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的意思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田野的意思篇一
《田野调查的含义及技术》

田野调查技术

第一节 个体访谈

在一个田野典型调查中,研究者先要选择调查者作为样本,然后利用标准化的问卷来进行调查。

1、 制定访谈提纲

制定一个好的、有效的访谈提纲,是个体访谈的第一步

2、 访谈对象选择

寻找一个合适的访谈对象,即报导人来合作,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特点之一

3、 访谈中的提问

当调查者向访谈对象提问并以此做为收集资料的方式时,变量通常是需要操作化的

4、 访谈中的互动

融洽和谐的关系意味着调查者和访谈对象之间关系的协调。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来说,它意味着报告人是友好的,值得信任的,可以提供帮助的。

5、 访谈记录

如何去做记录?调查者要记录他所观察到的、访谈对象告知的东西。如果访谈对象的话语没有记录下来,那么研究者与访谈对象之间最有价值的关系就浪费了。因此要用有效的方法记录下田野资料,供日后分析。

第二节 问卷

问卷在人类学调查中时常会到,问卷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和调查研究直接相关,因此,问卷的建构对于调查者来说就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技巧。 1、

2、

3、 问卷设计 抽样方法 问卷的适用场合

问卷可以使用在个人深入访谈中,也可以使用在基本资料收集中

第三节 座谈会

座谈会的形式不拘,主要是要求不同年龄、利益、性别和社会层次等的人聚集在一起,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真实事件,或者虚构一个“事件”,设计一个情景式(situational)的舞台,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诉求

1、 制定座谈会提纲

座谈会是一种集体诉求的途径,因此座谈会的提纲应该是参与者共同关心的和热衷的,不应涉及到个体资料的收集,或者是针对个人情况的问题

2、 座谈会对象选择

座谈会对象并不是越多越好,为了便于交流,对象选择数目要有一定的限制

3、 控制会场局面

首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参加座谈会的入选,亦要根据座谈会的目的和要求,事先酝酿好调查提纲。还要指定专人负责录音、照像、记笔记和整理资料。

4、 座谈会的适用场合

座谈会可以应用于使自己熟悉一项新的田野研究;或是在报道人的见解下得出假设;或是评估不同的研究地点或是研究人群;或是获得参与者对先前研究结果的说明。

第四节 观察

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说明研究对象的行为模式及相互作用,观察是我们得出有关人们行为的可信报道的最佳途径

1、 观察的种类

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系统观察

2、 观察的技巧

观察可以分为确定观察问题,指定观察计划,设计观察提纲,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观察资料,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检验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虽然之间相对独立,但是分界并不明显

3、 观察的记录方式

观察的记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实地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第五节 文献法

文献,涵盖广泛的档案资料——公共的,官方的,宗教的,制度的,商务企业的资料,私人文件与数据库,同时还包括了批评性分析的方法。当人类学家大胆地研究文献的时候,必须学会运用历史学家用以衡量书面证据可靠性的那套评估准则。

1、 文献资料的类型

一种类型是来自官方的地方志书、历史文献,史志传记等等;

一种类型来自民间的族谱、歌谣、神话、民间传说、信函、碑刻铭记、私人记录、民间藏书、民间契约文书、私人书信、民间“公文”比如公示的乡规民约、通告、祭祀庆典的告示

2、收集文献资料的途径

文献资料的收集要保证有系统性,在时间上可以做灵活的安排 3/类型文献资料的用途

第六节 口述史

1、 什么是口述史

口述史建基于/以历史重建为目,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更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边缘性

2、 口述史的基本要点

口述史有两个基本条件需要满足:首先,整个过程须经规范操作;其次,为避免单纯口述方法表现力的单薄,需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口述史的效用最大化

3、

4、 口述史对象的选择 口述史的记录

口述史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现场录音、录像、原始手稿、笔记、照片及相关资料等。

第七节 影像技术

利用照相机、电影摄影机和录像设备来形象地纪录和保存人类学的田野资料,大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只靠口头和笔头搜集记录田野资料的传统做法,为田野作业开辟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天地

