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阳邑乡石象学校 田丽萍

文章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在第一次与新教材接触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

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经过演练,从中推选出三组在全班进行辩论赛。一小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字正腔圆,语气强烈。一小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次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节奏明快,针锋相对。孔子曰:“吾不能决也。双方斗为平局,不分胜负。”“哦!”全班发出热烈的喝彩声。我接着说:“孔子当年判平局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态度。假如孔子现在还活着,他老人家会怎么样裁判呢?”学生抢着答:“仍然是平局。”“为什么?”“因为两个小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两个小儿观察事物光凭直

觉,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早晨、中午的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太阳大小也相同,只是背景不同罢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反思: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在排演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谁,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3.作文评改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因为教师面对几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时间内都给予恰到好处的承认是困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小组合作。

反思:在批改和讲评这一关键环节上,我充分相信同学。分小组轮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动前,将作文互批的宏观要求告诉给学生。活动中,精批三分之一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为讲评作准备,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面批。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学生为主评人开展评讲活动。教师在中间对讲评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被评作品进行适时、适量的二次评价,沟通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课型不仅改变了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定势心

理,而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把修改讲评的过程变为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

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二: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之案例及反思(2011)

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之案例及反思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认真仔细地揣摩人物心里活动,体会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感悟人物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人格。

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后小组合作探究质疑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等。

《穷人》一课教学过程片段:

导语:

我们已经知道了本文讲的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渔夫在得知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他们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前后心理是怎么想的呢?这节课让我们首先走入桑娜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思考:1、桑娜在领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是怎样的心情?2、你能将五个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要求个人想好后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我参与到其中,发现有的小组无所适从,还没确定谁先说,于是我引导小组长要对各个组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责任,自己要模范带头,鼓励组员人人发言。有的小组完

全是由优生唱“独角戏”后进生成了旁观者和旁听者,仿佛置身事外,讨论与他们无关。于是我引导小组长要关照鼓励后进生,把机会先让给他们,要尊重和信任他们。有的小组分工较合理,责任明确正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其中第六小组的表现令我最满意:在小组长严密的监控下,严格的要求下和精心的组织下,由小组长带头说,接着是记录员说,其他组员轮流发言(后进生优先),记录员记录汇总,效果较明显。于是我将这组请到讲台上给大家做示范,没想到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学生表现积极,都想为各小组争光,连平时只能考五十多分的曹某也能说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令人惊喜。

将近七八分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其他小组补充完善。待我们共同体会到桑娜紧张、害怕、担忧、自责、后悔、下定决心的那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和想象出省略号内容后,我客观奖励了先进小组和个人。

反思:

在本节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思考方式,学习方式等,才能及时去引导,鼓励学生。教师的评价面向全体,包括各小组和先进个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另外,关于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明确问题,我心中还存在困惑:是固定各职明确各责好,还是轮流转化角色好呢?因为固定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特长而定,能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但不能

很好地让小组成员向多层面发展;如果轮流换人员“就职”,可能效果又不太好,因为有些学生确实不适合,还请同仁们指教。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三: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时间的流逝见证着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校的全体教师,继续扎实工作,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并在学习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进而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准备阶段,搜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广泛的调查;课题实施阶段,拟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探索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进行阶段总结,适当调控;课题总结阶段,有关教师写出总结、研究报告。下面把我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做一简单汇报。

1、理论学习

本阶段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开展研究,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为了对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了解合作学习现状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阅读大量有关理论专著和有关文献。主要阅读文献有《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王坦《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吴幼颖等,理论的武装使我们能更加准确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不断完善方案措施,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反思。注意积累实验材料,及时做好阶段总结,新学期以来,我们学校大规模的进行了全员性的达标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活动。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地参加了讲课、听课、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认真观察分析教师们的课堂调控方法,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完善学案教学,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修改、完善。

3、撰写论文和小结

结合研究过程撰写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还可以促进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行调整我们的思路,并为下阶段的行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还可以促进我们及时整理阶段性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而顺利地达成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我们所撰写的论文和小结都在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接受组员的评价和检验。

