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 四年级 |

【www.guakaob.com--四年级】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一
《四年级古诗 2》

莺梭

【宋】刘克庄

掷柳①迁乔太有情,

交交②时作弄机声。

洛阳③三月花如锦,

多少工夫织得成④。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

【注释】

①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②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④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作品。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洛桥晚望①

【唐】 孟郊

天津桥②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③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作者简介】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

【注释】

①选自《孟冬野诗集》。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 ②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③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译文】

天津桥下的冰是刚结不久的,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什么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赏析】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醉着

【唐】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①。

渔翁醉着无人唤②,

过午③醒来雪满船④。

【作者简介】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樵山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

【注释】

①一村烟:人家升起的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

②唤:唤醒

③过午:中午过后

④雪满船:漫天雪花

【译文】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渔翁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看见了满船积雪。

【赏析】

《醉着》为韩偓的写景小诗,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唐】来皓

千形万象竟还空①,

映山藏水片复重②。

无限旱苗枯欲尽③,

悠悠闲处④作奇峰。

【作者简介】

来皓,唐代诗人。本首诗诗人咏物抒怀、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疾苦。

【注释】

①竟还空: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一切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 ②片重复: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

③枯欲尽:将全部枯死。

④悠悠闲处:高高在上,悠闲容与。

【译文】

形状万千的云其实不过(是水气)空空如也,衬映藏身于山水深处或独为片状或层层叠叠 。无数的旱苗就要枯死了,而云却还是自在悠闲的高处塑奇峰。

【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食荔支

【宋】苏轼

罗浮山①下四时春,

卢橘②杨梅次第新。

日啖③荔支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④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①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之间,长达百余公里。 ②卢橘——即枇杷。次第——依次。

③啖——吃。

④岭南——大庾岭等五岭以南地区。惠州在大庾岭南,故云。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杨梅等水果依次成熟。 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我甘愿永远做一个岭南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二
《语文中考课外诗词复习赏读》

第一单元 四季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明注释]①诗题《韩昌黎集》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②天街,皇城中的街道。③绝胜,远远超过。

[鉴赏评价]这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精练的诗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句一“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对滋长万物起催发作用,也就是杜甫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末一“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遥看”“近看”的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把初春草芽嫩绿的情景,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稀疏幼小的青草,只有从远处看才能连成一片,比较明显。这两句因为观察人微,描绘细致真切,创造了一个蕴含无限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的境界,而长期为人传诵。第三、四句说一年的春光中,最美好的是早春时节它完全胜过绿柳如烟笼罩京城之时的景象,十分细致而又准确地描写了长安在初春季节所呈现出的最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鉴赏评价]本诗前两句描绘春天嫩草丛生,杨柳鹅黄,桃花缤纷,李花芬芳的绚烂美景;后两句转到愁思,东风不能遣恨,春日但教添愁。由于诗人抓住了情与景的不和谐,以乐景反衬哀情,有力地表现出自己深沉的哀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评价]此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此诗开篇点明游览之地。“水面”句写诗人俯看全湖所见之景和自己对这一景象的独特感受。“水面初平”描写西湖春水涨满浩淼无际的壮阔景象,“云脚低”写云水相接茫茫一片的样子。颔联承上句“春水”,转而写春景,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莺、燕,并以“几处”“谁家”使景象更富情趣。颈联写春草,“渐欲”“才能”准确而传神地描绘出了春花、春草由少渐多的层次美。最后两句在前面描绘景象的基础上,直接抒情,使全诗情景结合。从构思来说,全诗写景皆从“春”人题,景象的展开又以“行”为主线,使题旨更为突出。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评价]“即兴”,即对眼前景象有所感触,乘兴而作。

从诗中所写的景来说,“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等,表现了一个总体特征——空寂,凄凉。既是春景,却又冷凄,为什么?

宜阳在唐代是个重要地方,坐落于洛河中游,唐王朝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建在这里,附近风景秀美。这里曾是皇室、王公贵族游赏的地方,但今天却不见了往日的繁华景象。景物的衰败使人伤感,物是人非更使人痛心。在这景象今昔的对比中,写出了时代的变迁,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颓败和诗人的无限感慨。这即是诗歌的“情”。

诗题为“春行”,但全诗的“行”却不露痕迹,景象转换自然巧妙,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全诗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的

莺 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大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简明注释]①掷柳,在柳树间跳来跳去。迁乔,迁移到树枝上,此言鸟类冬天蛰伏在幽谷之中,春暖时又飞回树上。②交交,黄莺的呜叫声。

[鉴赏评价]诗题“莺梭”形容黄莺飞来飞去,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来回不停。三、四句想像丰富,诗意美妙,既写景,又抒情,把自己对春光的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全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鉴赏评价]《大林寺桃花》作于元和十二年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全诗只有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只不过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象,做了一番叙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则会品味出其中独特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

诗中一、二句的“芳菲尽”和“始盛开”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三、四句着力抒情,由“无觅处”的惆怅、怨恨到“此中来”的与春重逢的喜悦,表露出诗人对春色永驻人间的希冀和向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归”“转”等字把春光写得有知有识,能藏能转,颇富情趣。游大林寺 周