田野的意思篇二
《“田野作业”对民族民间舞意义论文》

浅谈“田野作业”对民族民间舞的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田野作业”的概念,一般性操作程序的解释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给予了讲解和说明,同时又详细阐述”田野作业”在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舞教材和创作素材中所起的作用。说明了”田野作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不可代替性。

一、”田野作业”与”采风”的概念解析

1. 什么是田野。田野是”实地”的意思,英语”fieldwork”既田野方法,田野工作,田野调查,田野作业。更广泛的译为”实地研究” ,”实地调查” ,”实地采集”等。也就是田野不仅是指”草根阶级”乡村和落后的地带,而是任何一个实地,任何个体,群体,任何阶层,任何存在的物质。田野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人类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 关于采风。”采风” ,即收集。而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以往我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关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词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看,”采风”的在古代有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个元素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为创作素材的价值。

2、从采风到田野作业。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风,我们首先要改变原有的观念,改变原有的心态和行为模式,改变原有接触它的方

式方法,改变猎奇,改变其仅以创作素材为价值,也就是用人类学的田野方法关注个体,关注群体,关注族群任何与之相关联的东西。对某个民族,地域及个人的个案进行实证的调查,亲眼目睹,亲身体验,零距离接触,站在人类学的角度,将人类生存和与之想关的一切外化出的人类形态和审美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使我们较全面地考察民族民间舞蹈的生成原由,外部动作和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独到的第一手材料,还有它的过去,探究它的今天,遇见它的未来。关注传统,就是探究创新,关注历史,就是与之未来。重新寻找,接触,认知和体会本土,本真的民族,地域的舞蹈文化,回归本真的”田野”。

二、具体操作程序

许多著名的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田野工作的范式。在田野工作的一般程序上,概括的说可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三个阶段”

1. 田野工作准备阶段。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准备阶段,它包括调查的训练、筹集经费、熟悉情况等基本要素。因为训练以为从事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新手,首先是现代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田野工作经费的筹措和预算计划可能会对人类学家提出不小的挑战。而熟悉情况是要收集和熟读有关该地区的文献,包括各种有关当地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记叙,也包括前人已经做过的民族志和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已经得到整理的被调查族群或社区的神话,传说和谚语等等,而这些对于一个社区与族群的研究,其目标

的明确与有的放矢,是相当重要的。

2.田野工作实施阶段。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实施,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调查地点的选定,确立调查地点有时候是较困难的。因此,会有些不同的做法,有些学者事先查阅了各种资料,选择了一个他自己认为合适的田野工作地点。其二,对田野调查地点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与访谈,这样才能使野工作者广泛接触调查对象,证实不确实的情况,并熟悉环境。其三,记录情况是每个田野工作者的中心工作,传统上的办法就是要做笔记,把谈话和访问的情况记录下来。

3.田野作业的撰写阶段。在撰写阶段,人类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将收集来的丰富资料转换成人类的概念性语言。对人类学家来说,最终问题是如何将被研究社会的文化范畴翻译为人类学语言,用人类学语言进行描述。使用人类学概念通过参与观察获得资料,有时辅以比较研究,说明在不同文化独特性的哪些方面上的文化的普通性,田野工作的最终产品是这一个的真实表述,在这一个的表述中,田野工作的结果和分析被整合在一起。丰富的,细节化的表述和描写就成为了人类研究的目标。

三、田野作业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意义

1.深层文化寓意的挖掘。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我们更喜欢关注我们所要的舞蹈动态形式层面的东西,而动态形式背后的制约审美风格的深层结构和发展的传统根源,文化现象,文化理念,文化寓意,成因,类别等等,我们往往会忽略。以为在民间采风,跟多的

是学了重要部分,将一个民族,地域舞种的整体,深层的文化根源挖掘出来,进行整体把握,这才是我们今天认识和运用田野方法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挖掘和整理的大价值,大意义,大目的。

