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一
《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

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

清池养月闲时钓 草舍穿风闷来捉

平原伏落日 大漠点繁星

落叶焚林天作祟 秋风出谷水当家

龙吟虎啸马萧萧 鸡鸣狗盗狼嚎嚎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二
《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

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有山皆图画 无水不文章

一畦春韭绿 十里稻花香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佛脚清泉 飘飘飘飘 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 冒冒冒冒 冒出一串珍珠 课外

1、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云。

3、绿水闲润柳,春风漫拂花。

感叹时光宝贵的名言警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4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5策马前途需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6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

课外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3、最宝贵的莫过于今天。

有关热爱祖国和道德修养的名言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利与国者之爱,害于国者恶之。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于人。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孟子)。

课外

1、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2、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3、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格言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2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3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6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课外

1、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2、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

3、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汉字知识点

①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②能辨析学过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修改错别字。

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三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据词定义。

④能用钢笔写字,书写速度不少于每分钟20个字,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用毛笔临帖,结构匀称,纸面干净。

句子知识点

①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②掌握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③通过缩写练习,从感性上区别句子的主干和枝叶;通过扩句练习,把句子写得更具体、生动。

④能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语造句,做到文从字顺,意思完整。

⑤会修改常见的病句。

⑥掌握几种常见句式的变换。

①什么—怎么样—什么—怎么样:头重脚轻 语重心长 ②什么—怎么样:手脚发软四肢无力

③并列的四种事物:天地山水花木禽兽

④两个相关的动作相连:敲敲打打推推搡搡

⑤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顾此失彼有口无心

⑥给一种状态程度加深的:烫——(滚烫) 热——(火热) ⑦事物—这种事物所呈现的色彩:瓦蓝梨黄

⑧颜色—叠词:红彤彤绿油油

⑨两个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出没涨落

⑩两个近义词组成的词语:开放凋谢 写儿童的诗句: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三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和对联》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和对联