敦颐

三月山房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鉴赏评价]周敦颐的这首《游大林寺》诗可与白居易的诗歌对比赏渎。此诗开篇点明时令,一个“明”字,从视觉角度描绘大林寺“林”“花”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在写作上,此诗从多角度描写了大林寺,以“路盘”“人在”突出了山高的特点,以有色有声的“水”和“禽”突出了大林寺环境清新淡雅,以“天风”“身轻”突出了诗人在仙境般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既写出了夏日的景象特点,又给人以幽静的感受。三、四句由静到动,精妙传神,细致而真切地传达出蔷薇飘香、怡然心醉的感受。

全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语言流畅丰富而又自然真切。

终南望馀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鉴赏评价]此诗本为应试之作,按当时要求应试诗应写为六韵十二句的一首五言排律。但祖咏写了两韵四句就交卷了,“或诘之,曰:‘意尽。’”正是由于他不顾考试的要求,忠实于艺术表现手法,留给了后人一首绝唱。

诗题是“终南望馀雪”,终南山在长安南面,只能见其阴面,一个“秀”字则赋予终南山以灵蕴。既是望“馀雪”,则“浮云端”更为确切。“林表明霁色”写正当太阳偏西,山岭的余雪与日光相辉映显出一片光亮的景象。阳光一般给人温暖的感觉,可此时,长安城中却因时值日暮,且雪后初晴,而显“寒”。这既是实写,同时也反映出雪后的余寒,扣诗题“馀雪”。

诗歌语言明丽,充满灵秀之气,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单元 民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鉴赏评价)元日,农历每月初一,此指正月初一。屠苏,酒名,用屠苏草浸过的酒。瞳瞳,太阳初出,由暗转明。桃符,古时风俗,每到春节,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悬挂门上,据说能避邪驱鬼,每年一换,称为换桃符。

这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期间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巧妙地借春节时新桃换旧符的景象,反映了他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意愿和决心,表现了他当政初期的喜悦心情。这首诗写景自然,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清明”,并描绘了清明时的典型景象及行人的感受。清明应是外出踏青或扫墓的日子,而行人却不得不冒雨赶路。“雨纷纷”既是写景,又暗写行人的离愁别绪。大概也因“欲断魂”吧,这才想以酒浇愁,于是就有了“问酒家”。而更妙的是“牧童遥指”,这一指,给人以方向,给人以精神,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诗歌以平易的言语典型地表现了清明时节在外行旅之人的一种思绪和愿望,是一幅绝好的风俗画。

小 至*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①,吹葭②六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简明注释]①小至,冬至前一天,也称小冬日。②弱线,丝线。这句指: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还得再添一根线继续绣下去。③葭,葭莩,芦苇内的薄膜。璃,玉管。古时人们为了预测节气,把十二乐律的玉管放在木架上,把芦苇茎内薄膜烧成灰,塞入玉律管内,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当节气变化时,相应律管内的芦灰会自动飞出,就能知道是哪一个节气。④容,容颜。岸容,河岸的容貌,指水边景象。这句说:河岸边显现出柳枝迎着腊冬将悄然萌发的景色。⑤山意,山中的意态。冲寒,冲掉寒气。这句说:冬至过了,山色看起来像要冲掉寒气而让梅花绽放。⑥云物,云烟景物。不殊,没有什么两样。这句说:我虽然身在异乡,但自然界的景物并没有什么两样。⑦覆,倾。指且尽杯酒,不要辜负眼前佳景。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于夔州。诗意含蓄,借景寓情,寄托了杜甫心中某种新的希望。

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真切细致,诗意浓郁,为第四联的抒情达意做了很好的铺垫。冬至时气候变化,阳气逐渐回升,白天增长,故说刺绣添线。河边柳树萌发,山中梅花冲寒欲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蓬勃景象,自然界中新的生机当然透露出作者心中新的憧憬。最后由近及远,由眼前景物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诗人以一种乐观心情说虽然身在异国,但景物没有两样,还是举杯欢饮,来迎接一个美好的景象吧!这种愉快心情,都是从新的生机中引发出来的。

社 日① 王 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杜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简明注释]①社日,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秋社。社日,人们聚在一起,先祭神,后饮酒。②豚栅,关小猪的猪圈。③鸡栖,鸡舍。

[鉴赏评价)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社日(秋社)的景象。“稻粱肥”写丰收,也点出秋天。“对掩扉”以门关写人尽去,这就从侧面写出了社日的的热闹情形,也自然为下文的“家家扶得醉人归”留下了伏笔。

这首诗善于选取特写镜头,一句一景象,真切感人语言清新自然,却又富有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七 夕① 杨 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②,不道人间巧已多

[简明注释)①七夕,节日名,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为七夕,据说,这天晚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相会。②乞巧,旧时风峪,妇女在七夕时摆上瓜果,或结起彩楼,对月穿针引线,以期向织女乞讨智巧。

[鉴赏评价]诗的大意是说,每年七夕,妇女都要向织女“乞巧”,却不知道人世间的“巧”已经太多了。这首诗是以写“乞巧”而借题发挥,诉说人世间充满了尔虞我诈、投机取巧,“巧”已是太多了,用不着织女来给人们做示范。诗中的“巧”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鉴赏评价]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中秋时,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恰好他的弟弟苏辙与他同在彭城,两人共同赏月。诗的前两句描绘月光的皎洁和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的景象,“转玉盘”比喻生动而形象。“此生此夜不长好”含义十分深刻,一语写出了说不尽的人生体验。苏轼经常贬官在