2.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修正。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的建构,是历史形成的产物,它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现传承的教材中,有许多与原初民族、地域舞蹈的初衷有出入。如果想修正它,在都市里,或在教室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只有到民间做田野重走长征路,对民间原来的文化内涵进行重新的认定,归纳和总结,逐渐修正我们交出和教学中的失误。今天,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可修正的地方很多。所以,做田野对民族民间舞教师和编导把握民间舞蹈文化的本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 民族民间舞的回归极其意义。当在教室和都市的舞蹈,找不到也看不到土色土香,最能反映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场景的教材与作品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回民间,重回田野,面对实地,面对原初的民族民间舞蹈,进行重新的考虑和学习,将采集上来的东西再次经过理性的加工,修饰,处理,使之展现于都市化的舞台与课堂,否则我们吃的全是文化大餐和快餐,快餐吃多了,相信每个人都会出问题。今天地道的农家菜会给人留下无尽的滋味,相信一是出于健康的需要,另一是出于对非都市文明生活发式的渴望。 结语:田野作业方法是现代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也是舞蹈学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舞蹈是用身体动作表现的艺术,”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的研究工具”。当我们面对田野,

面对实地,面对舞蹈时,必须裸露自己,将个人长期教化所形成的思想全部删除,在头脑中重新安装,键入全新的,真实的,纯净的程序,使我们真正能兼容”实地”,融入”田野”之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喜,同怒,同哀,同乐,那时,我们将由客体转为主位,从而得心应手的进行艺术创作。

田野的意思篇三
《人类学田野调查:在解释中寻求规律》

田野的意思篇四
《田野调查参考1》

田野的意思篇五
《田野调查的基本操作与技巧》

田野的意思篇六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意义与教学实践_周大鸣》

2011年11月第28卷第6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8,No.6Nov.2011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意义与教学实践

周大鸣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要: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话题,也是人类学家致力于回答的问题,而发现“文

化的规则”是人类学家解决“人是什么”的钥匙,是人类学最重要的主题。但发现“文化的规则”需要有更加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人类学创造了从个别的民族、单一的村落研究入手的方法。即从个别的民族、单一的村落研究到区域的整合研究,其实就是由点到线到面的研究。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调查;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2011)06-0045-04

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流。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人类学硕士。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以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本科、硕士、博士的教学单位。近30年来培养的人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超过1000名,其中不乏国内人类学界的中坚力量。一批批人类学毕业生,他们带着“人类从哪里来?人类将走向何方”的梦想踏入人类学的大门,他们又将带着或许更多的追问去开创21世纪中国人类的新局面。回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办学80年的历史,坚持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已成为我们的传统和特色。每次田野调查都会积累很多好的经验,留下很多好的传统和故事,有些至今还经常被人提起。如1928年杨成志先生独闯凉山对彝族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回到昆明时,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给他题词称之为“孤胆英雄”!哪怕是抗战时期,中山大学颠沛流离在澄江、坪石,人类学的学生们仍深入西南地区调查瑶、傣、黎、壮等民族。1980年初,梁钊韬先生虽年迈体弱,仍亲自到四川为其博士生格勒选点并耳提面命田野调查的方法;容观夐先生68岁高龄时仍率学生到海南岛深入黎族村寨进行调查;199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大三学生赴海南省通什毛阳镇进行调查,黄淑娉教授和龚佩华教授不顾年高,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晕船带来的折磨,跋山涉水,亲率学生深入黎族村落调查;2004年夏天,

【收稿日期】2011-06-20

已经是73岁高龄的黄淑娉教授亲率两位学生深入

——黄先生40年多前调查过的到海陆丰畲族地区—

地方进行回访……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学生们

在田野调查中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仅是对社会文化的研究,更是一种对学术的执着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田野调查(fieldwork)被誉为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的基础,中国人类学秉承了这一传统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之中。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人类学8个学分,考古学12学分),也是硕士(硕士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3个月)、博士(博士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10个月)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国内各兄弟院校大多也有田野调查的规定。

作为以异文化研究起家的文化人类学来说,不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无异于纸上谈兵。田野调查虽然被国内人类学者和相邻学科广为接受,但在中国讨论如何深刻认识田野工作的意义,如何真正做好田野工作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首先,涉及到田野调查的目的和基本要求问题。人类学田野工作是用直观的方法观察人类行为,通过介入式的经历以及不同社会人们的深入交往来研究一种文化。尽管人类学田野调查有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历程,但基本假设即为人类学者研究的深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在工作中被研究对象接受的程度。田野工作要求观察的准确性,研究者需要与其研究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学讲他们的语言,亲自观