4、 研讨和交流

(1)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和交流。我们根据本课题的阶段性和课题的有关环节定期召开研讨会,以交流和会谈,相互流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新认识和新的体会。

(2)与其他研究小组的交流。我们和其他研究小组不定期交流研究的心得,互相交流研究心得体会,互相借鉴。

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产生师道尊严。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而只有在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学生观,培养出学生的现代人格。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

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4.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

郝玉凤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曾经迷茫过、徘徊过,也曾经步入了误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案例及反思。

1.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所以小组成员需要适当搭配,否则有些学生会被冷落。因此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组员各尽其职,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起指导作用,否则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明显。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励学生:看看哪组配合得最好、发表得最有见解。经过讨论,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其他各组补充或纠正。

反思: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

2.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教学内容:

《幸福在哪里》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

在教学《幸福在哪里》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八人小组内分好角色,由朗读到脱离课本。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幸福到底是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寻找自己的有利证据,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反思: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并且强调,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在排演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学生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论是谁,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3.作文评改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因为教师面对几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时间内都给予恰到好处的承认是困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小组合作。

反思:在批改和讲评这一关键环节上,我充分相信同学。分小组轮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动前,将作文互批的宏观要求告诉给学生。活动中,精批三分之一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为讲评作准备,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面批。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学生为主评人开展评讲活动。教师在中间对讲评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被评作品进行适时、适量的二次评价,沟通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课型不仅改变了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定势心理,而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把修改讲评的过程变为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焕发独特的魅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五: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反思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呈现的问题

《课程标准》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狭隘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师的设计框架内、在教师的控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气氛活起来。其本质仍是顺着教师设计和思路,把学生仍作为“客体”,学生仍未脱离“被动接受”的阴影。如何把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生动活泼与教学上的散漫、随意、肤浅、热闹区别开来是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积极、主动、渴求知识的热烈场面;是师生、生生的和谐互动与思维碰撞;是学生目不转睛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涌动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质疑、沉思后的顿悟;是静静地倾听、七嘴八舌地讨论、为争议后取得的共识而情不自禁地欢呼;是对同伴独特的见解所折服、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喝彩。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和要求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如前后两桌四人一组、前后左右6或8人一组等。由于小组合作是新的教学方

式,因而要运用得好,就要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的划分小组,指导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白目标,清楚任务,处理好分工与合作;营造合作的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可行性强的合作内容;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等。只有在细节上准备充分了,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和困难时也能及时控制。

(二)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1)分组任意不科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前后桌同学组合成为一个学习小组的形式,简单,省时,但却忽略了这么一个问题:这四个同学的整体基础如何?个体差异如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除了有“小组合作交流”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小组优化组合”。学习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势必会使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在交流中或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2)分工随意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里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但由于教师分工不明,只是布置学生表演,并没有具体指定各自角色,或指定小组某一同学负责,结

果就使学生只关心自己的任务,没有体现出合作意识,也未能发挥好集体的智慧,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3)时间忽视不充足:学生对老师提出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非常投入。就在学生们积极讨论,交流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教师为了赶进度,一声“时间到”,学生只好匆匆中断合作,听任教师下一步的摆布。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的,正是迸发学生思维火花,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极佳机会。但是,学生的合作如果没有得到时间的保证,就成了走过场,学生的合作不深入,或一半而止,白白地浪费了这一次小组合作的机会。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应该是面向全体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既然面向全体,就必须保证每个人的时间,不能厚此薄彼,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从中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4)内容泛滥无价值:有些教师在教学生字时,连一些非常容易识记的生字,也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编一个小故事帮助识记;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在课文中比较容易就能找到的答案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是否恰时,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

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三)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具有与其它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但不可滥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功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1)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而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

