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分群视频

| 介绍信 |

【www.guakaob.com--介绍信】

篇一 蜜蜂分群视频
蜜蜂的养殖技术(三)

  [农广天地]蜜蜂的养殖技术(三)

  蜜蜂以植物的花蜜、花粉为食物,以酿造蜂蜜,分泌王浆,蜂胶,蜂蜡等蜂产品为我们人类所利用。作为养蜂大国,我国的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的首位。饲养蜜蜂在我国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基础,许多农民都是通过养蜂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在为大家介绍蜜蜂的养殖技术,介绍山蜜蜂的养殖技术。

  蜜蜂的养殖技术(三)

  山蜜蜂是野生经济昆虫它比家蜂体小,每30只体重仅1克左右,而家蜂10只体重可达1克重。山蜂采集自然界的百花酿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高级营养补品。山蜂蜜还是一种防病的良药,有补脾胃、润肺、 养肝、解毒之功效。时下,市场售价每500克可达15~20元。一般每养一桶山蜂一年可获蜜25千克左右,如蜂群壮,蜜源好,气候适宜,每群蜂可 产蜜40~50千克。实践证明,山蜜蜂家养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不争地,不争肥,无公害,收益的好项目。   

  一、山蜜蜂的生活习性 

  山蜜蜂居于山区和半山区的树洞、石缝里,过着群居生活。一般蜂群由6万 只左右组成,稍大的蜂群可达7万只左右。每群蜂由一只蜂王、几万只工蜂 和几百只雄蜂组成。蜂群中蜂王和工蜂是永久性蜂,而雄蜂只有在繁殖期间才会出现。山蜂多选择冬季背风、夏季阴凉的地方居住。山蜂的耐寒能力很强,冬季零下35℃~38℃也可安全过冬。夏季气温在35℃时仍能照常工作。 山蜜蜂多采集野生植物的花蜜,很少采集农作物花蜜。山蜜蜂采集花蜜时很勤劳,即使蜜源很少也极力去采集。早春和晚秋的中午,照样飞出工作,一般每年可比家蜂多出巢工作30~45天。   

  二、蜂桶的制作和放置 

  接蜂,应先做好山蜂的窝巢即圆木蜂桶。蜂桶由底桶、继桶、桶底、桶帽 (盖)组成。底桶和继桶可选用长100~120厘米、直径40厘米左右的园木 制成。用凿子掏成空心并清除内部木屑后呈园桶状,桶内壁不宜太光滑。在桶体下方的边缘处,做成一长4厘米,高1厘米的巢门。山区通常选用林 中的自然干枯的空心树,截出所需长度,稍加制做便成蜂桶。制好后,放在 阳光下晒干,并将桶内壁均匀挂蜡,以便山蜂定居后尽快采蜜和造蜡。一般继桶比底桶要长2倍多,也有不分底桶和继桶两者合为一体的。桶底可用比 蜂桶底口面积稍大的园形木板制成。桶底和蜂桶连接处除留巢门外其余部分 应密封好。桶的上口一般不用另加桶盖,直接用树皮或其它木板做成和蜂桶 口大小适中的园锥状桶帽,扣在桶口上即可。园锥桶帽的下缘要长出蜂桶10 厘米左右。外面再加一层草编帘子以防雨水。桶帽与桶口相接处也应密封,帽的内侧也应挂蜡。桶帽、桶、桶底之间应连接固定好。蜂桶做好后,放于房舍附近的背风向阳、后边有树、前面开阔、夏不积水、冬不积雪的地方。放桶时,蜂桶应尽量垫得高些,一般以长颈酒瓶倒立做垫墩,并在桶底垫塑料布防潮。也可用光滑的木杆或其它材料做垫墩,主要是防止鼠、蚂蚁等进入巢门。蜂桶要分散摆放。放置要端正、坚固,以防桶倒蜂逃。清除蜂桶周围的污物、杂物。接蜂前最好将桶帽下面涂少量蜂蜜。   

  三、山蜜蜂接蜂方法 

  山蜜蜂分群多在春季5月10日至6月2日和秋季7月20日至8月10日进行。接蜂时操作者要戴好蜂帽等保护装备。常用的接蜂方法有巢门接蜂法和结团收捕法。巢门接蜂法:当蜂群分群开始飞成喇叭筒形状时,在1~2分钟内,将涂有蜂蜜的桶帽(或桶盖)用一只手提着。当蜂王出生时,迅速用另一只手或手 握的草把,将蜂王托到桶帽上。手离开后,山蜂很快结团并越结越大。然后 就可把桶帽轻放在蜂桶上。当本群大部分蜂都进入桶后再盖严桶帽并固定好,之后再缩小巢门或关闭巢门,在夜间妥善移动放置好蜂桶。蜂群进桶后 要注意看护,如果桶内安静,可打开巢门,不安静可随时关闭巢门。 结团收捕法:在巢门接蜂未能成功时,蜂王第一次起飞不会飞太远,一般都 落在附近树上、房檐等处结团。此时,接蜂者可搭梯子上去,一手把蜂帽放 在蜂团上方接近蜂团,另一手用草把将蜂团由下向上驱赶,待蜂王和全群蜂在桶帽下面结团,再将桶帽提走,以引蜂入桶。此期如收捕不成功,蜂群就 会向远处迁飞。蜂群远处迁飞时,可用锹或手撒扬小灰(草炭土)或泼水的方法挡住其去路,迫其停留在附近的树上或房檐等处结团,以便再次收捕。此外,在野外发现分蜂群结团在树枝上时,可锯断树枝将蜂团放入蜂桶内,也可将其抖落在面袋里,带回放入蜂桶。发现山蜂群在树窟里时,可在白天量好高度划好记号,晚上将树锯断抬回家养。先锯去上段后锯下段,防止桶倒蜂逃,注意人身安全。在石缝里发现山蜂时,要在其分蜂时用巢门接蜂法或结团收捕法接蜂家养。也可在山上立些空蜂桶,以招引分群蜂居住,当蜂 群住后安静进入正常工作时,可在夜间抬回家养。   

