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 介绍信 |

【www.guakaob.com--介绍信】

篇一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新品种介绍

  [农广天地]小麦国审新品种(20140723)

  近几年来小麦的品种越来越多,让许多农民朋友挑花了眼,不知道自己究竟该选用什么样的小麦品种。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给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几种小麦国审新品种,希望农民朋友们能找到适宜自己种植的小麦品种。本片就将向观众朋友们介绍几个小麦国审新品种,供大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石优20号、徐麦31、衡136、冀麦585、鲁垦麦9号、保麦10号、以及平安8号。

  石优20号:

  冬性中晚熟品种。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区试,成熟期平均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株高77厘米,旗叶较长,后期干尖较重。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成熟落黄较好。穗层整齐,穗下节短,穗纺锤型,白壳,白粒,籽粒角质。亩穗数43.2万穗、穗粒数34.5粒、千粒重38.1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差。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慢条锈病。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4克/升、785克/升,硬度指数66.4(2009年),蛋白质含量14.02%、14.22%;面粉湿面筋含量31.8%、31.8%,沉降值40.5毫升、34.5毫升,吸水率61.2%、58%,稳定时间15.4分钟、8.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04E.U、408E.U,延伸性150毫米、168毫米,拉伸面积121平方厘米、94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小麦品种审定标准。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试,成熟期与对照京冬8号同期。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70厘米,抗倒性较好。亩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3.1粒、千粒重38.2克。

  徐麦31:

  徐麦31,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幼苗叶色淡,长势较旺,抗寒性一般。分蘖力中等,成穗数多,平均每亩成穗40—45万。起身拔节早,株型较紧凑,剑叶挺,有干尖现象,株高85cm上下,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穗纺锤型,穗大无芒,有少量顶不育,结实较好,平均每穗结实31—33粒。籽粒角质,千粒重45—50g,外观品质好。接种抗病性鉴定:2009年结果,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2010年结果,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纹枯病。田间表现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较强,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轻感叶锈病。成熟期中等,熟相较好。

  衡136: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早熟,幼苗半匍匐,分蘖成穗较高。株型紧凑,叶片较小,上冲,叶色较绿;株高76厘米,茎秆较硬;亩穗数47.1万/亩,穗粒数32.4个,千粒重37.4克。抗旱、抗寒、抗病。熟相好,方穗,较大,籽粒硬质、饱满,蛋白质含量12.4%,沉降值25ml,硬度62%,容重802克/升。

篇二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新品种:新麦9817

  新麦9817(新麦20)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偃展1号为母本、温麦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07012)。其突出优点是晚播早熟,高产抗病。

  产量表现2006年度国家黄淮南片组A组区试,平均亩产558.33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3%,增产显著;比豫麦18-64增产11.62%,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200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试续试,平均亩产532.4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8%,呈显著水平,居13个参试品种第3位。

   2007年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生产试验,13个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率84.6%,平均亩产503.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5%,居第1位。

  特征特性新麦9817属弱春性多穗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幼苗直立,长势旺,叶色正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亩成穗数多。株型较紧凑,旗叶宽短厚,上冲,穗层整齐,茎杆弹性好,抗倒伏。穗纺锤型,穗多穗匀,小穗排列适中。长型、白壳、白粒,粒型偏角质,饱满度好,千粒重高,黑胚率低。产量三要素协调,平均亩成穗45.0万穗左右,穗粒数32.0~35.0粒,千粒重43.0克左右,丰产性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灌浆顺畅,熟相好。接种抗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条绣病,赤霉病发生轻。

  栽培技术要点

  1.适宜地区:新麦9817适宜在河南、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地区中高肥地中晚茬种植。

