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 课件 |

【www.guakaob.com--课件】

最新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一篇

1.加、减法的含义。

2. 10以内的加、减法。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看图列式,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

1.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2.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3.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4.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会口述图意并列式计算。

这个单元学习的加、减法含义、计算及实际应用,都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特别是口算内容,掌握得好与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使学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

本单元还编排了很多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的题目,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意识和口述题目及表述计算过程的能力。

教材中有些题目的答案不唯一,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写出一种就可以了,但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加法和减法 12课时

5以内的加法

教材第44页的例题及第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重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挂图,投影仪,小棒等。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教材第44页例题挂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图意,提出问题。

2.思考:怎样表示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是5个人呢?(板书:3+2=5)让学生猜一猜,“+”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读算式:3加2等于5。

小结:“+”的名字是“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1.出示试一试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交流: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3.谁知道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

只要学生的方法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如,我有2支铅笔,又买来1支,一共有3支铅笔;(2+1=3)

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

一年级有2个班,二年级有2个班,一共有4个班;(2+2=4)

„„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1.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

同桌交流图意,然后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检查。

2.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教师指导做第一个,其余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

3.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3、第4题,由同桌互学,互查。

4.教材第45页“想想做做”的第5题,先计算信封上算式的结果是几,然后再与相对应的邮筒连起来。

小组合作,联系生活,举出用加法计算的实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3+1=4 2+2=4

2. 画图略 2+1=3 4+1=5 1+4=5

3.第3题:1+1=2 2+3=5 1+3=4 第4题:2+1=3 3+1=4 4+1=5

4.略

思维训练

5以内的加法

3 + 2 = 5 读作:3加2等于5

加号

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到加号是表示运算的符号,这还是第一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在教学中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3.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

4.采用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培养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自信心。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组成、数“点数”、1~5的数序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课本呈现情景图,提出探究问题3+2得几,要求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口算5以内的加法,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刚入学的学生要根据情景图组合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则他们缺乏这种经验;二则他们很难组合信息为己所用;三则提出的问题没有数学价值,会出现“问题千万,离题万里”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做好适时适度地引导。

5以内的减法

教材第46页的例题,“试一试”及第4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理解减法的含义。

2.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

3.发展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学习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在观察、操作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二篇

小猴学钓鱼——10以内的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本课是对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有了前面连加连减的学习基础,在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上,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会很顺利地掌握。本课我将重点放在了列式上。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数据变化的过程,我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小棒,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如在解决“现在有几只小猴学钓鱼?”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中含着的数学信息,然后边说边摆小棒,原来有5只小猴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一只,学生在拿拿说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加减混合的含义。所以学生很快就根据信息列出了算式,并且能够正确地说出算式每一个数表示的意思。对其他问题我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让学生边说信息边操作小棒,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在这种操作中都能很快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几个学生虽然操作了,但是却不能顺利列式,还需要对他们加强指导。

通过练习,我发现一个问题,虽然不是共性的,但存在的人数也不少,就是当解决先去掉再增加这类问题时,他们不是用原来的数减去掉的数,而是用剩下的去减。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是从哪个数里面去掉的,从原来的数里还是剩下的里面,通过讨论、举例、再练习,学生终于能够明白是从原来的数里去掉,接下来的巩固练习,就很少有出错的了。

一年级数学上册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三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

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

口算题,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

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

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具有用学具操作摆图说

算式的能力。例如,我让学生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

要求使老师一眼看出是13。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幻灯片上的香蕉图(10

根香蕉和3根香蕉组成13根香蕉),很快地把13根小棒分成10和3

根。

一图四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是新内容,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对于接受

慢的学生仍然没弄懂。因此我采取每讲个知识点,就通过对应的练习

题让学生巩固。在练习过程中,我先是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理解算理,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程度较好的学生发现10加

几或几加10都等于十几,十几减十都等于几的规律。同时在练的过

程中,对前10名进行奖励,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

也很惊叹自己的发现,计算的欲望很高。巡视辅导后进生,同时也能

发现哪些学生存在问题。课后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

在给加、减法家庭起名字时,我觉得自己为了赶时间,直裸裸的

告诉它们名字,然后让学生齐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他

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去任意飞翔。没调动学生兴趣。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成功的地方,就是少讲多练达到了巩固计算

方法的目的。下课我从一个学生家长的口中得知,她女儿以前没训练

过11~20的加减法练习,但检查她的计算题,全对。我觉得是这节课

的一个亮点,但对于能力差的学生,知识点没突破。没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我没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我想如何使优生

更优,后进生赶上两者都要兼顾确实是一大挑战。

蒋金芝

2013-11-27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四篇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堂课以凑10的拍手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7+3=10”的“一图四式”时,我用摆水果的例子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另外的学生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针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一点来说,我感悟最深的就是:我们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对新世纪的教材进行二度加工,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去设计教学过程。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反之,照本宣科的教学,我想学生是不会对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枯燥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

另外, 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新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10的加法与10减几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五篇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试用)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试用) 补充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第 页(总 页)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试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

第 页(总 页)