一、天地

人间土净

江上峰青——孟瑄

【注】题安徽宿松小孤山。

山矗天止

云起峰流

【注】题湖南衡山祝融峰祝融殿。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注】题湖南岳阳岳阳楼。

层峦回鹤

深谷生云

【注】题北京香山重翠崦yān。 别开生面

小有洞天——悔庐老人

【注】题江苏南京愚园。

如临仙境

别有人间——徐声扬

【注】题江西庐山仙人洞。

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宁鹏年

【注】题山西太原晋祠难老泉。 一径飞红雨

千林散绿荫

【注】题云南昆明西罗汉山的龙门。 山中奔日月

地底激风雷——富好礼

【注】题四川峨眉山清音阁。

山川幻银海

天地见洪蒙——张鹏

【注】题四川峨眉山金顶景区。 山云备卿霭

水木湛清华

【注】题广东番禺余荫山房。

天开白鹿洞

山抱紫阳关——朱资

【注】题江西庐山白鹿洞。

天阔云非系

波空月自明

【注】题北京北海公园岩洞。

云飞疑石走

霞敛觉山空——赵炳龙

【注】题云南剑川石宝山。

云外花为障

风前叶点阶

【注】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宜照斋。 云卷千峰集

风驰万壑开——陈毅

【注】题四川峨眉山伏虎寺。

云晴天宇阔

山静水声幽——孙应鳌摘诗

【注】题贵州炉山城北炉山摩崖。 云晴当槛碧

山晓入楼青——康熙

【注】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静好堂。 云湿幽峰滑

风梳古木香

【注】题湖南衡山上封寺。

云霞生异彩

山水有清香

【注】题浙江杭州西湖水上戏台。 云霞成伴侣

冰雪净聪明——集王维、杜甫诗

【注】题四川峨眉山金顶。

片云穿石硖

飞浪到天门

【注】题江苏昆山夕阳崖。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郑燮

【注】题江苏扬州瘦西湖月观。 风月时来往

山川自古今——张颔

【注】题山西太原晋祠流碧榭。 水与石争地

云携山上天

【注】题广东肇庆七星岩壁立亭。 水声常在耳

云气欲生衣

【注】题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斋堂。 水落滩声急

云低雨意浓——杨慎

【注】题云南剑川宝相寺。

石激水流处

天寒松色间——康熙

【注】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鸟飞栈道下

马走山树巅

【注】题川陕交界七盘岭上七盘关。 地远尘嚣隔

山深俗障空

【注】题贵州安顺扶风山。

地高游目远

云敛骋怀宽

【注】题北京中南海长春书屋。 地阔峨眉晚

天高岘首春——集杜甫诗

【注】题四川峨眉山金顶。

有雨云生石

无风叶满山

【注】题广西南宁南湖公园。

曲桥接危蹬

芳藻媚寒波——集王闿运诗

【注】题四川富顺容园桥亭。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注】题江苏镇江金山楼。

池中香暗渡

亭外风徐来——钱太初

【注】题江苏苏州艺圃乳鱼亭。 妙手生白玉

沃土出黄金

【注】题安徽青阳九华山。

青松如膏沐

白云生座边——张树堂

【注】题广东广州白云山濂泉寺。 林深虎豹伏

地险猿猱攀——杨宝山

【注】题云南剑川石宝山。

雨过山头绿

云来地上阴

【注】题贵州安顺双柏寺。

雨过琴书润

风来花木香——乾隆

【注】题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 雨断香生石

云归翠立松——孙桐

【注】题云南剑川石宝山。

胜地追秋赏

名山惬素闻——杨慎

【注】题云南剑川石宝山。

放眼瀛台小

置身天地孤——曾国藩

【注】题安徽宿松小孤山。

空翠从窗落

闲云隔涧飞——尹邹铸

【注】题云南剑川海云居。

荷风送香气

山月含清辉——郭恩赓

【注】题山东滩坊复园。

佳气溢芳甸

宿云澹野川——集赵孟頫、元好问诗

【注】题红苏扬州吴氏别墅晓烟亭。 高枕对松石

清尊话烟霞——集王闿运诗

【注】题四川富顺集贤轩。

高秋来爽气

大地展东风

【注】题江苏苏州虎丘致爽阁。 烟光随地尽

水色到天无

【注】题湖南岳阳石城山。

浮云无定所

空谷寄遐思——黄云谷

【注】题四川沪州滴乳崖云谷洞。 流水如有意

高云共此心

【注】题北京故宫延春阁。

润挹云霞气

真参泉石灵

【注】题北京中南海春藕斋。

穿过花世界

划破水云天——刘夜烽

【注】题安徽合肥浮庄莲舫。

野静山气敛

林疏风露长——乾隆

【注】题承德避暑山庄双湖夹镜。 悬来太谷雪

化作清瑶流——赵熙

【注】题四川峨眉山仙峰寺。

眼往远处看

风从东方来——郑林

【注】题山西太原晋祠落碧天亭。 斜光照疏雨

散步咏凉天——张邸尘集崔曙、韦应物句

【注】题江西上饶信江书院。

微雨池塘见

好风襟袖知

【注】题河南新安千唐志斋石刻。 稼收平野阔

风正一帆悬

【注】题扬州观音山水码头远帆亭。 鹤栖云里院

龙跃洞中天

【注】题广东罗浮山黄龙洞。 露清花递馥

风度水生纹

【注】题北京北海观妙室。 石径有尘雨洗

洞门无锁云封

【注】题广东罗浮山朱明洞。 地静一尘不起

楼高四望皆通——集杨慎句

【注】题四川新都桂湖问津楼。 一径风声飘落叶

六朝山色拥重楼——薛时雨

【注】题江苏南京清凉寺扫叶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注】题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一庭缥缈云霞气

四壁清凉水石心

【注】题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绮望楼。 一帘花影云拖地

半夜钟声月在天

【注】题福建武夷山庄。

一亭静览山间趣

幽室能观世外天

【注】题陕西陇县陇山龙门洞。 一路松声长带雨

半空岚气总成云——陆定一

【注】题福建青田太鹤山欲浮廊亭。 十笏琅嬛悬树杪

万家灯火隔江流——李元国

【注】题贵州铜仁文笔洞。 人家烟见翠微里

天宇晴开碧嶂头——乾隆

【注】题北京密云刘家庄行宫。 八十丈虹晴卧影

一千顷玉碧无暇——杨杰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四
《对联教程(三)》

对联教程(三)

