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分析:
<<折线统计图>>是四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折线统计图,为以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基础,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打,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第八册的第一课时(例1)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的整体考虑问题,发现问题。
五、教学准备:调查、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2010年1月我们海南正式成为国际旅游岛,这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我们海南旅游。海南景色迷人,三亚是游客们的首选。你知道三亚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吗?
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三亚的图片,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三亚的美。 (闻名中外的天涯海角,美丽的亚龙湾,矗立在碧海蓝天之间的南海观音,神奇的海底世界,鸟巢因《非诚勿扰》而受人瞩目。)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复习条形统计图
1.(播放三亚的图片)三亚是真的很美啊!来三亚的游客一定会很多。看,这是2005年到2010年三亚市游客人数的情况统计表:
出每年的游客人数有多少。
【设计意图:复习统计表,让学生读懂统计表的知识。】
2.条形统计图
师: 根据上面的统计表老师制作一幅条形统计图。看,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一个学生回答,引导出横轴、纵轴、单位、每个小格表示什么?(你的意思是从横轴找到2008年,再看直条的顶端沿水平线对着的数量610万人)(谁知道每个小格表示多少?0到400这里为什么画成曲线?)
你能告诉老师2006年三亚的游客是多少吗?怎么看的?师:你看这样很容易看出每年三亚市的游客人数是多少。(为什么2010年这条直条最高呢?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来反映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很容易看出哪年的人数最多,哪年最少。
【设计意图:复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重温如何从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为折线统计图作铺垫。】
(三)新课:折线统计图
1.揭课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根据上面的统计表还可以画成这样的统计图,你们要注意看罗。(把每个点都依次连接起来)你发现了什么?(你观察得真仔细)
知道这种统计图叫什么吗?(折线统计图)
在生活中你哪里见过折线统计图?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请大家一起欣赏。你看,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折线统计图,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以及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关系。这也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与体现的地方。】
2.分析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1)从这幅折线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从你们的回答中了解到,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来表示数的多少。
(2)从折线统计图中,能快速看出哪年到哪年的游客人数增加最快吗?怎么看的?生:09到10年的线段很长。师:你的意思是线越长,人数增加越多,那线只反映数量的增加吗?所以,线可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小结: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点表示数量的多少,通过线来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3.变化趋势
(1)用手比划一下09到10年的线段,感觉怎么样?(陡)
我们可以说当线越陡,这种变化就越快
像09到10年这条表示上升的线比较陡,说明它上升的速度比较快,我们就把这种上升趋势表示快速上升。你了解09到10年的游客人数增加这么多的原因吗?
(2)请观察一下这几条线段,它们上升的线陡吗?上升的速度和09到10年相比,怎么样?上升的速度比较慢的变化表示缓慢上升。
(3)这幅图中,每两年之间的人数变化都是上升的吗?哪年到哪年不是? 感觉一下,它的线陡吗?下降的速度样?这种变化趋势表示什么?(缓慢下降)
为什么08到09年的游客人数会有小幅度的下降,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师:我们的数学学习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学习更有价值。
(4)出示快速下降的线,像这样的变化趋势表示什么?(快速下降)
(5)除了这些变化情况,当线是水平的,就表示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就是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是通过线来表示数量的变化,动画的效果比较生动,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4、师:刚才我们是一条一条线段来看这种变化的,但我们看待问题,不能只关注局部的变化,还要关注整体变化。请你们看这幅折线统计图,感觉05年到10年的人数整体有什么变化趋势?生:05年-10年的游客人数总体在上升
师:虽然08-09年的游客人数在小幅度的下降,但是05-10年的游客人数整体是上升趋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待问题不能只关注局部的变化,还要关注整体变化。】
5、根据这种上升趋势,请你联系实际,预测一下2011年到三亚旅游的人数会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注意环保,让我们海南变得越来越美丽,那来我们海南旅游的人就一定会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已经的信息和变化的趋势来预测下一年的情况。】
(四)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现在我们学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请你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同桌讨论)
师:两种都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但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楚的看出整体变化的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五)练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较长的特征,请看这幅折线统计图。
1.我们常说海南一年四季如春,这也是吸引游客来我们海南的一个原因。
2.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也会像小东那样快速上升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逐渐学会归纳概括,整理提炼。】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要求学生上台指一指)
教师:那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一点与条形统计图一样。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不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追问:从2006年到2011年,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2008年)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教师:观察一下剩余的4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2011年)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的地方。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通过交流、观察、比较,自主学习、探索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教案课件】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
(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得知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参赛队伍有519支,刚才预测比较接近的同学举手。
教师:你能把2012年的数量在折线统计图上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你能来指指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件展示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补充了2012年的参赛队伍数量,你预测2013年的参赛队伍会是几支? 学生预测,并说明理由。
教师: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3)提出并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既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是新知识的提升,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意义。
(六)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出示表格
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从表格中你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师:用什么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
2、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
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3、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师:从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
二、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新授
(一)探究一
1、认识折线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
(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
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
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
(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
相同点:横轴与纵轴
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
师:2000年3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
(11℃)
师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
(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
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 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
2~3月,3~4月
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
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6)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教案课件】
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等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图中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
(二)探究二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数量变化趋势
1、比较两幅折线统计图
师:小亚生病了,小胖和小丁丁根据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了小亚体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
2.观察思考:
(1)谁画的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2)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小小丁丁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中的“~~~~~~~”表示什么?