(2)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

(3)当学习任务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

(4)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方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必须要有十分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目的,以及主题是否适合于“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要有较强吸引力,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收到意料不到的合作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王友来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学习的新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散乱,问题设置小、碎、细,且缺乏探索价值,参与欠平衡(少数学生唱主角),小组活动次数频繁且时间失控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怎样才能更好的在语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共同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预习时合作,调动预习积极性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学习起来感到吃力。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如语文教学中需要的课外知识资料很多,教师在布置预习时经常会叫学生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并且每次都可以比比谁查到的多,哪个小组查到的又多又好,这样学生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个人查找的多,小组一交流,小组的资料当然也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了充分扩展,很多时候,学生获得的资料比教师预想的还多还丰富。但教师也应该注意到,学生查到的资料有时很多,有的还很长,如果要交流完就得占用很长的课上时间,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交流又会影响学生的热情。为了既不影响学生的热情,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布置查找资料时,要让同学们把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那样课上就会有时间找更多的同学发言了。有时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的特点,预习前,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认真地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练习时合作,兴趣和效益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低年级的生字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组员之间轮流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词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举到全班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了生字生词。记得那是我教三年级语文时,一次生字教学中,在教学“播”这个字时,我只说了“播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可是我班一名同学却说她的方法比我的好,我立刻请她给大家讲讲,她说:“我们小组在练习时是这样记忆这个字的,播种当然要用手,所以肯定要用提手旁,但把种子也就是„米‟播到„田‟里后,还要盖上一层土,也就是在„米‟的上边再加上一撇。”多精彩的讲解呀!我当时带头为她鼓

掌,激起了同学们更高的兴趣。高年级需要掌握的字词、古诗、短文的数量很大,这需要学生在课下多加练习,但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地去练,这时小组合作练习的效果会很好,可以在小组中开展过关比赛,让各小组在课下积极练习,会了可以过关,看哪个小组过关最快,这时,有人督促就有动力,为了小组,为了自己,学生在比较积极的状态下抓紧时间练习,使兴趣和效益双双提高。另外,小组的几名成员间还可以开展知识抢答形式的练习,一人出题目,其余三人进行回答,也可抢答。这样的练习范围小,并且有一定竞争性,学生参与机会多,因此积极性很高。学生既在出题和回答过程中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学习时间的活动面和活动效益。

(三)读议中合作,互相激活思维,提高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老师让读了,就在那儿“休息”,等到老师问:“都读完了么?”也会随声附和“读完了”,其实根本没有读,在后边的讨论中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并且很认真。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监督员、有的是总结人,对平时好“静”的学生也有具体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概括性,为以后的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活动表演中合作,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学习语文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轻松自由压力小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能量喷洒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以表扬鼓励为主,适当提出修改意见,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作品,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大,从而真正配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课文时,由于课文比较好分析理解,我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阅读,然后在课上利用最后的一段时间安排大家表演,并在小组间开展比赛,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每次比赛结束时,优胜方的欢呼和兴奋,成功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旁无代替的,而负方也不甘示弱,相反他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获胜增强信心,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大力倡导和推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真正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在合作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在交流互动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索,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仅自己动脑筋,而且还要和大家一块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并且还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不习惯也不主动思考,不知道从何想起,更不知从何说起,难于用语言表达。这

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和谐融洽,有说、有笑、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肯定长处,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如:“你敢于提出问题就是好样的,这说明你动脑子去思考了”,“你提的问题很有深度”等。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者讨论的不够积极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去与学生交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如“你们没有问题,那老师提出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这就要求他们在独立思考时还要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考的习惯。如,讲《灰雀》一课时,有的同学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儿灰雀到哪里去了”,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只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唇枪舌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敢想了,敢质疑了,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学习《当飞机遇险的时候》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当飞机脱险时,“机舱一片欢腾”,此时小扬眉、周恩来及其他乘客有什么表现?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大家再现“机舱里一片欢腾”的情景。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进行了表演,他们表情丰富、配合默契,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中,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使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时,要考虑那些在全班同学面前想说却不敢说,想读却不敢读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他们自信,像“你很棒,你一定行,你一定会读的很好”,这样他们就能鼓足勇气大胆的去说、去读。组内汇报时先由他们说说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讨论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将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全班进行交流。组内的成员积极性都很高。这样既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个体的疑难问题,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举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干脆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尤其显得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如,让学生说说“刚才他们说了什么?”“你们听懂了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等等。这样逐步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听别人讲话,使注意力慢慢变的集中起来。当然这样做不是几节课就能见效的,但是老师要有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意识,使学生会倾诉,形成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在组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的发言做出判断,要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的见解。要使学生认识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四)、培养学生交流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要认真思考和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善于听取其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认识。在发言时,要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深入。当学生发言不普遍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教给他们一些发表意见的语言,如:“我认为某某同学讲的很好,”“我觉的某某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某某同学的意见错了,我的意思是……”随着不同情况的

