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进取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文言文 进取篇一
《古诗文阅读练习》

古诗文阅读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啡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术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此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于,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今。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选自《古文观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众难塞胸 难:非议 B.殆死潼关 殆:危险

C.中间期年耳 期年:一周年 D. 当何以图敌 图:对付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出诸葛亮对蜀汉忠诚的一组是(3分)( )

①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②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③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④论安言计,动引圣人 ⑤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二项是(3)( )

A.《后出师表》

B C.本文旨在说明,处于敌强我弱的局势下,

虽说不是为了奉行先主的遗志,但为了维护蜀国的安全,应该抓住战机出师北伐。 D.诸葛亮最后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

示讨贼的决心。文章情真辞切,极能激励人心。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3分)

(2)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

何能必胜?(3分)

暴方子传 俞 樾

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犬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①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 虽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无论也。时谭叙初中丞以

苏藩护理巡抚,禁博禁妓禁食鸦片烟。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诸弊竟绝。谭公嘉之,举荐贤守令数人,方子与焉,诏军机处存记。会以母忧去官。免丧复至江苏,补吴县甪头②司巡检。清操愈厉,曰:“吾母在尚尔,今岂为妻孥计温饱哉!” 甪头司驻太湖西山。方子布衣芒履,徜徉山水间。遇先贤祠墓,每刻石表识之。又访求山中遗老诗文集,刻以行世。公事之暇,好读史,《史记》、两《汉》、《三国志》、《晋书》皆卒业。然性傲岸,喜凌上,坐是失上官意,竟劾去之。官罢后,饔飧不继,山中人争以米馈,未匝月,得来百馀石,柴薪膎菜称是。山中有秦散之者,为作《林屋山民馈米图》。 及归滑,贫益甚。

光绪二十年,倭事起,湘抚吴清卿中丞自请督师。方谒中丞于津门。中丞吴人也,持节操,灰不善事上官被劾,千里,不私一钱。中丞

其明年,感疾,卒于关外,候委用。 2分)( )

A.会以母忧去官 会:适逢 B.每刻石表识之 识:认识 C.刻以行世 行:通行 D.俟有微劳,即行开复 俟:等到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廉洁的一组是( )(3

分)

①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 ②方子平日不以此为利,文到奉行 ③举荐贤守令数人 ④然性傲岸,喜凌上

⑤未匝月,得米百馀石,柴薪蹊莱称是 ⑥奉檄至塞外买马,往返干里,不私一钱 A.①②⑥ B.①④⑥

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暴方子严于律己。他到江苏听候委用,补员为平望司巡检,但他生活俭,就连他的母亲也不能享受到美味。

B.暴方子在世三十多年,担任过一任知县,两任巡检,其间曾因冒犯上司被免官。 光绪二十年,追随吴清卿去抗倭。

C.暴方子风雅好学。在苏州,他常常穿着布衣踏着草鞋游览太湖西山;在公事之余,喜欢读史书,《史记》等史书他都已通读。

D.吴清卿对暴方子的廉洁非常赞赏,认为他如果担任牧令,政绩一定有可观的地方。可惜第二年方子就

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 太后,下至大臣,(混音):打扰,烦劳。

2( )

A.秦王屏左右 屏:遮蔽 .B.被发而为狂 被:披 .C.是以杜口裹足 杜:闭 .D.下惑奸臣之态 惑:受迷惑 .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范雎对秦王忠诚的一组是

( )(3分)

①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②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③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⑤杜口裹足,莫肯即秦 ⑥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①②⑥

4.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

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

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范雎还以吕尚自况: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

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

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3分)

(2)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三、词类活用翻译练习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2.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5.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6.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

9.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10.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13.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1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文言文 进取篇二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冲刺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购:重金收买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 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是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5.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人,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太史公曰: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冯公近之矣。

[注]毂gǔ 车轮的中心部分 阃kūn 郭门的门坎。这里指朝廷以内 彀gòu 张满弓弩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官率将,善李牧 善:友善 B.独无间处乎? 间:私下

C.是以兵破士北 北:北方 D.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主:统领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唐具以实对 B.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四美具,二难并  今君乃亡赵走燕 

C. 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D 跪而推毂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冯唐“不偏不党”的一组是( )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唐具以实对 ③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④鄙人不知忌讳 ⑤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⑥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冯唐侍奉过文帝、景帝、武帝,九十余岁才罢官不做。B.冯唐敢于直言,曾当众让文帝难堪过。

