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一
《浅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

学 年 论 文

课 程 名 称课 程 代 码: 5005450 题 目: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情结 学院(直属系): 人 文 学 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8级4班 学 生 姓 名学 号指 导 教 师: 张 帆 开 始 时 间: 2010 年 5 月 完 成 时 间: 2010 年 6 月

目 录

摘要„„„„„„„„„„„„„„„„„„„„„„„„„„„„„„„„„„2 引言„„„„„„„„„„„„„„„„„„„„„„„„„„„„„„„„„„3 正文„„„„„„„„„„„„„„„„„„„„„„„„„„„„„„„„„„3

一、太白月里看山河„„„„„„„„„„„„„„„„„„„„„„„„„„3

(一)月下游山水„„„„„„„„„„„„„„„„„„„„„„„„„„„„„3

(二) 月中思乡绪„„„„„„„„„„„„„„„„„„„„„„„„„„„„4

二、太白与月行天下„„„„„„„„„„„„„„„„„„„„„„„„„„4

(一) 古月伤今„„„„„„„„„„„„„„„„„„„„„„„„„„„„„4

(二) 对月抒怀„„„„„„„„„„„„„„„„„„„„„„„„„„„„„5

三、太白月下显真情„„„„„„„„„„„„„„„„„„„„„„„„„5

(一) 送友以风月写真情„„„„„„„„„„„„„„„„„„„„„„„„„5

(二) 借风月写情赠友„„„„„„„„„„„„„„„„„„„„„„„„„„6

四、 太白观月抒思情„„„„„„„„„„„„„„„„„„„„„„„„7

(一) 月之思怨„„„„„„„„„„„„„„„„„„„„„„„„„„„„„7

(二) 月之自慰„„„„„„„„„„„„„„„„„„„„„„„„„„„„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摘 要

李白,以其“月光诗仙”的雅号而名垂千古。在那个繁华和而战乱的复杂时代,经过长期漂泊在外与月为伴的岁月,用诗见证了月下的大好河山,并用毕生所见谱写出月里的一生坎坷,同时以其诚挚真切的情感在月色中尽显真情,更多的是,以其博大多情的心境传唱出一曲又一曲的万般愁思,从而塑造了他笔下不同于他人的月的思绪,终其一生,以其独特的思维、笔法和风格,使其咏月诗造诣极深并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情结 蕴含

引 言

太白一生于月情有独钟,其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就有一首与月相关的。在太白诗中,月是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在外游子,甚至是自己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月成为李白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给了太白丰富的意蕴,给了他美妙的灵感,创造了他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他的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正因为月的沾溉,才留下如此多的千古佳句,也使太白创造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使诗坛上璀璨着最美丽的仙葩,诞生出一大批不朽的诗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白那些写月的诗句,去体会那时的情景,那时的心境。

正 文

一、太白月里看山河

李白的诗歌,歌颂山水的篇章居多,写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豪情,特别是那些在月亮下的山河更为让人记忆深刻。月下山水景色,有静谧的美好清新,也有悲凉的忧伤凄清;月中百味情绪,有酣畅淋漓的开怀大笑,亦有怅然若失的孤独愁苦;月夜里所想,既有自然的开阔情景,也有故乡的别离感怀。

(一)月下游山水

李太白天生浪漫豪放,生平酷爱畅游山水,尤其爱在有月亮的夜晚出游,他一生游历了很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诗歌,以及那时的月亮,同时包括月下他的故事。他曾多次趁月色夜游金陵,其中以《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为例: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此篇为李白月夜登金陵城西楼怀古之作,意颇自负,可除却其情感之外,也能在隐约中感受金陵的景色,另外还有《望庐山瀑布》其一中“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出月游庐山的所见所感,实写豪雄,别具特色。“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出自他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因月的出现,有清远之致,自有其韵味,虽不及孟浩然、杜甫之作,仍写出了岳阳楼在月下的美色。“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船上齐 乐,湖心泛月归”是写洞庭湖的句子······在太白诗中不乏月夜出游之作,不同心绪,不同景色,但无