  2.播期播量:适宜播期为10月15~30日,播量7~10公斤/亩,晚播麦田播期可延迟至月下旬,并酌情加大播量。

  3.配方施肥管理:土壤要求肥沃,平衡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全生育期每亩施肥量为:纯氮12公斤,磷(P2O5),钾(K2O)6公斤,锌肥1公斤。60%氮素化肥、磷、钾和锌肥一次性施底。40%氮素化肥在拔节后期结合浇水施入,保证中后期植株氮素供应,达到增加粒数,提高粒重的目的。

  4.灌水: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应浇好踏墒水,保证足墒下种,争取一播全苗。在日平均气温3℃左右,掌握“夜冻昼消”,适时浇好越冬水。结合追肥浇拔节-孕穗水。在小麦开花后10~15天浇灌浆水。

  病虫害防治使用包衣种子或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小麦病害。药剂拌种可用50%的锌硫磷,按种子量0.2%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在返青后至拔节前,用井岗霉素或粉锈宁喷洒防治纹枯病1~2次。小麦齐穗至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应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兑水40~50公斤,对准穗部喷洒防治赤霉病。抽穗至灌浆期,用氧化乐果加粉锈宁防治病虫2~3次。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辛登豪

  河南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王盛荣

  联系电话:0371-63217273

   13803890258

篇三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四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种植技术

小 麦

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

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1、春化阶段

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冬性品种。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小,时间长。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3)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宽,0-12℃,5-15天即可通过这一阶段发育,这类品种对温度反应不敏感,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也可正常抽穗,但耐寒性较弱。

2、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其次还有较高的温度。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在光照阶段,若延长日照,一般能促进发育,提前抽穗成熟。若长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则不能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结实。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反应的不同,可将冬小麦分为三个类型:

(1)反应迟钝型。在每天8-12小时日照条件下,经过16天以上就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指的春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在每天8小时日照条件下不能抽穗,每天12小时日照能正常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历时25天左右,一般指半冬性品种。

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1)引种。

小麦品种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对品种的要求各不相同。如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温度较高,日照时间较短,不能满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所要求的低温和长日照条件,发育迟缓,表现迟熟,甚至幼穗发育不全不能抽穗。南种北引,越冬前很快通过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表现早熟,且易冻害,也南成功。纬度相同或大致相近的地区引种较易成功。

(2)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冬性品种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低,时间长,在南方种植不会拔节,宜早播。春性品种春化阶段短,播种过早,很快通过春化阶段而进入光照阶段,年内出现拔节现象,易受冻害而减产。所以春性品种宜迟播。半冬性品种则介于春性和冬性品种之间,因此应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早晚,合理选用和搭配品种,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宜用半冬性品种,反之宜用春性品种。早茬地可适当早播,宜用半冬性品种。晚茬地可适当晚播,宜用春性品种。

(3)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春性品种春化阶段短,分蘖力弱;冬性品种春化阶段长,分蘖时间长,分蘖力强;半冬性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在确定播种密度时,为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春性品种播种密度要大些,而半冬性品种播种密度稍小些。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4)确定栽培管理措施。

小麦完成春化阶段期间,主要分化叶片、分蘖、节和节间的营养器官,如能延长春化阶段时间,增加主茎叶片数和单株分蘖数,有利于争取多穗;小麦进入光照阶段后,开始分化穗这一生殖器官,因此光照阶段发育越快,穗分化时间越短,穗越小,反之则有利于形成大穗。

在小麦阶段发育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增加适当的氮素营养,保证充足水分,有利于延缓光照阶段的发育,延长穗分化时间,从而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

(三)小麦产量的形成

小麦产量是指有机物质和数量或生物质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小麦生产和积累的有机质的总量,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即籽实。

1、小麦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

小麦的生物产量中90%以上是有机物质,有机物质生产是形成产量的主要基础,小麦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主要器官,光合生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时间X光合生产率,当小麦灌浆结实期当地气温适宜而偏低时,昼夜温差大,呼吸作用减弱,对有机物质消耗减少,叶片光合寿命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延长,光合生产率提高,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输送。