  四、山蜜蜂繁殖分群 

  山蜜蜂接入蜂桶后,工蜂马上利用蜜囊中的贮蜜营造巢脾、贮蜜,蜂王开始产卵繁殖。繁殖是由蜂王和雄蜂交尾来完成。交尾后,雄蜂因外生殖器脱落而死亡。一只健壮的蜂王,一昼夜可产卵1000~2000粒。山蜂分群,多采用抓王法,即将蜂王放入纱布、窗纱袋里,吊入蜂桶内上方, 等蜂群安定后,再把蜂王从纱布袋里放到蜂桶内。一般每大桶蜂群春季可分成5~6群,秋季又分3~4群。  

  五、山蜜蜂饲养方法   

  1.早春繁殖的弱小蜂群应进行补饲。补饲应在天黑前进行,每次喂蜂蜜250~500克,连喂2~3天。  

  2.新招引或越冬后期至早春时期桶内贮蜜不足的蜂群,也要进行补饲。新接的山蜂要一次补足,缺蜜的蜂群要连续补2~3天,一般每天补蜜1.5~2公斤。补饲时,先将蜜装入盘中,蜜上放秫秸2~3个,之后将盘放进桶中。也可用白糖代替蜜进行补饲,500克糖兑500克开水,凉后补饲。补饲应在 深秋和早春的傍晚进行,以防引起盗蜂。   

  六、山蜜蜂注意事项   

  1.控制温度:夏季应将蜂桶放置于湿润凉爽、敌害少的地方。如果蜂场周围 没有避阴树林,可临时搭设凉棚防署降温,同时做好防雨工作。入冬前,要将蜂桶周围、桶底、桶帽的缝隙用泥抹严。检查温度时,可用一根长胶管,从巢门插入蜂桶,使上端接近耳部。如果听到桶中呈“嗡嗡”声,表明温度适宜,如听到“唰唰”声,

  2.控制分群:立秋前后,蜂群易出现分群现象,当分完两群后,要将再出现 的新蜂王掐死。以培养壮群。   

  3.严防敌害:山蜜蜂的天敌很多,如田鼠、蚂蚁、蟾蜍、蛇、蜘蛛等,为防其 危害,应在蜂桶周围加设围栏。   

  4.防药害:蜂桶放置最好远离农田、化工厂、采石场等可能有农药、烟尘等 危害的地方。最好把蜂桶放置在上风头。   

  5.防逃蜂:有时接蜂回来后,不几天发现蜂都跑了。主要是因为周围环境 不好,有烟味、药味或其它有害气味,或有病菌感染、寄生虫、动物的干扰等。   

  七、山蜜蜂取蜜和取蜡 

  取蜜从清明节后开始到白露为止。山蜜蜂从植物上采集来的花蜜很稀,经过蜂 的加工酿造,水分才渐渐散发减少,变成较浓的蜜。待载蜜的巢脾达到蜂桶 三分之二以上时,桶内的蜜将近做满,可考虑取蜜。 山蜂酿蜜期一般从清明到白露,生产实践中多山蜂每年仅在白露前后进行 一次性取蜜。取蜜前用细铁丝在继桶与底桶之间的缝隙间插入,拉断桶内的 蜂蜡,之后将继桶取下放倒,再用铁丝缠上棉花点燃,放在继桶的一端进行 熏烟,待继桶内山蜂飞出即可取蜜。现在多不用烟熏法,而用风吹法。就是 将继桶放倒后,用小型吹风机从一端往另一端吹风,把山蜂吹出即可取蜜。 取蜜时,可将蜜脾混在一起破碎,用1~2层纱布包好控压出蜜。待蜜全部 控压出后,将残剩的巢脾放入热水锅中加热,水蒸发后,再把液体蜂蜡缓慢 倒入盛有少许(半盆)温水的盆里。盆中的温水可对腊进行清理,使蜡中的 杂质沉入水底,腊浮在表面,待水凉后制成固体蜡团。这种蜂腊无杂质,品 质较好。

篇二 蜜蜂分群视频
蜜蜂繁殖技术,养蜜蜂春繁有诀窍

  蜜蜂春繁有诀窍(2009.4.13)

  欢迎收看科技苑栏目。天气一转暖就催开了各种的鲜花,勤劳的蜜蜂经过一冬的休息,这时候要开始了它们的劳作了。不过要说勤劳,比蜜蜂还要勤劳大概就是养蜂人了。他们要赶在早春前,赶紧把蜜蜂的群体扩大,跟上了花期,才能获得更多的蜂蜜。