外,仕途奔波,很少有机会与亲人团聚赏月,而今年却正好与弟弟在一起,因而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慨叹,又包含了对今夜团圆的欣慰,还引出了对今后命运的关注,这既自然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的长叹。此最后两句言简意赅,诗味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联系身世,寄托感慨。

中 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简明注释]①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正在秋季当中,故称“平分秋色”。

[鉴赏评价]诗题为“中秋”,实则描写中秋之月。首联意为:月亮像一面圆镜悬挂在空中,太空中寂静无一点声音。颔联写一轮满月在空中运行,映照千里。因为空中有云,云在不断飘动,远看好像月亮和云在一起行走,故云“云衢长伴”。颈联意为,中秋时月明如水,月面空明,月中玉兔好像要从月弦处落下一样,月宫蟾蜍(食月的蛤蟆)也休想在这时出现。诗人奇想妙思,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生发开去,进一步烘托出中秋月的景象,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后一联承前神话传说的意境,把自己融人月中——诗人想像,等到银河清澈时约个同伴,一同乘灵槎去天河一游。

这首诗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了中秋明月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

第三单元 山川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明注释]①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②岱宗,指泰山,“岱”为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③会当,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

[鉴赏评价]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情景。“夫如何”意为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则是对前句的回答。它不直说泰山有多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句中的“造化”指自然,“神秀”是说泰山神奇秀丽。颈联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使人有云气荡涤心胸的感觉;因长时间目不

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是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这一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也是全诗主题的点睛之笔。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从这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酒落出重云。

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从湖口远观庐山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日照飞瀑图。与这首诗齐名的便是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诗的首联描写瀑布从庐山上滚滚而下的情景:瀑布在日光的映照下放射出红色的光辉,紫色的云气缭绕在半山腰。颔联具体描写瀑布落下的情势,庐山脚下杂树丛生,飞流落下处则白云弥漫。这一上一下态势的描绘自然对瀑布的气势是一个有力的衬托。颈联主要描写瀑布给人的独特感受,日光映照下的瀑布如同天空出现的彩虹,瀑布奔流的声响就好像风雨大作。尾联“灵山多秀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山水一体,空灵秀美,使人对此瀑布的感受又上了一个层级。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水棹歌还。

[简明注释]①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滨汉江,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的地方。②传说郑交甫曾游万山,遇到两位美丽的神女,郑交甫想要得到神女的玉佩。神女解下后交给他。一会儿,神女杳无踪迹,玉佩也早巳不见。

[鉴赏评价]这首诗通过描写万山潭景象来表现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情,很有意味。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三
《古诗百首鉴赏》

古诗百首

夏 日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①熟梅天气半晴阴。② 东园载酒西园醉,③摘尽枇杷一树金。④

【注释】

①乳鸭:雏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②熟梅:梅子成熟。这里指梅熟季节。 半晴阴:指梅雨季节。此季节 天气多是半阴半晴,雨多晴少,即古诗词中常描写的“黄梅季节雨。”

③载酒:携带着酒。

④枇杷:一种常绿乔木,开白色小花,果实成熟时浅黄色或橙黄色,味道酸甜美好。 一树金:枇杷树结满了果实,黄澄澄的像镀了一层黄金。【解 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游园畅饮时的情景。诗的大意说: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鸭,在水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时而游到浅水,时而游向深水。黄梅 季节天气,总是时晴时雨,阴晴不定。我带上好酒,到东园西园游玩,在那 里喝个痛快。常常是为了劝酒和为了醒酒,把树上金黄色的枇杷差不多摘尽 了。

“熟梅天气半晴阴”写出了时令的特点,“东园载酒西园醉”透露出诗人的心情。写得很含蓄。南宋时,金人南下,主战派同主和派斗争激烈,朝 廷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对“天气半晴阴”可作广泛的理解。而诗人醉酒的 心情也就较容易理解了。

莺 梭

(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①交交时作弄机声。② 洛阳三月花如锦,③多少功夫织得成?④

【注释】

①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 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②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 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④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诗的大意说:

黄莺在柳林里像穿梭般地飞上飞下,穿来穿去,对春光有无限情意;不时地 发出“交交”的鸣叫声,这声音又好像开动织布机时的响声。农历三月季节, 洛阳的花儿万紫千红,开得如同锦绣一般美丽,这些彩锦得用多少功夫才能 织得出来!

