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

| 一对一辅导 |

【www.guakaob.com--一对一辅导】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一:八年级物理上册_眼睛和眼镜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二:八年级物理上册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今天讲的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说:教材分析、目标定位 、教学流程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是一节新授课,内容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接着是《动手动脑学物理》,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

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将该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为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经历、体验和感悟比较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采取的一个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和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重难点:人眼的调节作用和近、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下面我重点谈谈我对本节教学流程的设计:

现在先谈谈我的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本节课程与生物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沟通与综合,所以我这节课特别注重学科的之间的渗透。同时我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主要的设计思想

接着我从教学环节上来说明:我主要是采用了“目标互动教学法”。

我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引入,引入课题。 紧接着就进行“目标展示”,展示了本节课的目标。

随后进行“目标互动” 主要体现了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先提出

自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并互相交流、学生自主表达、师生再互动,共同完成目标,最后进行“目标练测”,整节课的教学我都采用了这样一个模式进行。从第一个内容开始,把眼睛与照相机做比较,因为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眼睛的教学紧紧围绕眼睛晶状体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讲解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

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通过提出二个问题,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为眼睛是一个可变焦距的系统作好铺垫,再提问引出是谁改变了晶状体的厚薄,从而并引出了眼睛的看远近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和成像的情况。

再讲述近视眼的成因、远视眼的成因。让学生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过程及近视眼矫正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在学习“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现场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为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预备知识一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配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这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比较等思维方法,并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结合。然后进行了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更好地完成目标。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科学世界》,介绍眼镜的度数,了解眼镜的种类和度数计算。然后进行“目标感悟”,让学生小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另外,我还注意了课后学习,让学生完成小论文,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三: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4.4《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4.4《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它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初中物理说课稿

●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 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

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眼睛怎样看件物体?眼睛是怎样近视的?怎样矫正?”等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它问题给以鼓励。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安排,本节课分五大部分进行:眼球的构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重点把这两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现在学生的近视率越来越高,保护我们的眼睛已经刻不容缓,所以也应该把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一)眼球的构造

由于学生生物课上已经了解了本部分知识,眼球的构造也比较简单,在此不多加叙述。

(二)眼睛看物原理

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且还是学习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的基础。所以我计划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越强,会聚能力越强;在透镜位置不变时,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像的位置也发生改变。

进而提出问题:当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我们的眼球和视网膜能不能前后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为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眼睛的调节作用,我在课堂上设计用动画模拟眼睛看远近物体的原理来进行教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请同学们先看自己的手纹,然后眺望远方,亲自感受眼睛是怎样调节的。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体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下面我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三)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应用到的物理知识也比较多,所以采用对比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使学生经历、领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体现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具体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回答“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近视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内凹的趋势。从而提出问题: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经过近视眼成一个什么样的像?学生猜想,进行下面的环节。

(2)设计进行试验。

探究实验,强调学生的地位和主动性,并不是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由于“探究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这个实验不是课本中现成的,需要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迁移来进行。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根据近视眼眼球的特点设计实验来验证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学生根据近视眼的特点选择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为正常眼,5厘米的凸透镜做为近视眼。先使蜡烛通过10厘米的凸透镜呈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10厘米的凸透镜换成5厘米的凸透镜,观察光屏上成像情况,而后移动白纸找这一次烛焰清晰的像,比较白纸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结论。在5厘米凸透镜前加一个学生戴的凹透镜或者凸透镜,观察哪种透镜能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3)分析与论证

让学生根据观察的实验现象,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规律,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4)交流与评估

科学探究的评估可能并不影响对探究结论的得出,但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能及时发现、改正错误和疏漏。所以我设计了交流与评估环节。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演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戴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由于是让学生体会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所以教师尽量不要与学生争抢地位,精讲注意事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去实验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吸收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总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行。

(四)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学生已经探究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尝试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然后读课文证明自己的推测正确,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它和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阐述。 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我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放到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对比理解,加深记忆。

(五)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增多,人们饮食结构的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导致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眼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现场调查班里近视学生的人数,再出示我的调查表,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学生讨论总结保护眼睛的措施。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结并板书

学生小组讨论今天的收获,通过合作学习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兵教兵,兵带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过于沉闷的,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小组汇报时教师板书今天的收获。板书如下:

