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的内容

| 六年级 |

【www.guakaob.com--六年级】

《依依惜别》
依依惜别的内容 第一篇

新建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电子备课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依依惜别》
依依惜别的内容 第二篇

依依惜别 (69——7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给校长的建议》《同学录》和《毕业赠言》。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

(3)为母校做点事。

(4)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进行联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会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排练节目。

课前准备:

1.读“阅读材料”中的五篇阅读文章。

2.收集毕业留言。

3.为联欢会做好各项准备。

教学时间:4课时

第1课时 (69)

教学目标 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祝福。

教学重难点 读《临别赠言》,写的赠言有针对性。

教学准备 读《临别赠言》。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语

同学们,临近毕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你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情的平台。

二、读《临别赠言》,明确赠言的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 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基本要求是: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尽量写得精炼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

三、学生写毕业赠言

四、交换阅读,欣赏写得好的毕业赠言,组织大家评议

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

五、进行赠言评比

给老师的赠言:

给同学的赠言:

六、评奖并奖励

作业布置

将写好的毕业赠言给老师或同学。

板书设计

难忘小学生活(依依惜别)

写毕业赠言

给老师的赠言:

给同学的赠言:

第2课时 (70)

教学目标 在离校前为母校做点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提前策划。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选定活动内容

1.实践性的活动。

如: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再给小树浇水;为图书馆修补图书。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等。{依依惜别的内容}

2.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给学校写建议书;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的样子。

二、明确活动要求

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点、形式,

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三、读《给老师的一份心》《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给校长的建议》等文章,学习表达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建议书和倡议书的异同,注意格式。

四、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五、活动评议

作业布置

句子好在哪里?

老师,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您这儿一指,那儿一点,我那平平淡淡的日记就充满了生机。日记中长出了小草,开出了小花,小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游。日记中有我为小鸟出世发出的笑声,也有我因小兔的死流下的眼泪……

板书设计

句子好在哪里?

老师,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您这儿一指,那儿一点,我那平平淡淡的日记就充满了生机。日记中长出了小草,开出了小花,小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游。日记中有我为小鸟出世发出的笑声,也有我因小兔的死流下的眼泪……

第3、4课时 (71——72)

教学目标 筹划毕业联欢会。

教学重难点 搞策划,写串词。

教学准备 安排联欢会事宜。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修改

一、报名:提前一周,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

二、排练节目: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经讨论决定

三、确定主题,如:

“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

“记住我”毕业联欢会

“难忘今朝”毕业联欢会

……

四、写串词,全班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

五、分工

1.设计一张海报。

2.写串词。

3.写报道。

4.两个节目主持人。

5.负责出黑板报。

6.后勤服务组,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

7.负责教室环境布置。

作业布置{依依惜别的内容}

筹划毕业联欢会

1.设计一张海报。

2.写串词。

《依依惜别》
依依惜别的内容 第三篇

《依依惜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2、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为母校建设出力,以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的情感。

3、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浓厚的探究兴趣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习作练笔

教学准备:

{依依惜别的内容}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关于联欢活动的想法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写赠言、制作同学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母校的风景图片,四季图片、文体活动照片等,创设依恋母校的情境。

2、多媒体展示送别诗,师生齐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古人离别时,多做送别诗,今天,我们即将小学毕业,走向人生之路,在此时我们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呢?

二、自主选择活动形式

1、学生读第二板块“依依惜别”,讨论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自由发言,并详细介绍这种方式的特点及好处。

2、师生共同探究各种方式的可行性。

3、最后明确:常用的方式有:

写赠言、制作同学录、开展演讲、写倡议书、建议书、给老师写信、结合母校情况开展实践性活动,再为母校建设出一次力,开毕业联欢会等。

三、探究赠言的特点及写法

1、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及目标。

师:根据活动安排,本节课我们开展写赠言,制作同学录活动。

2、激发对毕业赠言及同学录的重视与兴趣。

师:同学们,一份毕业赠言,可能会在一个同学或老师那里保存一辈子,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无比珍贵的一份毕业纪念品,因此毕业赠言很有纪念意义。一份同学录,可能就是将来几十年后你找到同学的线索,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该怎样写好毕业赠言、制作同学录呢?

1)学生先小组内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见解。

2)学生在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赠言范例。”

师:课文阅读材料中给我们提供一些毕业赠言的范例,希望能够对我们有所启发。

4、学生探究如何写好毕业赠言。

1)学生自读毕业赠言,体会范例中的毕业赠言表达了对老师、同学的什么感情?

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2)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后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

1)通过阅读范例,要明白,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2)赠言的基本要求是: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特点写。

3)赠言后边带上赠送者的姓名、年月以及有关住址一类的个人通讯资料,以便为制作同学录做准备。

四、写赠言、交流赠言,表达感情

1、课堂上学生在八人小组之内互写赠言,进行交流。通过小组内写赠言的实践,使学生掌握赠言的基本写法,并及时纠正一些毛病。进而延续到课外时间再为其他同学写赠言。

2、教师在课外为学生题写赠言,赠言要重在鼓励,因人而“言”。

3、小组内学生互赠赠言。{依依惜别的内容}

4、评一评:{依依惜别的内容}

学生把收到的赠言,读一读,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

5、教师指导学生,在评议中要注意杜绝庸俗的倾向,对一些比较消极的赠言,要及时予以引导,要看到生活中的光明和未来。

五、制作同学录

1、指导学生在完成小组内同学录的制作。

师:同学录应包含哪些项目,才能满足联系的需要。

学生讨论,并明确: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理想、身高、体重、生活照片等附带情况。{依依惜别的内容}

