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

  (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2、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

  3、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

  教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民族在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0分钟)

  把学生分成8小组,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

  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5分钟)

  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以自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在邀请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注意引导和归纳知识要点,初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三、案例分析,体验教学情感目标

  案例一:鲁迅话:见课文P68 (5分钟)

  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在举例说明中,可引导帮助学生用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事迹来加以说明)

  案例二:戴望舒诗:见课文P68-69 (8分钟)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问题解决后可以请同学进行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等形式,创设情境来让学生体验爱国的情操)

  案例三:毛泽东话:见课文P70 (8分钟)

  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3、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收集来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及资料,让学生感受并表述抗震救灾精神,通过情境来体验情感教学目标)

  案例四: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归纳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并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课堂小结及巩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懂得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伟大作用,更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做贡献。

  2、练习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册的练习(时间根据当场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计划4分钟,有时间就当场完成,没时间的话做课后练习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案(二)

  课程标准的依据

  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精神三方面是统一的。要讲清中华民族精神就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定是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密不可分的。

  学情分析

  当今所处的时代,是各种文化尤其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物质和生活方式的输出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使中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中华文化归属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追求的方向,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认清方向,在学习体悟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践行者和建设者。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掌握其基本内涵。

  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手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一粒沙,一堆沙

  

 

  教师提问:如果一阵风吹来,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

  追问:为什么一堆沙更稳固?

  教师总结:根据同学们说的我们知道,沙堆是汇集在一起的,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了维系稳固的力量。如果把一粒沙比作一个人,一堆沙比作一个民族的话,就可以理解成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维系的因素──团结、凝聚力。

  教师提问:请你举例说说中华民族史上有哪些表现团结一致的事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过去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胜利、现在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等都离不开团结这个法宝。

  教师提问:哪些因素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因素集中表现在人们对信念、命运关注(个人,他人、国家)、价值追求等方面──属于文化观念。

  根据材料学生思考文化对人的影响。

  【出示素材】传统文化习俗节日──寒食、端午

  教师提问:谈到寒食节或端午节我们想到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回答)

  【出示素材】看看院门──对联

  

 

  教师提问:这家主人在传递怎样的信息?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

  【出示素材】再听听古人说的话

  

 

  教师提问:假如学校搞一个活动,要我们推荐名人名言,你会推荐哪一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具体的传统文化习俗、节日与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道德信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甚至审美情趣的形成。进而它又影响我们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家国认知。

  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且内涵丰富。 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到某一个角落。我们就把这种文化中凝练出来的、体现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叫作民族精神。

  教师提问: 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怎么理解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族精神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民族精神通过优秀的文化表现出来的。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叫作民族精神。根据以上观点同学生试着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学生回答)

  教学过渡:人类历史长卷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吗?

  【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长征精神,新中国工业初创时期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当代的航天精神。我们会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加深着,丰富着。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试着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不竭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是民族的魂。

  教师提问: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当前我们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实践者也就是去承继、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 传播弘扬者就是用我们做得到的各种方式去推广(对内、对外),建设者就是除了守望,还要激发、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

  【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徐冰的英文方块字

  

 

  教师总结:艺术家开展一个长期活动,教很多外国人用中国的笔、墨、纸、砚写英文,以巧妙自然的方式切入外国人的生活中,去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与精彩)

  教师总结: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就像是从一粒沙到一堆沙──汇集力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主题。请同学们记住传承文化才能传承精神。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知道一个民族的稳固发展所需要的维系因素──团结、凝聚力。

  通过学生的体会导出民族精神深层的内容。

  进入生活体验,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的影响。由此,强化民族精神含义的认识。

  了解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作用;厘清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区别联系。

  学会辩证的、发展的认识中华民族精神,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丰富性。

  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反思自身作为中华子孙对中华民族精神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义务。

  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帮助学生体会,传承文化才能传承精神,做一个中华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2.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

  1.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2.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民族精神。

  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

  一、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板书)

  活动一:中国的脊梁

  活动目的:体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气节、有志气、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

  活动过程:阅读教材P68的“中国的脊梁”这段话。

  思考:“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

  [学生]略

  [教师]我们先看一写鲁迅写这段话的背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一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尊心,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所提到的“中国的脊梁”,就是那些体现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人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段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教师小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活动二:“我用残损的手掌”

  活动目的:意在引导学生温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过程:阅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思考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略

  [教师]当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目标下,国共两党于1938年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的人们纷纷投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狱。在敌人的监狱中,中华儿女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所有的抗争与斗争都与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这种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凝聚成无数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歌曲,凝聚成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教师小结: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三: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活动目的:让学生结合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从加深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的理解。

  活动过程: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 ……

  勤劳勇敢 …… 愚公移山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学生]略

  [教师]“爱好和平”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勤劳勇敢”对应的名言警句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强不息”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包括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但是,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活动四:飞夺泸定桥

  活动目的: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途中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事迹,感悟体现在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活动过程:阅读教材P70的“飞夺泸定桥”思考

  (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对,它就是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板书)

  活动五:

  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体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体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等,都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活动过程:看教材P71的情景,思考并回答问题。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略

  [教师]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活动六:

  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民族精神。

  活动过程: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我们可以说: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考:结合上述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学生]略

  [教师]“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教师小结: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2900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