(3)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使用省略符号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晰地反映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
(4)看了这张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好的建议提醒生病的小亚? 3练习:根据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谁画的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小亚体温变化的情况?(小丁丁)
(2)图1和图2中纵轴上的1小格分别代表多少℃?
(图1中纵轴上的1小格代表1℃,图2中的1小格代表0.1℃)
(3)8时小亚的体温是多少℃?(37.6℃)
(4)17时小亚的体温大约是多少℃?(37℃)
4.总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为了清晰地看出变化的情况,常使用省略号省去空白部分。
三、练习
(一)、练习一:
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1)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2)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 )℃?
(3)气温最高的时刻是( )时,这时气温是( )度。
(4)这是每隔( )小时测一次气温而得到的折线图。
(5)白天气温是从( )时开始升高的,又是从( )时开始下降的。
(6)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7)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8)( )时到( )时气温没有变化。
(9)这天有( )时气温高于9度。
(10)你能估测出这一天大约属于哪个季节吗?
(二)练习二
下面的折线统计图是每隔1小时测得的长度为1米的木棒影子长度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教案课件】
看图回答问题
(1)什么时候木棒的影子最短?(12时)
(2)9:30时,木棒影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0.8米)
先在横轴上找到9:30,在9时和10时中间,再在纵轴上找到它对应的长度。
(三)练习三
下图的折线统计图是近年来使用宽带上网的中国网民的人数统计情况。
读图并回答:(独立完成)
(1)在哪段时间里使用宽带上网的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最快?(04/1~04/7,05/1~05/7)
(2)2005年4月使用宽带上网的中国网民的人数大约是多少?(4700万人)
(3)在哪段时间里使用宽带上网的中国网民人数增长较慢?(03/1~03/7)
(4)2004年7月使用宽带上网的中国网民人数比2003年7月多多
少? (3000—1000=2000万人)
总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你什么想法?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方法。
2、会选择合适的刻度画折线统计图。
3、在操作中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简明、合理、美观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初步学会对折线统计图的范围和结构进行把握,能选择合适的刻度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的特点,知道能通过折线统计图中的折线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折线统计图。
三、新课探索:
1、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横轴、纵轴、刻度、标题、点、线段
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来完成上述内容,
2、画折线统计图
(1)出示表格,阅读数据
(2)出示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观察:横轴两条轴,填什么数
(3) 画法指导:
介绍:①写横轴。②写纵轴。③找点连线。④写标题。
(4)操作指导:8时、9时的气温在图中所对应的点?
10时气温怎么处理?
(5)学生尝试练习:后面几个时刻气温在图中的点,按操作步骤完成折线统计图
(6)交流反馈:……
3、小结:折线统计图由横轴、纵轴、刻度、标题、点、点与点连成的线段等要素构成,画折线统计图时,注意横轴与纵轴上的间隔要统一,确定某个点的位置可以先找横轴,再找纵轴。
② 探究二:
根据下面的统计表,画出反映小丁丁体重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小丁丁的体重变化情况(每月15日测)
(1)出示表格,阅读数据
(2)出示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
观察:横轴、纵轴上填什么?
讨论:纵轴每大格表示多少?
纵轴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
(3)尝试练习 交流反馈
师:图中的波浪线表示什么?
小结:当数据较为集中在某一段时,我们可以利用波浪线省略一些数据,这样可以使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清晰。
2、 课内练习:
① 练习一
画出表示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每一格表示多少合适?
② 练习二:
根据下表,画出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折线图。 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
2、 本课小结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在横轴上等间隔地标上统计内容的项目,并在( )中标注单位。
在纵轴上标注数值,使得最大刻度能表示所有数据中的最大数据,并在(中标注单位。
根据统计表,在统计图相应的位置点上点,并按顺序将点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