出现教师要随时进行调控。当个别同学胆小或自卑,在课堂上羞于启齿时,要教育他们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缺点有利于进步;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别人后面,以至还没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言时,教师则要教育他们学会思考和尊重别人,并且只有自己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交流的习惯,教师要为孩子提供充分讨论的时间,使孩子敢说、会说,还要鼓励孩子用礼貌用语。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个体的努力,也有小组成员的协作,小组交流时,大家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合作的非常愉快。这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智力的开发,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乃至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实践,自我小结学习心得;发挥了学生的各种优势,积极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因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带来的教学难题。如何才能有效的将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般来讲,小组由4人或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教师依据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不同,让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由于学生存在着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最大限度的互补学习,互相帮助,合作小组一般不提倡自愿组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有如下几种分组办法:①优差组合。对于比较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欣赏了威尼斯美丽风光图片后,让学生了解“马克•吐温为什么只选择小艇来写”。这是一个统领全文内容的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如果在班上交流,肯定也有一些同学很快说出答案,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只在倾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候我们采取优差交叉合作的办法组织学习。通过优生的带动,学生们就能得出“小艇的样子比较有特色”“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小艇的作用大”这些结论。但是这种交叉合作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如果一味的使用这种方法,优生就不会有跨越式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有时候还可以采用第②种方法——同等生合作,A、优优合作,给他们布置一些较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B、差差合作,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可以无所顾及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时,对于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不同的方式概括小艇的样子,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参照课本来回答。

(二)、做好阶梯式学习计划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不同,思维能力不同,特别是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更加明显,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大难题。在具体教学中我用得最多的是阶梯式学习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

能力差异,布置的作业分为层次不等的问题,有些同学只要解决基本题,有些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题目,对那些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思维拓展训练,在解题讨论时互相帮助。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小组活动之后的交流更顺利,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吻合,在学生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常常利用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将自己所希望的结论有意识地提示给学生,甚至趁机安排好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这种教学,在表面看来,学生积极动脑,充分讨论,老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而实质却是由于老师介入过多,未能让学生充分合作,就被老师牵到预定的轨道上来了。新课程对老师介入学生的讨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老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困难的解决”和“问题的提出”的情况如何,进展怎样,及时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无论老师何时介入学生的讨论,都要定位于为学生更好地搞好合作学习上,而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圆满而剥夺学生通过合作尝试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

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前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要运用直观、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录像,或者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进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起动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讨论“大伙为什么把扬科叫小音乐家”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小组的学生得出了扬科能把什么声音都听成是音乐,对此予以肯定后,我又问:“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扬科酷爱音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能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其他方式,替代其他方式,而是让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共同运用,丰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努力实现我们的有效教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七:浅谈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八: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

几 点 体 会

太小:鲁明会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 它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 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有助 于学生提高头口表达能力,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 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那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呢?下面我的 几点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重点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根本上 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 学方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预习、阅读、作文等)引入了小组合 作,在合作活动中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发言评优秀、 赠红花等)千方百计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手、 动口,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 动、合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 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合作的具体实践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 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满足感,并 能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这些都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因此变得更主动,积极起来。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

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组 内找到自信。

例如:教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命 生命》,讲到文章准确而又生动的 语言时,我让学生以第二段为例,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 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在这个环节中当中,我让学生采用四人

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讨论完了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有的说: “茁壮成长”写出小瓜苗旺盛的生命力,有的说:“„冲破‟、„不屈‟