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

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 在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上京即事①

(元)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②野草生香乳酪甜。③ 卷地朔风沙似雪,④家家行帐下毡帘。⑤

【注释】

①上京:上都,元代初期的都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县西闪电河北岸。 ②牛羊散漫:这里是形容牛羊遍布原野的样子。

③乳酪:用牛羊等的奶汁做成的食品。④朔风:北风。

⑤行帐:帐幕,也就是蒙古包。 毡(zhān)帘:用毡子做成的蒙古包 的帘子。

【解析】 萨都剌是蒙古族诗人,对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很熟悉。这首诗就是写了作

者在上京时看到的生活场景。诗的大意说:上京一带原野上,夕阳西下,牛 羊遍野,景色独特。草原上的牧草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家家制成的奶酪甜美 无比。忽然一阵卷地风吹起,北风夹带着白沙,像漫天的大雪纷飞。这时, 家家的帐篷门前都赶紧放下了毡帘。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北方人民放牧的劳动生活情景,画出了一幅辽

阔苍茫的草原风光图,富有民族特色。

画 鸭

(元)揭■斯

春草细还生,①春雏养渐成。② 茸茸毛色起,③应解自呼名。④

【注释】

①细:这里指刚出土的小草细嫩、细小。

②春雏(chú):这里指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雏:鸡、鸭及禽类的 幼子。

③茸茸(róng róng):柔软纤细的绒毛。这里指小鸭子还没长出翎毛 前的细小茸毛。

④应:应该,应当。这里含有推测、猜想的意思。 解:懂得。 自呼名:呼唤自己的名字。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 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

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 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 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 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 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①纷披绿映红。② 生生无限意,③只在苦心中。④

【注释】

①玉雪:这里是形容莲藕雪白玉润的颜色。 窍:这里指莲藕中间的孔。 玲珑(líng lóng):这里形容莲藕精巧空明的样子。

②纷披:这里形容莲叶莲花交错散铺在水面上的样子。

③生生:指生命延续不断,富有生机的意思。 意:含有意趣的意味。

④苦心:莲籽中间的绿心有苦味。这里是双关语,寓有刻苦、勤苦之意。

【解析】 这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在一幅莲藕花叶图上题写的五言绝句。诗中

借着对莲藕花叶的吟咏,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诗的大 意说:白润如玉如雪的莲藕,中间有精巧透明的窍孔,玲珑可爱。它的绿叶 和红花铺散在水面上,互相映衬。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 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莲籽的“苦心” 当中。

这里表面说莲心苦,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起码可以让人

联想到: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题郑所南画兰①

(元)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②南国凄凉气已消。③ 只有所南心不改,④泪泉和墨写离骚。⑤

【注释】

①郑所南:宋遗民,著名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 的民族气节。 ②兰蕙:香草名,是兰花中的一种。 茅:茅草。

③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 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④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⑤泪泉:泪水。 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为南宋爱国画家郑所南画的墨兰而题写的诗。诗中 赞扬了郑所南的民族气节,寄寓了作者的爱国情操。诗的大意说:在秋风的

摧残下,香草兰蕙化为茅草,随风乱飘。秋天的江南一片凄凉,生气已经消 尽。只有郑所南的复国之心永不改变,他用泪水和着墨汁画出的香草,恰如 爱国诗人屈原借香草以喻志,写下了千百年传诵不衰的《离骚》。

这诗运用象征、寓意、对比、比喻等手法,抒发了爱国之情。

除夜太原寒甚①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②轻寒底用愁。③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④

【注释】

①除夜: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地名,在今山西 省。

②寄语:传话,告诉。 天涯:天边。 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

③轻寒:轻微的寒冷。 底用:何用,何须。

④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 得很近了。

【解析】 诗人客居太原时,在特别寒冷的除夕写下了这首诗。环境虽然极艰苦, 但作者坚信,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诗的大意说:请捎个信去告诉

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何须为它发 愁呢!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

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虽浅,但寓意却 很深。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①烈火焚烧若等闲。② 粉身碎骨全不怕,③要留青白在人间。④

【注释】

①千锤万凿:形容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开采出来。

②等闲:平常。

③粉骨碎身:石灰石烧成石灰,比喻牺牲自己。

④青白:指石灰的色泽,实际上是喻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作者借吟咏石灰以言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了清白忠贞、矢志不移的坦荡胸怀。诗的大意说:石 灰石经过千万次铁锤的敲击和开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在烈火中焚烧, 也好像很平常。虽然粉身碎骨,变成了粉末,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 留在人世间。

“诗品出于人品”,只有品德崇高的人,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来。诗

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石灰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志向:宁肯粉身碎骨, 也要保持崇高的节操。

就义诗

(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①丹心照千古。② 生平未报国,③留作忠魂补。④

【注释】

①浩气: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还:这里是回归的意思。 太虚: 太空。

②丹心:红心,忠诚的心。 千古:长远的年代,千万年。

③生平:一辈子,一生。 报国:报效国家。

④忠魂:忠于国家的灵魂,忠于国家的心灵、精神。 魂:作者的原意 是指死后的魂灵,这是古人的看法。

【解析】 这首诗是杨继盛临刑前所作,原诗没有题目,诗题是后人代拟的。就义, 是为了正义而付出生命的意思。作者在诗中表示,自己报国之心不但至死不

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诗的大意说:自己虽死,浩然正气回归太空,还 存留在天地之间,一颗耿耿丹心,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这一辈子还没有来 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作忠魂来弥补。

作者为揭发奸相严嵩被处死,诗中表现了忠心报国,至死不变的决心。

全诗一气呵成,如吐肝胆,如露心胸,如闻忠诚之灵魂在呼喊,感人肺腑。

贞溪初夏

(明)邵亨贞

楝花风起漾微波,①野渡舟横客自过。② 沙上儿童临水立,③戏将萍叶饲新鹅。④

【注释】

①楝(liàn)花风:指夏季的风。楝树,落叶乔木,初夏开花。人们常 用“楝花风”作为夏季的代称。 漾(yàng)微波:指水面轻轻荡起小的波 纹。

②野渡:指郊野溪头渡口。

③临水立:靠近水边站着。

④戏:玩耍,戏耍,嬉戏。 将:拿着。 饲:喂。 新鹅:小鹅。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景色的诗。诗的大意说:夏季的微风吹起, 溪水面上轻轻荡漾起微小的波浪。郊野之外,溪水附近一片宁静。渡口上有