【作者简介】周大鸣(1958-),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国家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及教育部特色专业“人类学”项目阶段成果。

—45—

察他们的习俗。通常要求受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家在所研究的民族或地区生活上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用参与观察和亲身体验来获取充分、翔实的民族志资料。即使研究本民族文化或者研究自己,同样需要高质量的田生长村落的“家乡人类学”

野调查。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很早就认识到,他谈到其在学社会学的过程中,就明白了必须联系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分析、思考,因为实地调查方法是从人类学那里学来的,所以他认真去找人类学家学习,师从史禄国教授。

其次,田野调查方法在中国尤其具有深刻的意义。如果按照“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划分方式,可以说长期以来国人主流思维模式深受儒家文化大一统和同一性思想的“大传统”影响,从“天下为己任”、“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话语可以看出,儒家追求普世的法则,强调同一性,这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使读书人和知识阶层很容易潜移默化地忽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小传统”和民间文化中还存在,“到实地着如此多的差异。费孝通先生也曾指出

去是我们认为最正确的求学之道。这一点也许和我国传统的见解不十分相合。以前的学者认为学问是在书本上,这种见解有两点是不很正确的,第一点,他们假定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已经为前人获得;第二点,他们假定前人所获得的知识已经写在书本上了。我们若不能接受这两个假定,自然应该另辟

[1](P175)。新路”中国国情非常复杂,人口和民族众多,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群体的亚文化丰富,了解这样多元的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有其独到之处。

再次是田野调查的“兼容并包”问题。调查研究并不是人类学的专利,田野调查方法也不只为人类学者独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引入认识论,掀起了认识论的一次革命,揭示了认识的能动反映性、社会历史性、辩证发展的特征。而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实践,深入实地进行参与式观察、深入访谈等调查研究。由于“实践”在中国深入人心,深入的田野调查不仅是人类学的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

:“其实费孝通那样的研究从广的传统。黄宗智称

义上来说正在学术上体现了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形

,他称中国形成了世界成的认识和调查研究方法”

,“在国上最最重视社区田野调查的社会科学传统

外,只有人类学才用这样的认识方法,而它主要用—46—

于对其他民族的研究,一般不会使用于本国的社会。但是在中国,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研究方法,不仅在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就是在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和政治学也常常如。黄宗智甚至认为,中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此”

命经历的认识基础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参与

[2]

式调查。人类学往往从整体观去研究文化,去展开调查,一个受过训练的人类学家虽然有时偏重于研究文化的某一方面,如宗教行为等,却会很自然地意识到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和其他方面相联系的。就宗教而言,一种文化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该文化的公开宗教礼仪活动,而且与他们所吃的食物、各种日常活动、家庭结构等都有联系。人类学家可能会强调文化和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但一个文化完整的特征是不能通过孤立的研究文化的某一方面而认识的。尽管如此,不同学科甚至党政机关在长期的实地调查中总结的调查研究方法仍然需要人类学去正视,在批判中借鉴其精华。

第四,田野工作对人类学家来说是基础,但它并不是人类学家唯一的职责。人类学家一方面应用自己的工作得来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有鉴别能力地运用其他同行的成果和一切文献资料,这也是中国人类学历史研究取向的原因之一。人类学的代表作以小型社区切入做深入的文化分析的民族志研究比较多。这就引出了人类学所研究的个案的代表性问题和研究视野的问题,甚至有人误以为人类学的研究仅仅是个案研究。有必要澄清的是,人类学绝非简单的个案研究,人类学从不缺乏宏大视野。就学术训练来讲,比较好的途径是走从个别的民族、单一的村落研究到区域的整合研究再到泛文化比较研究的路子。民族志并不等于个案材料的堆砌,也不是简单的经验性研究,马林诺

:“民族志田野工作的首要理想,在于夫斯基认为

清晰而明确地勾画出一个社会的构造,并从纠缠不清的事物中把所有文化现象的法则和规律梳理出

[3](P8)

。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来”