小麦一生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

拔节——抽穗期,占一生总积累量的45-50%(最快);

抽穗——成熟期,占一生总积累量的30-35%(次之);

茎杆输出,占一生总积累量的70%;

叶鞘和叶片输出,占一生总积累量的30%;

抽穗扬花期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状况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小麦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亩实粒数及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

每亩穗数X每亩实粒数X千粒重(克)【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产量(667㎡)=

100

(1)穗数的形成。小麦穗数是由主杆穗和分蘖穗组成,由于小麦的播种不同,基本苗数不

同,主穗在总穗数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一般在25-70%之间,增加分蘖穗提高成穗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分蘖成穗规律是:低位蘖分蘖成穗率提高,高位蘖分蘖成穗率减弱,主茎基部第一、二分蘖成穗率可达60-80%,随着分蘖节位的提高,成穗率急剧下降。早发生蘖成穗率高,迟发生蘖成穗率低。

(2)粒数的形成。小麦在幼苗期前就开始进入小穗分化发育期,一般在短日照5-10℃的温度能延长小穗分化期,增加小穗数,为多花多粒打基础。拔节至孕穗期是小花发育的关键期,营养不足或密度过大,导致小花大量退化而减少穗粒数。孕穗至开花期,是花粉粒和小花发育的重要时期,光照不足影响有机营养缺乏,低于10℃的温度造成小花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授粉,影响小花正常结实,因此,只有在形成较多小穗小花的基础上,改善小麦拔节后的营养和光照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减少小花退化,形成较多粒数。

(3)粒重的形成。小麦开花后8-10天,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籽粒形成,随后灌浆速度加快,中期籽粒增重达到60-70%,前期、后期各占15-20%。因此小麦灌浆期间,日照充足,温差较大,气温适宜有利于籽粒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二、小麦栽培技术

(一)整地

1、土地平整。

2、土层深厚。

3、结构良好。

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

(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

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

深——适当加深耕作层;

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

碎——土渣细小;

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

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

(三)施肥【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1、小麦施肥特性

(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

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7-0.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

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5-0.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

(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

纯氮:2.75-3.23公斤,折碳铵46.8-54.9斤;

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16.7斤;

氧化钾:2.4-4.0公斤,折氯化钾14.4-24斤。

(3)小麦与微量元素。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 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

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

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

(4)施肥方法

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12.5公斤;

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

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

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

追肥:追肥占40%。

(5)种植密度

A、密度与光合生产的关系:小麦生产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转变成有机质的过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过低,浪费光能,光合产物减少;密度过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产物也增加,通风透光不良,功能叶片死亡提早,光合寿命缩短,合成有机质减少。

B、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种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密度增加时,单位面积的穗数得到提高,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时,穗数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每亩基本苗数在15-30万才是适宜的种植密度。

(6)选用良种。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当前生产上应用的良种有:郑麦9023、鄂麦23、鄂麦18、华麦13.

(7)播期、播量及播种方式

A、播期。

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7-18℃,在10月以后播种;

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种;

春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3-14℃,在10月底开始播种;

华北地区在9月中旬播种;

华南地区在11月中旬播种;

华中地区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B、播量。一般亩播15-18斤。

C、播种方式。分三种播法:条播、撒播和点播。

小麦的田间管理

一、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

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

2、栽培特点

(1)要苗齐、苗壮。

(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

(3)达到壮苗越冬。

(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

3、管理措施

(1)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

(2)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

(3)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

(4)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

(5)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

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6)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

来前浇水,减轻冻害。

二、拔节孕穗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

2、田间管理:

1追肥。 ○

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

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2清沟排渍。 ○

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

3预防倒伏。 ○

a、采用矮杆品种。b、合理应用肥水。c、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

三、抽穗成熟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

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

2、管理措施。

(1)合理排灌。小麦抽穗后,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高峰。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南方4、5月份多雨,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

