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刀块面法:

| 介绍信 |

【www.guakaob.com--介绍信】

篇一 平刀块面法:
山西刀削面制作方法

[农广天地]中国十大面条之山西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因在制作中全凭“刀削”而得名。本片详细地介绍了四种山西刀削面的特点以及制作的过程,它们分别是传统刀削面、勾刀面、砍刀面和剪刀面。最后还介绍了两种浇头,一种调味醋的制作过程,它们分别是西红柿茄子浇头,酸菜浇头,以及醋调和。 

  刀削面,是山西的汉族传统面食,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流行于北方。操作过程:将面粉和成团块状,左手举面团,右手拿弧形刀,将面一片一片地削到开水锅内,煮熟后捞出,加入臊子、调料食用,以山西大同刀削面最为著名。山西刀削面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与北京的炸酱面、河南的烩面、湖北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享有盛誉。  

  刀削面的制作方法非常考究,关键在于“和面——揉面——削面——调料”四方面。 

  【刀削面的和制方法】: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1斤面粉3两水,冬天用冷水,夏天用温水。先把水分次慢慢加到面粉中,用筷子或手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揉好的面团是所有面食中最硬的,用手指按在面团表面,面团发硬按不下去不粘手为最佳。这样,和好的面团很容易就削成柳叶形状。) 

  刀削面的揉制方法: 

  1.面粉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或手在面粉中间扎个小洞 

  2.往小洞里倒入适量的清水 

  3.两手掌心相对,手指末端插入面粉与盆壁接触的外围边缘 

  4.用手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把面粉挑起 

  5.挑起的面粉推向中间小洞的水里 

  6.用手在小洞位置抄拌一下,把覆盖在水上的面粉和水抄板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的面絮 

  7.用手在小洞位置抄拌一下,把覆盖在水上的面粉和水抄板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的面絮 

  8.把干面粉与清水搅拌均匀,形成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周围有少许干面粉 

  9.用手把雪花状带葡萄状面絮揉合在一起,再一点一点的往干面粉上渗入少量的清水 

  10.用手揉成表面粗糙的面团,盖上一块湿布,放在一边饧制30分钟 

  11.揉好的面团用手指往下压,面团手感发硬,按不下去,且不粘手 

  【刀削面的揉制方法】:

  (饧半小时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要用力揉制,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面时面条不成型,或者根本就削不下面条,削面时也容易粘刀、断条。) 

  1.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 

  用手握住面团的上端部位 

  2.用力把面团一边揉制一边向身体部位的一端卷曲 

  3.面团旋转90度,再用力反复揉制,直到把面团揉匀揉光,放在一边饧制10分钟 

  4..再手把面团揉制一会,用手掌心按着面团,在案板上滚动 

  5.把面团滚成中间凸起的椭圆形状 

  【刀削面的削面方法】:

  (刀功是最能体现刀削面的妙处。正宗山西削面的刀是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地削,制作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削出的面叶儿也一叶连一叶,如流星赶月般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入锅中,汤滚面翻似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诗云:“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1.饧好揉好的面团和削面刀 

  2.左手托住饧好的面团,右手握削面刀,刀面与面团表面持平 

  3.出力均匀,把面一条一条削下。我和的面团小,所以,削下来的面条短 

  4.削下来的面条是成中间厚、边缘薄的柳叶形状。因为我用的削面刀的刀刃是平平的,所以,学好的面条是扁平状;如果刀刃是呈弧形,削好的面条是三棱形。(如今,在外地的面食摊位也出现销售刀削面的,形状呈片状长条形,唉,真是玷污山西如此盛名的面食。) 

  【刀削面的面卤制做】:

  (面食的调料又称“浇头”,山西人叫“调和”(diao huo ),这也是考究刀削面的重要部分。如果说面是灵魂,那么卤就是精髓。山西刀削面的品种繁多,有西红柿鸡蛋酱(做法请点:一滴醋提升番茄鸡蛋酱的口感——番茄鸡蛋酱VS油醋汁 )、肉炸酱(做法请点:面制食品的好伴侣——酸辣蒜苔肉丁酱 和面食制品的好伴侣——原汁原味肉丁酱 )、肉丝什锦卤汤(做法请点:面食制品的好伴侣——肉丝什锦卤汤 ) 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卤(做法请点:山西:豆腐脑儿老豆腐的特色关键在于“打卤”——山西小吃豆腐脑儿老豆腐)等,配上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青蒜末等应时鲜菜,撒入煮黄豆、辣椒面,再滴上几滴山西老陈醋,口感绵软筋道,外滑内韧,软而不粘,越嚼越香,绝对是一级棒的可口美味。 