一条小小渡船,无人摆渡,斜横在水面上。偶尔有个行人,就自己上船渡到 对岸。儿童们站在沙滩上靠近水边的地方,手里拿着萍叶喂小鹅,逗引着小 鹅玩耍。

诗中前两句写静景,以动衬静。后两句写天真烂漫的儿童手拿萍叶逗引

小鹅玩耍的情景,虽是写动景,但更烘托出乡村生活的和平宁静的气氛。诗 人以动写静的艺术技巧很高,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暑 夜

(明)宗泐(lâ)

此夜炎蒸不可当,①开门高树月苍苍。② 天河只在南楼上,③不借人间一滴凉。④

【注释】

①炎蒸:形容天气热得厉害,使人感到像蒸笼里蒸烤那样难耐。 不可 当:这里指热得受不了。

②苍苍:青白色。这里用苍苍形容月亮的颜色,已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 彩。

③天河:银河。即人们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由许多遥远的恒 星构成的光带。 ④一滴:一点点,形容事物极小。 凉:这里是凉爽、凉快的意思。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夜间异常闷热的情景。诗的大意说:这天夜里闷热得 厉害,简直就像被放进大蒸笼里蒸烤一般。睡不着觉,开门走到庭院,见高

高的树梢挂着一轮青白色的月亮,也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天河里的水该是 凉快的吧,天河离此也并不远,只是横亘在南楼的上边,可是它怎么就不肯 借一点点凉意给人间呢! 热,是只能用感觉才能感知,要形象化的描绘出来颇不容易。这首诗用

恰当的比喻,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好像 126 置身其中一般。 冬

(明)康海

云冻欲雪未雪,①梅瘦将花未花。② 流水小桥山寺,③竹篱茅舍人家。④

【注释】

①欲雪:将要下雪,就要下雪。 未雪:还没下。

②梅瘦:形容冬天梅花只有花苞而无花叶的样子。 将花:将要开花, 就要开花。 ③山寺:建筑在山中的寺庙。

④竹篱:用竹子编织成的篱笆墙, 茅舍:用茅草之类盖的房舍,多指 乡村农民或贫穷人家的房舍。

【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隆冬季节景象的诗。诗用六言写成,读来别具韵味。诗的 大意说:严冬,天空布满了寒云,云也好像冰冻了一样,越积越厚,看起来

似乎立刻就要下雪,可是此时还没有下雪。不畏寒冷的梅花,虽然身体看来 瘦弱,却在与严寒抗争,枝头上的花苞正要迎着寒风开放,此时也还没有开 放。山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河中的水淙淙地流向远方,有一座如月如弓 的小桥横架在小河之上。河的对面是一带寒山,山间藏有一座古寺;山水掩 映之间,有竹篱笆围墙,有茅草小屋,说明那里有居住的人家。

诗的后面两句很有名,它是把几个入画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一幅和

谐的冬季田园风景图,与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渔 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①满船凉月雪模糊。② 画家不解渔家苦,③好作寒江钓雪图。④

【注释】

①呵(hē)冻:天气寒冷,用口呼气来暖和冻僵的手。 未苏:没有复 苏。这里指冻僵的手没有暖过来。

②雪模糊:指飘飞的霜雪模糊了视线。

③不解:不了解,不懂得。

④好(hào):喜好,喜欢。 寒江钓雪:寒冷的雪天在江上垂钓。古人 往往以“寒江钓雪”为题材入诗作画,以表达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天寒飞雪的环境中在江上捕鱼的诗。诗的大意说:在朔风 吹雪的寒天,撑船的手冻得僵硬,连篙竿都握不住,想呵口暖气暖一暖,可

这点暖气怎么能把冻僵的手暖得过来!寒夜里在船上劳作,一切都是冷冰冰 的,连照到船上的月光,也让人感到冰凉,而空中飘飞的霜雪,把视线都弄 得模模糊糊。画家们不了解渔民劳作的艰苦,却喜欢画那些以寒江钓雪为题 材的图画。

诗写出了严寒季节,渔民在江上捕鱼的艰苦情景,诗人对渔民表现了深

切的同情,同时指出,有些文人墨客,虽然以“寒江钓雪”为题材吟诗作画, 其实并没有渔民的感情,也不了解渔民的艰苦生活。

军中夜凉

(明))张家玉

惨淡天昏与地荒,①西风残月冷沙场。② 裹尸马革英雄事,③纵死终令汗竹香。④

【注释】

①惨淡:形容天色阴暗无光。 地荒:大地荒凉。

②冷沙场:阴森寒冷的战场。冷:这里形容环境艰苦。 沙场:战场。

③裹尸马革:战死沙场,尸体用马皮包裹。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子 汉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体。 英雄事:意思是英雄分内之事。

④纵:即使。 汗竹:指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要用火将竹简烘烤。 竹简水分蒸发像出汗,所以把记事的竹简叫汗竹,也叫汗青。

