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 介绍信 |

【www.guakaob.com--介绍信】

论语全文及译文大全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第一篇

《论语》全译

作者:曹尧德.宋君平.杨佐仁 孔子介绍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关于《论语》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

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年谱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论语 为政篇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第二篇

论语 为政篇

【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 孔颖达疏:‚格,

来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格心‛与‚遯心‛相对成文,所以‚格心‛可理解为归正之心,归服之心。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

《论语》学而篇和为政篇全文(拼音和注释)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第三篇

第一章 论语学而篇

zǐ yuē xuã ã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â hū yǒu pãng zì yuǎn fāng 子 曰: 学 而 时 习 之,不 亦 悦 乎。有 朋 自 远 方 lái bú yì lâ hūr ãn bù zhī ã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注释】子:《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

时:时时,经常。

习:演习,复习。

说:同‚悦‛,高兴。

愠(yùn):恼怒,怨恨。

【大意】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yǒu zǐ yuē qí wãi rãn yě xiào tì ã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 有 子 曰:其 为 人 也 孝 悌,而 好 犯 上 者,鲜 矣; bù hào fàn shàng ãr hào zuî luàn zhě wâ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不 好 犯 上,而 好 作 乱 者,未 之 有 也。君 子 务 本, běn lì ã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ãi rãn zhī běn yú

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欤。

【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tì)‛,弟弟尊敬、善事兄长称为‚悌‛。

好(hào):喜欢。

犯:冒犯,抵触,违反。

鲜(xiǎn):少。

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形式。古代语法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放在动词前。 与:同‚欤‛,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都写作‚与‛。

【大意】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â xiǎn yǐ rãn

子 曰:巧 言 令 色,鲜 矣 仁。

【注释】巧言令色:以好话和做出来的和善面色来讨好别人。

鲜(xiǎn):少。

【大意】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得和颜悦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zēng zǐ yuē 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 wâi rãn mïu ãr bú zhōng hū 曾 子 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yǔ pãng yǒu jiāo ãr bú xìn hū chuán bù xí hū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注释】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他的弟子也称曾参为‚子‛。

三:约数,表示多次。

省(xǐnɡ):反省。

信:诚实。

传(chuá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实习。

【大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zǐ yuē dǎo qiān shâng zhī guï jìng shì ãr xìn jiã yîng ãr ài rãn 子 曰:道 千 乘 之 国,敬 事 而 信,节 用 而 爱 人, shǐ mín yǐ shí

使 民 以 时。

【注释】道:同‚导‛,治理。

千乘(shânɡ)之国:就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算不上大国了。千乘,四匹马拉的车称一乘,车辆数目能表现国家的强弱。

敬事:认真对待国家大事。

人:古代人广义指所有人群,狭义指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这里是狭义的用法,与下面的‚民‛呼应。

【大意】孔子说:‚治理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认真地办理国家事务,严守信用,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人民要按照农时的忙闲。‛

zǐ yuē dì zǐ rù zã xiào chū zã tì jǐn ãr xìn fàn ài zhîng 子 曰: 弟 子 入 则 孝,出 则 悌,谨 而 信,泛 爱 众, ãr qīn rãn xíng yǒu yú lì zã yǐ xuã wãn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而 亲 仁;行 有 余 力,则 以 学 文。

【注释】弟子:一种意思是年纪幼小的人,另一种意思是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

弟:同‚悌‛,敬重兄长。

谨:谨慎寡言。

汎:同‚泛‛。

仁:有仁德的人。

【大意】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家便敬重兄长,谨慎寡言,说话诚实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zǐ xià yuē xián xián yì sâ shì fù mǔ nãng jiã qí lì shì jūn nãng 子 夏 曰:贤 贤 易 色,事 父 母 能 竭 其 力,事 君 能 zhì qí shēn yǔ pãng yǒu jiāo yán ãr yǒu xìn suī yuē wâi xuã wú bì wâi 致 其 身,与 朋 友 交,言 而 有 信。虽 曰 未 学,吾 必 谓 zhī xuã yǐ