(2)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有粘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危害。

a、虫害:可用杀虫剂类农药进行防治。

b、病害:一是赤霉病的防治。可用多菌灵、敌百虫混合剂;兼治白粉病的防治。二是锈病的防治。可用敌锈钠或敌锈酸,稀释200倍液,兑洗衣粉2两进行防治。

四、收获

篇五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品种介绍

小麦新品种

龙01-1237

该品系属晚熟,旱肥类型。生育日数90天;苗期发育适中,抗旱性较好,分蘖成穗率较高。株高90厘米左右,秆强抗倒伏。高抗秆、叶锈,中抗赤霉、根腐病和白粉病。大穗多粒,粒色深红,千粒重38-40克,容重800克/公升左右。穗、粒、重三因素组合优势较强,产量潜力较高。一般条件下产量水平在350-400公斤/亩。品质优良:具有强筋面包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Glu-1位点上各亚基构成为2*,7+8,5+10。2002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15.7%,湿面筋含量36.3%,沉淀值64.8毫升,稳定时间大于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82B.U,延伸性19.0厘米。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面筋质量尤为突出,各项测试指标均超过黑龙江省强筋面包麦标准。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适合于黑龙江省北部麦产区及内蒙古呼盟地区种植。

龙01-1162

中晚熟强筋面包麦新品系。生育期86-88天。株高90cm左右,秆强抗倒伏。多抗多种病害。有芒,红粒,千粒重38-40g,产量水平4500kg/hm2以上。蛋白质含量为17.6%;湿面筋含量38.2%;沉淀值为60.3ml;稳定时间大于30分钟。适合于黑龙江省北部麦产区及内蒙古呼盟地区种植。

龙00-0657

该品系为晚熟强筋面包小麦新品系,旱肥类型。生育期90—95天。前期发育适中,分蘖能力强。株高90—100厘米,植株强壮,秆强抗倒伏,抗多种病害。有芒,大穗,红粒,角质率高,千粒重38—40克,容重800克/公升以上,产量潜力较高。2001年所内鉴定试验,平均亩产409.6公斤,比对照品种龙麦26增产11.4%,在黑龙江省北部和西部麦产区产量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品质极其优良:具有强筋小麦最佳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Glu-1位点上各亚基构成为2*、7+8、5+10。2000—2001年品质分析结果平均为:蛋白质含量16.0%,湿面筋含量42.0%,沉淀值52.1毫升,稳定时间均大于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15B.U,延伸性18.4厘米,是集优质与高产为一体理想的晚熟新品系。

克涝6号

品种来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克91F1-38为母本,克87-26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克98-422。2005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

特征特性:克98-422小麦新品系为高产、优质、喜肥类型,出苗至成熟期为95天左右,株高75厘米左右,穗长7.7厘米左右,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3.9克左右,容重794.4

克/升。植株在生长前期发育较慢,抗旱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在生长后期耐湿性好,秆强不倒伏,落黄好,抗穗发芽,在抗病性方面,经沈阳农业大学免疫室鉴定,对秆锈病21C3CTR、21C3CFH、34MKG和 34C2MKK等均表现为免疫,抗自然流行叶锈病,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根腐病(≤3级)。经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技术室2002~2003年连续两年抽样,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平均蛋白质含量14.27%,湿面筋32.9%,沉降值42.23ml,吸水率为58.8%,面团稳定时间为3.15min,达到中筋小麦的品质指标。

产量表现:2001~2003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948.4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6.7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940.2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0.2%。