  早春的一天,我们来到北京郊区官牛坊村,有名的养蜂致富能手----卢克荣家。他正在忙活着呢。

  用燃烧的秸杆对着蜂箱熏烤,这样进行5分钟就是对空蜂箱一次有效的消毒。秋冬季蜜蜂不产卵,群体很快地缩小了,不少蜂箱都空出来了;到了春天,蜜蜂又面临着要迅速地扩大群体,搁置的蜂箱又要开始利用起来了,于是卢克荣抓紧时间给这些将要诞生的蜜蜂准备好它们的家。

  既要对付蜂箱里看不见的病菌,还要防止异味刺激蜜蜂而造成逃群,所以卢克荣选择了熏烤消毒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付病菌有效,对付蜜蜂虫害还要选择另外的方法,有一种肉眼几乎看不到的虫子可是蜜蜂的大敌。

  春天主要是在繁殖的情况下,先把蜂螨治好,这是最关键的,要是春天的蜂螨治好了,夏天就不着急,要是春天治不好蜂螨,这一年老是不断,养蜂人也是特别的着急。

  蜂螨是危害蜜蜂的主要寄生虫之一,有大蜂螨和小蜂螨两种,它们最喜欢寄生在蜜蜂幼虫的身上,贪婪地吸食幼虫体内的血液。被蜂螨寄生的蜜蜂会发育不良,寿命缩短,严重的在幼虫没化蛹时就死去;就算有的幼虫能化蛹为成蜂,也会翅膀残缺,无法飞翔。蜂螨猖獗时,不仅会造成蜂群死亡,就连整个蜂场也会全军覆没。

  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李建科博士:蜂群还没有子的时候,这个时候给蜜蜂在晴天午后,温度在10度以上,进行两次喷雾治螨,这效果就比较好,如果这个时候能杀死一个蜂螨,等于4个月以后杀死来270、280个蜂螨,因为蜂螨的繁殖是成指数倍数往上生长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春天治螨是相当重要的。

  春季蜂王开始产卵繁殖了,这时也正值蜂螨繁殖能力最强的时候。赶在蜂王产卵前把螨虫治住,就能避免螨虫对蜜蜂幼虫的伤害。春季的防治时机正好又在螨虫繁殖盛期,可以压低蜜蜂蜂螨的数量,保障蜜蜂的健康。不过,这往蜜蜂身上喷药,还要考虑到温度问题,一定要在室外气温达到8℃度以上时进行,这样就不会冻伤蜜蜂。

  这段时间,卢克容忙前忙后地做着各种的准备工作,其实这时候不仅人忙活,蜜蜂也很忙活。您瞧,工蜂们正在整理自己的巢穴,把死蜂清理出巢外,它们也在为蜂王新一年的繁殖做着准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卢克容看着这群蜜蜂,观察的可是它们的健康。

  卢克容:蜜蜂要是不健康的情况下,在场地就能看得到,蜜蜂要是拉稀了,它都是拉在场地周围,特别的明显。

  爱干净的蜜蜂一般是不会在巢内排泄粪便的,当春天室外气温达到8℃度时,它会飞出巢外排泄,保持蜂箱内的卫生,这个时候是观察它们健康状况的最好时机。蜜蜂正常的排泄物应该是这种线条状,这种成圆圈状排泄物,说明蜜蜂可能得了下痢,也就是拉肚子。

  气温在8℃以下或者刮风下雨,蜜蜂一般不会出巢,卢克荣就用听音的办法来判断蜂群的健康。

  卢克荣:就是在蜜蜂还没有出蜂巢的情况下,也可以听,在蜂箱的门口听一听里面有没有杂乱的动静,要是有杂乱的动静那就证明里面不正常,一个是进去老鼠了,一个是没有蜂王了,都是属于不正常的现象,要是有蜂王没有进去老鼠这些东西,蜂群是正常的,没有杂音。

  蜂箱发出象这样的嗡嗡声,说明温度适宜。如果发出其它声音或有杂音,就得赶紧开箱查看了。

  卢克容用检查粪便和听蜂箱内蜂群的声音的方法,判断着蜜蜂的健康情况。因为这些都是越冬蜂群,也是扩群的基础。只有它们健康了,抚育的下一代也会健康。在这个春天,卢克荣一直是紧紧张张的,因为除了给蜜蜂准备好蜂巢外,更重要的,他要提前让蜜蜂扩繁。

  天气是渐渐暖合起来了,可卢克荣却用了些干草、棉絮把蜂箱给盖了起来,说这是在给蜜蜂保温。冬天天冷都没见他这么细心,怎么反倒在春天给蜜蜂保起温了。

  卢克容:保温能繁殖强壮的蜂群,要是温度保不住,蜜蜂繁殖率就差。

  寒冷的冬季是蜂王的休假期,只有等气温渐渐上升后,蜂王才会恢复产卵繁殖,开始逐渐壮大自己的蜂群。

  可春季外界的温度变化比较大,蜜蜂的体温又会随着外界气温而改变。一只意大利蜜蜂在13℃以下,就会停止飞翔逐渐呈现冻僵状态。即便在蜂箱里,蜜蜂们也都需要一定的温度。

  卢克容:这蜂主要是现在温度低,它都在抱团,它冷,通过摩擦能够产生热量,上面冻的都发抖了。

  挤在一起扎堆取暖,是蜜蜂们自己抵挡低温的有效措施。当它们挤在一起形成的圆圈时,我们称为蜂团。蜂团中心和蜂团边缘的温度是有差别的,工蜂相互之间的摩擦和轻微的肌肉运动,使蜂团中心的温度始终保持约13摄氏度左右。蜂团外圈的表面的蜜蜂会向中心钻,而蜂团中心的蜜蜂也会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使蜂团最边缘的温度也能保持在大约6到8摄氏度。最有趣的是,蜂团直径能随着外界温度的不同而变大或变小,当外界温度略高时蜂团就变得大而松散,温度变低时蜂团就变得小而紧密。

