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学习的句子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一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句子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通读《论语》发现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精辟的言论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因此将《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语句作浅显的分析并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我们对于学习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坦诚的态度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欺骗他人获得所谓的认同感最终会暴露无遗也会令自己难堪因为虚假的东西永远是藏不住的。 2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某种学习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即爱上学习。一个不喜爱学习的人如果硬要让他或她学习就好比有一把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犹如身上爬满了跳瘙就像一百条虫子挠心浑身难受。因此学会爱上学习它不仅是向知识宝库进发 的第一步也是遨游学海的船票。爱上学习吧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温习你所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每次阅读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 啊因此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并且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显得多么重要。因此只读书却不思考与没读书毫无差别 正如我初读《西游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西游记》中瑰丽的想象神魔的虚幻是取经八十一难的艰辛和修成正果之后的幸福。然而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却有不同的感受我更加专注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角色尽管他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却在其身上看见与一些人物类似的影子。 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是 一个反叛英雄式人物的悲剧。孙悟空闹龙宫闯地狱自封“齐天大圣”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这些神仙最终无可奈何时选择妥协请他去天庭做官。直到悟空发现被骗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饱受雨雪风霜洗礼被唐僧救出以后“幡然醒悟”懂得“为人处事“了在取经的途中曾经战无不胜的孙大圣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于是上演狗血的一幕面对一些从天庭逃脱的妖精抑或是观音故意指使的妖精----曾经的天神悟空反倒举手投降被妖精打得落方而逃孙大圣跑到天庭去向神仙求助凡是有地位和身份的神仙手下出逃下界为妖的妖精 一概不杀 或作为人情送给天神收服当然没地位和身份无名的妖精就没那样的好运了  通通一棍打死。 孙悟空在天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天神们感叹---这猴子终于通人情了神仙们见了他也一口一个亲热的“孙大圣 ”叫着。当然悟空最终成佛了 进入了佛界。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曾经像他一样特丽独行的猴子时是否也会 将自己的遭遇在那个猴子身上上演一遍呢。。。。。。进而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是事。。。。 生活中一些另类 或者我们理解的那些拥有独立人格即特立独行之人非自我

标榜之辈能否在名誉与利益的去驱使和诱惑下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呢那么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些时能否仍然坚持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不变相的屈服呢这又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学会 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即使是不成熟却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代替的当然对于那些大师我们应该尊敬却不能盲从相信他们说的一切相信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 您可能会 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燕子冬天在冰下越冬”言论会感到可笑 因为这是一个 基本常识的错误很容易就发现。然而在当时几百年里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因为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 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的话人们像真理一样看待人们认为他不一定不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擅长的方面。。。 因此谬谬误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

也有类似的做法呢不要说你没有做过这样愚蠢的事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您曾经发现老师说的一些错误了吗或者指出老师的错误即使有过您会好、不会因为其是老师而选择不去揭穿当时可能你心里会想老师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这只是生活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再次让我们回到《论语》中来 《论语》中还有许多如“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够了即应该学习知识应该广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做学问应该仔细钻研下狠功夫。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即一旦真正的开悟便能达到一种超脱境界对死便无所畏俱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经常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善于向他人的优点学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即做学问应该不知足不断进取。。 《论语》中还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哲理和智慧。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开采真正深入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世界呢也也许对于其中的语句您有更好的见解呢。。。期待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二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7.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 , );

8.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

9.《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 , );

10.《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 , );

11.《论语》中“( , )”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 , )”;

12.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 , );

1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14.《论语》中写求知实事求是的句子是:( , );

15.《论语》中写与别人相处要扬长避短的句子是:( , );

16.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 );

1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 , );

18.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哪一句?( , , );

19.《<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哪些?

( , , , , );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 , );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 , );

22.《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 );

2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 , );

24.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 , );

25.《论语》只能感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

26.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7.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

附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9.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死而后已;任重道远;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6.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三
《《论语》中关于学习语句的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通读《论语》发现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精辟的言论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因此将《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语句作浅显的分析,并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我们对于学习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坦诚的态度,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欺骗他人获得所谓的认同感,最终会暴露无遗,也会令自己难堪,因为虚假的东西永远是藏不住的。

2,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懂得某种学习,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即爱上学习。一个不喜爱学习的人,如果硬要让他(或她)学习,就好比有一把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犹如身上爬满了跳瘙,就像一百条虫子挠心,浑身难受。因此学会爱上学习,它不仅是向知识宝库进发 的第一步,也是遨游学海的船票。爱上学习吧,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矣。”温习你所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每次阅读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一样的体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用来思考,但没好处,不如学习 啊!)因此在读书时学会思考,并且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显得多么重要。因此只读书却不思考,与没读书毫无差别!

正如我初读《西游记》的时候,感受到的是《西游记》中瑰丽的想象,神魔的虚幻,是取经八十一难的艰辛和修成正果之后的幸福。然而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却有不同的感受,我更加专注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角色,尽管他是虚构的,并不存在的一个人物,但是我却在其身上看见与一些人物类似的影子。

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是 一个反叛英雄式人物的悲剧。孙悟空闹龙宫,闯地狱,自封“齐天大圣”,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这些神仙最终无可奈何时,选择妥协,请他去天庭做官。直到悟空发现被骗,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饱受雨雪风霜洗礼,被唐僧救出以后“幡然醒悟”懂得“为人处事“了,在取经的途中,曾经战无不胜的孙大圣,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于是上演狗血的一幕,面对一些从天庭逃脱的妖精,抑或是观音故意指使的妖精----曾经的天神,悟空反倒举手投降,被妖精打得落方而逃,孙大圣跑到天庭去向神仙求助!凡是有地位和身份的神仙手下,出逃下界为妖的妖精 一概不杀 ,或作为人情送给天神收服,当然没地位和身份无名的妖精就没那样的好运了 , 通通一棍打死。