栽培要点:在黑龙江省麦区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选用大豆茬及马铃薯茬较为合适。施肥时要做到平衡施肥,N∶P∶K为1.2∶1∶0.5,适量加入S肥,以每亩施用15~17公斤较为适宜。2/3为底肥,于前一年秋季施入,1/3为种肥。宽苗带种植,以15cm行距为好,小面积种植以宽窄行为好,便于中耕除草,宽苗带种植的幅宽达4~5cm,做到个体与群体分布合理,均衡增产,48行播种机改为24行宽苗带下种,播种深度在3~4cm,增产效果较好。栽培密度以平方米保苗600~650株为宜,一般情况下每亩下种量为15~17公斤。在小麦的三叶期压青苗1~2次,4~5叶期要及时的进行化学除草。防治双子叶阔叶杂草,每亩用7.5~8克甲黄隆,加上2,4D-丁酯20~23毫升;防治单子叶如稗草、燕麦等用6.9%的骠马50~60克,或用10%国产嘌呤50毫升/亩。在生育后期要及时防治赤霉病。根据小麦的成熟情况及气象条件,对小麦要及时的进行收获,联合收割机损失不得超过3%,破碎率不得超过1%,清洁率要达到95%以上,籽粒含水量要在13.5%以下。

适应区域:黑龙江省北部麦区。

克丰11号

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生育期92天左右,株高90cm左右。纺锤型穗,蛋白质含量16.97%,湿面筋含量38.0%,沉降值56.9ml,面团吸水率59.38%,稳定时间7.48min。其中2001年分析蛋白质含量18.64%,湿面筋含量40.7%,公顷产量3790.8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8.1%。

克丰10号

该品种为2000年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系。

品系来源:该品系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所于1990年以克旱12号(克82R-75)为母本,以克89RF6287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系谱选择,经南繁增代,于1995年决选,代号为克95R-498。2003年春通过省级审定,命名为克丰10号。

生物学特征:该品系为中晚熟品系,生育期90天左右,幼苗丛生、直立,分蘖力强,叶色灰绿,叶片宽厚。株型收敛,旗叶上举,繁茂性好,成穗率高。茎秆直立,秆强不倒。株高

95~100厘米,穗纺锤型,短芒、黄稃、赤粒,角质率高,千粒重为35.5克,容重793.4克/公升。其前期抗旱,后期耐湿性强,活秆成熟,落黄好。高抗秆锈病21C3、34C2等多个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根腐、赤霉病轻。

品质特点:该品系双亲皆为提莫菲维细胞质T808的衍生系,具有国外优质王冠品种马奎斯、米尔诺夫硬红粒和红法夫优质亲源,具有优质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1A-1、GLU1B-7+9、GLU1D-5+10,经农业部谷物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蛋白质含量15.35%,湿面筋34.0%,沉降值62.5ml,面团形成时间为4.0min,稳定时间为15.2min,最大抗延阻力为530BU,延伸性18cm,拉伸面积125.3cm2,达到了高强筋面包麦的主要品质指标。

产量水平:该品系自决选以来,连续四年产量鉴定表现突出,而且年度间相对稳定。1996年公顷产量为5460.8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5.6%;1997年公顷产量为5263.9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8.9%;1998年公顷产量为6023.2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6.8%;1999年公顷产量为4111.11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0.86%。四年平均公顷产量为5214.75公斤,平均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2.85%。2000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在遭遇干旱,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平均公顷产量3241.4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7.7%,2001年继续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652.5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1.9%,2002年上升为省级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573.3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1.4%。

栽培技术及适宜地区:由于该品系前期抗旱性和耐瘠性好,后期耐湿性强,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种植均可,适应在黑龙江及内蒙东四盟的部分地区种植。

克丰9号

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育成,原代号为克96-351,2002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克丰9号。

该品种为中晚熟类型,生育期为90天左右,苗期抗旱性和耐瘠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后期耐湿性强,秆强不倒。

克丰9号小麦新品种品质优良,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1.72%,湿面筋为18.7%,沉降值为23.0毫升,面团稳定时间1.0min,吸水率55.6%,基本达到了专用饼干麦的标准。

该品种在全省区域试验中平均公顷产量为3643.7公斤,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9.9%,生产试验中公顷产量达3835.2公斤,较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0.7%。