【解析】 这首诗写守边将士夜宿军营中的感受,写了战场的荒凉,环境的严酷, 也写了将士为了捍卫祖国,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诗的大意说:天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四
《古诗二十首》

春日偶成①

程颢 (hào) ,北宋

云淡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③过前川。

时人④不识余心乐,将谓⑤偷闲学少年。

注释:

①偶成:不经意写成的诗。

②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

③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④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⑤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

晴空云淡,和风轻拂,又正是中午丽日高悬。沿着繁花翠柳的小径漫步,正走到前头的河边。旁人哪会理解我此时心中感受到的欢乐,还以为我在偷闲学那热衷于寻花问柳的少年呢。

初春小雨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①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②胜③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润:滋润 ;②绝:绝对 ;③胜:超过 。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1

苏轼,北宋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东风轻拂着海棠,花透出美妙的光华。迷茫的夜雾中弥漫着花香,朦胧的月光转过回廊。夜很深了,因为担心海棠会像人一样而睡去,所以赶忙点燃蜡烛,照耀着海棠。

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社日

王驾,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两祭,分为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春社日,稻梁已肥。

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豚:小猪。栅:猪圈。

醉人:祭神后分享祭品庆祝,都喝醉了。

豚栅鸡栖对掩扉:这句的意思是说,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扉,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春社散:春社的聚宴已经散了。

译文: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2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4、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6、楼台:指寺庙。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昔日到处是烟雾笼罩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绝句

僧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僧:和尚。僧志南:志南和尚。

2、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3、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4、杏花雨:早春的雨。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相同。杨柳风:早春的风。

译文:

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3

刘克庄,南宋

掷柳迁乔太有情①,交交时作弄机声②。

洛阳三月花如锦③,多少工夫织得成④。

注释:

①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②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④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yú jiá)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不久归:将结束。

2、杨花:指柳絮

3、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4、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4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①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②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③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④有约:即邀约友人。

⑤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

初夏睡起

杨万里,南宋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2、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意,情绪。

译文:

这是一首关于夏天的诗。大意是: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5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五
《诗词讲座》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六
《春天里的诗》

春天里的诗

春秋演义,冷热更迭。随着撩人的轻风,映脸的暖日,春,又悄悄地回到了人间。

春为一年之首,和阳启蛰,品物皆春,百花斗艳,万物峥嵘。“春来哪处树无花”。在春潮的涌动下,花蕾萌绽,杨柳吐翠,桃花如露,海棠初醒,梨花带雨,与娇艳的人面相互辉映,大有花开千树,占尽春光之势,使这个繁花似锦的世界,变得更加妙不可言。偶尔一阵柔风细雨吹过,那嫩绿、鹅黄、粉红、淡紫等五彩花瓣,便又随风携雨,纷纷扬扬,潇潇洒洒,象红云飘动,似佳人笑舞。一时间,天花乱坠。宝雨纷飞,万片丹霞,千里红锦,如胭似脂,如彩如蝶,上下烂漫,春满乾坤。

春天是美好的,而春天里的诗就更动人了。有春无诗煞风景,有春有诗喜煞人。因为有了诗,春天才显得更加妩媚,因为有了春,诗则平添了许多韵味。如阳关三叠,曲江折柳,让人一唱三叹,不忍停口。自古以来,因春生情,因情作诗。所以,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关春的诗最多、最美。春到哪里,诗就到哪里,春有多美,诗就有多美。从《诗经》“采薇”里的“杨柳依依”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偶见红袄笼白絮,忽闻百鸟齐鸣春”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从“杏花未湿疏疏雨”,到“杨柳初摇短短风”;从“百尺游丝争绕树”,到“千里莺啼绿映红”,到“一

群娇鸟共啼花”;从“东风吹水绿参差”,到“春潮带雨晚来急”;从“诗家清境在新春”,到“嫩水绥兰,遥堤影翠,半雨半烟桥畔”,到“点点杨花入砚池”;从“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到“乱分春色到人家”;从“春在溪头荠菜花”,到“燕子又将春色去”。所有这些,有哪一句离得开春,又有哪一首不是春的诗。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长期改造自然的奋斗中,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永恒魅力的不朽诗篇。随便翻开一部诗集、歌曲、绝句,都尤如穿行于一个又一个明媚灿烂的春天,荡漾在一个又一个浩瀚无垠的诗的海洋,春的诗比比皆是,信手可拈,张口可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闹春的啼鸟,淅沥的风雨,如画的落花,构成了一幅色泽明艳,精彩绝伦的春晓图。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短短二十个字,如珠走玉盘,叮当有声。浓浓的春意,让人消魂陶醉,不愧千古绝唱。被称为酒中八仙之一的唐朝诗人贺知章更是描春高手,他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虽然没有直接用一个赞美的字眼,但却把春风孕育万物的事例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诗人把婀娜多姿的柳叶比作碧玉,把随风飘拂的柳条比作飘带,多么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迷人景色,使人顿生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里寻得来的感觉。朱熹的《春日》又别具一番情趣,尤其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旖旎瑰丽、意境清新,长期为人们所传诵。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的《莺梭》,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展