孜孜不倦的话题,也是人类学家致力于回答的问

题,而发现“文化的规则”是人类学家解决“人是什么”的钥匙,是人类学最重要的主题。但发现“文化的规则”需要有更加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人类学创造了从个别的民族、单一的村落研究入手的方法。通俗一点讲,从个别的民族、单一的村落研究到区域的整合研究其实就是由点到线到面的研究。人类学进化论学派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

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可谓极具宏大视野,他们将所有的社会形式放入一个线性的模型中,线性模型的两极分别是先进(文明)与落后(蒙昧),这样世界上已知的一切社会形式包括现存的和历史记载的都可加以比较衡量,而当时现存的原始社会无异于研究人类“落后”阶段的活化石,因而需要进行点的深入调查和面上的定性判断。这种单一的价值标准最终被多元价值观所代替,后来出现了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等学说,但人类学对文化本质的研究一直是最重要的命题,通过文化本质来研究人类本质。对文化本质和规则的研究,无论是单个村落、部落的文化本质还是族群与区域文化的本质研究,都需要超越纷繁复杂的日常生产生活表象,了解蕴藏在被研究对象和被研究文化之后的规则和逻辑,把实践行动者自己没有用明白的语言表白的道理,经研究者的再创造用语言表达出来。

从研究的积累和层次上看,人类学者从单一的村落研究、个别的民族开始再到族群与区域研究、泛文化比较符合客观规律。单一的村落研究好比人类学者在学科中学走路的阶段,族群与区域研究好比跑步的阶段,泛文化比较好比起飞的阶段,不经历前面的阶段,不积累相应的学术根底,一开始就介入泛文化、介入宏大视野的研究往往容易流于空谈,好比空中楼阁。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微观的层次,而要循序渐进,逐步介入中观(族群与区域研究)、宏观(泛文化比较)的领域。从整个中国人类学界目前的积累来看,需要将研究重心逐步转入族群与区域研究,才能更好地发展。当然,对于研究生和学术接班人的培养,还得老老实实经历各个阶段的训练。

历史的积淀形成了传统。在漫长的人类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人类学田野调查成为人类学教学的基础。人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人类学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的实证社会科学,学生的田野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呈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强调他们对于理论的深度掌握,即在田野实践的基础上参与人类学学术领域的理论论争,并借助理论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对本科生的培养,则将重点放在田野实践基础上创新能力的训练,以使

他们在应对非人类学学术领域的工作时,能借助人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审视角度来获得一种持久的创造力。自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以来,田野实习一直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针对本科生开展的除课堂教学之外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田野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田野”是与课堂完全不同的两个天地,在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吸收书本中早已归纳、总结的文字,这培养的是接受和理解能力;在田野中,学生需要面队一切或简单或复杂,或熟悉或陌生的现象,他们必须将思维从书本中释放出来,必须将在课堂中接受的文字创造为解决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钥匙、途径,这培养的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社会思维方式的创造,社会问题审视角度的转化,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社会现象解决方式的创新等。

(二)田野实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精诚合作”被视为成功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形式,但独立操作能力却是个人得以加入合作团队的基本前提。田野实习提供给学生的便是一块需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天地,无论是民族学的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献整理、问卷访问,还是考古学的地层发掘、器物整理、测量、分析,每一环节都需学生亲自尝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从摸索中获得体验。人类学田野实习的独立操作,亦塑模了学生应对任何问题时沉着、冷静、严肃、认真的性格。

(三)田野实习有助于学生加深专业知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种记行”

忆,而身体力行的田野实践则将这记忆转化为能力。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时间长了会淡忘,经过田野实习后,学生们头脑中处于表层的专业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为深层知识结构。特别是考古学,它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强调经验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若非亲自参加田野发掘,其书本上的文字总显得艰涩而枯燥,因此,每一次考古田野发掘都会增强学生对考古学理论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从而巩固、加深学生的专业知识。

(四)田野实习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培养的学生具有极强的社会感知力、文化分析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田野实习给了学生们充分展示这些特有能力的机会,让有关单