一不描绘了月光下的美好山水

(二)月中思乡绪

无论身处何地,仰望星空,看见月亮,总不免想起故乡,似乎月亮隐约透着家乡的味道。李白不是圣人,也是一介凡夫俗子,思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在他的诗中透露着他通过月亮对蜀的难舍与思念,也夹杂着在月色下对蜀的豪壮描写。尤其以《峨眉山月歌》最为著名: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当时出蜀途中所作,诗带别绪,然情深而意快,节奏流利,音律悠扬,故虽连用五地名,而不呆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月光下的峨眉山,山峡等渲染出凄清愁绪,凄美中别有一番景致。这首写得比较直白,而接着这首相比较而言就略带含蓄,“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是出自于他的《太远早秋》,虽然并未写故乡山水的只言片语,但心却飞到了故乡,思归心切,意绪飞扬,以“边城月”、“故国楼”,流露出思乡情,以月为思乡起点,月就是一个意象的代表仍以景物为依托,也突出了自然的美点。

综上所述,月,处在李太白的诗中,或多或少为出现在他诗歌中的山水增添了一份韵味,虽有凄美之境,但更多的是起到烘托渲染景物的作用,是大自然的赞歌。江山如此多娇,在李白笔下更是豪情万丈,情态尽显。再将其置入月亮之下,韵味无穷,不愧为韵味江山!

二、太白与月行天下

《蜀道难》是李太白的代表作之一,用光怪陆离的语言写出了蜀道的艰险与曲折,坎坷。在他的诗中写道路艰难,并且带写月亮的也有很多,比起其他的,有月亮意象的存托,显得更是苍凉,险峻。月,可以是对今日今时的悲凉感触,也能是借古伤今的凄楚;可以是行路途中无人相伴的精神寄托,也可是艰难途中的绝佳伴侣······当然,在这里所指的道路不仅有实实在在的道路,也代表着他的人生之路,是苦是甜,是喜是悲,皆在这月里古今交错辉煌。

(一)古月伤今。

李太白在行路途中,往往以月为背景,或是通过月这个古今不变的意象来作诗,在这类诗中道出了其路途的艰难,与此同时也传达了其感伤情怀,如《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二
《浅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1]》

学 年 论 文

课 程 名 称课 程 代 码: 5005450 题 目: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情结 学院(直属系): 人 文 学 院 专业/年级/班: 汉语言文学2008级4班 学 生 姓 名学 号指 导 教 师: 张 帆 开 始 时 间: 2010 年 5 月 完 成 时 间: 2010 年 6 月

目 录

摘要„„„„„„„„„„„„„„„„„„„„„„„„„„„„„„„„„„2 引言„„„„„„„„„„„„„„„„„„„„„„„„„„„„„„„„„„3 正文„„„„„„„„„„„„„„„„„„„„„„„„„„„„„„„„„„3

一、太白月里看山河„„„„„„„„„„„„„„„„„„„„„„„„„„3

(一)月下游山水„„„„„„„„„„„„„„„„„„„„„„„„„„„„„3

(二) 月中思乡绪„„„„„„„„„„„„„„„„„„„„„„„„„„„„4

二、太白与月行天下„„„„„„„„„„„„„„„„„„„„„„„„„„4

(一) 古月伤今„„„„„„„„„„„„„„„„„„„„„„„„„„„„„4

(二) 对月抒怀„„„„„„„„„„„„„„„„„„„„„„„„„„„„„5

三、太白月下显真情„„„„„„„„„„„„„„„„„„„„„„„„„5

(一) 送友以风月写真情„„„„„„„„„„„„„„„„„„„„„„„„„5

(二) 借风月写情赠友„„„„„„„„„„„„„„„„„„„„„„„„„„6

四、 太白观月抒思情„„„„„„„„„„„„„„„„„„„„„„„„7

(一) 月之思怨„„„„„„„„„„„„„„„„„„„„„„„„„„„„„7

(二) 月之自慰„„„„„„„„„„„„„„„„„„„„„„„„„„„„8 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摘 要

李白,以其“月光诗仙”的雅号而名垂千古。在那个繁华和而战乱的复杂时代,经过长期漂泊在外与月为伴的岁月,用诗见证了月下的大好河山,并用毕生所见谱写出月里的一生坎坷,同时以其诚挚真切的情感在月色中尽显真情,更多的是,以其博大多情的心境传唱出一曲又一曲的万般愁思,从而塑造了他笔下不同于他人的月的思绪,终其一生,以其独特的思维、笔法和风格,使其咏月诗造诣极深并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情结 蕴含