现了绚丽多姿的春的画卷:“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诗人没有直接写春天。而是通过设问黄莺费了多少工夫,织成如此花团锦簇的春天。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从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初蕾在枝头颤动,听到了春天的歌手在天地间欢唱。还有徐俯的《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诗中,燕子、桃花、小舟浑为一体,加上那“春雨断桥”,妙不可言,使人仿佛置身于蓬莱仙阁,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如此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眷恋之情也跃然纸上。大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惟妙惟肖,神韵兼备地绘出了莺飞草长、江水如蓝的江南春色,那涌动的春潮、翻飞的春燕,争奇斗艳的春花,无不象征着春天欢快跳跃的音符,是一支动人的春的赞歌。还有,杜牧的《江南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大文豪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千古佳作,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天的千种风情,万般娇态,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和不尽的回味。

此外,历代文人还别具匠心地把春与风筝联系起来,给春天里的诗平添了许多欢乐和情趣。如曾在我国主要风筝产地山东潍坊做过七年知县的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就生动地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秋千与纸鸢齐飞,蝴蝶共罗裙同舞.面对这活鲜鲜、乐融融的人鸢闹春图,人们的心情也随着那柳絮、纸鸢、秋千以及少女五色罗裙的摆动,飘向明媚的春光,飘向烂漫的天际。清代诗人袁枚在《咏昭君纸鸢》一

诗中也说“玉门春冬恨难忘,犹逐东风遏汉王,环佩影沉天漠北,琵琶声在白云乡。素丝解作留仙带,细雨弹成坠马妆。莫怪洛城多纸贵,图画终日对斜阳。”全诗清新隽永,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春日信笔》是女诗人陈长生的名篇:“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空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好个“吹落画檐西”,含蓄多情地暗示,姹紫嫣红的春天到来了。在春天里,风筝断线坠地是常有的事,然而一轻点化入诗,更觉得春风拂面,春意盎然,情趣无限。

春天里的诗真美。春天里的诗写不完,唱不尽。

春是生命,是希望,诗是美好,是辉煌。人民常常把春喻为诗一样的美,把诗比作春一样的妙,是世界上最美好、最有希望的事物。年复一年,年年都有春天,年年都有诗。但每一轮的春与诗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她们年年都把新的美好和新的希望带给人间,在祖国的大地又开始了新一轮希望的播种。这新的希望和播种,其实也蕴含着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她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融汇成一种新的警民关系。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父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而警察则是人民的守护者,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时刻把群众的冷暖、人民的安康、国家的稳定铭记记在心。这种密不可分的警民关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警民关系,血肉关系,更是一种全新的春与诗的关系。因为有了诗,春才显得更加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因为有了春,诗则显得更加朝气和富有生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春风喜雨的沐浴催化下,这种如春如诗般的警民奇葩,在新的年轮中,定会开放得更加灿烂夺

目,成为当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美好最动人无与伦比的诗里的春天,春天里的诗!

莺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篇七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汇总》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汇总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教案

教学目标

1.对照注解,理解形象。

2.抓住动词,体悟美景。

3.乐景悲情,把握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在今湖北),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甫的祖父。这是一首和hâ诗(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原唱为晋陵陆丞的《早春游望》,今已不存,所以无法对照欣赏。晋陵即今江苏常州。陆丞,生平不详,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是同郡邻县的同僚。

二.对照注解,理解形象

⑴[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宦游人,离家做官的人。这里指陆丞和诗人自己。

物候,指自然景物反映出的时节特征。

课本注解③说得不具体,形象变得虚无缥缈,直接违背了诗歌鉴赏“具体分析,认真领悟”的原则,不妥。以后凡是这样的注解我都会把它改过来,同学们要注意跟着改正。

这里的“独”,是“惟独、只有”或者是“与众不同”的意思。惊,惊讶。自然景物所反映出的时节特征本没有什么可惊讶的,陆丞和杜审言为什么要惊讶呢?

因为他们是“宦游人”,对异地的景色自然有别于当地人的感受。

与家乡不同的景色人们心中大抵是要比较的。而这种比较往往更容易把握景物的特征。比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

⑵[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曙,天刚亮,指太阳刚出来。诗人身在江阴,即在长江的南岸,渡江,应该是春从江南往江北渡,由南向北漫延。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想像一下这个画面,前句意境开阔,后句梅和柳像春的使者告诉人们春来了。 同学们要注意,梅和柳的顺序不能颠倒,想想看,为什么?

⑶[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pín]

淑气,指春天温暖的气候。淑shū,美好。所以好多女同学的名字中有这个字。黄鸟,黄莺。语出《诗经•周南•葛覃tán》:“维叶萋萋,黄鸟于飞。”绿蘋,浮萍。

催,催促。催促黄莺鸟做什么呢?

黄莺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鸣声圆润嘹亮,低昂有致,富有韵律,宛转似笙簧,清脆如织机,十分悦耳动听。古人把它的鸣啭称为“莺歌”、“黄簧”,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

古人以莺音入诗者,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莺歌暖正繁”、“暖入黄簧舌渐调”、“夏木阴阴啭黄莺”、“隔叶黄鹂空好音”、“织锦机边莺语频”、“树树树梢啼晓莺”等。

《世说新语补》载,南朝刘宁时的戴墉yōng最爱听莺,春天他常“携双柑斗酒”出游,问他去哪里,回答说:“往听黄鹂声”。

杜甫也爱莺声,他的《斗莺》诗云:“哑yā咤zhā人家小女儿,半啼半歇隔花枝。”

他用拟人手法把花枝后面的莺莺,比成是妙龄少女的歌声。

当今,人们常把少女的语音称为“燕语莺音”,大概就是源出于杜甫的诗句吧。

黄莺为树栖性鸟类,不到地面活动,常成对穿梭飞行于绿树丛中,古人称为“莺梭”。

懂得了黄莺的特点,同学们应该知道催促黄莺鸟做什么了吧?