  1.正宗山西大同刀削面的卤汁是卤肉酱加鸡蛋、豆腐干和肉丸子一起卤制而成,制作方法如下: 

  2.取带有猪肥膘的猪后臀肉1块,肥肉与瘦肉分离开,肥猪肉用刀切成小丁状 

  3.锅里放入少量的食用油,放入肥猪肉丁小火煸炒 

  4.炒至肥猪肉丁的油脂煸出,白肉丁变成金黄色出香味,把肉丁捞出锅里留底油 

  5.取洋葱1/4个剥去外衣用清水洗净,用刀切成滚刀块 

  6.取胡萝卜1/2个用清水洗净刮去外皮,用刀切成滚刀块 

  7.香菜1根摘掉根部,用清水洗净 

  8.洋葱块、胡萝卜块和香菜放入油锅中,用铲子炒出香味 

  9.准备香叶、八角、干红辣椒、花椒、生姜片、大蒜瓣等香料备用 

  10.准备好的香料放入锅中,和之前放入的蔬菜一起炒香,把所有的食材捞出,锅里留底油 

  11.去掉肥肉的瘦肉放在案板上,先用刀切成小丁,再用刀在肉丁上剁几下,使肉丁成为带有肉末状的丁 

  12.剁好的肉丁放入放入油锅中,煸炒至变色。(如果有豆瓣酱,可以放入豆瓣酱先炒出红油,再放肉丁煸炒) 

  13.放入之前煸成金黄色的肥肉丁 

  14.生姜、小葱、大蒜切末放入锅里,炒出香味 

  15.放入1勺自制花椒水 

  16.放入适量的生抽 

  17.放入少量山西老陈醋

篇二 平刀块面法:
缂丝工艺:雕刻的丝绸织造过程

  [农广天地]雕刻的丝绸——缂丝(20120608)

  缂丝,也叫刻丝、克丝,它是一种经纬交织形成的独特手工丝织艺术品,它以蚕丝线为原料,用通经断纬挖织法织出各种花纹,通经断纬就是指织造时经线不变,纬线随着花纹图案的不断变化中间断开或曲状盘织。缂丝主要以通经断纬的手法来表现各种不同的纹样,按照预先描画在经面上的图案,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颜色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像是刀刻的形象,成品正反如一,古朴典雅,装饰性极强,所以被称为雕刻的丝绸。本期节目详细而具体的向观众展示出一件缂丝工艺作品的织造过程。

【平刀块面法:】

  相关知识:

  缂丝,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织造工艺,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常用来织造皇帝皇后的服饰、御真(御容像),也用来摹缂名人书画。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缂丝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

  缂丝,也叫“刻丝”,因为织物的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而得名,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也有文人赞誉它是“雕刻了的丝绸”。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用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严勇研究员介绍说,由于采用了独特的织造技术,缂丝在中国众多的丝织品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用‘通经回纬’这样一种织造技术织出来的一种高级丝织品,‘回纬’实际上就是在这一段里边,比如说,它的花部跟地部必然有交界处,交界处一般是通梭子过去了,颜色没附在花纹上,附在下面了,而这个(‘回纬’)就来回地在花纹处缠绕,有交界处,就有了镂空的感觉,就产生了古语中所说的‘镂空之象’。”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的欣赏装饰性丝织品。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缂丝的编织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使缂丝犹如雕琢缕刻,且有一种强烈的双面立体感,老式织布正面干净,但背面凌乱,而“通经断纬”让正反面都一样,与普通织品非常不同。

  缂丝“通经断纬”的织法还有不少品种,每个品种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本缂丝,质地厚重;铝缂丝,柔细轻软;明缂丝,雍容华贵,引箔缂丝,夹有纸箔;现在一般将质地厚重的称为本缂丝,细软一些的均称为宋缂丝。在缂丝中,“合花线”技术是中国独有的,比如织一朵牡丹花瓣,从大红到白之间,要逐步过渡,一般纺织是用过渡色块来逐级褪晕,而合花线技术可以做成渐变。它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绞捻在一起,仿佛绘画中调色。

  唐代缂丝制作多为丝带等小件实用品,技法上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纹样题材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色彩层次也还不够丰富,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而到宋代时,缂丝花纹更加精细丰富,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

