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古诗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杨万里的古诗篇一
《杨万里的诗》

杨万里的古诗篇二
《杨万里诗》

   关键词:山水诗 谐趣 奇趣 理趣   摘 要:杨万里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山水诗洋溢着诗“趣”之美,给人一种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感受。多元化的趣味之中,令人解颐的谐趣?使人惊绝的奇趣和启人心智的理趣最为丰富?也最为典型。      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师法自然,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流弊,表现出极强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杨诚斋体”,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借用文学评论家严羽的话来说,就是“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杨万里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其诗歌中充溢着生机盎然的“趣”。何谓“趣”? 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序陈正甫会心集》)清代史震林为“趣”下了一个定义,其《华阳散稿序》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简单地说,“趣”就是诗文之中特有的生机和灵气,是一种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兴味,是一种审美境界。杨万里的诗歌中就包含这种充满生机和灵气的“趣”,无论是叙事?写景?议论,字里行间,妙趣横生,引发人无穷兴味,带给人们新鲜而独特的审美感受。“趣”贯穿于杨万里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几乎每一时期,每一诗体,每一题材中都有“趣”的踪影。有鉴于此,本文试以杨万里的山水诗为研究对象,从其丰沛充盈的诗“趣”之中选择谐趣?奇趣?理趣三个方面就杨万里山水诗之“趣”作挂一漏万式的分析阐述,以期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更好地理解杨万里的山水诗。      一?令人解颐的谐趣      谐趣是杨万里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所谓谐趣,就是幽默诙谐?调侃或嘲讽的审美趣味。   杨万里具有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个性气质。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九说他与晦庵先生(朱熹)之间“吟咏甚多,然颇好戏谑”。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也记载了这样的一则传闻:      尤梁溪延之,博洽工文,与杨诚斋为金石交。淳熙中,诚斋为秘书监,延之为太常卿,又同为青宫寮采,无日不相从。二公皆善谑,延之常曰:“有一经句请秘监对,曰杨氏为我。”诚斋应曰“尤物移人!”众皆叹其敏确。诚斋戏呼延之为蝤蛑,延之戏呼诚斋为羊。一日食羊白肠,延之曰:“秘监锦心秀肠,亦为人所食乎?” 诚斋笑吟曰:“有肠可食何须恨,犹胜无肠可食人。”盖蝤蛑无肠也。

一坐大笑。      杨万里善谑机智的性格特征,如现眼前,读之令人捧腹。这种诙谐幽默的个性特质表现在他的山水诗中,使其山水诗也充满了谐趣。   面对山水自然,传统的山水诗人像王维?孟浩然一般都静观万物,以造境为主,情调静穆肃然?意境幽远。而杨万里却把趣味引入到山水诗中,以“得趣”为指归。他注重发现自然景物中的活泼生机,用戏谑调侃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以诙谐的笔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所以诗人笔下的山水景物都活了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富于生气与生机,充满了幽默?活泼的喜剧气氛。试看《秋山》: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乌桕是一棵平常的乔木,但杨万里把它当作亲密无间的故友,戏称其为老染工,这种称呼可以说是对故友的一种毫无嫌隙的夸奖,风趣之中透着温暖的情味。乌桕一生用自己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不辞辛苦,称呼其为老染工,它是当之无愧的。但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有时不免像老人一样犯糊涂,竟然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铁皂(暗褐色)。诗人诙谐地调侃了年迈的乌桕之后,又幽默地写年轻而多智的枫树:小枫面颊绯红,一定是昨天夜里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醉红了脸,只好央求孤松帮忙来遮掩自己的醉容。本来乌桕与枫树的树叶秋天变红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诗人却想象出一出有趣的情景喜剧:乌桕稀里糊涂,把树叶染成了暗褐色;小枫偷喝了天酒(夜里的霜露),醉红了脸颊(树叶);小枫与孤松红绿相衬,是小枫醉酒怕被乌桕老爷爷批评,央求孤松来帮忙遮掩。如此写来,由青松?红枫与乌桕点缀的色彩绚丽之秋山顿时富于生机,带有一层热闹?令人发笑的喜剧色彩。经验丰富?有点糊涂的老染工“乌桕”?浪漫贪杯的小淘气“小枫”以及乐于助人的“孤松”也都被写得活泼生动,饶有谐趣。与历代以秋为题却跳不出“秋风”?“秋雨”之类的俗套相比,杨万里的这首诗爽健乐观,趣味盎然,令人感到回味无穷,新颖雅致。在杨万里的山水诗中,充满谐趣?富于戏剧与喜剧色彩的诗歌俯拾皆是。如写月亮,“忽作青白眼,圆视向我嗔”(《早入东省残月初上》);写小松,“小松能许劣,学我弄吟髭”(《病后觉衰》);写槿篱与酴醾,“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醾”(《过南荡》);写岸柳,“两边岸柳都奔走,不急追船各自回”(《过洛社望南湖墓景》);写惠山,“恨杀惠山寻不见,忽然追我到横林”(《午横林回望惠山》)等等,无不“风趣专写性灵”,月亮?小松?槿篱?酴