2、指导学生完善同学录。

小组同学录完成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借鉴一下,看别人的同学录制作的有什么特别的个性、创造性值得自己参考,特别是在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文化特色等方面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意。

3、通过在小组内进行试点制作后,布置在课外进行制作全班的同学录。

六、布置下一阶段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为母校做点事”的主题,在课外对学校进行一次调查,发现母校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进一步确定采用什么方式开展小组活动,为母校做点事。

2、调查以小组形式进行,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细致的分工,让每个成员根据调查内容和自身的特长,承担一项任务。例如:可以有的负责数据统计,有的进行校园采访,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负责归类等。调查结束后,将材料分

{依依惜别的内容}

类,准备在下节课中交流。在合作组内,分工可能不均,但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负责一项任务,人人都要参与,不能包办代替。

第二课时(为母校做点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多媒体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童年》等歌曲激起学生对儿童时代的怀念,对小学生活的美好情感。

{依依惜别的内容}

2、师:不久,我们将要离开母校,应该为母校点事,来表达我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结合同学们课前所做的调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议一议,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你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让母校更加美丽?

二、学生交流调查结果

1、小组内部交流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

2、讨论活动方式。

(1)依据调查结果的分类,商议上节课中确定的几种活动方式的具体形式: 写信、写建议书、写倡议书、开展演讲比、开展实践性活动──为学校在搞一次卫生;为学校花草树木浇水培土;修理课桌椅;为学校种一棵树、一棵花;为学校图书馆修补图书、捐献图书;

(2)根据活动方式,由学生自主组合,分成若干活动小组。

4、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各项活动,。

(1)室内活动小组,可以先读一读课文“阅读材料”中几类文体范例,探究写各种稿件要注意的事项:

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可以畅想20年后的同学是什么样子,立下美好志向;

演讲,要计划好时间、地点、形式,根据演讲对象及发现的问题,确定中心,收集材料,写演讲稿,演讲时要注意调动场内的气氛;

写建议书,要立足于自己的调查结果,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

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学生为美好校园环境,创建文明校园出点力。

(2)室外活动小组,可以商量活动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需要请示的管理老师等,提出各种必需注意的问题,制订活动计划。老师对计划的可行性,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共同完善。(室外活动组可以单独用一节课时间,也可以用课外时间,依据学校情况以及参与小组的人数多少决定。)

三、展示交流

1、部分室内活动小组的成果,当堂即可展示,如:写信、写建议书、写倡议书等。

演讲可以利用晨会、队会、或升旗仪式时间开展,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单独用一节课。

2、室外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以活动总结、活动体会的形式交流。

四、总结

1、学生小结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活动中,大家能主动参与,合作分工,完成活动任务。

第三课时 (制订毕业联欢会活动计划)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多媒体展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节目单,以及相关的图片音乐资料,激发、动员学生参与节目主持、表演、布置环境的热情。

2、师:面临毕业,我们心中肯定有千言万语,和各种心情想要表达,最能表达感情的莫过于艺术,我们可以通过办一场有意义的毕业联欢会,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美好感情。

3、本节课我们将共同制订毕业联欢会活动计划。

二、探究如何制作活动计划

1、学生先回顾过去开展过的一些文艺类活动,说说如何才能把活动开展好。 例如,周密的计划、全体同学的配合、主持人的能力、活动场地的布置、时间的排布等。

2、小组内讨论如何制作联欢会活动计划

(1)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科学的计划是开展好这次活动的关键,大家说一说,你对这次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

(2)学生发言。

(3)分组制订计划。

师:现在根据大家发言,我们能不用一个序列把大家的建议排列起来呢?开展这次活动,第一要干什么?第二要干什么?„„.把大家的建议排成一个顺序,也就成了一个计划,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疑问,把不合理、不可行的地方改善,就成了一个完美的计划。现在请大家分组制订计划,比一比哪个组的计划周密。

三、确立计划

1、展示各小组制订的计划,其他同学提出疑问,指出漏洞,进行完善。评选出最合理的计划。

2、确立计划,并派专人记录。

班级毕业联欢会活动计划

注意:

1、发动全班同学参与毕业联欢会,积极准备节目,积极报名,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有事做,不要只当观众。

2、文艺委员负责各项报名登记。

3、根据报名情况,选好主持人、评委、摄像、环境布置、舞台服务等各类人员。

4、文艺委员,确定好活动时间,地点,邀请哪些老师参加。

5、文艺委员和主持人对节目进行归类。

6、文艺委员对主持人依据自愿原则进行分工,一个主持人负责一类节目的指导和彩排,再确定一个主要主持人,负责不同类别节目次序的穿插,以及串词,时间把握等。

7、制作联欢会节目单,和老师再次审查,完善,确保可行性,艺术性。

8、开展活动时,要进行优秀节目评选,做出奖励,摄像拍照,留作纪念。

四、学生报名,课外时间排练节目,编排节目

第四课时 开联欢会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
依依惜别的内容 第四篇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1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20、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故草原送别>

《送友人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依依惜别的内容 第五篇

<送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言]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送友人翻译赏析_作者李白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送友人>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40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