—47—

位的专家、领导认识并肯定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生的能力,这使他们乐于选择该系的学生就业。同时,该系与业务单位的合作,使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学生表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精诚敬业精神往往会赢得挂钩业务单位的青睐。另外,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意见,这也增加了他们去政府职能部门就业的机会。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做人类学研究,的确存在理论体系薄弱、经验构架不齐等缺陷。但在本科生阶段的田野实习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则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因此,针对本科生的各类实习中,增加了科研的成分,并尽量将本科生纳入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二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人类学的本科生应算是人类学科的初学者,他们的大部分理论知识来自于课堂,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接受教科书中所讲述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为人类学本科生开设的各类田野实习,都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这也正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本科生提供田野实习的初衷与原则。

三是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兴趣是一切尝试的最初动力。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本科生提供的田野实习,充分考虑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到深圳民俗村考察,让学生在尽情体验少数民族风情、领略异族风光与文化、与少数民族人民齐舞共乐的氛围里达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四是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各种田野实践中尽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报酬,参考文献:

[1]张冠生.费孝通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2]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

[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这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勤工俭学的机

会,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知识有价”以及人类学的社会经济价值。我系学生参与导师的横向课题一般都有一定的劳务报酬。

任何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学科才能永葆青春,才能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应用价值。费孝通先生从广西大瑶山民族调查到江村调查到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沿边开放、民族关系等研究的轨迹,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的典范。21世纪的中国是变迁的时代,就像泰勒在《原始文化》中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智力发展史所讲到的那样

和道德发展史上充满大事而多变故的时期,此时那

。古老中国经常掩闭着的发现和变革之大门洞开”

——如果说经济的变迁虽然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

的高速发展,制度与法治的健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为我们认识社会、反思文化、在实践中发展应用性研究,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那么,触目惊心的贪污腐化、丧尽天良的坑蒙拐骗、惨不忍睹的黄尘浊流、伤痕累累的青山绿水更让每一个学者觉得肩头责任之重大!但从另一个方面讲,人类的迷惘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正为人类学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21世纪的中国人类学拿什么奉献给我们身处的时代?奉献给古老而又焕发青春风采的国家?奉献给异常复杂多元而又充满希望的社会?如果我们从人类学的“整体

、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等视角去看观”

待,去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或许可以获得不少解决问题的灵感。

[3]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

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SignificanceoftheAnthropologicalFieldInvestigationanditsTeachingPractice

ZHOUDa-ming

(DepartmentofAnthropology,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Whatisman?”hasbeenapopulartopicbothtothegeneralpublicandtheanthropologists.Thediscoveryofculturalrulesistheanthropologists’crucialkeytosolvingtheproblem.However,thediscoveryofculturalrulesneedsmoreworkableresearchap-proaches.Theanthropologicalapproachfromasingleethnicgrouporasinglevillagetotheintegratedresearchofagivenregionisare-searchapproachbypiecingtogetherdifferentpartstoformawholepicture.Keywords:anthropology;fieldinvestigation;teachingpractice

(责任编辑

—48—

杨国才)

田野的意思篇七
《田野的召唤 教案

《田野的召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田野的召唤》。

2、拓展:意大利音乐家及其作品。

【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并从中体验到大自然带来的欢乐。

2、能较准确的掌握弱起小节,能听辨出音乐中重复出现的素材,音乐记忆能力有所提高。

3、感受意大利的田园风光,初步了解意大利的音乐大师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演唱时声音富有弹性。

【教学难点】

1、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和换气记号(∨)的掌握。

2、弱起、反复跳跃记号、八分休止符的认识与把握。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课间导入:欣赏一组意大利美丽的田野、优美大自然风光的图片,以《田野的召唤》作为背景音乐。

1、师:同学们,刚才课间你欣赏到的景色美不美?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取自于意大利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2、师:意大利的田园风光很美,旅游城市很美,同样意大利的民歌也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意大利民歌《田野的召唤》。

二、聆听感悟

(一)、初步体验

1、初听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听这首意大利民歌歌唱了什么呢? 生:1)、春天来到,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大自然中有阳光、绿树、清清的河水等,景色非常美。

2、理解歌词

师:歌词中有一句叫“梯里通巴”,这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一句是意大利语,意思就是召唤小伙伴们快快来吧!每到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时候,就是田野向我们发出的召唤,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到郊外踏青、春游、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等。

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呀?