眼睛和眼镜

1、眼球的结构。

2、眼睛看物的原理。

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5、探究无止境

教师可以适当介绍恐高症和患近视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视眼,又是老花眼。戴上边是凹透镜下边是凸透镜的镜片。介绍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求知欲望,激起学生保护眼睛的欲望。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发展理念。

1、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作业:

(1) 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三道题。并根据科学世界的知识测一测爷爷奶奶老花镜的焦距,计算度数。

(2)你还想知道什么?请到

这样的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总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去,尝试发现问题的方法,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体味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本节课设计的主题;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创新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

初二物理5.2《密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初中物理说课稿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习

①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②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为了简明扼要的再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我采用图表法板书。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5.1《质量及其测量》说课范例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的初步概念、单位及实验室常用的托盘天平的

正确使用方法。质量是学生认识各种物质必须具备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天平的正确使用又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是探究物质的属性――密度等有关内容不可缺少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做好准备起着重要作用。

1、教材分析:质量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基本概念,但在初中

不要求做过多过深的讲解,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所以教材中直接给出了质量的概念及名称符号m,对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这种知识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关于物体质量的测量仪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不少经验积累,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必须知道调节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依据教学指导纲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目标,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质量;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

②.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该班学生组合,考虑到部分复读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而新生茫然不知,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多媒体的直观动态教学手段,通过讨论、问答、练习等一系列的活动展开教学。

2.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自学讨论、问答、练习、记忆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说过程

教学程序的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1.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同种物质构成的不同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再由展示图片说明泥团捏成泥人、冰化成水、做太空旅行的红旗,物体的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即物体的质量不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问答、练习等方法掌握质量的符号、单位、单位的符号及其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常见的物体的质量形成较为具体的量级观念。

2.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和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验积累。而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合多媒体使学生掌握了托盘天平的构造、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

四、说反思

1.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对于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掌握较好。

2.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时,学生提到“右物左砝”的操作方法是不正确的,由于学生现学知识的限制,对托盘天平的原理(在第九章简单机械中学习)本节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因此会产生这种误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没有在本节课中讨论,而是在第二节实验课上,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游码相当于小砝码,每向右移一个格,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四:八年级物理上册_眼睛和眼镜说课稿_人教新课标版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今天讲的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说:教材分析、目标定位 、教学流程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是一节新授课,内容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接着是《动手动脑学物理》,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

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将该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为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经历、体验和感悟比较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采取的一个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和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重难点:人眼的调节作用和近、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下面我重点谈谈我对本节教学流程的设计:

现在先谈谈我的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本节课程与生物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沟通与综合,所以我这节课特别注重学科的之间的渗透。同时我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主要的设计思想 接着我从教学环节上来说明:我主要是采用了“目标互动教学法”。

我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引入,引入课题。 紧接着就进行“目标展示”,展示了本节课的目标。

随后进行“目标互动” 主要体现了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先提出

自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并互相交流、学生自主表达、师生再互动,共同完成目标,最后进行“目标练测”,整节课的教学我都采用了这样一个模式进行。从第一个内容开始,把眼睛与照相机做比较,因为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眼睛的教学紧紧围绕眼睛晶状体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讲解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

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通过提出二个问题,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为眼睛是一个可变焦距的系统作好铺垫,再提问引出是谁改变了晶状体的厚薄,从而并引出了眼睛的看远近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和成像的情况。

再讲述近视眼的成因、远视眼的成因。让学生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过程及近视眼矫正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在学习“近视眼及其矫正”时,我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眼睛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不戴眼镜和戴上眼镜时看物体的感受,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近视的问题,并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分组讨论“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矫正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现场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为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预备知识一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配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这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比较等思维方法,并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教学时要注意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结合。然后进行了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更好地完成目标。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科学世界》,介绍眼镜的度数,了解眼镜的种类和度数计算。然后进行“目标感悟”,让学生小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另外,我还注意了课后学习,让学生完成小论文,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五:八年级物理上册_眼睛和眼镜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六: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 眼睛和眼镜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七:八年级物理上册_眼睛和眼镜课堂教学实录_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时间:2012年11月20日

执教班级:沙河营中学八年级二班

执教教师:佟猛

【教学设计思路】

“眼睛与眼镜”系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内容。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材处理上,突破现有教材对有关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平铺直叙,力图“体现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结构上,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建构课堂程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新课,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分析问题,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和“近视和远视成因”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解决问题,即通过“近视和远视矫正”的探究和“眼健康保健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眼保健知识,学会正确用眼和护眼,体现物理教学的人本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4)通过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渗透物理学无处不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

1、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2、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蜡烛、火柴、水、自制水透镜、眼球模型、注射器、凸透镜、凹透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潘多拉盒子,里面有非常6+1副魔具,戴上它,你就近视了,谁来试试?(教师向学生分发魔具,并让学生戴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九寨沟的风景视频。

师:好,非常6+1的同学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甲(戴上魔具的学生):没看清。

生乙(戴上魔具的学生):看得很模糊。

生丙(没戴魔具的学生):九寨沟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想也去看一看!

