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材依据】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二)”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刚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基础上,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
学习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当学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之后,认识到了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有失误。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节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自然会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调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师通过运用歌曲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对外开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心的转移
1、时间:1978、12
2、地点:北京
3、基本内容(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4、历史意义
(二)改革的历程和成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三)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课前的积极准备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正式授课。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比较新颖、视频资料的选取也十分合理、问题的预设比较成功、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基本达到了课标要求和预期目的。
然而,由于对重、难点内容讨论得比较多,在时间上略显紧迫。同时,在竭力贯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时,感觉和自己的设想有点差距。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反复研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力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认真揣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与体现、教学评价上尽可能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合理化、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并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
上一篇:二项式定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