生:高兴、愉快、快乐、愉快等。

3、复听歌曲范唱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和这些意大利的少年们一起去郊游吧!

4、师:老师已经感受到你们愉快的心情了。那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歌

谱。你能用屏幕上的两种图案表示歌曲的情绪吗?”

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四个乐句,前两句欢快跳跃,后两句稍微连贯一些。

(二)、深入体验

第一、二乐句

1、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唱第一句的歌谱,找找是什么音乐记号让老师的声音听上去很跳跃?”(连续的八分音符、休止为了突出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

2、师生完整演唱第一乐句的歌谱

3、师:“同学们唱地很准确,老师想请大家尝试演唱第二乐句的歌谱,你发现了什么?”(旋律相同)

4、师生接口唱前两乐句的歌谱

注意歌谱中的休止符(多媒体描红休止符)

5、代入歌词演唱前两乐句

歌曲在演唱中前两个乐句是怎样的心情?

(连续的八分音符要唱地平均而轻巧;连续的八分休止符处要唱地弹性而短小)

6、分析乐曲弱起小节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曲子?我们都知道4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第一小节没有4拍,是从第四拍弱拍开始唱的,我们把这个小节叫做弱起小节。

第三、四乐句

1、师:“听范唱,找一找,歌曲在演唱后两个乐句时发生了怎样的情绪的变化?这两句的旋律有没有相似的部分?”歌曲的第三和第四乐句的歌谱基本相同 (对这两个乐句的大部分音符也好、节奏也好都一样,只是结尾的音符有了变化。这样的安排或者叫写法,在作曲学中叫“变化重复”。)

2、我们来唱一唱这两句。注意这两句有了变化的结尾句,我们来唱准它。 唱不一样的两个小节,一个爬楼梯,一个平稳地走向远方。

“在召唤我”连贯

“出发到远”音高

3、完整演唱三四乐句。

4、同学们唱的非常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听辨下,哪条旋律更能体现欢快的心情,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附点使歌曲更加富有朝气,更能表现出人们到田野时喜悦、兴奋的心情。)

完整演唱歌曲

1、师:美丽的田野在召唤我们,我们也一起轻轻地唱起来,用歌声来回应它。 同学们,我们要用怎样的声音歌唱,才能和美丽寂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师:那我们注意要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歌唱,第一,二乐句可以唱得跳跃些,高兴些。“梯里通巴”就好像田野在召唤我们:第三,四乐句我们可以唱得舒展些。

2、唱第二段歌词

三、创造性体验

1、师:你们的歌声仿佛把老师带到了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现在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V和>,你认识他们吗?

2、下面就让我们看着歌谱中的这些小精灵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3、师:你们的歌声合上美妙的音乐,一定会更好听。要想唱的好,一定要注意

听音乐。

四、拓展体验

1、师:同学们都知道意大利是个艺术之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你知道哪些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介绍给大家。重点介绍乔治.莫罗德。

2、帕瓦罗蒂《我的太阳》

帕格尼尼《》

普契尼《》

3、巩固演唱,结束音乐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去领略了异国他乡的田野风味,希望以后能与同学们一起再去欣赏这些美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踏着愉快的脚步,唱着《田野在召唤》,走出音乐教室。

教材分析:

提起文明古国意大利,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历史上煊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1900年前毁于一旦的庞贝古城、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罗马竞技场„„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旅游国家,它有独特的城市风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很多,此外还有良好的海滩和山区,公路四通八达等。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歌曲采用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歌曲在2小节的伴唱下弱拍进入第一乐句,上下两乐句节奏紧凑,旋律完全相同,只是在句的结尾上稍作变化。曲调中的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队郊游、旅行的儿童们在充满着春意盎然的田野中边走边唱、欢声笑语的欢乐神情。第三、第四乐句在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两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歌曲所唱的“梯里通巴”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之意。曲中的四度跳进及旋律逐渐向上推进使音乐更为挺拔、嘹亮,形成了高潮,表现了孩子们无比欢畅愉快的心情,最后两小节在四度跳进中把音乐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情绪高涨,使全曲始终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尽情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它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表现了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孩子们出发去郊游、旅行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大自然的无比热爱的情感。歌曲采用大调式、4/4拍,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160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