转,转变。晴好的阳光一照耀,浮萍皆转成绿色。这两句诗直接描绘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⑷[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古调,指陆丞的《早春游望》诗。这里是赞美陆丞的诗的情感基调有古人之风。那么古人的风气或者说爱好是什么呢?哪句诗透露了这个倾向?

归思欲沾巾。是啊,外面的世界再好,思家的情绪是挡不住的。以上的景物描绘一下子反衬(对比)出思家

的浓烈情感。浓烈到什么程度?欲沾巾。巾是手巾。什么会沾巾?当然是想家时情不自禁流下的眼泪。

三.主旨分析

虽信(确实)美而非吾土,表达的是浓烈的思乡之情。当然,这种思乡之情有别于我们学过的柯灵《乡土情结》中引用的诗文。他没有对故乡作具体的点击和描绘。

四.表达技巧探究

拟人和对比(乐景与悲情)的手法比较突出。同学们要好好体味。

五.小结

⑴写诗要有情感寄托。情感要与景物相配。所谓相配有正配反配之别。正配就是乐景乐情,流连忘返,沉湎其中;反配就是乐景悲情,因其美丽,情感越显低沉,低沉到落泪也不为过分。

⑵从前一首的告别友人到这首身在异地又想家,人有时真的很无奈。传统的东西虽然我们在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中已有了宏观的认识,但具体到某个事情上,问题好像又没有那么简单。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教案2

学习目标(见上)

教学过程

(一)朗诵诗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

(二)作者简介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三)诗歌赏析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和(hâ):奉和,即别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韵作一首。晋陵,今江苏常州。陆丞,姓陆的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②宦(huàn)游: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别。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节的变化,这里指春天来临。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才把春天从江南带到江北。

⑥淑(shū)气:温暖的气候。催黄鸟:催动黄莺鸣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转绿萍:使萍草变绿。萍:一种水草。

⑧古调:这里指陆丞的诗。

⑨归思:回家的念头。襟:衣服的前襟。

2、请结合你对本诗的理解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并说说它的妙处。

“独有”、“偏惊”,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对异乡的新春节物气候感到既惊且怪。

3、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

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

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

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

“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

“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

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完成相关练习。

3、预习后面两首诗。

《从军行》《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

一.走近作者。

1.杨炯。参考注释。

2.陈子昂。参考注释。

补充:

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

二.知识积累。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作背景: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歌意译: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后人,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三.读《从军行》,引诗评,品诗歌。

“四才子才力既大,风气复还,故虽律体未成,绮靡未革,而中多雄伟之语,唐人气象风格始见。”(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1.请问哪些字眼或句子是雄伟之语,体现了唐人气象。

明确:“辞”、“绕”、“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等。

2.赏析《从军行》颈联。思考:描写了什么?以景物描写写战争有什么好处?

描写战斗中的景物。

以“雪暗、风多”烘托战士的英勇。

3.最能体现诗人建功立业情怀的句子是什么?此句运用何种抒情方式?

明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对比选择。

四.读《春夜别友人》,思考问题。

1.诗作的空间转换中,哪些是眼前的,哪些是想象的?这种写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以此让学生明白诗作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以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眼前的室内饯行之筵是实的,别路山川及悠悠远道是虚的。由眼前“绮筵写到“山川”之“绕”和“洛阳道”的“悠悠”正是诗人对远行友人牵念不舍之情的体现。这样虚实结合可以更加突出诗人离别之情的深沉。

2. 颈联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月隐于高树以及长河没于晓天,与前文银烛对照,表明饯行筵席持续时间之长,从侧面突显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学习渲染烘托、以景衬情、精于炼字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三、 分析诗歌内容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长河、晓天

(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金樽、离堂、别路

(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夜晚→拂晓

(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室内→室外

(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

四、艺术手法

1.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使形象鲜明突出。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首联用华丽的色彩渲染了隆重、华美的筵席,烘托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但是这筵席又是为送行而设,这就为全诗笼罩上了一种离别的伤感。“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直接来写离情。

2.以景衬情(衬托)

衬托,此时也即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通俗的来说,也就是不说出本意,而说出与之有关的事物或人。红花需要绿叶衬托,绿叶是衬托之物,红花即是本意。

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血。”孤寂的环境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高洁。

再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用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衬托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

在古代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是以景映情,即通过景物的烘托,来深化人的感情。

本诗中的颈联既是这样这样的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西向低沉的明月隐没在了高树的后面,耿耿的银河消失在了破晓的曙色之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明写景物和时间,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这要比直接写“筵席长一夜,离情重万千”更加富有感染力。

3. 炼字艺术

古人特别注重炼字。比如贾岛。“推敲”一词的典故,讲的是贾岛边走边作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下来。

其实,关于名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9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