醾?岸柳?惠山都充满了灵性,或是可爱或是调皮,或是喜悦或是嗔怪,无不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读之令人在莞尔一笑或开怀大笑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灵气,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吕留良在《宋诗钞?诚斋诗钞》所说“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确为的评。   杨万里山水诗歌中的谐趣不仅使人们轻松开心,也会让人思索?体味诙谐之中的深意。   生活中有欢乐就有痛苦,有喜悦就有悲哀,杨万里也不例外。但在面对愁苦?孤独和寂寞,面对人生的坎坷不如意时,他不是用传统的方法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来开解自己,在诙谐之中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甚至连诉穷说苦都不肯抛弃幽默。试看《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各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诗人诉说愁苦却不直率吐出,而是把圆圆的黄菊?绿苔比作金钱铜钱,再进一步联想到这钱的归属和用途,认为这圆圆的黄菊?绿苔是天公支付给穷苦诗人买清愁的,这样一来,在匪夷所思的奇妙比喻与开玩笑的方式中,就有了谐趣的味道了。读到这妙语连珠,我们不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而且还能感受到诗人面对穷困生活时的那份乐观与豁达,这是一种带给人们酸涩微笑的诙谐。朱光潜先生说:“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凉剂。”杨万里借欢愉之词来抒发愁闷之情,寓庄于谐,就收到了这种艺术效果。      杨万里的山水诗中还洋溢着奇趣。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杨万里《诚斋诗话》云:      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半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杨万里所举的这些“惊人之句”,皆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充满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想之外?思之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奇趣。杨万里品评诗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把这当作写作诗歌的一个宗旨,在自己的诗歌

创作中着意表现它。试看《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 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见它入湖,细查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他的古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水到峨嵋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      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 ,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   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三?启人心智的理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   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杨万里的山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

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作,用理学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由微知著,从具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如《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一个“赚”字,一个“拦”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也饶有诙谐之趣。不是么,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梁,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亘面前,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已经陷入了群山万壑的重重包围之中。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苦路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就一帆风顺,前头尚有千山万水还等待我们跨越。   钱钟书先生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朝人擅长议论说理,以诗歌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在宋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写有不少脍炙人口?富于理趣

杨万里的古诗篇三
《杨万里诗歌的特点》

杨万里的古诗篇四
《杨万里诗歌1课时》

杨万里的古诗篇五
《杨万里诗学本质论》

杨万里的古诗篇六
《论杨万里《诚斋诗话》中的“诗味”说》

论杨万里《诚斋诗话》中的“诗味”说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在南宋中期诗坛上有着重大影响。杨万里不仅是南宋著名诗人,也是一位诗歌理论家,他的诗论主要集中于他的《诚斋诗话》中。《诚斋诗话》共70余则,其中“诗味”说是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

一、“诗味”说的嬗变

“诗味”说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问题,即如何表现才能使诗歌产生更好的审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问题。以味论诗、品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常见的现象。《礼记·乐记》云:“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用大羹遗味来比喻朱弦遗音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到了魏晋六朝,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用“味”来说明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继陆机之后,齐梁时的刘勰开始把“味”作为文学创作和鉴赏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来使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总体看来这些概念都要求文学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钟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实际指出,情感性和形象性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从而第一次把“味”这个美学概念与诗的审美特征紧密联系起来,这在“诗味”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唐代以“味”论诗文者更多,如日僧遍照金刚认为景理相惬、景情相融的诗才有“诗味”,皎然以“风味”专指诗的风格(《诗式》),还有刘知几、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诗味都有论述。唐代“诗味”说成就最高的是司空图,他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韵味说”,提出“味外之旨”,“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盖绝句之作,本于诣下之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尚复以全美为公,即知味外之旨矣。”(《与李生论诗书》)认为诗歌的韵味不只是艺术形象本身所显示出来的东西,它还包括了借助于欣赏者的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所引发出来的东西。

到了宋代,以“味”论诗论文的现象更为普遍。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评

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其他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王直方《王直方诗话》、张戒《岁寒堂诗话》等都对“诗味”进行了阐述。杨万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诗味理论,为“诗味说”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杨万里的“诗味”说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有很多关于诗味的具体论证和论述:“《金针法》云:‘八句律诗,落句要如高山转石,一去无回。’予以为不然。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 他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是“诗已尽而味方永”。《诚斋诗话》主要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方面探讨“诗味”。

(一) 语言形式方面,注重句法

句法,是指诗歌词间与句子间的组合规则。杨万里不但作诗句法形式灵活多样,论诗也多注重句法。在他看来,句法是诗法的基石,尤其对江西诗派的句法了然于心,《诚斋诗话》记录了他参究句法的心得体会。

1、 推崇句法凝炼,但内涵丰富、言简意深的诗歌。

《诚斋诗话》第13则:东坡《煎茶》诗云:“活水还将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杨万里举具体例证,反复说明要把丰富的意蕴压缩在最少的语言之中。要做到“诗已尽而味方永”,在有限的诗句之内要尽可能多地表现思想内容。