C.冯唐据理陈辞,终于让文帝赦免了魏尚。 D.冯唐以孝著名,为人正直,不偏不党。 

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冯唐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B.司马迁认为冯唐关于将帅的议论非常精辟透彻。

C.司马迁认为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冯唐,十分贴切。D.司马迁认为要想了解冯唐,只要看看他的朋友魏尚就够了。

6.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冯公近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参考答案]

1.C(徇:示众)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

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5.D(目的是启发君王吸取高祖的治国经验) 6.(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

(2)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3)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信”译为“可信”不对。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二、【参考答案】

1.C(北,败北)2.C(A.全部/设备;B.才/却;C.结构助词“的”;D.表修饰的连词/表假设的的连词。)

3.A 4.A(没有侍奉过武帝,官也没有做到九十岁。) 5.D(魏尚不是他的朋友。

6.①该赏的不赏,犯了法,文吏却按律处分。 ②冯唐差不多做到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 抚膺:拍着胸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帝以业老于边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尝谓其徒曰 B.业劝其主继元降

C.其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言文 进取篇三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 进取篇四
《文言文阅读(二)》

文言文阅读(二)

一、(2012·珠海市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墨妙亭记

苏 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

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

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

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

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 本文为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其好友孙觉(字莘老)时任吴兴(湖州)太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循劳来 劳:劳动 .

B.而莘老益喜宾客 益:更加 .

C.推是意也 推:推究 .

D.是亭之作否 作:建造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争出谷以佐官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B.今乃以此托于彼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物之有成必有坏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D.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穷山之高而后止 ..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表述孙莘老“不知命”的一组是( )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兴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百姓生活丰足,寡求无争,社会安定,外地宾客不是有事非来不可一般很少到这里,所以以往的太守大都政务清闲。

B.莘老勤政爱民,抗洪救灾,加上朝中正推行新法,他无暇而顾碑刻。虽然他在政事之余尽力搜罗,但还是有大量尚存文字的碑刻被抛在荒坡野草间。

C.苏轼因事来到湖州,受莘老所求写下此文。他认为建亭藏碑刻的做法是“不知

命”,他主张既要尽力进取,又要知命乐天,从而阐明了儒道互补的思想。

D.就莘老建亭搜集碑刻之事,本文一、二段重在记叙,第三段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记叙层层转折,跌宕多姿;议论精辟警策,辩证深刻,发人深思。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虽 知 其 然 而 君 子 之 养 身 也 凡 可 以 久 生 而 缓 死 者 无 不 用 其 治 国 也 凡 可 以 存 存 而 救 亡 者 无 不 为 至 于 不 可 奈 何 而 后 已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

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

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

鬼则弯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弯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

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节选自《聊斋志异·妖术》,有删改) 注 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决人生死 决:判断 .

B.阖户挑灯 阖:关闭 .

C.烛之,则纸人 烛:燃烧 .

D.手弓而腰矢 腰:腰里插着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乃自卜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将代问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审视,则土偶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D.皆为犬血模糊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②①

8.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 )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此翳形术也,犬血可破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

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于公面对狡诈可怕的纸人、土偶、木偶的攻击,毫不畏惧,奋起搏斗,既表现出大勇又表现出大智。

D.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最终都被

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10.断句与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异 史 氏 曰 尝 谓 买 卜 为 一 痴 世 之 讲 此 道 而 不 爽 于 生 死 者 几 人 卜 之 而 爽 犹 不 卜 也 且 即 明 明 告 我 以 死 期 之 至 将 复 如 何 况 有 借 人 命 以 神 其 术 者 其 可 畏 不 尤 甚 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D

4.B

5.(1)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

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

(2)①自从莘老来到任上,这年恰好碰上发大水,上等农田都没有收成。

②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会很快变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还算是比较长久一点。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移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官邸的北面、逍遥堂的东面建造墨妙亭,把吴兴境内从汉代以来遗留的古文碑刻都收藏在亭内。 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号为山水清丽广远。吴兴百姓享受丰足的鱼虾、稻米、蒲苇、莲藕等物产,欲求少而无所争执。外地宾客不是有事非来不可一般很少到这里。所以历任郡守,大都过着风流啸咏、投壶饮酒的清闲生活。自从莘老来到任上,这年恰好碰上发大水,上等农田都没有收成,湖乡百姓大饥,准备一起出门逃荒。莘老大力开仓赈灾并劝民互相救济,亲自安抚慰劳灾民,一片至诚。家里富裕有余粮的人家,都争着拿出自己的谷物来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灾民不可胜数。当时,朝廷正推行改革变法,负责实施新法的使者纷繁来往,人们认为莘老会日夜处理各种文书,到处开会,不可能再有闲情,像往日太守那样雍容自得优哉游哉。可是莘老更加喜欢交结宾客,赋诗饮酒,他还在余暇时,网罗遗闻逸事,得到前人赋咏数百篇,编为《吴兴新集》,那些古诗词文章还留存着但是却倒卧在荒坡野草之中的碑刻,又全都搜集在这个亭子里。这一年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在墨妙亭里)详尽地观看并赞叹不已,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文章。