克丰9号小麦新品种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一般条件下均可种植,黑龙江及内蒙冬四盟地区为主要适应区,种植密度以公顷保苗600~650万株为宜。

克丰8号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于1987年以克82R75(克旱12号)为母本,以克82-371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系谱选择,于1992年决选,品系代号为克92R-172。2001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为克丰8号。

生物学特性:该品种为春性中晚熟小麦新品种,生育期92天左右,株高95厘米左右,秆强有弹性,穗长8.5厘米,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6.0克,容重为806克/升。苗期直立,分蘖力强,抗旱性好,成穗率高,结实期耐湿性好,抗穗发芽,高抗秆锈21C3、34C2等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中抗根腐病,赤霉病轻。

品质性状:克丰8号小麦新品种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4.5%,湿面筋为34.0%,沉降值为53.2毫升,面团形成时间3.0min,稳定时间4.75min,吸水率63.5%,达到了优质家庭用粉麦的标准。

产量水平:1993~1994年连续两年在所内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407.5公斤,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7.6%,1996年进行异地产量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5249.3公斤,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平均增产13.2%,1997~1999年连续三年参加全省北部麦区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4264.3公斤,较对照新克旱九号平均增产8.6%,1999年同时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689.4公斤,较对照品种新克旱九号平均增产11.1%。

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地区:根据肥力、密度试验、异地试验、区生试及生产示范情况,克丰8号小麦新品种适宜种植在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N∶P为1.2∶1,种植密度以公顷保苗600~650万株为宜。

克旱20号

品种来源:克旱20号品种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91年以克89-46为母本,以Cundo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选择,于1997年F6代决选,其品系代号为克97R-110。

2004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克旱20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状,分蘖力强,株型收敛。株高95cm 左右,穗长8.9cm 左右,生育日数96天左右,为晚熟类型品种。叶色灰绿,叶片宽厚,旗叶上举,植株繁茂性好,成穗率高,落黄好,穗型为纺锤型,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3.4g,容重808.4g/L。

品质及抗病性: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蛋白质含量为15.79%,湿面筋含量为35.27%,沉降值含量为60.13ml,面团形成时间为5.85min,稳定时间为13.35 min,最大抗延阻力为544.5 BU,延伸性为18.85 cm,拉伸面积为135.45 cm2,达到并超过中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并且品质的稳定性较好。在抗病性方面,经沈阳农业大学免疫室鉴定,高抗秆锈病21C3、34C2等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中抗根腐病,对赤霉病免疫。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产量及适应地区:该品种在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参加所内产量鉴定试验,两年平均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增产10.6%。2000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在各参试点表现突出。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3447.0 kg/hm2,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增产9.8%,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573.3 kg/hm2,比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增产11.4%。

克旱20小麦品种产量高、抗旱性强、综合抗性好,适合在黑龙江省及内蒙的部分麦区种植。

克旱19号

该品种为2001年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

品系来源:该品种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所以克90-99为母本,以MY449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系谱选择,于1998年决选,代号为克98R-813,于2004年3月审定推广,命名为克旱19号。

生物学特征:该品种生育期83天左右,幼苗丛生、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灰,腊质厚。株型收敛,旗叶上举,秆强弹性好。株高95~100厘米,纺锤型穗,长芒、白稃、赤粒,角质率高,千粒重为39.2克,容重781.8克/公升。前期抗旱性好,后期耐湿性强,落黄较好。高抗秆锈病21C3、34C2等多个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根腐、赤霉病轻。

品质特点:该品种具有优质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1A-1、GLU1B-7+9、GLU1D-5+10,经农业部谷物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分析,蛋白质含量19.41%,湿面筋40.3%,沉降值65.5ml,面团形成时间为9.0min,稳定时间为21.7min,弱化度为20,评价值为80,最大抗延阻力为605BU,延伸性18.1cm,拉伸面积146.9cm2,面包体积790ml,面包评分80分,达到了高强筋面包麦的主要品质指标。