师:非常遗憾!这么美的景色,近视的同学却看不清。那么近视了,为什么看不清物体了呢?关于近视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呢?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生戊:近视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生己:我想知道怎样预防近视?

生庚:近视能矫正吗?

教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视有关的知识──“眼睛和眼镜”。

点评:用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体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话题。

二、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的? 师:了解眼睛首先要了解眼球的结构(如图1,老师放课件,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眼球的结构)。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眼球的晶状体像我们学过的哪个光学仪器?

生:像凸透镜。

师:我们知道照相机能拍摄到清晰的像,它的镜头也是凸透镜,那么眼睛和照相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播放“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的课件并介绍)

师(对照课件,如图2):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眼睛能看清物体就像照相机照相一样。从物体射来的光通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清晰的像,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清物

体了。所以呀,眼睛就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

师:大家想一想,照相机在拍摄远处和近处景物时,为了能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什么呢?谁能告诉我?

生:需要调节底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

师:对!需要调节底片与镜头之间的距离。那么眼睛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眼球与照相机的结构相似,得出它们的原理相似,进而理解眼睛看清物体的原理,为研究“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作铺垫。

三、观察与实验: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实验器材(如图3)。这是玻璃球,模拟眼球;这是纸屏,模拟视网膜;这是蜡烛,模拟物体,物体可以在滑板上移动;这是水透镜,模拟晶状体,晶状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在实验中我们只要往水透镜里注水,晶状体就变凸,往外抽水,晶状体就变扁平。通过实验,我们要看看眼睛究竟是怎样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的?下面请大家按探究报告上的要求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实验成果。哪个组先说?

生甲: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眼睛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实现的。 生乙:我们还发现眼睛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 师:很好!下面我们用现场录像展示一下刚才的实验过程。

师生一起观看现场实验过程录像

师(配合录像同步解说):先将物体放在任意位置,视网膜上的像并不清晰,现在调节

晶状体,可以看到视网膜上的像变清晰了,由此可见,眼睛能看清物体是通过调节什么来实现的呢?(生答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实现的)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视网膜上才能成清晰像。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视网膜上才能成清晰像。可见,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看清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扁平。

师: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物体的,而普通照相机是通过调节底片与镜头的距离来使物体成清晰的像,由此,你对照相机的改进有什么大胆的设想呢?

生:老师,是否可以制成一种可以改变镜头凸起程度的照相机。

师:非常棒!就是能自动变焦的照相机,是吗?天才的发明家!

点评:通过“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观察和实验,一方面让学生分组实验,收集证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借鉴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从而对照相机的改进作出大胆的设想(仿生学原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探究与实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师:我们有些同学患有近视,还有的爷爷奶奶患有远视,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近视眼和远视眼看物体时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嗯,观察很仔细!是这样的吗?同学们。

生:是!

师:大家想过没有,近视和远视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甲:近视眼可能是长时间用眼,眼睛疲劳而形成的。

生乙:近视眼可能是不注意用眼卫生,譬如用脏手擦眼。

师:还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前面的实验结论想想?

生丙(短暂沉默后):实验已经证明,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晶状体变凸;看清远处物体时变得扁平,我想,近视和远视是不是还可能与晶状体凸起程度发生了变化有关。

师:说得非常好!长时间用眼、不良用眼习惯、以及不注意用眼卫生等都会导致眼球的晶状体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近视和远视都是由于晶状体发生了变化。那么,近视可能是晶状体变得怎么样了呢?

师(引导学生):上面我们已经得到,晶状体变凸,只能看清近处物体,而近视眼也只能看清近处物体,那么近视眼,可能是晶状体变得怎么样呢?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八: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眼睛和眼镜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九: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和眼镜》教学课件

八年级上册物理眼睛和眼镜的教后感语篇十: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和眼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122311.html