2015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六篇

第1篇: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第2篇: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切实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打好计算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年级备课组就把《减法》这个单元作为课例研究的载体,进行了研讨。通过听课、评议和交流活动,更加深了我对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促使我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反思,

一、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十几减9的减法。

二、 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强化了学生的小组合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例一时,让学生小组内边摆小棒边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 鼓励算法多样化,

这里的算法多样化,其实是算法的个性化。计算十几减几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面对新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必然也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加法熟练,他们就是喜欢想加法算减法,既快又对;但是有的学生就是喜欢先从10里减去一个数,再算出结果等。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认同的方法,是带有学生个性的方法。教师不应强求学生一定要掌握某种方法,或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呈现的所有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得得心应手,那就是好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方法后,适时地将减法与加法沟通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简便性,促使学生的减法计算越来越趋向于熟练。这样的沟通,还有利于学生由点及面地建构知识网络,能够加深学生对一些减法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3篇: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减法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在列竖式的时候强调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部分学生就像做加法一样,从十位开始做,象刘义军和伊俊帆,发现他们做错得时候,我马上拿出来作为错例进行评讲,强调算法的重要性,以后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等,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以便以后更加认真,自觉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

第4篇: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教学,由于算式的枯燥,智障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在计算减法时是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做减法想加法,这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计算教学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这是教师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

2015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七篇

反思一:减法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较好的看图说清楚图的意思。学生能够正确的完成减法算式,同时学生也能够从分与合的角度思考减法的含义。这些都是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教师我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更好的教学,同时对于学生已经会的知识有没有必要再去说一遍?

在思考完教材玩教材后,我决定把学生会的知识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减法意义的教学和提问上。让学生用2句话描述图的意思,同时让学生尝试体温。我先做示范:原来有5个,走了2个,还剩几个呢?虽然有示范,不少反应快的孩子能够自己体温,比如:现在有几个?还有几个?等等。但队医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孩子,还不理解如何提问,甚至不理解提问的意思。会直接报算式。这里我想,原因有二:1、开始交代的不清楚,什么是问题?问题是要我们求的,通过列式计算能够得到的一个问句。2、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不能在第二课时强迫每个孩子都会说,注意层次性。

减法意义教学时,我利用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减号表示去掉。从什么中去掉呢?重点强调从总数中去掉。比如:5-2=3。从5去掉2是3。让学生反复说,可以结合图意,最后抽象到算式。

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到减法算式的含义,个别学生还不能独立说图意,同时对从总数中去掉的概念比较模糊。这节课比较缺憾的地方我觉得没有让孩子经历自己将得数5以内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在对算式之间的规律变化挖掘的不够深。

反思二: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减法>的内容,它是二年级下册减法单元的教学难点。这节课主要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即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位时,十位是0,需要从百位退1,这是减法笔算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情况。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确实有一定难度,于是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学生所用的计数器每一位上最多只有10颗算珠,当计算个位上14-8时无法操作。于是,很多教师只好在黑板上画一个计数器,通过教师的一步步提问、讲解使学生掌握退位的步骤。这种省略学生的自主探索,由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隔位退位减这一难点,在教学204-108时我作了如下设计:

请三位同学分别表示个位,十位,百位,选择自己小棒的根数,组成204。请三位同学把减去108的过程演示出来。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发现个位上只有6根小棒,怎么减8呀,怎么办呢”?意识到去借,但马上学生发现十位上是0,也没有啊”?这时学生想到到百位去借,有学生说到这里时,那个个位上的学生就要问百位拿,马上有学生提出质疑,说到百位上的1是10个10,要给十位的不能马上给你,这时学生非常清楚的知道让百位借给十位,十位再借给个位。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清楚每个数位上数的变化,看清是几减几,是怎么回事?然后在让学生结合演示过程把算理说了一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4-8=6,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学生明白了十位应是9-0=9,百位是1-1=0(不写),再用竖式算一算.

教材上在教学了204-108后就安排了试一试"1000-537="。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样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千位才能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势必难度有些颇大,所以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并结合我班学生特点,教学时作了如下的处理:

针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先出示403-158=(发现学生计算很正确,并且计算过程说得很清楚)再出示600-347=,800-592=请学生试一试.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能够熟练的解决类似的问题,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这时出示教材中的题目:1000-537=(有了上面的学习,学生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非常轻松,无非就是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百位也不够减向千位退1.....)

我认为这样安排始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把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细化逐层突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中差生,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反思三: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与能正确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1、在情境中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在教学开始,我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依次观察两幅图(其中第二幅图中的三个小男孩用纸遮住),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三句话来说说图意,实现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把抽象的算式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赋于减法算式具体的含义。

而对于试一试,我让学生直接用三句话来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是意思,让学生经历观察图画——语言表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实现具体到抽象的提升,进一步深入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

2、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如果仅靠两幅情境图来理解减法的含义那是不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例题与试一试后,让学生比较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两题都用减法来计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要用减法来计算呢?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把学生对减法认识的视野扩展到了生活中,在教学中有学生说:“我带来2个苹果,吃了1个,还有几个?”还有小朋友说:“上面有5个字,擦掉了1个,还有几个字呢?”……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生活中的数学),使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减法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3、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算法。