2、 认为作诗要奇,要有惊人句,这就要求诗要想象奇,诗句奇。

《诚斋诗话》第7则: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韩子苍《衡岳图》:“故人来自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陂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杜牧之云:“我欲东召龙伯公,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见底看海空。”李贺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几首诗,都可以称为奇崛怪异的代表。首先是诗思奇。运用奇特的想象将平常的事物陌生化,怪异化,如大胆地想象“袖中有东海”,“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其次是采用词语错配的方式,从而产生奇的效果,利用词语之间不确定的意义联系,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参与意境的创造。

3、 注重成语典故的点化熔裁。

《诚斋诗话》第十五则中说“诗家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最为妙法。”举山谷《猩猩毛笔》为例,猩猩毛笔是毛笔的一种,《鸡林志》:“高丽笔,芦管黄毫,健而易乏,旧云猩猩毛笔。”山谷咏的是猩猩毛笔,但不直接说,而是用隐语用典的方式道出。随后用东坡、老杜、刘景明的诗进一步举例分析。末尾作者说:“此皆翻案法也。”这里的翻案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可称为“反用故事法”,指就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采用逆向语势或否定语势,转换出新的思想境界;另一种可称为“反用诗句法”,特指翻转或否定前人或他人的诗句,展示自己的新见解,如苏轼就杜甫“忽忆往时秋井塌”的诗意,在前面加上“何须”二字否定,意义就比杜诗翻进了一层。对于翻案法,作者在诗话中举了很多例子,如在第12则中,作者说“‘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作者认为,翻案法能使诗意更加婉曲奇妙,是学诗应该掌握的一种手法。

(二)思想内容方面,强调诗教

杨万里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准绳,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他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儒家关于诗歌本质的一些思想,同时又注意到诗歌固有的美学特征。他认为诗歌是矫正不善的工具,要发挥美刺作用,因而其主张的味外之味就不光是一个技巧风格的的问题,而更多是属于诗歌价值的范畴。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主文谲谏的诗教。

《诚斋诗话》第10则云:太史公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左氏传》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此《诗》与《春秋》纪事之妙也。近世词人,闲情之靡,如伯有所赋,赵武所不得闻者,有过之无不及焉,是得为好色而不淫乎?惟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唐人《长门怨》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是得为怨诽而不乱乎?惟刘长卿云:“月来深殿早,春到後宫迟”,可谓怨诽而不乱矣。近世陈克咏李伯时画《宁王进史图》云:“汗简不知天上事,至尊新纳寿王妃”,是得谓为微、为晦、为婉、为不汙秽乎?惟李义山云:“侍宴

归来宫漏永,薛王沈醉寿王醒”,可谓微婉显晦、尽而不汙矣。杨万里认为,同样描写宫怨,“珊瑚”二句虽然骂得痛快淋漓,但艺术的感召力却不如刘长卿的“月来”二句,因为前者没有做到“怨诽而不乱”,不符合儒家“温柔墩厚”的诗教,但同时说明后者更耐人寻味。同样讽刺唐玄宗娶儿媳,“汗简”二句不如侍宴二句,因为前者浅近直露,后者委婉深刻。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涩,杨万里追求的是外在平淡内在深隽。这里诚斋强调的是晚唐诗歌的讽谏性与艺术魅力,将晚唐诗歌提高到了近风雅的高度。在《颐庵诗稿序》中他曾说:“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寄边衣曰:‘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吊战场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折杨柳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百篇之遗味,黯然犹存也。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万里对于晚唐的推崇,也正是晚唐诸子之诗风“虽乏二子之雄浑,然‘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犹有国风小雅之遗音。”因而,作者推晚唐实是推崇笔法含蓄、意境深远、温柔敦厚的诗味。诗歌要发挥教育作用,诗人就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自拔流俗的棱棱气骨,不能随波逐流。杨万里极力倡导文学家要心怀天下,不畏流俗,直言敢谏,认为这才是诗歌的正道。

《诚斋诗话》虽然只有70多则,但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诗味”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性灵派诗论家就是以“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作为诗论的原则的。总之,杨万里的诗歌理论,在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很值得我们去整理、研究与探索。

杨万里的古诗篇七
《古诗》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2-05-17字号:[ 大中小 ]

枝江市江口学校王艳萍

一、教材说明: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写小池环境的幽静美丽。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然无声地流出来,好像泉眼很爱惜它们,舍不得让它们多流一点。浓密的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好像非常喜爱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小池生机勃勃的景象。嫩荷叶那尖尖的角刚刚露出水面,马上就有蜻蜓落在上面了。“小荷”与“蜻蜓”相依存,“才露”与“早立”相呼应,有动有静,点出自然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美景。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学生:积累古诗准备进行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走进《小池》。

1、学生赛背古诗,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

2、直接揭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3、同学们仔细看图(课件出示)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们听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范读。

2、自己出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3、检查识字和读课文情况。用字词卡和课件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古诗意思。

2、看图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书写生字、拓展延伸。

1、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认读,创造性认记字形,观察字形;师范写,学生练写,比较评议。

2、拓展出示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师生欣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惜细流 树阴 爱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7097.html

    上一篇:煽情对偶句子

    下一篇:用虽然可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