  蜜蜂王国的母亲蜂王就位于蜂团的中心。蜜蜂们用身体运动和摩擦来产生需要的热量。这时蜂团中心的蜂王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大棉被。可即便是盖着大棉被,但在早春时节仍然达不到蜂王繁殖的适宜温度。

  就好象小鸡孵鸡似的,里面也都是有温度的,蜜蜂的温度在34-35度之间,要是达不到这个温度,蜜蜂就孵化不出来,所以必须保护温度才行。

  34-35摄氏度,还要一直保持这个温度,在蜂王才会开始产卵繁殖。可如果等到外界的温度升高,蜂王产卵的时间就一定会推迟,蜜蜂无法在早春迅速扩群,就会错过很多的花期,蜂蜜产量也就上不去。所以卢克荣就是要在早春给蜜蜂保温。

  

[1] [2] 下一页

篇三 蜜蜂分群视频
蜜蜂分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蜜蜂分蜂行为研究

——生物工程 李梦醒 2012448021 摘要:蜜蜂是多雄性真社会性昆虫,分蜂是这个庞大家族繁衍的重要手段,它们通过信息素和蜂舞来传递信息[1]。群内工蜂在分蜂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自我组织如此有序,分工十分高效有序。

关键词:蜜蜂;蜂王;信息素;化学通讯;分蜂

蜜蜂(honeybees)是一种社会性昆虫,蜂群内有蜂王、工蜂和雄蜂,群内3种类型的蜜蜂,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蜂群的分蜂行为是蜂群自然增殖的惟一方式。分蜂行为是蜂群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繁殖。蜜蜂主要通过分裂和分蜂的形式进行繁殖,分蜂时蜂王会带着一半以上的工蜂离开母巢,有时候羽化出房的处女王也会带着一部分工蜂离开母巢,进行第二次分蜂,但是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非常少见,因为小蜂群在野外生存几率非常小。

蜜蜂属于多雄性真社会性昆虫,所以整个蜂群是由许多同母异父的亚家庭组成,群内工蜂都是全同胞姐妹或半向胞姐妹,它们具有不同的亲缘关系指数,工蜂都希望群内有更多的全同胞姐妹,以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但这种不同的亲缘关系对于蜜蜂群内行为和群体决定意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还没有定论。

1. 促使蜜蜂分蜂的因素 促使分蜂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蜂群因素。环境因素是分蜂的外因,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巢内环境因素;蜂群因素是分蜂的内因,包括蜜蜂群势、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等。此外分蜂还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

1.1环境因素

促使分蜂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是蜜粉源条件和气候条件。较丰富的蜜粉源为蜜蜂的群势发展和分蜂后的蜂群生存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分蜂均发生在蜜粉源较充足,蜜蜂群势增长的季节。闷热的气候可使分蜂热增强,促成分蜂提前发生。

巢内环境方面,蜂巢拥挤、通风不良、巢温过高、粉蜜充塞压缩子脾、供蜂王产卵的巢房不足、缺乏造脾余地等,都能加剧分蜂热程度。

1.2蜂群因素

强盛的群势是分蜂的前提,这是蜜蜂与环境适应的结果,因为弱群分蜂后的分出群和原群生活力减弱。蜂王状态、卵虫数量、哺育蜂数量是影响分蜂热相互关联的因素。

新蜂王控制分蜂能力比老蜂王强,因为新蜂王产生并释放的蜂王物质较多。新蜂王产卵力强,使蜂群中有更多幼虫,减少或避免蜂群哺育力过剩。由于幼虫少、哺育蜂多,产生蜂群哺育力过剩,是导致分蜂的重要因素。

1.3季节因素

分蜂热程度与季节有关,分蜂季节蜂群普遍发生分蜂热,即使群势不是很强。在云南昆明,中蜂分蜂的季节仅限于2-4月和8-10月,其他季节即使达到8~10足框的强群也基本不分蜂。长白山中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 6月中旬。

2 分蜂行为

2.1分蜂前的准备

蜂群的分蜂是一种群体行为,在分蜂之前,个体的增多是必经阶段。寒冷的冬天过后,蜂群的活动开始复苏。特别是大流蜜期开始后,花朵产出大量花蜜(流蜜量大于蜜蜂的采集能力),工蜂开始变得很兴奋,并努力地采集花粉和花蜜来饲喂幼虫和蜂王,蜂王也开始产更多的卵。蜂群在外界气候条件适宜、蜜粉源充足的条件下,由于饲料多,工蜂的上颚腺分泌丰富的蜂王浆并持续饲喂给蜂王,蜂王产卵增多,24h可以产卵1600粒以上,使蜂群在2~3个月内由过冬后开始繁殖时的数千只蜜蜂发展到数万只蜜蜂。随之而来,饲喂幼虫的工作就会十分紧张,而且活动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当大量幼蜂同时出房时,就会发生“人口爆炸”[2]。巢内的蜜蜂会感到十分拥挤,也没有更多的巢房储存蜂蜜,巢内开始混乱。为了维持群内持续,释放出空间,蜂王和工蜂开始培育处女王,分蜂正式启动。