从写作上分类,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串对)三种。

一、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都各自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各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好像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正对是对联中最常用的和常见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相关,大都是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例如:

此联是(安徽 周广征)2004年法制春联比赛一等奖获奖联:

旭日鉴忠诚,维权果硕三一五;春风播善美,普法花馨百万千。

此联为(河北 邢伟川)2004年法制春联比赛二等奖获奖联:

执法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虹昭日月;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河山。 此联为(河北 邢伟川)获《英林中学全国征联评奖揭晓榜》一等奖联(2004年):

化雨总随心,英才若笋;春风常播爱,秀木成林。

此联为(辽宁 谢 毅)获舜帝陵征联一等奖联(2004年):

民瘼总关情,风佑苍生,一曲熏歌怀盛德;帝乡堪入画,雨苏青野,九章韶乐起新声。

二、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相对,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例如:

破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

淫欲伤人人寿短;勤劳立业业勋彰。

无德常拍马;有才不吹牛。

三、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是指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是连串的,是把一个意思分别用上下联两句表达出来,好象水是从上往下流一样,如果把它们分开,意义就不完整。流水对一般都是有因果、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如:

李白《差别》诗中一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船。

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这联是一种条件关系。

从内容盼分类,对联可分为: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一、述事联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

如关岳庙联:

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

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此联陈述了春秋时人俞伯牙在龟山鼓琴与钟子期交为知音的故事。上联写伯牙鼓琴时,忽而“志在高山”,忽而“志在流水”,意指情趣高雅;下联则写伯牙鼓琴时的客观反应:知音者在听琴入迷。不明者“荷樵”而去。联语仅十六个字就描绘了一幅画卷。可惜联语有平仄失对之处。

如云南大理感通寺联:

奇花龙女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

上联回顾了该寺主持法天与明代洪武年间朝见朱元璋时献白马一匹,龙女花一株的事情;下联指杨慎被贬云南后曾和李云阳结伴游点苍山、夜宿感通寺,时闻十僧诵经韵脚有错,即提笔为之校改。全联正是通过叙述与感通寺有关的两件事,写出了其悠久的历史,抬高了其身价。

如湖北黄冈赤壁联:

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上联前句是指苏轼的词风,后句是苏轼游赤壁后所写的词《念奴娇》中的句子;下联句出曹操《短歌行》。全联用两个典故来述说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不禁使人联想到苏轼两游赤壁的文坛雅事和曹操赤壁大败的历史往事。

董汝河题邓小平百年诞辰联(获二等奖):

小道奇缘,一代伟人留足迹。继巴黎求学,百色举旗,太行跃马,淮汉缚龙,步履间,几许从容,几多豪纵。江山放胆,问改革蓝图,敢是由斯初构想?

平民洪福,千秋骏业壮心旌,看南国唱春,北疆流韵,东海腾蛟,西昆吟凤,笙歌里,无边秀丽,无限光明。鼓角扬声,催长征劲旅,还须从此再驰骋!

二、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

如伊秉缓题江苏镇江金山寺明月亭联:

月明如画;江流有声。

全联虽只八个字,就从月夜和江流两方面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一幅自然美景的画图,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又如,杭州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表现了佛门的独特风光。

董汝河题南京玄武湖联:

对百亩晴波翠淀,想当年旧事,多少云烟过眼。笑孙吴舰阵,刘宋水师,后陈笙箫,南唐词曲,倚半壁关河称霸业。漫夸石城鬼脸,钟峰王气,恰虎踞龙蟠。奈何武失黩穷,文耽沉溺,林立帆樯灰灭处,犹未歇酒绿灯红。难怪他东去大江,淘滚滚风流,洗六朝金粉; 披一身旭彩霞光,览今日新容,无边愉悦盈怀。喜春柳雨姿,夏荷霁色,秋菊霜韵,冬柏雪魂,携千般意趣入画图。不羡蓬岛仙山,玉宇琼楼,曾弦繁管急。惟愿政趋廉洁,国向昌隆,梭穿莺燕舞酣时,便重开尧天舜域。且将这中兴伟绩,载煌煌史册,铭万姓口碑。