之 学 矣。

【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ǔ),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zǐ yuē jūn zǐ bú zhîng zã bù wēi xuã zã bú gù zhǔ zhōng xìn 子 曰:君 子 不 重 则 不 威,学 则 不 固;主 忠 信,

无 友 不 如 己 者,过 则 勿 惮 改。 wú yǒu bù rú jǐ zhě guî zã wù dàn gǎi

【注释】君子:这里指的是士、大夫国君等上层人物。

固:巩固。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一句的解释古人多有不同。无,同‚毋‛,不要。

惮(dàn):害怕。

【大意】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巩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别怕改正。‛

zēng zǐ yuē shân zhōng zhuī yuǎn mín dã guī hîu yǐ

曾 子 曰:慎 终 追 远,民 德 归 厚 矣。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追远:追念祖先。

【大意】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就会使百姓道德归于纯厚了。‛

zǐ qín wân yú zǐ gîng yuē fū zǐ zhì yú shì bāng yě bì wãn qí 子 禽 问 于 子 贡 曰:夫 子 至 于 是 邦 也,必 闻 其 zhâng qiú zhī yú yì yǔ zhī yú zǐ gîng yuē fū zǐ wēn liáng gōng 政;求 之 欤,抑 与 之 欤?子 贡 曰:夫 子 温、良、恭、 jiǎn ràng yǐ dã zhī fū zǐ zhī qiú zhī yě qí zhū yì hū rãn zhī qiú 俭、让 以 得 之;夫 子 之 求 之 也,其 诸 异 乎 人 之 求 zhī yú

之 欤。

【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有观点认为是孔子的学生。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抑: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

与之:给他。与: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其诸: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或者、大概的意思。

【大意】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师到了一个诸侯国,必然会了解那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得到的。老师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同吧!‛

zǐ yuē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fù mî guān qí xíng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子 曰:父 在 观 其 志,父 没 观 其 行;三 年 无 改 于 fù zhī dào kě wâi xiào yǐ

父 之 道,可 谓 孝 矣。

【注释】其:指儿子。父亲在世时,儿子听从父命不能主事,所以要观察他的志向。

没(mî):死,去世。

三年:周礼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三,这里可以理解为虚指,指许多年。 道: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大意】孔子说:‚他父亲还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动;如果他对父亲的合理之处长期坚持,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yǒu zǐ yuē lǐ zhī yîng hã wãi guì xiān wáng zhī dào sī wãi měi

有 子 曰:礼 之 用,和 为 贵。先 王 之 道,斯 为 美。 xiǎo dà yïu zhī yǒu suǒ bù xíng zhī hã ãr hã bù yǐ lǐ jiã zhī 小 大 由 之,有 所 不 行。知 和 而 和,不 以 礼 节 之, yì bù kě xíng yě

亦 不 可 行 也。

【注释】和:恰当,适合,恰到好处。

先王:周文王等古代贤王。

节:节制,约束。

【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贤明君王治理国家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如果有行不通的时候,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礼节规矩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yǒu zǐ yuē xìn jìn yú yì yán kě fù yě gōng jìn yú lǐ yuǎn 有 子 曰:信 近 于 义,言 可 复 也;恭 近 于 礼,远 chǐ rǔ yě yīn bù shī qí qīn yì kě zōng yě

耻 辱 也;因 不 失 其 亲,亦 可 宗 也。

【注释】近:符合,接近。

复:实践,实行。

远:用作动词,使……远离。

因:依靠,凭借。

宗:可靠,尊奉。

【大意】有子说:‚约定符合义,说出来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合于礼,这样就能避免耻辱。依靠关系深厚的人,也就可靠了。‛

zǐ yuē jūn zǐ shí wú qiú bǎo jū wú qiú ān mǐn yú shì ãr shân 子 曰:君 子 食 无 求 饱,居 无 求 安,敏 于 事 而 慎 yú yán jiù yǒu dào ãr zhâng yān kě wâi hào xuã yě yǐ