总之,分蜂前需要经历:蜂群大量繁殖——巢内拥挤——筑造王台——侦察蜂“侦察”新蜂巢等准备工作。

2.2分蜂行为

自然分蜂是指蜜蜂群势增长到一定阶段,群内培育雄蜂、培育新蜂王,随后,蜂群的约半数蜜蜂连同原蜂王一起飞离原巢,在新址另行筑巢而居的行为。蜜蜂以自然分蜂的方式来增加种群的数量,分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繁殖。

分蜂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蜂王在王台里产卵,通常会有6个以上王台同时得到培育。根据Winston(1987),在分蜂开始前1个月就可能开始培育新王,但是王台的出现并不一定能确保分蜂的出现。在分蜂前一个星期左右,饲喂蜂王的工蜂开始减少,蜂王也停止了产卵,这是为了减小蜂王的体积和减轻蜂王的体重以便在分蜂时能够飞行。大

部分蜂王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母巢,工蜂这时对蜂王也不会像平时那样客气,它们会咬住蜂王的腿往外拖,直到蜂王离开蜂巢。

在分蜂前十几个小时,工蜂开始停止采集工作,大量蜜蜂在蜂箱底部“休息”,侦察蜂也开始外出寻找新居。大多数情况下侦察蜂们能发现几个或十几个候选新居,这时侦察蜂会用跳舞的方式告诉同伴们它找到的新居的方位,并希望更多的蜜蜂能参与到它的舞蹈中来。如果没有同伴参与,侦察蜂会自动停止舞蹈,那么她找到的新居也就同时被否定。但如果有很多同伴参与,它就会跳得更加兴奋,同时它找到的新居成为分蜂后新居的概率也就更大间。由于蜂王产卵数目骤减,大量的青年蜂无法正常进行哺育工作。它们会显得非常兴奋,填满巢内所有空间,大多数时间它们喜欢悬挂在巢箱门口。它们也是分蜂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活跃的分蜂群体”。

分蜂多发生在无风的晴天,所有蜜蜂会大量吸食蜂蜜。发动者会先跳“呼呼舞”以招引同伴一起离巢,同时从腹部放出同种功能的信息素,这样很快就能召集到大量同伴随蜂王一起离开母巢。值得一提的是由一两只工蜂发起的锯齿型步伐的“呼呼舞”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成它的召集任务,使整个蜂群一片混乱。

当分蜂群体离开母巢飞往新居的时候,只有占蜂群5%的侦察蜂知道具体的方位,但是分蜂群体却能十分迅速和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这么少的侦察蜂是怎样引导蜂群到达目的地的呢?目前有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是:侦察蜂在分蜂群云团里快速地穿梭,把整个群体带到目的地,也就是说分蜂群能够看到前进的路线,这就是视觉假说。第二种假说是:侦察蜂飞在分蜂群体的前面并从Nasanov腺体中分泌信息素,从而引导蜂群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嗅觉假说。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视觉假说还是嗅觉假说都还没有得到定论[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分群是比较脆弱的,如果在分蜂后遇上久雨不晴等恶劣的天气更是如此,因为蜜蜂的蜜胃储备的蜂蜜最多能够维持10d。另外,如果一个新分群在未及时找到新居而遇上暴风雨,后果将不堪设想。

3.分蜂行为的效益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蜜蜂能不能分得或贡献最多食物与分蜂有内在关系。当蜜蜂数量较小时它们会在一起生活,当群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时,半数的蜜蜂就会分蜂飞往新居。蜜蜂是高度合作化的社会群体,维持群体生存的所有工作在工蜂间都有明确和高效率的分工。为了维持整个蜂群及自身的生存,工蜂能够根据群体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她

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出更有利于群体繁殖的环境。随着蜂群群势的增加,从宏观上会产生两种效应:合作效应和距离效应。合作效应是指随着群内蜜蜂数量的增加,产出的食物也会增加,并且呈上升趋势,寻找食物的时间也会减少。但是蜜蜂达到一定数量后,合作效应会逐渐减小。这是因为蜜蜂越多,他们要飞到离相互间更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使得产出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显而易见,这种距离的不利在寻找食物上的体现会随着蜜蜂的增加越来越明显。最后的结果是,随着蜜蜂个体的增加合作效应开始会很明显,总的产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到了一定的数量后,距离效应就会占优势,而总产量就成了下降的增长趋势。这时,分蜂就成为回到总产量呈上升趋势的最好方法。

4.结束语

蜜蜂分群行为对蜜蜂种群的繁荣意义重大。分蜂活动可使蜂群数量增加和分布区域扩大,促进蜜蜂种群繁荣。但是,分蜂对养蜂生产则影响很大。在分蜂的准备期间蜂群呈"怠工"状态,减少采集、造脾和育虫,限制蜂王产卵,蜂群的这种"怠工":状态在蜂学术语中称为分蜂热。如果分蜂发生,将使原群的群势损失一半以上,所以,控制分蜂热成为蜜蜂饲养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深入了解蜂群的分蜂行为,掌握促使分蜂的因素和分蜂机制,对抑制分蜂热、避免发生分蜂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承赋. 蜂群的分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生物学通报,2009,07:12-15.

[2]黄强,曾志将. 蜂群分蜂行为研究进展[J]. 蜜蜂杂志,2007,06:36-38.