引 言

太白一生于月情有独钟,其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就有一首与月相关的。在太白诗中,月是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在外游子,甚至是自己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月成为李白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给了太白丰富的意蕴,给了他美妙的灵感,创造了他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他的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正因为月的沾溉,才留下如此多的千古佳句,也使太白创造了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空间,使诗坛上璀璨着最美丽的仙葩,诞生出一大批不朽的诗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白那些写月的诗句,去体会那时的情景,那时的心境。

正 文

一、太白月里看山河

李白的诗歌,歌颂山水的篇章居多,写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豪情,特别是那些在月亮下的山河更为让人记忆深刻。月下山水景色,有静谧的美好清新,也有悲凉的忧伤凄清;月中百味情绪,有酣畅淋漓的开怀大笑,亦有怅然若失的孤独愁苦;月夜里所想,既有自然的开阔情景,也有故乡的别离感怀。

(一)月下游山水

李太白天生浪漫豪放,生平酷爱畅游山水,尤其爱在有月亮的夜晚出游,他一生游历了很多地方,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诗歌,以及那时的月亮,同时包括月下他的故事。他曾多次趁月色夜游金陵,其中以《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为例: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此篇为李白月夜登金陵城西楼怀古之作,意颇自负,可除却其情感之外,也能在隐约中感受金陵的景色,另外还有《望庐山瀑布》其一中“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出月游庐山的所见所感,实写豪雄,别具特色。“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出自他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因月的出现,有清远之致,自有其韵味,虽不及孟浩然、杜甫之作,仍写出了岳阳楼在月下的美色。“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船上齐 乐,湖心泛月归”是写洞庭湖的句子······在太白诗中不乏月夜出游之作,不同心绪,不同景色,但无

一不描绘了月光下的美好山水

(二)月中思乡绪

无论身处何地,仰望星空,看见月亮,总不免想起故乡,似乎月亮隐约透着家乡的味道。李白不是圣人,也是一介凡夫俗子,思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在他的诗中透露着他通过月亮对蜀的难舍与思念,也夹杂着在月色下对蜀的豪壮描写。尤其以《峨眉山月歌》最为著名: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是当时出蜀途中所作,诗带别绪,然情深而意快,节奏流利,音律悠扬,故虽连用五地名,而不呆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月光下的峨眉山,山峡等渲染出凄清愁绪,凄美中别有一番景致。这首写得比较直白,而接着这首相比较而言就略带含蓄,“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是出自于他的《太远早秋》,虽然并未写故乡山水的只言片语,但心却飞到了故乡,思归心切,意绪飞扬,以“边城月”、“故国楼”,流露出思乡情,以月为思乡起点,月就是一个意象的代表仍以景物为依托,也突出了自然的美点。

综上所述,月,处在李太白的诗中,或多或少为出现在他诗歌中的山水增添了一份韵味,虽有凄美之境,但更多的是起到烘托渲染景物的作用,是大自然的赞歌。江山如此多娇,在李白笔下更是豪情万丈,情态尽显。再将其置入月亮之下,韵味无穷,不愧为韵味江山!

二、太白与月行天下

《蜀道难》是李太白的代表作之一,用光怪陆离的语言写出了蜀道的艰险与曲折,坎坷。在他的诗中写道路艰难,并且带写月亮的也有很多,比起其他的,有月亮意象的存托,显得更是苍凉,险峻。月,可以是对今日今时的悲凉感触,也能是借古伤今的凄楚;可以是行路途中无人相伴的精神寄托,也可是艰难途中的绝佳伴侣······当然,在这里所指的道路不仅有实实在在的道路,也代表着他的人生之路,是苦是甜,是喜是悲,皆在这月里古今交错辉煌。

(一)古月伤今。

李太白在行路途中,往往以月为背景,或是通过月这个古今不变的意象来作诗,在这类诗中道出了其路途的艰难,与此同时也传达了其感伤情怀,如《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

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 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 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四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把酒问月》【唐】李白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五
《【毕业论文】李白咏月诗略论》