体现小瓜苗生命力的顽强;”有的说:“„仅仅‟写出了小瓜苗在没有阳

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对生命的执着;”也有的说:“„竞然‟突出了

我的惊喜。”这样一来,学生的发言基本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调动群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之间进行 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 ,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充分感受到“我能行”的学习自信心。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当好“导演”,学生当好 “演员”的角色,打破了以往那种教学中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

等,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小组合作 学习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权威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 ,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给学生以学习的自由空间,尊重独特见解,充 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的 转化,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书本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主张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审视课文,审视机会,审 视

人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来陈述 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表达自己对课文,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和体会,使蕴藏在学生心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因此,语文 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少,训练不够充分 的缺点,逐步改变了学生懒于开口,过分依懒老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相沟通,相互认识, 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学生中的 个别差异,缩小两级分化,有助于因材需教。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比较大,我 坚持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合作 交流。

例如:在作文讲评课上,争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七 刀切“”一言堂“的弊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

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 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 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 在讲评中,我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 组织学生写同一题材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 感受。如”记一次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体育运动项目,评讲时,要让 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 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项目中(跑步、跳高、跳远等)的感受。在学生小组合作 讲评的基础上,我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存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 放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评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设计好目标检测题,让学生单独完成练习及时反馈信息, 查漏补缺,并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语文问题 :如阅读短文,培养语文创新阅读能力,或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写、 扩写、 缩写等等。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阅读规律:读什么、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读时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想后怎样表达。在充分发表自己 的意见同时,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 在参与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养成合作精神,增强了责任心,培养学生 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树立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语文学习氛围,有助于实施因材 施教,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动,不断提 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九: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2.《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3.《爬天都峰》教后反思

今天上课分别在两个班讲了《爬天都峰》这一课。开课时以《黄山奇石》一课为导入,本计划让学生把这篇课文回忆着背一下,结果两班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只得引学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学生回忆起当时的金鸡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后为线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在找自然段时,三班学生先讲学生们说前两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过程,我当时觉得学生说得有道理,就很赞同,然后我们就这样进行了练习朗读及指导,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的对话和动作,说明他俩在比,这一点学生体会得较好,边想象了当时的情况边述说,不少学生都觉得这两个人很有意思大笑起来。到第二节在一班讲课时,学生在找时说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过程,并也说了理由,我觉得也算对,也赞许了,当时心里很矛盾:两个班讲的不一样,但两种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个最准,觉得似乎都有理,就两种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响学生体会文意。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作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开玩笑似的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我和其余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几个说一说,但却和学生一样笑得肚子疼,这时候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了,过了一会儿我忍住笑说:‚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然后进行读七八九段,学生就学会了对比。

在一班指导读六七自然段时,有个学生提出来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她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她真动脑子!‛

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了一下,通过看天都峰的高等,学生知道因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动,大都是像猴子一样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了解到课堂必须有一个主要目标把这个目标记在心里,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一些收获。

4.《槐乡的孩子》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劳和以苦为乐的特点,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个问题,槐乡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说自已读了课文后的的体会。学生在回答时,大都抓住了‚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对此学生感受最深,槐乡孩子以苦为乐的精神,是靠我点出来了,当时有部分学生说第三段写的槐乡孩子干活时的样子写得很好,当时天很热他们还在干活.我就趁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当时天气的热,又读一读描写干活时的句子,学生体会到孩子们劳动时是很快乐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读文理解文中的内函,但总结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点,看不到面。反思本节课,虽然课文都是由学生具体读,但都是我直接参与指导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属于半放半扶。下次的略读课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和学生一起学习。

5.《灰雀》教后反思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6.《小摄影师》教后反思

小摄影师》是第二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由于本课的对话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体意思。因此,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通过小组赛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交流答案。再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内心活动。最后,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有了课堂上对课文对话和心理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对孩子们来说,续写就不那么难了。有几个同学写得还很精彩,下面是几位同学的习作。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

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8.《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粗暴对待,通过反复品读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既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明晰道理,又给了全体学生一个展示与锻炼的机会,效果较好