篇四 蜜蜂分群视频
人工分群的方法

人工分群的方法

人工分蜂,就是人为地从一个或几个蜂群中,抽出部分蜜蜂、子脾和蜜脾,组成—个新蜂群。人工蜂群是饲养管理中增加群数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防止自然分蜂的一项有效措施。人工分群通常有单群平分和混合分蜂。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要在蜂群培育强壮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以弱群分蜂,则会愈分愈弱,结果是徒劳无功,得不偿失。本文来源39蜂疗网。

人工分蜂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等分法 就是将一个原群按等量蜜蜂和子脾分成两群。此法的优点是两群蜂都由各龄蜂组成,不致破坏其正常的生活规律,日后群势增加较快;缺点是蜂群由强变弱,生产力下降。为了不影响生产,通常在大流蜜期前45天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两个新分群分别放置在原群的两侧,子脾、蜜粉脾均等分开,—群保留原蜂王,另一群在次日诱入新蜂王。经过分蜂后,外勤蜂经过一段时间也基本飞投入两群,若发生偏飞,通过移动两个蜂箱的位置可调整过来。

2.偏分法 就是将一个原群人为地分成强弱不等的两个蜂群;优点是可预防原群产生分蜂热,并使原群迅速发展为强群;缺点是全场可能出现较多的弱群,影响发展,同时,若处理不当,蜜源缺乏时,小群易遭盗蜂袭击。具体操作办法是:原群留在原址,提出2—3脾带有青年工蜂的子脾和蜜粉脾放在空箱中搬到离原址较远的地方。缩小巢门,以防盗蜂,半天后再给这个无王小群诱入蜂王即可。

3.混分法 就是从几个强群中各提出若干张带幼蜂的子脾和少量蜜粉脾,放入同一个空箱内组成一个无王群。半天后给该群诱入蜂王或王台。实践证明,利用强群中多余的蜜脾和成熟子脾,并给以产卵王或成熟王台组成新蜂群,在任何情况下,分群后的蜂群都比不分群的原群所培育的蜜蜂数量多,产蜜量也至少增加三分之—以上,这是因为,混合蜂群可从根本上解决分群和采蜜的矛盾。采用此法时,为防止外勤蜂回原巢而使子脾受寒,应适当多抖一些青幼年蜂到新组成的蜂群中来。这种方法组成的无王群,一般比较容易接受新王。在临近大流蜜期和正值大流蜜期,若全场的蜂群都已发展成为强群,有些蜂群出现自然分蜂征兆,则宜采用此法。

4.补强交尾群法 经过短期观察.已交尾产卵的新蜂王若产卵性能良好,则可用强群中的青幼年蜂和正在出房的子脾,将该蜂王所在的交屋群逐渐补强,使其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强群投人生产。此法应在不影响强群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优点是既可充分利用强群的哺育和新蜂王的产卵力,而不致影响强群的正常发展,还可在短期内获得一定数量的新蜂群以扩大生产规模。

不论采用何法分蜂,新分群的群势一般较弱,调解巢温、育虫、采集、防卫等能力较差,因此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应采取补饲、遮阴、防盗等辅助措施,使新蜂王充分发挥其产卵性能,以加速新分群的发展。

篇五 蜜蜂分群视频
(中蜂新法饲养讲座系列-20)蜂群自然分蜂的产生利用和控制

篇六 蜜蜂分群视频
自然分蜂群的处理与收捕

自然分蜂群的处理与收捕

自然分蜂飞出的蜜蜂,会暂时结团于附近的树干或建筑物上,然后再飞到远处的新地点营巢。因此,必须及时收捕蜂团,以免飞失。对于西方蜜蜂,可根据蜂团大小,先准备—个空蜂箱.里面放一个虫卵脾、适量空脾及巢础框。收捕蜂团,可采用巢脾引诱、剪下树枝或振落等方法。当蜂团结在粗大的树干、墙头或篱笆上时,应以带蜜的子脾引诱,将巢脾贴近蜂团,促使结团的蜜蜂陆续爬上巢脾。引蜂时,要注意检查蜂王是否上脾,只要收回蜂王,剩余的蜜蜂会自动回巢。如果蜂团结于较细的树枝上,可将树枝剪断,置于准备好的蜂箱中。倘若蜂团结于高大树木的枝条上,可以用一捕虫网或纤维袋用铁环支起,最后用一根长杆连接住,使蜂团落入网中或袋中,再倒入蜂箱中。本文来源39蜂疗网。

至于中蜂,其野性接近于野生状态,蜂性活跃,收捕蜂团的方法和用具,与意蜂有所不同。中蜂的收捕方法,可同样用于意蜂,而常用于意蜂的方法,却不适用于中蜂。

中蜂常用收蜂笼进行收捕.收蜂笼是用竹蔑编成的,口径约25厘米,高约32厘米.内层铺竹叶,外层铺棕皮,使收蜂笼的壁既能透气,又不透光,使用前,亦在笼内绑上一块老脾或涂上蜂王外激素的浸出液。当自然分蜂群集团以后,先将收蜂笼挑套在蜂团上方,宠的内缘必须接靠蜂团。

然后,利用蜜蜂的向上性,以淡烟或软帚驱蜂上移,并以蜂刷或鹅羽顺势催蜂入笼。待蜂团入笼后,轻稳地将笼取下,用塑料窗纱或帐纱封住笼口,暂挂在凉爽的地方。当蜂箱布置好后,就将蜂笼中的蜂团振落在蜂箱中,然后迅速盖好箱盖,为了防止蜂群不上脾,而在蜂箱的空处结团造脾,可事先在蜂箱的空余处塞满稻草。