产量水平:该品种产量鉴定试验公顷产量为4968.8公斤,较新克旱九号增产15.4%,较同熟期对照品种龙麦12号增产18.6%。2002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995.2公斤,较对照品种龙辐麦9号平均增产8.21%。

栽培技术及适宜地区:该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550-600株每平方米,一般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种植均可,适应在黑龙江及内蒙东四盟的部分地区种植。

克旱18号

品系来源:该品系由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以九三1989为母本,克丰5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1995年决选,品系代号为克95-1222。

形态特征:该品系为中晚熟,生育日数93天左右,株高105.8厘米,穗长9.6厘米,有芒、白稃、赤粒,千粒重38.9克,容重792.5克/升。,苗期抗旱性突出,结实期耐湿性强,落黄好,抗病性强。经沈阳农业大学免疫室鉴定,抗秆锈病21C3、34C2等多个生理小种,抗自然流行叶锈病,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00~2001年鉴定,中抗赤霉病,根腐病轻。

篇六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品种浚2016超高产栽培模式探索

龙源期刊网 .cn

小麦品种浚2016超高产栽培模式探索 作者:李秀民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02期

摘要为充分发挥小麦品种浚2016的增产作用,采用小区试验、高产攻关和总结群众高产典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总结了一套浚2016产量9 750 kg/hm2栽培技术路线,即:适期播种(10月10~20日)、足墒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180~225 kg/hm2),增加基本苗,增加冬前大分蘖;早春促控结合,以控为主;拔节后主攻大穗;后期保障灌浆,增加粒重,建立高质量群体。浚2016产量9 750 kg/hm2产量结构是:有效穗数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7.5~38.5粒,千粒重46.5~50.0 g。

关键词浚2016;技术路线;产量结构;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2-00346-01

浚2016系河南浚原种业有限公司于2001年用豫麦52号、郑麦9023、周麦13号为亲本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大穗抗倒的小麦新品种,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1004)[1]。为进一步挖掘浚2016丰产潜力,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作用,笔者于2011~2012年度通过小区试验、高产攻关和总结群众高产典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总结了一套浚2016产量9 750 kg/hm2栽培技术。1.1.1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08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春水Ⅱ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462.5 kg/hm2,比对照种偃展4110增产2.58%,居13个品种第4位。2008~2009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春水Ⅱ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105.5 kg/hm2,比对照种偃展4110增产4.10%,增产显著,居13个品种第7位。 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 282.5 kg/hm2,平均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3.34%,增产率62%。 2009~2010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春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294.5 kg/hm2,比对照种偃展4110增产7.0%,居7个品种第3位,增产率100%。

1.1.2产量构成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浚2016分蘖成穗率中等,成穗数较少,穗粒数较多,千粒重高。为进一步挖掘浚2016的丰产潜力,加快推广速度,2012年开展了浚2016高产攻关,同步进行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施肥、播量、播期等小区试验。据试验结果统计,浚2016产量9 750 kg/h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600万~630万穗/hm2,穗粒数37.5~38.5粒,千粒重46.5~50.0 g。

1.2浚2016产量9 750 kg/hm2栽培技术路线实现小麦超高产因品种特性、自然条件、生产水平、生产条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途径[2-3]。根据浚2016的品种特点和高产攻关结果,浚2016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适期足墒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冬前大分蘖,使冬前分蘖数接近高峰值,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早春促控结合,以控为主,减少春季分蘖,降低养分消耗,攻大穗;后期保障灌浆,增加粒重,建立高质量群体,实现高产目标。浚2016高产栽培的群体结构是:基本苗300万~375万/hm2,冬前群体数1 275万~1 350万/hm2,拔

篇七 新品种小麦的种植
小麦品种介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51429.html

    上一篇:宝冠西瓜种

    下一篇:土办法养猪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