【标题】李白咏月诗略论 【作者】胡 琴 【关键词】李白??咏月诗??内在意蕴??审美特征??意义及影响 【指导老师】李金荣 【专业】中文 【正文】

月亮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样极为美好的艺术品,而中华民族更是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她那妩媚的笑厣,柔美的清光,朦胧的倩影,圆缺不定的外观,永恒的存在,不知引起了多少中国人的联翩遐想,勾起了多少中国的爱恨情仇。在中国,不但有许多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而且歌咏月亮也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早在《诗经》的时代,人们便吟出了“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月出》)?等写月诗句;而后楚辞中也有“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即明”《东君》)?、“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等诗句的出现。汉魏时,更有“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帏床”?等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到了唐宋时代,月亮更是成了文人墨客诸多情感的载体,月亮早已被他们拟人化,情感化、诗化了,举凡思乡怀亲,盛衰兴废,悲欢离合、人生理想、哲理思辩等众多情怀在咏月诗中都有尽情的抒发,产生了一大批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为中国诗歌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奇葩。

在唐宋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堪称写月圣手,他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寻常的特别热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他将一生的才情寄托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在他留存下的近千

首诗中,咏及月亮的就有三百余首,其数量之多在历代诗人中绝无仅有,而他在月亮世界中创造的那种瑰丽多姿,韵味飘逸的艺术境界更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古代诗人中最擅长写咏月诗的当属李白,他将一生的才情寄托于山水月色,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他一生创作的与月有关的诗多达300余首,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本文拟以李白咏月诗作为观照对象,对李白咏月诗中亮意象丰富深刻的内在意蕴、审美特征和李白咏月诗的典范意义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月意象的意义

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情感。“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使诗作更生动活泼,也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李白自身的感受

1.时光流逝??及时行乐

广阔苍茫间,悠悠月光下,人在行路中,时光悄悄流。在每一个孤寂的夜晚,李白面对茫茫的大地,人之渺小、生命苦短,所有的人世感

慨,望着空灵的月,一一抒发。时间不复还的悲愁,人生飘渺的茫然,潇洒的李白常饮酒对月,诗中透露丝丝无奈,却又接受这亘古不变的流逝,于是李白选择及时行乐坦然面对,缕缕感怀在诗中涌现。 这种感受在《把酒问月》中写的最为深刻,“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完整描写李白的心境过度,月的高远、月的出没、月的神话,种种对月的不同看法,字字句句流露李白对时间流逝的感触。首句一发问,即是李白面对广大苍穹,感慨人如沧海之一粟,由月矗立在天空之谜,月的高远朦胧烘托惆怅。月亮代表长流的时空,月虽难以与人亲近相随,但终究是相隔遥远,对于“掌握未来”透露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接着写月的外貌改变,象征起伏不定的人生,月在变,未来不也是在变动吗?最后李白籍由跨越时空的月抒发千古尽是如此。人事全非,仅有月依旧,处处由月表达生命的有限喟叹!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里李白的心更为狂放,实际是狂放掩悲愁,字里行间充满凄凉消极之感。冷清的夜晚,心醉的李白独自承受孤寂,与月为友,即使月“不解饮”,但或许只有想象月与影子相伴才能增添几许热闹,

由月渲染出浓厚的失意情愁,并消极的认为到“行乐须及春”。李白因月感到时光流逝,却也借月安慰自己。王德春先生在《日,月意象与李白其人其诗》一文中提到:“虽然月是无情物,但他那如水的清光是一种最好的清凉剂,诗人邀月对饮,实在是因为月光比酒更能抚慰他那饱经忧患的心灵,还给他人的真性情”?《将进酒》中也有类似的心境表达“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写得意实因失意,月引发李白对人生思索,显现李白及时行了的认同。

2.抱负志向

李白一生中的理想,就是活跃于政治舞台,一展抱负,但却是崎岖艰难的道路,诗中的月反映着李白的意气风发揽月的雄心壮志象征梦想实现与豪放胸臆。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失意无奈、悲愤、痛心、惆怅„„。月亮诉说出李白太多太多的情怀!太远太高的梦想。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俱怀安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此诗一开头就道出仕途??,心中烦忧的苦闷精神,这是现实;在大醉之后,李白的豪情壮志再度兴发“揽月之情”正代表他一生追求的梦想,豪迈气概溢于言表,这是理想。理想与现实相远,李白以月托情,月的遥不可及象征李白高洁的心志,远大的抱负,月远在青天遥迢也暗喻梦想未果的悲凄!《登太白峰》则是更强烈的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诗中的月不仅是李白想要从政的怀抱,还牵系着内心光明的理想世界,是一个远离尘世的理想,但末两句却反映不舍人世羁绊,两相矛盾,两