自然分蜂发生后,原群应及时进行检查处理,除了保留一个较好的王台之外,其余王台全部毁除。适当地提出空脾,加进由弱群或新分群提出的卵虫脾,增加哺育蜂的工作量,彻底消除分蜂热。

篇七 蜜蜂分群视频
蜜蜂。

【蜜蜂分群视频】【蜜蜂分群视频】

蜂群

一个独立的蜂群包括数千至数万只个体,在一年中不同的生活阶段.蜂群的数量有一 定的差别。

(一)蜂群的成员

一个独立生活的蜂群,其成员包括蜂王、工蜂、雄蜂三种形态以及两种性别的个体

1.蜂王蜂王在体形上与其他两型蜂相比,体大腹长,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性【蜜蜂分群视频】

蜂。在一个蜂群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一只蜂王,它的主要职能是产卵,还能分泌信息外激素, 使蜂群保持稳定维持正常的生活规律。蜂王一生中除交尾和分蜂之外,从不飞出蜂巢。

2.工蜂身体最小,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在蜂群中数量最多,在正常的 蜂群中不产卵。工蜂是蜂群中的主体成员,承担着除了生殖以外的所有任务,如维持蜂群 生存和正常生活的环境、采集花蜜花粉、酿制食物、修造巢脾、哺育幼虫、清理蜂巢、防 御敌害等。

3.雄蜂比工蜂大比蜂王小,体形粗壮,是蜂群中的雄性成员,在繁殖季节,一个蜂 群中雄蜂数量有几十至几百只。它们的职能就是与处女王交尾。

(二)蜂群中的个体的代换

1.工蜂的代换工蜂寿命最短,代换速度最快,在蜂群活动旺盛季节,大约一个多月 就全部代换一次。越冬期,蜂王停止产卵,蜂群中无新蜂出生,但老蜂却要不断死亡,因 此蜂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逐渐减少。由于越冬蜂寿命较长,蜂群的个体数会相对地保持稳定, 维持蜂群的生存。

2.雄蜂个体的代换雄蜂是蜂群中季节性成员。蜂群通常在春末或夏初才开始培育雄 蜂;到了秋季,当蜜源逐渐减少时,工蜂会把雄蜂驱逐到蜂箱侧壁或箱底处,不让它们吃 蜜.最后逐出巢外而死亡。有时工蜂也会咬开雄蜂房拖弃雄蜂蛹,所以正常的蜂群在越冬 期没有雄蜂。

3蜂王的代换蜂王在蜂群中的正常代换有三种情况:一是自然分蜂,蜂群首先培育 新王,在新王出房前,老蜂王飞离原巢同分出群工蜂另寻新居筑巢,原巢由新王代替;二 是自然交替:当蜂王衰老或伤残时,蜂群中就会培育出新王,新王和老王在同一蜂群中可

以共同生活一段时间,老、残蜂王自然死亡后,新王即代替了老蜂王。三是急迫改造:如 果蜂王突然死亡,工蜂就会把3d以内的工蜂幼虫房改造成急造王台,培育成蜂王。如果蜂 群中无小幼虫或越冬期间失去蜂王,蜂群就无法培育出新蜂王。这样的蜂群就失去了正常 生殖的能力,其结果就会逐渐消亡。

生活习性

基本特征

蜂王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经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经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食物特征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

【蜜蜂分群视频】

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

②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准蜂。

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

蜂群的基础管理

1、 蜂群的合并

在正常情况下,蜂群都是独立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蜂群是不允许外来者进入的。不同

的蜂群具有不同的气味,蜜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外来者的。为了将不同蜂群合并到一起,就需要将其气味混同即可,这就是合并蜂群的原理。

1.直接合并法直接合并法的操作方法是:首先将一箱的蜜蜂调整到蜂箱的一侧,然 后将另一群的蜜蜂放置另一侧,中间用隔板隔开或相距一框的距离。第二天,当两群蜂的 气味混同时即可调整到一起,抽出多余的巢脾,盖上箱盖即可。直接合并法适合于大流蜜 期或蜂群刚出窖时,蜂群基本气味相同时。但不同的蜜蜂表现也不相同,应用此法时,必 须先试验然后再普遍使用。在合并时如向蜂群中喷一些稀薄蜜水,或在箱底滴上几滴香精 效果会更好。

【蜜蜂分群视频】

2.间接合并法间接合并法适合于任何时期。其操作方法是:将其中一群放在巢箱

内,在巢箱上盖一张报纸,报纸上可钻一些小孔,这些小孔能使上下气味相通,但蜜蜂不 能通过。在其上边叠加一继箱,将另一群蜂放人继箱内,叠在巢箱上。不久,蜜蜂就将报 纸咬透,开始上下交流,群味也就混同了。如用铁纱副盖代替钻孔的报纸,将上、下两群 隔开半天至1 d,然后再合并,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在合并的过程中,如1d以后蜜蜂不 咬报纸,可将报纸划几条裂痕,之后蜜蜂可在此处咬开。

2人工分蜂

人工分蜂的方法有平分法、偏分法、多分法和混分法以及补强交尾群法等多种。

1.平分法平分法是养蜂常用的一种人工分蜂的方法。其分蜂的原则是将原群中所有 的蜜蜂、各类子脾,一分为二。其中一群用原群蜂王,另一群用新产卵蜂王,如两群都用 新产卵蜂王对新分群都很有利。