于 言,就 有 道 而 正 焉,可 谓 好 学 也 已。

【注释】君子:这里指的是有德行的人。

就:靠近,接近。

正:动词,匡正,端正。

【大意】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zǐ gîng yuē pín ãr wú chǎn fù ãr wú jiāo hã rú zǐ yuē kě

子 贡 曰:贫 而 无 谄,富 而 无 骄,何 如?子 曰:可 yě wâi ruî pín ãr lâ fù ãr hào lǐ zhě yě zǐ gîng yuē shī yún 也,未 若 贫 而 乐,富 而 好 礼 者 也。子 贡 曰:诗 云: rú qiē rú cuō rú zhuï rú mï qí sī zhī wâi yú zǐ yuē cì yě 如 切 如 磋,如 琢 如 磨,其 斯 之 谓 欤?子 曰:赐 也, shǐ kě yǔ yán shī yǐ yǐ gào zhū wǎng ãr zhī lái zhě

始 可 与 言 诗 已 矣;告 诸 往 而 知 来 者。

【注释】谄(chǎn):巴结,奉承,谄媚。

何如: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引申为朋友互相讨论、研修的意思。这句出自《诗经·卫

风·淇奥》。切,指把骨头加工成器物。磋,加工象牙,使其更圆滑。琢,雕刻玉石。磨,磨制加工石头使其更细致。【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与:同‚欤‛。

【大意】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仁道、富裕却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雕刻并加以琢磨细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知道未来的事了。‛

zǐ yuē bù huàn rãn zhī bù jǐ zhī huàn bù zhī rãn yě

子 曰:不 患 人 之 不 己 知,患 不 知 人 也。

【注释】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句式。知,理解,了解。

【大意】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第二章 论语为政篇

zǐ yuē wãi zhâng yǐ dã pì rú běi chãn jū qí suǒ ãr zhîng xīng 子 曰:为 政 以 德,譬 如 北 辰,居 其 所,而 众 星 gǒng zhī

拱 之。

【注释】北辰:北极星。

共:即‚拱‛,环绕,环抱。

【大意】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位置,群星环绕着它。‛

zǐ yuē shī sān bǎi yì yán yǐ bì zhī yuē sī wú xiã

子 曰:诗 三 百,一 言 以 蔽 之,曰:思 无 邪。

【注释】《诗》三百:《诗经》有305篇,人们常用‚《诗》三百‛这一整数的说法来指代《诗经》。

蔽(bì):概括,包盖。

【大意】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zǐ yuē dǎo zhī yǐ zhâng qí zhī yǐ xíng mín miǎn ãr wú chǐ

子 曰:道 之 以 政,齐 之 以 刑,民 免 而 无 耻; dǎo zhī yǐ dã qí zhī yǐ lǐ yǒu chǐ qiě gã

道 之 以 德,齐 之 以 礼,有 耻 且 格。

【注释】道:同‚导‛,引导。一说,治理。

齐:整治,统一,约束。

免:免罪,免于刑法,免祸。

无耻:做了坏事心里不知羞耻。

格:纠正。

【大意】孔子说:‚用行政法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并非认识到犯罪可耻;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心,并且会自觉改正错误。‛

zǐ yuē wú shí yîu wǔ ãr zhì yú xuã sān shí ãr lì sì shí 子 曰:吾,十 有 五,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四 十

论语全文·译文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第四篇

·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 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曰(约):说。时:时常。习:用于实践,实习。亦:也是。乎:吗。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愠(运):怨恨,恼怒。‛

【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注释】 悌(替):尊敬师长。鲜(显):很少。犯上作乱:冒犯尊长,颠覆国家。

【译文】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好。令:善于。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 吾(务):我。日:每天。三:多次。省(醒):检查,反省。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 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 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人。"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悌(替):尊敬师长。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 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固:固执。 过:过失。 惮(但):害怕。毋(无):不要。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去世的父母。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认真办理丧事、深切怀念先人,社会风气就会归于纯朴。‛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是:这个。邦:诸侯国。抑:还是。其诸:大概。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译文】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人家自愿告诉的?‛子贡说:‚老师凭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得来的。老师的请求,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这。 小大:小事大事。 节: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复:实现。 因:依靠。宗:可靠。