有人对我说,所有的东西必然归于消亡,那些依靠有形之物以求坚固的东西,尤其不可能长久,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会很快变坏,至于功名文章,流传后世,还算是比较长久一点。现在孙莘老竟然把这些长久的功名文章托给不能长久的金石来保存,这是保存久长的反而向坏得快的寻求帮助。这早已是古人的糊涂处了,莘老用深檐大屋来保存文物,推断他的用意,难道不是有点不知天命吗?我认为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人,一定能够知晓自己从事的工作、事业,这以后就懂得道理而没有遗憾了。事情有成功必有失败,譬如人有生必有死,国家有兴盛必有衰亡。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君子保养身体,凡是可以使生命长久延缓衰老的法子没有不尽力去做的,他们治

文言文 进取篇五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常识集锦

整理;mfk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归隐山林,“躬耕自资”。著有《归去来兮辞》,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等,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饮酒》选自《陶渊明集》,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仕途上曾被贬。但他仍积极进取,著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描写抒情。

5.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人被称为“诗圣”“诗史”。内容多体现“忧国忧民”思想,诗风“沉郁顿挫”。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著有《杜工部集》。写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郭沫若评价其诗“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6.《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作者郦(lì)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字善长。撰有《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7.《记承天诗夜游》选自《东波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眉山人。“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弟),以文学著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忠”。他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佛)、道对他都有影响。有《东坡全集》传世。

8.唐宋八大家:

(唐朝)韩愈,柳宗元。

(宋朝)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9.《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

10.《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记是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范仲淹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自己

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主张“仁政”,反对战争,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12.《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13.《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又称“长勺之战”。

14.《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等。

1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大多是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引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16.《使至寒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田园诗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称为“诗佛”。

17.《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现存诗作近万首。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传世。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外集》。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室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此诗答谢。(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使君,称刺史。)

19.《赤壁》选自《樊州诗集》。作者杜牧,字牧之。杜佑之孙。后人称为“小杜”。著有《樊州文集》。

20.《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字履善,南宋人。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此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零丁洋即“伶仃洋”。编有《指南录》、《正气歌》、《文山先生全集》。

21.《水调歌头》选自《东波乐府笺》。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水调歌头,词牌名。)

22.《山坡羊〃潼关怀古》选自《全元散曲》。(山坡羊,曲牌名。)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封滨国公,谥文忠,元代散曲作家。天历二年(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派去赈济灾民。其间作者

目睹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写出了一些为人民立言的诗歌和散曲,是年作者死于任上。全曲感情沉郁,气势雄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来源于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故能名垂千古。

23.《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感,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作者岑参(cén shēn),唐代诗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住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

25.《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字王瑟(sè)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2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选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唐朝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韩愈诗选》。作者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28.《无题》选自《全唐诗》。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

29.《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yù),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相见欢,又作“乌夜啼”,词牌名。

30.《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fǔ),晚号半山,临川人。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31.《渔家傲〃秋思》选自《唐宋名家选词》。渔家傲,词牌名。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32.《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东坡乐府笺》。江城子,词牌名。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太守。这首词是次年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苏轼,北宋文学家。

3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破阵子,词牌名。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其词表现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是豪放派的代表。

34.《观刈麦》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钱塘湖春行》选自《白居易集笺校》。

35.《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门,现在山西大同东北一带。

文言文 进取篇六
《文言文》

挫折不利成长。

挫折,《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①压制阻碍;使受挫或失败②社会心理学上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挫折可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挫折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挫折不利于人的成长。人的成长需要正面的激励和正面的经验,而挫折只能令人在精神上陷入失败境地,严重的挫折,甚至能毁灭人的精神和肉体。皮之不在,毛之焉附? 一个人经历的挫折过多,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而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尤其是当前的中学生,他们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怕上学、怕考试、甚至逃学等等,不就是因为他们成功的体验太少,经历的学习挫折太多,感到无助而无望吗?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就是挫折对人成长的负面效应吗?