平分法的具体操作是将蜂箱向一侧移动,移出的距离约半个蜂箱,另一侧放置一空蜂 箱,将一半的蜜蜂、各类子脾、蜜粉脾提入空蜂箱中,次日诱人一只新产卵蜂王。如新分 群和原群都用新蜂王,可在分群的前一天将原群中的老蜂王去除,第二天将蜂群一分为二, 两群同时诱人新产卵蜂王。摆蜂箱的位置很重要,让新开的两蜂箱的巢门均匀地分布在原 巢门的两侧,让飞出的蜜蜂在回巢时能均等地分到两个蜂群中。否则蜜蜂就会偏集,蜜蜂 少的蜂群,子脾得不到哺育和保护,蜂子就会死亡。

2强弱分蜂法强弱分蜂法也是养蜂经常用的一种分蜂方法。它的分蜂原则是将原群 分为强弱两个蜂群,强群用原蜂王,在弱群中诱人新产卵蜂王。具体操作方法为原群留在 原址不动,提出2}3张带幼蜂的封盖子脾和蜜粉脾,放人一空蜂箱内。然后将新分群放置 离原群较远的地方。全场所有的新分群可放置在同一位置,并排列整齐,有利于管理。如 新分群的蜂数不够用,可在原群内提出带幼蜂的子脾,将幼蜂抖人新分群,子脾还回原群。 第二天如发现大部分蜜蜂飞回原巢,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向新分群内补幼蜂。在原群内提蜂 时,要注意不能将原群蜂王提出。原群蜂工如较老,也可在分蜂的同时将其换成新的产卵 蜂王。分蜂后可用蜂场中的所有强群来补助弱群,使弱群快速加强。补蜂的方法是,从强 群中抽出要出房的封盖子脾,加人弱群中。有的蜂群可同时带一些幼蜂,这样补助的速度 会更快;有的蜂群如带幼蜂就会出现围王等现象,这样的蜂群就不能带蜂,在实际操作中 要先试验,后实行。

3混合分蜂从不同的强群中各提出若干张带幼蜂的封盖子脾和蜜粉脾,组成一个新 分群,称为混合分蜂。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蜂场选好一放蜂位置,按计划的分蜂数量,将 空蜂箱摆放好。从不同的强群中分别提出带蜂的老熟封盖子脾、蜜粉脾,放人同一个空蜂 箱内组成一个新分群。如新分群内脾多蜂少,可在蜂场内任何一个强群中提出幼蜂补充, 要保证新分群中蜂多余脾。因为第二天新分群的部分蜜蜂还会飞回原巢,新分群的蜂数会 下降,最后要保证蜂脾相称。一般在新分群组成的第二天,诱人一只产卵蜂王。

4利用交尾群分蜂法一般的蜂场,都会自己养王,组织交尾群,完成养王任务后, 可将交尾群合并到他群或交尾群互相合并。为了增加蜂群的数量,在培育越冬蜂之前可用 强群补充交尾群,让交尾群能够独立繁殖培育越冬蜂。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强群中的老熟 封盖子脾提到弱群中,在培育越冬蜂之前要达到平箱群满箱以上的程度。这样的交尾群便 可成为一群独立的蜂群。

3.防止盗蜂

如果蜂场发生盗蜂,被盗群中的贮蜜会被洗劫一空;严重时会造成大量工蜂伤亡、蜂 王遭到围杀、全群飞逃的现象;盗蜂会使传染性病害蔓延得更快,尤其是病群被盗时更是 如此;盗蜂会严重影响蜂群的正常生活、繁殖和生产,因此防止盗蜂是养蜂管理中极其重 要的工作。

1、一旦发生盗蜂,应立即缩小被盗群的巢门,并在巢门口放置盗蜂防御器。造成曲拆的进口,或涂些石炭酸、煤油等驱避剂。

2.盗蜂发生较严重时可将作盗群的蜂王临时取出,使其造成不安而消除盗性。

3在被盗群的巢门上,倒装一个脱蜂器,使盗蜂只能进而不能出,等到傍晚再将被盗

群移到5 km以外的地方,使潜入被盗群的盗蜂,无法再重返作盗群。同时,在被盗群的原 址上,放一空蜂箱,巢内放一把艾草或浸有石炭酸的碎布片,对盗蜂产生忌避的条件反射, 以防止其余盗蜂再飞来作祟。

4。将作盗群迁走,原址放一空蜂箱,内盛空脾数框,收集飞回的蜜蜂,由于蜂巢环境 的改变,使作盗群的盗性消失。这时可撤走空蜂箱,将作盗群迂回。如果盗蜂十分猖撅, 蜂群已经大部受害,则应立即迁移场址。

经济意义

1、 授粉:广泛用于大棚作物提高作物产量

2、

蜂产品:

蜂蜜

1.抗菌作用未经处理的天然成熟蜂蜜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在

2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蜂蜜对心血管系统能起平衡调节作用。当血压升高时有降压作用,相反血压下降时有升压作用。蜂蜜还有强心作用,它能使冠状血管扩张,消除心绞痛。蜂蜜对幼儿血红蛋白有提高作用。

3.生长发育有积极的影响

4.加速创伤组织修复的作用蜂蜜对各种缓慢愈介的溃疡都有加速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

5.解毒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5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