一定文明,有些文明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5.易混知识:1)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化(culture):与“自然”相对,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积极成果和消极成果。

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相对,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和合理成分。

2)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日常生活中讲的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它们不是一回事。 合作探究:文化的力量不是抽象和虚无缥缈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汶川地震、举国神伤之时,文化成为灾区军民赖以生存、斗争的精神食粮:一首小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唤起多少人对生命的敬畏;一曲短歌《生死不离》不胫而走,催下多少爱怜的泪水;一台晚会《爱的奉献》,49个国家和地区争相播放,创造了5.5亿的国内收视纪录,现场募得15.1亿元的善款„„

合作探究:案例说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讨论得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静态-: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动态: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

2.文化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

3.文化的作用(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⑵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⑶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水平,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所以我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老师寄语: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我们都生活在文化生活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我们走向成功吧。

课后实践

主题: 校园周边的文化

要求:自己去调查、搜集、整理校园周边存在的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并写出宣传积极文化,改革消极文化的方案。

课堂反馈

1.(2011年学考)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B )

A.到市场上购物 B.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

C.到银行贷款买房 D.参加居委会选举

2.(2012年学考)文化可以凝聚一座城市,可以提升一座城市。当前我国各地纷纷打造城市精神,这是因为( B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它能促进城市的发展 ③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决定城市的经济发展 ④文化作为软实力,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2年安徽高考)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B)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回顾导入:

复习提问:1.什么是文化?

2.文化的力量是什么?

合作探究一:

阅读教材P9—11,组内同学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1. 请对下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

①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

②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③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④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⑤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⑥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⑦旁听一次听证会。

2.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它们是怎么影响的?

3.文化与经济、政治是怎样相互交融的?

4.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国如何应对?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合作探究二:1893年,郑观应最早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设想。1910年,南阳劝业会召开时,更有人提出中国应在不久的将来举办“全球大博览会”。对于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这些设想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世界博览会,也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举办世博会,对中国而言,可谓“百年梦圆”。

对中国而言,“百年梦圆”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道理?(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 引导学生归纳:

“百年梦圆”的原因: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的富强为世博会的举办提供了物质基础。

2.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许多国际事务将难以顺利进行。

结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世博会是各国经济政治的“晴雨表”, 是大国发展的“助推器”。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示各国、各地区科技、文化特色的盛会,其背后更是一场“暗潮涌动”的经济盛宴。据专家估算,上海世博“产出影响”794.77亿元、“文化消费”468.64亿元,其经济产出效益抵得上3个北京奥运会的效益。

世博会还是一个外交盛会 ,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和谐世界,从邻开始”。我们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大力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结论:虽然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但是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五)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复习目标】

第一单元讲“文化是什么”,阐述文化的意义。主要从静态层面阐释了文化的内涵、特点、类型、形式以及作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考生复习时要重点从宏观上把握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从微观上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而言,考生要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懂得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要明确文化对经济、政治的渗透作用,明白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反对文化霸权;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意识,知晓必须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积极推进文化兴国战略,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命题规律分析

本专题在《文化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分值占《文化生活》的15%左右。

1.从考查内容上看,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有:文化的特点,尤其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以及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2016年高考中这些高频考点考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其余考点考查的频率较低,但文化的内涵、形式,以及文化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这些知识点也可能在今后考试中出现。

2.从考查形式上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高频考点中,文化的特点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化的作用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选择题难度一般不大,非选择题近两年考查的较多,多考查文化的作用。

3.从命题模式上看,多以近一年来有影响的文化作品、文化现象等时政材料为载体进行考查。2016年高考命题可能涉及的时政材料及考点有:(1)通过中外重要文化交流活动、美日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等,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多以主观题形式呈现。(2)通过亚洲地区孔子学院设立,我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高校百年校庆等,多以主观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四、知识网络构建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

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 体味文化 文化的含义、内容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实质)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现象) 文化体现为个人的一种素养

文化活动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精神活动 文化的形式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力量 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

刻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政治 文化与经济、政治在时代发展中相互交融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战略任务

五、重点知识解读

1、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理解: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既它不是经济活动或政治活动,而是除此之外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②文化的内容包括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和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两部分。

注意:①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②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城市雕塑第一课教案】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即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注意:人们的游山玩水则属于文化活动)

②文化体现为个人的素养。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提示:此知识点考查时一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含义的理解和判断,要注意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3)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静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

例1、(2012高考广东卷3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本题考查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的多样性。“雷锋精神不但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等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入选;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②不选;雷锋精神影响中国及世界,说明文化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③入选;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④不选;故选B项。

例2、(2012安徽文综8)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因此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也体现着该城市的精神追求,①③入选。②与题意不符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现了文化是民族的。④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城市雕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但不能决定城市生存发展的文化方向。

例题3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法庭、监狱、警察等国家统治工具

A、①②③④⑤ B、 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分析:C。本题着重考查对文化含义的理解和判断。①②是自然现象;⑧⑨是经济现象;⑩是政治现象。

3、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收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注意: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C.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

更高的文化素养;B.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注意区分:相互影响与相互交融。(1)“相互影响”强调的是三者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强调的是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2)凡是看到“决定”“反映”和“反作用”等词汇多直接断定为相互影响;凡是看到文化生产力、劳动者素质、科技、知识经济、文化渗透等词汇都直接断定为相互交融。

4、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的措施)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且,在文化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提示:2、3、4三个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同时,还需注意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人生、社会的阻碍作用。出现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例4、(2012高考广东卷31)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 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化,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例5、(2011天津文综)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具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台湾果农在柿饼生产中加入了“你柿我的冰激凌”这个文化元素,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因此选A项。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文化创新,故B项说法错误。积极健康的文化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只强调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而没有说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故排除。

例6、(2011江苏单科)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材料中某些发达国家的行为,是利用文化强势推行其霸权主义的表现,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例7、近年来,浙江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文化上,实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2131”、送戏送书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解析:要利用辩证思维,从文化生活角度首先依据文化与经济辩证关系分析出文化发展和建设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其次分析说明搞文化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既要给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六、误区点津

1、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其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凡是人创造的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点拨: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为人类所特有,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除文化外,还存在着经济政治领域。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因而不能认为,凡是人创造的都是文化现象。

2、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而文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者的发展始终是同步的。 点拨: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不能据此认为,二者的发展是同步的。一方面,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化的发展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3、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点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

点拨:(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当今的国家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力和科技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综合国力是多种力量的合力,仅有文化发达是不够的。所以认为文化发达,综合国力一定强盛,是绝对化了。

七、达标巩固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合肥市第一次质量检测)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