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2.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3.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重点难点】
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例题1〗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D )
A.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B.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直接蒸馏。
C.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加入乙醇和浓硫酸加热,使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
D.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铝粉,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
[规律总结1]
1.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操作 。
2.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除杂时,充分考虑杂质与被提纯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先物理方法后化学方法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提纯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直接分离或提纯的物质,先考虑化学方法,然后再结合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说明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各举一实例。
(1)固体与固体混合物 ①一种易溶,一种难溶——溶解过滤法
②二者均易溶解,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
③杂质易分解或易升华——加热法
(2)液体与液体混合物 ①互不相溶——分液法
②互溶但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别较大——萃取法
③互溶而沸点差别大——蒸馏法
(3)气体与气体混合物一般采用一般采用洗气法(溶解或反应掉杂质)。
3.分离与除杂的区别:
分离是把混合物中的各物质彼此分开,分开后各物质必须恢复原来的状态;
物质的提纯即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若杂质发生变化,不必恢复。
注意:分离或除杂过程中使用的试剂都是过量的,后续操作中必须将过量部分除去。 〖变式训练1〗
用流程图表示:将AlCl3和FeCl3混合溶液中的AlCl3和FeCl3分离开来的实验方案。 (箭号上面填写试剂的化学式,下面填写分离方法,方框内填写主要物质的化学式)
1【高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复习教案】
二.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例2〗蛇纹石矿可以看作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实验室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流程如下:
(1)蛇纹石矿加盐酸溶解后,为了获得纯净的SiO2,过滤后应加入蒸馏水洗涤,具体操作为沿玻璃棒向有沉淀的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使水自然流下,重复2-3次 ,检验此步操作已经符合要求的实验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没有颜色变化,说明已经洗涤干净。
。
(2)从沉淀混合物A中可以提取红色氧化物作颜料,先向沉淀物A中加入NaOH或
填入物质的化学式),然后(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3)生产氯化镁是综合利用蛇纹石的一种新工艺,欲从溶液中获得纯净的MgCl2·6H2O晶体,操作步骤依次为:b、e、d (从下列步骤中选择,填写代号)。
(a)蒸馏 (b)蒸发 (c)灼烧 (d)过滤 (e)冷却结晶 (f)烘干
[规律总结2]
1.沉淀与过滤操作中经常考查的问题
(1)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已经完全。
(2)中学化学实验中,在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是__________,洗涤的目的是 。
(3)若某次实验中需要称量沉淀质量,操作步骤为“过滤、洗涤、干燥(烘干)、称量”
2.结晶的方法与操作步骤
(1)蒸发结晶: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小的固体,操作步骤为蒸发结晶:配制溶液,加热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 固定搭配:加热蒸发、浓缩结晶、过滤
2【高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复习教案】
(2)冷却结晶: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 ,操作步骤为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溶质,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
3.实验操作型简答题的答题要点“四必须”:
① 一是必须说明使用仪器(容量瓶、量筒规格)
②二是必须说明药品用量(少量)
③三是必须说明操作顺序
④四是必须说明现象和结论
〖变式训练2〗
紫菜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紫菜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紫菜时,除需要三角架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B D E、(填写字母代号)。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该方案中步骤④(填序号)明显错误,理由是乙醇和水互溶
(3)步骤⑤的目的是分离出碘,按改正后的方案,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萃取分液。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 。
[规律总结3]
1.重要分离中仪器使用容易出现的问题
①过滤操作中 ②蒸发操作中
③萃取分液中 ④蒸馏时
2.萃取与分液操作中注意的问题
①萃取剂应具备的两个条件 ; 。 ②为顺利完成分液操作,特别注意的两点 ; 。 〖课堂总结〗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要内容 ,复习中一定高度重视,作答时注意以下两点:【高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专题复习教案】
(1)仔细审题,从中获取答题信息
(2)语言表述规范、准确。
〖课堂练习〗
1.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用渗析的方法精制氢氧化铁胶体
B.用加热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碳酸氢钠的碳酸钠
C.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硫酸钡的碳酸钡
D.用盐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2现有含NaCl、Na2SO4、NaNO3的混合溶液,选择适当的试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沉淀或固体,从而实现Cl-、SO42-、NO3-的相互分离。相应的实验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3
(1)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所用试剂的名称:
试剂1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 试剂2硝酸银溶液 试剂4_硝酸溶液
(2)加入过量试剂3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过量的Ba2+、Ag+
(3)在加入试剂4后,获得固体D的实验操作④是蒸发、冷却结晶、过滤 (填操作名称)。
4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原则。 2.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3.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重点难点】
分离和提纯方法的综合应用。
高中化学实验复习课
——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离子)进行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2、了解并学会物质分离和提纯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3、能根据试题要求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2、学会设计简单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能根据试题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课前准备:多媒体、相关实验仪器、分组。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附录:
3、常用分离提纯的化学方法:
1、生成沉淀法:除CO2用澄清石灰水
2、生成气体法:用稀H2SO4除Na2SO4中少量Na2CO3 3、氧化还原法:用铁粉除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4、转化法(将不需要的物质转变为需要的物质):加热除Na2CO3中的
NaHCO3
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用NaOH溶液除Fe2O3中混有的Al2O3
6、离子交换法:用磺化煤(NaR)做阳离子交换剂,与硬水里的Ca2+、Mg2+
进行交换,而使硬水软化。
4、分离和提纯(除杂)的原则:
①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量; ③除杂质时,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因此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试剂应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5、交流与讨论题方案:
交流与讨论1:溶解 2 2CO3
(除泥沙等) (除去SO42-)(除去过量