番情愁,李白借月渲染黯淡现实与光明理想的复杂心境。

《玉壶吟》写于李白被放出朝的时候,壮志难申的情怀,昔日光景的怀念,娓娓诉出。“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夹杂着李白潇洒狂放与悲烈惆怅。太白将其抱负未果的壮志难酬寄予月亮,月亮倾诉他的多样情愁,“舞秋月”是一种凄凉意境的呈现,秋的萧瑟映着月光沁入李白的心,月的形象似乎已升华,深深与诗人内心的悲痛相融。陈吕洪先生于《月光下的李白―李白诗中的月意象简析》中描述得十分完整:“李白笔下的月常常既是月亮本身,又是主体感受中被‘变形’为某种感情的‘材料’,既以他的客观自然品行为物境,又失去他的自在状态,融入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形成融合性意境。”李白因落寞无奈而愤懑写下此诗,诗境依旧浑然天成。?

3.心灵沉静

苦闷忧愁空对月,心静澄明月色清。李白明了对现实的苦病呻吟乃是枉然,在心中另有一汩慰藉的清流,用沉静的心灵望月吟咏,这类的作品,由月酝酿的情境转为恬淡、洒脱,描绘出一幅幅灵动静谧的景致,象征李白的娴静心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写出多种风貌。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正是李白抒解愁绪的最佳写照,“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此诗的月与太白之心紧紧牵系,秋月悬挂夜空是一种冷清寂寞的意境,似乎是李白空虚的心灵,露珠滴秋月,明写景,实写心,暗指李白的心掀起淡淡波动,因月亮在旷远的高空露出宁静的美感,使李白的悲愁渐渐退去,月下沉吟便是胸中愁绪的解放,让诗人流连往返。诗境由景入情,由月的空灵形象转入深沉的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六
《李白描写月亮的诗句》

李白之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2、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5、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独漉篇》

6、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8、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9、我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游别》

10、扬兵猎月窟。

11、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2、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独不见》

13、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避地司空原》

1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15、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16、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7、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8、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19、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

2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1、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

22、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十七首》

23、桃竹书筒绮绣文。 良工巧妙称绝群。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叠成五色云。中藏宝诀峨嵋去。千里提携长忆君。——《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

24、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何必沧浪去,兹焉可濯缨。 ——《观鱼潭》

25、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春怨》

26、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捣衣篇》

27、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游谢氏山亭》

28、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郢门秋怀 》

29、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

30、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月下独酌其四》

31、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32、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

33、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34、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月夜金陵怀古》

李白经典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3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

37、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乐府·将进酒》

3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39、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40、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公无渡河》

4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古风其三》

42、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

43、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

4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45、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下独酌》

46、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47、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48、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玉壶吟》

4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50、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51、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词》

52、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词》

53、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5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书怀》

5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难》

56、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采莲曲》

57、遥闻会稽美,一度若耶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送贺宾客归越》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篇七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3212008 年第 期安徽文学6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张 媛(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上的共鸣,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月下怀人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说:“月轮当空,天下之所共视。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驿路天涯,月光的清辉总能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诗作中常借月抒情,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两地之间,明月聊表寄托:“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昌》)、“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情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质。思友至切,无奈岁月如梭,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叹。“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 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拟古》之八)。“琴弹松里风,