孙悟空在天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天神们感叹---这猴子终于通人情了,神仙们见了他也一口一个亲热的“孙大圣 ”叫着。当然悟空最终成佛了 ,进入了佛界。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曾经像他一样特丽独行的猴子时是否也会 将自己的遭遇在那个猴子身上上演一遍呢?。。。。。。进而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是事。。。。

生活中一些另类 ,或者我们理解的那些拥有独立人格即特立独行之人(非自我

标榜之辈)能否在名誉与利益的去驱使和诱惑下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呢?那么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些时,能否仍然坚持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不变相的屈服呢?这又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学会 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即使是不成熟,却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代替的!!当然对于那些大师我们应该尊敬,却不能盲从相信他们说的一切,相信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

您可能会 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燕子冬天在冰下越冬”言论会感到可笑 ,因为这是一个 基本常识的错误,很容易就发现。然而在当时几百年里,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因为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 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绝对的权威!他说的话人们像真理一样看待,人们认为他不一定不会犯错误的,尤其是擅长的方面。。。 因此谬,谬误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做法呢,不要说,你没有做过这样愚蠢的事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您曾经发现老师说的一些错误了吗?或者指出老师的错误,即使有过,您会好、不会因为其是老师,而选择不去揭穿,当时可能你心里会想:老师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这只是生活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再次让我们回到《论语》中来, 《论语》中还有许多如“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够了)即应该学习知识应该广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做学问应该仔细钻研,下狠功夫。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即一旦真正的开悟,便能达到一种超脱境界,对死便无所畏俱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经常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善于向他人的优点学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即做学问应该不知足,不断进取。。

《论语》中还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哲理和智慧。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开采,真正深入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世界呢,也许对于其中的语句您有更好的见解呢。。。,期待!!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四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关于论语学习的句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五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句子》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其根本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鲁迪格尔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又以自己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谈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嗜好他的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习,听到合于义的道理不能去照着做,有缺点却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张载

7、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8、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斯宾塞

9、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10、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1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12、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1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14、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1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

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叶圣陶

16、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1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18、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

19、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

20、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2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22、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23、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苏霍姆林斯基

24、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洛克

25、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27、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马卡连柯

28、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马卡连柯

29、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30、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31、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

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林格伦

32、在我们的社会中,劳动不仅是经济的范畴,而且是道德的范畴。——马卡连柯

33、懂得如何启发,使教人的一大艺术。——阿米尔

34、真正的教育与其说是言辞,无宁说是在实践。

35、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讲的学问,而在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兴趣已很浓的时候,再教他的学习方法,这才符合优良教育的原则。

36、凡是出于人为的事,人都能破坏它,只有自然的本性是不能消灭的,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3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8、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39、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40、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41、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六
《论语中五大经典语句》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篇,第一章,是《论语》之开篇语。全句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能够用到实践中去,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恼怒不怨恨,这不是君子的作为吗?孔子此言,字面上虽不具备很深之含义,但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透出了为人修养的“快乐、喜悦”之精髓。

此章有三层含义:

1、人首先要充实自己,这一充实过程便是个喜悦之过程;

2、人要与大家交流,与朋友交流,这也是个快乐的过程;

3、人要有涵养,涵养体现于自身的调节,要将怨气、怨恨之情绪于自身得到化解,以求得自身的快乐和喜悦,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此句出自‚颜渊第十二‛篇,第五章。全句如下: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因为自己没有兄弟而烦恼,子夏却告诉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同时阐明,一个君子,只要谨慎做人,避免失误,对他人彬彬有礼,合乎礼制,这样还会发愁没有兄弟么?四海之内,到处都是

兄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面对现实,了解所处环境,行君子所应行,为君子所应为,这样就能够顺应环境,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德不孤,必有邻

此句出自‚里仁第四‛篇,第二十五章。全句如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能有与之亲近的人。此语含有一个道理,即道德虽属于个人修养之内涵,但其指向范围却具有极大的外延性,道德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显现的。

德不孤,必有邻,细细琢磨,此言与上述两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存有异曲同工之妙。含义相近的三句《论语》经典,竟不约而同地被公众所推崇,可见今日公众对个人道德之修养、对社会道德之呼唤,确存有大企盼。

四、礼之用,和为贵。

此句出自‚学而第一篇,第十二章。全句如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有子说,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礼之用,和为贵,是强调一种恰如其分的社会规范。因此,权力分寸的掌握绝非易事,当慎之又慎也。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篇七
《论语40句》

《论语》40句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省察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传”字有两解,一,师傅之于己,一,己传之于人。依上文“为人谋”“与朋友交”推之,当谓“己之传于人”。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5.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子夏说:“重贤轻色、侍奉父母能竭心尽力、侍奉君王,能舍弃自己的身躯、交朋友言而有信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认为他已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1.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4.德不孤,必有邻

【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孔子说:“他聪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6.三思而后行

【译】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1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但愿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少儿能得到关怀,使朋友能够信任我。”

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2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不能领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例就理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2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2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曾子得了重病,召集他的弟子们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有没有毁伤之处)!《诗经》中说:‘小心翼翼,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就像踩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弟子们!”

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留去。”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2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时要像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用差遣人民时要像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3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一定要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好用。(要实现仁)生活在国家中,就要侍奉那些品德高尚的大夫,结交那些仁义的士人。”

3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3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3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3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到莒父做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0.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