  宋代缂丝比唐代缂丝更加精湛,成为宋代著名的丝织艺术品。缂丝这一名称也是自宋朝才开始产生,尤以大幅的缂丝画为特色,其品格高雅,富贵气质十足,多为宫庭所宝藏,身价骄人,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其珍贵。缂丝工艺本身的原理并不复杂,它的高贵,首先在于耗费工时巨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是缂丝技艺易学而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依样画葫芦,而是需要相当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深厚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传世的缂丝珍品更是价格不菲。

篇三 平刀块面法:
木雕工艺刀法简介

木雕工艺刀法简介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的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慰,而且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产生的特殊韵昧,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最有意义的探索是运用各种刀法,恰到好处的体现我们的创作意图。

刀法好比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优美的笔触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了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的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用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它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总之,刀法就是雕刻家用来体现自己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也是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以充分体现木雕的材质美,体现丰富的雕琢美。不明木雕艺术真意的人,在用刀时不是以刀代笔,而是描画做作,再加胆子小怕刻坏,结果刀法死板匠气,刻不出木雕的趣味来。因此要多刻多练多琢磨,熟而生巧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

一般来讲,搞木雕的人,除执刀法基本相同外,都各有自己擅长的刀法,初学者只要熟悉平刀、圆刀二种不同的用途,很快就能掌握刀法技巧。先强调一下执刀姿势的重要性,其正确与否不仅影响雕刻操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问题。那么,在大量切削木料的粗坯阶段,我们主要是用敲锤配合刀具进行工作,执刀姿势呈握拳状,当雕刻向外推进或深挖时,可作拳心向下状;当雕刻向内推进时可作拳心向上状,当雕刻轮廓欲切断木纹丝缕时又可作拳心向内或向外状,三种方法灵活掌握。如刀具刻入过深,切勿摇动刀柄急以抽出,否则会引起锋口开裂或剥落,应使用另一刀具并轻微削去该刀具周围的木料,直至其可摇动为止。在雕刻进行到细坯和修光阶段,我们主要运用刀具从事刻削工作,一种是双手握捏刀具,如:右手握紧刀柄上端,左手捏住刀杆上部,慢慢向右手方向推进。另一种是右手执刀呈握笔状,但要将无名指和小指紧抵在雕刻物上向前运刀,以控制尖刀。要注意左手的位置,做小件圆雕时,握住作品的左手应放在右手的后下方,作品一端可顶靠在工作台上;做浮雕时,为了按住木板,左手应远离右手的刀具,或者放在右手的后方。温州那边的黄杨木雕,因木质坚硬,人们时常要用肩胛来抵住刀柄向前运刀。对付木质细软的,可用右手掌心轻拍刀具即足以削去少量木料。

平刀块面法:主要是在凿坯时用平刀大块面的切削出作品的轮廓和结构部分,使其产生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所以运刀必须稳、准、狠,要肯定有力、刀刀相符、爽气不腻,要使每一刀都说明问题并达到作品的最后效果。平刀块面法的运用过程实际上也是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形体概括各种复杂形体的造型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将每一个形体、每一块骨路,肌肉减化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因此,要求作者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慨括自然形体的能力。平刀块面法可以结合一些圆刀贯穿于雕刻的全部过程以形成最后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只运用在雕刻的初级阶段作大形处理,然后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圆的更丰富细腻的刻画。

圆刀雕琢法与排列法:由于圆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体轮廓比较含糊,产生的凹凸感又比较清晰,所以很适合探索表现各种物体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作为浮雕的底面处理,俗称“麻底子”,也是一种极好的起衬托作用的表现手法。圆刀雕琢法是以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凹【平刀块面法:】

凸形成体积,并在表面造成自然、浑厚、拙朴的美感。倘若与平刀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光滑细腻,如人的皮肤;一方面是粗糙毛涩,如人的发鬓、衣饰等,那么两者会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使作品产生丰富有趣的表现力。圆刀排列法与雕琢法的意义相同,只是作者要有意识的排列刀法,使其产生一定的装饰性和肌理效果。

【平刀块面法:】

凿粗坯: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中的造型细节,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

凿粗坯的基本要领是,从上到下,从前至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上到下,就是从头部开始做到脚跟;从前至后,就是先凿前身,再凿后背;由表及里,就是从木料表面开始,一层层向内剥进;由浅入深,就是先凿好浅的地方,再凿深的地方。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的放宽。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脊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

掘细坯: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人物等具体形态及五官、四肢、服饰、道具等逐步落实并形成,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己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掘细坯中的镂空技巧,要求以纵纤维组合镂空,镂去多余的部分。要运用带筋法,即在作品的擎空易断的部位留下一小块料使其与临近的部位牵附,待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密片法把牵附之筋去掉。