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拟古》之十)。二、乡情投射家是萦绕在华夏儿女心头的结,人们追求家庭的团圆,追求对乡土的固守。俯仰间朔望轮回,总能唤起离乡背井的游子对故土的怀念,也萌动了诗人切实的乡情。“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白居易)。开元十四年,26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高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秀丽的峨眉山,吐露的半轮秋月,绰绰映入平羌江水,飘逸而去。友人千里之隔,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诗中的“君”,正是诗人对明月的称谓。峨眉山月就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寄托。思乡之情如滚滚江水,伸手可掬。从此,峨眉山月高悬于游子的心头,时至暮年,李白还满怀深情的吟唱“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此时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此可谓故土难归忆峨眉,惆怅不已人随月。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乡情难以释怀,“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寄淮南友人》),“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字缕行间,满是对故乡的眷恋。一曲《静夜思》更是传唱千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唤起了千古游子“月是故乡明”的共鸣。三、忧患寄托孤苦象征人生易老天难老,一月悬于天际间,始终照耀着如水流花谢般不断兴亡盛衰的人世,不变的唯有那皎洁的月光,千百年来,盈亏中写满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愁苦。命运的捉弄,李白一生不得其志。病态的社会,压抑着诗人的思想和才情。岁月的蹉跎,年华的流逝,李白逐渐对功名富贵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襄阳歌》)的沉吟。面对恶劣的环境,使人只能仰望明月,把郁闷诉诸于笔端。”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沉闷低吟中,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控诉了黑暗社会的不公。“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慨叹世间的知音难觅。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一方面寻仙访道,希望“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在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的超现实想象说 文 解 字3222008 年第 期安徽文学6中得以释怀。另一方面,在诗人看来,人生得以须尽欢,人生失意也得畅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分明独酌,却偏出三人,愈形其独;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是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行乐须及春”,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之游。月亮正是形与影的连接媒介,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无情与有情、短暂与永恒,都化为一片银色的光辉。四、对人生的思考月亮东升西落的移动,阴晴圆缺的变幻,以及古往今来的永恒普照,赋予了其不死及再生意义。屈原《天问》有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历代文人墨客以月为媒介,探索宇宙的奥妙,表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在李白的月亮世界中同样渗透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朗月当空照耀千古,几多辉煌几多功名却化作历史云烟。“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六朝风光不再,明月见证了世间的物是人非。“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洲”(《月夜金陵怀古》),“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金陵三首》其二),在这些诗句中,将亘古不变的明月与变幻无常的人事相对,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历史的反思。最能体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仰天长吁。穿越时空,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有着诗人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人生何其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放白鹿青崖间,对酒当歌,忘抛却尘世的纷扰,邀月相伴,人生才得畅达!在对诗人自我生存状态的体察中,我们看到了一颗不安于有限的生命而向往无限时空的永恒跳动的心。五、征戍观念的表达“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轮明月照耀九州,承载了多少戍边战士的思乡和征人之妻的眼泪。唐代对外用兵频仍,造成千万家庭的离散。李白

深感戍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念远,闺中望怨。“那堪愁节苦,远忆边城儿。莺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塞下曲》其四)。秋天为情人捣衣乃是六朝乐府写闺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李白诗中亦有体现。“晓吹员管随花落,夜捣戎衣向月明”《(捣衣篇》),“谁怜明月夜,肠断听秋砧”(《赠崔侍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声声月下捣衣,闺思尽诉,朗朗皓月当空,征人思归。百姓的苦难和平的呼喊,从诗句中泻出,宛如月光流转。李白渴望出入边关做一名儒将,所以对征戍有积极的看法,他高度赞赏了汉代的霍去病,“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塞下曲》其二)同时并不否定征战生活的艰苦,“塞掳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其六)。诗人在肯定征战的将军战士戍边卫国的同时,对其妻子也做了安慰“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塞下曲》其五)六、高洁品质的象征千百年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冰清玉洁的形象。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有君子比德之说,即君子应该享有高洁的品格。因此常用明月之兴与君子做联想。汉初公孙乘《月赋》中把月光比作“君子之光”。而且“当心而出”,太阳光比不上它的明亮,白壁比不上他的洁净,由此来说明君子品性的高洁。阮籍《咏怀》“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用清风、明月来象征美好的品格。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月云》)在诗人眼中月亮是由水银铸就成的,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不染尘滓。“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叔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道出了月似水中之莲,身出淤泥而不染。藉此来比喻升公的清廉正直。“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事录》),“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均借月写出了人淡薄高远的情志和孤高出尘的心灵。“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友人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僧人晁衡为中日友谊献出生命的高风亮洁。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往往将其视作灾祸的象征。诗人在其诗作

中常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古朗月行》),用月食现象来比喻唐王朝繁荣表面所遮盖下的腐朽及动乱的危机。“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古风》其二),这里的月食象征了佞臣祸主,国事衰微。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人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灵魂才能的到净化,情感才能获得自由。李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他求月若渴,如待佳人“皓歌待明月,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既是李白的审美对象,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更是其生命的象征。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上的共鸣,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参考文献:[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3]徐大贵.李白月亮世界探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说 文 解 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1707.html

    【论李白哪些诗里描写月亮】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