【译文】 有子说:‚信誉符合道义,才能兑现诺言;恭敬符合礼法,才能远离耻辱;任用可信赖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焉(烟):语气词。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诸:之于的合音。磋(错的平声)。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注释】 为(围):动词。 北辰:北极星。

【译文】 孔子说:‚管理国家要以身做则。如同北极星,安然不动而众星绕之。‛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洁’。‛

【原文】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格:正。

【译文】 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勿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勿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问孝:问怎样做才是孝。

【译文】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其:指父母。

【译文】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关心父母的健康。‛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译文】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脸色。弟子:晚辈。先生:长辈。 馔(卷):吃喝。 曾:难道。

【译文】 子夏问孝,孔子说:‚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吗?‛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同颜回谈话,他从不反驳,象笨人。后来观察,发现他理解透彻、发挥自如,他不笨。‛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译文】

藏哪去?‛

【原文】

【注释】

【译文】

【原文】

【注释】

【译文】

【原文】

【注释】

【译文】

【原文】

【注释】

【译文】

众。‛

廋(搜):隐藏。 孔子说:‚分析其动机,观察其行动,了解其态度;人藏哪去?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器:用具。 孔子说:‚君子不能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做出来,然后再说。‛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合群。比(币):勾结。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

论语全文·译文
论语为政篇全文及译文 第五篇

《论语.上》精选

目 录

学而篇第一 ........................................... - 2 - 为政篇第二 ........................................... - 5 - 八佾篇第三 .......................................... - 10 - 里仁篇第四 .......................................... - 13 - 公冶长篇第五 ........................................ - 16 - 雍也篇第六 .......................................... - 18 - 述而篇第七 .......................................... - 20 - 泰伯篇第八 .......................................... - 25 - 子罕篇第九 .......................................... - 27 - 乡党篇第十 .......................................... - 31 - 先进篇第十一 ........................................ - 33 - 颜渊篇第十二 ........................................ - 35 - 子路篇第十三 ........................................ - 41 - 宪问篇第十四 ........................................ - 47 - 卫灵公篇第十五 ...................................... - 51 - 季氏篇第十六 ........................................ - 56 - 阳货篇第十七 ........................................ - 60 - 微子篇第十八 ........................................ - 63 - 子张篇第十九 ........................................ - 64 - 尧曰篇第二十 ........................................ - 67 - - 1 -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 子曰:‚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导:治理。 乘(胜):军队基本单位,兵车一辆,兵士100人。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事事认真,时时诚信,处- 2 -

处节约,关心群众,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诚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能轻松做到这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第二个贤为名词。 事:为…做事,事奉。"

【译文】 子夏说:‚重贤轻色、尽心孝顺父母、尽力献身国家、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高等学历,我也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固:固执。 过:过失。 惮(但):害怕。毋(无):不要。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经常学习就不会固执,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去世的父母。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认真办理丧事、深切怀念先人,社会风 - 3 -

气就会归于纯朴。‛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是:这个。邦:诸侯国。抑:还是。其诸:大概。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译文】 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地方,就能了解到该地的政事,是求来的?还是人家自愿告诉的?‛子贡说:‚老师凭着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得来的。老师的请求,与普通人的请求大概不同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这。 小大:小事大事。 节: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法的运用,以和为贵。这是最美好的传统,适用于一切事情。但仅知道‘和为贵’是不行的,违反礼法而讲‘和’是绝对不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注释】 复:实现。 因:依靠。宗:可靠。

【译文】 有子说:‚信誉符合道义,才能兑现诺言;恭敬符- 4 -

合礼法,才能远离耻辱;任用可信赖的人,才会取得成功。‛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焉(烟):语气词。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诸:之于的合音。磋(错的平声)。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注释】 为(围):动词。 北辰:北极星。

- 5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9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