三、抒情联

是指寄托和抒发感情的对联。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

如林则徐在流放中的一联:

“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

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

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

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如浙江杭州西湖岳王庙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作者通过感叹青山的有幸和白铁的无辜来抒发爱憎分明的情怀。不难看出抒怀联的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言辞朴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董汝河题文天祥:

一代精忠,难闲赏淡烟枫叶,细雨蓼花。吉州举事,慷慨勤王,衔命还充北使,赳赳也,堂堂也,怎奈只身薄力,挽不回倒海狂澜。偏遭逢惶恐滩头,零丁洋里。令当年义士,挥泪唏嘘:时机何负孤臣愿?

千秋刚烈,总萦牵啼血杜鹃,伤心铜雀。柴市披枷,从容赴死,骋怀犹欲南驰。凛凛然,浩浩然,终将亮节高风,凝聚作凌霄神岳,且耸立苍茫云外,广袤人间。教后世英贤,沸情吟啸,天地长留正气歌。

四、晓理联

晓理联,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的对联,凡言情论理,警句格言,都能给人以警策和劝勉,或论治国之方,或讲处世之法,或述解脱之妙,蕴涵着哲理,给人以启迪的。

如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全联就是借古讽今,论治国之法,说治国之策,委婉规劝当时的云贵总督的所作所为。 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黄齐生的集句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本联以俗语组成,语辞浅白,寓有哲理,对人立身处世,解脱困境颇具启迪性。 如吴敬梓叙世名句: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董汝河题河南新安文化中心联:

文章载道千年史:记轩辕圣迹,老子仙踪,石室烂柯,仰韶遗韵,经岁月峥嵘,江山兴替,直至锤镰开盛世,浩浩汤汤,洋洋洒洒。风光如此壮观,真可谓涵古通今,出神入化; 化雨含情万缕丝,滋青要峰峦,高平畴野,千唐崖畔,函谷关前,令春花烂漫,秋色辉煌,径题富榜闹中原,轰轰烈烈,赫赫煌煌。生活这般美好,正应该吟歌弄舞,濡墨修文。

五、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些人进行评价的对联,或是从概括深沉的笔调,凭吊景仰的心情,对古人进行评价的议论的对联,常见于古人的祠墓。如四川成都武侯祠联: 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连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全联精辟地评议了诸葛亮的业绩和战略思想,表达了作者的景仰之情。

董汝河题福建湄洲妈祖祖庙(获一等奖):

簇拥靉靆晴霞,梦游胜地,遥寄遐思。想当年、收聪灵耳目,列水阙仙班,拨开东海云泉,庇佑西洋丝路,更兼济困扶危,施千秋功德,庥万家福祉。宇宙茫茫,果有神明昭日月;

得遇辉煌盛世,心慕慈行,顿生肃敬。看今日、邀睿智英贤,起湄洲雅会,光大安澜文化,弘扬民族风操,犹愿消寒送暖,连两岸亲情,成一统江山。航程浩浩,还凭忠信涉波涛。

从字数上分类,对联又可以分为短联、中等联、长联。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五
《景物描写111》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已》开头的描写,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两大径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已出场作了铺垫,提供了一个舞台。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

例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再如《故乡》中开头景物描写“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这里的景物描写就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令人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鲁迅《故乡》中,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例如《孤独之旅》中对暴风雨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埋下了伏笔。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的描写。

那么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呢?

首先,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景物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再次,理解景物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突出主题。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六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那么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呢?