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看一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与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沟通情境与算式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第二层次是动一动,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动手去划一划,通过图形的操作去理解算法。第三层次是想一想,如想想做做的第3题,第5题,让学生直接运用计算方法去计算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同,学生可能采用的不同的算法,如有学生可能采用扮手指,也有学生可能用数的分成去解决,对于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受。

2016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八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本班共参考7人,联系卷面和学生实际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发挥正常,考出了实际水平,但也从中暴露了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 、从试卷分析

本次五年级数学期中检测卷,主要是以第一、二、三、四、五单元为主的。涉及的内容有认识正负数,面积是多少,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校园的绿化面积,认识小数,小数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试卷共有五个类型的题目,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欠佳。

1、不会听讲。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不能认真听讲,个别学生爱开小差,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2、学生作业时精力不能完全投入,经常有抄错题现象,应付作业的现象严重,作业做完后不能认真检查,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质量不高,几乎每天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错误。

3、学生没有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大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积极动脑,思维滞后,不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遇到难题,常常持观望态度,等着老师把答案告诉他。

(二)、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础差,抱着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学习中没

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师自身的问题

1、对教材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教学存在着只看表面,不挖深的现象

2、缺乏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平时只是一味的严格要求,很少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缺乏亲和力,对教师,学生多得是惧怕,和少主动与教师谈心,使得教师的教学被动,学生学得越非常被动。

3、布置作业缺乏新意,只是反反复复做书上的题目,学生做的厌倦了,只好应付老师。

针对我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后半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抓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将利用课前几分钟,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当中,给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多与学生谈心,使亲近教师,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我的数学课。

(二)、抓学生的学习习惯

1、课堂上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

2、认真对待课内外作业,书写干净整齐,做完后认真检查,提高作业的正确率。能独立完成作业,不会的请教他人。

(三)、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每天的新授内容要认真钻研备课,把握目标,确定重难点,按时

完成教学内容。

2、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读后进生耐心细致,多提问他们简单问题,不厌其烦,抓住闪光点,鼓励表扬,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抓好单元过关。

1、争取每单元进行一次过关测试,让学生人人过关。在测试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在单元测试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后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015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例9和例10教学反思 第九篇

第1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分与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该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实践等活动中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

本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有以下收获:

1、《分与合》中主要是对4和5的合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的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了,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分红花对“4和5的分与合的合理性”进行感性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所以在教学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在强调有序思想时,我也是充分地尊重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请学生自己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4和5的分与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自然渗透有序的思想方法。

2、在游戏中练习,寓教于乐。在课堂上,我通过“猜一猜”、“出卡片”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玩中学”的乐趣。在课的最后,我没有丢弃我的故事情景,继续利用虎妈妈过生日,请我的学生自己把小礼物(缺了叶片的向日葵)补完整送给虎妈妈,不仅及时巩固了今日所学,而且也使得整堂课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3、及时肯定、及时表扬。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应充分地利用并及时写出来、及时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分与合。同时,对于那些动脑筋、发言积极的孩子,也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做到完全放手。4的分与合是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相信有了4的基础,5的分与合对于学生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我多给学生机会,把2、3的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多说多练,淋漓尽致地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色彩。

然而,我还是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看到孩子们如此高的学习积极性,希望我能尽我所能,把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继续延续下去!

第2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种放法,在交流中出现三种不同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

1、在操作中体验分与合,掌握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

通过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教学策略。所有例题和“试一试”都先把若干个物体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然后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不断地让学生经历分与合的活动,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第30页例题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通过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逐渐提高智力活动的要求。

在数的分与合中存在一些规律,发现和利用这些规律能提高探索活动的效率和记忆数的组成的水平。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3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1) “分”与“合”是数的组成的两个方面,是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计算加法从“合”的角度求和,计算减法从“分”的角度求差。教材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分”与“合”的关系。

① 教学4的组成,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② 教学5的组成,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分”立即说出“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③ 第33页第1、2题,第36页第1题,第37页第1题,教学6、7、8、9、10各数的分解后,专题练习这些数的“合”。用“分”的知识回答“合”的问题,体会“分”与“合”是相互促进的,只要记住了“分”,就能说出“合”。

(2) 除2以外,3~10各数都有两种或多种分解。把一个数的各种分解有序地依次排列是对称的。如5的分解:

掌握这种对称,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记忆负担。教材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这种对称。

① 教学4的组成,虽然4分成3和1、2和2、1和3是对称的,但考虑到初步教学数的组成,重点应放在理解“分”与“合”的意义和研究数的组成的学习活动上,暂时不揭示这种对称。

② 教学5的组成,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541和 51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③ 教学6和7的组成,根据一幅图写出数的一组分解,虚线框里的表达直接从左边得到。感受研究6、7的组成,只要进行三次操作就够了,为提高8、9、10的组成的教学效率打下基础。

④ 教学8、9、10的组成,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这些数的一些分解说出另一些分解。体会较大数的组成,只要记住其中的一半,就记住了另一半。

第4篇: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教师的互动,使得原本比较抽象得教学设想变成了生动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并解决,而且更建立起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经过这节课,我也有不少的体会。

1、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6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