所以,我方认为挫折不利于成长!

谢谢大家!

二辩:(例证,支持论点)

的确,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绝对不能认为“挫折有利于成长!”而应清楚地知道“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应对挫折,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去战胜挫折”,才有利于学生成长,而挫折本身不利于学生成长的!

有个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几只跳蚤放在一个盖着玻璃板的器皿内。起先,这些跳蚤都拼命地想跳出器皿,奋力去跳,结果总是撞到玻璃板。久而久之,它们就保持了同样的跳的高度,即使你拿走了玻璃盖,它们也不会跳出器皿。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因为跳蚤经历了挫折后,已形成了无法成功的条件反射。

人经历挫折后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它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进而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放弃学习、放弃拼搏、放弃成功。甚至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轻者产生退缩性行为,重者丧失理智,产生极端行为。请问对方辩友挫折还有利于学生成长吗?

《西海都市报》报道:前不久,东北某省一对夫妇家财万贯,本以为可以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他们对孩子隐瞒了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在同学当中,孩子由于囊中羞涩被其他同学的歧视和嘲笑,孩子受到了挫折的一次次地打击,而更让孩子惊愕的是自己父母竟然是百万富翁。于是,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报复念头,他开摩托车撞伤人、放火烧了自己家的房子,给他的父母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这时父母才明白孩子已经知道了他们隐瞒的情况,而这些行为都源于报复。孩子正处在心志娇嫩、人格未成型的阶段,挫折不仅不会有益,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阴影,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吗?

综上所述:我方明确:挫折不利于成长。

谢谢大家!

三辩:(剖析论点)

我方刚才已经很清晰地告诉对方辩友了,让学生成长的并不是挫折本身。

张海迪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可见,挫折本身是不利于成长的,真正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恰恰是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战胜挫折是有利的不等于挫折本身就是有利的。我们说战胜挫折是对挫折持否定态度,如果否定某个东西带来了好的结果就等于这个东西本身也是好的,那么今天您方也不同意我方观点,也否定了我方,如果您的这种否定是正确的,是不是说我方的观点本身也是正确的

呢?

如果就如你们所说的挫折有利于成长的话,那么,遭受挫折之后,每个人遇到挫折都能爬起来吗?当然不能。能爬起来的,让他成长的关键是他爬起来的心态和方法还是挫折本身呢?显然是前者。

请问对方辩友:

1)挫折这两个字跟克服挫折是不是同一种概念?

2)成长的关键是挫折还是面对挫折的心态?

我的观点是:挫折不利于成长,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有利于成长。摆脱是克服,不是逃避,我们要将挫折变成不是挫折,我们才会成长。遭受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挫折已经发生,就应当面对它,解决它,摆脱它,如果始终纠缠,久久不能放下,那么痛苦的感受就会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而且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拔。难道我们只有一直处于逆境,处于挫折之中我们才会成长吗?这个观点让人听起来是如何的荒谬啊!所以我们要看到成长的关键是什么?是心态,是您面对挫折时正面或负面的心态,绝不是挫折本身。可你方认为挫折本身有利于成长啊?这种观点难道站得住脚吗?

谢谢大家!

四辩发言:(结案陈词)

尊敬的主席、评委们、对方辩友你们好!

我们遗憾地看到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过程中对我方一些观点、立场和提问,或视而不见,或避而不答,或避重就轻,对一些事例只看表面现象,不究问题实质。

我方一辩、二辩、三辩已从许多方面充分论述了我方的观点。经过自由辩论,大家一定发现即使对方的事例,也都是克服挫折后才成长的。

正是因为在克服挫折、跨越挫折和战胜挫折过程中,产生和造就了一些伟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便产生了一种对挫折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往往是盲目和消极的。

挫折远非造就人成长的充分条件,无数人在挫折中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挫折中的压力可以成就极少数的人,但更能摧毁多数人。所以说挫折不利于成长!只能说克服挫折、跨越挫折和战胜挫折,才利于学生成长,更不能认为挫折有利学生成长,而去人为地制造挫折!在现实中,有许多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就不断受到挫折的侵犯,就像一块石头,被一把坚硬的凿子敲打着,一点一滴地被击得粉碎。

尊敬的对方辩友,如果你们认为挫折有利于成长?那么为什么你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不是不断地设置挫折让学生成长呢?显然不是,那就请你们,请各位评委,各位观众,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支持我方的观点:挫折不利于成长,

文言文 进取篇七
《文言文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4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