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密片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是修光的目的。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是圆转,或是板直,力求把各部分的细微末节及其质感表现出来。

打磨:根据有些作品需要,将白坯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成细润光滑。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要注意保持作品轮廓清晰、线条流畅。

刻毛发、饰纹:用三角刀刻画毛发、饰纹,要求运刀爽快、肯定,粗细均匀,一丝不苟。着色上光:着色不仅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材料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加强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着色上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木纹的美。色泽要深沉明快,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

上光的目的是滋润木质,使作品锦上生辉,同时也起到防污作用以便长期保存,因此要求均匀渗透,亮而不俗。

配置底座:底座不仅是主体的依托,也是雕刻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底座的形状尺度要与作品的内容形式相辅相成。充满曲线与生动活泼的作品,可借简洁朴素的底座衬托,而造型简洁或肃穆的作品则可以在底座上稍事雕饰。总之要注意互相之间的比例协调,注意色调上的相互烘托,切勿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篇四 平刀块面法:
关于平底刀给负余量的几种方法的对比

关于平底刀给负余量的几种方法的对比

2010-10-29 21:00:25|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关于平底刀给负余量的几种方法的对比

在模具加工的各项工艺中,CNC数控铣床加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外形复杂化、设计研发制造周期缩短、在复杂外形模具的加工过程中,如何编排最合理快捷的CNC工艺,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对数控编程员的要求越来越高。CAM软件是编程人员声进行数控编程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CAM软件有些特定的功能局限,造成软件的某些功能限制满足不了一些加工的实际需要。例如:很多CAM软件,如Unigraphics(UG)、MasterCAM、Cimition等等,它们在使用平底刀做曲面加工时,不能给负余量。UG软件就规定了在曲面加工时,曲面负余量的绝对值必须小于刀具端部与侧壁之间R值。

然而, 在许多实际加工过程中,(例如电极的加工),在一些凹角处,R刀(球刀)加工之后,还会留下一些加工不到的区域,这时就需要用平底刀清角。因为电极是需要给负余量的,所以用平底刀清角时也要求工件必须具有负的余量。但是如果在编程的过程中直接输入负的余量值,CAM系统因为不接受负余量值而自动以0余量来加工, 此时加工出来的工件是0余量而不是负余量,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编程人员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下列出几种常见的方法,现一一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一,减少刀径的骗刀方法:编程时输入的平底刀的刀具直径参数为实际所用刀具直径值减去负余量绝对值的两倍,输入工件余量为0。例如用一把直径6mm的平底刀做电极曲面的清角加工,电极的火花放电间隙为0.3,则在编程时指定刀具直径为D=6-2*0.3=5.4mm,指定零件余量为0。其图形描述如下:

【平刀块面法:】

图1

如上图所示,阴影区域为工件的侧面投影,绿色线为刀具端部投影线,如果以编程时所给直径的刀具加工R面,余量为0,将加工出标准的R面。但是实际所用的刀具直径是编程时定义的刀具直径加上工件余量绝对值的2倍,然而实际刀具的走刀路径是沿着编程时所给直径的刀具的路径,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2

由于实际使用的刀具比编程使用的刀具大,加工时刀具将切进工件,加工出的零件表面如下图所示

其中阴影部分为加工出的零件形状,黑色线为工件未加工时的原始外形。工件的垂直部分可由平底刀通过平面加工的方式得到(平面加工可以给负余量),由上图可以看到,R面的最下部,工件已经达到了要求,从R面的底部逐渐往上直到顶端,工件余量逐渐增大,通常加工人员会在工件的顶端切削一层,使之达到工件要求的余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阴影部分为加工出来的工件形状。理论上我们要求工件加工之后所有的表面都要向工件内部均匀缩小一个余量值,其形状与加工出来的工件外形对比如下图所示,

局部放大图中,阴影部分的红色线条表示实际加工出来的工件的表面外形,黑色线表示按照工件余量均匀偏移得出的理想工件外形。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表示实际加工没有加工到的部分。这说明这种加工方式并没有得到我们所要求的结果。这个未切削区域呈三角形形状,按照R面从底到高,余量逐渐增加。

由此可见,使用减少刀径的骗刀方法加工出来的R【平刀块面法:】

面上还留有余量,这个结果并不准确,所留下的未切削区域也是不均匀分布。

方法二,增加R值的骗刀方法 :编程时给刀具端部侧边增加一个R值,R的值为工件余量的绝对值,然后再指定工件负的余量值,而实际使用没有端部侧边R角的相同直径刀具进行加工。