的Ba2+)
蒸发 过滤 NaOH
(除去CO32-和OH-) (除沉淀) (除去Mg2+)
注意:关键是Na2CO3溶液要在BaCl2溶液之后,而稀HCl必须在最后加。
交流与讨论2:
1、溶解:将50g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约18.3mL100℃的热水,使固体完全溶解。
2、降温结晶:将(1)所得溶液放在实验台上自然冷却到不再有固体析出。 3、过滤:将(2)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滤纸上的晶体即为较纯净的KNO3(不用洗涤)
4、重结晶:将若需要更纯净的KNO3晶体,可将(3)中所得晶体再结晶「重复(1)-(3)」操作一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
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考试说明·北京卷》中强调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新增了关于控制变量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将科学探究置于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的要求。
这一要求在近三年实验区高考试题中得到很好的强调。
北京市所选的5个教学模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栏目共有32个,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如Na2CO3和NaHCO3的性质、FeCl3水解的条件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素材使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教材选修5实验“利用下图所示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引入,强调此部分内容为教材中新增的栏目“科学探究”。而后以08年广东21题为例,呈现“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并解题的过程中引导解题方法,强化相关知识、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性。再以09年安徽28题为例,巩固“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并感受试题设问的不同角度,关注到“控制变量”这一核心实验思想。最后,一道完成实验报告的试题,将“科学探究”的设问角
度多样化,也明确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整节课旨在明确“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感受此过程中“控制变量”方法的使用,
引导科学的解题方法。
三、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首届新课程的毕业生,在以往两年的学习中,对于科学探究的基本内容有了解,尤其是开放的思考方法和“控制变量”的解题思路比往届学生突出。本班学生基础知识较好,学习化学的热情高,课堂活跃。因而,本节课的教学需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明
确有关“科学探究”试题的解题策略,并将“科学探究”的思考延续下去。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试题的完整过程
②使学生巩固解题中所需的化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题中呈现的“科学探究”完整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并得到能力的提升。
将学科试题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科学探究”的思考延续下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科魅力,学习新知
识的目的。
2.发展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核心实验思想
过程与方法:将学科试题与研究性学习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科学探究”的思考延
续下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通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感受基于“学科”到基于“终身学习
和发展”的变化。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课旨在明确“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感受此过程中“控制变量”方法的使用,
引导科学的解题方法。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控制变量”方法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综合度很高的高考试题,解决的难度较大,因而解题方法的
引导及相关知识、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性的要求凸现重要。
难点:解题方法的引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提供线索和素材,为引导教学服务。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①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装置,能否完成实验目的?如何改进?
目的是通过教材实验引出“科学探究”课题,旨在提醒学生重视教材内容,并引入课题。
②本题的解题思路?解题难点?
目的是引导解题方法,强化相关知识、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性。
③某同学做同一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请帮助该
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目的是将“科学探究”的设问角度多样化,也明确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有利于学生间
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5.教学进程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归纳整理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
⑴不能“玉石俱焚”。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 ⑵“不增”、“不减”。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
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二、 分离与提纯的主要方法
1、物理方法:
(1) 过滤法: ①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②可溶性固体与不溶性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2)结晶法: ①蒸发结晶
②冷却结晶
(3)吸附法:
2、化学方法:
(1)化气法 :与杂质反应生成气体而除去 例如:除Na2SO4中Na2CO3
(2)沉淀法 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 例如:除去NaCl中的Na2SO4
(3)置换法 将杂质通过置换反应而除去 例如:除Fe SO4中的Cu SO4
(4)溶解法 将杂质溶于某种试剂而除去 例如:除C粉中的CuO粉
(5)加热法 杂质受热易分解,通过加热将杂质除去。 例如:除CaO中的CaCO3
(6)转化法 将杂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主要成分。 例如:除CO2中的CO
三、习题讲解
(一)、选择题
1、要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少量的HCl,加入过量下列物质,其中最合理的是( )
A.CaCO3 B.Ca(OH)2
C.CaO D.AgNO3
2、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分离的一组混合物的是( )
A.酒精和水 B.氯化钠和碳酸钠
C.碳酸钙和二氧化锰 D.碳酸钙和氯化钠
3、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是( )
4、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5、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的方法,合理的是( ) A.CaO(Ca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B.CO2(CO):在氧气中点燃
C.H2(HCl、H2O):通过盛有足量生石灰和烧碱混合固体的干燥管 D.N2(O2、H2O):先通过加热的铜网,再通过盛有浓盐酸的洗气瓶
二、 填空题
1、选择一种试剂(适量)除去下列括号中的杂质(填化学式):
(1)铜粉(锌粉)_______
(2)二氧化碳(一氧化碳)_______
(3)盐酸(硫酸)_______
(4) 硝酸亚铁(硝酸银)___
2.水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CO、N2、CO2和水蒸气,把该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的烧碱溶液,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灰水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____.
三、 简答题
1、如何才能除去混合在N2中的O2,得到N2 ?
2、怎样用两种方法除去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锌粉?
3、如何除去NaCl溶液中的KNO3,得到NaCl固体?
4、如何除去KNO3溶液中的NaCl ,得到 KNO3固体
5、某食盐样品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
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
根据流程图回答:
(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加入的试剂A是_________,沉淀是_________; (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蒸发结晶时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我为你骄傲公开课教案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数松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