9.《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

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10.《风筝》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上得成功在于:能把《新课程》崭新的理念在上课前一节课先和学生讲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告诉学生: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讲台并非是老师专有的阵地,老师要常常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也神采飞扬站在这里施展自己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颗种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阳光。我对学生提出几个‚允许‛: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保留不同于老师的差点,允许随时质疑老师的讲述。在把新课改的理念渗透给学生的基础上开始上新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设想,这是教学相长的好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中汲取营养,用于再教学时启迪学生的思维。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贾平凹写的《风筝》安排在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贾平凹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统治下,所以,这句话是当时自然气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对政治气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学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都让他们通过讨论自行解决。同学预习课文时,碰到问题能去查找资料,这是一种探究精神的体现;经过讨论解决问题,这是合作精神的体现。通过几节课和同学一起用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上课,我觉得新理念已经在慢慢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了,这是值得欣慰的。

对一节课成功了,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找准症结所在,以便于弥补不足。教学第四自然段‚风筝事件‛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上台表演整个事件的过程,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几分钟后,全班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我只好点名两位同学上台表演,结果效果相当差。两位同学用非常生硬的动作、语言,断断续续地说完整个过程,引得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我也觉得十分尴尬。课后我自我反思:学生表演时没有道具,凭空想象,加上也没有对话描写,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表达,因此,学生做起来困难。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通过表演来增加学生的空间,要因文而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1.《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解读文本还是不够深入,比如在仿说练习时,完全可以将课文中另外几个句子进行类似的仿说训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同一种句式去描写秋天的景物。在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读时,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因而,学生还不能创造性的将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运用。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所有学生体验了做诗人的感觉。同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基本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

13.《花钟》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

本课的不足之处有很多,如施教过程中,曾有学生说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他把蔷薇说得很美,美在把蔷薇比作了笑脸。在学生的理解水平说把蔷薇比作了笑脸未尝不可,但是从老师的经验来说这就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拟人句,那这就要想是不是需要把这个修辞手法告诉学生呢?如果不告诉那万一考试时碰到又怎么应对呢?告诉吧,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接受吗?犹豫不决,课堂时间可是有限的,只有含糊其辞课后再说。

不足之二:每次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之时,学生们就睁大眼睛看着我,其时我心里也急呀,于是乎急着想给学生一些启发,急着想看到学生举手,话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于是乎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来说少了许多,他们只是围着我的思路在转,思维空间也少了许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单一了许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而且是非常要不得的,以后即使冷场也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14.《蜜蜂》教学反思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因此在在教学《蜜蜂》这课时,我在直接引入课题后,就设置了学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蜜蜂》这篇课文,对于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有几只小手马上举起了。一个学生问: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我一听,真感到了一份惊喜,好极了,正好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来问的。我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你真是个思维敏捷的孩子,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呢?‛由此我带领孩子们进入了第一段的学习,抓住‚听说‛这一词语,让学生理解了因为法布尔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这一个试验,并告诉孩子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要像这位生物学家法布尔一样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十: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反思

李家台学校 黄国荣

在实践中,倡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作业。在听课中,我也常留心观察一线教师们如何组织学生实施合作学习。前不久,在一次听课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我”要回羚羊木雕后,“我”和万芳的关系会怎样发展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生1:友谊肯定会从此破裂。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低着头,有些害羞):我想,万芳可能……,可能……

生1(抢断):就是友谊从此一刀两断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听我的没错。 (生3伏在桌子上,好像一个局外人似的,不置可否。)

(生4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说。)(事后询问,该生原来想说我和万芳友谊可能更深了,大人是阻断不了孩子间纯真友谊的。多好的想法!)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存在以下不良心理。

1.盲从: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分析,就盲从于合作小组中其他成员,尤其是优生的观点,随波逐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哪边吹哪边倒。上例中的生2就有明显盲从倾向。

2.自我中心: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极易以自我为中心。加上有些学生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宠儿”,更是助长了他们的自我中心心理。于是,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往往对其他小组成员不屑一顾,不善于倾听,不允许有意见,希望别人服从自己。上例中的生1就是这种心理倾向的典型。合作学习中,如果依然是各行其道,那么合作又从何谈起呢?