由于编程时赋予了刀具的端部侧边R,所以可以给予工件负余量,负余量的最大绝对值可以等于R值。假设加工时使用的刀具和编程使用的刀具一样, 则加工情况如下图所示,

篇五 平刀块面法:
关于平底刀的加工方法

【平刀块面法:】

篇六 平刀块面法:
平面与成形面加工刀具

篇七 平刀块面法:
刀具平衡方法

刀具平衡方法

现在常用的刀具平衡方法有:从结构设计上避免不平衡;用钻(铣)的方法在刀柄上去重;附加一个配重;设置径向可调的平衡螺钉;还有通过转动一对可调的平衡环来平衡刀具。所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必须与平衡仪配套使用,这就增加了购置设备的费用,需要相当长的平衡时间;而且平衡的对象只局限于刀具和刀柄的组件,没有考虑机床主轴存在的不平衡以及刀具装入机床主轴时由于安装的不同心引起的不平衡。

为了克服上述平衡方法存在的问题,必须提出新的平衡概念并开发新的平衡方法。为此,Kennametal Hertel公司推出了一种整体自动平衡系统(Total Automatic Balancing System, TABS),即用电磁技术把切削刀具与机床主轴作为整体进行自动平衡,它能实现刀具在装入机床主轴后,与主轴一起在机床上自动进行平衡。平衡时刀具与主轴一起以工作的转速旋转,整个平衡过程不超过2秒钟。这种机上平衡方法实现了包括由刀具、刀柄和机床主轴组成的整个旋转系统的平衡。

这种平衡方法只要在现有的机床上配置kennametal/Baadyne电磁平衡系统,并采用Kennametal Hertel公司的电磁平衡刀柄就可实现整个旋转系统的平衡。

系统的原理和构成

工作时,两个测量振动的传感器安装在机床主轴的外壳上,测量机床主轴在两个平面上的振动。控制器处理来自主轴外壳上振动传感器和来自刀柄上平衡环位置的信号,借助这三个信号,控制器能测出主轴的转速,相位角和平衡环的位置,并将它们的值显示出来。

为了减少振动,控制器首先执行一个自动平衡程序:用一个允许的额定值去比较从机床主轴上测得的振动值,然后,控制器发出传输能量的脉冲信号,帮助调平衡的转子(平衡环)转动到经控制器计算后的位置;最后通过反复的测量、比较与调整,逐渐逼近并最终达到允许的额定值。

刀柄上可转动的平衡环是两个配重的转子,改变两者的相对位置可使整个不平衡得到校正。通常状态下这两个转子由永久磁铁保持在某一位置上,既使非常大的转速变化或剧烈振动也不能改变它们的位置,只有在相应的程序指令下才改变其位置。

在这个系统里还有一个调节架,内部装有与刀柄平衡环位置相对应的线圈环,相当于定子。使用时,它被装在机床工作台上,处于机床主轴行程可达到的范围内,但又不妨碍加工过程和换刀。

平衡过程

为了达到平衡,装有平衡环的刀柄(具)进入调节架里,控制器进行主轴的转速、相位角、平衡环初始位置的非接触式测量。然后,控制器执行一个自动平衡程序,计算刀柄上平衡环的位置。接着控制器发出传输能量的脉冲,从固定的调节架线圈上无接触地把能量传到配重的平衡环上,利用所产生的磁力改变两平衡环的相对位置,达到平衡的效果。

平衡调整可在2秒钟内完成,而主轴仍以工作速度旋转着。控制器重复执行测量和调整循环,直至达到所要控制的平衡值。

控制器通过标准的切削参数输出/入口或RS232串行口与机床数控系统进行通讯,借助在线识别和自适应控制参数,能使机床主轴刀具很快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质量。控制器能通过改变参数精确地设置系统的工作方式、门槛值和用户的允许值。

控制器可以与控制加工的软件同时应用,实时显示有关的数据和图形,如主轴的转速、振动的大小、配重的角位置、平衡修正向量、振动报警和故障信号。此外,该系统还具有用鼠标控制平衡系统以及用手调节平衡重量的位置的功能。

实际效果采用电磁方法平衡刀具和主轴实现了在机床上按转速大小和主轴刀具的重量,以0.4~1的级差进行等级为G的平衡调节。这个平衡方法由于减少了高速下刀具的不平衡量,从而提高了加工的精度及表面质量,延长了刀具寿命和保持了机床主轴的精度,它与现有的平衡方法相比是一个创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3848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