首先,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景物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再次,理解景物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已》开头的描写,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已出场作了铺垫,提供了一个舞台。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心理是我国的传统写法。

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

又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描写了故乡萧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暗、凄凉的氛围,为写“我”对故乡的失望悲凉之情,为写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埋下伏笔。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或暗示人物命运)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鲁迅《故乡》中,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如《穷人》一文的开始这样写道: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

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让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而这温暖舒适是桑娜营造出来的,这就有力地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品质。

再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反映出了主人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特点。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下文埋下伏笔。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突出主题。

六、揭示(或者深化)主题(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13.(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14.(2007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

小说——景物描写

1、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

2、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思路:

1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能有:

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渲染了某种氛围,

烘托出人物的心情。

暗示人物的命运

2对“情节”的作用: 可能有:

推动情节发展;

作为情节线索;

象征暗示作用;

对比烘托,也叫比衬。

3对“主旨”的作用: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如《祝福》中“祝福”场面的描写,就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直接揭示出主旨:批判封建礼教吃人。

3、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A.写景的手法及效果

(1)细节描写与白描: 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2)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景衬人):以突出人、物和环境的特点。

(3)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符合逻辑顺序。

(4)虚实、点面、声色等结合:更丰富、传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各种修辞的灵活运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B.景物描写的角度

(1)颜色:暖色调代表喜悦、积极,冷色调代表忧郁、迷茫。例如,同是写荷花的,《荷花淀》中写到“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而《荷塘月色》中写到“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2)线条:单调、杂乱的线条给人以阴冷、凄凉之感,表现人物的失望与茫然;柔和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作者的闲适和向往。例如,《药》中“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3)音韵:《荷花淀》中写“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一个“挺”字,读起来给人以豪壮,喜悦之感,而在《荷塘月色》中,韵就没有这么豪爽率直了。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舌音较多,发音不畅,读起来给人以阻塞之感,含蓄地体现了作者的心境。

举例谈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创设故事的特定氛围,以此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强化对读者的感染力。

如2009浙江卷《魔盒》第一段景物描写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此段环境描写着力点染出景物的阴沉死寂特点,渲染出忧伤、压抑的氛围。

二、烘托人物形象(心理)

小说景物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常通过别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来实现。

如2009浙江卷《魔盒》第一段景物描写(见上文)既渲染了气氛,同时又烘托出“我”初次远离家乡飘泊异地的孤独、烦闷的心境。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的发展与环境的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四、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的作家的感情色彩,有些时候具有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如鲁迅小说《祝福》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

这一段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寂的气氛,烘托了“我”当时的失望悲凉的心情。

描写了故乡萧条、荒凉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暗、凄凉的氛围,为写“我”对故乡的失望之情,为写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埋下伏笔。

五、暗示人物命运

如浙江卷《乌米》第5段景物描写

乌米坐在门口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此段景物描写渲染出肃穆静谧的气氛,又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也暗示了人物不幸命运。

六、深化作品主题

成功的环境描写,对小说主题的表现往往起到强化作用。 如鲁迅《祝福》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派祝福景象;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比比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此段景物描写,渲染出有钱人祝福盛大的气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了强烈对比,深刻揭露了礼教吃人本质,深化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目的,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作用糅合在一起的,且有主次之分。思考的角度应围绕着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综合展开,且据试题赋分分清主次予以梳理概括。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目的,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作用糅合在一起的,且有主次之分。思考的角度应围绕着与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综合展开,且据试题赋分分清主次予以梳理概括。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表现了„„地域特色(风格)

• 揭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或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 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或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描写自然美景的对联篇七
高考小说阅读“景物描写”类试题应答指导打印 (2)》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013、12、24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

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那么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呢?

首先,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景物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再次,理解景物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已》开头的描写,作者就刻意渲染了酒店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实际上是为下文孔乙已出场作了铺垫,提供了一个舞台。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再如《故乡》中开头景物描写“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鲁迅《故乡》中,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

如《穷人》一文的开始这样写道:

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个重要人物。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写景衬托人物心理是我国的传统写法。

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1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

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

中安静地睡着。......

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让屋内的温暖舒适与屋外的寒风呼啸形成鲜明的对比,展

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而这温暖舒适是桑娜营造出来的,这就有力地突出了

她勤劳能干的品质。

再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

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反映出了主人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特点。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下文埋下伏笔。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突出主题。

六、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

2

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类习题解答指南

“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8年19套试卷有11套对其进行了

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该点扣题不是十分紧密];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

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自然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根据尾段,答案不够完备,可适当补充。省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 “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3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例11.(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12.(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13.(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学生可据此拟定安徽卷答案。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14.(2007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所给答案不足,可从人物角度和主题角度补出。

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