3.不合群:在合作中总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常游离于合作团体之外,好像一个局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上例中的生3就是不合群的代表。

4.羞怯:有这样一部分学生,虽然也能积极参加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但是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或是难以走出挫折阴影等因素,他们总是谨小慎微,唯恐出错被同学耻笑,于是表现得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结果在小组成员面前局促不安、胆怯。上例中的生4尽管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害羞心理使他失去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好机会。

作为教者,对于合作学习我们也似乎走入了某种思想误区。 误区之一:分组即合作

在众多组织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见最有效的。由于小组人数适中,成员参与机会多,合作与竞争并存,同时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在很多公开课上都可看到小组学习。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分组的关键在于合作,但往往在实践中却成了合作的关键在于分组。显然,走入此误区关键在于我们机械理解了合作的真实含义。合作强调的应是学生的整体协作,共同完成教师所设制的教学任务,很显然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否真正认识并理解合作学习的真实含义。我曾用合作的方式指导《春》的教学。 小组一:声情并茂地朗读《春》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段落。 小组二:用画笔展现文中语言所描述的你喜欢的画面。

小组三:你所积累的有关“春”的古诗词有多少,展开背诵竞赛。

小组四:用绘画或语言展现你心目中的春天。

从表面上看,学生被小组化了,但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选择小组,都能根据自己的才能来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小组的任务又环环相扣,彼此各不相融,学生之间唯有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学生在合作中寻找到了乐趣,也能体会到挑战,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

误区之二:参与即合作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应警惕两种现象。其一:无效参与。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争辩中,很多学生由于达不到教师设想的高度,在参与过程中并未真实获得,而以一种虚假表象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助。其二:小组“一言堂”。合作小组中由于学生层次的参差不齐,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成为小组长,他的表达也决定小组整体学习的方向与过程,这就形成了小组“一言堂”的局面。

无论是无效参与还是小组一言堂,出现如此现象,其中暗含着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管,或者为了求全求美,让合作学习走向一种形式化。我试着用合作的学习法指导过学生学习《信客》一文;

1.教师明确提出研读《信客》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分组研读。

2.从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拓展四个方面研读《信客》,分别在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好的研读成果推荐在全班进行交流。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从低到高,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并且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而不至于盲从。

3.用不同文体为信客写墓志铭,这一环节的安排,更是出乎意料的好,从抒情短文到对联,从文言文到诗歌,每个小组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修改提炼中不仅是全组参与,更扩展到全班参与。

误区之三:结论即合作

一位教师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提出了七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分组讨论后学生对结论进行全班汇总。出现疑问,再次讨论,如是三番最终由教师给出合理解释。一堂课45分钟,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过十多分钟,其余时间被无情分割成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这并不是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披着合作外衣的教师“一言堂”。

合作的精神应在于对问题的合作探索,合作不回避结论,但合作学习应着眼于在对结论的追求中所获得的方法与乐趣。合作学习不应仅是教室内热闹,更应将语文教学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曾看到过有教师用合作学习方法指导《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的案例。

1.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本次语文活动。将有效的创意在全班讨论最后定案为《荆楚莲文化的魅力》。

2.分组制定研究课题,学生自由参加。①编读荆楚莲。寻找荆楚文人吟咏莲的诗句名篇,并作出详细分析。②欣赏荆楚莲。介绍荆楚莲名胜,并写出解说词。③品味荆楚莲。详细了解荆楚与莲相关的饮食文化,并尝试烹调,写出方法。④了解荆楚莲。了解荆楚种莲植藕的历史,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⑤鉴赏荆楚莲。详细了解荆楚与莲相关的艺术活动,并作出翔实说明,这其中包括书画、丝绸、漆器、玉器、戏曲等各方面。

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当地特色,又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这样的合作中,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人都必须有所作为,小组才能完成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获得乐趣、了解历史文化、积极有效的参与才是学生们最终的收获。而这种收获不再是一种形式上的结论,它

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方法与品格。

合作学习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流于形式而失去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跳出对于学生个体的把握,而应强调参与,强调个性,强调培养,才能让合作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与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